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30集《中医诊断学》第三节:望排出物、痰、涕、涎、唾...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17:5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05762/Ob/0/sid/XMTU2MTMwMjY0NA==/v.swf[/flash]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讲稿如下:
        第二节,局部望诊。我们就讲那么多,作为同学来说,我们并不讲很多内容,也没有很高的要求,作为一些常识性的知道,特别是见到了这种病人表现的时候,你知道是脱肛、阴挺、痈、疽,(还是)什么,这些情况学生要知道一些常识。
       第三节是望排出物。排出物里面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种:最常见的有分泌物,分泌物是讲的器官、孔窍里面正常的一些液体,分泌物本来是正常的,应该起一种濡润作用的,眼睛里面有眼泪,鼻子里面正常虽然不流鼻涕,但是鼻子里面也还是有一些分泌物,口腔里面也有唾液,阴道里面正常的也应该有带下,这样的是分泌物。那么排泄物是讲的大小便和月经,应该排泄出来的,不是起一个正常的保护作用,这些物体、这些物质到时候应该排泄掉。第三种情况是病理产物,包括痰涎和呕吐物,正常人不应该吐痰,也不应该出现呕吐的物质。大小便、月经,正常人都(是)必不可少,都应当出现大小便和月经。病理产物——痰涎和呕吐物是不应当有的。分泌物是还有起保护作用的。这个总的观察是要观察它的形、色、质、量,当然就没有什么望神了,神色形态那主要是看它的质、量结合,质和量不完全是个望诊的问题。总的区分是,凡是色白,质稀,没有臭的,无臭气的,色白质稀的属于虚证、寒证、阴证;色黄,质稠,有臭气的,说明属于实证、热证、阳证。总的分八纲,六纲来区分一下,这种排出物也好、分泌物也好、病理产物也好,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总的一个区分。
       一、望痰涕
       第一个,望痰。痰,根据痰的色和质的情况有几种痰:痰稀,色白,一般属于寒痰;痰黄,质稠,甚至一块一块的,那属于热痰;痰少而粘,很难咯出来,痰少,好像他喉咙、气管里面就咯不出来,有痰就咯不出来,难咯,那属于燥痰,干燥,痰不多;痰白而量多,易咯的,属于湿痰,一咯,“咔”,它出来了,“咔”就出来了,量又多,颜色是白的,属于湿痰。所以这又分为寒、热、燥、湿痰,根据痰的颜色和质(来区分)。如果痰中带血。当然是肺部、气管这些地方有出血的现象,最常见于肺痨、肺癌、肺络张。肺络张这个病还不一定承认,国标里面是有这个病,肺络张——支气管扩张,这就是当时的医政司长陈士奎拍的版,说支气管扩张容易出血,支气管扩张既不能称为咳嗽,也不能叫做咯痰,也不能说支气管扩张就叫咯血,那么这种病叫什么呢?它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中医医史上没有那么一个很恰当的名称。没有那么很恰当的名称,陈士奎司长就问:这个支气管中医叫什么?大家说可能还是叫肺络。肺络,西医叫做支气管扩张,那我们中医叫做肺络张吧,就那样定下来叫做肺络张,把它定下来了。到后来大家都认为这名字还不太恰切,古代没有这名字,还在琢磨。如果是脓血痰,气味腥臭,当然是肺痈。有脓,肯定就有痈。这个是肺里面,这个痈不是长在体表,(是长在)肺上面叫肺痈。它有痰,里面又有脓,又有血,这是望痰。
       望涕。望鼻涕,鼻涕主要是看它是新起的还是长期的,鼻涕是清稀的还是浊的。新感鼻塞流清涕的是外感风寒,我们经常有时候还没有全身(症状),也不感到发热恶寒,也不感到头痛身痛,就是打喷嚏、流清鼻涕,受寒以后,天气冷一点,就有点(流涕)。实际上是风寒比较轻的一种表现,还是风寒表证。所以鼻塞、喷嚏、流清涕,新起的,都是风寒表证的一种表现,只是全身症状不明显,还只反应在鼻子上。如果是鼻流浊涕,新起的,浊涕,是外感风热,鼻涕比较浓一点,不是很清稀的,清稀这么流出来。鼻流浊涕,这种情况不是很常见,风寒流清涕特别常见。如果阵发性的清涕量多如注,伴有喷嚏频作,这个病叫鼻鼽,西医叫做过敏性的鼻炎,突然之间喷嚏,流鼻涕,真的是流一摊的鼻涕,流很多鼻涕,突发性的,这是风寒束于肺卫。束于肺卫就是说,实际上就是风寒侵袭到鼻子这个地方,应该就是说风寒犯了鼻,引起鼻涕这种过敏性的反应。这个地方大量的分泌物,鼻子渗出很多的液体来,这叫鼻鼽。这是一个病,鼻鼽是一个病。风寒、风热,那都是证。如果长期的流浊涕,量多,流出来的鼻涕有腥臭,比较稠,那是鼻渊,西医讲的鼻窦炎,鼻窦、颚窦里面很深,那地方流出来。为什么会腥臭、稠?那就说明有湿热,痰多湿热。
       二、望涎唾
       第三个是望涎。这个涎和唾怎么区别?涎应该说是比较稠一点,涎和唾都是我们俗话说(的)口水,都是口腔的分泌物。那么怎么区分涎和唾呢?涎,我们根据成语上面讲,“垂涎三尺”,它是可以吊着的,应该说质比较稠,没有说垂唾三尺吧,只有“唾星四溅”,飞了起来。因此,能够四溅和这个垂涎,从这两个成语上面来看,涎应该比较稠一点、浓一点。中医认为涎是脾之液,它具有润滑口腔,促进消化,帮助进食这样的作用。应该我们口腔的唾液,西医叫做唾液,我们中医应该说是涎液,应该是涎,里面的唾液淀粉酶什么这些帮助消化的物质应该是涎,比较浓厚的这种分泌物,口腔的这种分泌物比较稠。如果涎很多,特别是小孩子经常口流涎,不是要用一个兜肚兜在这个地方嘛,脖子下面,涎多。涎很多的时候是脾胃虚寒,不能够控制。当然这个涎就不一定很稠了,可能就稀一点。如果时流黏稠的涎,这个时候涎比较稠一点,当然稠到多少程度,是怎么样用手去试一试,看是黏还是稀,反正这个印象里面就比较稀的,比较稀的,那是虚寒;流的稠一点、少一点,那是湿热。睡中流涎。有几种情况,有人认为是胃热,有人认为是宿食,也有人认为是痰热。睡中流涎有的睡着了、不知道,一醒来这个枕头上面、枕巾上面都湿了一片,流涎了。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恐怕也还得结合全身来看,一般来说,认为是胃热、宿食这些原因所导致的。小儿口角流涎。甚至把下巴这个地方、下颌这个地方都溃烂了,都有点糜烂的这种情况叫做滞颐。滞颐,停留在这个地方,把这个颐损坏了,长期的摩擦摩擦,口水在这个地方糜烂,这就叫滞颐。滞颐仍然是由于脾不摄津,寒和热,要么就胃中有热、胃中有虫,要么就是脾虚,脾胃虚寒,总是和脾胃的关系密切。至于到底是什么,要结合全身来看,我们知道有这种情况。有的睡中流涎的,有小孩子特别流涎的,有的病中口里面流出来的比较多的这种涎沫的,这都是一种病态。具体原因,要结合全身的表现来进行辨证。
       第四个是望唾。刚才讲唾和涎的区别,唾应该比较清稀一点。我们有的人讲话、作报告,唾星四溅,讲得口沫横飞,到处在(飞),讲得很激动。那么唾应该是比较清稀一点,就是一般的口水,里面可能就没有含很多的什么消化的,酶这些东西可能就含得少一些,这是唾,口腔喷出的一种泡沫状的符黏液。这个唾认为是与肾有关、和胃有关,这是这么认为。五行不是说把这个泪、涎、涕、汗、唾,把它配属于(五脏),唾配属于肾,涎配属于脾,涎和消化的功能关系密切、大。时吐浊沫。唾沫,时时吐这种,不是痰,不是流出来的,好像口里面有很多的这种泡泡、很多的这种物质经常要吐。这么吐一下,吐出来的又不是痰,也不是吐了很多的饮、呕出来的饮,就是那种清稀的少量的这种泡沫。那是什么问题?胃阳虚或者是脾阳虚。多唾就是口里面经常含着唾沫,很多唾沫,不一定吐出来,多唾,也可能是宿食、湿邪。具体原因,不要机械的去记,我看也不一定就是宿食、湿邪,反正这也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时常有的人喜欢这么吐,“噗,噗,噗”,吐这么一点,又不是吐的痰,也不是呕出来的饮,不是水,就是这种清稀的泡沫状的,一点点,不是很多,这就是唾,望唾。
       三、望呕吐物
       第五个是望呕吐物。如果呕吐物,呕出来的东西清稀,没有臭味的,清稀没有臭味,当然属于寒,阳虚。它是从胃里面呕出来的,因此病位一般认为是在胃,呕了很多的清稀的水,没有臭味,不是呕的食物,呕了很多清稀的水,痰涎。这里出来的认为是胃寒、胃阳虚,水饮停于胃这些原因。呕吐出来的物质,胃中有酸臭味,那是胃热或者是伤食。那个食物没有消化,呕出来一股好大的酸馊味,伤食。没有很多食物,只是呕出来的这些水、这些痰涎,有一股酸臭气,那当然就是胃热。如果还挟有食物,有酸臭,那多半是伤食。吐黄绿色的苦水。呕吐出来的水,呕得很厉害,呕出来的都是胆汁,呕出来了,吐出苦水,黄绿色的苦水,就有胆汁了。因此是肝胆郁热或者是肝胆湿热,那就到了肝胆了,吐的黄绿色的苦水,那就是到了肝胆。呕吐血。呕出来,血液呕出来。呕出来的血要和那个咯出来的血相区别,咯血和呕血。呕出来的血我们说是从胃来的,咯血、咳血是从肺来的。肺来的血它里面有很多泡沫,呕出来的血它里面经常挟有一些食物。咯出来的血一般比较鲜红,呕出来的血一般比较晦暗。胃里面出了很多血以后,在胃停留一段时间以后呕出来,颜色稍微变暗一些,所以是胃、食管这些地方的出血。如果这个血经过大便排泄出去,不是呕出来,就变成那种血是什么血?就变成大便里面的远血、便血里面的远血。大便和血液黏在一起,或者大便变成柏油状。这是望呕吐物。
       四、望二便
       第六个,望大便。大便如果是稀水一样的,稀水,没有臭气,稀水一样的,全身也没有发热,那多半是外感寒湿。属于寒、属于湿,属于生冷伤了脾胃,脾阳不足,才出现清稀了的,没有臭,病人不发热,口不渴,大便又清稀的。如果黄褐如糜而臭,糜是什么?小米煮的粥,糜烂,带黄褐色,这个小米——粟,粟煮的那个带黄色、黄褐色,或者是很臭,那是湿热、暑湿,反正是属于湿,有热、有湿在一起,损伤了肠胃,主要是在肠子,大便在肠子。挟有黏液和脓血。显然痢疾最常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这是痢疾很常见的两个表现。除了痢疾以外,肠子的癌、直肠癌,这些地方它也可以出现有脓血,有黏液,也可以出现。肠子坏死了、血球坏死了、肠粘膜坏死了,它可以出现有脓血。色白如陶土。做碗的那个土,我们吃饭的碗,陶瓷,带白色,黄少了,没有什么黄,那个黄色的碗都是加釉加上去的,本身这个土应该是带一种白色,比较白的,和石膏差不多,那样一种(东西)。那里面大便不黄,我们的大便应该是带有一点黄、暗,这么一种颜色,现在它一点都不黄了,变成白色的了,说明胆汁没有经过肝胆疏泄,肝胆没有把胆汁疏泄到肠胃里面来,为什么呢?逆流入血了,逆流了。肝胆的胆汁应该疏泄到肠胃里面来,它没有到肠胃里面来而跑到血液里面去了,因此,很可能全身是黄疸,大便色白。如果大便燥结。一干燥,干燥得很严重的时候,解不出来,最严重的时候,就甚至像羊屎一样的,一颗一颗的。应该说人拉的大便很干燥的时候,也不会像马粪球一样大,所以干燥了以后就变成了像羊屎一样,一颗一颗,很难排出来。多半是热盛伤津,阴血不足。反正是水分少了所导致的,热盛伤津。停留的时间过久了,大便排的时间延长,所以水分都在大肠里面吸收掉了,大便很干燥。多半是阴血、阴液不足。
       望小便。如果小便清长。一般是虚寒证,这是一般的情况。如果这个人喝水喝得很多,习惯性的饮水很多,或者那种消渴的病人喝水喝得很多,那么他小便(就清长)。反正喝水喝得很多,喝了以后他没有经过汗排泄出来,就必然从小便排泄出来。喝水喝得多,水分排得多,小便自然就清、长,一般的情况下是虚寒。刚才讲到,习惯性的那就不一定有虚寒,那个消渴病人也不一定是虚寒,要看他全身是不是有虚寒。一般来说,相对小便清长是虚寒,小便短黄是实热。实热可以小便短黄,阴虚也是可以的,阴液不足,小便也会黄。气候干燥,也可以小便黄。喝水喝得太少了,小便黄。肾功能不好了,肾阳虚了,气化不利,不能够分泌小便,小便既不能够分清又不能别浊,小便排不出来,小便很少也会黄,但是我们常见的是实热,或者是阴虚,这是最常见的。除了实热、阴虚,还可以有其他的原因。如果尿里面有砂石。砂或者是石头,大一点是石头,结石、尿石;小的是尿的砂,有砂淋、石淋,这就叫做淋病,就是泌尿系有结石,这个病叫做淋病。石淋,属于淋病里面的一种,叫做石淋。望小便,如果小便里有血液。那是膀胱或者尿道的血络受到损伤,因此属于膀胱湿热,或者阴虚火旺,这是讲局部的,可以因为膀胱、尿道引起来。但是,全身有病的时候,也可以出现小便出血。全身有病,温毒热邪、温热炽盛,迫血妄行,损伤脉络,可以出现斑疹——阳斑。那它可不可以损伤到膀胱的血络?同样也可以损伤到,如果出现,这就是尿血。如果损伤到肠子的血络,那就出现了便血,都有可能的。因此,全身的病变也可以导致尿血,不一定是泌尿系统,不一定是膀胱、尿道这个地方的问题。小便混浊。小便混浊,甚至像米泔水。我们正常的人,小便是澄清的、是清的,放久了以后,尿的下面如果过去那个尿桶,放上一桶尿,当然下面会有一层沉淀,有一些混浊。正常的小便是清的。但是有的人小便混浊,甚至如米泔水,甚至有的和油一样的,和脂膏一样的一种滑腻的感觉,那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脾肾的亏虚,肾气不固、脾气不能摄津。那个混浊的、脂膏一样的东西,应该说是我们正常的营养物质,是应该正常需要的,没有及时的吸收掉,随着小便排出来了。或者是湿热下注,湿热之邪影响到小便,肾气的气化,影响到小便的排泄,所以这个地方有湿热之邪也可以出现小便的混浊,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第三节就是问这样一些内容。我们也可以出些复习题:排泄物主要是望它的什么?我们说望形、色、质、量,主要是望这个,通过它的形、色、质、量来判断,判断它色白质稀,没有臭味的属虚、属寒、属阴证;色黄,气臭,质稠的,属热、属阳、属实,判断的一个病情主要方法。怎么样根据痰液来判断病情的性质?那是分寒痰、热痰、湿痰、燥痰,这四种你怎么区分?寒痰应该是一种什么表现?热痰应该痰是什么表现?虚寒证和实热证的大小便各可以见到哪些异常?虚寒证可以出现一些小便什么样的改变?大便可以出现一些什么表现?实热证大便可以出现什么表现?小便可以出现什么表现?最常见的小便清长,小便短黄,大便泻泄,大便秘结,大便干燥还是大便清稀,从这些方面来区分。今天的课讲到这里,休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5 02:0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