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14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9:5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66977/Ob/1/sid/XNzIwNDcwMTE2/v.swf[/flash]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视频讲稿如下:
        后面这种讲法比较好,他主要是里头寒邪盛,胃又虚,所以寒邪都往这上腹来,他这腹中就会痛,而且这个痛特别的剧烈,「寒疝绕脐痛」,这就咱们现在说的绞痛,疼得厉害,围绕着肚脐子痛,其实他就是绞痛。
       「若发则白津出」,这寒疝不是一整天老是痛啊,它是一阵一阵的发作时痛,过了一阵子就好一些。「若发则白津出」,就是寒疝发作时出冷汗的意思。这里注家很多说法,有说精出,那不对。白津出,津是津液,就是出冷汗,热汗那是带色、粘,冷汗就是像白水似的,所以他搁个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沉者在里,紧者寒实,用这个大乌头煎主之。
       这个大乌头煎方是个治寒疝最重的一个方剂,你们看看就知道了。「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不用把它弄碎了,古人拿嘴咬呀,现在拿刀切了,这里就是整个的乌头去煮,他用整个乌头,是怕切碎了,溶解在水中的成分更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拿水三升,就是现在拿三杯水了,煮剩一杯了,这药就不要了、拿出来。然后煎药再加蜜,「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将二升蜜,加入原来一升药里,煎令水气尽,那水就没有的了,剩二升蜜,里头光剩蜜了,所以叫乌头密煎嘛。
       「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身体强壮的人吃七分杯,一升就是一杯呀,七合就是七分杯,弱人身体不好,受不起这个折腾,服半杯,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今天吃的药以后病还不好,那药得明天再吃,一天不要吃两次。这什么道理?因为乌头这么大量是要折腾人的,也可以说冥眩吧,这个人吃后会头晕甚至呕吐。它搁这蜜煎大有道理,蜜既能缓痛,是甜药嘛,同时又能解乌头之毒。你要知道,假如不用蜜煎就用水煎,这个人受不了,折腾人更厉害。
       这个乌头呀也有问题,我们现在用川乌,不至于这么大毒,这个指草乌说的。我们现在用川乌,川乌满行的,这个方子我用过,用川乌就行。以前北京一个老大夫他乌头一斤、半斤那么用,有几个药柜专给他用,这个人不但乌头用的太厉害,后来连蜈蚣也百八十条那么用,他的确治好不少病,要不也没人去找他,后来因为这个药药死人了,这乌头看那报上登,大概用七两以上就能中毒死人,所以他用一斤,你想想,这过于危险了。咱们用时当然要注意的,搁蜜煎大概没这个问题,折腾人是要折腾的,用这个药时对病家要讲清楚。
       这个乌头煎有的不搁水,就搁蜜煎,搁二两,搁二杯蜜,乌头放里煎,不用煎太长时间,等二杯蜜剩一杯半就可以了,这样煎更稳当些,比水煎再搁蜜更稳当些,蜂蜜有解毒作用,光用它去这个乌头的温性,再去乌头的毒,古人配方很有道理的。
       所以这个方子很重,必须向上面所说的,痛的相当凶,一痛就一身冷汗,四肢厥逆,而脉沉紧,这是应他的症候。这是说乌头蜜煎,这个名字也叫大乌头蜜煎。但根据这个五个乌头,要是川乌头绝药不死人的,这个大家放心用。这个附子也是,我们开药,咱们治关节痛离不开附子了,要吃个四五钱,这人开始要脑袋晕,可以告诉他脑袋晕不要紧,那是药的关系,但不折腾他,不像乌头这么重,但逐渐往上增加人就不感觉了,开始的量不要用得过大。我们开始用乌头、附子都这样,我认为三四钱起码人不会怎么的的,事实证明也确是这样。如果开始就大量用,那不行。鸦片是有毒的,给耗子喂鸦片,一点点的用,后来它能吃好大一块也药不死,吃来吃去身上对药有抗力了,人对毒药也是这样,开始不要吃大量的,但用蜜煎没问题的,这个我试验过。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这个里急说明是虚,我们还知道小建中汤也里急,这缓拘急主要是芍药的作用,拘急嘛这都是血虚引起肌肉发痉挛。「腹中痛,及胁痛」,就是胁腹全都痛,而且感觉里急,里急指腹肌感觉拘急。这不但有寒,而且血也虚,所以他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这个方子不很常用,但是补血里头偶尔可以用他。他用在寒疝腹中痛这么一种情况下很少,而他这个作用也不像书上说的吃上就能好,这个我也试验过,吃这个病不好,要像乌头蜜煎,一吃他马上就好。但冲本文里说,他是血虚而寒,既要补血又温中,所以生姜大量的用,搁五两,搁当归、羊肉这是补血的、补正的了。底下的加味是要不得的。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寒疝腹中痛咱上面讲过的。「逆冷,手足不仁」,手足不仁者,就是手足不知痛痒,或发拘急,这都算不仁。「身疼痛」,既有寒疝在里,有腹中痛,又有表不解,身体也疼痛。这么一种疼痛是相当重了。「灸刺诸药不能治」,不是一般的套方能治的,一般针灸也治疗不了,这非得用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在伤寒论不有抵当汤嘛?抵当这两个字就是非此药不足以抵当这个证,在这里面也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之下,里虚寒而发生剧烈的疝痛,而身体也疼痛的相当厉害,身体疼痛虽然跟有表与血的凝滞大有关系了,也跟因为寒而造成血不通则痛也有关系。用过针灸了,吃了旁的药了,也没用,这不是那些治法所能治的,非得这个乌头桂枝汤可以抵当之,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方名叫乌头桂枝汤,就是桂枝汤与乌头蜜煎合方,你们看看就知道了。先炙乌头,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这个就是指上面的乌头蜜。先把这个乌头蜜做出来,然后与桂枝汤合在一起,咱们桂枝汤一回不是一升吗,三升让你拿出六分之一,就是五合,然后与这个乌头蜜合解之。
       「得一升后,初服二合」,这要少吃,一回吃二合。不知,即取三合。又不知,可以加到五合。其知者,如醉状,这个说的是冥眩状态,如果病人有这种情形了,像喝醉酒似的、脑袋晕,都是服药后瞑眩的关系,乌头、附子都有这个作用。「得吐者,为中病」,假设要吐,吐完这人就好了,这个吐大概都吐水,吐完水人就好了。搁一起看是一个冥眩状态,但与乌头毒是分不开的,不过对人身体是没有妨碍,这个在临床上常遭遇,用完乌头、附子常常人如醉状,脑袋比较晕,但过去就好了。那么这个要跟病人解释明白了,闹腾厉害要吐,但一吐非好不可。
       桂枝汤方在伤寒论里有了,桂枝汤的原方了,加到一堆,煎出三升取出五合。再把那五个乌头蜜煎成二升的乌头蜜呀,把它拿出四分之一,他说的挺好,两个合一升,合解成一升,一升你别都吃了,一回只吃二合,这个要注意,要像平常煎药喝那就太多了,喝了非折腾不可。这个煎服法要注意,一开始吃二合,就是一升的五分之一,就是一茶杯的五分之一,逐渐给他增加,如果二合不知,再加点,三合的样子,三合不行喝半杯,如果感觉有醉状了,甚至于要吐,那就停止了。
       这个乌头桂枝汤用的很多,他同时内里有疝痛,在外有表不解,用桂枝汤以解表,用乌头蜜解内里的寒疝。这个寒疝,古人是个辨证的法子,你看咱们上节讲的小肠疝气,如果组织松弛了,小肠漏下去了到阴囊里,那痛的不得了,那么这个方子也能治,他也表现出来一种虚寒的状态,所以这个胃里虚寒,虚是肯定的。我们这个肠子正常都是网油包着的,它不会往下漏的,这个漏是组织松弛了,就漏下了到阴囊里,咱们说小肠疝,那痛的严重,这个药也行了;至于像上回说的肠梗阻一类的,无论肠子折迭了、扭转了,他上下不通就得痛,用上面的方子一样好使。不过就得辨证,古人说的寒,他这个症侯,你看上面说的病因不是寒的样,可症表现出来是寒的,那是不是本身就是寒?那得另当别论。中医就是讲究辨证,辨证不等于里面真正像一汪水那样寒了,不是的,肠梗阻更不是了。
       前两天报导,小孩吃瓜,瓜连子一起吃了,吃多了,他就得肠梗阻,这当然不是寒的问题了,可是肠梗阻这个痛法,就符合中医的寒疝症侯,你不管里头寒不寒都可用,都有效。这个附子、乌头的作用,就能够有使你组织的松弛重新恢复正常的机能,一恢复紧张的机能,肠子如折迭了它就开了,他就恢复原有状态就不梗阻了,他就好了,肠子漏出去一紧张就又回来了,那也就好了。
       我们对附子、乌头以前认识不多,就是认为它热,其实它这个作用,的确是恢复生理机能的,尤其是针对代谢机能衰弱。你看心脏衰弱,以至于他无脉,附子也起作用,四逆汤就是了,通脉四逆汤也是。他恢复这个不光是治寒,心脏衰竭到那个地步了人都虚脱,当然这时寒是有了,但他为什么能促进他的恢复呢?他不就强心作用嘛。所以附子、乌头的作用,性温是一面,另一方面,它能促进身体上哪一方面的生理机能衰竭,它都能促进恢复,这一点通过临床、通过古人的书我们可以体会到,它不光是热。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这一段不应该在这,或者这根本是错误的。这个应该在大黄附子汤那,搁那个底下,他这个说的就是那个。他说「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所以紧、弦两个脉分不清的,脉既数又紧,所以就变成弦了。这个紧,是冲着脉的横路上说的,脉裹的紧,如果脉再数就变成是直的了,弦就是上下崩直,这数紧搁在一起,脉就直了,就是满弦了,他话是这么一个意思。「按之不移」,这是脉弦的一种表现。
       脉数弦者和脉数而紧一样的嘛,「当下其寒」,这就是寒实。这两个脉,数本来是热,弦是寒,这里头又有阳,又有阴,两个矛盾的脉。「脉紧大而迟者」,紧为太过,迟为不及,也是有两个矛盾的脉,「必心下坚」,这是里实的一种症候;心下坚了,水至心下,心下也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与上一样,大是热实之相,紧还是寒实之相,就这个脉来说全是阳中有阴。「可下之」,拿什么下呢?温下法,这指那段说的,要不搁这一点意思都没有。
       上面讲的都是寒疝,也讲具体的治疗,搁这么一段没意思透了,这可能是后人附上的,以脉来定证像后人语气,尤其像王叔和,王叔和是专搞脉的,也许他附的这个文,也不一定,咱不敢说了。假如是原书的,也不应该搁这,应该搁大黄附子细辛汤条后头或前头,参照看也是有用的。
       附方:
       《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附方是对这寒疝的,林亿他们找旁的书来补充,那么这个也是仲景的方子了,他又附在后头。「治寒疝腹中绞痛」,他提出这个绞痛是对的,就是绕脐痛、绞痛,痛的厉害。「贼风入攻五藏,拘急不得转侧」,这是古人的认识了,这是外台上的原文了,他为什么这么腹中绞痛呢?就是由于贼风入攻五藏,这话都靠不住了,这是古人的一种解释了,咱不管他解释得对不对,但腹中绞痛是用乌头汤的一种标的。
       「拘急,不得转侧」就是手足不仁的样子,四肢拘急,以至于不得转侧,不光拘急,也痛的时候了。「发作有时」,他这个寒疝,他不是老那么痛,要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发作得把人痛死了,他是发作时痛的要命,尤其小肠疝气也是这样,下来的时候就痛,一会自己也回去,回去就不那么痛了。「使人阴缩,手足厥逆」,甚至于使人全阴都抽,手足厥逆。他这个「方见上」错了,这个乌头汤讲过了,你们看历节里就有这乌头汤。
       这个乌头汤与乌头桂枝汤全是既有里又有表,它搁个贼风入攻五藏,有表候,那个方子是什么呢?麻黄、黄耆、芍药、甘草这四味药配乌头蜜煎,参看前头有,林亿注的方见上不对了,应该方见历节里头,它这个方见上指乌头桂枝汤那不对,也不是乌头蜜煎。这个指方名就叫乌头汤的那个方,它麻黄、黄耆、芍药、甘草先煎了,就像桂枝汤一样,也取五合,把乌头蜜煎也搁五合,两个合解了,服法也一样,先二合、再三合、五合这么服,这个在临床上如果是关节痛,可以用乌头汤;如果只是身疼痛,再有寒疝腹中痛,可以用乌头桂枝汤,总之都有表证,一个是他表特别虚,虽然搁麻黄,但发汗并不重,药量不大。这是乌头汤,《外台》还提一个柴胡桂枝汤。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这不是寒疝,这是心腹间骤然间痛,小柴胡汤也治合腹痛嘛。它不是有结于胁下,其痛必下,那么几句话吗?小柴胡汤本身就是治腹痛的,桂枝汤也治腹痛,桂枝汤有芍药,我们小建中汤就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的芍药。只有肚子痛,没有其它症侯,是有用这个方子的机会,但和寒疝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林亿他们附这个方子没有什么道理。这方子前头都讲过不必详细说了。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通治飞尸鬼击病。
       走马汤和我们上面的温下法差不多,巴豆这个药是个温下药,它是热性的下药,所以里面寒实,有用巴豆的机会。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没有热侯,用走马汤机会是有的。走马汤的制法,巴豆二枚,就是二个巴豆了,去皮心,熬,这个是要紧的,巴豆的毒都在它这个油,咱们都制巴豆霜,把油给弄掉,他这个熬就是把油弄出去,我们自己做呀,把巴豆炒了、压了,早先有很粗糙的草纸,巴豆一粘草纸上就有油,一直粘一直粘,慢慢就变成霜,霜就是粉子了,把这个油去了少伤人,毒在那里。
       另外搁杏仁二枚,这二味,以绵缠,搥令碎,缠在一起了,用锤子打碎了,热汤二合,用点热水了,捻取白汁,拿水沏一下,少搁水二合嘛,饮之当下,巴豆这个药快药,喝了有时他也吐,病在上他要吐,病在下要下,老小量之。巴豆别看这样,不害人的,像小儿药里多的很,小孩老人不让泻的厉害了,量可以小一点。
       「通治飞尸鬼击病」,这都古人病名,这病来的突然,卒然间发作的病,古人那个时候想不出旁的,就说是鬼击啦,死人冲着啦,就这样来说,其实都不是。这个药好使,如果心腹这个地方胀,憋的厉害,大便不通,这个药有用的机会,而且无害,泻的厉害喝二两冷水就行,马上就止住,它是热药让你泻,见着冷的就止,到这个地方把寒疝讲完了。这一章讲三种病了,腹满、寒疝、宿食。宿食就是伤食,里头有停食。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这是一段。病人有宿食怎么辨别呀?底下答「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浮而大,浮也就热,大主实,实热之像。「按之反涩」,浮大这个脉应该滑,可是按下反涩,涩就是血不足了,里头热使血不足,那就是谷气不布,里面有东西,胃有宿食嘛,吃下的食物进不去了,当然也不能继续布谷气、生津液,都不能了,所以脉涩、血少;津液虚,脉就涩。
       「尺中亦微而涩」,微者,亡阳故也,前头讲很多,伤寒提到「此为无阳也」,阳是什么呢?就是津液。尺中脉又微又涩,里面津液更少。「故知有宿食」,津液少,就是因为胃里有东西不能消化水谷了,所以发生这种脉,热是有,实也有,但是津液虚。这是宿食应有的脉象,冲这脉也可知道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赶紧用大承气汤下宿食,这一切就都解决,脉也和了,津液虚衰也恢复了。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脉数而滑」,在《伤寒论》里也有一节,「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所以他这里也讲「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里头有所实,脉应之数而滑,这也是宿食常有的脉。而上面的宿食较为厉害,反倒不滑了而涩了,由于宿食影响到津液虚衰了,这个没影响到那份上,只是实,还没影响到津液虚竭,所以脉不涩,但这个肯定也是实。
       「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上面那是「大承气汤主之」,这个是「宜大承气汤」,这是有分寸呐,这两个病程度不一样,上面已经影响到津液虚衰,再不赶快用大承气汤攻下呀,那就是养虎成患了,因为再虚下去,就下不得了,人不任药了,你下之人受不了,你不下他在那搁着呢,所以阳明病不怕热实就怕津液虚,邪实正虚这个病人就有死亡的可能。
       第二段虽然是实,这人津液还足,没多大关系,所以这个时候是不是可以用大承气汤,还可以斟酌,所以说宜大承气汤;上面那个离开大承气汤是不行的,它是主之,所以他这个书口气之间都有分寸。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有所去了,一般应该能吃东西,如果下利而不愿吃东西,表示胃肠里面还是有东西堵着,这也是有宿食一种症侯。但这个我们当时要好好诊断,这个下利不愿吃,里头有宿食的有这种情形,没有宿食的也有这种情形,像噤口痢就这样的,他不欲食,一吃就要吐,所以他这个书呀,不是说凡不欲食的下利就是宿食,这是不对的,你还得全面的症侯观察了。当然这个也得下之了,不一定得用大承气汤,但有用大承气汤的机会,所以他也搁个宜大承气汤。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上脘就是胃部上端,光搁这句话也是不够的,在上脘有什么症侯反应呢?他总是愠愠欲吐而不能吐这种情况,他老想着要吐,但是他吐不出来,这样可以顺其势以吐之,可以吃瓜蒂散。
       不是说在上脘就可以吐,这句话太笼统了,所以仲景这个书呀他简,详简,他分着来的,因为瓜蒂散在伤寒里讲的很多了,在这只提到瓜蒂散,你就意识到他应该有什么症侯,所以只是说「宿食在上脘,当吐之」这个不成立,得要在上脘,感觉气上冲,老要吐但吐不出来,这个老要吐吐不出来的感觉,这是用吐法要紧的症侯,这个也就是生理机制要达到吐的目的而解除痛苦。
       这个病,心里愠愠欲吐反不能吐,这个人感觉气胀满胸咽,他这个上脘含有这个意思,因为在前头都讲过了,所以在这单独提一下,简略的很。
       这个瓜蒂散在前头讲过,瓜蒂这药是个苦味的涌吐药,最好,它不伤人,另外瓜蒂也能去水;赤小豆也是去水的,同时也能养正,豆类与人都有好处。那么这两药合起来,用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现在咱说就是一钱吧,就是三克,因为这个豆豉这个药能帮助涌吐,瓜蒂散也是常用的方子,但得有这个症侯,人不但吃东西要吐,不吃东西也老想吐,吐了他才舒服,吐不出去的时候,这时候可以吃吐药。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什么叫转索无常呢?比方一条绳或铁索它都是起伏,它不是平的,他一转的时候,你手指下就像按着转索似的,起伏无常,咱说就是滑脉,这个脉是非常的紧,就像烟管裹得挺紧就叫做紧,从脉道的圆度上来看,按着挺禁按的叫紧,一按着挺松驰那叫缓,紧和缓是相对待的。
       不过烟管不是绳索,绳索他是鼓的,一转手底下无常,一时棱到手指上他就突出的反映,棱一过去就凹一下子,就像平常所说滑脉如滚珠,滚珠一个挨一个,与这个转索是一样的情形。按现代话说,就是血液充实,上下流利,感觉血在手指下来回走似的,那就是滑,这是第一个要紧的,这个「脉紧如转索无常者」,不是紧脉,你得知道,他是滑表示里头有有宿食。
       所以这几句话呀,跟脉学大家讲得很不一样,不是紧脉就有宿食,不是的,脉他得紧又转索无常,那是滑,那才有宿食。
       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脉紧,头痛风寒」,一般的表症也有这种脉,「腹中有宿食不化也」,里面有宿食也有这种脉,不是头痛风寒同时又有这个腹中有宿食不化,他这是两个问题。主要是说头痛风寒时有这种脉,腹中有宿食不化时也有这种脉,不化在哪呢?在胃里呢,他这光解释这个脉,这种凭脉来断病,这个不像是出自仲景之手的东西,我认为与伤寒例一样都是王叔和搞的。到这我们把这章讲完了。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       
       这段在书里头,据我看是王叔和搞的,在《伤寒论》里头,头一页也有一个伤寒例,这个也类似序言,文章简呐,认为太阳伤寒我们在太阳病里都讲了,来这伤寒例就是王叔和写的,第一这章也是类似。
       金匮这个头一章啊,伤寒就不用说的,金匮其它章节也没有像他这样治病的,像头一章说的上工治未病,仲景没有这样治病的,这仲景治病都得根据这个症候,没有症候怎么治,因为他不是这么治病,头一章却写出这么一段来,可见肯定不是他写的。为了让大家明白明白,我今天把这个问题也讲讲。
       他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你看这个题目就不像是张仲景写的,他不这么说的,脉证更不是脏腑经络了,头一章是个大杂烩什么都有,这一段研究研究也好,底下这是我个人主观看法,不一定对的。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这上工就是良医呀、好大夫,就说良医能治未病,未病就是没病的病,那么这是什么意思?
       「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什么叫治未病呢?底下答就说,要是治未病者呀,比如我们治肝病,如果这个肝病实,肝实症,这是阴阳五行的说法了,肝属木,木实一定克土,脾属土,所以说治未病,见到肝实之病,知道这个肝一定要传脾,虽然现在只是肝有病,脾还没病呢,但是良医他知道肝必传脾,因为木实克土,所以当先实脾,虽然脾未病;一方面治肝,一方面要先实脾,这不就是治未病吗?
       再者有一样,时令有盛衰,既要知道五脏相传之理,也要知道时令有旺盛之分。「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就是春夏秋冬了,春夏秋冬最末十八天都是土盛,都是土旺之时,他根据十二个地支,你看子丑寅,丑是属土,三个里面准有一个,三个月里准有一个土,这个土都是在四季之末的十八天,四季十八天共七十二天,他把四季分成五个七二,所以有五行,搞阴阳五行都是这样搞的,这是根据甲子分的。
       不跟甲子分呢,古人又这么分,木旺于春,火旺于夏,土旺于长夏,金旺于秋,水寒旺于冬。这是他根据气候这么分的,这是天之五运了,风暑湿燥寒。天有五运,地有五行,这都是搞阴阳五行的解释。人在气交之中受到影响,他是这么来看的。
       这个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之末十八天,都是脾旺之时,它不受邪,虽然他肝实,但脾旺之时,你不用补,在这补充一句,本来他的意思在这段时间就很足了。良工治未病,见肝之病必传脾,虽然脾没病,也得要治,当先实脾,治未病不就完了吗,但是有一样就是有时候不用补,看在什么时候,正赶上四季末后十八天脾旺之时,不必补也行的,这段就是这意思了。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工就是指一般的大夫,常医了,普通的大夫,他不晓得五行克制,五脏相传之理。「见肝之病,不解实脾」,他见肝病就光治肝,他不知道肝有病后,也会造成脾有病的,光瞅着肝治肝,上面到这主要是说上工知道能治未病,而中工不解,下工就不用说了。底下这个更离奇的。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2 00: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