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暴风雪 于 2015-6-3 02:52 编辑
《官针第七》——巫医的反攻倒算。 《黄帝内经》前九篇文章的排序方式非常独特,每篇文章除了从第一至第九的数字序号,总编辑还分别标记为法天、法地、法人、法时、法音、法律、法星、法风、法野,到第十篇以后就再没有这种标记,而只有数字序号了。这种与天道规则相互匹配的标记,除了表明这九篇文章非常重要(由针医组织两位最高领导人亲手所撰,就相当于为针医学派制定的天道规则,当然是重要文献)之外,主要还是强调这个顺序的严肃性。也就是说,这九篇文章不能象其它文章那样,其它文章在一部合集里排前排后都无所谓,不会影响阅读,而这九篇文章的顺序必须象精密的天道规则那样,不允许有丝毫的颠倒错乱。这是因为,这九篇文章的排序就是天道自然的时间顺序,它们之间有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故必须按这个顺序阅读,才能捋顺头绪,真正认清其本来面目。 这其实也就意味着,这九篇文章贯穿着一系列紧密衔接起来的因果情节,一旦拆开了来看,或者打乱了前后顺序来看,就再也看不出任何端倪,那就将比盲人摸象还要盲目。因此,我的这个名为“探讨《黄帝内经》的创作过程”的帖子,也就必须遵循这个顺序,把这些看似零散的文章有机地衔接起来,重新组织为一篇内容连贯的巨大文章,从而真实而完整地再现《黄帝内经》的早期创作过程,这其实也正是本贴显得特别冗长的原因。 如果连着看这个帖子,自然就会知道,前一个回合,《小针》作者胜了,从而确立了他在针医组织当之无愧的一把手地位。因为,《小针解》作者终于放下身段,以“少师”、“伯高”的笔名,撰写了一篇《寿夭刚柔》,姑且不论《寿夭刚柔》这篇文章的学术价值,单就这两个笔名来说,其明确表露出的信息,就是公开承认,自己不是针医学派的创始人。这其实也就意味着,《小针解》作者在《小针》作者面前,甘拜下风。 但是实际上,《小针解》作者并不服气,他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才是针医组织当之无愧的一把手。因为,在他看来,针医之所以能够公开行医,针医组织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完全是基于他的功劳。这个功劳就是,为针医组织创造出了一个“官针”的外部环境。所以,他要充分利用“官针”这个政绩,发动一场反攻倒算。 所谓“官针”,其字面意义,就是官方承认的针,或者可以公开打造和售卖的针,或者官方统一制式标准的针,总之,是经过官方批准,普通民众可以堂堂正正公开使用的针。那么,其言外之意,就是被官府确立为“官针”之前,原本都是“私针”,既不被官府承认,也不受法律保护,如果公开使用,很可能触犯刑律,受到惩处。因此,“官针”这两个字本身其实就是暗讽:当初一日,在我没有加入之前,你们这些针医,都没有官府的明令许可,属于无照行医,只能偷偷摸摸搞地下经营,原本都是一些鸡鸣狗盗之辈。 于是由此可见,在《黄帝内经》创作之初的那个社会,巫医才是医学之正统,针医则属于旁门左道、异端邪说,不但不入官府之法眼,而且还在严厉打击之列。 于是由此可见,《官针》这篇文章的主旨,其实就是炫耀功劳。因为,早期针医,正苦于没有一个正式名分而不被广大民众认可,故其前途岌岌可危,而促成“官针”这件事情,突然就给针医带来了转机,对针医组织堪称扭乾转坤的巨大贡献。但是,能够促成这件事情的人,只能是《小针解》作者,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有官方背景又有社会威望的大巫。 平心而论,炫耀一下也无可指责,因为针医的“官针”地位确确实实是《小针解》作者争取来下来的。最起码,众多门徒的针具用铁,是他找铁官批下来的,或者,利用他的影响力,劝阻官府对针医用铁网开一面,不再严格限制、依法追究,这就是极大的功劳。而且,更何况,针既立为“官针”,则医亦可望立为正统的“官医”,这对提升、扩大针医的社会影响的确有极大的好处。总编辑把《小针解》作者和《小针》作者的文章共同收录在《针经》的第一卷(前九篇)之中,这个做法本身就是给予其最崇高的礼遇,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保存历史真相,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表达永世感恩之情。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秦汉时期对铁的管制到底有多么严厉。因为,以《小针》作者为创始人的新式针医,一律使用铁质针具,所以他才会说“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持”是持有和使用,“坚”是坚硬刚强。我在前文曾经论证,凡是持有和使用砭针以及金针、银针、青铜针的人,都不能算是新式针医,这些人与《黄帝内经》根本不是一路。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立刻收缴所有的民间金属兵器,铸十二金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此举说明,自打秦朝开始,金属器物就由国家垄断,于是除了金属货币和厨刀之外,民间一概不得私有。须知在那个年代,金银铜铁锡都叫做金,其中,金为黄金,银为白金,铜为赤金,铁为黑金,锡为青金,而统称五金。《汉书·食货志上》“金、刀、龟、贝”下颜师古注:“金谓五色之金也。黄者曰金,白者曰银,赤者曰铜,青者曰铅、黑者曰铁。”但是当时最具战略价值的金属,并不是金银铜锡,而是铁。因为,铁是最坚硬的金属,在当时就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最起码,新兴的针刺医学,必须以坚硬的铁针作为医疗器具),更是维护政权统治所必需的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所以政府特别设立一个铁官衙门,专门管理铁器生产。司马迁有一个曾曾祖父叫司马昌,就曾经在秦朝政府担任铁官。《史记·太史公自序》:“昌为秦主铁官,当秦始皇之时”。 汉承秦制,也有铁官衙门,实施铁业专营。在这种制度下,民间当然不得私藏铁器,更不得私自打造铁器,就类似于现代有枪支管理法,民间不得私藏枪支,更不得私自打造枪支。《灵枢·玉版》:“夫大于针者,唯五兵者焉”,即是说铁质针具与作战兵器其实大有类似之处。另外,秦汉时期的官吏没有权钱交易的潜规则,只认国家法律,故执法非常严厉。所以,在《小针解》作者加入针医组织以前,平民持有铁针其实是非法的,针医只能处于半地下状态,偷偷摸摸地行医,根本不敢招摇过市。及至针医取得“官针”地位,终于能够合法持有和使用铁质针具,能够光明正大地开诊行医,《小针解》作者劳苦功高,当然要大肆炫耀一番。只不过,这种炫耀其实只是针对着《小针》作者一个人,而且他的心思非常尖刻刁损:如果不是通过我的社会关系,怎么可能会有你今日的洋洋得意? 但是我们还要知道,这个来之不易的“官针”地位,带有很大的吹嘘成分。实际上,最初承认铁针合法并允许公开行医的,只限于西汉的某个南方诸侯国,此所以《素问·异法方宜论》有云:“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而西汉中央政府从来没有把针刺医学列为官方医学,更没有统一过针具的制式标准。因为,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医学与富民强国没有关系,所谓医生医术,不过方士数术,雕虫小技,国家不加限制,任其自生自灭,就已经是最大的恩惠,所以中央政府不可能出台支持、保护、倡导针医的政策。因此,“官针”的真正内涵,其实就是某个诸侯国的地方官府,仗着天高皇帝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追究用于医学目的的铁针。实际上,诸侯国本来就有开矿、冶金、铸币、打造兵器的权力,而且,诸侯国的天然本性就是抵制中央政策,谋取本国利益,所以在铁器管制方面必然相对宽松。 除了炫耀之外,《官针》还是一篇赌气之作。因为,这篇文章没有黄帝、岐伯、少师、伯高这些笔名,明显不符合《黄帝内经》的写作规范。其中的原因,就是针医组织已有明确规定,除《小针》作者以外,任何人不得冒用“岐伯”的笔名,而《小针解》作者又不甘心总用少师、伯高这种低三下四的笔名,于是一赌气,索性什么笔名都不用了——这实际上仍然是跟《小针》作者赌气。 一个人,特别是单位或组织的二把手,如果既有炫耀之心,又有赌气之心,基于这些不满情绪,接下来必然生出捣乱之心——这就是《官针》这篇文章的第三个特点。 本来,《小针》作者在组织内部早有明文训示,九种针具,九种刺法,井井有条,涵盖万物终始,被确立为针医的“用针之道”。这实际上就是表明了,对于针医临床来说,“九针之论”已经足够用了。但是,《官针》作者却是挖空心思搞节外生枝,又提出了九变、十二节、五脏刺这些花里胡哨貌似更加深奥的多种针法刺法,说明这个巫医就是故意地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把有条不紊的事情搞得乱七八糟,把明明白白的事情搞得稀里糊涂。最起码,我们可以断定,这些乌七八糟莫名其妙的针法,绝对不可能是官方承认和提倡的针法,更不可能是官方统一规定的针法,那么,该作者把这些胡编乱造的针法刺法一股脑塞进《官针》这篇文章,其实根本没有任何正面意义,只能起到搅乱人心蛊惑视听的作用。由此可见,为了争夺一把手的位子,他已经抱定了豁出去的信念,因为,他觉得自己有本钱,大不了,分道扬镳,接着做巫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