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2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08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 临证指要;4.阴阳五行与天...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09:1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jY0NTMyOA==/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临证指要】
接着讲《阴阳应相大论》的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的【临证指要】。在教材的33页。这个【临证指要】其实主要的是讨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那段原文最后的那几句话,“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愈风,夏生飧泄;夏生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主要是讨论了这一段话。

讨论这段话讨论了什么呢?一,是说这段话,特别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温病学派伏气温病说的理论根据。刚才我在讲课当中也已经提到了,伏气温病说,或者伏邪说,在温病学说里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且符合临床实际,这是一点。但是伏气温病说,如果这么就学《内经》这段来说,单纯以这个为依据的话,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理论讨论,问题在哪呢?一,是关于邪伏的部位问题,温病学说,温病学派有邪伏,那么邪气藏伏在什么地方呢?说法不一。咱们教材就引了这些话,有的人说邪气藏伏在肌肤,比如说,王叔和的《伤寒例》,他说:“中而即病者,(也就是寒气侵犯到人体内,当时就发病的),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那是邪藏的部位,藏于肌肤之内),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这是一个,藏邪部位。

第二个,认为藏邪部位藏在哪呢?说是藏在少阴。比如教材上所说的叶天士等就认为“寒邪藏于少阴”,当然不单是叶天士,还有一些温病学家认为是邪伏少阴的。比如柳宝诒的《温热逢源》,他也认为寒邪是藏伏于少阴。但是就是就有的医学家不太同意这个说法,说这邪伏伏不了那么一个季节。冬天受的邪,到春天才发病。说它藏伏不了那么长。邪气可以伏,有的病是可以伏,藏伏一段,藏伏这一段时间不会那么长。比如,吴又可《瘟疫论》,他说“邪伏膜原”。吴又可认为邪气,疫疠之气,可以藏伏在膜原。但是他说寒邪发为温病的不可能藏,所以藏伏膜原虽然是一说,但是吴又可本身是反对寒邪藏伏的。他说不行,他说为什么寒邪侵犯到人体,有的当时就发病,那么灵验呢?有的就可以过期而病,那么懵懂呢?邪气为什么有的那么灵,有的那么糊涂呢?他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说,寒邪不可能藏那么久。虽然吴又可又说,又有个邪伏膜原说,他说瘟疫之病传染期内,比较急的病,邪气侵犯首先可以藏到膜原这个位置上。所以说,作为这个“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有不同的观点。

不同的观点,还有人认为不能藏的。那就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不是因为邪气藏伏。而是因为冬天伤于寒,冬不藏精,冬不藏精,到春天的时候,阴精不足。不能耐受阳热之气。所以就容易产生温病。春天为阳,阳热之气上升,感受温热之邪,就容易得温病。如果冬天藏精好了,阴精充足,即使有温热之邪,也不得温病了。比如说,教材34页引的张琦(《素问释义》作者),第一行,张琦注释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所谓《内经》《阴阳应相大论》所说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就和《金匮真言论》(素问的第四篇)上所说的,“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一个意思。也就是冬天藏精藏得好,到春天就不得温热病。他的阴精充足,尽管春天有温热之邪来了,他仍然还可以协调。张琦是这样一个观点。

再有呢,我们从这一段的【临证指要】上,最后一段来看看,就是说34页还有一个进一步的解释,关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一段,这个解释,咱们引的是吴昆《素问吴注》,他这个解释就是跟我刚才课堂上讲的,那个解释是一个样的。比如,你看吴昆的解释说,‘秋冬,时之阴也;寒湿,气之阴也。冬伤寒,秋伤湿,谓之重阴。冬伤寒而病温,秋伤湿而咳嗽,重阴而变阳证也”。重阴变阳,就是这么一种解释。

再有,“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样的话,在《内经》里,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第三篇)也有这样的话,类似,顺序上有点不同,你看,所以咱们这个教材上说,《生气通天论》中这医学三基样的话是承接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生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生气通天论》是那样一个顺序。跟这段话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有说,“秋伤于湿,冬生痿厥”,这是“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所以关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样一段话,在《素问。生气通天论》里也有。

这就是我们这个第三段,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问题。

第四段 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
下面我们看本节的第四段,这段是讲的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我读一遍,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歧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念zhi),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念tai,同胎】使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能”在《内经》里有好几个念法。

下面我把它串讲一下。这一段,刚才说了,它是把阴阳五行和天、地、人广泛的进行了类比联系。所以说气象相应。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上古圣人”,远古时代懂得医学道理,知识很高的人,“圣人”特别是讲的高明的医学家。

“论理人形”,就是讨论、认识人的形体,“论理”也是个认识,或者叫做研究,

“列别脏腑”,列别是比较分析的意思,列是排列,把它摆开来,别就是分辨,也就是比较分辨。脏腑,是脏呀?是腑呀?其实也就是研究脏腑,认识脏腑的问题。

“端络经脉”,同样是讲对经脉的走行,什么地方开始?什么地方终止?“端”不就是开始、起端吗?经络的起始,经络的循行,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都要研究这个问题。所以叫“端络经脉”。

“会通六合”,既要端络经脉,才可以认识“六合”,这个六合是十二经脉,六合,两经一合嘛,比如足太阳膀胱经,就合足少阴肾经。这就是一合。十二经,所以是六合。因为端络了经脉,所以“会通六合”。这个十二经脉作为六合来看待,知道怎么样相合。知道怎么样相联系,相会合。经脉之间相会,经脉之间相通。会通,就是相会合,相通,相联通,十二经脉是相互会合的、相互联系的。

“各从其经”,每一条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的路线。从,从顺,各有它自己的路线,

“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气穴就是指腧穴,腧穴是气血流行出入之处,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这三百六十五节,就说的是三百六十五个穴位,这三百六十五个穴位,在人体是什么呢?是气血游行出入的地方, 所以才有所发之说,它是发生的,它不是固定死板的东西,所以叫“气穴所发”,其实也就是讲气血的产生,为什么这就是个什么穴,“各有处名”,那个气穴之所以把它叫做什么穴,叫做什么穴,而且定位在哪个地方,都有它的名称,都有它特点的位置,“处”还是位置。气穴所发,各自都有它的位置和名称。

“溪谷属骨,皆有所起”,溪谷,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就是肌肉和肌肉之间的联系,这个教材有注释,肌肉和肌肉之间的联系。比如在35页的注释4,“溪谷属骨”,那么我们又引了《素问。气穴论》的话,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会就是相互会合的地方,大块肌肉与大块肌肉之间的隙缝,这叫大会,又叫做谷。我们这个穴位叫合谷,为什么叫合谷,说这两块肌肉比较大。这个空隙比较大,这叫合谷。脚上,足少阴的肾经穴,还有一个叫做太溪,那就叫做溪,那个地方也是肌肉和肌肉交界处,那个地方相对而言,隙缝就是比较小的。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其实,所谓的穴位,都是在肉的交会处,“穴”在《内经》里叫做空,又叫做孔,又叫做俞,又叫做穴,又叫做节。为什么这么叫?就是穴位都是肌肉和肌肉、筋骨之间,它是个缝隙的地方,溪谷属骨,不管是大谷还是小溪,它们都和骨骼相联属的,属是联系。皆有所起,从哪个地方起,到哪个地方止,它都有一定的位置。这倒是涉及到解剖的问题,所以“溪谷属骨,皆有所起”。

“分部逆从”,这个分部,是指的十二经脉的分部,十二经脉有皮部,十二经脉的分部,它的皮部有逆有从,是有逆有顺,分部逆从就是有逆有顺。就是从它分部上说,有顺着行的,有逆着行的。是分部逆从。这“逆从”都是讲的正常现象,十二皮部的分部,它有顺着走的,有逆着走的。这是正常的,都是正常的。

“各有条理”,有逆行,有顺行,它们是有条理的。

“四时阴阳,尽有经纪”,春夏秋冬四时,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阳气盛,秋冬阴气盛,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它都有它的规律。这个经纪也可以理解为是规律。也就是四时阴阳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你看,讲了人脏腑经脉皮部之后,接下来就是讲四时阴阳,所以它把天、地、人,起码把天、地、人联系在一起了。接着又说人,

“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人体有内有外,但是内和外是相互联系的,是互为表里的,脏藏于内,腑又在外。脏腑是表里。阴经和阳经,也是互为表里的。所以外内之应,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它也是一种外内相应。

“其信然乎?”确实是这样子的吗?“信”就是确实,这个说法确实吗?“然乎”,是这样吗?等于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下边,当然提的问题很多,下边,岐伯回答是按五方为主。东西南北中五方为纲。来回答这个问题。

歧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从五方来说,东方生风,风气生于东方,东方是在五方和五时相应,是应于春天,气候温和,在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中医学是在这个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东方是气候温和。相对五时而言,它应于春季,多风,春季多风,不要以为只有北京的天气到冬天就刮大风,其实,我还真和懂得天文的人探讨过,而且还和这个飞机的飞行员探讨过,他们说高空的风最大的时候就是春天。

“东方生风,风生木”,东方生风,这是天气,风是天气,风寒暑湿燥火是天之气,要记得,风寒暑湿燥火是天之气。木火土金水是地之五行。天之六气,地之五行。所以东方生风,风生木,天之气生地之五行,风就生木之行,东方属木,东方应与春。这风生木倒是很有点自然现象。你看春季了,哗啦啦一刮风,这树叶子就开了,北方的晚一点,南方的早点,有的终年都不落叶,那不算。北方春天树开始冒芽了,刮风,一摇一摔,群众口头语,这个树叶必须得风摔一摔,它才张得开。风生木,当然我们是按六气来生五行的问题了。风生木,这是一种变化规律,由天气来生五行,由六气来生五行,由天气来生地气。因为说风寒暑湿燥火是天之气,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地之五行。那都等于天之气来生地之五行。

“木生酸”,木味酸,五味来说,

“酸生肝”,在人体五脏来说,酸味入肝,说五味各有其所喜入。酸先入肝,苦先入心,说肝生酸,酸味的药食有助长肝的作用。有滋养肝的作用。

“肝生筋”,这就是按肝和筋在人体中它是一个系列,或者说,四时五脏阴阳,五脏功能活动系统,这里面也是讲的五脏功能活动系统。这个肝系统,就和春、和风、和温暖、和酸味、和木,是相联系的。在人体当中,又和筋是相联系的。肝属于木之脏,木性柔和,木性喜欢舒展,所谓木性条达,喜条达,条达也是有舒展的意思,肝属于木,喜欢条达,喜欢柔和,喜欢舒展,这是它的本性。而筋也是应当柔和的,这筋要硬了,这就不好用了。人老了,胳膊腿发硬了,就当不了运动员了。酸生肝,肝生筋,筋的活动需要血的滋养,肝又藏血,所以肝生筋,从它像上,肝喜条达,喜柔润,筋也是喜柔润,筋要应当柔润才是正常现象。所以把筋就归属于肝。或者换句话说,肝就生筋。

“筋生心”,这就不能直接那么好理解了,筋生心的意思,就是说木生火,讲的是木生火。五行的关系,木生火。心是火之脏,肝是木之脏,所以说“筋生心”,实际上是讲的木生火。

“肝主目”,下面也讲了,肝开窍于目。这个再往下,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这些字从上下文来看,特别是这是第一段,还有其他四方都没有这样的话,因此呢,有的注家认为这是衍文,因为这一段是23个字,这23个字在这一段是特殊的。别的段里没有,文字体例就不一样。所以有些注家认为这是衍文。是有理的。多出来的字,不是《内经》的经文。因为和下文的体例也不对。意思也没有必要要那么讲。这个讲法我认为是适当的。你看,在其他的段里就没这话,一会我讲下边的段落就看到了。

“神在天为风”,神还是讲的自然规律,在春天,在东方,在肝脏,相应的它的规律在天就是风,六气就属于风。我刚才说了,六气属于天之气,

“在地为木”,地就是五行之气,说在地就是为木,

“在体为筋”,在人的形体上就是筋,

“在藏为肝”,在人体的五脏,它就是肝脏,这就是一个系列。

“在色为苍”,苍青之色,

“在音为角”,五音,本篇是讲的五音,角征宫商羽,这是五音,角之音,就属于木之音,所以肝在音为“角”,

“在声为呼”,发出的声音就是呼叫、呼喊、呼叫,是肝之声,这呼喊、呼叫是肝之声,可不是单纯的,就是像我们所说,一生气了,肝主怒,就高呼,是不是?是,病态,它也有人就呼喊。比如说这人,一睡觉就呼叫,就呼喊,那你说怎么办?怎么治疗?按中医看,那就得从肝来论治。起码要敛肝之魂,因为肝藏魂,这个人夜里睡觉的时候喊叫,跟白天生气喊叫,不完全是一回事。生气喊叫固然也是肝主怒,呼叫,睡眠时候呼叫,可是有这样的病人,那也是,因为他肝不藏魂,喊叫他一般都是在做梦。肝不藏魂,所以就做梦。做梦就呼叫。所以“在声为呼”。

“在变动为握”,产生病态的时候就产生握,这个握拳、抽搐,这都是讲的这个问题。因为肝主筋,肝主风,所以这个抽搐、僵直,这些都说的是肝之病。变动,这个变动就不是正常了,以常达变,常就是正常的,变就是变异,变化,是病态。

“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肝在志为怒。所以前面有一个“暴怒伤阴”,伤阴,我说是暴怒伤肝,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这是按五行推算的。暴怒伤肝,怒属于木质气,属于肝之气,悲胜怒,悲属于肺,肺属金,金来克木,这是按五行推算,可以退出来,后世所谓的“以情治情”,或者“以情相胜治疗方法”,就是从这产生出来的。情志治病,由于情志所导致的疾病,有的时候要以情治情。以情治胜,怎么治?从原理上,就是从这来的。当然可以有不同的变化。但原理是从这产生的。这种情绪可以制约另外一种情绪。那是按五行生克这个角度来分析。怒伤肝属木之气,悲胜怒属于金之气,所以悲能制怒,有的人注意观察生活的现象,好像也有这种现象。说有些人生气,大怒,怒的不得了,怎么气消了呢?常有这种事,突然的“哇”一声哭了,一哭就完了。气就消了。不然老眼瞪着,老怒气不消,所以这也是一种悲胜怒的现象。生活中好像确实有这类的现象。当然我们从这些医学上讲,不但是生活问题,从医疗上也存在着,应该注意这些理论性问题。

“风伤筋,燥胜风”,风和木之气是相通的,肝也属于木,是分伤筋。燥属于金之气。在五行属金,燥为秋金之气,金克木,同样的是金克木。所以燥胜风。

“酸伤筋,辛胜酸”,酸是木之气,酸味太过了就伤筋。酸味合适了,适当了,它柔和筋脉。太过了,伤筋了。辛胜酸,辛属于五行的金,金克木,所以胜酸味。

看出来,这一段是阴阳五行和天地人联系起来。换句话说,这一段,也可以是说,四时五脏阴阳的这个系统,又有四时,又有五脏,又有阴阳。简化,叫做“时脏阴阳系统”。因此,也就是说中医《内经》上所说的脏象,所说的脏,是时脏阴阳的系统。再简化,就说五脏功能活动系统,它是一个系统问题,不是具体的哪一脏问题。下边一段,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南方生热,热生火,在五方当中,南方,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南方热,与天气之热,可以生地之五行之火。所以南方生热,热生火。天气来生五行。天气之六气来生地之五行。热生火,也就是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火生苦,苦味属于火之味。

苦生心,心为火之脏,所以苦生心。

心生血,心主血脉,血液的产生需要经过心阳,奉心阳而化赤,说血液是水谷精微所化生,津液也是水榖精微所化生,它当然跟血不是一回事。它为什么变红色的呢?古人说这是奉心阳而化赤,为什么叫奉心阳而化赤,心是赤色的,所以那些个水谷精微,受到心阳之气的作用,才转化为赤色。心为赤色,心为火脏。所以心生血。

血生脾,这就是火生土了。脾是土脏。心是火脏。不是血直接生的脾,而是火生的土,

心主舌,心开窍于舌,下边讲了,心开窍于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六气是热,在地之五行是火行,在人体的形体是脉,我们所说的五体。筋骨脉肌皮,五体。这不就从这儿来的吗?当然中医所说的五体,和中国传统说的五体,不要混了。我们特别指出来,五体是指筋骨脉肌皮这五体。古人说五体投地,它是头身四肢趴下,那叫五体。不是指的筋骨脉肌皮。它是指的头身四肢。所以在体为脉。所以又叫心主血脉。

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心在声为笑。

在变动为忧,这个就有的问题,因为后边说脾主忧嘛,

,,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

但是寒胜热,这是水克火了,

苦伤气,苦是火,苦也能伤气,苦伤气。

咸胜苦,咸是水味,苦是火的味,还是五行相克,

再下边一段是中央,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中央生湿,湿生土,中央属土,中央在六气当中是湿,天之六气,地之五行,所以湿生土。

土生甘,甜味。

甘生脾,甜味能滋养脾脏,所以甘生脾。

脾生肉,脾主肌肉,所以脾生肉。脾的运化功能旺盛,可以助长肌肉。本篇前面也讲了,“清阳实四肢”,四肢肌肉发达,也靠脾之清阳之气来进行滋养。

肉生肺,这就是讲的土生金,肺是金之脏,

脾主口,所以脾气和,口能知五谷。如果脾气功能调和的话。口味,才能对饮食口味调节得好。能够感知得好,能够食欲好。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土之色黄,所以“在色为黄”。

在音为宫,在音为宫之音,角征宫商羽。土音为宫音。

在声为歌,歌唱,这个声是属于脾的。所以如果在读书、写字、学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思对脾有影响了,休息之后,然后歌唱歌唱,可以有醒脾的作用。可以使脾脏功能恢复,称为醒脾。本来思想伤脾,使得脾脏功能不旺盛,食欲也不好了, 体力也不支了,所以思虑一段之后。思考问题一段之后,唱首歌,活耀活耀情绪,其实有形体的作用。但是话说回来,你如果没事老唱歌,这可是毛病,有那种人吧。大街上走来走去的,一会这么唱,一会又那么唱。低音漫唱,引吭高歌,他不断的,这可就是病态了。但是这长在哪呢?是哪脏的问题呢?脾在声为歌。我们就了这段之后,有有个病例,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变动为哕,哕就是干哕,要呕吐那种哕,因为脾不能运化了。

在窍为口,在味为甘,甘,上边说了,土生甘,

在志为思甘,思考问题,思虑问题,

思伤脾,怒胜思,思虑过度,可以伤脾,发怒,可以改善这个思伤脾的症状。同样是由于木克土的问题。

湿伤肉,风胜湿,湿气太重了,伤害肌肉,使肌肉臃肿,或者使肌肉疲软无力,用风可以把湿给它去掉。自然现象是地潮湿了,风吹,逐渐地把它吹干了。人体中湿邪为病,你除了利湿、化湿、渗湿等等的祛湿的方法之外,还应该加点风药,因为风能胜湿。也是木克土。

甘伤肉,酸胜甘,甘本来是养脾的,本来助长肌肉的,这说的伤肉,是甘味太过了,反而使肌肉受伤。那么酸胜甘,是由于木克土的问题。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

【完/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11:5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