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QzNDgyNzcy/v.swf[/flash]
【原文】带下者,阴精之不藏也。相火下衰,肾水澌寒,经血凝瘀,结于少腹,阻格阴精上济之路,肾水失藏,肝木疏泄,故精液淫泆,流而为带。 【翻译】带下病,阴精的不收藏。相火下衰,肾水冷寒,经血凝瘀,凝结在小腹,阻格阴精上行的路,肾水失藏,肝木疏泄,所以精液淫乱,流下去为白带。 【原文】带者,任脉之阴旺,带脉之不引也。五脏之阴精,皆统于任脉,任中阳秘,带脉横束,环腰如带,为之收引,故精敛而不泄,任脉寒冱,带脉不引,精华流溢,是谓带下。水下泄则火上炎,故多有夜热毛蒸,掌烦口燥之证。 【翻译】白带,任脉的阴气旺盛,带脉的不能约束。五脏的阴精,都统领于任脉,任脉中阳气秘固,带脉横向约束,环腰如带,为之穴(经穴别名,出《医学原始》,即长强)收缩,所以精收敛而不泄,任脉极寒,带脉不收缩,精华流溢,这就是白带下。水下泄则火上炎,所以大多有夜间热和出汗,手心脚心烦燥、口干舌燥的病证。 【原文】而下寒上热之原,则过不在于心肾,而在于脾胃之湿。盖气根于肾,坎之阳也,升于木火,而藏于肺;血根于心,离之阴也,降于金水,而藏于肝。金性收敛而木性生发,金随胃降,收敛之政行,离阴下潜,而化浊阴,是以气凉而水暖;木从脾升,生发之令畅,坎阳上达,而化清阳,是以血温而火清。阳不郁则热不生,阴不郁则寒不作也。土湿则脾胃不运,阴阳莫交,阳上郁而热生于气,阴下郁而寒生于血,血寒,故凝涩而瘀结也。 【翻译】而下寒上热的原因,却过错不在于心肾,而在于脾胃的湿。因为气的根源在肾,坎阳,升于木火,而藏于肺;血根源于心,离阴,降于金水,而藏于肝。金性收敛而木性生发,金随胃降,收敛的功能发挥,离阴下潜,而化浊阴,所以气凉而水暖;木从脾升,生发的功能通畅,坎阳上达,而化清阳,所以血温而火清。阳不郁则热不生,阴不郁则寒不发作。土湿则脾胃不运转,阴阳不交,阳上郁而热产生于气,阴下郁而寒产生于血,血寒,所以凝涩而瘀结。 【原文】仲景温经一汤,温中去湿,清金荣木,活血行瘀,诚为圣法。至于瘀血坚凝,则用土瓜根散,精液滑泄,则用矾石丸,法更密矣。 【翻译】仲景的温经一汤,温中去湿,清金荣木,活血行瘀,实在为圣明的方法。至于瘀血坚凝,则用土瓜根散,精液滑泄,则用矾石丸,方法更严密了。 【原文】温经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当归三钱 阿胶三钱 麦冬三钱 芍药三钱 芎穷二钱 茱萸二钱 半夏三钱 煎一杯,温服。 治妇人带下,及少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 阴精流泻,加牡蛎;瘀血坚硬,加桃仁、鳖甲。 【翻译】温经汤 人参11克 甘草7克 干姜11克 桂枝11克 茯苓11克 丹皮11克 当归11克 阿胶11克 麦冬11克 芍药11克 芎穷7克 茱萸7克 半夏11克 煎一杯,温服。 治疗妇人带下,及小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 阴精流泻,加牡蛎;瘀血坚硬,加桃仁、鳖甲。 {解读}带下,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造成白带病的原因很多,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炎或盆腔炎引起。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子宫颈糜烂、子宫颈息肉、子宫内膜炎、宫颈癌等。临床表现常见白带增多、绵绵不断、腰痛、神疲等,或见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或脓浊样,有臭气。若腐臭难闻,当警惕是否有癌变。 [辨证论治]1.脾虚湿困证: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淡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恶心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健脾渗湿。 2.胞宫虚寒证:白带清冷,量多,质稀如水,或透明如鸡子清,有腥气,日久不止,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清长,夜间尿多,大便溏薄,面色晦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暖宫散寒、祛湿止带。 3.胞宫湿热证:带下粘稠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挟血液,或浑浊如米泔,有腥秽臭气,阴中灼热瘙痒,或小腹痛,小便短黄,或有腹部掣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4.瘀滞胞宫证:带下赤白,少腹胀痛或刺痛,行经困难,舌质紫暗,脉弦涩。活血行滞止带。 5.阴虚内热证:带下色黄或赤,阴中灼热,头晕耳鸣,心烦失眠,手足心烧,腰酸,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清热。
|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