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暴风雪 于 2015-1-19 15:19 编辑
接下来我们开始分析《黄帝内经》的第四篇——《邪气藏府病形》篇。这篇文章的排位非常靠前,对《黄帝内经》的整体创作路线具有决定性意义,理解了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内涵,以后再探讨《黄帝内经》的具体创作过程,就如同拨云见日,明乎若见苍天,因此需要认真仔细地分析。首先来看它的第一段文字: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说解: 请浏览过前文的读者回忆一下,这第一段话中,有些语句是不是看着眼熟? 不错,就在刚刚翻阅过去的第三篇《小针解》一文,我们曾经读到过类似的语句。为比对方便,兹将《小针解》的有关文字重新复制一遍: 《小针解》:“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两相对照,不难看出,这两段话都是意在强调“邪气中人”这个致病理念,而且都明确提出了“邪气中人在上半身”和“湿气中人在下半身”这种比较独特的学术观点,而且,我们看到,关于“邪气之中人高”的描述,在用语上竟然一字不差。只不过,《小针解》为了把《小针》原文的“清气在下”解释得圆满一些,采用了“清湿地气”这种拐弯抹角的词语来替代“湿气”。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本篇的“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与上一篇的“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完完全全是同一个意思。 由此可见,《小针解》的作者和《邪气脏腑病形》的作者,不但思想理念一致,学术观点一致,而且用语习惯一致。而这样的高度一致,就提示我们注意,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很可能是同一个人。 在以《小针》作者为代表的正规针医,“邪”这个概念,虽然是沿袭了前人(巫医)的说法,但是已经改造为一个虚拟的泛称、统称,而不再是一个实称、特称。也就是说,在针医看来,对人体而言,世上没有哪一种具体的事物固定地叫做“邪”,但是像风、寒、湿、热等等自然气候,或者忧、恐、愤、怒等等情志因素,只要强大到足以致病的程度(这个程度因人而异,而且差距悬殊,所以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就都属于“邪”。因此,足以致病的“湿”本来就是“邪”,“邪”本来就包括了致病的“湿”。 在《灵枢·五邪》篇,我们看到,有“邪在肺……邪在肝……邪在脾胃……邪在肾……邪在心……”的论述,这些个“邪”,显然不会是同一种类、同一性质的事物,这其实就是把所有能够致病的因素统称为“邪”了,由此即可以看出针医对“邪”的定义。 实际上,明确地把“湿气”从“邪气”中分离出来,并把“湿”与“邪”上下并举的情况,在《黄帝内经》中只有《小针解》和《邪气脏腑病形》这两篇,然而这两篇文章恰恰紧挨着,此事绝非巧合。 因为,按照这种说法,湿气自是湿气,邪气自是邪气,二者既不包容,也不隶属,各自有各自的袭击对象和袭入途径。这其实就是把“邪气”当成了具体的实物,也就是认定了世上确有一种叫做“邪气”的事物,它的全部职能就是专门给人体制造痛苦(让人生病)——这显然是巫医的特殊理论。 另外,我们也看到,《邪气脏腑病形》作者反复使用“中人”这个致病术语,这与《小针解》作者的致病理念也是如出一辙。 《说文》:“中,内也”。如果用作动词,则即“主动进入某物之内”的意思。我们已经知道,“邪气中人”,亦简称“中邪”,那是巫医特有的致病理念。因为巫医信奉万物有灵,认为疾病就是邪灵附体,所以把一切致病因素都想象成精灵一样的智慧生物,能够对人体主动地发起攻击。那么,既然《邪气脏腑病形》作者反复宣扬“邪气之中人”、“邪中之也”、“邪之中人也”、“中于阴”、“中于阳”这样一种独具巫医特色的致病理念,其实也就表明了,这个作者肯定是一个巫医。 在前面,我已经证明了,《小针解》作者其实是个巫医。而《邪气脏腑病形》的第一段文字,就足以证明,这个作者也是个巫医。而且,这两篇文章雷同一致的用语习惯和非常诡异的“邪气”概念还能够进一步证明,这两个作者其实就是同一个巫医。 我们知道,每个人有每个人习惯的口头语,它是无意识的,因此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就类似于指纹,很难掩饰,故可以用来鉴别是不是同一个人。《九针十二原》和《本输》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口头语是“下陵三里”、“阴之陵泉”、“阳之陵泉”,所以我们可以断定《九针十二原》和《本输》是同一位作者。《小针解》和《邪气脏腑病形》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口头语是“中人”,这就足以作为证据,判定为同一个人。 我们不可否认,巫医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下来我将专门写一篇论证巫医所作贡献的帖子),但是,对于巫医的理论、观念和临床实践能力,我想现代的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感到失望。因为,现在的科学发达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也随之进化,巫医的那一套巫术,实在是有点荒唐、幼稚。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实际上,即便早在《内经》时代,巫医就明显地落伍了,它已经堕落为反文明、反进步、反科学的势力。一个具体的证据就是,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在医学理念和学术格调方面,《小针解》作者与《小针》作者根本就是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