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70集《中医诊断学》第十章、第一节:六经辨证、特点、...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18:2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05762/Ob/0/sid/XMTU2MTQ4MzUwOA==/v.swf[/flash]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讲稿如下: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
       最外面的阳(为太阳),中间最旺盛时候的阳(为阳明),阳逐步少了(为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它是跟阴阳的多少(有关);和经络的理论,六经辨证里面也不可否认它是有经络的理论,经络也是六经辨证(的内容),张仲景这个辨证方法里面也采用了六经;还采用了脏象,不是纯粹就是根据阴阳,还有脏象理论,就是根据这个经络,它联系的是什么脏腑,太阴是脾,少阴是心、肾,手少阴心、足少阴肾,所以根据了脏腑的生理、病理基础,它的理论是根据这个理论。我们说什么叫辨证?辨证就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对临床上所表现的证候进行分析、辨别。六经辨证它根据的是什么理论呢?不仅仅是一个经络理论,根据了阴阳、经络、脏象的理论,将外感病所出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六类证候、六种类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么六种类型,来阐述外感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分成这么六类。我这个地方不是用的分成六经,分成这么六类,哪六类?它根据什么来分的呢?根据了阴阳、经络、脏象,把它分成这么六类。第一类是太阳,第二类阳明,第三类少阳,……分成这么六类病证,从而说明外感病,实际上也不完全是外感病,就是把疾病发展过程分成了这么六种类型,而指导临床的一种辨证方法。它的病证特点。六经辨证就是《伤寒论》的这种辨证方法里面,贯彻一些什么思想呢?贯彻了八纲,里面有八纲,为什么说它有八纲?阴阳分成六,这是不是就是阴和阳?我们讲八纲辨证的总纲是阴阳,所以实际上六经辨证它也是阴阳为总纲,太阳、阳明、少阳属于阳,太阴、少阴、厥阴属于阴,贯彻了用阴阳统其它的六个方面,就是表里寒热虚实,这样一个思想,其中的正盛邪实,抗病力强,病势亢奋,表现有实和热的特点的这样的病证,归属于三阳病证;将正气虚衰,病邪还没有完全消除,抗病力减退,病势属于虚衰的,表现为寒和虚的,归纳为三阴病证、归纳为三阴的病变,所以这里面就贯彻了八纲的思想,是不是?你看阴和阳它是三阴三阳,这不是阴阳,那里面有实、热、虚、寒,实际上八纲的思想在《伤寒论》里面已经有体现,只是没有把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合在一起,统称为八纲,只是没有这样提出来,实际上用了这个意思。临床表现。是根据了刚才讲的,是根据阴阳、经络、脏象作为病理基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现?为什么把这些证称为太阳病,哪些证称为少阴病,根据的是什么?那就是根据了阴阳盛衰、经络的循行和脏象的理论,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它不仅仅是讲六条经脉的病证,六经辨证不是单纯讲的六条经脉的病证,其中的三阳病证,阳证里面一般又分为经证和腑证,太阳有经证、有腑证,阳明,这是后人分的,后人分为阳明有经证、有腑证,现在也有人提出,湖北的成肇智,现在在中医诊断教研室,他就曾经提出来,少阳病也应该分经证和腑证,三阳病里面的经证,往往是和经络有关系,腑证,所谓腑证实际上就是联系到六腑了,这个经络它联系的是哪一个腑?太阳—膀胱,阳明—胃、大肠,少阳—胆,腑证、所谓的腑证,一般就是讲的六腑的病变,所谓的经证一般和经络是有关系的。三阴病证基本上就是五脏的病,脏腑的病变,五脏的病变,所以五脏的病变归属于三阴,六腑的病变一般是在三阳里面的腑证,经络的病变是归属于经证。只能这么简单地大体区分一下,实际上里面还有很多不属于这个范围的、不属于这个归纳的。临床应用。对六经辨证现在的临床应用看来,一个是主要用于外感时病,外感病的演变、发展过程,实际上现在临床,因为三阴病实际上就是讲的脏腑的病、五脏的病,所以就不仅仅是一个外感病,内脏的病、内伤杂病也可以用它来归纳。只是可能内伤杂病,那个三阳病的症状演变过程可能不太明显,就表现为太阴病、少阴病,可能是三阳的病变不太明显,所以程郊倩就讲“因热病而沿及六经”,就是热性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六经的这种演变趋势,他又讲“设六经而赅尽众病”,用六经,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个名字,可以把所有的病变都概括在里面去,就说不完全是用于外感病。在外感病里面,从现在临床实际应用看,从《伤寒论》所包括的实际内容上看,外感病里面又特别重视的是外感风寒引起来的,那么外感风热?比如说《伤寒论》里面没有银翘散、桑菊饮,我们现在用的卫分证、外感风热阶段用的银翘散,都是温病学派—吴鞠通、叶天士他们发明出来的,有了后来的这一补充以后,《伤寒论》它重点是放在寒,风寒引起来的这种外感病,当然到了后期也包括了发热,那么和那个风热表证入里也是热,风寒发热入里了也是热,和这个演变是相同的,只在初起阶段它重视的是风寒、重视的(是)风寒。归纳一下,这个六经辨证,我们在这里重点讲它的辨证实质是什么,而不是强调的每一个具体的证型了,它的实质是什么呢?根据阴阳盛衰的道理,借用了六经的名称,借用了太阳辨经病、阳明经、少阳经,借用了六经这个名字,含了八纲和脏腑的实质内容,含了八纲辨证的实质内容,也含了脏腑辨证的实质内容,讨论的是以外感寒邪为主的病证规律,外感寒邪为主的这样一种疾病发展过程,它的演变规律,病和证的规律。
       第一个讲太阳病证。太阳病证,它的生理,我们不复习,没时间复习了。病理,太阳病是讲的什么问题?是讲的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正气抗邪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和表证的概念是不是相同?表证是讲的外邪、六淫疫疠等外邪,从体表—包括肤表和口鼻—进入人体,正气开始抗邪于肤表浅层所反应的轻浅证候。实际上这个经证就是一个表证,并且是偏于风寒的表证,如果经证没有痊愈、经证没有解除,而又循着经络入了腑了,太阳的经络、太阳的经,是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那么随着它的经气入腑就变成太阳腑证,所以我们前面讲到经证是指的什么,一般是讲的经络,腑证是讲它联系的脏腑、联系的腑—六腑。它的主要表现。太阳病的主要表现是恶寒、头项强痛、脉浮,所以《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而恶寒,有人解释这个“而”字,说《伤寒论》的语法特点,用“而”字的时候,往往是“必”、现在称为“必”,而必恶寒,不是我们平常说的那个转折词“但是”,不是“但是”的意思,一讲“但是”的话就转弯了,而恶寒是强调的意思,有人研究《伤寒论》的语法特点是这么一种说法。它的主要表现—恶寒,脉浮,头项强痛,这就是太阳病的主要表现。这里面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它的邪气是什么?正气怎么样?病位在什么地方?性质、证候、阶段、趋势,我们讲表证的时候,就强调这些问题,是不是?邪气是六淫疫疠,正气这个时候肯定是不虚,是卫气抗邪,病位在肤表,是不是?性质属于表实,属于一种浅层,阶段是浅层、初起阶段,病势向外,讲到这问题。太阳病同样是讲的这个情况,所以外感病一般应当见到太阳病,外感病一般必须要见到太阳病,为什么?都是外邪从皮毛而入,正气抗邪向外,所以它就会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苔薄这些症状,,所以作为外感病,一般来说是讲要见到太阳病的。太阳病又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太阳经证,一个是太阳腑证,这都是后人把它归类的,后人归类为太阳经证、太阳腑证,《伤寒论》张仲景自己也没有讲过太阳经证怎么样、太阳腑证怎么样,太阳经是什么表现、腑是什么表现,没有那样讲。
       太阳经证是什么呢?风寒袭表,以恶风寒、头项强痛、脉浮,就是前面讲的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讲的是风寒表证。根据它的邪气有所不同,或者人体的正气有一点差异,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这是个表证,实际上我们现在理解太阳病、太阳经证就是个表证,并且是风寒的表证,不是讲风热、不是讲的风热表证,是讲的风寒,当然也可能包括风湿这种风寒表证。根据这个风寒是风还是寒,邪气的轻重和我们人体正气的抵抗力不同,又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类。太阳中风(证)。强调是风邪为主,侵犯了体表,侵犯了太阳最体表的这一部分,我们讲为什么说太阳呢?不要以为是天上的太阳,是讲的阳在外面,最外面的这一部分,最外面当然现在说是表,是不是?由于它是风邪为主侵袭,表现一种卫强营弱的趋势,相当于现在临床讲的风寒表束,卫表没有闭塞,所以它的表现是太阳经证,这个太阳经证恶风寒,病人表现为什么?以恶风—恶风比恶寒轻一点,恶风是避之和缓,遇风觉冷,轻一点,发热也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如果发了热的话,不会是高热、不会很高,稍微有一点点,所以恶风、发热都比较轻,并且有一个汗出的特点,那就说明卫气、卫表、腠理、毛窍是开泄的,不是闭塞的,因此和我们讲的那个伤风证,风淫证里面讲过伤风证,实际上就是那个伤风证,由于它发热也不严重,又加上出汗、有一点汗出,大家都有这个体会,表证、发热的病人,出一身汗温度肯定要降低一些,汗就把热能带出去了,所以他发热,出汗肯定会降一点温,由于他又出汗,又有发热也不严重,因此脉浮、缓,不是数,不数,也不紧,为什么不紧?它不是寒邪凝滞收引,毛窍不是一种闭伏状态,所以脉浮缓。鼻鸣干呕者,《伤寒论》里面还有鼻鸣干呕者,这鼻鸣我那天讲了可能就是讲的喷嚏、鼻塞这样的表现。《伤寒论》第2条又讲:“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那为什么不讲恶寒呢?它讲的是恶风了,发热应该说也是不严重的,有汗出、脉缓,这就是中风的表现,就是我们讲风淫证里面的那个伤风证,风证、风邪袭表的那种证候,风性开泄这是邪,有汗出,所以认为是风,不是寒,寒就是凝滞收引,就应该毛窍闭伏,脉紧,它现在脉不紧,有汗出,所以不把它归属于寒而称为风,卫表处于疏松状态,这是正气有所不同,所以邪气和正气有所不同,你怎么知道邪气和正气不同?不是根据作实验来的,是根据证候表现,它这个表现只能够用风来解释,不能用寒来解释,也不能用风热来解释,是不是?是它的证候表现(决定)的。所谓卫强营弱,卫强营弱是讲的什么问题呢?卫气抗邪于外,营弱是讲的有汗出,营阴不能内守,所以叫卫强营弱,这个话我们现在可以不讲,应该是归《伤寒论》去讲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太阳中风证是指的这样一种表现。太阳伤寒证。它的表现,以寒邪为主的,侵袭了肤表,卫阳被遏制了这样一种表现,就相当于我们讲的风寒表实证,前面是风寒表疏证,我不是提的风寒表虚证,为什么不提风寒表虚证呢?上次讲过这个概念,一提虚那是正气虚了,就要补一补,实际上它是因为风性开泄,卫表、毛窍没有闭伏,是疏松的一种状态,我把它改为风寒表疏,不叫风寒表虚。它的表现,恶寒、无汗、脉浮紧。我们讲寒证的时候已经讲过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发热这个症状,我们分析表证的时候,是或有证,或还没有发热,但是必恶寒,头痛,身体痛,脉阴阳俱紧者,到底阴阳俱紧,阴阳是指的什么阴阳?有的说是浮沉都紧,有的是说寸关,有的说两手,反正张仲景就这么讲,后人怎么理解,反正是个紧脉,这是肯定的,至于说寸和尺都紧,那我想不可能说关就不紧,而浮和沉都紧,浮紧、沉紧那也还是紧,所以不管他左手、右手,都是一个紧,所以脉紧这是它的特点,脉浮紧,寒邪收引,所以卫表闭塞,卫阳被遏,经气拘挛,经脉拘急所以就头痛、身痛很严重,不出汗,恶寒甚,脉浮紧,脉搏也处于踡收的状态,痉挛、凝滞、踡收的状态。中风和伤寒比较起来,应该说都是一个表证,就是我们讲的表证,这种表证是偏于风寒的表证,它的不同在于:邪气方面,中风是属于风,寒是属于寒邪;风轻一点,病情表现,伤寒重一点;正气来说,中风的病人,正气稍微弱一点,而伤寒虽然看到他冷得很厉害,实际上他的抵抗力、正气反要强一些;卫表一个是疏松,所以有汗,一个是闭塞,所以无汗;由于有汗是风性开泄,发热也不严重,所以脉浮缓,这个由于它寒性凝滞,毛窍闭塞,脉道收引,因此脉浮紧,区别应该比较一下。
       第二个方面是太阳腑证。太阳腑证是讲的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内传膀胱的证候。应该是内传膀胱之腑,根据六经总的特点、它的规律,根据经络、阴阳、脏象理论来看,应该是传到膀胱之腑。按道理说,太阳、太阳经,有手太阳、足太阳,现在讲的太阳是最体表,阳在我们人身上,如果说从部位解剖上来看,胸腹部和背部区分,背部属阳,胸腹部属阴,面朝黄土背朝天,背对着太阳,面向着太阳的是阳,背向太阳的是阴,那么面朝黄土背朝天,是背对着太阳的,所以背面属于阳,而背面是哪一条经络循行?是足太阳膀胱经,太阳小肠经不是走在背面,所以认为一般这个经应该说是膀胱经,膀胱经它联系的腑是哪一个腑?当然是膀胱了,根据这一些问题,后人又有说法,为什么不是太阳小肠呢?又总结一条归律,说是六经辨证,伤寒是“传足不传手”,只传足经不传手经,这都是后人的解释,为了要解释这个问题。太阳腑证,实际上它的表证仍然存在,不是表证消除了,表证存在的标志是什么?恶寒。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所以头痛、身痛、脉浮和恶寒这(些)症状仍然存在,那么除了太阳表证存在以外,它传了腑,因此应当有膀胱的症状,所以是实证,实际上是一个表里同病,太阳腑证已经是表里同病了。它又分为两种—太阳蓄血证、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讲的膀胱气化不利,由太阳经传到太阳的腑,六腑就是膀胱,膀胱有了邪气的侵袭,会出现什么表现呢?膀胱是一个排尿的器官,所以它有水液停聚的表现,出现这样的表现。太阳经证没有解,仍然有发热、恶寒、脉浮,或者浮数等等表现,膀胱气化不利,应该有小便不利,小腹满,伤寒论并没有这样明确地讲,没有讲这个症状,而是讲的水入即吐,“太阳中风,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他已经强调了有表证、又有里证,里证是什么?就是有膀胱的证候,表证是恶寒、发热、脉浮、头身痛那样的表现,它只讲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什么汤?五苓散主治,五苓散干什么的?就是利小便的、消水的,所以它这个地方没有讲小便不利、小腹满,为什么小腹满,小腹满?因为膀胱在小腹这个地方,尿解不出来。那么这个小腹满、小便不利,病在膀胱,这好像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尿潴留,是不是?应该好像是尿潴留,小腹满、小肚子胀、小便解不出来,那不是膀胱里面有尿解不出来吗?气化不利吗?相当于我们讲的尿潴留,但是我看不是讲的尿潴留,临床上好像这种病不是讲的尿潴留。那是不是讲的风水?我们不是讲过水(肿)突然起的、头面肿得严重、小便不利,那是一种风水,水邪开始的时候,是不是这个问题,也很难讲。所以太阳腑证这个蓄水证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说它是指的这种急性的水肿,它又没有说小便不利,又没有说水肿,它只讲口渴,水入即吐,所以两千多年的张仲景的学术,我们现在他为什么这样写,还理解得不太透,看伤寒的老师有什么说教,请他们来解释,我们现在还不太好理解,如果像这种表现,又好像是尿潴留,又好像是水肿,都显得不像,但它确实是讲了,从理论上是这样认为的,认为太阳的经受病了以后,随着经传到腑、传到膀胱,膀胱的气化机能对水液的代谢发生障碍,应该是这个机制,张仲景应该是它的本意。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就更难理解一点了,为什么更难理解一点呢?应该是太阳经证不解,热与血结于,我现在说的是少腹的部位,结于少腹—小肚子旁边,小肚子、下腹部、下焦这样的部位的证候。它的症状《伤寒论》是有说法的,张仲景说少腹急结或者硬满,少腹—小肚子上,或者小腹部的两边急结,就是有点拘挛、腹壁有点紧张,甚至是硬满,硬起来了,按上去很硬、胀,小便自利。他讲的是小便自利,那么太阳蓄水和太阳蓄血,太阳蓄血就强调了自利,而太阳蓄水没有讲小便,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地方是自利,那么应该太阳蓄水是小便不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脉沉涩或者是沉结,这样的表现这是太阳蓄血证的表现。太阳蓄血证这个证型,也是后人归纳的,太阳蓄血这四个字也是后人(讲的),张仲景没有明确地讲太阳蓄血,没有这样讲,之所以把它这样归纳,是根据哪一条?根据《伤寒论》124条,他说“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你看这地方强调表证仍在,这个地方强调有表里证,所以我说太阳腑证实际上是表里同病,就这个意思,是不是?“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热在什么地方?在下面,不是上焦、不是在中焦,“少腹当硬满”,应当是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它只讲瘀热随着太阳经跑到什么地方—下焦、少腹这个地方来了,瘀和热结在一起,血瘀就是寒邪已经化热了,并且有血瘀结在什么地方?结在下焦、少腹部的地方,所以我讲是热与血结于少腹部,那么少腹部,按道理说太阳经的少腹,应该随着它的经络入腑,应该入在膀胱,那应该是膀胱有蓄血,确实有的书上是讲膀胱蓄血证、膀胱蓄水证,是这样写的,那应该是在膀胱,但是在膀胱又说小便自利,膀胱的功能正常,所以它就不在膀胱。在什么地方?在肠子里面、在小腹部那地方,肠子里面后面还有阳明蓄血,阳明蓄血就是在肠子里面,阳明大肠足胃,在胃肠里面,它又有阳明蓄血。这是讲的太阳蓄血,因此这个位置到底在哪地方,既不在肠子里面,也不在膀胱上面,这就可能是张仲景当时认识不太准,解剖,张仲景可能没有学过解剖,是不是?这个问题到底在哪个地方?我们不好定,只好笼统地说在少腹,在下焦这个位置上,有这样的表现。怎么知道有蓄血呢?有少腹硬满,比如说阑尾炎之类的病人,确实是小腹部拒按,有压痛、反跳痛,有这种情况,硬满,下血乃愈,你给它用通下,抵当汤就是破血的,里面有蝱虫,蝱虫就是吸牛血的蚊子,你说这个药破不破血?水蛭、蝱虫这都是破血很厉害的药,因此说它是瘀热在里,是血和热瘀结在下焦、少腹,具体的位置还不好说,五脏六腑是哪一个腑还说不死,没有定论,我们只能笼统知道位置在下面、少腹这个部位就行了,它的表现是这样一些表现,如狂、发狂就是讲影响到神志,有瘀有热,影响到神志的时候,出现这种表现,所以它既不等于在膀胱,也不等于在肠道,所以我们笼统地说是下焦、少腹,如果硬要理解的话,张仲景把下腹部的感染,什么阑尾炎、附件炎,附件就是子宫旁边的输卵管这些地方发的炎症,盆腔炎,称为这种太阳蓄血证,只能这么设想,可能见于这种情况,不然你到底指的什么病?同学一问,这指的什么东西?我们不好解释这个问题。太阳病讲完了。
       阳明病证。阳明病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阳明病证是由太阳向里,已经变成里热证了。太阳是表寒证,实际上到太阳腑证像蓄水、蓄血的时候,已经就有化热了,像蓄血它已经有明显的的化热了,不是寒了,但是它仍然有表证,表寒里热,实际上按照八纲来说是表寒里热了。到阳明病证,是典型的里热证,阳热炽盛,胃肠有燥热。但是这个胃肠有燥热是不是一定在胃肠?只能说阳明是大肠和胃,所以叫作胃肠,不一定真正是在胃肠,这个病的原发病灶是不是就在胃肠?那也不一定。《伤寒论》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的提纲,阳明病的纲领是三个字,是“胃家实”,是它的纲领性的说法,胃家实这个胃家,就是指的胃和肠,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阳明它的经络是联系这两个腑的。这里面也讲了一个邪、正、位、性、势是什么?我们现在时间不够,学生也没有这时间,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就要考虑邪气是什么?正气怎么样?位置在什么地方?性质、病势怎么样?它是一种邪很旺、阳热之邪,正气很强盛,位置是在里、在胃肠,性质属于实,病势是向内,来认识这个问题。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是指的邪热弥漫全身,肠中没有燥屎内结的证候。我曾经讲过就像烧的柴火、草,明明的火在这里,火势很明显的时候,弥漫全身,整个都显得是有火的表现。它的特点。后人归纳为四大—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这是讲它的四大特点,是不是除了四大特点以外,身大热—壮热不退,汗出得多,邪热炽盛,口渴引饮,脉搏洪大,这是没问题的,实热证的表现,那是不是只有四大证?四大证(以外)还有其它(表现),肯定舌子怎么样?舌红、苔黄、干燥,是不是?大便怎么样?小便怎么样?肯定小便会黄,大便也应该是干燥,面红、气粗这些症状都是有的,它是阳明经证的表现。“阳明病,外症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不恶寒,反恶热就是它和太阳病不相同的地方,太阳病就是恶寒,不发热,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可能没有发热,到了阳明病的时候,就是只发热,不恶寒,恶热不恶寒,汗大出,这个汗自出就不是自汗、不能称为自汗,它是病重,热盛引起的汗出,它虽然叫汗自出,就不能理解为自汗。这是由于邪热弥漫,弥漫到了全身,实际上这个弥漫全身到底弥漫在哪地方?整个全身都是热,病位不一定真正在胃肠,是全身的热盛伤津,心神不宁的一种表现。用药就是用白虎汤,主要用石膏。
       阳明腑证。和它不同的在什么地方呢?邪热已经慢慢地蕴藏起来了,和燥屎搏结在一起了,原来是通红的、大热,那么现在这个热就像我上次举的,就像那种木炭、煤一样的,热能都已经结在里面去了,都和燥屎连在一起了,外面看起来热没有那么明显了,但是里面的温度很高、热得很厉害,就和燥屎搏结在一起了,肠内有燥屎的症状,就是我们昨天讲脏腑辨证,腑病证候里面的肠热腑实证那个证型。它的表现。在《伤寒论》里面是叫作痞、满、燥、实、坚五个字,所谓痞、满、燥、实、坚是指的什么东西呢?痞就是讲的腹胀,一般是讲脘痞腹胀,痞是讲的腹胀;满是讲的肚子大,肚子大起来了,肚子胀,肚子看上去还大一些,这个大什么问题?里面有燥屎,不是水;有燥屎,干燥,大便一定很干燥,口干得很厉害;坚硬,甚至大便坚硬;是一个实证。(这是)后人总结的《伤寒论》里面讲的阳明腑证的表现,痞、满、燥、实、坚。按道理说,痞满是讲的一回事,就是讲肚子大、肚子胀;燥是讲的大便干燥;实是讲的病机不通畅了。它偏偏没有讲痛,按我的想法,就应该讲痞、满、燥、实、痛,应该这种病人有腹痛,它没有讲到腹痛,所以古人归纳这个痞、满、燥、实、坚也不是很完整,我觉得应该是痞、满、燥、实、痛,他的症状大便解不出来,肚子痛。我们昨天讲过,发热,这种发热,不是壮热、烘烘地发热,而是感到里面热、阵阵发热,甚至由于有燥屎内结,燥屎是种秽浊之气,这种燥屎和热熏蒸,可能出现神志有谵语,如狂或发狂,不睡觉等等,大便干燥、不通,这是最主要表现,舌子肯定就会是焦燥、燥黄,焦黄苔、焦黑苔,很干燥,这样的表现,张仲景是讲了绕脐痛,后来一归纳痞、满、燥、实、坚,不知道为什么不把这个痛归纳进去?应该是绕脐痛,应该有痛,是不?大便很干燥。从汗和热、脉象上和经证应该有区别。出汗,阳明经证是热盛大汗,口渴很明显,阳明腑证也有汗出,但是没有经证那么出得多,阳明腑证的热,是热郁结在腹部、郁结在里面,外面可能没有那么壮热,不是那种外面摸得到的热,脉搏显得沉实有力了,阳明经证是脉洪大,阳明腑证脉沉实,这是相对来说。它的特点,它的证候表现是热、秘、神、沉。有热,本质属于热;有便秘腹痛;神志受到干扰,一个是热,一个是秽浊的燥屎熏蒸,可以出现神昏谵语之类的表现;病势是沉伏在里面、是向里,脉搏也是沉,出现这些问题。要用三承气汤,特别是大承气汤。好,休息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18: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