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曲黎敏从字到人视频第22、养命上品药、养性中品药、除病...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8:2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Ob//sid/XMTcyMDU1OTk2OA==/v.swf[/flash]

第01:曲黎敏从字到人视频全集相关文字
   在上一集中,谈到了中药的由来,是让中国医学的始祖神农通过亲自实践总结出来的。神农著书《神农百草经》,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取时间和主治病症等,都有详细记载。对于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全书将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120品为上品药,是用来养命的。古人究竟用哪些药来养命呢?

   在上品药里,如果我们去翻《神农本草经》的话会发现,里面多是阴寒类的药,或者是“金属类”的药。这种药呢?比如说它第一味药,就是丹砂也就是朱砂。金属类的药都有什么特性呢?金属类的药和矿物质类的药,上品药多是这两种药。这两种药里面它有什么特性呢?它可以重镇安神。其实金属类和矿物质类的药,它都比较沉比较重,它可以直接到,你看在中医里是怎么划分的呢?上面为心,下面为肾,中间为脾两边是肝肺,把这个药吃下去,它可以直接到肾,到最北的肾这边。而肾,我们原先曾经说过,是“藏元气”的地方。所以真正安神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说一句很简单的话是什么呢?就是金属类和矿物质类的药,都可以“重调元气”。

   所以,用上品药来养命,其实是在调人自身的元气来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天天都在用“上品药”。

   比如说,我们每天生存下来,都是需要靠调元气的,包括我在这讲一天的课,我需要元气,你们在这坐一天,要听东西也要调元气。那么我们每天吃的东西里面,一定有一个东西是这种性质的,它是用来让我们每天都有活力去生活的,那么这个是什么东西呢?一定是盐。就是在我们的一日三餐里面,它都是有的东西,盐这种东西是最为调元气的。所以在西方的《保健学》里面,它的第一句话,甚至包括我们现在北京市发给每一个老百姓手里的一个健康普及的小册子,它里面都说,第一条,一定是“饮食清淡”。西医它说饮食清淡的好处是什么呢?如果你吃咸的东西太过分,就可能会导致心脏病或者高血压。其实它这话说的有点毛病,谁也不会没事在那使劲地吃咸的东西,吃咸的东西是因为什么?首先“嗜咸”就是“肾虚”。喜欢吃味道浓的就是“脾虚”。所以什么才能导致心脏病和高血压呢?实际上是肾虚和脾虚,会导致心脏病和高血压,而不是吃盐的东西。吃盐只是肾虚和脾虚的一种表现而已。

   所以即便是“上品”也不能多吃,中国文化讲求“度”,养命也是如此,这是大宗旨。但中国地域辽阔,在不同的地域,医理是需要灵活变通的。,

   在出差到青海的时候我就发现,到青海很多人会关心我,问我有没有高原反应。这个时候我就发现,当我第二天喝当地的淖茶的时候,我一下子就知道,我不会有任何高原反应,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淖茶里一定要放清盐。它只要放了点盐,其实这就是调元气的方法,你到了什么样地方,为了避免到那个地方有不良反应,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一定要吃当地的饮食,一定要吃当地的饭,喝当地的水,这样就有可能会解决你所产生的这种所谓的水土不服的问题,这就是上品药。它基本上是以什么为主呢?基本上是以金属和矿物质类药为主。还有一些阴寒类的比如像地黄类的都是属于上品的。

   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吃上品药呢?在古代是十分讲究的。如果能吃上品药的人,他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大家要清楚,就是他一定是练功者。练功的人,他的经脉过度地畅通,会导致他神魂的不安定,会有这些问题的出现。

   因此,古代的练功者需要上品药,他认为上品药如果没有寒邪,大家记住你要能吃上品药的话,一定要记住一点,身体里无寒邪,就是经脉通畅的情况下,是没有问题,如果经脉不通畅的话,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他说,没寒邪的人可以久服,令人身安延命甚至轻身健体,可以做神仙,这是上品药。所以在坐的我们大家吃五谷杂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品药基本没有什么机会去吃它,如果你要吃它的话,那你就采取的是重调元气法,会非常地有效。但是如果你元气够还可以调,如果元气不够你就没得调,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像这类药轻易不会去用,这是上品。

   养性中品药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中药一百二十品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意思是说,中品药是药里的臣子,主要是用来养性的。

   中品药它说是养性的药。一般的来讲,中品药比如说生姜、芍药这些都是属于中品药,他认为这些药基本上性情比较平和,但它又达不到食物那种平和。比如说生姜,它也是食物的一种,但是没有人可能天天只吃生姜饭,不可能的。就是它平和之气,没有达到食物的地步,也稍微带点偏性,但是比真正的下品药,性情要平和很多,所以这个是古代称之为120味中品药。然后剩下的就都是下品药。

   除病下品药

   下品药,一般它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就认为它毒性大。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下药125种为佐使,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下品药主要是用来治病的。就是反而下品药的这个毒性就指的是它的偏性非常地大,像这种偏性大的药,他认为是可以用来除病的。比如说我们经常在临床上会用的,像半夏和大黄还有附子类,这些药都属于偏性非常大的药。

   在中国文化里,形容偏性大的人,也经常用到“毒”字。

   “无毒不丈夫”这个词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毒或者毒辣才叫大丈夫,如果那样的话,那大丈夫全都是很毒辣的了,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的,这个“无毒不丈夫”,就是说如果一个男人没有一点偏性的话,他就不可以称之为大丈夫。但是有人说了,那这个人脾气禀性,特别能忍耐特别能调和,能做到他那步不也是偏性吗?也是偏性,所以也是大丈夫。就是任何东西,你必须有很独特的那一面,才可以称之为大丈夫。

   因此,所谓“毒”,其实是说偏性特别大。用在人身上表示这个人很独特,用在药上说明性味浓厚调和的作用明显。

   下品药有可能在治病的疗效上非常突出。因为我原先说过人得病,就是身体的阴阳出现了偏性,所以一定要用更加偏性的药,来把阴阳调和过来,调到阴阳调和的地步。

   为什么我们要认识药呢?其实是在提醒现代的人,没病是不能乱吃药的,药不是能补身体的,只有生病了才需要用药让身体调和。

   我们现在人基本上都是有病的,现在据说,刚刚调配过北京人很大的问题,就是北京人的身体健康报告刚刚出来,就说现在就发现像高血压的病症,现在是非常非常的严重。女性基本上是处在乳腺增生的问题,以及乳腺癌还有宫颈的问题,这些方面都是很重的。而且还有一个就是血脂高的问题,这些其实都跟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关。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越是小城市有可能它的幸福指数越高。像当走到一些小城市的时候,我会发现小城市一到天黑了以后,它的整个的路上灯甚至都很少,人人都回家,所以它的幸福指数很高,同时离婚率也低。在大城市里就不一样,机会多,然后生活的机遇也多,同时你的焦虑也大,同时你的婚姻方面,甚至方方面面,都有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这种压力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就有可能是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个城市很突出的疾病表现。所以像这种,就是说的,你要通过药来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中国古代关于药的看法,就是分上、中、下三品。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要通过药来解决呢?

   这个可不是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在《黄帝内经》里,它基本上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什么呢?就是它如果认为药能够解决一切,那么它这里面一定要多谈药的问题,但是他没有多谈,而他更多谈的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问题。否则的话,它第一篇绝对不会是叫《上古天真论》,就是人如何保持自己的天真本性的问题,先天本性的问题。这无非就是告诉你什么?就是说,要想不得病有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首先要有“戒律”,要改变生活习惯,你要明白本性以后,改变生活习惯。那么我们现在生活提高了很多,大家会容易生活在一个误区里面。所谓误区是什么呢?就是现在很多人认为,我有病了,我身体不好了,我用什么来解决呢?我用药来解决。这就好象让人们放松了对自己自我的那种自律,把自己的自律性降低了,不去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身体肆意无为,然后回过头来求助医药。而我们现在大量地吃药,所以就有一个过度服药的问题。所以现在有很多的老人,每天早上起来大把大把的,这个是高血压的,那个是糖尿病的,这个血脂高的,那个什么骨质疏松的,一把一把地吃。那么这多种药彼此之间互相干扰,不仅影响疗效,而且增加了诊断和救治的难度,这个是会出很大的问题。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这种滥服药就是说,大家现在都处在一种很无奈之中。

   因为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中医开药与病人用药,都是需要十分谨慎。

   如何用药?

   所以中国古代经常会说,是药三分毒。就是提醒大家一定要慎用药物问题,而中药的所谓毒性我们曾经说过,就是指它的偏性。像郑寿全在《医法圆通》里,他就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病之当服”,就是如果你得了这个病,你该服的话,那么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都是好东西。“病之不当服”,如果你没这样的病,不该服的话,人参、黄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就是对你身体都会产生伤害,所以如何配伍得当化毒为利,这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家要重新考量,从中医文化上把这个东西很好地考量一下。

   因此,用中药的人,必须是懂得中医医理的。究竟中医治病是依据哪些原理的呢?

   西药是“成分论”,中药是“性味论”,所以它一定要讲究药性,一定要讲究药味。所以它的药性它就要讲究“四气”和“五味”。所谓“四气”就是“温凉寒热”,要看这个药是否是温还是凉的还是寒的。而“四气”源于天,气都是从天来的,所以无形为气。气指的是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可以感知它的东西,这是“温凉寒热”。比如说像“附子”一定收于大暑,像某些药它一定是在某个节气来收获的,然后它才具有这个节气里面的很重要的要素。关于五味呢?“酯辛甘苦咸”。这五味来源于地,它是指的有形的层面。

   中医讲“药食同源”,在《从字到人.食之渊源》中讲到,食物的五味对人体五脏的作用,同样,药的五味不同,也会对人体五脏产生不同的作用。

   像“酸辛甘苦咸”在《周礼》里面它就说,酸味是用来养骨的,因为酸性的东西都有收敛的特性,所以是可以用来养骨的。然后辛是养筋的,因为辛主散,都有润的作用,筋如果不濡润的话,就会出现痉挛什么的这些现象,所以辛味的东西是用来养筋的。然后咸是用来养血脉的,所以如果你过食咸味的话,你血脉就会凝聚。像我们现在由于肾虚过食咸味,这样的话也有可能会导致血脉的不通畅和凝聚,也就是所谓血栓的形成。如果少用对血脉是有好处的,它可以调动起来可以通畅,如果多用的话反而会造成血脉的,就是脸就会越变越黑,所以这个是咸以养脉。然后苦是养气的,就是降心气的,因为气都有上炎的特性,气都会往上飘,所以用苦味的东西来降气。然后以甘养肉,甘味是养肉的,因为有濡润之性,像我们原先所讲的大枣的问题,它就是有濡润之性,所以可以养脾。然后还有一种叫滑味,就是用滑的东西来养窍。这就是用酸辛甘苦咸,可以用来养骨筋肉气脉,就是用五味来养五体。

   因此,中医用中药的原理之一,是用中药的四气五味来对应人体,酸对应骨,辛对应筋,甘对应肉,苦对应气,咸对应脉,是“养”的概念。

   但是从来你看《周礼》里面,或者在古代的时候,很少提到“活血化瘀”,这个词它几乎不提。所谓“活血化瘀”,有点像西方的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很主动地想把这个血化掉,活开化瘀什么的,这是后来的说法。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律它强调的就是“四气”和“五味”,这是中药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气”关键就看它什么呢?看它的节气,然后生长在什么样的地域,一个是“节气”,一个是“地域”的问题,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域。所以这个“温凉寒热”都是往上走的,然后这个五味都是出下窍的。

   认识中药,也就是在认识天地。这也是为什么,在《从字到人》节目的一开始,就要先谈“天”说“地”,了解“春夏秋冬”和“五味”。因为按中医文化的思维,任何事物包括人体都与“天地阴阳”、“春夏秋冬”、“四气五味”、“和合之道”等概念密切相关。

   就像我们原先所说的,大家记住一定要认识中药,中药是非常有趣的,其实中药是很人文的。我们在学中药的时候,一定要看,比如我原先曾经说过,凡是是花都是往上宣散的,但是花它也有一个特性,是花都要落下来。所以你用,正开的花它是主散的,这个就是在讲它的性味的问题。你如果用已经落下来的,像菊花已经落下来的这种花,那么它就是主降的,它里面的气机,可能都有两方面的元素。还有一种在中药里叫“旋覆花”,这个花有点像我们过去养的那种“倒挂金钟”一样,就是这个花本身它就往下耷拉垂着的,所有的花性都是往上的,而它是可以折过来的,所以当你的脾胃有不和的时候,有的人就喜欢用这种旋覆花,来给它往下降一降的这个特性。

   胃是主降浊的,胃为降,人体的气机就整个紊乱了。中医就是用“旋覆花”中的“降”的特性,来恢复胃的降浊。所以中医用药经常是将生活中的观察用在药里。

   皮都是主包敛的,所以像肉桂这一类,都是有“包敛”之特性,就是可以固摄元气的。如果你下焦元气虚弱的话,就有可能会用桂皮肉桂这种。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用的都是桂皮,就是很薄的那种,那么在用药可能就会用很厚的那种“紫金肉桂”,那种特性就是用它的皮性来“包敛”。然后根茎的东西都是往下长的,所以它是固里的,它会有固里的作用。所以我经常说,古代的神农们都是,其实各个都是艺术家。他一定是从整个中药的形态,方方面面是一个艺术家,他很诗意地去感受生活,而不是单纯地拿过这个药来以后,把它提取这个要素提取那个要素,它不是,它是看整体,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像“葛根”这种东西,一定是生在沙石之地,所以它的通窜,像有些人后背疼痛,有可能会用到葛根类似的这种药。其实它就是把那个不通的地方,你想能在石头里拐弯长的东西,是很了不起的东西,它就具有这种钻通的特性。像“艾草”更是通气的这种特性,所以它是强调这种特性,它有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样的质地什么样的形态,这些是中药里所关心的东西。

   看到这儿你可能觉得中医治病开药很简单,其实是因为懂了通了,所以说起道理来反而是浅显了。其实中医治病有一套严谨的体系。是什么呢?理、法、方、药。

   什么叫“理”呢?这个“理”字左边是“玉”字边,实际上这个“理”字,在古文里是“治玉”也,就是怎么雕琢这块美玉的意思,顺着其纹路雕琢。所以从中医医理上讲,就是开药一定要先依循医理,你要沿着其纹路雕琢,你不可以逆着它雕琢。所以这里面中医医理强调的依准是什么呢?人身体内部的这个“天”的顺序,体内的五脏的里面的这种顺序去走,所以这称之为理。如果你没有顺应这个理,那么你治起病来就会出现问题。你如果反着了,比如说该收敛的时候你生发了,那肯定是治错了。那么应该是什么?该生发的时候你就让它生发,该收敛的时候,收藏的时候,你就让它收敛、收藏这个才是对的。

   什么是“法”呢?这个“法”字很有意思,实际上这个字上面左边是水,指的是“水平、刑法刑也”。在《说文解字》里它是“刑”。为什么可以刑呢?其实这个上面原先它画的是一个独角兽的样子,它就说过去有独角兽,叫做“豸”,它可以怎么样?“善辨曲直”,它可以去恶。所以这个法是什么呢?就是“法平如水”。就是正人,就是你要想把[它给弄正了,就要采取这种法的方法,就像用独角兽一样,先要辩明正邪曲直,你就要先懂“正”和“邪”的问题,什么是“正气”,什么是“邪气”,把这个东西弄通了,你才会有正确的方法的问题。方,就是方正,就是正确的方法。所以我们说中药,它开的不是药。开的是什么呢?开的是方子。方就是正,就是开的是正确的方向,你怎么去开。所以它所对应的应该是这个“证”,而不是病症的“症”,这个是很重要的。

   用一句话总结理法方药,就是按照正确的顺序和理论,扶正去邪。

   西医对应的是这个“症”,中医对应的是这个“证”,六经辩证的证。这个是什么呢?就是说现在有很多的医生,中药它实际上是非常讲究配伍的,而不是有效成分。那么配伍的原则是方正的原理,就不可以乱来,不可以乱枪打鸟,真正的中医思路可能很简单,那个方子很小,但是它方向只要正确,只要是对证的话,它解决问题起来以后,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这是很重要。到最后才是药,药是最合适的药。为什么这么讲?什么叫最合适的?就说人得天地之全气,药得天地之偏气,草木得天地之偏气,这个药有这个偏性,那么在所有的有偏性的药里面,哪个是最合适你身体的这个症状,那么就用哪个,所以中医里是讲理法方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15:4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