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温病条辨原文mp3第10中焦17-37

2013-12-6 18:15| 发布者: 小宋| 查看: 3804| 评论: 0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Q0NTM0Njc2/v.swf[/flash]
十七、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经谓:“下不通者死”。盖下而至于不通,其为危险可知。不忍因其危险难治,而遂弃之。兹按温病中下之不通者,共有五因:其因正虚不运药者,正气既虚,邪气复实,勉拟黄龙法,以人参补正,以大黄逐邪,以冬地增液,邪退正存一线,即可以大队补阴而生,此邪正合法法也。其因肺气不降,而里证又实者,必喘促寸实。则以杏仁、石膏宣肺之痹,以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治法也。其因火腑不通,左尺必现牢坚之脉,小肠热盛,下注膀胱,小便必涓滴,赤痛也,则以导赤去淡通之阳药,加连、柏之苦通火腑,大黄、芒硝、承胃气而通大肠,此二肠同治法也。其因邪闭心包,内窍不通者,前第五条已有先与牛黄丸,再与承气之法。此条,系已下而不通,舌短神昏,闭已甚矣。饮不解渴,消亦甚矣。较前条仅仅,则更急而又急,立刻有闭脱之虞,阳明大实不通,有消亡肾液之虞,其势不可稍缓须臾,则以牛黄丸,开手少阴之闭,以承气急泻阳明,救足少阴之消,此两少阴合治法也。再此条亦系三焦俱急,当与前第十条用承气陷胸合法者参看。其因阳明太热,津液枯燥,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者,非增液不可,服增液两剂,法当自下,其或脏燥太甚之人,竟有不下者,则以增液合调胃承气汤缓缓与服,约二时服,半杯沃之,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
新加黄龙汤方(苦甘咸法)  细生地五钱、生甘草二钱、人参一钱五分、另煎,生大黄三钱、芒硝一钱、元参五钱、麦冬五钱、连心,当归一钱五分、海参二条、洗,姜汁六匙。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失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余参或可加入。
宣白承气汤方(苦辛淡法)  生石膏五钱,生大黄三钱,杏仁粉二钱,栝蒌皮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导赤承气汤方  赤芍三钱,细生地五钱,生大黄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芒硝一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牛黄承气汤方  即用前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增液承气汤方  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十八、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侬,甚至反复颠倒,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加甘草;若呕者,加姜汁。
邪气半至阳明,半犹在膈,下法能除阳明之邪,不能除膈间之邪,故证现懊 虚烦,栀子豉汤,涌越其在上之邪也。少气加甘草者,误下固能伤阴,此则以误下而伤胸中阳气,甘能气,故加之。呕加姜汁者,胃中未至甚,热燥结,误下伤胃中阳气,本来乘之故。呕,加姜汁,和肝而降胃气也,胃气降则不呕矣。
栀子豉加甘草汤方  即于栀子豉汤内,加甘草二钱,煎法如前。
栀子豉加姜汁法方  即于栀子豉汤内,姜汁五匙。
十九、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黄连黄芩汤主之。不渴而舌滑者,属湿温。
温热燥病也,其呕由于邪热夹秽,扰乱中宫而然。 故以黄连黄芩彻其热,以芳香蒸变化其浊也。
黄连黄芩汤方 (苦寒微辛法)  黄连二钱、黄芩二钱、郁金一钱五分、香豆豉二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二十、阳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
温病传里,理当渴甚,今反不渴者,以邪气深入血分,格阴于外,上潮于口,故反不渴者。曾过气分,故苔黄而燥。邪居血分,故舌 之肉色绛也。若舌苔白滑灰滑,淡黄而滑,不渴者,乃湿气蒸腾之象,不得用清荣,柔以济柔也。汪按:此条以舌绛为主,再按:绛而中心黄苔,当气血两清,纯绛鲜红,急涤包络,中心绛干,两清心胃,独干绛,专泄火腑,舌绛而光,当濡胃阴,绛而枯痿,急用胶黄,干绛无色,宜投复脉(此二证俱属下焦),以上俱,仍合脉证参详。若舌绛兼有白苔,或黄白相兼,是邪仍在气分,绛而有滑苔者,则为湿热熏蒸,误用血药滋腻,邪必难解,不可不慎也,详见上下二焦。
二十一、阳明斑者,化斑汤主之。
(方义并见上焦篇)。
二十二、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主之。
(方义并见上焦篇)。
二十三、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咳 ,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
此治斑疹之禁也。斑疹之邪在血络,只喜轻宜凉解。若用柴胡升麻辛温之品,直升少阳,使热血上循清道,则衄。过升则下竭,下竭者必上厥。肺为华盖,受热毒之熏蒸则呛咳。心位正阳,受升提之摧迫则昏痉。若至壅补,使邪无出路,络道比经道最细,诸疮痛痒,皆属于心,既不得外,出其势必返而归之于心,不雾乱得乎。
二十四、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
此斑疹下法,微有不同也。斑疹虽宜宣泄,但不可太过,令其内陷,斑疹虽忌升提,亦畏内陷。方用调胃承气者,避枳朴之温燥,取芒硝之入阴,甘草败毒缓中也。
二十五、阳明温毒发痘者,如斑疹法,随其所在而攻之。
温毒发痘,如小儿痘疮,或多或少,紫黑色,皆秽浊太甚,疗治失宜而然也。虽不多见,间亦有之,随其所在而攻,谓:脉浮则用银翘散,加生地、元参。渴加花纷。毒重加金汁、人中黄。小便短加芩连之类。脉沈内壅者,酌轻重下之。
二十六、阳明温毒杨梅疮者,以上法随其所偏而调之,重加败毒,兼与利湿。
此条当入湿温,因上条温痘连类而及,故编于此,可以互证也。杨梅疮者,形似杨梅,轻则红紫,重则紫黑,多现于背部面部,亦因感受秽浊而然。如上法者,如上条治温痘之法。 毒甚故重加败毒。此证毒附湿而为灾,故兼与利湿,如土茯苓之类。
二十七、阳明温病,不甚渴,腹不满,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侬者,必发黄。黄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受邪太重,邪热与胃阳相搏,不得发越,无汗不能自通,热必发黄矣。
栀子柏皮汤方  栀子五钱、生甘草三钱、黄柏五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二十八、阳明温病,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渴欲饮水,腹满舌燥黄,小便不利者,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此与上条异者,在口渴腹满耳。上条口不渴,腹不满,胃不甚实,故不可下。此则胃家已实,而黄不得退,热不得越,无出表之理,故从事于下趋大小便也。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钱,栀子三钱,生大黄三钱,水八杯,先煎茵,减水之半,再入二味煮成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利为度。
二十九、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
大凡小便不通,有责之膀胱不开者,有责之上游结热,有责之肺气不化者,温热之小便不通,无膀胱不开证,皆上(游指小肠而言)热结与肺气不化而然也,小肠火腑,故以三黄苦药通之,热结则液干,故以甘寒润之,金受火刑,化气维艰,故倍用麦冬以化之。
冬地三黄汤方 (甘苦合化阴气法)  麦冬八钱、黄连一钱、苇根汁半酒杯冲、元参四钱、黄柏一钱、银花露半杯酒冲、细生地四钱、黄芩一钱、生甘草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得利为度。
三十、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
此用淡渗之禁也。 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以滋水泻火为急务,岂可再以淡渗动阳而烁津乎?奈何吴又可于小便条下,特立猪苓汤,乃去仲景原方之阿胶,反加木通车前,渗而又渗乎?其治小便血分之桃仁汤中,仍用滑石,不识何解。
三十一、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此用苦寒之禁也。温病有余于火,不用淡渗,犹易明,并苦寒亦设禁条,则未易明也。举世皆以苦能降火,寒能泻热,坦然用之而无疑,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服之不应,愈化愈燥。宋人以目为火户,设立三黄汤,久服竟至于瞎,非化燥之明征乎? 吾见温病而恣用苦寒,津液干涸,不救者甚多,盖化气比本气更烈,故前条冬地三黄汤,甘寒十之八九,苦寒仅十之一二耳,至茵陈蒿汤之纯苦,止有一用,或者再用,亦无屡用之理。吴又可屡诋用黄连之非,而又恣用大黄,惜乎其未通甘寒一法也。
三十二、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复;周十二时后,缓缓与食,先取清者,勿令饱,饱则必复,复必重也。
此下后暴食之禁也。下后虽然热退,余焰尚存,盖无形质之邪,每借有形质者以为依附,必须坚壁清野,勿令即食。一日后稍可食,清而又清之物,若稍重浊,犹必复也。勿者禁止之词,必者断然之词也。
三十三、阳明温病,下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日不大便,可与益胃增液辈,断不可再与承气也。下后舌苔未尽退,口微渴,面微赤,脉微数,身微热;日浅者亦与增液辈;日深舌微干者,属下焦复脉法也。勿轻与承气,轻与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泄,热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
此数下亡阴之大戒也。下后不大便十数日,甚至二十日,乃阳胃津液受伤之故,不可强责其便,但与复阴,自能便也。此条脉静身凉,人犹易解,至脉虽不燥而未静,身虽不壮热而未凉,俗医必谓邪气不尽,必当再下。在又可法中,亦必再下,不知大毒治病,十衰其六,但与存阴退热,断不误事。若轻与苦燥,频伤胃阴,肺之母气受伤,阳明化燥,肺无秉气,反为燥逼,焉得不咳,燥咳久者,必身热而渴也。 若脾气为快利所伤,必致滑泄,滑泄则阴伤而热渴愈加矣。迁延三月,天道小变之期,其势不能再延,故曰,百日死也。
三十四、阳明温病,渴甚者,雪梨浆沃之。
雪梨浆(方法见前)
三十五、阳明温病,下后微热,舌苔不退者,薄荷末拭之。
以新布蘸新汲凉水,再蘸薄荷细末,频擦舌上。
三十六、阳明温病,斑疹温痘,温疮、温毒、发黄,神昏俨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心居膈上,胃居膈下,虽有膜膈,其浊气太甚,则亦可上干包络,且病自上焦而来,故必以芳香逐秽开窍为要也。
安宫牛黄凡(方见上焦篇)
三十七、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之在中焦,阳明病居多;湿温之在中焦,太阴病居多;暑温则各半也。
此诸温不同之大关键也。温热等皆因于火,以火从火,阳明阳土,以阳从阳,故阳明病居多。湿温则以湿从湿,太阴阴土,以阴从阴,则太阴病居多。暑兼湿热,故各半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网站站长:宋利
黄帝内经网帮助中医爱好者学习中医
徐文兵视频全集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2-4 16:0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