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gxNTU0MDQ4OA==/v.swf[/flash]
张仲景伤寒立法考原文mp3原文朗读
【原文】读仲景之书,当求其所以立法之意,苟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则知其书足以为万世法,而后人莫能加,莫能外矣。苟不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则疑信相杂,未免通此而碍彼也。呜呼!自仲景以来,发明其书者,不可以数计,然其所以立法之意,竟未闻有表章而示人者,岂求之而不得之欤?将相循习而不求欤?抑有之而余未之见欤?予虽不敏,僭请陈之。夫伤于寒,有即病者焉,有不即病者焉。即病者,发于所感之时;不即病者,过时而发于春夏也。即病谓之伤寒,不即病谓之温与暑。
【译文】张仲景伤寒立法考白话文正在搜集中.......(欢迎推荐,奉献读者)
【原文】夫伤寒温暑,其类虽殊,其所受之原,则不殊也。由其原之不殊,故一以伤寒而为称;由其类之殊,故施治不得以相混。以所称而混其治,宜乎贻祸后人,以归咎于仲景之法,而委废其大半也。吁!使仲景之法,果贻祸于后人,《伤寒论》不作可也;使仲景之法,果不贻祸于后人,《伤寒论》其可一日缺乎?后人乃不归咎于己见之未至,而归咎于立法之大贤,可谓溺井怨伯益,失火怨燧人矣。夫仲景,法之祖也。后人虽移易无穷,终莫能越其矩度,由莫能越而观之,则其法其方,果可委废大半哉?虽然,立言垂训之士,犹不免失于此,彼碌碌者,固无足诮矣。夫惟立言垂训之士,有形乎著述之间,其碌碌者,当趦趄犹豫之余,得不靡然从令争先快覩,而趋简略之地乎?夫其法其方,委废大半,而不知近日之简,便是趋此民生之所以无藉,而仲景之心之所以不能别白矣。
【译文】张仲景伤寒立法考白话文正在搜集中.......(欢迎推荐,奉献读者)
【原文】呜呼!法也,方也,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也。后人能知仲景之书,本为即病者设,不为不即病者设,则尚恨其法散落,所存不多而莫能御。夫粗工妄治之万变,果可惮烦而或废之乎?是知委废大半,而不觉其非者,由乎不能得其所以立法之意故也。今人虽以治伤寒法治温暑,亦不过借用耳,非仲景立法之本意也。犹六书假借,虽移易无穷,终非造字之初意。夫仲景立法,天下后世之权衡也,故可借焉,以为他病用。虽然,岂特可借以治温暑而已?凡杂病之治,莫不可借也。今人因伤寒治法,可借以治温暑,遂谓其法通为伤寒温暑设。吁!此非识流而昧原者欤?苟不余信,请以证之。夫仲景之书,三阴经寒证,居热证什之七八。彼不即病之温暑,但一于热耳,何由而为寒哉?就三阴寒证而详味之,然后知余言之不妄。或者乃谓:三阴寒证,本是杂病,为王叔和增入其中;又或谓:其证之寒,盖由寒药误治而致。若此者皆非也。
【译文】张仲景伤寒立法考白话文正在搜集中.......(欢迎推荐,奉献读者)
【原文】夫叔和之增入者,辨脉平脉与可汗可下等诸篇而已。其六经病篇,必非叔和所能赞辞也。但厥阴经中,下利呕哕诸条,却是叔和因其有厥逆而附,遂并无厥逆而同类者,亦附之耳。至若以药误治而成变证,则惟太阳为多。纵使三阴证亦或有寒药误治而变寒者,然岂应如是之众乎?夫惟后人以仲景书通为伤寒温暑设,遂致诸温剂皆疑焉而不敢用。韩祗和虽觉桂枝汤之难用,但谓今昔之世不同,然未悟仲景书本为即病之伤寒设也。且其着《微旨》一书,又纯以温暑作伤寒立论,而即病之伤寒,反不言及,此已是舍本徇末,全不能窥仲景藩篱。又以夏至前胷膈满闷,呕逆气塞,肠鸣腹痛,身体拘急,手足逆冷等证,视为温暑,谓与仲景三阴寒证脉理同而证不同,遂别立温中法以治。夫仲景所叙三阴寒证,乃是冬时即病之伤寒,故有此证。今欲以仲景所叙三阴寒证,求对于春夏温暑之病,不亦惛乎?虽然,祇和未悟仲景立法本旨,而又适当温暑病作之际,其为惑也,固宜。以余观之,其胷膈满闷呕逆气塞等证,若非内伤冷物,则不止暴寒所中,或过服寒药所变,或内外俱伤于寒之病也。且祇和但曰:寒而当温,然末尝求其所以为寒之故。能求其故,则知温暑本无寒证矣。
【译文】张仲景伤寒立法考白话文正在搜集中.......(欢迎推荐,奉献读者)
【原文】考之仲景书虽有阴毒之名,然其所叙之证,不过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而已,并不言阴寒极甚之证。况其所治之方,亦不过升麻、甘草、当归、鳖甲而已,并不用大温大热之药。是知仲景所谓阴毒者非阴寒之病,乃是感天地恶毒异气,入于阴经,故曰阴毒耳。后之论者,遂以为阴寒极甚之证,称为阴毒,乃引仲景所叙面目青、身病如被杖、咽喉痛数语,并而言之,却用附子散、正阳散等药以治。窃谓阴寒极甚之证,固亦可名为阴毒,然终非仲景所以立名之本意。观后人所叙阴毒,与仲景所叙阴毒,自是两般,岂可混论?后人所叙阴毒,亦只是内伤冷物,或不正暴寒所中,或过服寒药所变,或内外俱伤于寒而成耳。非天地恶毒,异气所中者也。朱奉议作《活人书》,累数万言,于仲景伤寒论多有发明,其伤寒即入阴经为寒证者,诸家不识,而奉议识之。但惜其亦不知仲景专为即病者立法,故其书中每每以伤寒温暑混杂议论,竟无所别。
【译文】张仲景伤寒立法考白话文正在搜集中.......(欢迎推荐,奉献读者)
【原文】况又视《伤寒论》为全书,遂将次传阴经热证,与即入阴经寒证,牵合为一立说,且谓:大抵伤寒阳明证宜下,少阴证宜温,而于所识即入阴经之见,又未免自相悖矣。夫阳明证之宜下者,固为邪热入胃,其少阴证果是伤寒传经热邪,亦可温乎?况温病暑病之少阴,尤不可温也。自奉议此说行而天下后世蒙害者不少矣。迨夫成无己作《伤寒论注》,又作《明理论》,其表章名义,纤悉不遗,可谓善羽翼仲景者。然即入阴经之寒证,又不及朱奉议之识,况即病立法之本旨乎?宜其莫能知也。惟其莫知,故于三阴诸寒证,止随文解义而已,未尝明其何由不为热而为寒也。至于刘守真出,亦以温暑作伤寒立论,而遗即病之伤寒,其所处辛凉解散之剂,固为昧者有中风伤寒错治之失而立,盖亦不无桂枝、麻黄难用之惑也。既惑于此,则无由悟。
【译文】张仲景伤寒立法考白话文正在搜集中.......(欢迎推荐,奉献读者)
【原文】夫仲景立桂枝、麻黄汤之有所主,用桂枝、麻黄汤之有其时矣。故其《原病式》有曰:夏热用麻黄、桂枝之类热药发表,须加寒药,不然,则热甚发黄或斑出矣。殊不知仲景立麻黄汤、桂枝汤,本不欲用于夏热之时也。苟悟夫桂枝、麻黄汤,本非治温暑之剂,则羣疑冰释矣。何也?夫寒之初客于表也,闭腠理,郁阳气而为热,故非辛温之药不能开腠理,以泄其热,此麻黄汤之所由立也。至于风邪伤表,虽反疏腠理而不能闭,然邪既客表,则表之正气,受伤而不能流通,故亦发热也,必以辛甘温之药发其邪,则邪去而腠理自密矣。此桂枝汤之所由立也。其所以不加寒药者,盖由风寒在表,又当天令寒冷之时,而无所避故也。后人不知仲景立法之意,故有惑于麻黄、桂枝之热,有犯于春夏之司气而不敢用,于是有须加寒药之论。
【译文】张仲景伤寒立法考白话文正在搜集中.......(欢迎推荐,奉献读者)
【原文】夫欲加寒药于麻黄、桂枝汤之中,此乃不悟其所以然,故如此耳。若仲景为温暑立方,必不如此,必别有法,但惜其遗佚不传,致使后人有多岐之患。若知仲景《伤寒论》专为即病伤寒作,则知麻黄、桂枝所以宜用之故,除传经热证之外,其直伤阴经,与太阳不郁热即传阴经诸寒证,皆有所归着,而不复疑为寒药误下而生矣。若乃春夏有恶风恶寒纯类伤寒之证,盖春夏暴中风寒之新病,非冬时受伤过时而发者。不然,则或是温暑将发而复感于风寒,或因感风寒而动乎久郁之热,遂发为温暑也。仲景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观此则知温病不当恶寒而当渴,其恶寒而不渴者,非温病矣。仲景虽不言暑病,然暑病与温病同,但复过一时而加重于温病耳。其不恶寒而渴,则无异也。春夏虽有恶风恶寒表证,其桂枝、麻黄二汤,终难轻用,勿泥于发表不远热之语也。于是用辛凉解散,庶为得宜。苟不慎而轻用之,诚不能免夫狂躁斑黄衄血之变,而亦无功也。虽或者行桂枝、麻黄于春夏而效,乃是因其辛甘发散之力,偶中于万一,断不可视为常道而守之。
【译文】张仲景伤寒立法考白话文正在搜集中.......(欢迎推荐,奉献读者)
【原文】今人以败毒散、参苏饮、通解散、百解散之类,不问四时中风伤寒一例施之,虽非至正之道,较之不慎而轻用麻黄、桂枝于春夏以致变者,则反庶几。然败毒散等苦用于春夏,亦止可治暴中风之证而已。其冬时受伤过时而发之温病暑病,则不宜用也。用则非徒无益,亦反害之矣。纵或有效,亦是偶然。彼冬时伤寒,用辛凉发表而或效者,亦偶然也。凡用药治病,其既效之后,须要明其当然与偶然,能明其当然与偶然,则精微之地,安有不至者乎?惟其视偶然为当然,所以循非踵弊,莫之能悟,而病者不幸矣。若夫仲景于三阴经每用温药,正由病之所必须,与用之有其时耳。余有别论,兹不再具。若概以三阴寒证视为杂病而外之,得无负于仲景济人利物之至仁而误后世乎?自近代先觉不示伤寒温暑异病之端绪,但一以寒凉为主,而诸温热之剂,悉在所略,致使后之学者,视仲景书欲仗焉而不敢以终决,欲弃焉则犹以为立法之祖而莫能外,甚则待为具文,又甚则束之高阁,而谓其法宜于昔而不宜于今。由治乱动静之殊,治静属水,乱动属火,故其温热之药,不可用于今属火之时也。
【译文】张仲景伤寒立法考白话文正在搜集中.......(欢迎推荐,奉献读者)
【原文】噫!斯言也,其果然耶否耶?但能明乎仲景本为即病者设法,则桂枝、麻黄自有所用,诸温热之剂皆不可略矣。若谓仲景法不独为即病者设,则凡时行及寒疫、温疟、风温等病,亦通以伤寒六经病诸方治之乎?《伤寒例》曰: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为治不同。又曰:寒疫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是则温暑及时行寒疫、温疟、风温等,仲景必别有治法,今不见者,亡之也。观其所谓为治不同,所谓温疟、风温、温毒、温疫脉之变证方治如说,岂非亡其法乎?决不可以伤寒六经病诸方通治也。
【译文】张仲景伤寒立法考白话文正在搜集中.......(欢迎推荐,奉献读者)
【原文】夫《素问》谓人伤于寒则为病热者,言常而不言变也。仲景谓或热或寒而不一者,备常与变而无遗也。仲景盖言古人之所未言,大有功于古人者,虽欲偏废可乎?叔和搜采仲景旧论之散落者以成书,功莫大矣。但惜其既以自己之说,混于仲景所言之中,又以杂脉杂病,纷纭并载于卷首,故使玉石不分,主客相乱。若先备仲景之言,而次附己说,明书其名,则不致惑于后人,而累仲景矣。昔汉儒收拾残编断简于秦火之余,加以传注,后之议者,谓其功过相等,叔和其亦未免于后人之议欤?余尝欲编类其书,以《伤寒例》居前,而六经病次之,相类病又次之,瘥后病又次之,诊察治法、治禁治误、病解未解等又次之。其杂脉杂病与伤寒有所关者采以附焉,其与伤寒无相关者皆删去,如此庶几法度纯一,而玉石有分,主客不乱矣。然有志未暇,姑叙此以俟他日。
【译文】张仲景伤寒立法考白话文正在搜集中.......(欢迎推荐,奉献读者)
王履简介 1:王履,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约生于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卒年不详,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尚在,昆山(今属江苏)人,祖籍魏博(今河北境内),元末明初医学家、画家、诗人。学医于朱丹溪,是其门人,尽得朱氏之学。《古今医统》称王安道“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深医源,直穷奥妙”。《四库全书提要》称其“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者”。充分说明王氏之学于医学理论颇有造诣,其探讨医理强调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治学严谨,立论有据。著有《医经溯洄集》、《百病钩玄》、《医韵统》等,现唯有《医经溯洄集》行于世,是其代表著作。
2:王履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但是这种运动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既不可运动太过,又不可运动不及,运动中对立的双方要相互协调,才能维持事物的存在,在人体则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以人体言,五脏之气亦应正常而不过亢,才能发挥脏腑的正常功能。如果某脏气过亢,则破坏人体脏腑功能的协调,反而为病。每一气均有相应的他气来制约它,只是在其未亢之时不表现出来,仅是随之而已。只有当其过亢之时,才表现出制约之象。而医生治病,不过是帮助患者使其自我调节系统达到正常,以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化功能而已。王氏十分重视运用亢害承制之理来说明人体自身的防病抗病能力,重视机体的内在调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伤寒论序作者简介 1: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为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2: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未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一时里战乱频仍。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 年),董卓挟汉献帝及洛阳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内尽为焦土,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 3: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 一188 年)时的公元171 年、173 年、179 年、182年、185 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 4: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5:《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6:《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涨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乱世立志 1:东汉末年,我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巨著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2:当时社会,人心涣散,朝政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真是“生灵涂炭,横尸遍野”,惨不忍睹。而府衙自顾不暇,为争权夺势,发动战争。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3: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4:比张仲景年长的一个同乡何颙对他颇为了解,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何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信心,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他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当时的人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1 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