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26集 《金匮要略》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 小结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17:5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94485/Ob/0/sid/XMTU1ODI0OTY3Mg==/v.swf[/flash]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稿如下:
        昨天讲了关于中风的两个条文,我是按照原文的本义,给大家作了一个介绍,后来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跟大家一起复习了,《中医内科学》对中风的认识,就是后世,关于中风病因,各个朝代它怎么从正虚风中,直到认识到现在的这个病因,比方说象以张锡纯为代表的,考虑到是气血上冲,直接犯脑,就是病位上认识到在脑了,还有就是,象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他认为病因是气虚血瘀,用了益气活血的方药,临床治疗有效。
       我现在结合原文,再进一步说一下,你比方说,关于中风的分型问题,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指的是麻木不仁,那么,麻木不仁的这个现象,也叫做“小中风”,或者是叫中风先兆,需要注意临床鉴别。比方说,最常见的动脉硬化性的麻木,都是患动脉硬化的患者,现在说中、老年人,不完全是在老年人、老年病上,现在大有年龄提前的问题,特点,就是一侧上肢或者下肢,就是我们讲的“但臂不遂”,或者指尖、指端、舌尖的麻木,一般持续几小时或者数天,象我在《绪言》里,还给大家讲过一个恶性肿瘤的病例,他首先出现的不是麻木,而是“即重不胜”,先前可能是数小时,或者是几天,数天之内,他有一个先兆的表现,动脉硬化病,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它会发展成“即重不胜”,从麻木不仁到“重不胜”,甚至于直接“中脏腑”了,这是第一,最常见的。
       第二,麻木不仁,我觉得,中毒或者营养缺乏,也会出现肢体的麻木。比方说,中毒,包括刚才我说的,乌头(乌头碱)、附子,若中毒的话,也会出现唇舌的麻,或者是肢体、肢端的麻木,如果说有点瞑眩,如果不重的话,那是药物得效的表现,瞑眩反应。但是,麻木,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那可真就得用解毒办法了,我说这个,就是药源性的致病因素,营养缺乏、不良,我看现在也挺多,有的小孩,特别是女孩子,为了减肥保持体形美,吃得少,逐渐地就形成月经周期紊乱,甚至闭经,有的闭经长达半年、一年以上,在她而言,不觉得是因为少吃饭怎么着,我认为,体形应该是健美,主食可以适当减少,但营养一定要均衡,如果营养缺乏的话,她也会出现肢体远端的麻木不仁,这和我们讲的中风先兆是两回事,这是应该注意鉴别的,而且临床常见的。
       第三,就是感染引起的神经炎性麻木,除了表现为,肢体的麻感觉障碍以外,还有原发病的特有症状,比方,急性、多发性的神经根炎,这种有麻木感的病人,他首先出现的是发热,我们学校就有一位青年医生,跟着到俄罗斯去,参加医疗队,在那儿他就是,因病毒性感染,可是那时候没有特效药,另外,治疗上也是费用很高,治疗稍微延迟了一下,结果搞得不仅是麻木了,而且下肢行动几乎就是残废了,现在他就是中、西医综合治疗,当时看到病情控制不了的话,提前回国,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就不至于这样了,他长得确实很好,美男子,结果现在行走的步态,和原来大不一样,所以,这一定要引起重视,感染引起的麻木,就是感染性神经根炎。
       还一类,就是压迫性麻木,我亲身体会过,1984年的时候,突然地怎么站不起来了呢?后来,第一感觉,就是脚趾头,从哪最明显呢?就是臀部,坐骨神经所循行的部位,咱们说,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一直到脚趾头,麻得就象过电一样,这真是风驰电掣一样地疼痛剧烈,不可屈伸,当时拍片子,根本看不出来腰椎间盘,有什么变化,从骨头找病因找不出来,骨科的老专家们告诉我,说“你这是退行性变,劳伤还是外伤?”,我说,“肯定劳伤啦!”,最严重发作的时候,就干脆不能翻身,也不能动了,就得是按照中医的,牵引、推拿按摩进行治疗,我这个病现在已经10多年了,就是保守治疗,所以,我非常相信我们中医,对于骨节间的病,治疗办法非常好,和我相应的前后得病的一些人,有的人就做手术了,结果手术后,他也离不开腰围子(护腰),我认为,这个病在护理上,一定要减少弯腰,应该坐硬板凳,躺硬床,这些都得注意,就是护理要跟上,这个病是神经受压迫来的,所以,脊柱骨质增生性的麻木,包括我说,我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些问题,都是,包括刚才讲的“风湿四病”,它以疼痛为主症,有的影响到神经,他也会出现兼有麻木的,这是压迫性的麻木。
       还有一点,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就是我们,上次讲百合病的那种异常感觉,这就是中、青年人,有的比较多发,这种麻木,它是部位不固定,病情也是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什么事也没有,要说犯病,他形容起来比谁都重,你让他做一些相应的检查,却没有变化。比方我刚才说,早期,你查血常规,类风湿因子,他得有白细胞升高,伴有发热的症状,你若查类风湿因子,它得有标志,这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型的,什么也查不出来,他也有游走性疼痛的表现,但是部位不确定,这就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所表现的麻木,刚才我说,脊椎压迫,大概最常见的是什么呢?就是颈椎病,颈椎病现在也挺常见的,因为生活节奏加快,劳动强度增强,或者总是伏案工作,使颈椎病更常见,从“肌肤不仁”来说,需要鉴别诊断的就提示这么些,也是咱们中医门诊里面,最常见的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我想说的就是“中经络”,中风的“中经络”这部分,象腔隙性脑梗塞这种病人,大概找中医的不少,“腔梗”(腔隙性脑梗塞简称),发病率高,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不象咱们说的,非得是猝然昏倒,他这未经昏仆,有的时候可能好好的,就是逐渐、逐渐地,病情进展到自己感觉不正常的时候,再去做脑CT,才看出是个“腔梗”,有的是多发性的,有的就是一点点,初起,比较轻微的,所以,中经络,我讲的是属于“即重不胜”的,或者是运动有点障碍的这种情况,属于“不遂”的这一类,基本病因,就是持续性的高血压、高血脂,微动脉的粥样硬化,还有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它必须具备糖尿病的病史。
       这个,昨天在复习,中医对中风病因的认识上,我提到了,关于“内伤积损”的问题,“内伤积损”,我觉得要按照我们,这次讲的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进行脏腑经络辨证。首先说,为什么发病年龄提前,咱们从《素问·上古天真论》,能看出来,男子是“五八肾气衰”,所以现在四十岁以下的人,三十几岁,三十八、九岁,就有动脉硬化,有的出现中风,这就是肾气衰的根本。若是老年人,就是肾元不足,元气不足了,作为肾,先虚以后,对肝的功能影响,就是水不涵木,因此,高血压、高血脂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不得考虑,是源于肝阳、肝火,轻者是肝火上炎,重者就是肝阳上亢,所以,水不涵木,是木少滋荣这个情况,对肝木的影响,所以,表现为咱们经常看到的症状,治法上,就得是滋水涵木,或者是清肝平木这样的一些治法,作为母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影响到心,所以,这个病位上,若是西医,他就盯着心电图,就去治心,他为什么没有咱们这个整体观,或者按照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来考虑,使疗效更好呢?我觉得,“腔梗”的问题,就是最能结合我们前面讲的理论,再结合咱们对“中经络”的分析,我现在说,从肾影响到肝木了,肝旺证尤其常见,因此由肝木又影响到心了,是肝火的偏旺。
       或者说,再有一类,就是心气大伤,有的时候,有的老年病人,表现为气阴两伤,冠心病、糖尿病,为什么气阴两虚型多见呢?我觉得,和咱们认识有关。
       还有一个,就是心气大伤以后,作为心主血脉的,这个“发动机”、“司令部”,出问题了,对脾、对宗气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什么叫“宗气”?这又是基础的知识,是以肺呼吸的、自然界的清气,积于胸中,胸为气海嘛,气到这胸中了,必须得和脾胃生化的,精微物质、精微之气聚于胸中,然后脾气散精,上升于到肺,肺才能敷布。所以,宗气在胸,为气海这地方,直接影响到脾,这个“宗气”实际上联系到脾土,宗气不足,所以它无力推动“宗气”,上升于脑,就是说,心气大伤以后,或者是气阴两伤的病人,他肯定宗气不足,宗气不足,它无力推动,宗气上升于脑,可能讲基础的时候了解到,肾通于脑,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现在说,如果宗气不能上升于脑,脑脉失养,所以,气虚而血涩,或者气虚而血瘀,清空失调,或者说是清空失润,这就是说,为什么崇尚,益气活血法,以补阳还五汤为典型的例子?对“腔梗”,可以说也是一个有效的基础方剂,我觉得,这个疾病的全过程,和五脏之间的关系,正好和我们昨天所复习的,中风的病因联系起来了,从整体出发来看待,而不是一段一段的,也不是从某一个历代医家,你说、我说,不知所云,谁说的对?拿不准。我觉得,按照张仲景,从整体观念出发,看到人体内部的环境里面,五脏,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种从整体观念出发,我觉得,用来解释,“腔梗”的主要病机,很有道理,给大家参考。
       再一个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痰和瘀和谁搏结的问题,作为“腔梗”,就是风、痰、瘀为标。刚才说的五脏之间的关系,是正虚的问题,标实,标实到哪去了呢?是风和痰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从鳖甲煎丸给我的启发,开始重视痰、瘀是什么时候,是我讲《水气病》篇的时候,讲“血不利则为水”,这个水血互患的立论,我再回想鳖甲煎丸提到的,它之所以形成癥块,癥瘕痞块,是因为疟邪和痰、瘀互结,现在我来讲中风的发病,为什么在治疗上,都想到痰、瘀了?实际上,原理即,张仲景的“血不利则为水”,水血互患,也就是痰、瘀相关了。痰、瘀相关的理论,从1981年开始,有一位叫董汉良的人,在《中医杂志》上,首先提出痰、瘀相关理论的看法,那篇文章给我的启发很大,当时我的先生,正好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就定为,“痰阻、血瘀,在中风发病与治疗中的地位”,答辩的时候,当时有些老专家提出疑问,脑出血还要活血化瘀吗?现在看来,真就是痰浊、血瘀,在中风发病过程中,或者是在整个过程中,不管是发病,还是治疗过程中,的确占有重要地位,现在,溯本求源,我觉得张仲景在理论上,就是一大贡献,在整个疑难杂症里面,他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特别是对“本虚标实”,这样一个病情的认识,本虚为什么呢?它要产生病理性产物的,病理性产物,它又是一个致病因素,所以,它会在临床上,出现各种各样的相应症状。你要根据证候,再来辨证施治,有其证用其方,这是不一样的,就“腔梗”来说,风、痰、瘀为标的问题,这就是在肝、肾、心,阴阳失调的基础上,比方说,情志不调了,这些病人,不管他是中年人,还是老年人,肯定是有生活事件的严重刺激,情志不调,郁而化火,所以急性发病,首先表现的,就是肝阳化风,肝阳化风的话,昨天讲的,如果出现神识的障碍,意识障碍,首先是“即不识人”,他有短暂的意识障碍,有的就是几小时的,或者还得几天,才能醒过来,这都不一样。急救,比方西医的急诊,接诊的时候,他(病人)有时候出现昏迷,他若真是脑栓塞,马上就用进口溶栓的药,所以,有的时候,这样的病人到咱们这里就诊,咱们就是看什么呢?“腔梗”以后恢复期的治疗,或者后遗症的治疗。我说这个,是不是咱们得实事求是的说,所以,语言蹇塞,口眼斜,半身不遂,这个阶段,有的时候,也是因为五志化火,特别是饮食失宜,他也不好好吃饭了,所以,饮食失宜,伤及脾运,也是发病的因素之一。还有,就是怎么炼液成痰的?刚才说的瘀血、阻塞,那痰是怎么成的呢?也是火炼津液,炼液就成痰,风痰阻络,上蒙清窍。我现在要问的,昨天我在讲[原义]时,我只是说,“邪入于腑,即不识人”,是属于痰浊蒙蔽清窍,我说可以蒙蔽清窍,因为《中医内科学》里面讲,痰蒙清窍,神失清灵。如果说“入于腑”,咱们中医基础理论有六腑,六腑落在哪一腑上,才能痰蒙清窍?这我昨天没有讲,算在咱们今天[按语]发挥的这部分,也就是从引申意义来说,应该是胃腑,胃腑,属足阳明经,多气多血之腑,再一个,从经络辨证上,胃经的循行部位和心非常接近,所以,第九篇,咱们要讲《胸痹心痛病》,它们怎么就会出现合病呢?有的时候心胃同病,就是因为它们的经络循行部位,很接近,胃脉上通于心,所以风火上迫,气血逆乱,它就要扰及神明,就是我说的神失清灵,或者说痰蒙清窍,造成意识障碍。
       关于“舌即难言,口吐涎”,强调了“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是心脾欲绝,实际上“诸阴之脉皆连舌本”,你说肾脉连不连于舌?所以,脏气绝,它就不达于舌下,就出现了“舌即难言,口吐涎”。
       现在本科的教学,就按照我们所讲的这四方面,我拿“腔梗”来给大家说,这个病情,实际上有三个情况,一个是实证,“腔梗”的实证,是属于阳化内风,蒸液成痰,痰盛,实证,当病情迁延日久以后,它就毕竟要伤阴了,就由实证转为虚证了,所以都叫西医的“腔梗”,到咱们这儿来,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按照中风的机理,你再进行脏腑经络辨证具体分析,然后按照八纲辨证,分清虚实。第三就是因虚而虚风内动,虚火上炎,痰也好,或者说气不化津也好,也可以因虚而致实,就是“虚中夹实”的情况,确实在辨病的时候要仔细,问诊也要仔细,尽管有的家属说,“中医给我把把脉,你给我看盾,给我说说”,告诉他(病人),“诊病时要四诊合参,为了你的病人负责,为了我的方药疗效加快,希望合作”。再一个,在用药上,特别是用补阳还五汤,对高血压的病人,要注意黄芪的用量,原方是“四两黄芪为主药”,象我们北方,一钱若是5克,4两就是200克,那量是很大的,作为“腔梗”,病程也是很长的,尤其老年病人,你也不能急于求成,所以,黄芪的用量要稳妥,尤其是对高血压的病人,在每次用黄芪的时候,要试试血压的情况,决定黄芪的用量,从20克开始往上升,至30克,如果真是气虚,特别是脾运不健的情况,见眩晕等症,可以用到1两,也不要暂时用2两,咱们知道,这病情,本来就是一个慢功夫,急功近利的事对谁都不好,黄芪的用量最好取适中,适中最常量,就是20克~30克,25克也行,过量就阳亢,对黄芪你得考虑,这也有升的作用,特别是生黄芪。
       26话
       我还曾经看过一个病人,因为那位女同志,她看的病和内科没关系,她看的是妇科病,我是为了帮助她使炎症吸收,我给她用黄芪了,没有试血压,结果她才吃一付药,她就找我们门诊来了,说吃了我这个方以后,头晕得不敢动,一试血压,真是,血压升到了180mmHg,所以,从那以后,我对黄芪的运用,特别注意量血压,你要注意一下,因为个体差异,别人若用这个量,肯定促进炎症吸收,没问题,但她这就吃一付药,头晕不敢起来,她后来到社区量血压,升到了180mmHg,她来找我了,她平常不知道高血压。
       所以,我从用那个黄芪以后,都特别注意黄芪的用量,你若是取它补脾的作用,一定是用炙黄芪,若想走表,你是利水,还是为了微发其汗呢,用生黄芪。固表止汗,玉屏风散,那不是用生黄芪吗?配白术、防风吗?用黄芪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血压的问题,益气活血,这是补阳还五汤的,一个中心意思。益气活血,那叫活血药,也可以适当地加一点,象党参、太子参,以推动宗气的运行,对于肝阳上亢为主的病人,平肝和滋阴并用,防止它出现麻烦,用平肝和滋阴的药,就是使它“阴平阳秘”,比方咱们常用的,天麻、钩藤、僵蚕这些药,都属于甘、平的,包括多年研究的罗布麻,有降压作用,都属于甘、平之性,实际我挺愿意用,象杜仲、寄生等药,这本来是补肝肾的药,结果它本身就有降压作用,象丹参这味药,单味药水煎液,20克到25克,实验研究证明,水煎液本身就有除压作用,但是,胃有寒的人,丹参要慎用,胃有寒的话,他对丹参特别敏感,因为丹参偏凉,你要活血的时候,用丹参,少用或者你用温药,给它佐一下,大辛、大寒之品要少用,免伤了阳气,防止它加重了病情,因为气虚血涩。再一个,滋阴药,要使滋而不腻,你就得用一点防止腻膈的药,滋阴药象枸杞子、天冬、麦冬、首乌、黄精,就得配合一点儿防止气滞的药,象内金、麦芽、谷芽、神曲,山楂最好,生山楂本身即能活血祛瘀,又能够行气消导。生山楂,现在我看“活血药”里,象我说,我自己制的,“脑得生”系列的药物,用生山楂,都是一两的比例,在方子里面,量是偏大的。
       昨天,我还提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问题,大家可能感觉,蛛网膜下腔出血,它怎么能是中风的那一类呢?原因主要是颅内的血管破裂,它有自发性的,有外伤性的两种情况,自发性的,有的时候是血管瘤,就是生来俱有的,自己不知道,再么,就是血管畸形,所以它也是偶发的。但是,在偶发的当时,肯定是剧烈头疼,甚至于颅内压增高,伴有呕吐,接着就昏迷,什么也不知道了。所以,猝然昏仆的这一类,马上也是能够出现,半身不遂,或者但臂不遂,那就得看血管破裂的程度。再一个,就是部位很重要,所以,咱们所说的,在络、在经,入腑、入脏,和部位有关系,原来我们一讲,中风的重症、较重症、轻症,怎么区别呢?就说猝然昏倒,得经过救治醒过来的,这就是重症,若死过去,那就更重了;说较重症,未经昏仆,即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这是较重症;轻症呢?就是讲的“僻不遂”仅仅是在颜面,或者是单肢的不遂,这就是轻症。这种分析,还是现象的分析,咱们如果结合《西医学》的话,你就明白了,和脑子出血的病位相关。
       总的来说,中风的这部分内容,尽管是短短的两条原文,但是临床的指导意义,包括在治法上的启发,很重要。要不怎么叫做“经典著作”,“经典条文”,或者是“经典句子”呢?让你背下来,到了临证的时候不慌,说这“经典课”太难学,但是,你要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在临床上就会不慌,心里有数,或者,反复看这样的病,你自己就能找出规律可循,因为张仲景教给你的,就是证治规律,辨证施治的规律。
       到现在为止我所讲的,因为马上要进行第六篇,要讲“血痹”,又是涉及到肢体的感觉,或者是运动出现障碍的问题,已讲过的比方说外湿,属于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类,它在病位上,强调肌肉、关节,病因,按照《内经》所说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它就是留着于肌肉、关节间的,在症状上,它可以是但臂不遂,也可以是肌肉风湿,也可以是骨节的风湿,因此,它是疼痛明显。我昨天给“痹证”的概括,叫“手指掌握如常,举臂则痛楚不已”,或者说,痛楚转甚,这就是痹证,或者说外湿,从病位、病因、症状来分析。病情比较轻,尽管病程缠绵,或者病人当季节变化的时候发作,他也觉得很痛苦,但是,相对于中风病,和刚才讲的历节病比较,为轻,若是历节病,刚才说,病位是在筋骨,特别强调肝肾先虚,气血虚弱,实证,还有胃有蕴热所致,也是风、寒、湿侵袭的病因,病位,一定是在筋骨,也涉及到肌肉和关节,因为它损害的部位,特别是在关节,及周围的组织,象韧带、肌肉,因为最终要肌肉萎缩的。所以,历节病,在病情上较重,在病因上,我已经说了,内、外因,病机上,一定得是风、寒、湿邪,搏结于筋骨、关节,邪气久恋,所以我说,它是发作期、缓解期交替,这么反复发作,气血肝肾更虚,更容易招致风、寒、湿邪的侵袭,所以,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令筋骨、关节、肌肉,均失其所养,不管是病变的部位,包括内、外邪气的搏结程度,以及它病变造成的,关节肿大变形,“独足肿大,身体羸瘦”,疼痛剧烈,或者是多个关节的侵害,这些都说到了,特别是不可屈伸、僵直,不用,也是废用,所以致残。中风的病位,就是根据病情的,轻、重、浅、深来区别,就是在络、在经、入腑、入脏,其病变部位是从轻浅到深入的,当时认识就是,正虚风中、正虚邪中。这个“风邪”,不应该单理解成是外部的风邪,应该把它当作外因的总称,所有的诱发因素,统称为“外邪”或者“风邪”。这个病情较重,主症就不说了。
       下面,咱们把第五篇做一下小结,我还得用个图表,在说之前,我再想说一下,因为刚才我讲,强直性脊柱炎的时候,提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在疟病的治疗上,可以说现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昨天时间关系,我没有讲,今天作一个补充,中医界最先治疗疟疾的,是从哪里发现的方呢?《神农本草经》里面,最先提出“常山截疟”,我们学《金匮》的时候,就用常山苗了,就是出的蜀漆散方,还是截疟作用。再就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我说过了,它是治疗急症的一本小书,它那里面提到了“青蒿治疟”,在青蒿的研究过程中,提取了青蒿素,所以咱们临床上,青蒿素、青蒿甲素,在制剂上都已经很先进了,现在,特别在,南疆边境线上的战争期间,曾经用我们的中药制剂治疗疟疾,获得大效,对照药就是奎宁,中药疗效胜于它(奎宁)。广州中医药大学邻接的,是东南亚各国,那儿的疟病,比我们这儿较多发,其中有一位教授,他到西双版纳连续二十几个春秋,就专门研究治疟病的药,第一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中医界里,就是这位对疟病有突出贡献的人。他的贡献在哪呢?就是研究疟病并发脑病,从中药方剂上摸索,最后做成制剂,现在已经发展到,象青霉素那样的粉针剂,点滴式的。在最开始的时候,他宁肯在自己身上试验,他的助手们,都不忍心让他在自己身上试验,本来这个病就肆虐于人,暴疟,症状很痛苦的。他一定要在自身实验,因此,在中医界里,是第一位,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的人,这是咱们值得骄傲的一个方面,他的成功,也给我们一个启发,经方里面,蕴藏着很多还没有挖掘出来的宝藏,所以,《伤寒论》,就从注家来说,它的文章做得,比咱们《金匮》多出一倍还多,《金匮》大有研究的潜力。
       下面,我们做一下第五篇,《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篇的小结:
       小结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概  念:以猝然昏倒或未经昏仆,出现半身不遂
       │     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中│病因病机:“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正虚邪中
       │     ─→经脉痹阻,瘀塞不通,气血不能畅行,经脉失养
       │主要脉证┬“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脉微而数”(01)
       风│    └“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02)
       │分  证┬邪在于络──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肌肤不仁
       │    ├邪在于经──血气不能运动于肢体─→即重不胜(02)
       病│    ├邪入于腑──痰浊蒙蔽清窍,神失清灵─→即不识人
       └    └邪入于脏──心脾欲绝─→舌即难言,口吐涎
       ┌概  念:以遍历关节疼痛为主症,甚则关节肿大变形
       │     不可屈伸,身体羸瘦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历│ ┌病因┌“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肝肾先虚(04)
       │病│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内伤肝肾(09)
       │ │ 内│“脉涩小,短气”──气虚(07)┬气血虚弱
       节│因│ 因│“弱则血不足”──血虚(06) ┘
       │ │  └(趺阳脉)“滑则谷气实”──胃有蕴热,易感风湿(05)
       │病│  ┌“汗出入水中”──寒湿外侵(04)┐
       病│ │ 外│“饮酒汗出当风”     (07)├风寒湿邪
       │机│ 因│“少阳脉浮”、“浮则为风” (06)│ 侵入
       │ │  └“浮则汗自出”      (05)┘
       │ │病机┬“枯泄相搏”│风寒湿搏结于筋骨关节,邪气久恋(09)
       │ └  └“风血相搏”│气血肝肾更虚筋骨、关节、肌肉失养(06)
       │临床特征┬“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08)
       │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10)
       │    │“疼痛如掣”(06)
       │    └“身体羸瘦,独足肿大……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09)
       │辨证施治┬风湿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湿经散寒,滋阴清热(08)
       └    └寒湿历节──乌头汤──温经祛寒,除湿解痛(10)
       首先,还是来复习一下概念,我看,不管中医、西医,《金匮》也好,《中医内科学》也好,都是以猝然昏倒,或未经昏仆,这是我们《讲义》没有提到的,我们要强调一下,有的未经昏仆,同样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应特别注意,近代医学它写不正为“歪”,我们为了尊重张仲景经文的原义,这个“斜”,不能念成“[wo]斜”。
       病因病机,病因,张仲景的原文,“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所以虚处留邪,正虚邪中。病机,就是经脉痹阻,瘀塞不通,气血不能畅行,经脉失养。我特别对于出血性中风、脑溢血,我举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我举了“腔梗”,这个举例,都是来说明,经脉痹阻,瘀塞不通。特别是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着中医,整个对中风的病因认识,结合现在临床常见病,做了一个简介。
       主要脉症,第1条讲得非常好,“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他是用[释义]和[按语]两项区别的,争议在“或”字上,“或”作选择连词解释,是中风与痹证的鉴别,“或”作虚指代词的解释,意思是“有的……有的……”,就是中风本身有轻、重两种不同病情,“此为痹”,就是经脉痹阻,以示病进。而“脉微而数”提示的,是正虚邪中的病因。“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四、四一十六字,讲了在颜面的斜,和不能随意运动的临床表现,我们说了,即符合临床实际,也符合现代医学的认识。
       关于辨证分型,邪在于络,由于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肌肤不仁,是感觉障碍。邪在于经,血气不能运动于肢体,即重不胜,是运动失灵,障碍了。邪入于腑,痰浊蒙蔽清窍,神失清灵,也可以说痰浊蒙蔽心窍,即不识人是意识障碍。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心脾欲绝是语言障碍,且生命危笃。
       请注意!本科生复习考试时,你怎么要求他,都会有错的,比如我让他填空,“邪在于____”、“邪在于____”,表示浅在,他都答,“邪中于……”、“邪中于……”,照着内科书答,这不是张仲景的,是你错了,“邪入于腑”,“邪入于脏”,深入于里了,不能说“邪中于……”,“邪中于……”,这一点要记住原文经典句,一字之差,有它深刻的含义,表示中风病在辨证分型上,有轻、重、浅、深的不同。两个“即”字,说明了在“重不胜”的问题上,是突然发病,所以是“卒然”,卒然间发病,这个“即”字,可以说一字定音,非常深刻。
       历节病的总结,概念上,遍历关节,也可以说递历关节,因为它从小关节开始侵犯,所以说是遍历或者递历关节,疼痛为主症,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不可屈伸,身体羸瘦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在病因上,有内因、外因,当时我是一条一条地给大家讲的,现在我把有关的句子,给大家归纳在一起。“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表现为肝肾先虚,补充的这个,“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内伤肝肾,除了先天因素以外,环境因素,饮食结构的问题,也内伤肝肾的,也是历节病发病原因之一。盛人,痰湿之体,外强中干这样的,“脉涩小,短气”,气虚,这就是,他当时原文写着“弱则血不足”,是以脉象来推论的病因,因此是血虚所致,总结起来是气血虚弱。“趺阳脉”候脾胃,“滑则谷气实”,这是一个实证的表现,胃有蕴热,易感风湿。外因,有“汗出入水中”,寒湿外侵;“饮酒汗出当风”;少阳脉浮,“浮则为风”;浮则“汗自出”,都是来概括风、寒、湿邪的外侵,这是外因。病机,昨天讲了几个概念,特别不好记,这就算作一般了解,对本科生不要求,但是要明白这个意思,比方说,“枯泄相搏”,就指的肝肾先虚了,“风血相搏”就是气血虚弱了,这两个原文的意思,还是在归纳内因的问题,“肝肾先虚”和“气血虚弱”,是发病的内因,是根本。病机,我原来写得比较简单,为了和外湿的病机区别开来,我刚才说了一遍,现在再加强一下,叫做风、寒、湿搏结于筋骨、关节,和外湿的肌肉、关节有区别,这个涉及到肝、肾,肝主筋,肾主骨,病位在骨关节上,这个,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邪气久恋,日久恋邪,邪气不去,反而会更加正虚,而外邪易招,这个时候,气血肝肾更虚了,因此筋骨、关节、肌肉失养,这个范围和病程,以及病机都是很复杂的,因此,我对历节病,在病因、病机上多说了一些,比咱们的《讲义》上,说得更切合于当前的认识。
       临床特征,按照第8条,叫做“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身体尩羸”和“身体魁羸”,“魁”和“尩”,都是表示关节肿大变形,“羸”,表示身体羸瘦。“脚肿如脱”,因为风邪和湿邪相合,湿为阴邪,不易骤去,湿邪下注,脚肿如脱,两种表现,不重复了。“头眩短气”,风邪可以上犯,作为湿邪,也可以随风邪上犯的,所以湿邪上犯,清阳不升,则“头眩”。湿邪中阻,它第一要影响气机,肺主气,这也是涉及气机,所以他要出现短气。如果影响到胃的和降,就要“温温欲吐”,这个“温”字,就是非常郁顾及不舒的感觉,就叫“温温欲吐”,这是湿邪作怪,所以这么讲。“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是今天刚讲的,寒湿历节的特点。“疼痛如掣”,“身体羸瘦,独足肿大”“假令发热,便为历节”,这都是从上面那些原文,给归纳为是历节病的特征。
       辨证施治,风湿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湿经散寒,滋阴清热。乌头汤,温经祛寒,除湿解痛。对这两张方子的记忆,我把方法教给大家了,桂枝芍药知母汤,按照甘草附子汤,它有扶正达邪的作用,即针对外邪,有一个微汗法的表散问题,同时又能够祛风、温经,即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靠芍药、知母,靠麻黄、防风祛风除湿。这个防风,“风中之润剂”,即能祛风,又能胜湿,所以防风要用。乌头汤,为了便于记忆,一共六味药,怎么配伍的呢?有毒的药(乌头)和解毒的蜂蜜相伍,增强祛风止痛的力量,同时又能够使药效延长,在炮制学上,张仲景这是一大发明。现在,咱们对乌头就是,延长加热时间,破坏其毒性。第二个,就是发汗的麻黄,为了牵制过汗,就用黄芪,既能益气健脾,又能够固表实卫,还有就是芍药、甘草,芍药的应用,白芍或赤芍,要根据情况进行选用,缓急止痛,还是得解决历节疼痛为主的问题。
       这堂课就讲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2 20:3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