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暴风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讨《黄帝内经》的创作过程

[复制链接]
a
0 0
  @ME: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7 14:27:11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这第一句话的亮点还在后半部分,即“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说文》:“给,相足也”,本是相对充足,即勉强温饱的意思,那么“不给”显然就是连勉强温饱都无法达到的意思。然而我们务必要知道,如果一个人连勉强的温饱都无法达到,那就必然会“饥寒交迫”!

《灵枢》作者在租税与疾病之间又嵌入“不给”这个中间环节,是其思维严谨的表现(须知思维严谨是做学问的先决条件)。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在缴纳租税以后都会生病,只有那些由于缴纳租税而导致“不给”的人才会生病。所以,“余哀其不给”的完整意思是:我只对那些因为缴纳租税而使得生活陷入困窘的人表示同情和怜悯。其言外之意则是,对于那些缴纳了租税以后仍然衣食无忧的人,就没有同情和怜悯的必要。从“余哀其不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灵枢》作者的爱心并不像上帝那样广博,其爱憎观非常分明。

“属”是紧密连接,或连续不断的意思,《说文》:“属,连也”。《灵枢》作者为了强调从征敛租税到不能自给再到疾病产生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个紧密连接的因果链条,没有前面的因就没有后面的果,故特意描述为“属有疾病”。

因此,这个“属有疾病”的具体意思就是:百姓万民之所以患病,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不给;百姓万民之所以不给,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被强制缴纳租税;百姓万民之所以被强制缴纳租税,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以“黄帝”为代表的官僚统治阶层,不事生产,只能靠横征暴敛,才能享受高品位的生活。

于是,根据《灵枢》作者生动形象地描述,我们便可以确切得知,导致百姓万民罹患疾病的罪魁祸首就是朝廷。

综合上述,不难看出,这第一句话的中心意思就是:人的健康需要最基本的温饱条件来保证,而朝廷收缴租税一旦造成民众不能自给,以致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而整日处于饥寒交迫之中,那就必然会产生各种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04:14:22 | 只看该作者
“命苦不能怨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这个风靡于现代社会的口头禅,其实是原始社会天命论的翻版,此所以在《灵枢》作者那里,根本不屑一顾。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知,《灵枢》这一句开篇语,实际上揭示出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朝廷贪得无厌而横征暴敛,是普罗大众饱受困苦的根本原因。虽然在今天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事实陈述,根本算不上什么高深理论,但是,在两千多年以前就看透了这个现象,并勇敢地阐明这个道理,《灵枢》作者绝对属于当时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

但是,如果有人据此以为,《灵枢》作者是这个真理的首创者,而且还是一个无惧暴政淫威、敢于单枪匹马以命相搏的勇士,那就高抬他了。因为,在专制独裁社会,谁都知道苛政猛于虎,朝廷为维护政权稳定,一向视人命如草芥,所以任何一个普通平民都不会轻易铤而走险、对抗朝廷,更不用说有点才学的知识分子。

实际上,《灵枢》作者阐述的这个道理,是老子发明的。《老子·75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饑”。此即明确指出,民众之所以饥寒冻馁(也就是“不给”),是朝廷征敛过多的赋税造成的,而饥寒冻馁,贫病交织,自然也是《老子》的应有之意。因此,老子才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看透统治者本性(也就是所谓的“看破红尘”)的人,此所以被后人神化为“太上道祖”、“太上老君”。然而老子之所以敢言,是因为他生在了那个独裁统治最为薄弱的封建年代,所以才非常幸运地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故由此还可以推出以下结论:
1,《灵枢》作者是老子的私淑弟子,他忠实地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观点,属于正宗的道家学派;
2,《灵枢》这部著作以道家学说作为其理论根柢和学术渊源;
3,《灵枢》作者也非常幸运,他是在道家学派上升为社会主流学派的背景下才敢这样说的;
4,《灵枢》作者不是势单力孤的个人,实际上,创作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单靠个人绝对不行,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因此,在他背后,必有足够强大的政治势力做靠山,而且为其提供雄厚的财力支撑;
5,本文所谓“《灵枢》作者”,亦即撰写《灵枢》开篇语的这位,其实只是这个创作团队的组织者,现代称之为“总编辑”。

在此还需要特别指出,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学说,也是诞生于春秋时期的一朵文化奇葩。只不过,在春秋战国那个一意讲求武力攻伐的年代,“自然”、“无为”、“贵柔”、“不争”这些论调都不合时宜,故道家一直为主流社会所摒弃,以致在诸子百家的竞争中,沦落为乏人问津的冷门。因此,以道家学说为理论宗旨的《黄帝内经》,只能在春秋战国以后,在道家学说受到朝廷的重视并大力提倡以后,才有可能出笼,那是道家学派重振旗鼓并占领了主流学派的地位以后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04:16:27 | 只看该作者
前面一段其实是这句话的引申意,说明这句话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包括像《灵枢》创作的社会背景、人文背景、学术渊源、创作年代等等,对于研究《内经》的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当然,从字缝里抠出来的信息已经不是原话的本意。现在让我们回到主题上来:

实际上,这句开篇语的意义并不光是抨击统治者的贪得无厌,它还是《内经》生命理论的画龙点睛之笔。因为,《内经》生理学的核心就是一个“气”字,而“气”的主要来源就是食物。《灵枢·五味》:“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意思是半天不吃饭就精神欠佳,一天不吃饭就少气乏力。故在《灵枢》作者看来,“谷”就是维持生命的关键因素,吃不饱饭就是最主要的致病原因,吃不下饭就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素问》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以及“人以胃为本”等等一系列论说,表面上都是强调“胃”的极端重要性,但是其理论根据无非是“五谷皆入于胃也”,这其实就等于明确宣布:再健壮的胃,没有食物也是白搭。因此,由租税造成不给,由不给造成饥寒冻馁,由饥寒冻馁造成疾病,《灵枢》作者勾画出并刻意强调“不给”这个因果链条的中间环节,恰如画龙点睛,正是对生命理论的深刻揭示和高度概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2 0
  @ME:     
14#
发表于 2014-10-18 10:29:58 | 只看该作者
暴风雪 发表于 2014-10-18 04:16
前面一段其实是这句话的引申意,说明这句话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包括像《灵枢》创作的社会背景、人文背 ...

您好,我有个问题问您一下,您是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行业?
从您的语言当中可以看出是一位对内经的历史很有研究的行家...

您看了多少的黄帝内经的篇章?对里面所讲到的养生,防病知识是否认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9 02:12:04 | 只看该作者
宋利 发表于 2014-10-18 10:29
您好,我有个问题问您一下,您是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行业?
从您的语言当中可以看出是一位对内经的历史很有研 ...

我听说,网络论坛有规矩:不可打探别人隐私。如果“黄帝内经网”没有特别强硬的要求,我不愿意公布个人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2 0
  @ME:     
16#
发表于 2014-10-19 10:51:31 | 只看该作者
暴风雪 发表于 2014-10-19 02:12
我听说,网络论坛有规矩:不可打探别人隐私。如果“黄帝内经网”没有特别强硬的要求,我不愿意公布个人情 ...

好吧..您请继续...我希望我的坚强意志不会被您的文章所动摇....呵呵

观点也有道理,我会找个时间汇总一下....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01:36:31 | 只看该作者
我希望对《黄帝内经》有一定主见的各位网友把自己的“坚定意志”发挥出来,多多提出反驳意见,这样我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帖子,使得讨论更加有效和有趣。

原文2:
余欲毋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说解:
鉴于百姓万民因饥寒冻馁而患有疾病,作者随即开始讲述《黄帝内经》的具体创作过程,而这句话则是首先铸造《黄帝内经》的灵魂。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治病和养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须知古代尤其不同于现代,什么人迫切需要治疗疾病,什么人迫切需要保健养生,这在古代是截然对立的两个群体,古人创作《内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那些辛勤劳作而饥寒冻馁的人治疗疾病,而不是为了给那些无所事事而脑满肠肥的人保健养生,盖性质相反的两种动机,不可能出自同一个作者。

说起治病,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医学的由来,以及作者在《内经》创作之初所面临的医疗水平。

近代出土的殷商甲骨卜辞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人类自有文字以来就有“医”这个行业;另据现代人文学研究,我们得以知道,即使没有文字的原始土著部落,也有他们自己的医生。由此可见,医学、医生和医疗事业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只不过,人类早期的医生以占卜、祈祷、诅咒、祝禳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而被称之为“巫医”。当然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实际上,毕竟巫医在西汉以前已经有了一两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如果仔细分析,占卜祈祷应该是早期最原始的医疗手段,诅咒祝禳则是后期有所改进的医疗手段。但是,很显然,这些医疗手段的理念都基于天命论和万物有灵论,此所以称之为“巫医”。

除了占卜祈祷诅咒祝禳以外,巫医还发明出毒药治疗法和砭石治疗法,这两种治疗手段代表着巫医的最高医学成就,不过其治疗理念仍然是基于万物有灵的自然观。

所谓毒药治疗法,就是服用以后让人中毒的一种治病方法。盖古人所谓“毒药”,与今人概念不同。今人往往把“毒药”理解为谋害性命之物,与治病救人正好相反,而古代巫医恰恰是利用毒药的毒性来治病。因此,古代的“毒药”概念大体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肿瘤化疗药——既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也对疾病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遥想当初,上古之人,茹毛饮血,浑沌愚昧,对各种自然现象充满未知和恐惧,故当时流行万物有灵的自然观,这也正是所有的原始土著部落都盛行图腾崇拜、降神驱魔以及各种巫术迷信活动的原因。按照这种灵异自然观,人之所以罹患各种疾病,无非是被自然界的各种魑魅魍魉附体作祟所致,而欲驱除这些附体的灵异鬼魅,除了诅咒祈祷之外,就只能采取以毒克邪的方法。所以,上古之人没有药物滋补的概念,凡是治病的药物必具有攻杀邪魅的功能,也就是必须带有一定的毒性;或者,凡能够使人中毒的矿物、植物,都可以当作驱除邪魅的药物来使用。即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因此,上古之人,如果要想治病的话,就必须有点豁出去中毒的精神,要敢于以命相搏才行。《尚书·说命篇》:“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就是说药攻人疾,必先使人昏聩眩晕(其实那就是大脑神经中毒的症状),方可瘳愈。《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亦可见上古先民选择药物的标准,就是必须有致人中毒的作用。

因此,很显然,以“毒药”治病,其实就是以病人的生命为赌注,死马当活马医,做孤注一掷。那么,即使终获病愈,其对健康的损害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中毒而致残致死的事情,势必是时有发生。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当民智渐开,理性萌生,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以后,这种比较危险的治病方法就必然会受到质疑和抵制。这就是文化空前繁荣发展的春秋时代。

《论语·乡党》:“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季康子是鲁国贵族,他给孔子送药,应该是一片好意(“馈”是以美食相赠的意思)。只是他还固守着上古时代的陈旧观念,以为毒药既是治病所必须,而疾病对每个人都在所难免,则毒药就属于居家必备之物,所以才会把比较高档(毒性稳定且毒性适中)的毒药当作礼品相互馈赠。然而孔子已经意识到邪魅附体的事情比较荒诞,而以毒药攻邪的治疗方法危险太大,断不可贸然服用,所以只是出于尊重,接受了他的馈赠,同时也很客气而坦诚地告诉他:“丘未达,不敢尝”。

《灵枢》作者所谓“毋使被毒药”,其实和孔子是同样的意思,只是他用“毋使”更加明确地表达出对这种治疗方法的反感和否定。盖作者创作《内经》的目的,唯在于给普罗大众介绍一种疗效可靠且没有明显毒副作用的新式治病方法,那就是针刺的方法,而《针经》正是《灵枢》的本名。

所谓砭石治疗法,就是用坚硬锐利的石头刺切脓疡或者刺破血管(皮下暴露明显的浅静脉)放血的治病方法。然而之所以刺切脓疡和静脉,仍然是因为那个地方是邪灵所在,需要通过刺泻的方法把它释放出来。即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说:“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难经》:“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我们不难想象,由于砭石取自天然石料,其形状粗钝蠢笨,用于刺切肉体,其痛苦程度,断非今人所能忍受,而且这充其量属于外治法,只能用于最简单的外科疾病,对于深在的内科疾病,巫医巫术便无可奈何,只能听天由命。由于西汉时期已经发明出钢质针具,其坚硬锐利程度以及所能达到的精巧细致程度,已非砭石所能比拟,故不但刺切肉体的痛苦程度降至最低,而且还能刺入肌肤软组织深处,用来“通经脉,调血气”,进而调理和改善内部脏腑的生理功能,于是有可能向深在的内科疾病发起挑战。所以,我们看到,《灵枢》作者同样用“无用”这样的否定词来表示他对“砭石”的反感。

由此可见,在古代,即便是巫医,也都是治病的,根本没有专门养生的医生。

我们知道,真正的医学必须彻底摆脱天命论和万物有灵的束缚,才能产生,而《灵枢》作者作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他也必然是传统巫医巫术的叛逆者。所以,“余欲毋使被毒药,无用砭石”的意思非常明确,那就是:创作《黄帝内经》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宣判自有文字以来一直伴随着人类成长的巫医巫术的死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06:22: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暴风雪 于 2014-10-21 11:39 编辑

鉴于上述历史人文背景和当时的医疗现状,作者提出:“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虽然这话的细节有待商榷,但是大概其意思已经无可置疑,那就是:在果断否决了毒药和砭石这两种治疗方法以后,作者明确选定了使用针刺的方法治疗疾病。于是我们也就可以随之确定:“微针”就是《黄帝内经》的灵魂、针刺治病就是《黄帝内经》的中心任务、《黄帝内经》实际上是一部关于针刺治病的专著。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灵枢》作者并没有提及灸法,这就是说,他不认为灸法可以与针法并列;2,和传统巫医巫术相比,针刺治病肯定是一门新兴医学。
实际上,只要粗粗浏览,应该不难看出,《灵枢》讲述的就是针刺治病的实践活动,《素问》讲述的就是针刺治病的理论总结,因此,《黄帝内经》所建立的医学体系其实就是针刺医学,它不是张仲景式的方脉医学,也不是李时珍式的草药医学,更不是民间盛行的偏方、祝由医学。故而《灵枢》作者以及其他《黄帝内经》作者的正式职业,其实就是西汉时期专门从事针刺治病的医生,本文将一律称他们为“针医”。
说到针刺治病,还有必要回顾一下针具的发明和发展历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钢质毫针的诞生。因为,毫针是“微针”的代表,“微针”是《黄帝内经》的灵魂,要想探讨《黄帝内经》的创作过程,却不了解毫针的诞生过程,肯定是一个极大的缺憾。
毫针是我们现在最熟悉也最常用的一种针具,但是很少有人认真想过,毫针是怎么诞生的。
泛泛笼统的说,毫针的诞生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它是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一步步演化过来的。
我们知道最原始的针具就是砭石,故又称砭针,其所对应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期。由于砭针其实就是一些带尖带刃的石头,硬度韧度都不够,故作为针具显得又粗又笨,所以通常只能勉强用来刺切肌肤表面的脓疡或者粗大的浅静脉放血,而绝对不能刺入软组织的深处。但是既然放血疗法的历史如此悠久,应该属于原始巫术的一种,而且古希腊、古印度都有“放血治百病”的说法,所以完全可以认定,《内经》中的针刺放血技术不能算做华夏针医的首创发明,针医只是对巫医的放血疗法作了某些改进。
进入青铜时代(商周)以后,人们当然会用青铜来制作针具,但是青铜的硬度和锐利度仍然不够(有人说青铜宝剑能够削铁如泥,那是无知的表现),所以青铜针虽然比砭针稍微纤细一些,但是仍然显得又粗又笨。只不过,无论如何,在刺切脓疡和放血方面,总比砭石要好用的多,而且,青铜针刺入软组织的深度总要比砭针深一些。
然而人类用金的历史其实比青铜还要悠久,大自然本来有天然纯金,无须冶炼,故纯金的发现和使用也对应于新石器时代。只是纯金太软,不能用来砍、切、削、刺,所以只能用来做装饰品,因为金饰品确实很漂亮。当然,用纯金做装饰只是部落首领或者天子诸侯的事情,普通人甭想。
青铜其实是合金。当人们知道合金比单体金属能够增加硬度以后,当然会尝试制作金银合金或者金铜合金等等金合金,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金针”。金针不但色泽漂亮,而且硬度和锐利度都比青铜针有所加强,所以金针比青铜针更加纤细,可以刺入软组织更深一些,其形状与毫针已经有七八分相像。
但是金针毕竟不是毫针,因为其硬度和锐利度仍然不够。金针必须靠粗度来保证其坚硬度,所以金针比毫针要粗得多。大家可以网上搜索西汉刘胜墓金针照片,进行比较,那是正宗出土文物。
毫无疑问,象刘胜用的那种金针,如果刺入软组织很深,一般人肯定会象受刑一样疼得受不了,而且肯定会对软组织造成严重的物理损伤。所以,金针的主要作用还是用来放血,而不是作为毫针使用。也就是说,金针所造成的肉体创伤和痛苦使得它不可能作为毫针来应用。所以说,尽管外形已经近似,金针仍然算不上毫针。
另外,我们还要知道,金这种金属是王公贵族特权阶层的专用品,普通民众不可能拥有金针,当然更不用说金针治疗技术,同时我们已经知道,《灵枢》作者就是普通民众,因此,《黄帝内经》与金针无关。我们看马王堆也好,刘胜墓也好,虽然那里都有金针出土,而且还有大量简帛书籍,但是并没有《黄帝内经》的内容。
因此,古代针医必须耐心等待,等到铁的出现,然后是熟铁以及钢材的出现,只有等他们能够制作出足够纤细而且能够保证足够硬度和韧度的钢质毫针,才可能为广大的人群扎针而且能够为人群所接受,于是才可能在积累了丰富的扎针治病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一系列针刺医学的理论。
这就是毫针诞生以及普及应用的基本条件,其实也是《黄帝内经》诞生的基本物质条件。毫无疑问,到了西汉,这个条件就具备了。
后世很多人都把艾灸疗法也当成针医固有的治疗手段,往往并称“针灸”,其实是一大误会。
实际上,灸法的历史比放血疗法更为古远。因为,自打人类发明用火(与之对应的是旧石器时代),就可能在烤火时产生某种舒服的感觉,而那正是灸法的起源。《灵枢·官能篇》:“经络坚紧,火所治之”,即是把抽筋(肌肉痉挛)的部位靠近火源,或者把火源靠近抽筋部位,就可以治疗抽筋的意思。于是不难想象,灸法(烤火)也是很早就被上古之人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另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也能够证明,在《黄帝内经》之前,只有灸法,还没有针法,所以灸法就被《灵枢》作者视为巫医的治疗手段,不但不能与针并列,而且还划归到毒药、砭石之列,作为排斥的对象。
因此,实事求是地说,放血疗法和艾灸疗法都不能算是针医的独创,作为一门新兴医学,其真正的创造性发明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毫针治疗法。
所谓毫针治疗法,就是用通体纤细圆滑的钢质毫针,刺入某个腧穴,并达至软组织深处,辅以提插捻转,以获取针感(使针下局部产生或酸或麻或胀的感觉)的一种治疗方法。在《灵枢》作者看来,这种治法就具有“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的效能,此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很显然,毫针疗法得以出现的前提条件,必须是铁器冶铸锻造技术相当成熟,起码能够生产熟铁和钢材,而与之对应的年代必须要等到西汉。因此,按照理论不能脱离实践的认识规律,针医理论只能诞生于西汉,而针医这门新兴医学亦只能把毫针治疗作为学术重点。实际上,我们都知道,现在的针灸科医生,都以毫针治疗为主业,那就是《黄帝内经》的灵魂一直在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1:39:47 | 只看该作者


总之,《灵枢》作者看来,凡人体一切疾病,若挨个具体分析,实际上都是患者自身的经脉不通、血气不调所致,这才是真正的致病原理,而邪灵鬼魅之事其实并不存在。既然如此,当然也就没有必要以毒药来戕残脏腑,以砭石来戮肉切肤。正是因为对病理机制的认识有了实质性的飞跃,所以也就完全可以另换一种方法,用“微针”来“通其经脉,调其血气”,治疗各种疾病。那么这句话显而易见的言外之意就是:微针与毒药和砭石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一根小小的金属针,既能通经脉、调血气,解除各种疾病,而且安全无痛,起码不至于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此所谓“微针”,本来就是指毫针,因为毫针不但是针医的特色发明,也是“九针”中最为纤细的针,更主要的是,毫针就是针刺医学的灵魂,所谓《灵枢》,主要就是讲毫针的应用。但是在这里,《灵枢》作者显然不想把针刺治病的核心技术一下子抖落出来,所以编造了“微针”这样一个含混名称,以作为“九针”(新式钢质针具)的代表。这样就使一般的读者一时半会闹不清针医的核心技术之所在,况且毕竟不是讲课,而仅仅是一部书的序言,也不需要对技术细节说得特别具体。



另外,由“余欲毋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一语,也不难看出,《灵枢》作者所处的时代,不但毒药疗法盛行于世,连原始的砭石尚没有完全淘汰,而针刺疗法则刚刚诞生,还没有推广普及开来,所以那正是医学史上的一个剧烈变革时期。该作者之所以把“九针十二原”列为皇皇开篇的标题,除了确立《黄帝内经》这部著作的灵魂所在,同时也是为了刻意强调新式针具的发明和应用对于医学领域的科技进步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



可想而知,古代针医一旦创造出新式针具并成功地应用于疾病的治疗,随之而来的便是迫切需要总结、创立一套关于针刺治病的方法和理论,一方面告诉人们真正的病理机制以及如何使用这些针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宣传针刺疗法的优越性,以尽快推广普及这个新生事物。显然,这正是《黄帝内经》所承担的任务。所以我们必须确认,《黄帝内经》的性质就是针刺医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7:09:12 | 只看该作者
宋利 发表于 2014-10-17 10:11
您好,首先黄帝内经网本着开放,自由,包容的原则,对于您的内容,您不必担心,您尽管去证明您的想法,...我会在 ...

报告管理员:经过验证,贵坛对发帖字数的限制确实有问题。它表面上是对10000字节以上的帖子限制发表,实际上是对5000字节以上的帖子限制发表。
当然,这只是反映情况,不是提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1 20:5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