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暴风雪 于 2014-11-13 12:56 编辑
原文21: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说解: 但是任何时候都会有特别较真的人,这种人提的问题格外尖锐,每每让大言炎炎夸夸其谈者尴尬难堪,而在平等对话的场合,较真的人就更为常见,所以《小针》作者碰上这么一位也很正常。 于是有个特别较真的人马上站出来质疑:“既然治疗是得病的逆过程,既然见效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患病的时间长短,那么,某些突发性疾病,比如有的人突然后背上长了个疮,有的人手腕上突然出了个瘤,又比如有的人突然发高烧,有的人突然半身不遂,有的人突然跌倒昏迷,诸如此类突如其来的疾病,你总该有立竿见影的疗效吧?” 这个尖酸刻薄的问题,一下子把《小针》作者推上了绝路:他要么对这些突发性疾病拿点立竿见影的真本事出来;要么只能灰溜溜地收摊回家。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个刁钻尖刻的问题,一下子把讲演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听众们顿时又活跃起来,其中很多人还在等着看笑话。 然而这招貌似很致命的“将军”,其实正中《小针》作者的下怀。因为,针刺疗法的优势,不在慢性病,而恰恰在于那些突如其来的急病。也就是说,只有在对付突发性疾病方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针刺疗法的神奇魅力。因此,我怀疑,这个特别较真的人,很可能是《小针》作者安排在听众当中的托儿,因为一般的听众提不出这么刁钻尖刻而且还很合乎逻辑的问题。 于是,正好借着这个因由,《小针》作者得以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一下针刺疗法对各种突发性疾病的即时疗效,从而让那些对针医抱有怀疑态度和抵触情绪的听众彻底转变看法——这就是“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的由来和背景。 《小针》作者当时面对的是一大群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的听众,这个时候如果进一步,就能立刻拥有众多的支持者,使针医从此打开局面,如果退一步,就会从此彻底葬送针医的前途。所以,他必须立刻拿出证据,以证明针医确有切实可靠的疗效。然而疗效问题单凭嘴说没用,只能现场实验,才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好在《小针》作者随身携带针具包,好在听众中有许多病人,于是《小针》作者很爽快地答应:由听众选出几个标准的病人,当场演示。(注意他的条件是:“标准的病人”。) 所谓“虚实之要”,其实就是强调选择病人的条件,要符合“虚实”的标准。盖“要”的本意是腰,故可以泛指事物的中间部分,而中间部分恰恰正是事物的标准所在,后来才又在标准的意义上引申为“重要”。但是这句话中的“要”显然不可理解为“重要”,否则文法不合、语意不通。因此,这个“虚实之要”就是指“虚实”的标准病例,即特别典型、特别显著、谁也不可否认的虚实。也就是说,连外行也能看得很清楚:某个病人的症状属于明显的“虚”,某个病人的症状属于明显的“实”。 很显然,既然是挑选符合虚实标准的病人,那就不可能选那些迁延日久缠缠绵绵虚实错杂的慢性病人,而只能挑选那些急性发作而病情单一的病人——作者提出“虚实之要”的用意即在这里。 请注意,作者这个时候又突然改口为“九针”,而不再坚持用“小针”(须知作者本来是讲“小针之要”的)。这就说明,当作者看到选出的这几个病人,便意识到单靠“小针”肯定不行。这是因为,听众选出的这几个“虚实之要”,每个人的病情都很特殊(听众的目的是要实实在在地考验针刺的疗效,当然不可能选病情很一般的病人),必须得使用某些特殊形制的针具,采取一些特殊的针刺手段。由此可见,“小针”肯定包括在“九针”之内,但“九针”的范围明显大于“小针”,而且,《小针》作者的针具包里显然并不都是“小针”。 方才关于虚实补泻若得若失的疗效解释,虽然有点强词夺理,但是针对的都是那些迁延日久缠绵难愈的慢性病,而且这些病通常只适用于“小针”。由于慢性病的机理是整体的神气虚,而整体神气的补益殊属不易,所以用“小针”治疗慢性病确实很难短期见效,因此“扎了几次都不见轻”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对于这一类疾病,有些较真的听众不承认针刺补泻的疗效,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针刺疗法在当时毕竟是新生事物,广大民众都不很了解)。 但是突发性疾病的机理通常是整体神气不虚,只是客邪在某个局部过于亢盛,以致于出现严重的拥堵阻塞,影响到正常的血气流通和生理功能,而针医可以使用各种针具予以直接地疏通或排泄,故可以展示针到病除之神奇疗效。然而一旦亲眼目睹到这神奇的疗效,你就不得不叹服得五体投地——这正是《小针》作者的目的。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如果搁在任何其它场合,绝对是一句纯属扯淡的废话,但是在“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这个语境之下,却是非常关键的点睛之笔。因为这句话显然不是在阐述什么针医理论,而只是对既往事件的追述,所以它只能是对《小针》作者当时所作所为的记录。正是由于有此一笔,如同留下了一张非常珍贵的历史照片,才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小针》作者在众目睽睽之下现场演示的景象。也就是说,必然有旁观者亲眼看到了《小针》作者用九针为一些患者作补泻治疗,并且亲眼看到了难以置信的疗效,所以才认为有必要把这激动人心的事件记录下来,然而详细记载这些治疗过程不符合《小针》作者的保密原则,故只能简单地记录下“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这个意义非凡的举动。 由于没有详细记录,我们无法得知《小针》作者当时到底对哪些“虚实之要”的病人做了哪些补泻治疗,但是他的“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的举动必然获得了满场喝彩,第二场讲演的效果显然比第一场更加成功(招募到了更多的门人弟子),却是没有什么疑问。这从他再没有举办公开的学术讲演,而且迅速组建起了一支有相当规模的针医队伍,便足以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