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暴风雪 于 2015-7-23 08:50 编辑
原文: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可(今本做“弗”,盖传写之误)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说解: 脉搏诊断不但能鉴定一个人是否健康,还能鉴定一个人的病情是否危重,以及危重到了什么程度,而“少气”脉,就属于比较常见的危重脉象。 所谓“少气”脉,就是通过脉口人迎的比照,发现这两处脉搏的搏动幅度虽然大小相等,但却“俱少”,也就是这两处脉搏都非常微弱,以至于都摸不清楚。因为古人认为脉搏是气的鼓动,而这种脉象明确表示出鼓动脉搏之气严重不足,是以谓之“少气”。 “称”,《说文》:“铨也。”本义为秤,用以权衡轻重。“尺寸”本是大小两种长度单位,在此借以表示力度的大小,盖古无力度单位,不知道用什么词来表述。凡物体的重量可权衡而知,然而脉搏的力度只能靠医生手指的感觉来检测,故所谓“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即手指感觉不到脉搏跳动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人的人迎和脉口两处脉搏都已经相当微弱,其跳动没有什么力度,故而指下难以觉察。 由于人迎脉搏代表阳气,脉口脉搏代表阴气,如果这两处脉搏都微弱得近乎完全消失,即表明阴气与阳气都已经极度虚竭,因此绝对是病危之象,且很难再有转机。故按针医创始人的意思,“少气”脉就属于针医的禁忌症。因为,针刺的补法在这种情况下犹如杯水车薪,已经毫无意义(补阳则阴竭,补阴则阳脱),而如果贸然使用针刺的泻法(不已者,因而泻之),则只能促使其快速死亡,即“五脏气坏矣”。“坏”的本义是山体或建筑物轰然垮塌,表示后果非常严重。 《根结》:“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这个意思与与本篇完全相同。由此可见,“阴阳气俱不足者,不可刺之”,是针医创始人的一贯思路。 那么,职业针医遇到“少气”患者,应该如何应对呢? 所谓“可将以甘药”,是说可以酌情选用甘甜的药物或食物作为滋补治疗。所谓“不可饮以至剂”,乃谓攻下之剂,如芫花、巴豆之类引发腹泻的峻烈药物,万不可用于“少气”患者。《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即由高处快速俯冲,在此则比喻泻下剂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酌情使用灸法(如此者可灸),因为,灸法能够注入热量,对于极度虚弱(阴阳俱不足)之人,也算是能量补充,起码当下舒服一点,不至于有什么坏处。 但是我们要知道,灸法和药物疗法,并非针医的强项,而是巫医的擅长,故“可药”、“可灸”,表面上是说可以酌情选用灸法和药物疗法,其实是暗示推给巫医治疗。类似的说法还见于《经脉》:“(脉)陷下者灸之”。所谓“陷下”,本指地面物体由陷落、下沉而消失,则“脉陷下者”实即脉搏非常微弱,已经摸不清楚之意,故与“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属于同一种脉象。以及《邪气脏腑病形》:“(脉搏之)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因此,这段话之所以列为《终始》的第三项条款,也是因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含意,仍然不便直截了当说出来。这个意思就是:凡是遇到危重病人,比如脉搏已经微弱到指下难以觉察的患者,那就千万不要再应承针刺治疗了,而是一定要婉言推辞掉——或者劝他回家吃点好吃的,或者推给巫医去治。而且,按作者的意愿,这也要作为职业针医的一项章程,务必严格遵守。否则的话,很可能被病家讹诈,惹上很多麻烦,甚至可能砸了饭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