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暴风雪 于 2014-11-20 09:59 编辑
原文23: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说解: 这是对门徒讲授的第二节课——附带说明:从这以后,再没有语句颠倒错乱的事情。 《小针》作者的愿望,当然是要推广普及针医,而自己单枪匹马孤身一人,且已垂暮之年,只能寄希望于开课授徒这一种方式,即一边开诊行医,一边以授徒的方式带出若干弟子,希望弟子出师后即以职业针医的身份独立开诊行医,仍以授徒的方式再带出若干弟子,如此繁衍下去,新式针医必将在华夏大地八面开花,最终取代传统巫医,成为主流医学——这是作者的宏伟构想。 所以,作者把独立开诊行医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授课内容必然全都与独立开诊密切相关。前面第一节课讲的是迎随补泻技术,这对独立开诊当然是头等重要(掌握了迎随补泻技术就足以应对所有的疾病),现在的第二节课则主讲人际关系学。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要想成为具有独立开诊能力的职业针医,除了掌握针刺治病的技术,搞好人际关系也是相当重要——我觉得《小针》作者的这种想法非常现实。 作者讲述的人际关系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职业针医必须重点巴结的人物;2,职业针医必须重点照顾的人物;3,职业针医必须重点防范的人物。他的意思是,只有把这三方面的人际关系处理好,才能顺利地独立开诊行医。 这个“持针”是前文“持而内之”的同义词。在《小针》作者,“持而内之”是专指针法中的补法,而补法必须使用毫针,然而补法和毫针其实是《小针》作者的独创发明,也是新式针医的灵魂,因此,这个“持针”又有泛指新式针医这个职业的意义。是则所谓“持针之道”,不同于“用针之道”或“刺之道”,实乃针医这个特殊职业的特殊规范,就相当于现代的“岗位责任制”,每个职业、每个工种都各自不同。 但是,作者提出“持针之道”的本意,主要是指针医在待人接物或者人际关系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基本道理。因为,人际关系是丑陋的、厚黑的,普通人之间根本不可以讲授,如果不是与门人弟子有父子之谊,如果不是关系到针医事业的成败,作者肯定只字不会提起,此所以这段内容与第一节课在原始版被一并删除。然而即便对门人弟子,也不便特别露骨地讲授人际关系学,只能委婉涵蓄地旁敲侧击,所以先从最实际的针具材质说起。 后世针医很少考虑金属冶炼问题,所以也很难想象古代针医在针具问题上会遭遇多大的困难,但是实际上,拥有一套材质优良制作精美的金属针具,在当时确实是难度非常大的一件事,以至于必须运用人际关系。 作为一个独立开诊的职业针医,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必须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针具,这应该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古人并没有正当的合法途径以获取针具,此所以必须绞尽脑汁,动用各种社会关系。具体到《小针》作者的这些门人弟子,他们在学徒期间还算不上职业针医,肯定没有自己的针具,只能等出师以后再想办法。而作者在第二节课就提出针具的材质问题,显然是提醒弟子们,要充分认识获取针具的艰难程度,以便尽早地疏通各种关系。 “坚”,《说文》:“刚也”,就是既坚且韧的意思。所谓“坚者为宝”,是说用于针刺治疗的金属针并不是随便哪一种金属都行,而是必须用钢性强的金属材料,方能制作出精良的针具。否则的话,坚硬度不够,锐利度便无法保障,那就不能顺利地刺入血管、肌肉之中,甚至由于韧度低而出现折针,酿成医疗事故,根本不能作为临床实用。 很显然,《小针》作者所说的这种金属材料其实就是钢,只是西汉时的人还没有“钢”这个概念,所以他只能用“坚”来描述这种材料的主要特性。而且,真正的钢材在那个年代确实非常稀少,甚至比金子还要贵重,此所以才称之为“宝”。 由此可见,按照《小针》作者的意见,钢针才是最理想的针中上品,铁针虽然也能凑合,但起码得是几经锻炼的熟铁,纯生铁肯定不行,其它金属更是不行。所以,我们以后也不再使用“金属针具”这个含糊名词,凡《内经》提到的“针”,肯定全是铁质或钢质。 但是西汉实行铁业官营制度,凡是与钢铁有关的东西,一律由政府垄断,寻常百姓人家,不要说钢材,就是普通的铁材,也很难搞到,此所以需要人际关系。 其实就算搞到铁材也仍然不行。因为把铁材打制成针具,需要很繁琐很细致地加工,那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必须得有一套专业设备和至少一个手艺精湛的铁器工匠。但是在西汉,由于铁业官营,凡与铁器加工有关的工匠及作坊都纳入国家体制,由官府直接管控,而私人加工钢铁制品,属于违法行为。须知西汉沿用秦法,其律令以严酷苛刻著称,此所以更需要人际关系。 作者在“坚者为宝”之后便没有往深里细说,那是因为,下来的事情已经不言而喻。作为师父,既然没有能力包办弟子的针具,也只能提出“坚者为宝”这个技术性要求,而且只能点到为止,不便说得具体。盖每个徒弟的社会关系各自不同,具体走什么人际关系得由其个人决定——不用说,最直截了当的门路就是买通铁官衙门。 需要说明的是,西汉每个郡县都设有铁官衙门,专管铁器生产,各诸侯国想必也设有类似机构。但是考虑到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管理上会相对宽松,则《小针》作者所处的地域,应该归属某个诸侯国,所以才有通过关系获取铁器制造针具的可能。如果在中央集权的郡县,没人敢违抗朝廷法令,则干脆没有这种可能。然而即便在诸侯国,这也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得付出极大的精力和本钱,动用一切人际关系,才有可能办到。 但是《小针》作者显然早已算定,这些门人弟子学成之后,无论多么费尽心机,肯定也搞不到好铁(因为好铁产量低,要优先保障军用),只可能用劣质铁打造针具。那么,为防止他们在独立开诊时因材质低劣而出现弯针、折针的尴尬,就必须提前练好“正指直刺”的进针手法。即:刺入角度与肌肤表面保持垂直,同时以手指护持针体,不使倾侧弯曲(无针左右)。这种进针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有效地降低进针阻力,始终保持针体的挺直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弯针和折针——由此可见,“正指直刺,无针左右”,亦正是前文“必持而内之”的本意,不过在这里是由“坚者为宝”这个话题附带提及的一项手法训练,虽然也可以作为“持针之道”的一项内容,却非本节课的主要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