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53280/Ob/0/sid/XMTU1MDc4ODYyNA==/v.swf[/flash]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如下: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这是本门课程最后一个单元,在前面系统讲述了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回过头来:讲一讲作为本科学生如何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最终,学习之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在这里面,再作一次解释,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至于在讲述过程中曾经提到某一个问题,有多种学术观点、有多种学说,作为本科教学,只提供一个目前学术界共识的一个学说,其余的一律不要求,仅供同学们今后学习的时候去思考、去探索。
首先说一说,作为本科生进入高等学校,第一门中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每位同学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就是在原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我们讲授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体会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无论在哲学和科学,乃至人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密切相关。特别是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认真去学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推荐给同学们一本我认为不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研室,是给哲学系学生上公共课的,叫《中国古代哲学史》。希望大家认真去阅读。通过阅读这本书,自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大致的发展过程。我们前面讲过气、阴阳五行,那里面都做了解释,这个概念是怎样?气、阴阳五行学说是怎么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读这本书之外,建议同学们读一点中国的小学,现在叫蒙学,中国文化的蒙学,推荐一本,读一读《幼学琼林》。那里包括天文、自然、地理、文化、哲学、伦理,全都有了,是中国传统教育第一名七门课程。至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许多书,读这一本,我看就能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的概貌,从哲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天文、地理、气候,那里面都有。再推荐一本书,要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过程,现在教育部为全国的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了一本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就有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可以。因为本科生不需要了解更多,掌握更多,三十二开本,也就是一百多页,又都是全国统编教材,是教育部统编的,读一本《中国传统文化》。读三本书,达到什么目的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通过这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特别是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史。它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的特征,它与西方文化有什么区别?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医学,在理论上,它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书,掌握这些知识,解决了初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中国人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西方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掌握了中国的文化所决定的科学思维方式,按照这个科学思维方式才能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第二点讲,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方法,一定按照中国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学它的概念、判断,逻辑思维过程以及这个理论。离开这个前提,按照同学们在高中学习的受近代或者现代教育,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所开那些门课程。那种思维方式是学不好中医的,更学不好中医理论。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讲课就以讲脏腑为例,反复强调,同学们,同样一个心脏,中医的概念是建立(在)中国的科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的心脏的概念,而解剖学的心脏是建立在西方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科学思维方式,所抽象出两个不同的概念、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抽象的结果,抽象出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是有区别的。离开这个前提,就难以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这是第一点。要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作为我们本科生刚入学的时候,应该准备好的条件。
第二点,就学习这门课程而言,要始终(从)基本概念入手。一门科学,它是由若干学说组成的。作为一门科学理论,每一个学说都是由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者规律,由这三个知识要素构成,按照逻辑关系把它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基本概念是构成一门学说,构成一门科学最基本的要素。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首先从概念入手,逐个把概念搞清楚,先总的搞清楚,然后,横的搞清楚。在这个基础上,找出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把理论学通、学好。
如何把握这个概念?大家知道科学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它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地深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在不断地变化,这才叫科学。同学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那就是按照现行的教科书来学习,现在教科书里面给同学们提供的概念,教科书编写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到目前为止,得到学术界共识,相对稳定的内容,才能写进教科书里面。换句话说,教科书里面所提供的概念,是学术界所共识的,它给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至于还有其他一些内容,其他不同提法,作为本科学生学习,教科书里面一般是不纳入的。除了教科书之外,随着同学们的学习年资的增长,还可多涉及之。中医对基本概念的研究,也是当前中医药界研究重大课题,就是中医名词术语的规范问题,实际上就是概念的界定、规范。研究成果也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同学们追踪这样一个动态,看这个概念最新怎么表述?将来一旦在全国明确公布了,中医药的名词术语规范,包括它的释义、它的语言符号、名称的确定。一旦公布了以后,就变成我们国家的权威性的表达。将来同学们在学完教材基础上,凡是已公布的名词术语,语言表现形式以及内涵、处延的界定,叫释义,有差异的地方,今后一律以名词术语的规范为准。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呢?它也反映、体现了一个科学概念是运动变化的。因为从古至今,虽然经过现在的整理,同样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来下定义。前面课程讲到,就以健康的定义,以西医为例,下二十多个定义。每个定义都是站在不同角度,下定义应该符合科学定义的原则。这样,站在不同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的,并不等于概念齐。这是第二点,关于从概念入手,这是一。看工具书,要看最新的工具书。这是关于学习概念第一点要注意的。
第二、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中医理论当中的基本概念。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所决定的,中国的语言文字,每一个单字构成一个词,双音词也可构成一个词。总之,词可以是单音的,也可以是多音的。每一个词表达了几个概念,要对它进行释义,汉字的特点,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多义性,内涵的多义性。如果按照西方文化的思维特点,强调按照形式逻辑来推理,强调定义它的内涵,表述它一个概念定义的时候,必须是单义,不可多义,有个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说,一个术语在这门科学里只有唯一的解释,它的内涵不准出现第二个。而中国的文化恰恰与之相反。中国的文字是表意文字,有个意和象(在)里头。因此,它每一个单字,含有丰富的内涵,转化成我们现在(对)概念下定义,就从义项来说,它含多义项。但是,多义项,自有文字那天开始,注释文字那天开始,有《辞书》开始,都限定了这个义项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另外一个义项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就某一个义项使用条件,从古至今也说得非常清楚,概念是清晰的。我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的多个义项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义项?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那个(义项)?把握条件是至关重要的。离开这个思维方式,就是离开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就没有办法来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这是第二点,讲如何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
比如说,第一章,第一个就讲气。从古至今,说得很清楚。抽象气这个概念,作为一个文字符号的气,经过高度抽象,脱离开它的物质原形,抽象出它的结论,概括了它反映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本质吧!首先承认它是物质,同时,又强调它具有功能的含义。把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考虑,这是中国的文化。按照西方思维特征,物质就是物质,不能有功能的意思,它俩不能是功能和物质的统一、它俩实际是对立的。非此及彼,非物质就功能,非功能就物质。而中国的文化,既可以非此及彼,又可以亦此亦彼,这就是辩证的思维方式。离开中国文化思维方式,无论如何,也没法理解气的概念。我们讲过《中医基础理论》,所有涉及概念都是这样,都是这样一个界定,都是这样一个特征。这是如何学习概念?
第三、怎样去掌握中医的理论?前面讲过,中医基础理论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等构成的,由科学事实组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经过推理而得出来的。而这个推理,要求掌握辩证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按形而上学的那个逻辑学来推理的。换句话说,用现在逻辑学来说,传统逻辑是指西方最早的,我们今天叫形式逻辑,翻译过来,西方叫传统逻辑。而我们中医学思维方式呢?尽管是中国古代文化所决定的思维方式,是辩证逻辑。而西方文化中心的传统模式是传统逻辑,不是辩证的。在两种不同的逻辑思维取得了两种不同的理论、描述两种不同的概念,它俩不能等同,学习过程中,不能把它简单等同起来。所以,就引出第三点,怎样学习中医理论。因为中医是研究生命的,研究生命现象的,那么西方的医学,它也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对于人体的认识,中医学最早也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就以脏腑为例,中医的心肝脾肺肾和解剖学那个心肺脾肝肾,不可同日而语。理解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中医就必须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西医就按西医思维方式来理解,两者不能混同起来。也就是第三点提出来,因为同学们都学习过近代科学、现代科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剖学知识,不能拿解剖学那些知识来同中医对号。如果说脏象和解剖学还有点相近的话,那同学们学习经络的时候,上哪找其解剖?如果找不着了,那就中医不科学了吗?变成玄学了吗?一定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医理论,这一条是至关重要的。包括今后毕业以后,既要学习中医,又要学习西医,那就是中医也学得清楚,西医也学得清楚。至于今后,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你们不断地去探索,不是简单进行横向的比较。否则的话,学不了中医。在这个基础之上,去认真学习中医某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是由哪些基本概念构成的?哪些基本知识构成的?最后,它用什么思维方式?结果推出的结论是什么?前面我们讲,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是个原理。就分析这个句子而脾胃、气血、化源,仅从这,就牵涉到这么多概念。那就得问,什么是脾胃啊?脾胃它有什么功能啊?什么叫气血啊?气血和脾胃有什么关系啊?那怎样来通过脾胃和气血,最后推出来它是气血化生的源泉呢?找出它们的构成,这个原理的基本概念,然后它是怎样推理出来,得出这个结论?在这个基础上,学习理论,不是仅仅为了说明这个理论,为什么?其一、是它的说明意义;其二、更重要的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在中医学里面用它做什么?怎样用它去认识生命、认识健康、认识疾病、认识人们的养生和保健?不是就理论谈理论。我想如何学习好《中医基础理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按照中医学这个思维方式去学习,我看通过几十个学时的学习,在今后,再通过其他科学习,进一步来加强对它的认识,基本上就能把问题搞清楚了,大致的体系能掌握了。最终学习完了以后,分解开每个原理,它的概念、它的推理过程、它的结论、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各个理论之间、每种原理之间是个什么关系?我们第一章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念。换句话说,转化成思维方式,就是中医学所赖以存在的中国传统的、系统的、整体的辩证思维方式来学这本书。最终达到的目的,我理解,本科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今后大家毕业以后,再去读硕士生、读博士生,乃至念博士后,总之,最后你要成为一个高明的中医,第一关就过这个头脑关、思维关。靠什么过?靠这几年的功夫,各种课程来进行训练,第一关训练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如果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大致能建立起中医的思维方式,对中医理论当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上都搞清楚。最终,大家学会,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来考察问题,就达到目的了。也就是说,这门课程最终学习要考同学的,大家交一张卷回来,就字面说,还反映不出来学生到底建没建立起中医思维方式。应该从两个方面考核。一张卷,就老师教的都能通通答出,看其掌握的程度如何?另一方面,看你到底掌没掌握中医思维方式。在这张卷里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来。就是在论述一个(问题)、说明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也能看出你的思维方式符不符合中医?我想最后不是仅仅记住几个词,背住几个原理,就看能不能掌握中医的科学思维方式?通俗一点说,通过学习中医,我认为考核这个人是不是中医?你别看他念的是中医学院,说的是中医话,最后可以用一个标准判定他,看他的思维方式是不是中医?用我的话说,就是他掌没掌握中医的脑袋。这个将来同学们在临床的时候,临床实习乃至将来从事临床工作的时候,显得更重要。
将来同学们在学校学习两个系统:一、中医要学;二、西医要学。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所建立起的医学体系,和以中国文化为依托建立起的中医学体系。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都装在我们自己脑子里,会发生矛盾。当你没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连接点的时候,没学到如何澄清的时候?你没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连接点,没法让它们俩交融。大学刚毕业和在大学学习过程,我建议,学中医,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办;学西医,按照西医的思维方式办。将来到临床上去看病,用中医来辨证论治的时候,用中药给病人治疗的时候,就是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考虑。一半脑袋用中医,一半脑袋用西医。当考虑中医问题的时候,将西医这边脑袋闭上;当我从西医的角度看,把他诊断搞清楚,看到底什么机制?做出个正确诊断的时候,就把中医这半脑袋,将中医思维关上。把西医要搞清楚,最终如果你用西医治疗,就不要按照中医去辨证论治,要按照西医的思维方式去治疗去。只要按中医治疗,中医学院强调按中医治疗,一定是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去做治疗。
从我念书那年开始,我就想立这么个志向,现在干了几十年,我就可以练到这个程度。就比如现在看病,首先想,来了一个病人,那肯(定)到这儿来都吃中药,发挥中药的长处嘛。第一我先把西医,因为现代现实的医生,患者需要,要你大夫把西医给说清楚、中医给说清楚,这不是不合理的,这是社会需要。首先,西医的病,诊断清楚,什么病,第一次到这儿来一定进行全面检查,我得搞清楚。如果是从外院来的,已经带了资料,近期做好了,可以供参考。通过你自己检查,一定把西医诊断搞得清清楚楚。这个病,我用中药治疗,一点西药不用,一旦想用中药治疗的时候,我必须按照中医,把西医就不考虑了,只考虑中医,它俩互不干扰。我想能够练到这个程度,就是一个人长两(个)脑袋。中医学院的毕业生,既会中医思维,又会西医思维,用哪个得心应手,用哪个来哪个,真正地下功夫修练一翻,让它两者之间不交叉。如果你练到什么程度呢?已知某某病,某一个阶段,西医治疗效果不显,和中药比就是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中医治疗。但是同样中医治疗的时候,某个病诊断很清楚,在什么病理阶段是个什么样?用中医来认识它,用中医来治疗,这个时候就不考虑西医,一旦使用中药的时候,就不考虑西医是怎么回事?血脂高,现在研究中药,大黄可以降血脂、草决明可以降血脂,吃山楂还降血脂。那好,血脂高,咱们就在处方里加山楂、加草决明,这就不是中医的思维。血脂高,胖子血脂高,瘦子照样也可以血脂高。肥人多痰、湿,就化痰祛浊。瘦人还化痰吗?离开中医的思维,怎么治疗高血脂啊?
最后一点讲,最终考核《中医基础理论》学没学好?就看能不能初步地建立起中医的科学思维方式。如果建立起来了,注意,本科生学完第一门课,一个学期,能初步地建立起来,他要经过后续课程训练,特别是将来到临床去训练,建立个思维方式。
最后一点,要想学习好中医理论,中医的理论,任何一门科学,是先有科学事实,就是先有科学实践,就是人们的实践。要解释这个实践,为什么?再由实践,逐渐逐渐地抽出来理论。科学理论的产生,这样一个思维过程:一、科学理论有啥作用?解释已有的实践,对它进行解释;二、它能够指导实践。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想学习好《中医基础理论》,仅背书本是不可以的。对某一个原理的深刻的认识需要经过临床实践,长期的临床实践,通过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去加深认识。这是按照一般科学规律,就科学理论产生这个规律来说的。而我们中国的科学、中国的文化,强调这个行,知行合一啊,强调实践。这从哲学上讲思维过程,中医强调实践。而中医学,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在四诊合参的前提下。四诊合参,从思维来看什么?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
这就告诉我们,中医学院的学生,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的,或者临床研究,实践是第一位的。仅靠书本,是不可以的。必须通过实践,临床实践,才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特征。知行合一、强调行而后知。中医的思维方式,第一关是形象思维,靠充分的占有资料。在形象思维基础上,才能产生抽象思维。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想学习中医理论,就必须加强实践。离开实践,没有办法进一步来理解中医理论。
西方医学的理论呢?它从解剖学、实验室来,它在这个地方推出的理论可以抽象出来,就在办公室里可以抽象出理论来。西方的哲学这个特点,是为什么叫经院哲学呢?哲学家根据已有的事实,应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抽象出来。它不管实际状况是什么?中国的哲学是在解释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这样抽象出来的。所以,理论产生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决定了学习中医学,咱们讲现在中医理论再放大一些,要想学中医,学中医离开临床实践,学不了中医。就文字练文字、就书读书,最后可以成为一个经学家,你可以成为一本活字典。但是不经过实践,你不知道,你所讲的这句话、这个原理,它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问题还解决不了?哪些说得不完善,用今天的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中医讲辨证论治,用论治来检验辨证正确与否。中医学、中国文化特点所决定的,中医理论所决定的。所以,我想同学们如此,就是我们当老师的,要想当中医老师,讲中医,无论基础课、临床课,脱离开临床实践,就叫做是讲教科书,我看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他本身也很难成为一个高明的中医。这是如何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我们讲完课程回头来,根据中医学这门科学的特点,与现在我们所处这个时代,大家原有的文化基础,发生了冲突,怎样才能学好?提供这些思路和方法供同学们来参考。同学们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主张,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是养成怀疑、批判、研讨这样一个好的学风。怀疑就是好的科学品质,就是善于对过去已有的前人成果和理论提出质疑。这个怀疑不是否定的意思,划个问号,问它这个概念怎么来的?他的思考过程是什么?怎样抽象出来的呢?逻辑思维过程是什么?用现代的思维方式衡量他那个推理过程严密不严密?他所回答的问题周延不周延?敢于提出来,不盲目地相信,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史充分体现了历代医学家的创新精神。
第三、要批判式学习,找出来前人哪一地方有问题,不足的地方。你应该怎么办?应该怎样认识才对?在怀疑、批判基础上,从古到今,认真地去研究,去分析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最后,按照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现代的系统整体辩证思维方式,来看中医的某一个概念。哪些地方应该把它完善起来?向前突破创新。从一年级开始,上学期末开始,就必须养成这样一个良好的学风。我们在绪论里,虽然很简单地讲了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举个例子,典型实践,给大家介绍,将来同学们认真学习《中国医学史》,到三年级以后,学习《中医各家学说》,它是讲中医的学术史。通过这两门课程,进一步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的深入,天、地、人环境的改变,历代医家,都在《内经》所创立的基础之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有所否定、有所肯定。一本中医学的历史,很鲜明地体现了中医学是敢于怀疑古人、敢于批判古人、敢于突破《内经》所建立的这个理论、敢于大胆创新。中医理论中医学的历史,并不是一个保守的理论和历史。这是就我们中国文化自己而言的。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外国的文化。中国佛教,咱们这里头也有啊,中医理论里头看古书也提到,佛、道、儒三家,叫佛学、道学、儒学。那个佛学,中国的佛学是来源于印度,印度的佛学和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和中国的文化相结合,中国人创立了自己的佛学。它的哲学思想据源于印度哲学,又和它有区别,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征。这个思想也进入到中医来了。大家将来学习中药的时候,如果讲药的产地,大家看现在的中药有多少不是中国产的,从大洋那边过来的。如果中医学是个封闭的学术体系的话,为什么吸纳这些药呢?你看《本草纲目》里面,翻翻书,有多少是外来的药品呢?我说这些为什么呢?中医学,用现在词说,叫开放体系。若从科学精神看呢?中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体系,它不保守、不封闭,这是第一个问题。
我要说的,这门课程讲完了,回过头来,有一点具体的概念、具体的印象了。回头来看,如何来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同时也是如何学好中医学?甚至成为一个将来真正在中医学里面有所作为的人,所具备的学风,所应该培养的最基本的素质,归根到底一点就是科学思维方式。如果把这个思维方式建立起来了,就不会越念、越学,感觉中医不科学,甚至学完以后,可以改行,做别的。改行,另外一回事情啊,和中医不科学不是等同义语。现在的大学教育叫素质教育,给同学一个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结构、基本素质教育,就是做人、做事,基本素质教育。至于毕业以后,做什么?我主张因人而异。就是你喜欢做什么都可以,只要能体现你自身价值就可以,并不(一定)非得要你中医学院毕业以后,一定当中医大夫、一定从事中医。不一定,叫素质教育,其他学科也是如此。但是和你越学越怀疑,认为中医不科学,认为中医不科学,所以你不愿意做它,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素质教育决定了传统的所谓专业对口这个观念,就得改变了,这是第一点。我向同学们要说明的,就是讲的事情。总之,学习中医,按原有的文化基础来学中医是非常艰苦的,有个过程。那么,做好知识准备,要一边学中医,一边来补充,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来补课,这样会有助于理解中医;再一条,强调实践。将来进入三年级以后,进入临床实践的时候,要认真去做临床实践。不仅是我们的学生,就是我们当老师的,也是如此,时刻离不开实践。
下面就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有的课程已经讲过了,再重复、再强调一下。咱们在第一讲的时候讲气、阴阳、五行,这是中医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我们讲中医学里面的气、阴阳、五行,大家注意,中医学中的气、阴阳、五行,不是纯粹讲哲学。我给大家讲哲学史,讲哲学气、阴阳、五行;另外一个,着重解决哲学的问题,它不回答具体科学问题,讲哲学的一般规律。在中医学里面,这个气、阴阳、五行属于中医学这门医学科学里面的哲学。为什么还讲这个呢?为什么其他学说不讲呢?其他学说也讲。比如讲数学,到了研究生的时候,老师开数学哲学;学物理学,研究生必须开这课,叫物理哲学。咱们笼统起来,讲自然科学,叫科学哲学,这是进入研究生阶段必修一门课程,而且必须学好。如果将来同学上国外留学去,所学医学,医学博士最高层次,不仅有个医学具体学科博士,最后一定是一个哲学博士,拿到了哲学博士,意味着你在这个具体学科领域里面水平最高。就是说,他有科学的哲学头脑去指挥研究这门科学,知道这门科学怎样去发展?而没有这个头脑,科学哲学的头脑,仅就具体问题去解决具体问题。当兵可以,当不了元帅,当不了将军。不是中医怎么非得学哲学呢?人家西医也一样,西医也照样,生物哲学。它是在研究生的这样一个阶段开,咱们是从本科开始就开。就是任何一门学科,离开抽象思维、离开逻辑、离开哲学,这门学科没法建立体系。它是倒过来学,学西方自然科学,最后上到最高层次,研究科学哲学。而中医学,咱们中国,正好和它思维方式相反。人们先讲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为什么第一章非先要讲这个呢?强调中医学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办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由气、阴阳、五行那个哲学思想所决定的。哲学,一回答实践的问题;另外,它建立起一种思维方式,非讲这个、非学这个不可。
在中医学里面的哲学,它既有和纯哲学的气、阴阳、五行有相同的地方。可是中医学,既要回答实践的问题,还要回答具体生命问题。所以,中医学里面的哲学,有的时候表述的问题就很抽象,从哲学的高度、层次来说明问题;有的时候又说明具体生命问题,又讲得非常具体,就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最后落脚点,落到解决具体科学问题。学习气、阴阳、五行最终就达到这个目的。具体研究概念就出现问题啊!所以咱们讲授的,把它尽可能的分离开来。就气而言,它的哲学的本义是什么?用到医学,是指向何处?在医学里面,怎么来理解它?哲学怎么理解?把两者的关系说清楚。这就是为什么讲气、阴阳、五行的时候,把它做一个术语分离的道理。
气、阴阳、五行,我们讲它的概念、讲它的基本内容。实际上,讲气、阴阳、五行,那个哲学学说它的最基本原理,概念里面,我们一方面讲它的哲学意思。什么意思?另外,医学到底什么意思?至于说讲到它们这三个概念,或者三个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一、解决一个思维方法,咱们讲方法论意义。因为它是奠定了中医科学思维方式的哲学基础、逻辑学基础,所以首先要看这个气、阴阳、五行对中医的思维方式,从方法论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一般抽象来解释了。用这种思想、这种思维方式解释中医的具体问题。解决啥问题?教科书里例举了一些例子,就是用这个气:一、用它的思维;二、用它的医学含义,来说明医学的具体问题。它俩是统一的,不能够截然分开,这个也是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的过程。比如,我们强调气,气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万物皆统一于气。气又是运动,中医强调运动性,体现了这个概念,哲学上体现物质和运动的统一、也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反映在医学上,作为方法论语言,必须这样理解,不然怎么处理形神统一呢?就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那就决定了,哲学上如此,理解了中医学的气,从总体上理解气。如果只强调物质,不强调物质和运动的统一、结构和功能的统一、那么就回到西方的物质和功能关系。它基于万物皆统一于气这样一个思想,那不是所有的,尽管世界丰富多彩啊,万物有多样性,但是都统一气的概念下。这不是整体观念吗?不能理解为,就是五行生克制化吧!人,天、地、人构成一个体,这是建立中医的,中国人的整体观念一个最基本思想。强调气要运动,抽象出阴和阳两个概念来。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用阴阳的对待、互根来理解气运动的规律,阴阳也是建立一个观点。它解释了统一物质,统一于这个气,它的运动的原因,又建立人们思维最简单的分类方法、思维方法,比较二分法。用运动的观点考察,我们前面承认气是运动,它怎么运动?运动的原因是什么?用阴阳来解释它们运动的规律。阴阳是气运动的动因,内部的动因。那用阴阳来解释人的问题,把生命看成运动的、健康看成运动的、疾病看成运动的,我们前面讲的课程贯穿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这是从抽象一点来看生命问题。在具体解释某一个现象,主要的是倒过来,是着重从分类学、从方法学来看、两分法来看,把人体的形体结构作一个划分,对证候进行划分、对药物属性划分,这是具体解释问题着重强调对阴阳的属性的概念。可是强调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又回过来,它们是互根和对立的。就是具体和抽象是密不可分的,不是截然分开的,五行学说也是如此。
第一个问题,说一说为什么必须讲气、阴阳、五行的道理?气、阴阳、五行在医学里面应用,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一、给我们提供一个科学的哲学基础、科学的思维基础,这是最重要的。整体观念、形神合一、什么气、气化、气机,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不是中医学的。我们是把这个概念移植到中医里面来,表述生命问题、健康问题和疾病问题。可是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不是今天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点就是每一门具体科学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自己的科学概念,用自己的科学概念来回答本门科学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借助于某些哲学的概念,来回答自己医学的问题。就出现了在表述过程中,一会使用哲学的概念,那么有哲学含义,一方面有具体科学含义,就表现为抽象和具体交织到一起。这不仅是中医学,任何一门科学在同一时代的话,都是如此。
我建议同学们有机会读一读《西方医学史》,三大本,是一个美国的医学家写的。你看看西方医学怎么发展来的?再读一读《古希腊哲学史》,看看西方,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现代西医学,它是怎么发展来的?如果把这个了解了,那中医学,讲中医,为什么讲气、阴阳、五行?一会抽象一会又具体,就很清楚了。当然今天看,这是我们的长处,建立一个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它的长处。但是表述医学生命问题,必须解决具体问题,有时说得很抽象,这也可能,这是宏观有余、抽象不足,具体精细不足。这也是咱们中医,从现代来看,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的。最理想的,按照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认识它,对任何一个事物,从整体宏观上把握非常清楚,微观精细也要把(握)得很清楚。从宏观到微观都说得很清楚,这是最理想的。就这个意义说,中医气、阴阳、五行所建立起的科学思维、科学观,它长处是宏观把握得非常准确,但是,微观精细尚需要完善。这是第一个问题,总体,这也是反复强调它的思维方式。
我们在前面讲气、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仅仅是举例,并没有穷尽应用,并没有穷尽,一个一个例子,仅仅举几个例子,来供同学习参考。中医这个思维方式、这个方法论,用它来做什么呢?怎样来引导同学们学会?怎样用气、阴阳、五行所建立起世界观、医学观和方法论?怎样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具体问题?仍然是强调思维的规律,用具体方法来怎么样解决具体问题?仅仅是拿出几个典型例子而已,不是就应用到这一点上。将来同学们学习临床和学习中药、方剂,仍然是用气、阴阳、五行来作指导,用这个思维方式来作指导。带有共性的问题,这是气、阴阳、五行。
关于有同学提出“阴阳中复有阴阳”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已经在课堂讲得很清楚了。注意,现在我讲的和过去教材讲的处理这个问题不一样的?什么意思啊?过去,按“一尺之捶,日取齐半,万事不竭”来理解,就是按照一尺之捶一次折半,每次折半的分下去。《内经》也这么举例子,就是“阴阳中复有阴阳”,就是每次取二分之一,无穷取下去,这么分析。实际上“阴阳中复有阴阳”,它是从思维方式来讲的,就是不管事物从宏观也好、微观也好,就是整体好、局部好,它永远可以用阴阳一分为二这个动态的观点去考察它。举个例子,脏为阴、腑为阳,脏腑而言(来)说,脏为阴,腑为阳,一分为二了。不是一分为二。咱们讲脏是五、腑是六,怎么一分为二?一个奇,一个偶啊,是这两者按照阴阳属性可以把它规定属阴、规定属阳,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它俩。那么脏同属阴,仍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每一脏还可以分阴阳,就是可以永远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它去、去分析它。注意不是简单地划分,不是每次都取二分之一,无穷地取下去,不能这样理解。至于说六腑,其他脏腑有的阴阳配不上,这也是一个需要咱们进行后期研讨式的学习去解决的。为什么出现这样?这是现在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实际六腑只强调阳不强调阴吗?也强调阴啊。我们前面讲强调胃(的)阴阳、小肠的阴阳,它也同样强调阴啊。小肠有虚寒证、有实热证,它也同样需要阴阳的。就是不管五脏,还是六腑?脏腑,都可以从运动,一分为二这个运动的观点去把握它们的生理和病理,这样来理解“阴阳中复有阴阳”。如果举例子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脏和腑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脏为阴,腑为阳,一分为二、整体脏腑一个合称概念。五脏本来属阴,我们还可以根据它们的生理特性、它们的功能,可以再划分、再分一下。就是说,不要把问题看死了。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对而言的,不是这个事物判定一旦属阴,永远到底,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把任何一个事物判定属阴,它的属性,或者属阳,永远到底的话,最后我们讲阴阳的转化,讲事物性质的改变、属性的改变,就没法讲了。如果这样理解,那可真就是每次取百分之五十,那就是回到亚里斯多德所建立起形而上学,那可真就是简单地一分为二了,静止的一分为二、不应这样来理解阴阳的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好,这节课先到这里,休息一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