[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cwOTUzNTM4OA==/v.swf[/flash] 通玄指要赋原文及译文(带mp3视频朗读)
【原文】必欲治病,莫如用针(1)。巧运神机之妙(2),工开圣理之深(3)。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4);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5)。 【译文】病之法中针灸疗法较其他疗法有独特之处。针灸能治愈疾病,主要是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以精巧的针术,运转生理活动上的神机之妙,以平复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擅长于针灸的医者,将古代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继往开来,从实践中发挥它的真正价值。用砭石从体表进行刺激,能蠲除病邪,扶补正气;针道之中有阴阳五行的大道理,针术能使阳厥者阳回,使阴竭者阴复,济世活人。 注释如下:(1)夫治病之法,有针灸,有药饵,然药饵或出于幽远之方,有时缺少,而又有新陈之不等,真伪之不同,其何以奏肤功,起沉疴也?惟精于针,可以随身带用,以备缓急。 (2)巧者,功之善也;运者,变之理也。神者,望而知之。机者,事之微也。妙者,治之应也。 (3)工者,治病之体。圣者,妙用之端。故《难经》云:问而知之谓之工,闻而知之谓之圣。夫医者意也,默识心通,贯融神会,外感内伤,自然觉悟,岂不谓圣理之深也。 (4)砭针者,砭石是也。此针出东海,中有一山,名曰高峰,其山有石,形如玉簪,生自圆长,磨之有锋尖,可以为针,治病疗邪无不愈。 (5)水火者,寒热也。惟针之中,有寒邪补泻之法,是进退水火之功也。回阳者,谓阳盛则极热,故泻其邪气,其病自得清凉矣。倒阴者,谓阴盛则极寒,故补其虚寒,其病自得温和矣。此回阳倒阴之理,补泻盛衰之功。 【原文】原夫络别支殊(1),经交错综(2),或沟池溪谷以歧异(3),或山海丘陵而隙共(4).斯流派以难揆,在条纲而有统。理繁而昧,纵补泻以何功(5)?法捷而明,自迎随而得用(6)。 【译文】经络中的十五络脉,有纲的含义,将不同的支脉分别联系起来,由络脉作为传注的纽带。十二经脉由阴经交于阴经,或数经相交,构成了错综的循行通路,经络上的穴位就像沟池溪谷、山海丘陵一样处在孔隙或凹陷中。经络系统的流注复杂,是难以分辨记忆清楚的,但经络系统又是统一有序的。如果不理解这些复杂的规律,即使运用了补泻手法,也难获得满意的疗效。针灸治疗的方法很多,准确应用迎随针法是一种简明而有捷效的治疗方法。 注释如下:(1)别者,辨也。支者,络之分派也。《素问》云:络穴有一十五,于十二经中每经各有一络。外有三络:阳蹻络,在足太阳经;阴蹻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经。此是十五络也,各有支殊之处,有积络,有浮络,故言络别支殊。 (2)经交者,十二经也。错者,交错也。综者,总聚也。言足厥阴肝经,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足太阴脾经,交出厥阴肝经之前,此是经络交错,总聚之理也。 (3)歧者,路也。其脉穴之中,有呼为沟、池、溪、谷之名者,如歧路之各异也。若水沟、风池、后溪、合谷之类是也。一云《铜人经》乃分四穴。沟者水沟穴,池者天池穴,溪者太溪穴,谷者阳谷穴。所谓四穴同治,而分三路,皆皈于一原。 (4)隙者,孔穴或取山、海、丘、陵而为名者,其孔穴之同共也。如承山、照海、商丘、阴陵之类是也。一云《铜人经》亦分四穴、山者承山穴,海者气海穴,丘者丘墟穴,陵者阴陵穴。四经相应,包含万化之众也。斯流派以难揆,在条纲而有统。此言经络贯通,如水流之分派,虽然难以揆度,在条目纲领之提挈,亦有统绪也。故书云:若纲有条而不紊。一云经言:井荥俞原经合,甲日起甲戌时,乃胆受病,窍阴所出为井金,侠溪所溜为荥水,临泣所注为俞木,丘墟所过为原,阳辅所行为经火,阳陵泉所入为合土。凡此流注之道,须看日脚,阴日刺五穴,阳日刺六穴。 (5)盖圣人立意,垂法于后世,使其自晓也。若心无主持,则义理繁乱,而不能明解,纵依补泻之法,亦有何效?或云:假如小肠实则泻小海,虚则补后溪;大肠实则泻二间,虚则补曲池;胆实则泻阳辅,虚则补侠溪。此之谓也。中工治病已成之后,惟不知此理,不明虚实,妄投针药,此乃医之误也。 (6)夫用针之法,要在识其通变,捷而能明,自然于迎随之间,而得施为之妙也。 【原文】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神门去心性之呆痴。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耳闭须听会而治也,眼痛则合谷以推之。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脑昏目赤,泻攒竹以便宜。但见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牙齿痛,吕细堪治;头项强,承浆可保。太白宣通于气冲(1),阴陵开通于水道(2)。腹膨而胀,夺内庭以休迟;筋转而疼,泻承山而在早。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股膝疼,阴市能医。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劳宫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译文】至于足痛行步困难,可取太冲;脊柱两侧肌肉强痛用人中;心性痴呆用神门;风邪致颈项强痛取风府;头晕目眩取风池;耳聋取听会;眼痛取合谷;胸部热结身黄,取涌泉;脑昏目赤,泻攒竹;两肘拘挛,取曲池;四肢懈惰乏力,取照海;牙痛,取太溪;头项强,取承浆;凡是气上冲胸用太白穴可宣降;阴陵泉穴可以开通水道治水肿病;腹膨胀,取内庭;腿肚转筋取承山,用泻法;脚腕痛,取昆仑;股膝痛,取阴市;癫狂痫,取后溪;疟疾寒热往来,取间使;胸满、血结膨胀满,取期门;翻胃、呕恶、心痛,取劳官。 注释如下:(1)太白脾家真土也,能生肺金。(2)阴陵泉,真水也,滋济万物。 【原文】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坠,王公谓此;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佗言斯。固知腕骨祛黄;然骨泻肾行间治膝肿目疾;尺泽去肘疼筋紧。目昏不见,二间宜取;鼻窒无闻,迎香可引。肩井除两臂难任;丝竹疗头疼不忍。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覩冷泪,临泣尤准(1)。髋骨将腿痛以祛残(2);肾俞把腰疼而泻尽。以见越人治尸厥于维会,随手而苏(3);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陨(4)。 【译文】考查了古代医籍的记载,大敦可治七疝之睾丸偏坠,王焘的《外台秘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足三里可治五劳之羸瘦,华佗验案中有记载;腕骨可治黄疽;然骨可泻肾;行间可治膝肿和目疾;尺泽可治肘疼筋紧;目昏不见,取二问;鼻窒不问香臭,取迎香;肩井可治疗两臂疼痛不能负重;丝竹空可治疗头疼;咳嗽寒痰可取列缺;眼屎凝积、冷泪可取头临泣;髋骨部居髎、环跳可治疗脚疼;肾俞可治疗腰疼;扁鹊治疗虢太子尸厥病,使弟子子阳取百会穴,病人随着针刺而苏醒;徐文伯用刺三阴交的方法,使怀孕后胎死腹中的妇女排出死胎。 注释如下:(1)头临泣穴。 (2)髋骨二穴,在委中上三寸,髀枢中,垂手取之,治腿足疼痛,针三分。一云:跨骨在膝膑上一寸,两筋空处是穴,刺入五分,先补后泻,其病自除。此即梁丘穴也,更治乳痈。按此两解,俱与经外奇穴不同,并存,以俟知者。 (3)维会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阳辅穴),内应足少阳胆经。尸厥者,卒丧之症,其病口噤气绝,状如死,不识人。昔越人过虢,虢太子死未半日,越人诊太子脉曰:太子之病为尸厥也。脉乱故形如死,太子实未死也。乃使弟子子阳,镵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二旬而复。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鹊闻之曰:此自当生者,吾能使之生耳。又云:乃玉泉穴,在脐下四寸是穴(中极穴),手之三阳脉,维于玉泉,是足三阳脉会。治卒中尸厥,恍惚不省人事,血淋下瘕,小便赤涩,失精梦遗,脐腹疼痛,结如盆杯,男子阳气虚惫,疝气水肿,贲豚抢心,气急而喘。经云:太子尸厥,越人刺维会而复苏。此即玉泉穴。真起死回生奇术。妇人血气症瘕坚积,脐下冷痛,子宫断绪,四度刺有孕,使胞和暖,或产后恶露不止,月事不调,血结成块,尽能治之。针八分,留五呼,得气即泻,更宜多灸为妙。 (4)灸三壮,针三分。昔宋太子善医术,出苑游,逢一怀娠女人,太子诊之曰:是一女子。令徐文伯诊之,文伯曰: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暴,欲剖腹视之。文伯止曰:臣请针之。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其胎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今言妊妇不可针此穴。昔文伯见一妇人临产症危,视之,乃子死在腹中,刺足三阴交二穴,又泻足太冲二穴,其子随手而下。此说与《铜人》之文又不相同。 【原文】圣人于是察麻与痛,分实与虚(1)。实则自外而入也,虚则自内而出欤(2)!故济母而裨其不足;夺子而平其有余(3)。观二十七之经络,一一明辨(4);据四百四之疾症,件件皆除(5)。故得夭枉都无,跻斯民于寿域(6);几微已判,彰往古之玄书(7)。 【译文】圣人检察病人肢体的麻木和疼痛,分虚证和实证,实证即外感六淫之邪中人,从外而人;虚即指内伤虚损气血不足,是自内而出。因此,在补母泻子法中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十二正经和十五络脉,要分别清楚。古代记载针灸能治疗的404种疾病,都要一一验证治愈,这样,就不会有夭折和误伤性命的事发生,老百姓就能尽其天年。以上微妙的针灸理论已经分析明白,我不过是阐发古代医籍所载的深奥理论罢了。 注释如下:(1)虽云诸疼痛皆以为实,诸痒麻皆以为虚,此大略也,未尽其善。其中有丰肥坚硬,而得其疼痛之疾者;亦有虚羸气弱,而感其疼痛之病者。非执而断之,仍要推其得病之原,别其内外之感,然后真知其虚实也。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2)夫冒风寒,中暑湿,此四时者,或因一时所感而受病者,谓实邪,此疾盖是自外而入于内也。多忧虑,少心血,因内伤而致病者,谓虚邪,此疾盖是自内而出于外也。此分虚实内外之理也。一云:夫疗病之法,全在识见,痒麻为虚,虚当补其母;疼痛为实,实当泻其子。且如肝实,泻行间二穴,火乃肝木之子;肝虚,补曲泉二穴,水乃肝木之母。胃实,泻厉兑二穴,金乃胃土之子;胃虚,补解溪二穴,火乃胃土之母。三焦实,泻天井二穴;三焦虚,补中渚二穴。膀胱实,泻束骨二穴;膀胱虚,补至阴二穴。故经云:虚羸痒麻,气弱者补之;丰肥坚硬,疼痛肿满者泻之。凡刺之要,只就本经,取井荥俞原经合,行子母补泻之法,乃为枢要。深知血气往来多少之道,取穴之法,各明其部分,即依本经而刺,无不效也。 (3)裨者,补也。济母者,盖补其不足也。夺子者,夺去其有余也。此补母泻子之法,按《补泻经》云:只非刺一经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实则泻心火之子,虚则补肾水之母,其肝经自得安矣。五脏仿此。一云:虚当补其母,实当泻其子。故知肝胜脾,肝有病必传与脾,圣人治未病,当先实脾,使不受肝之贼邪,子母不许相传,大概当实其母,正气以增,邪气必去。气血往来,无偏伤,伤则疾蜂起矣。 (4)经者,十二经也。络者,十五络也。共计二十七之经络相随,上下流行。观之者,一一明辨也。 (5)歧伯云:凡人禀乾坤而立身,随阴阳而造化,按八节而荣,顺四时而易,调神养气,习性咽津,故得安和,四大舒缓。或一脉不调,则众疾俱动,四大不和,百病皆生。凡人之一身,总计四百四病,不能一一具载,然变症虽多,但依经用法,件件皆除也。 (6)跻者,登也。夭者,短也。枉者,误伤其命也。夫医之道,若能明此用针之理,除疼痛迅若手捻,破郁结涣如冰释。既得如此之妙,自此之后,并无夭枉之病。故斯民皆使登长寿之域矣。 (7)几微者,奥妙之理也。判,开也。彰,明也。玄,妙也。令奥妙之理,已焕然明着于前,使后学易晓。 【原文】抑又闻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腰脚疼,在委中而已矣。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1)。 【译文】我又听说:心胸病,取掌后大陵;肩背疾患,取肘前手三里。寒湿所侵,致使肾气不足的腰背痹痛,取足阳明胃经合土穴足三里;感受风寒之邪,致使脐腹疼痛,泻足少阴肾经合水穴阴谷。脊间心后痛,取中渚;胁下肋边的疾病,取阳陵泉。头项痛,取后溪;腰脚疼,取委中。针灸医生如果能深入研究本篇所述的针灸理论,心中豁然明了,然后运用于临床,就易如捻指搓针了。 注释如下:(1)夫用针之士,先要明其针法,次知形气所在,经络左右所起,血气所行,逆顺所会,补虚泻实之法,去邪安正之道,方能除疼痛于目前,疗疾病于指下也。
通玄指要赋原文作者简介 1:重视理论,钩沉索隐。自《针灸甲乙经》以降,直到宋代,在针灸选穴方面,多注重穴位的考证及新穴(即阿是穴)的探索,可是在理论方面,则没有大的发展,正如《子午流注针经·序》中所说:“近世指病直刺,不务法者多矣,”而窦氏则彰《内经》、《难经》之微,钩深索隐,多有创新.“以针法活人甚多”。对针灸学理论,依据《内经》、《难经》理论,加以阐发刨新。尤其在手法、选穴等方面,都作了深刻探讨,并用歌赋形式记录下来,不但便于临床运用,而且利于学习记诵。
2:由博返约,用穴精当。窦氏要求“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使经而可正”。确定12原穴为“枢要”,流注8穴为“纲纪”。从而使医者在选穴时,执简驭繁提纲挈领。
3:重视手法,突出气机。针刺手法直接影响针刺治病的效果。临床施针时如仅注重选穴而忽视手法,则很难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窦氏突出的学术思想就是注重针刺手法,主张“微针与妙刺相通”。此处的“妙刺”即是指适宜的手法。至唐以前,多注重穴位研究,而少刺法研究,这是医家对《内经》中有关针刺手法的理论精华没有给以足够重视的缘故。而窦氏则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并认为针剌调补阴阳气血的关键是手法,手法的关键是巧运气机。气机通达则阴阳气血可调,脏腑经络和顺,沉疴可除。窦氏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讲究的是“意”与“气”的相合,对提高针刺疗效有很重要的作用。
4: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子午流注是祖国医学针灸学科中注重时间条件取穴的古典针法,它是基于《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内外统一的整体观,以及阴阳相合,刚柔相配五行生克理论。用天干、地支的变异规律,来推算人体气血在经脉中昼夜循行流注盛衰开合的时机,从而选取有五行属性的五输穴,施以针刺补泻,以求得最佳疗效的针刺方法。窦氏概述了子午流注针法,并提出以八脉八穴为主,适当配穴的治法,为后世形成的灵龟八法奠定了基础,并且在《流注八法》中首次明确提出“穴位时控”理沦。
5:窦氏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针灸大师杨继洲在窦氏学说和论著的基础上形成了《针灸大成》这样的针灸名著。
6:窦默(1196-1280),初名杰。字子声,又名汉卿,广平肥乡县(今河北省肥乡县,位邯郸市东)城西村人。元初名臣、名医、名儒,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即皇帝老师)、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等职,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号文正。
|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1 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