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7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04集《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价值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09:0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jY2OTk5Ng==/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下面我们学习第三节,《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首先谈的是独特的医学理论。

所谓独特的,那当然是有参照物。现在最大的参照物就是西医。用西医作为参照物来看的,虽然西医是后传人中国的。但是我们现在在研究《内经》学术特点的时候,恐怕还是得考虑这一点。这个方面的问题,《内经》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思维方式上面我们涉及到了,而形成了独特的人体观、疾病观,以及疾病的防治观。我们还是按这样几个题目,来谈这个问题。

人体观
人体观,也就是怎么看人体,把人体是怎么看待的。其实简单的说,有两个点是突出的。一是把天地作为一个整体。把人放入到天地、自然、社会之间来看。这是一点。第二个特点,就是认为人体是由气、气机的运动,来维持生命的。人体的气机正常运动是升降出入,气机的正常运动,这就是正常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在运动着,这种运动规律是正常的,这就是正常人体。简单的说,就是这样两条。一条是把人看成整体,把人和自然、社会作为一体来看待,而人自己也是整体。二条就是把人看成是运动变化的气,或者是气机。正常运动变化的气,这就是正常人体,升降出入,所谓的阴平阳秘也好,所谓的其他的东西也好,都是在讲的正常运动,阴平阳秘也不是平平静静地呆着,它也是在那运动着的,不是呆立不动的。所以这人体观,怎么样看待这个人,这是一个特点。现代医学说是,新的观点是,把生物、社会看成是一个,其实《内经》时候把人看成生物是没问题的。又看成是社会的,又看成是自然的。生物的、自然的、社会的。一直是作为一体来看待。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这是人体观。

疾病观
疾病观。疾病观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和谐,和谐观。疾病观就是失于和谐,失于和调了。那就是,失调了就是疾病。正常的就是和谐的,失调的就是病。再具体讲,阴阳失调了就是病。阴阳和调了就是健康。阴阳就包括气血、包括脏腑,包括很多的,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的。人体的生命,不都是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吗?“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它可以用阴阳来概括一切东西。那么对人体来说,健康-人体的阴阳平衡,阴阳谐调就是健康。疾病呢,阴阳失调就是疾病。简单不简单?简单。复杂不复杂?很复杂呀!阴阳失调复杂不复杂?太复杂了。但是呢,归纳起来简单不简单?很简单哪,阴阳失调了嘛!咱们想法把它调得不失调了。谐调起来,那就算调完了,是不是?所以疾病观的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个和谐与失调的问题。和谐就是正常,不管什么,气血也好,说气血多了就很好吗?气血充盛、旺盛是好事。但是过多了,瘀滞了,那不就是坏事了吗?七情谁没有呀,是正常的,但是过分了那不就是坏了吗?高兴好,高兴大了也不好。过喜也伤心,“喜则气缓”。那就是失调。所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的谐调,或者和谐,这就是正常。失于和谐,这就是病。教材讲到说,从人体观察基础上,结合临床医疗实践。《内经》根据奇恒常变的观念,确立自己的疾病理论。奇、恒、常、变,奇就是特殊,奇就是奇异、就是特殊的,特殊的就是不正常的,恒就是正常的。恒也是常,奇就是特殊。常、变,常就是正常,变就是变化,变异了。恒、常是相对的,常、变是相对的,也就是把正常和不正常相对来看,不正常的就是病,正常的就是健康。就这么一个观察问题的方法。所以疾病观就是教材所说的,有序、和谐、统一。什么有序、什么和谐、什么统一?体内的阴阳之气和谐、有序、统一,那就是健康,反过来,不和谐、失序、不统一了,那就是病态。阴阳破坏了。阴阳谐调关系被破坏了就是病态。所以关于分析疾病的问题,可以说我们中医很提纲挈领了,什么提纲挈领?就看它和谐不和谐。或者严格来说,就概括为阴阳。阴阳是否和谐?不调那就是疾病。这是疾病观。


防治观
防治观。防治其实就是从整体机能和调的角度,也就是从整体的角度,从机能的角度,从和调的角度,来防治疾病。疾病的防治观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整体、机能、再加上动态。即整体、机能、动态和调,这就是防治。从整体的角度,中医防治疾病那就是从整体的治。你说你喝这碗汤药下去了,说这汤药准到哪,不到别处,那不可能。你针灸一下,说针灸就针刺到合谷,只有治牙痛,不治别的,那不见得。应该是整体的角度。同时更主要是调节机能的角度。不是说形体我们不看,别说中医就强调机能,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哪有机能?但是我们在治疗、在观察问题的时候,是把机能摆在第一位的。注意调节他的机能。同时又是动态,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不是呀?看什么病都是在那里变的。所以学老师一个经验方,长期老使那经验方,有的时候是不灵的。尽管是经验方。它疾病变了,情况变了,环境变了。它还行吗?所以也是要变的。因为客观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病人在不断运动,疾病在不断变化,自然环境在不断运动变化。那你当然治疗的时候,防治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些特殊情况。

比如刚才我举例子所说的,上节课举例子所说的,按照五运六气来考虑问题。今年运气和去年运气不同了。今年上半年之气是太阴湿土司天,所以今年上半年应该湿气盛,可到下半年呢,就是太阳寒水在泉,下半年就干燥(寒冷)了。不管上半年下半年,你见感冒就开这个方,肯定不对。所以要从运动的、变化的这个角度,来考虑防治疾病。还有一个谐调,总的是要使人体动态调和,和调了,你要想办法,阴不足了就要补阴。或者阴不足了,阳太盛的,在补阴同时还要泻阳。总之是让人体和调,所以整体、机能、动态谐调。这是疾病观的很重要的问题。不光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你都是在那搞谐调,都是在那搞平衡。当然不可能绝对平衡。

至于标本、缓急,标本、缓急的问题,同样是适合当时你治疗或者防治疾病的具体情况。有缓有急,有标有本,同样是要达到的目的还是整体机能动态的谐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基本观点,所以中医在诊治疾病方面,都有它独到的、特殊的地方。换句话说,我们对照来说,就和西医有些地方是很不一样的。当然,有些病可能观点是一致的。对有些病的观点不见得一致。有些病西医是治这个病就使这种药,中医就难说是这种病就使这种药,那不一定。同一种病,在不同的年份产生,就要使不同的药。产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就应该使不同的药。大叶性肺炎西医都使青霉素,中医大叶性肺炎,你都使什么麻杏石甘,恐怕不行。哪个方子都能使得行,哪个方子都不能都使。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化,这个就是学习中医药必须知道的这个特点。当然,这个特点是我们的优势,因为解决不了,这个解决不了,还有那个方法解决,思路很广思路很宽,都是呢,也有缺陷,这方很难掌握,你说就是使这个方,或者使那个方,我怎么才能学会?最好老师教我一个方子,我一辈子都使这个,什么病都治得好,这个没有唉,中医办不到。当然西医实际上也办不到。相对来说,中医的活动的范围就更大,从这点来说,对我们学习者而言,难度确实是相对比较大。

所以,这第一个问题谈到独特的医学理论,从人体观、疾病观,以及疾病防治观,简单的提一下。确实,《内经》理论体系有它自己的特点。其实这个特点,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医的学术上的一些特点。

《内经》方法论的特点
下面谈方法论方面的特点。所谓方法论,就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怎么样认识这个客观世界?怎么样改造这个客观世界?对我们医生工作而言,怎么样认识这个疾病?怎么样治疗这个疾病和预防这个疾病?怎么样保卫人身体的健康,这是方法。 怎么样认识它?当然,我们说从层次上来讲,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学科的方法论。从方法论来说有一些说法。那么我们中医的这个方法论,是和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这个方法论,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密切联系的。因此我们学起来觉得是很自然,中国人学起来,历代就这么传下来,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就这样传下来的。所以中国人学中医应该说是相对的容易得多,从方法论上讲,来考虑。这里头,我们把它归纳了三点。所谓方法论的特点:这三个特点,我们是说了起码是十几年了。归纳出来。也就是说从六版教材的《内经选读》所谓规划教材上,就是提出这样三点作为方法论的特点。

从功能角度把握什么规律。

换句话说,重视的是功能,把形体摆在第二位。是怎么一个特色。因此有的时候是靠X光查不到的,是用CT、核磁查不到的,中医查出来了,为什么查出了?它是从功能角度考虑了。这可不是说谁对,谁不对。是它学术特点有不同。举个例子,最简单的,就是从《伤寒论》所说的少阳病,“心烦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往来寒热。”这些个特点,少阳病,心烦喜呕。中医一看,脉象一摸是弦,它不见的数。对,还有口苦,咽干,目眩。可是你要做一般常规的理化检查,很可能这个病人什么都查不到。一切都正常。体温正常,血细胞正常,查什么都没有,那你说什么病?中医说得很明确,这就是少阳病。它就是小柴胡汤类所解决的,我说有些西医内科大夫,他讲认不得这个病。他甚至于告诉病人,你没病,没病的病人难受。可是吃点小柴胡汤他可能就好了。我在这不是说西医不行,我是说思想方式不一样。我们强调的就是功能。这是机能,你查不到证的病理,查不到这个证的实质病变的问题出来,做X光一透视就出来了。那基本上就不是少阳病了。不是我所说的那个小柴胡汤病。所以我们是从功能的角度,就看他功能对不对,那肯定不对。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了,那功能还对得了吗?他肯定在功能上出现了毛病。是呀,所以从这个角度,而把解剖的问题,把实质的脏器的问题,实质形态的问题,不是完全不想,完全不想也不对。放在第二位上。因此我们治疗的时候所要解决的,恐怕重点是功能问题。不是说我们这个就是,这只能说是个特点,比如说这个人胃不好,胃痛,吃饭食欲不好,胃脘又疼痛,吃了中药以后,胃脘疼痛不疼了,食欲改善了,身体就健康了,那么从我们传统的观点来说,这个疗效就相当好。可是西医大夫都说做个胃镜下去,说是原来有糜烂性胃炎,有改善,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那么西医要治疗的话,它必须得把那个彻底的解决,看到它解决了,尽管这病人的食欲欠佳,一般的彻底解决食欲也会好,尽管这病人食欲不太好,它也认为是只好了。这是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这不是谈优劣问题。而是说各有各的侧重面。我们的侧重面,从《内经》角度看来,它侧重的是把功能角度摆在第一位上来谈。

所谓的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上所说的,“以气而不以质”,气不就是功能吗?观察的是气,不是重点到观察它的形质形态,它就是有这么个特色。方法论的特点,第一它是强调功能作为特点。摸脉可以知道这个病人,腹胀、心跳、心慌,这些个功能性的问题,摸脉就知道它这个溃疡面有多大,恐怕很难说,即使你知道,也不会太确切,还不如直接看一下准确,但是从这个现象上,我们确实知道他功能上的障碍。甚至障碍在什么地方,轻重程度,可以摸得出来,但是说摸出来这个形质坏在什么地方,坏了多大一块了,恐怕是难。这因为中国的传统的理论,中医的传统就没有从那个角度进行发展,不是说不需要,而是我们没从那个角度发展。或者在古代,不允许从那个角度发展,它没有显微镜,没有现在这些理化检查方法,你一定要让它看看内在的变化,它又不可能人人都拿开来瞧,所以我们形成了这样一个特点。从功能角度,从外在现象来推测里面的变化,来解决它的一些具体的问题。

同样的,我们认识五脏的功能,五脏,所谓肝心脾肺肾五脏,脏象学说,那还是五脏功能活动系统,现在还是这么一个提法。脏象学说当中所说的五脏,它实际上是讲的五脏功能活动系统,而不是真正的完全是那个解剖的脏器。不一样。说心,心是什么?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心之华在面,心气通于舌,与夏气相通应。心的经脉是手少阴心经,而且还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这都是心,这绝对不是这个解剖的心,这个解剖的心解决不了这么大的问题。所以它所说的这个心,你看连自然都连上了。跟夏季都连上了,跟小肠也连上了。跟经脉也连上了。对不对?跟颜面、跟舌头等等,甚至于连喜、笑,在声为笑,在志为喜,这些都是心。所以这是从功能角度,即使整个脏象学说,都是讲的五脏功能活动系统,因此我们说《内经》方法论的特点之一,是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它也是在把握生命规律,就是这样才认识生命规律嘛!从这个角度,从功能这个角度,来认识人体的生命规律问题。
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这个我们反复强调过了。天、地、人是一体。人就是一个小天地,社会和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在《内经》里讲了很多的,所以这是一个整体,就人本身来说,它也是一个整体,上下左右,表里内外,有经脉相联系,这同样是一个整体,当然既然是一个整体,就是一个谐调的整体,不论它看什么问题,就把它作为一个谐调的整体来看待,所以这第二个特点,是讲的是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生命规律。这可太重要了。因为它讨论什么问题都是整体,比如举个例来说,就说心藏神,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中医基础理论就讲了,说心主神明,心主神明,它单独是讲的心吗?不是呀,就是《素问。灵兰秘典论》讲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同篇它还讲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就主谋虑。还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尽管是特别强调心主神明,《灵兰秘典论》说的心藏神,心主神明,即使那一片,它也并没排除肝,肝和神明,神志没关系吗?胆和神志没关系吗?决断还不是神志问题?谋虑不就是神志问题吗?所以,它看待任何问题的时候,它都是从整体的、谐调的这个角度。我举例说心藏神,它还是把这个心神放在十二脏腑之间来考虑的。

再说了,关于神的问题,《内经》还有第二个说法,(这是心藏神),还有一个五脏都藏神。还有“五脏皆藏神”的观点。《内经》里经常同一问题,它就有不同的理论。五脏都藏神,不单是心藏神。五脏藏神就更好了。更是整体的角度考虑了。神是包括人体的一切精神活动都在内,神志活动都在内。五脏都藏,不是单独心藏,说心藏神,它把神就具体划分了,又包括神、魂、魄、意、志。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叫五神。五神分藏于五脏,这不是更是一个整体的、谐调的观点了吗?你看这两,似乎是很矛盾的,那个说心藏神,这又说五脏都藏神,似乎是很矛盾的,其实就从原理上来说,它们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在哪儿呢?关于神的问题,它都是从整体谐调的角度来认识,所以说,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生命规律,那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要把这个,即使说你讲心藏神的观点,到临床上出看病,看神志的病,一律治心,恐怕也不是。各位有临床大夫,那你健忘的话,就单纯去治心,就不许治肾,或者就不能治别的脏,大慨医生不是这么当的。那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来分析这个问题。
从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这变化的角度,我们刚才谈到了,从哲学思想上,就谈到“变”的问题,运动的问题,因为哲学思想在那影响我们《内经》的理论,所以《内经》的理论的方法论的特点,自然它就要运动变化。从运动变化这个角度,来研究人体的生命规律。这个什么规律就包括生理的规律。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包括疾病的规律,甚至于包括诊断、治疗的规律在里头,那么都要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大家熟悉的《内经》上有很有权威的话,人体的气是什么啊?气是怎么运行的?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是讲运动变化。器是指有形之质,无论哪个有形之质,当中它必须有器,这个器是怎么样包含的呢?必须是有升降出入。凡是有个物象存在,有个事物,不单是物象,有个事物存在,它都必然得有升降出入。“器者,生化之宇”。所谓器,就是里头有生化。生生化化不息。在那运动不息的。人,也可以在这里作为一个器物,也要包括生生不息的,在那里升降出入的运动。把人体看成一个,人的生命运动,看成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生命过程就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

刚才我们所讲过的“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也是在讲“神转”,气血生机在那里正常的有规律的运转,而不能回,回就包括停滞,包括逆乱,那么要回了,这生命也就要结束了。就是病了,甚至要结束了。

书上说,在医学理论当中,明确表示了生命运动变化的原理,医学概念也具有时间性,同样是运动,时间就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医学概念里,明显具有时间性,比如说,五脏,它叫四时的五脏,《素问。金匮真言论》它叫四时五脏阴阳。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它把四时五脏阴阳都联系起来看待。因此肝,在讲到肝的时候,实际上也考虑到春天了,也考虑到清晨,寅卯时也是肝木之气,所以它有时间的概念。大家最常用的,说是证候,证就是证据,观察什么问题,说什么问题有证据,看病也得有证据,“候”,候本身就有时间概念在里头,我们所说的时候,而在《内经》里头所说的候,在《六节脏象论》上所说的候,它把五日谓之候,五天就叫做一候。三候谓之气,三候,三五一十五天,就是一个节气了。六气谓之时,六气就是三个月了,时就是四时的春夏秋冬。四时谓之岁。春夏秋冬四时就是一年。所以这本身就含有时间的概念。中医我们成天说辨证论治,有包括证候,观察疾病的证候。这不就是时间概念吗?所以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从医学概念当中,乃至于我们诊断、辨证当中,那都含有时间的概念。

所以中医的时间医学,当然没有叫做时间医学,但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医学问题,那确实从《内经》里头就讲得很详细了。比如说人体生理,一天,早上、中午、晚上不同,是吧?说平旦人气升,太阳刚一出来,阳气开始出生,人体中的阳气也升,日中阳气隆,正中午了,自然界的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旺盛,所以这个时候,人体抵抗力最强,一般的话,大中午的得感冒的很少;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太阳落山了,自然界的阳气不足了,人体的阳气也开始差了。气门乃闭,汗孔就该闭了。不然的话,老在那运动,老出汗,下午了,不太注意,特别容易感冒。所以下午运动完了,要注意穿好衣服。中午运动完了,即使没来得及穿好衣服,恐怕操场跑两圈,也不大容易感冒,不一样啊!生命规律就是这样的,它就是在这不断运动变化当中的。

那么至于从五运六气来观察问题,至于针灸子午流注针法,不同的时辰扎不同的穴位,这纯粹就是,主要的依据就是时间。生命和时间的这个规律。或叫生命节律,这不是之运动变化吗?而且那是行之有效的。使用千百年的方法。
所以我们在认识论的方面有三个特点,从功能角度,从整体角度,从变化,或者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研究生命规律,这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的一个特点。而且这几个特点,也反映到我们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当中一些特点,同时也在临床实践当中不断地在使用。

再有,咱们这个体系当中的特点,是别具一格的诊治方法。诊,就是诊断,四诊,望闻问切,在《内经》里头已经提到了,在《难经》里头讲得就更明确了。望诊,望面色,望舌苔,望形态,闻诊,听声音,嗅气味,那个声音是要听的,要分出角、征、宫、商、羽五音,来辨别疾病所在,这个近年也有专门的论文。五音,角、征、宫、商、羽,那就是属于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就是说肝心脾肺肾了。所以人的五音和五脏有关系。

角        征        宫        商        羽
木        火        土        金        水
肝        心        脾        肺        肾
呼        笑        歌        哭        呻
又比如说,你要听到的,人体发出的声音,五声,有呼,有笑,有歌,有哭,有呻吟。这也是和五脏、和五行联系的。这是需要听的。当然还有辨别病人的气味,再听,嗅,再听声音高,声音低,是不是喘息,那不都是要闻诊吗?

问,那当然是在《内经》里头,讲得很详细,要问姓名,问男女,问年龄,问职业,问生活是不是顺心,等等。都是需要问的。你不问,你一看就知道这人的姓氏名谁,恐怕谁也看不出来,所以必须该问的还是要问。工作顺心不顺心?那是需要问一问。因为,不单是一般的了解情况,了解这情况它很可能就和他的疾病有关系了。这,内经》记载得很多。

切,切脉是切,按,循按各个部位,也就是切。腹痛,按一按,手痛腿痛,按一按,这都是切。

望闻问切是归纳四种主要方法。这个主要方法,是我们临床实际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而且也使用几千年的东西了。所以呢,有独特的诊断方法,当然这个诊断方法,是和我们整个中医理论密切联系的。所以有这个方法,也有他的理论基础。它这个哲学思想的基础也在里头,特别是“有诸内比形诸外”,它里头有变化,它才能表现出来嘛!那你才能通过外在的现象,来了解内在的疾病,或者说生理情况。它是以这样一个思想作为基础的,才有这个四诊的吧。要不然怎么摸完脉要看看面色,看看舌头,就会说人家里面有什么病呢?它思想基础是这个(“有诸内比形诸外”)。《黄帝内经》里面甚至于还举例,什么例子呢?它说,看到这个草长的高低,长得茂盛不茂盛,就知道这草的下面是不是有水?土地是不是肥沃?也就是说,通过外在现象,就知道里头是什么?它举这么个例子来说明,这《黄帝内经》的举例,就是有这样的例子,所以“以外揣内”,从外面的现象来猜测里面的变化,这就是依据。这就是思想基础。《灵枢经》还有一篇,篇名本身就叫做《外揣》,从外面揣测到里面去。这就是思想基础、哲学基础,才有那样一套的诊断方法出来。

当然,诊断有它的特殊的方法,治疗也有它的特殊方法,《内经》中医的治疗方法很特殊的,可是来源是从《内经》就开始了。现在实行的什么自然疗法,什么全身疗法,等等疗法,那些疗法,有点是,从具体而言,当然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医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从《黄帝内经》时代,方法已经提出了很多方面,药物疗法,有内服的,有外用的。针法,灸法、按摩、导引疗法,还有其他的刺腹水的方法,我看了,《灵枢。四时气》篇,你们有兴趣的可以看,特别是当临床医生们,《灵枢。四时气》篇,那是公元前的文章了,它有治疗腹水的,放腹水的方法。这个放腹水的方法,据我看,就是和现在临床上放腹水的方法,基本原理上没什么大的区别。两千年前,我们《内经》已经记载了,它说,腹水,当然那个还是取坐位,让病人坐着,然后在腹脐下,所谓气海那个位置,肚脐下,用一个针,像剑峰样的针,扎个眼,然后放一个空心针,叫做筒针,让它放水。同时要用布带子把那个腹部围紧了,说不围紧了这个人就要烦闷,要让它勒紧了,让它放这个水;同时,一次不要把水放尽,隔一天再放,不然的话,这人正气受不了,如果你不把腹部有布带子勒紧了,这人就要烦闷,那你说这套方法和现在临床方法,只不过现在临床是侧着躺,现在临床方法,不是以一个剑一样的针打个眼,然后再按根管,现在直接大粗针,管就下去了。也要把腹部勒紧。没什么大原则的区别。两千年前我们就使了嘛,当然还有寒冷疗法,饥饿疗法,什么熨贴疗法,洗浴疗法,精神疗法,很多很多,所以我们的古人,在《内经》记载当中,已经看到,已经创造了,非常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

这一章的第四节,是关于《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问题。咱们分三点,

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对于生命科学具有重要价值。《内经》对于生命规律的认识,到现在我们仍然有继续研究,不仅是必要,而且是必须,通过《黄帝内经》理论的研究。很可能对现代医学,对于人体生命的认识有重要的贡献。很多问题,现在在医学上并不是很明确,没有真正能解决得了的,举例来说,人的大脑,百十年前就知道了,大脑是,从西医角度看,大脑是认识问题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大脑怎么认识问题的?对于某些问题,大脑中间是怎么活动的?你不是说它里头有细胞,有基因,每个很多,基因是怎么变的?恐怕说不清。而且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大脑吗?别处没关系吗?胃肠对精神活动没影响吗?恐怕不是。而那些个问题,可以说中医又从另外一个角度,《黄帝内经》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这些问题。因此,很可能对这个问题认识上,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一些线索,很可能弥补了现代这个认识的不足。因为现代的认识,绝对不是唯一正确的认识。假若是唯一正确的认识的话,现在有很多生活现象,并没有解决得了。

这个报纸、杂志上,见到的类似的报导,还是挺有意思的。有人移植了心脏,对移植心脏的这个人,后来性格发生很大改变,调查的结果,是献心脏那个人原来的性格。接受心脏的人发生改变了。性格的改变,用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的角度,心脏不解决性格问题。不解决人的脾气改变的问题。举例说,这是报纸上登的,发表过的一些东西。我们在这不再多谈了。就是说现代的,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从医学上还有很多的问题,目前来说是解决不了的。因此,我们中医的从,黄帝内经》的角度去认识,又提供了一个,开辟一个新的途径。应该认真加以研究的。不单是我们中医会治病,我们中医也应该更重要地从理论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这一点,我想研究《内经》那就是非常必要的。
《内经》本身就运用了多学科来研究医学。所谓构建了天地人“三才”的医学模式。《内经》时代就是这样。近年才提出来,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近年才提出来的。这是一种新的观点,从以下模式来说,认为那是已经大大的进步,不单是生物,最古最原来的时候,西医的观点是生物的,后来才联系到生物还有心理的,现在近年才提到社会有关了,认为医学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那不是开玩笑,也不是别的。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五十年代学西医知识的时候,心理问题在内科学上不谈,说心理会造成疾病,不会。那时最先进的理论是巴甫洛夫学说,拿那个狗做实验,说它可以有条件反射,那就是上大学的时候,作为西医课新的东西学进来。但是近年来,我看西医内科,也谈心理的问题了。心理是致病的原因嘛,可是心理致病,我们中医不从《内经》里就讲了多少遍了,讲的非常深刻了。这不是心理医学吗?

社会问题《内经》也谈到了,人的生活、社会地位的问题,是否心理顺利不顺利的问题,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所以从医学模式上,我们中医《内经》有很好的东西。所以这学术价值第二点,提到了一个“三才”医学模式建构的问题。

独特的医学发明。创造了世界所特有的疾病诊疗体系。诊疗体系当然是独特的、特有的,当然,西医学有个望触叩听,和我们望闻问切有类似之处。但是那相差很远。西医摸摸那个脉,触一触,假如要摸脉的话,只是看跳的次数,跳的次数多了就是心动过速,跳的慢了,就是心动过缓,是不是?如果体温高了,摸摸脉跳得太快了,体温很高,中医摸的,绝不是只是一个跳得快慢的问题,所以创造了世界所特有的诊疗(还有治疗),诊疗体系。正是《内经》所创造的这个诊疗体系,使得我们那个中医学,按着《内经》的基础上,在两千多年来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在世界上各国的传统医学,几乎已经没有的情况下,中国的中医学,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大概几乎都没有了。只有我们中国的中医学,作为传统医学在日新月异。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进步,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医学家的重视。所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留学生很多的。据说,仅次于北大留学生的数量,在北京一百多所大学里面,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个规模不大的大学,但是它的留学生的数量,却是仅次于北大。说明我们中医学,是受到各国医学家的瞩目。当然,既值得我们骄傲,更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学习。不断地加以发扬。
关于上篇,概论部分我们讲到这就结束了。

[完/49: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12: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