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38集阳明病概说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17:3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70045/Ob/0/sid/XMTU1MzU4Mjk4OA==/v.swf[/flash]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如下:
        大家好,我们上课。
       前一个阶段,我们讲的是太阳病脉证并治,按照《伤寒论》原书的次序,那就应当是讲阳明病脉证并治,所以我们从今天开始讲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我们每讲一病的原文,要先对这一病篇的主要内容,作一个大概情况的介绍。
       我们还是先介绍阳明病的概说。
       首先,从阳明病的成因来看。阳明经脉是运行于体表的,体表可以直接感受外邪,所以阳明病的成因的第一点,是阳明经脉直接感邪。这种情况在《伤寒论》中把它叫做“正阳阳明”。阳明经脉直接被风寒邪气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但是阳明是主里的,也就是说阳明的阳气,它的作用部位是在人体的内部,所以阳明经脉受邪以后它这个病程持续时间很短,因为阳明的阳气,它不走表,它走里。它不像太阳,太阳的阳气是作用于体表的,所以太阳经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它这个病程持续时间很长,而阳明经脉受邪呢,由于阳明的阳气不作用于体表,所以阳明经脉受邪以后,邪气可以迅速循经入里化热、成实,而形成阳明的热证和腑实证。所以阳明经证,在临床上持续的时间很短。
       但是在《伤寒论》中也提到了,这种由于阳明本经直接感邪而发生的阳明病,叫做“正阳阳明”。邪由它经传来,哪经的邪气容易传入阳明呢?首先是太阳,太阳之邪不解,邪传阳明,或者是太阳误治,邪传阳明,太阳病应当发汗,结果误用了下法、吐法,或者火疗,导致津液耗伤,邪气就势入里化热、成燥而传阳明。这种情况在《伤寒论》中把它叫做“太阳阳明”,邪由太阳传入阳明,叫“太阳阳明”。
       还有一种情况,少阳病误治,导致了邪传阳明,少阳病误治以后伤了津液,然后少阳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这种情况在《伤寒论》中把它叫做“少阳阳明”。
       除此之外,阳明和太阴相表里,当太阴病阳气恢复,就可以出现阴病出阳,脏邪还腑。这个时候出现的阳明病,是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的,一种好转的现象。太阴病阳气恢复以后,阴病出阳,脏邪还腑而出现了阳明病的表现,这是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一种表现。而本经受邪,邪气循经入里化热、成燥,太阳之邪不解,少阳之邪不解,或者太阳、少阳误治以后传入阳明,这是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关于阳明病的成因,我们就介绍这么多。
       阳明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哪些脏腑,哪些经络,这是我们在概说里要谈到的第二个问题。
       首先,阳明病的病变部位,从经络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经,那就是足阳明胃经了。从脏腑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胃腑和手阳明大肠腑。但是《灵枢本输》篇说过这样一段话,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这句话原本是讲经络的连属关系的,对于伤寒注家经常引用这句话,说明阳明病的病变部位还应当包括小肠。你想,小肠上接胃,下连大肠,对于阳明病来说,上面的胃有问题,下面的大肠有问题,难道中间的小肠就没有问题吗?因此阳明病的确切的部位,从外感病的病情来看应当包括胃、大肠和小肠。小肠尽管不能把它叫做阳明,而它属于手太阳,但是小肠腑的病变就当包括在《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们这里加个括号。这就像太阳病篇,它没有包括手太阳小肠的病,但是根据外感病的发病规律,它却涉及了手太阴肺的病变,像麻黄汤证的喘,像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中风兼喘,像小青龙汤证的外寒内饮,水寒射肺的喘,还有像麻杏石甘汤的邪热壅肺的喘,它们常常是在太阳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以后,容易引发这些疾病,所以手太阴肺的病变,在《伤寒论》中大多数是在太阳病篇出现的。而手太阳小肠的病变,在太阳病篇没有出现过,它应当在什么地方呢?在阳明病篇出现。
       这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它们之间的密切的生理关系来谈的,所以阳明病应当从脏腑的角度来讲。所以阳明病应当从脏腑的角度来讲,包括了胃、大肠和小肠。在《伤寒论》中,把它们统统地叫做“胃家”。所以“胃家”,就是代表了整个胃肠系统。
       下面我们就谈一谈关于阳明的生理。我们这里讲生理,不是在讲中医基础,也不是在谈《黄帝内经》,只是为了解释阳明病所出现的症状、证候的基本病机。
       我们复习一下有关阳明的生理,我们也从经脉的循行、脏腑的功能、阳明阳气的作用部位和阳气的功能,这三个方面来谈阳明的生理。
       足阳明的经脉我们把握这个要点,行于头、面、胸、腹,它也是从头至足,足经影响范围广。从头至足,贯穿全身,所以外来的风寒邪气伤人,六经辩证,为什么常常以足经的证候为主呢?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循行部位长,影响的面积大,所以接受的外来的邪气的这种可能性就多得多。而手经呢,或者从胸走手,或者从手走头,它的循行部位短,影响面积小,即使感受寒邪,症状也不突出,也不明显,所以从客观实际的情况来看似乎六经辩证涉及到经络的证候以足经的症状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循行部位长,影响范围大所导致的。
       足阳明胃经络脾属胃,脾和胃一膜相连,经脉相互络属,这样就沟通了脾和胃的表里关系,所以在经络循行上,我们应当知道它络脾属胃。
       很有意思,中医在两千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里就把经络的循行部位描述得非常清楚,把经络的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处百病、决死生的功能写得清清楚楚。
       可是伴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发展起来的解剖学、发展起来的生理学,对经络毫无记述,没有记载,似乎人体没有经络的话,生理学照样可以讲,解剖学照样可以讲,人体的生理机能继续在进行。所以这两个医学之间的这这种明显的反差常常给我们思考。你看,中医的辩证要靠经络,用药要讲归经,也要靠经络,针灸的取穴要循经取穴,推拿按摩要循经点穴,导引行气要循经行气。中医学处处离不开经络。
       经络到底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到今天,甚至中医界的人,还有人说经络只不过是古代中医头脑中假想的一种通道,大家琢磨琢磨,如果是一种假象的的通道的话,那我们的药物的性味归经是假想的,针灸的取穴是假想的,子乌虚有的,那中医还要它存在吗?几十年前,我们什么事情都是一窝蜂,搞针灸麻醉,针灸麻醉,如果是膈肌以上部位的手术,包括颅脑的手术、甲状腺的手术、心肺的手术,常常有许多人可以达到到一级镇痛的效果。病人在神志非常清楚的情况下,通过针刺以后,诱导上一段时间,就可以顺利地完成手术。有许多人是这样。
       当然,对膈肌以下的腹部的手术效果就不好了,那么即使使膈肌以上的这些手术有一定的效果的话,这就应当研究。你绝对不是扎在一个子乌虚有的头脑中假想的东西吧?如果是一个头脑中假想的东西的话,那么病人客观上他怎么能达到镇痛的效果呢?甚至有许多病人能够达到一级的镇痛的效果呢?
       所以那个时候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就主张找一些搞生物物理学的、搞现代自然科学的人去研究经络,你靠中医大夫去研究经络的话,他还是那种传统的思路。
       当时有一个生物物理学家叫祝总骧,我上课很少说老师们的名字,这个祝老师当时他是个生理学教授,也是个生物物理学家,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的一个人。总理就说,你能不能够来研究经络。
       他当时心想,经络哪有啊,我教的生物学没有,我教的生理学也没有,既然你让我来研究的话,那我就证伪。我交的答卷,就是用我现在的科技手段证明经络不存在就可以了。
       他当初是那么想,可是他说怎么证伪啊?我得用生物物理学的手段,用生物化学的手段,用物理学的手段,不就是声、光、热、电、磁、核吗?用声学的方法他怎么测啊?拿一个听诊器,随便放在胳膊上哪个部位,拿小锤敲这个胳膊,看看有经络的地方和没经络的地方声音一样不一样。你说这个实验是不是非常非常的简单啊。经络是纵行的,他横着敲,沿着经络循行线的运行方向垂直来挨着敲,拿听诊器听,闭着眼睛,让另外一个人敲,敲到一个地方呢,他觉得声音和其他地方声音不一样,就在那个地方点一点,再换个地方敲,又有个地方的声音不一样,再点一个点,然后再换个地方敲,睁开眼睛一看,惊奇地发现声音不一样的地方,这些点居然能够连成一条线,这条线就是经络的循行线,他说这是偶然的吗?他每条经络都做,结果每条经络都能够敲出高振动的音的点来。然后他说是不是这个助手有意识地知道这个地方有经络循行线,他敲这个地方,把叩诊锤敲得力量重一些呢?然后他就设计了一个用计算机控制的小气锤,当、当、当、当,敲到经络循行线的时候,确实可以听到一个高振动音,拿那个声谱仪来分析的时候,那么也确实是一个高振动音,就证实经络循行线有高振动音的特性。用经络测定仪,是他自己设计的经络测定仪来测,被测试者手攥上一个参考电极,然后测试者拿着一个测试电极,沿着经络循行线的方向来垂直地画线,等一画到经络循行线这个点的时候,电流计的指针偏移,说明局部的电阻降低,电流增大,电流强度增强,再换个地方又找出一个低电阻点。结果发现,低电阻点的连线和刚才那个高振动音的连线是重叠的,都是经脉循行线。
       所以这样简单的一个声学的、电学的方法,测得了经络循行线具有高振动音的特性、具有低电阻的特性。当然,他们的实验已经做了30 年了,试验继续在做,那么越做发现经络越存在,越发现经络存在,越能够用现代的手段给它标定清楚。
       有一次,我到他那里参观,他说,郝老师,你说中医书上所记载的东西,是古代的准确呢还是现代的准确?我当时想,科技是在发展的,应当是现代更准确。他说不对,他说宋朝王维一所做的针灸铜人,足三里穴往下,足阳明胃经是一条线,足阳明胃经走到足三里的时候,拐了一个弯,一条线下来了。可是《灵枢经》记载的胃阳明胃经的循行线,是在足三里穴这个地方分了两叉下来了,郝老师你说哪个对啊?我说这只能利用你的实验来验证哪个对,哪个不对啊。他说我试验验证的结果,《黄帝内经灵枢经》的记载是正确的,而宋朝王维一省略了一条支脉。
       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医的著作,是越古越准确,越古越好,这和一般的科学的发展规律是不一样的。
       我们这个实验小组用声学的方法、用光学的方法测得了十二经脉,包括督脉、任脉的客观存在,而且,测完了之后,这个人是终生不变的。
       你30 年测的,比方说20 年前测的这个人,足阳明胃经就在这个地方,20 年后测还是这个地方,不仅用这两种方法可以测得所有的人的十四经脉的准确的循行部位,而且呢,在动物身上也可以测得动物的经脉线的准确的循行部位。
       所以他的最初以证伪为目的的这项研究,其结果没有证伪,经络确确实实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他现在成了拥护经络学说的一个最坚定的生物物理学家。
       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经络,那应当是客观存在的。就像《黄帝内经》所说,它是有行气血、调阴阳、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它对人体的生理有重要影响,它是人体最大的调控系统。
       我们在这里讲了足阳明胃经从头到脚、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它就沟通了脾和胃之间的表里关系。
       另外我们还要谈一下它的经别。
       足阳明胃经的经别上通于心,阳明里热内盛,阳明实热内盛的时候,为什么可以出现谵语,出现烦躁,出现心中懊憹,这就是阳明经别上通于心。经络作为一个病理信息的传导途径,就使阳明的浊热循经上扰心神,而出现了心主神明功能失常的一些症状。
       这是我们讲的经络。
       关于阳明的腑涉及到了胃肠,我们这里笼统地说胃肠,应当包括胃、大肠和小肠。当然我们讲生理的时候,重点讲胃和肠。胃的功能主要是受纳、腐熟水谷。肠道的作用主要是传输、排泄糟粕。受纳、腐熟水谷,传输、排泄糟粕,这就是整个胃肠的功能,我们用这样的话来概括。它的气有一个特点,以降为顺,阳明的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六腑都是以通为用。
       这是我们非常概括地来谈论胃肠的功能。脾和胃相表里,都属于中州。
       既然谈到了阳明,就要和太阴脾联系,把它们的功能结合起来谈,脾和胃纳化相依,什么叫纳化相依?胃是主受纳的,脾是主运化的,只有胃能够受纳,脾才能够运化,脾能够运化,胃才可以继续受纳,这叫纳化相依,谁也离不开谁,升降相因。
       胃是主降浊的,脾是主升清的,胃能够降浊,脾才能够升清;脾能够升清,胃才能够降浊,所以叫升降相因,升和降谁也离不开谁。
       燥湿相济,这里所说的燥是生理的,是说胃是靠它的阳热之气来腐熟水谷,这叫胃主燥;脾是靠它所吸收、所输布的津液来滋润胃肠的,脾靠它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来滋润全身,来滋润胃肠,这叫脾主湿,所以这里的燥和湿不是病理的,而是指的一种生理功能。胃靠它的阳热之气来腐熟水谷,脾靠它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来滋润胃肠、这两者之间,燥和湿之间,应当相互制约,相互滋助,使胃的阳热不太亢盛,使脾的津液能够正常输布而不是变成水湿,这叫燥湿相济。
       因此脾和胃,它们的共同的生理功能完成了人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消化、吸收、传输、排泄的功能,是气血化生之源,是人体的后天之本。
       所以阳明病如果治疗不得当,过度地泻下,就会导致脾阳损伤。而太阴脾的病,当阳气恢复,太阴脾的湿浊、浊邪不化的时候,脾阳恢复以后,邪气就可以从阳明燥化而外出阳明,所以后世医家就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这就表明了阳明病和太阴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生理中的腑我们就谈完了。
       生理中的阳气,阳明的阳气,从它阳气的量来说,它是二阳,阳气的量不如太阳三阳那么强大,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大的,是三阳,后世的人把它叫做巨阳,把它叫做大阳,因为人体的体表面积最大,如果阳气的量要不够大的话,就不足以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所以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大的。阳明的阳气的量次于太阳,它的作用部位是在胃肠道,阳明的阳气的作用部位是在胃肠道,太阳阳气的作用部位是体表,这是不一样的。阳明的阳气有什么功能呢,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谈到的腐熟水谷的功能。我们有时候喝凉水,有时候吃生的饮食、有时候我们吃生牛肉、生猪肉,腌过以后就那么吃,吃生鱼片,看看我们在炖牛肉的时候,放到高压锅里头,高温高压20 分钟,30 分钟,40 分钟,还要那么炖。有时候我们吃那个新鲜的小牛肉,那么一泡一腌就吃,也一样能够消化,所以我们胃肠中的这种阳热的能量不比我们那种高压锅的那种阳热的能量低多少。我是个比喻啊,所以这个阳气是强大的,腐熟水谷它是需要热能的。另外,传输、排泄糟粕它也需要阳气,也需要热能,所以阳明阳气的作用部位是在消化道,是在胃肠。
       它的功能呢,主要是腐熟水谷靠热能,变化糟粕靠热能。你把饮食物怎么能够变化成糟粕?脾把营养物吸收走了,这个食物的渣滓,怎么能够变化成糟粕,没有热能是不行的,所以变化糟粕靠热能,这就是阳明阳气的功能。
       太阳主表,是因为太阳的阳气输布于体表,有温养体表,调节体温和防御外邪的作用,所以我们说太阳主表,当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以后,自然而然地我们就把它叫做太阳病。阳明主里,我们说是阳明的阳气作用于消化道,作用于胃肠道,胃肠道是人体的最内部的器官,当然我们说它主里了。它有腐熟水谷的作用,有变化糟粕的作用,它和太阳主表这个功能,完全是不同的,一个是在体表,一个是在体内,所以说太阳主表,阳明主里的。当太阳的阳气被热邪所伤,两阳相争,出现大热、大实的证候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叫做阳明病,就叫做里证,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下面我们谈谈概说的第四个问题,阳明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在一般情况下,根据注家将六经的分类,可以把它分为本证和变证两大类。所谓本证呢,就是涉及到这个系统的经脉、这个系统的脏腑的这种证候。所谓变证呢,就是误治或者失治以后,病情发生了变化,它可能和本系统有关,但是主要是和本系统的关系不是特别密切的关系,这叫变证。当然这种分类,也有不注家持不同的想法,但是我们五版教材就是这么分的,我们还是按照这样的分类来讲。
       从本证来讲,有邪在经的时候。邪在经脉,阳明邪在经脉的时候,我们在讲太阳病篇的“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麻黄汤主之”的时候提到过。我们在讲“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的时候,也提到过。我们在讲“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的时候,也谈到过。我们那里所说的阳明病,就是指的阳明经脉受邪的证候。
       比较遗憾的是在《伤寒论》中,没有一条原文是完整系统地来谈阳明经脉受邪的临床表现,因为阳明经脉受邪的证候在临床上持续时间很短,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阳明的阳气它不作用于体表,它作用在消化道,它作用于内里,所以阳明经脉一受邪,这个邪气呢非常容易循经入里化热,所以阳明经脉的证候在临床上持续时间,一会儿我们讲原文的时候就可以知道非常短,至多只有一天时间,到第二天它就变了。正因为它持续时间短,医生常常见不到它,所以不被后世人们所注意。但是我们应当知道有这种证候,它的临床表现就是前面在太阳病篇我给大家写的《医宗金鉴》的那个歌诀,大家也许还记得,“葛根浮长主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它所描述的证候是既有发热、恶寒,这种风寒邪气侵袭体表的,初起阶段的这种临床表现,但是它没有头项强痛,你不能够诊断是太阳病,它出现的却是额头疼痛,目痛鼻干,缘缘面赤,就是满面通红,这是阳明经脉循行路线上阳明阳气被风寒邪气所郁的一种表现,所以它是阳明经表受邪,我们把它叫做阳明经表病,也可以把它叫做阳明经证,本来在治疗上可以用葛根汤,特别是头面部症状经脉气血不和的症状明显的可以用葛根汤,因为葛根这个药本身就是入阳明经的。也可以用桂枝汤,在什么情况下用桂枝汤呢?在缘缘面赤、额头疼痛,目痛鼻干这些经脉阳气郁滞的症状不特别明显,而有一点儿,就是说不是特别严重,经脉受邪的症状不是特别严重,但是在全身症状上表现为有汗的,这个时候用桂枝汤,所以桂枝汤也可以治疗阳明表证。如果全身的表现是无汗的,那还可以用麻黄汤,完全是寒邪闭郁了阳明经表的阳气,全身表现为无汗,而额头疼痛,缘缘面赤,目痛鼻干,这种症状又不特别突出,那就用麻黄汤;如果面部的症状特别突出,额头头痛的症状特别突出,那就用葛根汤。
       所以阳明经表的证候,也是用这三个方子。不过我们五版的教材没有选这些条文,所以这些内容,我只是在概说里这么简单的一谈,这个大家知道就可以了。
       第二个证候是阳明热证。
       按照我们教材的分类,有热在上焦的,有热在中焦的,还有热在下焦的,为什么可以把热在上、中、下三焦的都归属于阳明呢,都可以把它叫做阳明热证呢?这就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头面胸腹,我们刚才所说的,缘缘面赤、额头疼痛,那是阳明经脉行于头面这一段经气被阻的表现;如果热郁胸中,热郁胸膈呢,那就是上焦的阳明经脉被热所郁的表现。当然,如果热进入中焦,因为中焦也是阳明经所过啊,热注入下焦,下焦也是阳明经所过啊,都可以把它叫做阳明的热证。当然,对于热在上和热在下的,也有的注家认为不应当归属于阳明,那我们讲具体条文的时候再谈。
       热在上焦就可以出现热郁胸膈。关于热郁胸膈的证候,我们在太阳病篇讲过了,那是太阳病误治以后造成的。而阳明热郁胸膈,是阳明经脉的热证,阳明经脉有热,误治以后造成的,所以治疗也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也就是说,邪气由太阳而来的,那属于太阳病的热郁胸膈证;邪气由阳明而来的,那属于阳明经的热郁胸膈证,都属于热郁胸膈证,治疗当然用同样一个方子。
       热在中焦,胃热弥漫,或者胃热弥漫,胃热很盛,损伤气津,或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热已经进入中焦了,你说这个时候,再用宣的方法合适吗?不合适,所以这个时候就用辛寒折热,我给它中和了,把那个热辛寒折热,或者辛寒折热兼益气生津,这是热在中焦的。
       热在下焦,下焦是水液代谢重要的场所,所以热在下焦很容易出现水热互结,又伴阴伤,病入下焦,下焦有热,很容易伤阴,所以就形成一个阴伤水热互结的证候,阳明热在下焦的时候,下焦是水液代谢重要的场所,邪一入下焦,只要是在气分,那肯定容易造成水结,水热互结又伴有阴伤,下焦又是真阴所化生的场所,肾在下焦吗,这个时候怎么办?清热利尿育阴。
       从治法来看,热在上焦的用清宣法,给邪气于出路,使邪气从上面走,从外面走;热在下焦的用清利法,清热利尿育阴,使热从下走,只有热在中焦,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宣也宣不走,利也利不走,那我就在中焦中和掉它,这叫辛寒折热。这就为后世医家治疗上、中、下三焦的热证,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法,也提供了方药。
       提供了哪些方药呢?热在上焦的,清宣郁热,用栀子豉汤;热在中焦的辛寒折热,或者辛寒折热兼益气生津,用什么?用白虎汤,或者白虎加人参汤;热在下焦的用什么?清热利尿育阴,用哪个方子?用猪苓汤。
       他所提供的这三组方子,在临床上好用,尤其是他提供的热在上、中、下三焦的这种治疗思路,上面的清宣,下面的清利,中间的就辛寒折热来中和它,这个治疗思路,非常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阳明的热证。
       第三个是阳明的实证。
       那么说到实证,我们把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气分的实证,一类是血分的实证。
       五版教材并没有分气分和血分,我为什么分呢,因为太阳腑证,就有气分和血分的分别。太阳的气分证是气化的不利,那就是太阳膀胱蓄水证,治疗用五苓散,外疏内利,促进气化;太阳腑证的血分证呢,那就是热和血结的蓄血证,治疗分别用桃核承气、抵当汤和抵当丸。
       实际上阳明病也是这样,有病在气分的,有病在血分的。病在气分的是邪热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而造成的实证,所以阳明病腑证的气分证,主要是实证。在实证里头有阳明腑实证,对于阳明腑实证大家都非常熟悉,也就是三承气汤证。
       阳明的实证除了阳明腑实证之外,还有什么呢?还有脾约证,胃阳亢盛,脾阴不足,脾只能够把津液给输布走,而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结果出现了小便量多,大便干燥,这叫脾约证。脾约证也属于实证啊。脾约证用什么来治疗?用麻子仁丸。
       还有津亏便结证,这也属于实证,由于外感热病,热盛伤津,到了后期,邪气已经去了,津液被伤了,或者在疾病的过程中用了多种治疗方法,伤了人体的津液,津液伤了,大便干燥,最后粪便阻结在肛门那个地方,想解解不出来,这个证候我把它叫做津亏便结证,治疗用蜜煎方来导便,或者用猪胆汁来灌肠。
       导便法和灌肠法,这恐怕是有文献记载的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
       治疗的方药是蜜煎方和猪胆汁汤,蜜煎方是一个肛门坐药,是导便的,猪胆汁汤是灌肠的,就是用猪的胆汁来灌肠。
       仲景非常高明,猪胆汁是碱性的。你说接触到肠粘膜以后,这种碱性的东西会刺激肠粘膜,所以他要加醋,中和这个碱,使它直到润肠通便的作用,而对肠粘膜没有刺激作用。我现在不明白的是张仲景那个时候,是用什么东西在灌肠,大家帮我想一想那个时候没有胶管,没有现在我们灌肠用的胶管,你说自然界中有什么东西可以灌肠?大葱叶子吗?竹管可以吗?哎,竹管可以,不过那个头一定要弄得非常光滑,免得刺破肠粘膜。
       气分证主要就是这三类,一类是阳明腑实证,一类是脾约证,一类是津亏便结证。
       血分证主要是阳明蓄血,阳明蓄血是阳明之热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也就是说这个病人,原来消化道就有瘀血,热和瘀血相结以后这就形成了阳明蓄血证。当然它的临床特点和太阳蓄血不一样了,它的特点是其人喜忘,健忘,是因为他久病有瘀血啊,新血不生,精神失养的表现,还有一个就是屎虽硬,大便硬,因为它有热,其色必黑,因为它有瘀血,反易解,容易解,不像那个阳明腑实证一样,大便解不出来。屎虽硬,其色黑,反而易解,因为它是热和血相结,血液毕竟是阴性的物质,它能够润滑,所以大便虽然是硬的,但是它容易解出来,这是阳明蓄血证,《伤寒论》中提供的方子是抵当汤,不过我们在临床用的时候,要根据情况来决定。
       阳明实证有气分和血分之分。气分证有腑实证,有脾约证,有津亏便结证,这是它的主要证候。血分呢,是阳明蓄血证,是血分之热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治疗用抵当汤。
       除此之外,阳明还有一些虚寒证。其实,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本身出现阳明虚寒证的机会不多,阳明虚寒证应当看成是属于杂病。平常的胃家虚寒,它应当看成杂病放在这里,主要和外感热病的病程中所出现的阳明的热证、实证相鉴别、相比较的,提示医生,你不要以为阳明只有热证,只有实证,它还有虚证,它还有寒证,所以在辨证治疗的时候,你应当仔细鉴别,不要用错药,所以阳明虚寒证的条文放在阳明实证的条文之中,是给大家提高鉴别诊断的意识。
       阳明病的变证,主要是阳明湿热发黄证。所谓阳明湿热发黄,是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合。
       这我们在讲大结胸证的时候,和湿热发黄相鉴别,曾经提到过。湿热相合以后,热欲外越,因为受到湿邪的牵制而不得越,结果出现了身无汗,但头汗出,剂颈而还;湿欲下泄,因为受到了热邪的牵制而不得泄,结果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是湿不得泄,身上没有汗是热不得越,然后湿热郁蒸体内,阻遏气机疏泄,影响了肝胆的疏泄,使胆汁不能按照常规的途径排入肠道,逆流入血,泛溢肌肤,而发为身黄,这就是阳明湿热发黄。
       对于阳明湿热发黄,我们在治疗上基本是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
       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伴有中气不足,湿热未退,黄疸未消,又伴有中气不足,茵陈蒿汤里面有大黄就不大好用,我们就改用栀子柏皮汤,清利三焦,利湿退黄,兼以保护中焦脾胃。
       如果在湿热发黄的病程中发生了外感,这个时候就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热利湿退黄,同时兼以解表。这就是阳明病篇的治疗湿热发黄的三个方证。
       关于阳明病篇的情况就介绍这么多。我们休息一会儿之后,给大家讲具体的原文。
       好,这节课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21:0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