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暴风雪 于 2015-2-23 19:01 编辑
原文:
黄帝曰:余闻五脏六府之气,荥、俞所入为合,今(原本做令,据《太素》改)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也。 说解: 前边讲的是五脏变生疾病的针刺治疗,现在要开讲的是六腑发病的针刺治疗。 由于五脏变生的病形非常复杂,所以相应的针刺治疗也很复杂,而六腑变生的病形非常简单,所以其针刺治疗也就非常简单——只要瞄准了六腑各自的合穴就行。很显然,这段话讲的就是合穴为什么如此之重要。 除了放血以外,巫医的所有针刺治疗技术都来源于对针医的模仿,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具体到《小针解》作者,其模仿《小针》作者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自打加入针医,他就有了观摩专家门诊的方便条件,所以,看到《小针》作者什么病扎哪儿,他就会知道什么病扎哪儿。由于《小针》作者经常使用五腧穴,而且,《小针》作者很可能把自己编写的《本输》这篇文章给他看过,于是他也就知道了五腧穴是一组非常重要的腧穴系统。从这点来看,他的学习、模仿能力,确实是超强的。但是,为什么什么病要扎哪儿,这种涉及到病理机制的问题,《小针》作者没有讲,他当然就不知道。于是,只能按巫医理论胡乱琢磨。 在这个巫医看来,井荥腧经合这个腧穴组合,就是人体脉气流行的一条路线,而且,《小针》作者也早就有言在先:“所入为合”,所以他才会附和着说“五脏六府之气,荥、俞所入为合”。 但是与此同时,他还坚持认为,体腔内的脏器(五脏六腑)最重要,所以人体脉气首先要灌注于五脏六腑,而合穴正是这组腧穴中最接近体腔的穴位,那么五脏六腑的脉气必然直接来源于合穴。也就是说,在他的心目中,由于合穴的脉气能够直接灌注于腔内脏器,因此也是邪气得以中于五脏六腑最为直接、最为关键的一个门户。这才是“余闻五脏六府之气,荥、俞所入为合”这句话的根本意图。 由此可见,他的这个观念的核心,仍然是基于巫医的发病原理:按照他“中于阴则溜于腑”的固有理念,邪气在“中于阴”(即进入臂胫内侧)以后,其实本来应该沿循三阴经脉的“荥、俞所入为合”这条路线,首先抵达腔内的五脏,只是在抵达五脏以后,由于“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于是邪气只能在无奈之下原路折返,先是返回到臂胫内侧,然后通过阴阳经脉之间的横向联络(十二经络脉的位置皆在膝肘以下),转入到三阳经脉,再沿循三阳经脉的“荥、俞所入为合”这条路线,并最终越过阳经的合穴,才能直达六腑。这才是“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也”这句话的根本意图。 于是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今何道从入?入安连过?”这种忙不迭地接连设问,明显地带有一种身陷绝境以后的焦躁恐慌感,那其实是在设身处地为邪气谋划:在五脏碰壁以后,只能由原路折返,然而又面临无路可走的绝境,下一步可该怎么办呢?“入”,进入。“过”,经过。“连过”,即没有阻挡地连续经过,其意义相当于现代所说的“直达”。 由此可见,这个巫医确实是真心实意地信奉“邪气中人”的发病原理,而且,他还把《小针》作者说的“所入为合”,想象成邪气得以直达腔内脏腑的高速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