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医古文92类经序原文及译文翻译

2018-8-21 18:43| 发布者: 宋利| 查看: 21121| 评论: 0

摘要: 【原文】《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1),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2),藏府经络之曲 ...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gxNTYxNzI1Mg==/v.swf[/flash]
类经序原文mp3原文朗读
【原文】《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1),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2),藏府经络之曲折(3),靡不缕指而胪列焉(4)。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5)。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6)?
【译文】《内经》是上古伏羲、神农、黄帝三代的古籍之一。原为轩辕黄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臣子互相探讨商议,阐明高深的医理,以传授给后代的。它的文辞义理高深古奥广博精微,上以探究天文,下以穷尽地理,中以深悉人事。大至阴阳变化的规律,小至草木昆虫的生态,以及音律象数之学的起源开端,藏府经络的原委本末,没有不详细指出并一一陈述的。真是博大至极啊!给后世垂布不朽的仁慈恩惠,开拓人们达到长寿的境域。它造就的功德,跟天地相同,与日月并存,怎麽仅是小小的治病方技呢?

注释如下:

(1)地纪:亦称“地维”。古代神话以为地之四角有绳系击以定位。此指土地山川地理形势。《庄子·说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2)象数:古人企图以符号、数字、形象等推测宇宙变化的一种学说。《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3)曲折:指事物的本末原委。《汉书·灌夫传》:“吾益知吴壁中曲折。”
(4)胪列:犹“罗列”。一一陈列。张衡《东京赋》:“尔乃九宾重,胪人列。”薛综注:“言鸿胪所主羌胡之人,皆罗列于朝廷也。”
(5)寿域:原指太平盛世。《汉书·礼乐志》:“驱一世之民,跻仁寿之域。”此指长寿之境域。
(6)规规:细小貌。《庄子·秋水》:“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不亦小乎?”

【原文】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7)。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敍(8),业已辟之。此其臆度无稽,固不足深辨。而又有目医为小道(9),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10)。是岂巨慧明眼人欤?观坡仙《(楞伽经)跋》云(11):“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译文】查考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就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现今的《针经》九卷和《素问》九卷,即为《内经》。”可是有人认为《素问》、《针经》、《明堂》这三部书,不是黄帝时的著作,似乎产生于战国。战国时代的著作能这样吗?宋代高保衡等在《素问》叙文中,已经驳斥其说。这大概是主观臆测没有根据,本不值得深辩。可是还有视医学为小道,连《内经》也被当做弁髦等无用之物而弃置的,这难道是有大智大慧具有眼力的人吗?我阅读到苏东坡的《楞伽经,跋》中就:“(医)经中有《难经》,每句都有深理,每字都是规则。”

注释如下:

(7)“似出”句:宋代程颐谓:“《素问》之书,必出于战国之末,观其气象知之。”(见《伊川先生语录》)
(8)“宋臣”句:宋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奉诏校正《素问》,在所著《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认为《内经》是“三皇遗文”。
(9)小道:古代儒家对农圃医卜等技艺的贬称。《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朱熹注:“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
(10)弁髦:喻无用之物。《小尔雅·广服》:“弁髦,太古布冠,冠而敝之者也。”《左传·昭公元年》:“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废隧(坠)是为,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弁,缁布冠。髦,幼童垂于前额眉际之头发。弁髦于成年行冠礼后皆弃去。
(11)坡仙:苏轼,号东坡居士,人亦谓坡仙。 楞伽经:佛经名。苏轼著《楞伽经·跋》云:“如医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原文】亦岂知《难经》出自《内经》(12),而仅得其什一(13)!《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14)?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难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繇此言之(15),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16)。所谓业擅专门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运微,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17),断乎不能矣。
【译文】哪里晓得《难经》出自《内经》,而且只辑得其中十分之一的内容哩!《难经》已如此重要,《内经》就可想而知了。《内经》使人民生命得以生存保全,难道会比《十三经》启发培育民心的作用差少?所以皇甫谧说:人们禀承父母之体,具有八尺高大的身躯,而不知道医事,这就是所谓游魂罢了!即使他有忠孝之心,仁爱之性,一旦君父危困,百姓处于泥潭炭火之中,却没有什么办法来救助他们。这就是前代圣贤精心思考深入探究以穷尽医理的原因啊。由此说来,知书识礼的儒者难道可以不尽心学习此书吗?无奈现今从事医学的人,也把《灵枢》、《素问》弃置于一旁不闻不问,不明了生命科学的深奥要理,诊治疾病使盛者更盛虚者更虚,给人留下夭殃之祸,招引病邪丧失正气,使人断送寿命。那些所谓在医学上擅长专门的人,竟是这样的啊!此中的原因,正是由于《内经》文义深奥繁多,研读确实不易。至如对深刻的医理未能明白,却想要通达神明运用入微,进而仰慕并赶上大圣上智,是断然不可能的了。

注释如下:

(12)“难经”六字:元代滑寿在《难经本义·自序》中谓:此书“盖本《黄帝素问》《灵枢》之旨,设为问答,以释疑义。”张氏亦主此说。
(13)什一:十分之一。《孟子·滕文公上》:“国中什一使自赋。”
(14)杀(shài晒):减低;降等。《荀子·儒效》:“隆礼仪而杀《诗》、《书》。”
(15)繇:通“由”。从也。
(16)“盛盛”四句:语本《素问·五常政大论》:“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王冰注:“不察虚实,但思攻击,而盛者转盛,虚者转虚。万端之病,从兹而甚。真气日消,病势日侵,殃咎之来,苦夭之兴,难可逃也。”“攻虚谓实,是则致邪;不识藏之虚,斯为失正。正气既失,则为死之由矣。”
(17)仰,仰望;敬慕。《管子·九守》:“高山仰之,不可极也。”

【原文】自唐以来,虽赖有启玄子之注,其发明玄秘尽多,而遗漏亦复不少。盖有遇难而默者,有于义未始合者,有互见深藏而不便检阅者。凡其阐扬未尽,《灵枢》未注,皆不能无遗憾焉。及乎近代诸家,尤不过顺文敷演,而难者仍未能明,精处仍不能发,其何裨之与有?
【译文】自从唐代以来,虽然有赖于启玄子王冰的注解,它阐明《内经》中奥秘的内容尽可能地多了,但遗漏也有不少。大致上有遇到疑难之处而缄默不言的,也有对于原意理解未尝符合的,还有前后互见分散深藏于各篇而不便查阅的。总之他阐明不够完整,《灵枢》又未加注释,都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到了近代各家,更是不过随文铺叙,因而疑难之处仍未能说明,精微之处仍不能阐发,那又有什么益处呢?

【原文】余初究心是书,尝这摘要,将以自资。继而绎之久(18),久则言言金石(19),字字珠玑(20),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遗。因奋然鼓念,冀有以发隐就明,转难为易,尽启其秘而公之于人。务俾后学了然,见便得趣,由堂入室(21),具悉本源,斯不致误己误人,咸臻至善。于是乎详求其法,则唯有尽易旧制,颠倒一番,从类分门,然后附意阐发,庶晰其韫(22)。然惧擅动圣经,犹未敢也。
【译文】我起初潜心研究此书,曾经做些摘要,打算作为自己学习之用。继而探究的时间久了,久而久之就感到《内经》原文句句似金石,字字如宝珠,竟然不能分清哪些可摘录哪些可放弃。因而奋发地鼓足意念,希望有一些阐发隐秘接近显明之处、化难为易,尽可能启迪其秘奥而公之于众。务必使后来的学者了然易晓,感到方便并能掌握要旨,由堂入室步步深入,全部知悉它的源流根本,这才不致误己害人,都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于是详细探求其方法,觉得只有全部改变《内经》原有的体制,把它颠倒调整一番,根据内容区分门类,然后依其涵意阐发说明,才有可能使其蕴藏之意清晰明显。可是担心擅自改动先圣的经典,还不敢着手。

注释如下:

(18)绎:谓探究、研求。
(19)金石:喻文辞优美、声调铿锵。此指《内经》内容之重要。《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20)珠玑:亦喻文辞优美、内容丰富。杜牧《自见志诗》有句云:“一杯宽幕席,五字弄珠玑。”
(21)由堂人室:犹“升堂入室”。喻学问技艺有高深的造诣。《三国志·管宁传》:“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阃奥。”
(22)韫(yùn运):蕴藏。此指蕴藏之涵义。

【原文】粤稽往古(23),则周有扁鹊之摘《难》,晋有玄晏先生之类分,唐有王太仆之补削,元有滑撄宁之撮钞(24),鉴此四君子而后意决。且此非《十三经》之比(25),盖彼无须类(26),而此欲醒瞆指迷(27),则不容不类,以求便也。由是徧索两经,先求难易,反复更秋,稍得其绪;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
【译文】考查往昔,周代则有秦越人摘录八十一问而编成的《难经》,西晋有皇甫谧依类分列的《甲乙经》,唐代有王冰对《素问》的删补,元代有滑寿撮录的《读素问钞》,看到这四位先贤的行事而后志意坚定起来。再就《内经》此书也不是《十三经》之类,因为那是不须分类的,而此书则要求使不明医理者醒悟,给迷惘者指明途径,那就不容不分类,以求方便。因此我就普遍探索《素问》《灵枢》两经,先推求其难易,反复经历了几年,逐渐掌握其头绪;然后把二者合而为一,取名为《类经》。“类”的意思,是用《灵枢》和《素问》互相启发阐明其根深隐微的理论,互为表里,而贯通其精义。

注释如下:

(23)粤:句首语气词。无义。
(24)玄晏先生:晋代名医皇甫谧的自号。 滑撄宁:即元末明初医学家滑寿( 1304 ~ 1386)。据朱右《撄宁生传》:“在淮南曰滑寿,在吴曰伯仁氏,在鄞、越曰撄宁生。”著有《读素问钞》、《难经本义》、《十四经发挥》、《诊家枢要》等。长于审证辨药,又精于针灸。
(25)十三缝:指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著作。
(26)类:用如动词,依次分类。
(27)醒瞆:使瞆者醒悟。瞆,眼疾。此指不明《内短》之医理者。 指迷:指明迷途使之不失方向。欧阳修《再和(梅)圣俞见答》诗:“嗟哉我岂敢知子,论诗赖子初指迷。”

【原文】两经既合,乃分为十二类: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生成之道,两仪主之(28),阴阳既立,三才位矣(29),故二曰阴阳类。人之有生,藏气为本,五内洞然(30),三垣治矣(31),故三曰藏象类。欲知其内,须察其外,脉色通神(32),吉凶判矣,故四曰脉色类。藏府治内,经络治外,能明终始,四大安矣(33),故五曰经络类。万事万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后(34),握其要矣,故六曰标本类。人之所赖,药食为天,气味得宜(35),五宫强矣(36),故七曰气味类。驹隙百年(37),谁保无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论治类。疾之中人,变态莫测,明能烛幽,二竖遁矣,故九曰疾病类。药饵不及,古有针砭,九法搜玄(38),道超凡矣,故十曰针刺类。至若天道茫茫,运行今古,苞无穷,协惟一(39),推之以理,指诸掌矣(40),故十一曰运气类。又若经文连属,难以强分,或附见于别门,欲求之而不得,分条索隐,血脉贯矣,故十二曰会通类。汇分三十二卷。此外复附著《图翼》十五卷(41)。盖以义有深邃,而言不能该者,不拾以图(42),其精莫聚;图象虽显,而意有未达者,不翼以说,其奥难窥。自是而条理分,纲目举,晦者明,隐者见,巨细通融,歧贰毕彻,一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不惟广裨乎来学,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兹妙,无不信手可拈矣。
【译文】两经既已合编,就分为十二类:人之大事没有什么比得上死生,能保重真元,就符合自然规律,所以第一为“摄生类”。万物化育成长的规律,阴阳两仪主宰着它,阴阳既已确立,天地人三才各就其列,所以第二为“阴阳类”。人有生命,脏气是根本,五脏通达无阻,三焦就安定不乱,所以第三为“藏象类”。要知道人体的内部情况,必须审察其外部的表现,察色诊脉能通神达微,吉凶就可判定,所以第四为“脉色类”。脏腑主内,经络主外,能明经络的循行起止,身体就平安无虞,所以第五为“经络类”。万事各有差别,必有标本始末,明白先治后治的道理,就掌握了要领,所以第六为“标本类”。人生所依赖的,药物和食物是根本,气味配合得当,五脏就健强,所以第七为“气味类”。人生百年虽如白驹过隙,谁能担保没有病患?治疗不出差错,就可转危为安,所以第八为“论治类”。疾病侵入人体,变态莫测,明於病理就能照察幽微,病魔无处逃遁藏匿,所以第九属“疾病类”。药物不能达到患处,上古就有针砭,九针之法能搜索深部的疾病,医衍就能超凡出众,所以第十属“针刺类”。至如天道茫茫无际,一直运行於古今,包涵无穷无际,协同天地阴阳为一体,以五运六气之理来推究它,就能嘹如指掌,所以第十一属“运气类”。又如经文贯串连接,难以勉强划分,有的附见在其他门类,要找寻它而又不易得到,那就分条列出以备索隐,象血脉一样贯通,所以第十二属“会通类”。汇合成书分成三十二卷。此外又附作《图翼》十五卷。因为《内经》含义有的很精深,用言语又不能概述的,不采用图象,它的精要无法包聚;图象虽显而易见,可是意义还有不畅达的,不用说明来辅助,它的奥妙之处就难以窥见。从此条理就分明,纲举而目张,晦涩的地方清楚了,隐微的道理显现,无论巨细都融合贯通,歧义之处完全搞清,一打开书卷就像重重的门户彻底洞开,像秋毫一样最隐微的意义也历历在目。不仅对於後学大为有益,即使凡迫切有志於养生之人,要探求此中妙理,也无不随手可取的。

注释如下:

(28)两仪:指天地。《易·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谓两体容仪也。”
(29)三才:指天、地、人。《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30)五内:犹“五中”。即五脏。《三国志·杨仪传》:“叹咤之声,发于五内。”
(31)三垣:古代天文学名词。《小学绀珠·天道》:“三垣:上垣太微十星,中垣紫微十五星,下垣天市二十二星。”此指人体上中下三焦。
(32)脉色:脉诊及面部望色诊。《素问·五藏生成篇》:“夫脉之小大滑濇浮沉,可以指别;……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33)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风“四大”为构成万物及人体的基本原素。此指人身。《金光明最胜王经》:“地水火风共成身。”陶宏景《华阳隐居补阙肘后百一方》序:“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
(34)知所先后:谓治病当知标本逆从,治有先后。详见《素问·标本病传论》。又《至真要大论》亦有“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顺逆,正行无问”等语。
(35)“药食”二句:张氏在《类经·气味类·附草根树皮说》中称:“谷食之气味,得草木之正;药饵之气味,得草木之偏。得其正者,每有所亏;锺其偏者,常有所胜。以所腾治所亏,则致其中和而万物育矣。”
(36)五宫:本为五脏藏神之处,此指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王注:“宫者,五神之舍也。”
(37)驹隙:喻时间之短暂。语本《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38)九法:谓九针之法。
(39)一:指天地。又指天地间一阴一阳变化之道。《素问·至真要大论》:“此道之所生,工之所疑也。”张介宾注:“道之所生,其生惟一,工不知要,则流散无穷,故多疑也。”
(40)指诸掌:喻事理易明。《礼记·仲尼燕居》:“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郑注:“治国指诸掌,言易知也。”
(41)“图翼”五字:指《类经图翼》十一卷及《类经附翼》四卷,共十五卷。
(42)拾:取。谓采取,采录。

【原文】是役也(43),余诚以前代诸贤注有未备,间有舛错,掩质理光,俾至道不尽明于世者,迨四千余祀矣。因敢忘陋效矉,勉图蚊负(44),固非敢弄斧班门,然不屑沿街持钵。故凡遇驳正之处(45),每多不讳,诚知非雅。第以人心积习既久,讹以传讹,即决长波犹虞难涤;使辨之不力,将终无救正日矣。此余之所以载思而不敢避也。
【译文】对此番编写《类经》一事,我实在是因为前代诸位贤达注释或有不完备,同或有差错,掩盖埋没《内经》的本质和精华,使得最高妙的医道不能完全为世间所明嘹,逮四千多年了。於是冒昧地不顾自己知识浅陋,如东施效矉那样,勉力打算象蚊虻负山挑起不能胜任的担,原本不敢班门弄斧,可是也不值得沿街托钵仰仗他人。所以凡是遇到辨明是非纠正错误之处,常多直言不讳,诚然知道这样做是不高雅的。只是因为人心积久成习,以讹传讹,就是打开堤防引来长波巨浪,也还担心难以涤除;假如辨正不力,将会永无挽回纠正之日了。这就是我再三思考而不敢回避的原因。

注释如下:

(43)役:事情。《左传·昭公十三年》:“渎货无厌,亦将及矣,为此役也。”杜注:“役,事也。”
(44)蚊负:蚊虫负山。喻力不胜任。《庄子·秋水》:“且夫智不知是非之境,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虫名)驰河也,必不胜任矣。”又见《应帝王》。
(45)驳正:辨别是非;纠正他人的不正确意见。

【原文】吁!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贤之训?言之未竟,知必有阚余之谬而随议其后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后之明哲矣。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46);断流之水,可以鉴形(47);即壁影萤光(48),能资志士;竹头木屑(49),曾利兵家。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50),将见择于圣人矣,何幸如之!独以应策多门(51),操觚只手(52),一言一字,偷隙毫端。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53),方就其业。所谓河海一流,泰山一壤(54),盖亦欲共掖其高深耳。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55),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56)。
【译文】啊!我算是什麽样的人呢,岂敢乱改前代名家的训解?话音未终,就知道一定会有窥视我的错误并随即在我背后非议的。是正确还是错误,这个论断不在于我,而在于后来的明智之士了。虽然如此,但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有助于琢成宝玉,停流不动的水,可以当镜子照见形貌;就是壁孔中透过来的灯影,练囊中映现出的萤光,都能有助于苦读之志士;竹头木屑看来是弃置无用之废物,也曾有利于指挥作战的军事家。我这部编著倘使也有如愚者之千虑有一点可取之处,将被圣人采纳,那还有什麽比这更值得庆幸的呢!只是因为要应对解决的问题门类很多,而执简写作的只有我单身只手,一字一句,都是在笔下抓紧时间写出来的。总计经过的岁月达三十年,修改稿子反复多次,才完成整理编著工作。所谓河海不择细流,泰山不辞土壤,因为也是要共同助成它们的高度和深度罢了。后代会有像扬子云那样的博学之士,或许同情我用心的辛劳而赐予指正的,难道不是幸而又幸的事?而助成我的那些具有美德的人,能说谁不是我的后来居上的老师啊。

注释如下:

(46)“他山之石”二句:《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谓他国之贤士亦可成为本国之辅佐。后常用以喻能助己改正错误之诤友。
(47)“断流之水”二句:谓静止不动之水可以照见形貌。语本《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览于止水。”
(48)壁影:谓〓壁偷光,指苦读。《西京杂记》卷二:“(西汉)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萤光:亦指勤学苦读。《晋书·车武子传》:车胤“南平人,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49)竹头木屑:喻具有使用价值的细微之物。《世说新语·政事》:陶侃“作荆州(刺史)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桓温)伐蜀,装船,悉以作钉。”《晋书·陶侃传》亦有类似记载。
(50)“千虑之一得”:谓愚者之意见亦有可取处,常用作谦词。语本《晏子春秋·杂下》:“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51)应策:应对策问。此谓要解答《内经》中的疑难问题。
(52)操觚:谓执简写作。觚,木简。陆机《文赋》:“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53)数四:谓多次。《东观汉记·张纯传》:“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一日或数四引见。”
(54)“河海”二句:喻不嫌弃细小方能成就高深。《荀子·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李斯《谏逐客书》:“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55)斤正:即“斧正”。请人修改文章之敬词。陈〓《与邓彰甫书》:“小赋不知堪入巨目否?万祈斧正,方可就梓。”斤,斧头。

【原文】时大明天启四年,岁次甲子黄钟(57)之吉(58),景岳子自序于通一斋。
【译文】天启四年,张介宾写作于通一斋!

注释如下:

(56)后进:指后来之学者。《管子·宙合》:“是故圣人著之简荚,传以告后进。”
(57)黄钟:农历十一月。
(58)吉:每月初一。

张景岳简介

张景岳简介:

1:张景岳(1563-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2: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含《新方八阵》)、《质疑录》等中医学经典著作,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3: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因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
4:十三岁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青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学和道家思想。张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受其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悟尤多。
5:景岳性格豪放,可能受先祖以军功立世的激励,他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城县)和鸭绿江之南。当时北京异族兴起,辽西局势已不可为。数年戎马生涯无所成就,使景岳功名壮志“消磨殆尽”,而亲老家贫终使景岳尽弃功利之心,解甲归隐,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名噪一时,被人们奉为“(张)仲景、(李)东垣再生”。五十七岁时,返回南方,专心从事于临床诊疗,著书立说。崇祯十三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网站站长:宋利
黄帝内经网帮助中医爱好者学习中医
徐文兵视频全集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12:5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