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9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11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七) 以天人合一论养生;7.诊治...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09:1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jcxNTg2NA==/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现在讲《阴阳应像大论》的第六段,也就是教材的41页。这一段给它做个提要。是以天人合一论养生。从天人合一的这个角度,来讨论养生的问题。上一段不是主要在讲阴阳吗?从阴阳的角度调节养生吗?谈养生问题。这一段是以天人合一论养生问题。我先读一遍。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这一段主要是讲的养生问题,它的讨论的方法,是以天人合一这个角度。换句话说,把人也作为一个小天地来看待。人和天地是相应的,这么一种思路。

天不足西北,天就是阳,西北方寒冷,也就是说西北方比较寒冷,寒冷属阴,所以西北方阳不足,相对而言,它阴过盛,所以天不足西北,在这里我们来可以理解为“天”是说的阳,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西北方寒冷,西北方是阳气不足,所以“天不足西北”就是西北方阳气不足。

故西北方阴也。所以说西北方就属阴。因为它阳气不足嘛。

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右耳目,耳目在上,本来是属于阳,但是按“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右侧它本身又属于阴,在上的耳目应当属于阳,但是右侧又属于阴,所以右耳目就不如左强。换句话说,右耳目就不如左明,相对而言,在上的耳目,如果是左侧的,在上为阳,左侧为阳,所以左侧的耳目应当明,也就是应当属于阳的而阴偏盛,右侧属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所以耳目在上属于阳,但是右侧有属于阴,所以说右耳目相对来说,就不如左侧聪明。这也是一种取类比象的方法。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了。西北方属于阴,而人右边也属阴,属阴的阳气不足,所以右耳目阳气不足,所以不如左侧聪明。另外,相反的,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当然这个“地”就是说的阴,东南方阴气不足,你也可以理解为东南方地势低下,低下,所以它就不足。但是实际上,地还是指的阴,阴不足,相对来说,阳气就偏盛,所以说东南方阳也。

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对于人身整体而言,耳目在上属于阳,手足相对来说就在下,在下的就属于阴,在下的属于阴,如果右手足也是在下,右边也属阴,那应当右手足强,所以它说,左手足就不如右强。也就是说,手足在下,左侧为阳,等于说是阴中之阳,它阴不足,所以应当属于阴的,但是它阴不足,所以左手足就不强。而人右手足强。这是从阴阳多少、阴阳盛衰这个角度来想的。也有人分析说是和人的大脑左半球,右半球联系起来了,联系是可以的。但是《内经》时候它并没联系这个。它只是把天地阴阳和人体的阴阳,这样一个联系。用自然界的阴阳盛衰,解释人体的右耳目不如左明,左手足不如右强。当然这个不能绝对看待,那确实也有人就是左撇子,左手足比右手足强,有这种人。相对来说,还是右侧手足强的人多。

帝曰:何以然?说是为什么这样呢?岐伯又进一步解释刚才所说的道理。看它为什么左手足不如右强。右耳目不如左明。岐伯进一步解释说,

岐伯曰:东方阳也,这个东方,其实就指的东方和南方吧,“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东方也属于阳,但是南方火热之气盛,所以南方也属于阳。就是“东方阳也”。

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阳气精气并与上,从人体来说,清阳出上窍,所以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那就上明而下虚,上面就聪明,下边就不足。

“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所以就使人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左边属阳,使人耳目聪明,因为上面属阳,左边也属阳,所以使耳目聪明。手足呢,手足在下属阴,所以手足就不便。相反的,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西方属于阴,阴者其精并于下,阳在上阴在下,右侧为阴,所以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阴气有余而阳气不足,下面盛了,所以耳目不聪明,下面盛,上面不足,上面阳气不足,所以耳目不聪明。但是因为精气在下,所以在下之手足,右侧的手足就有力,手足便。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俱感于邪,上下都感受邪气的话,那在病态上怎么样呢?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在上则右甚,因为上部阳气不足,右侧阳气不足,所以右盛,在下则左甚,在下就因下面属阴,在下左边就不足,阴气不足,所以在下则左甚。

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所以自然界天地阴阳,是不可能是完全的。自然有一方虚,有一方实。所以这里说天地阴阳所不能全,在上部的那就是左侧充足,而右侧偏虚,在下部的就是右侧充足,左侧偏虚。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

故邪居之,邪气侵入的话,就往往容易侵入虚的那一侧。我们看下面那个自然段,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唯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天有精,地有形,这个精是讲的气,天有气,这个“形”是指的质,形质,就是阳气阴形,天有精是讲天有气,地有形是讲地之质,形质。

天有八纪,八纪是指的八个主要的节气,也就是二分、二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还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是自然界一年365天中的主要的八个节气,天有八纪;用这个八个节气来划分时段,来划分一年的气候的变化。

地有五里,五里是指的五方之地理,也就是东西南北中的五方地域。天有八纪,地有五里。就是说天为阳,可以分为八纪,从八个节段来划分它,地有五里,地为阴,可以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五个区域,

故能为万物之父母,天为阳,地为阴,天有八纪,地有五里,这样的话才有阴阳各种各样的变化。才能为万物之母。才产生各式各样的万事万物,是说天有精,地有形,阴阳即使是上为阳,下为阴,但是阴阳又互有不同,有的时候阴多,有的时候阳多,多当中也还不完全一样,少当中它也不是完全一样。有各式各样的变化,所以才产生万事万物。天地阴阳变化是很多的。所以才能够产生不同的事物。这是很自然的。是不是?有的事物阳偏盛,有的事物阴偏盛,也可以有的事物是阴阳都偏盛,有的阴阳都偏衰。偏盛也有盛多盛少之区别,偏衰也有衰多衰少之差异。因此可以产生万事万物。在《内经》的学术观点里面,有的时候,命名事物说这个东西叫什么,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从它所包含的阴阳多少盛衰来命的名。因此这个事物的名称是非常多的。但是命名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之一,那就看它的所包含的阴阳多少。大家熟悉的,咱们中医里,十二经脉里面有三阴三阳,还有再分成手足,等等。这都是根据阴阳多少来划分的。正因为天有八纪,地有五里,各式各样不同的情况,天地阴阳相交和,才能产生各式各样的事物。万事万物。所以说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这个开头就讲了,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天地的阴阳变化,动静变化,神明为之纲纪,这个神明为之纲纪,还是指的阴阳为之纲纪。也就是《阴阳应相大论》开头所讲的,“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神明为之纲纪,同样是讲的神明之府。和开头讲的那一段话意思是相同的。同样是讲的阴阳的变化,在这里。

故能以生长收藏,所以阴阳不断地这样的变化,天地阴阳不断地变化,天有八纪,地有五里,自然界才可以产生生长收藏,这样不同的生化过程。

终而复始,每一年每一年都有生长收藏,有时候按五行来说,就是生长化收藏,终而复始,不停地在变化。这是自然界的现象上是这样。那么人体养生应该如何呢?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是古代的哲学观点,自然界是这样,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有这个神明为之纲纪。能有生长收藏,这样周而复始的变化,人也应当效法天地,才能够有利于健康。也就是养生很重要一个道理,就是要取法于四时,取法与自然和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要适应这个规律,人体才能健康。

唯贤人上配天以养头,贤人也是指的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上配天以养头,清阳为天,头为清阳,清阳出山窍,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要上配天以养头来养阳气,使得阳气充实,这样的话,头脑才能清醒,有浊阴之气填在空窍,那不就是昏迷不醒了?或者头脑昏沉了。头脑必须要有清阳之气充养着,才能精明。所以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不是有句话吗?中医理论当中说“头为诸阳之会”,阳气都上升于头,头脑才精明。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要养阳气。使阳气充沛来使头脑清醒。

下象地以养足,取法于地,来养浊阴,使下面的阴津充沛,阴津充沛来养下焦。这个“足”其实也就是下焦的意思。下为阴,足为阴,要使它的阴津充沛。这样的话,阴津充足下焦才充实。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地为阴,要静,要稳重,要敦厚。

中傍人事以养五藏,五脏怎么样调养呢?养五脏要象人事之间那样,和为贵,人事之间要和,五脏也要和。如果五脏不和争起来,那就是病态。如果人事之间,社会上不和,争起来,那就是战争。那就是混乱,秩序的混乱。因此,和是一种调和,是一种正常,是一种良好的现象。怎么样养五脏呢?就要像人事之间的关系那样让它调和。想办法让它调和,不要让它分裂,不要让它抗争。所以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嗌,这也就是咽的意思,天气通于肺,肺吸纳自然界的清气,自然界的清气从肺吸进来,所以天气通于肺,从鼻而入,通于肺。这个“地气”就是讲的水谷之气,水谷之气通于咽,实际上通过咽喉而入于胃。

风气通于肝,肝主东方,属木,应于春季,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也就是前面我们讲的那一段。谈到过的问题。所以是风气通于肝。

雷气通于心,雷气就是火之气。通于心,心为火脏,

谷气通于脾,这个榖,可不是水谷之榖,这个谷是山谷之气。山谷,两山之间这块盆地,这块平原,那都叫做谷。这块地方,能够储存很多东西,能够化生万物。脾土、脾胃也是存储很多东西,能够化生精微来滋养全身。就这个意思上来讲,说谷气通于脾。脾脏和这个气相通应。能够受纳万物的,受纳很多东西的。受纳存储,然后化生精微。所以谷气通于脾,我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个谷一定要理解为山谷,而不要理解为水谷,因为有很多同志,念了中医基础 ,就说脾为水谷精微化生的地方,一看到这个谷,就是水谷了。咱们这个《内经》原文,都写的是繁体字,你要是水榖应该写成“榖”,因为现在这个字是山谷之气。

雨气通于肾,雨是水之气,肾是水脏,所以说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手足阴阳六经,合起来十二经,就好像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那样流动着气血,

肠胃为海,胃为水谷之海,这个海就是讲的是水谷之海。存储水谷的,所以肠胃为海。

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上七窍,下二窍,是水气之所注,九窍为水注之气。也就是九窍为水气之注,水气所贯注的地方。这个水气就是讲的津液、精气。九窍虽然暴露在外,但是它是五脏所产生的精气所贯注的。这篇文章前面讲到了,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与舌,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等等,那都是窍,那都是五脏之气所贯注之处。所以叫九窍为水注之气。教材引了张介宾的注,他说,九窍为水注之气,就是九窍是水气之注,水气就是精气。五脏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津液,所以九窍是应该有津液的。而且张介宾注上还说了,他说耳似乎是干的,没津液,他说也有,耳垢就是津液干燥所化成的。只不过不是太明显。换句话说,九窍的功能,九窍滋润不滋润,实际上是反映了人体健康的状态,反映了五脏的功能状态,而不单是一个窍的问题。不是局部的问题。

再有呢,他又拿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来比喻人体,说

以天地为之阴阳,说天地的阴阳变化怎么样呢?

阳之汗,人体之汗,这个阳之汗是由于人体的阳气鼓动,而产生的汗,换句话说,人出了汗,是需要有阳气的鼓动。《素问。阴阳别论》上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是怎么出的?它说汗是阳加于阴,加于阴,就是作用于阴,阳气作用于阴而鼓动了津液外出,这就是汗。正常现象是这么出。但是病理上那有各式各样,但是总也离不开阳加于阴,这个基本过程。所以它叫“阳之汗”。人体内阳气旺盛所出的汗,跑跑步,动则生阳也要出汗。阳气鼓动了,津液出来了。所以它叫“阳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这阳之汗就比喻为天地之雨,就好像自然界下雨一样,

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人体的气,人体的阳气,就好像自然界的疾风一样,运动得很快,不停地运动当中。以天地之疾风名之,这句话,将来在讲《生气通天论》的时候会用上,就是在讲自然界的六气引起人体生理功能改变而出现疾病状态的时候,他说因于风,因与暑,因于寒,因于湿等等。其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句话叫做“因于气”,将来讲《生气通天论》会讲到。《生气通天论》说因于寒,出现什么发热什么等等症状,没汗,因于暑,又出现暑病,因于湿,又出现什么病。最后下面出个“因于气”,有的注家根据前后文例上说,前面说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这怎么就是因于气了呢?说这个气就是风。为什么说是风呢?说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所以说是气,也就是天地之风,有的注家就根据这句话来注释那个。所以我在这先提一下。就是人体的阳气,就好像自然界的疾风一样,换句话说,把人体的阳气可以说成自然界的风,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嘛,叫做风嘛。因为人和自然界是相通的。人是一个小天地,说天地有山川,人也有山川。川是经脉,谷就是脾,山谷就是脾,对不对?

暴气象雷,自然界有雷,雷就是暴气象雷,等等,人体发怒之气,叫雷霆之怒,中国传统上习惯用语就这么说的,就好像雷一样。

逆气象阳,这个逆气象阳是指的火热之气上亢,所以逆气象阳。阳气是比较向上的,阳气是热的。这个逆气是指火热之气,人体的火热之气上逆,换句话说,这是亢于上的火热。暴气象雷,就是人体的暴怒之气像雷,当时呢,火热之气它容易上亢,为什么火热之气容易上亢?是指的什么?火本身是上亢的。火性炎上,但是这不是联系到情志的改变吗?暴气是指的暴怒之气,像雷,情志的改变,郁久都可以化热。所谓五郁化火。五郁,或者说五志,五志之郁,情绪,喜、怒、悲、忧、恐都可以郁而化火,所以不是后世有“五志化火"之说吗?逆气象阳。

这不是把人体的怎么样养头,要像天一样,上配天,像天一样的来养头,下像地一样来养足。中傍人事来养五脏,然后又讲,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天是自然界清气从鼻而吸入于肺,地气通于咽,是讲水谷精微之气,通过咽喉而到达于肠胃,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下面治病,诊断疾病,这个“治”包括诊断、治疗都在内,不法天之纪,如果不按照天地这个自然规律,去诊断疾病,去治疗疾病,也就是因时制宜的问题,

不用地之理,不根据自然界的环境的改变,东西南北中五方之理的变化,

则灾害至矣,也就是离开时间、离开地点,那样再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那没有不出错的。不但不能治好病,反而引起灾害。这不是吗?人的生命和自然界是相通应的。人的生命就和自然界天地阴阳是一样的规律。它是怎么看待问题的。天人合一的。因此,诊治疾病的话,就应该根据时间的不同,季节的不同,根据五方地域的区别,来诊断来治疗。这样才是正确的。否则,必然出现不好的结果。所以说灾害至矣。

这最后一段,所谓“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等等,一直到最后,我认为是应该背下来。理论重要不重要?重要。好记不好记?好记。没什么不好记的。但是这是最基本的东西。而且这里最容易出错的,就是谷气通于脾的谷气问题。我之所以这么说,几次考研究生,考博士,让他把这个话给我解释解释,“谷气通于脾”,多半都解释成水谷之气了。脾胃是化生水谷精微的地方。那前后文义不通,水谷精微怎么跟雷联系成了。怎么跟雨联系成了?怎么跟山川大海联系成了?对不对?所以这一段的理论是很重要的。尽管它不仅好记。你说直接的联系到看病上去了,这个不直接,那这个直接怎么去看病?我说是不直接。但是这个理论,那它才是很重要,不是直接的,但是间接的作用很重要。树立起这样一个思想,认识问题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这一段就是讲了这样一个主要的内容。

【理论阐释】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这个我在讲解当中已经讲清楚了。

取像比类
关于取像比类方法的研究问题,它把人比喻成一个天地,当然用取类比像的方法,这个自己看一看。就可以看得明白。

第七段 诊治疾病必求阴阳,以及早期治疗
也就是43页这段原文。这段,给它提要一下。诊治疾病必求阴阳,以及早期治疗。也就是开头所说的,治病必求于本。或者叫诊治疾病必求阴阳,以及早期治疗。有病要早期治疗的问题。我先读一下。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这段,还是要背。下面我串讲一下。

故邪风之至,这邪风是代指六yin。因为风为六yin之首,百病之长。所以以邪风来代替六yin之气而言。也就是外邪侵入人体,

疾如风雨,是很快的。六yin之邪侵犯人体,它是很快的。但是侵犯到人体之后,病情有了改变,有个发展,或者叫做一个传变的过程,侵入人体是很快的。所以疾如风雨。它侵犯人体有一个传变过程,它首先侵犯的是表,所以说

故善治者治皮毛,所谓“上工治未病”,这个“治未病”也包含早期治疗,防止它继续传变,善治者治皮毛,善于治病的高明的医生治皮毛,当邪气侵犯在皮毛的时候,它就已经给它治了。早期治疗。换句话说,外邪侵入人体,首先是侵犯皮毛的,

其次治肌肤,差一些的医生,那就是等病邪从皮毛已经侵入到肌肤,稍微深一步了,治疗,这时候能够发现疾病,那个治疗疾病的医生也不错,但相对能够治皮毛的医生来说,已经是其次了。

其次治筋脉,再其次,治疗更晚一些,疾病又传变到筋脉了,从皮毛而肌肤,从肌肤而筋脉,治疗有先后秩序,反映出来疾病传变有这样一种过程,那么再差一些的医生,就等病更重了,传入到筋脉了才开始治疗。

其次治六腑,再差的就传入到六腑了,

其次治五脏,最差的医生,等到病已经到达五脏了,很深了,到五脏,就反映出病位已经相当深了,从皮毛、肌肤、筋脉、六腑到五脏,到五脏很深了。治疗很晚了。所以是最次等的医生。所以其次治五脏。这最次等的医生,当等到病五脏之后才看到疾病,才知道给人治疗。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为什么是最后算次等的、最差的?因为到这个时候,病已经深重了,痊愈的机会就很少了。治疗起来就很困难。所以“治五脏者,半死半生”,最后结果就是不像在皮毛那样容易治疗。所以“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这个天之邪气指外来的风雨之气,风雨之气,从上面来的邪气,风雨不是从上来吗?天之邪气,

感则害人五脏,感,就是侵犯人体了,则害人五脏,为什么天子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呢?因为那种邪气是无形的,所以能够深入到五脏,我现在只按文字过程先讲一遍,天之邪气无形,所以容易深入五脏,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饮食水谷伤人的话,首先,或者容易伤六腑,因为六腑是传导水谷之道路,传化物而不藏,所以水谷之寒热,也就是饮食不当,伤害人体,首先伤害人体的六腑。

地之湿气,是在地下之湿气,刚才我说风雨从上受,下面说湿气从下生,所以

感则害皮肉筋脉,湿邪使阳气不能正常的运行,阻遏阳气,使皮肉筋脉受到损伤。我刚才说了,我是现在按文字这样讲一遍,这种情况也没有?有的。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这个过程,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是话说回来,就是在《素问》当中,还另外有一篇,说法跟这个大致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它说风雨,天之邪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皮肤。然后说,水谷寒热可以伤人五脏。这是为什么呢?同是《内经》,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就是完全不相同。我在讲概论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也是反映出来《内经》作者不是一个作者。虽然他们总的思路,总的学术体系、思想方法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具体问题的提法上,是不一致的。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后世医家张琦,在《素问释义》上说这是相辅相成的。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有,风雨可以伤五脏,风雨也可以伤肌表。水榖之寒热,可以伤六腑,水谷之寒热也可以伤五脏。他说两者相成,就是本篇说的话。和另外一篇说的话,不一致了。是相辅相成的话。实际上都可以的。怎么一种解释。所以我在讲《内经》概论的时候就提到过这样的问题。不要认为《内经》是一本书,一本书所有的话都一致,那可不见得。才不同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

下面讲述讲到具体的治疗问题。治疗当然还是个原则的问题。说

故善用针者,善于以针刺治病的医生,要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这个阴阳可以理解为阴经,阳经。也就是说从阴经来治疗阳经的病,从阳经来治疗阴经之病。教材【注释】上,引张志聪《素问集注》的话,“从阴经而引阳经之气,从阳经而引阴经之邪”。反正就是讲的是阳经有病可以治阴经,阴经有病应该考虑到从阳经治疗,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还有一种解释,阴是指的脏,阳是指的腑,杨上善的《太素》,他在注这句话的时候就是这么注的,就是说脏属阴,腑属阳,腑虚要补脏,这就是说从阴引阳,脏实应该泻腑,他说这叫从阳引阴。肝有病,肝实证要泻胆,胆虚证要补肝。杨上善是这么一个注法。也可以。从阴经阳经考虑可以,从脏腑阴阳角度考虑也可以。所以这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具体到使用当中可以有不同的考虑。但是从原则上,那都是以阴阳相关来进行治疗的。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这是人是一个统一整体,虽然有左右之分,但是左右经脉都是相通的。十二经脉分左右两侧,所以左侧经脉可以治右侧之病,右侧的经脉可以治左侧之病。而且在《内经》里还专门有两种刺法,一个叫巨刺法,一个叫缪刺法。这两种刺法,具体来说,就是左刺右,右刺左。病在左,取右侧穴位针刺。病在右,取左侧的穴位针刺。它俩的差别是巨刺法是刺经脉,病位比较深,缪刺法是刺络脉,比较浅。这都是左刺右,右刺左的。在临床上我们也看到一些针灸医生,在治疗病的时候,经常左刺右,右刺左。颜面神经麻痹歪了,或者半身不遂,他们有时候治患侧,有时候也治健侧。这都属于左刺右,右刺左。所以有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治疗原则。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我知彼,就是所谓知常达变,我是属于常,彼就是说的变,我是说的健康的、正常的;彼就说是病态的;这叫以我知彼。也解释以正常的来推论那个不正常的,以正常的来分析你个不正常的。不正常的程度,或者说它是不是不正常?那就要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从外边来推测里边。看到外边就应该知道它里边的变化。

以观过与不及之理,分析太过,是有余?是不足?观察其太过以及不及。分析它这个问题。

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见微就是看到微小的变化,就知道它疾病了。“过”其实指的病,人之有病,如事之有过。人有病了,就好像事情做错了一样。所以叫做过。见到微小的改变就知道他病状的情况。疾病的情况。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见微知着。看到微小的变化,就知道它显著的东西。见微知着。换句话说,这又是指的早期诊断,看到微小的变化,就指的他有病了。这样的话就“用之不殆”,再治疗疾病的话,就可以不出现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11:4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