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73集 养生概述 阐释和临证;2.制方法则(含服法...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6:5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ODg3NzY1Ng==/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理论阐释】
教材257页,《至真要大论》,各种治法的原应用举隅的【理论阐释】。这一节【理论阐释】提出来的问题是治法逆从的问题。治法逆从是包括逆治法和从治法。也就是《至真要大论》原文所说的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其实无论逆之和从之,它们的用药要从药物来说,它们的用药的性质,都和疾病的本质是相逆的,是相反的。但是“从治法”是有从其现象而治的这个含义。因为甚者从之,就是疾病严重了,出现假象了,是从其假象而治,1其实质还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的。所以说有“微者逆之”,病轻微的,没有假象的时候,就明显的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如果病情严重了,出现假相的时候,那可以从其现象而治,从其假象而治。所以照原文上说,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就是开始的时候,看来药物的性质和疾病的现象是一致了、相同了。但其终则异,其实最后还是药物的性质和疾病的选择是相异的、相不一致的。所以叫相异。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因此在利用、使用治法的时候,特别是从治法的时候,那真是要看到疾病是有假象存在。所以要认真的进行辨证。我们在这段【理论阐释】当中,特别提到的是比如“阴极似阳“阳极似阴”,“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明明是阳热之气过盛,但是表现出来可有四肢厥冷,所谓阳盛格阴,明明是阴寒之气过盛的疾病,但是他可以出现面色潮红。或者病人烦躁。这是所谓“阴极似阳”,或讲“阴盛格阳”。格拒,把阳气格拒于外,还有呢,阴盛之病,面色潮红,说面色如妆,就好像化妆一样。粉红色出来了,这叫戴阳证。好像戴帽子一样。把这个阳气戴到头上来了。其实那都是虚阳上越的一种现象。其实质疾病还是阴寒之证。正是因为他有假热的现象出现,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当然是用热药,以热药和热像来说,它是相从的。其实实质还是针对他的阴寒之证去治疗。所以我们在治法逆从,这个【理论阐释】当中,提到了这样一些问题。这是临床上必须要注意的。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这都是临床家常说得话。也是提示临床医生们在临床看病的时候,要认真仔细辨证的这样的话。当然这是从理论上来讲。

【临证指要】
提到关于反治法的运用问题。主要是引证了几条《伤寒论》的条文,来说明治法问题,反治法的运用问题。比如,

1 热因热用
引《伤寒论》317条,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其实张仲景在这辨了证了,是里寒外热,有下利清榖的症状,还有手足厥逆,手足发凉,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但是这个病人不恶寒。其人...,也就是说这个身热面赤,说明是阳假虚,假阳,虚阳,实际病证还是阴盛。讲就是所谓阴盛格阳,这时候用药当然还是用热药。不要看到这个病人,有面色赤,这个现象,即使有面色赤,是热的现象,它是假象,也有过程我所说的,象戴阳的现象出现。这是第一条,有热象而用热药。

2 寒因寒用
疾病出现寒的现象,而用寒凉之药。其实是说疾病本质是热,而又假象出现,有一个阳盛格阴的问题。阳盛于里,格阴于外。所以外边看出是凉的。引《伤寒论》350条,说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厥就是手足厥冷,手足厥冷,手足冰凉了,但是要注意,他有脉滑,所以说明是“里有热”,用一个“脉滑”,滑脉是实证。属于实象的脉。分类脉阴阳的话,滑脉一个是归到阳的一类。《伤寒》注家有的讲过,说“大、浮、数、动、滑,阳脉;沉、涩、弱、弦、微,阴脉”,那是阳盛格阴,所以内有热而手足凉。“厥”是手足厥冷。白虎汤主之,也就是用白虎汤这个辛寒之药,来治疗这个实热。而且药性是凉的和假象(手足厥、厥冷)是相似,相从的。所以也是属于从,从其假象而治,所谓“反治法”。

3. 塞因塞用
引《伤寒论》273条的条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治以理中汤之类。虽然是食不下,但是仍然给他用补药,用补法。塞因塞用是这样一条条文。

4. 通因通用
引《伤寒论》321条的条文,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就是所谓的热结旁流。热邪与燥实结在肠中了。可是呢,泻出来得还是清水。这是很通的现象,结果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张仲景提出来,治疗的时候还用大承气汤急下之。所谓的通因通用。本来他下利清水,还是要用通。为什么?其实实热结滞在肠中了。应该急下之,急下存阴。不然的话,大热在内要把少阴之阴津都给耗竭了。所以《伤寒论》有几个急下,这就是一个。三急下,这就是一个急下之证。属于通因通用这一类。从治法上来考虑。

这是【临证指要】上提到的一些关于反治法的运用问题。举例言之。因为这一段原文就是举例言之。我们在临床运用更只能是举例言之。因为作为治法,应用面很广。我们也从这举例当中看出来,张仲景在对《内经》的治法,应用得非常灵活,我也讲课当中谈到,张仲景《伤寒论》的治法这些法则,在《内经》上都可以找得到。甚至于基本上都可以在《阴阳应相大论》那段,因势利导这个治则这一段里头,找得到根据,也提示,作为医生研究《内经》的理论,深入理解《内经》的理论,用之于临床是何等的重要。医圣张仲景确实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典范。这一段前面就讲完了。

制方法则
下面看258页,《至真要大论》的第二段,我们在这一节所选的第二段原文,这一段原文是讲的制方法则。就是怎么制药方?配制药方有什么法则问题。制方法则。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
歧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
歧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也,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小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这个第一行到第二行零三个字,这样一句话在《至真要大论》原文上,它是在我们下边那段的后边的原文,而且后边还是隔起来一段的原文。我们在教材编写的时候,反正是节选,能从理解方面比较顺,所以把这样一行零三个字,调到前面来了。特别要加以说明。也就是说,这样虽然看来是我们把它摆在一起了,其实不是《至真要大论》原文同一段的文字。前面的内容我们摆在教材里头,前面这一行多字在原文当中,实际上是在后边的,特别说明一下。

方制君臣何谓也?方制就是制方,怎么样组成中药的方剂?药方是怎么制成的?而且制方当中是要有君、有臣,这样一些关系的。“方”也就是药方,把几味药组成在一起去治疗病证的,这个就叫“药方”。所以这个“方”就是“药方”。“制:就是配制,组织。怎么样组织、配制药方呢?药方三说有君、有臣是怎么回事呢?

歧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歧伯回答说,主病之谓君,主病,就是针对疾病主要证候的那个药,在药方当中,它就叫君药。就是对证之主药,也就是叫君药,对证之主药叫君药,佐君之谓臣,辅佐君药的这个药,来继续的对疾病进行治疗,辅佐治疗主证的那个药物。对疾病进行治疗。这个药物叫做“臣药”。“应臣之谓使”,使药是顺应臣药、顺从臣药的药,后世解释说,所谓“引经报使”,就是引导着这个药物到达于病所,或者到达于某一经,引导着药物到达于某一经。你看教材注释一,引证的张介宾的解释,《类经》上对这句话注释,“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在组方当中,君药在《内经》说来,君药也就是一个药,两个药,一个方当中,一个药为君,个别的是有两个药味君,所以他说味数要少,但是分量要重。对证之主药。“赖之以为主也”。依赖着君药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药。“佐君者谓之臣,味数稍多而分量稍轻,是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通行向导,是引经的向导药,这是君、臣、使,后来我们在方剂学上,有个君臣佐使之说,分成四类。在这里看来就是三类。因为他把“佐君之谓臣”,作为一类药来说。

下面具体的就是药方的分类。我们后来也把它叫做说是方剂的分类。下边这样一段。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

这个气,因为《至真要大论》是讲的五运六气的,所以这个“气有多少”实际上说五运六气的六气,三阴三阳之气,三阴三阳之气就有多有少,有太过有不及,这运气有太过有不及,当然也有平气,三阴三阳又有多少之别,所以叫“气有多少”。“病有盛衰”,这个病是和五运六气相关的,有实有虚,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就有缓有急,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标本病传》所讲的,标本缓急治法的问题。因为治法上有标本缓急,因此在制方在,药方上,组织药方上,就有大方,有小方。当然,大方、小方,其实就包括下边所说的这几类方子。用大小方来代称其余的几类方子。就跟我们“喜怒伤气、寒暑伤形”一样,那个“喜怒”是代指七情。“寒暑”是代表六yin之气。这个大方小方也是代指下边那个药方的分类。因为治疗有缓急,疾病有盛衰,所以方子也有大方小方。“愿闻其约”,想听听它这个要领是什么?或者说,制方的准则是什么?“约”,要领、准则、概要。

“歧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

这个气有高下的气,是人身脏腑之气,脏气。有高下之不同,脏腑之气有的高、有的下,病位有的高,有的下,由于病位有高有下,所以在治疗上方子就应该不一样。所以“气有高下”,这个气是说脏腑之气。有位高,有位下这样的区别。“病有远近”,因为脏有高下,病就有远近。高,就是病位近,下,就是病位远。当然也有浅深问题。远近也含有浅深之意。浅的就病位近,病位深的就是所谓远。所以“病有远近”。

“证有中外,治有轻重”

好,全部《内经》就此处提出个证候的“证”来,病证的证。证有中外。所以研究证研究证,上《内经》里找去,你就找到这就够了。就这个谈到“证”。因为证是证候,病证的证候,有在里,有在表的不同。治疗上有的需要轻,有的需要重。治有轻重。说来说太复杂了,有高下,有远近,有中外,治疗上前面说方“治有缓急”,这说治又有“轻重”。太复杂的问题。 不管多么复杂,最后告诉我们一条原则。

“适其至所为故也。”

适,就是适宜,就是适合。就是根据病位的高下、远近、表里,用药采取相应的药物。或者轻,或者重。总之,是要求药的气味要达到病所。这是最根本的要求,或者说是准则。叫“适其至所为故也”。使药物能够到达于病所为准则。适合这个病。对,还有适合这个病。到达病所,适宜这个病情。“适其至所”为准则。

“《大要》曰”,大要,我们前面讲过,就是古医经,比《至真要大论》要以前的医经。我们在讲病机十九条那一段的时候,也有“《大要》曰”。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一味君药,两味臣药,组成三个药,用三个药来组成的方剂,这叫“奇方”。因为是单位数组成的方。所以叫“奇方”,奇数。

“君二臣四,偶之制也”,两味君药,四味臣药,一共是六味药组成的药方,六味是偶数,所以这样的方剂,这样的药法,叫“偶方”。谈到两个方了。一个“奇方”,一个“偶方”。

“君二臣三,奇之制也”。

“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这是八味药组成的方是偶方,所以叫“偶之制也”。看来这两句话,讲的是“奇方”和“偶方”,是从药味的数来说的。同时我们在这也可以看到,君臣佐使组方里边,君药可以是一味,也可以是两味,至于臣药,佐药,相对的数量就可以多一些。

“故曰:近者奇也,远者偶之”,“奇方”和“偶方”它的治疗特点是什么呢?说“近者奇也”,病位近,病所近,在表,病位浅。可以用奇方,还有病在上,病在上、病在近、病在浅,用奇方。反之,“远者偶之”,用偶方。用双数药组成的方剂来治疗。

“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汗者,应当是指浅表之病,对不对?用前边的话说“近者奇也”,应该说“汗者不以奇”,应当是汗者用奇法。所以这个有注释,你看注释6,“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张琦疑“奇”“偶”二字误倒了。因为这样一句话,和前面“近者奇也,远者偶之”意思不同。不但两句话意思不同,从我们体会来说它也不同。偶方是比较远,奇方式比较轻轻的,易于发散,单数药,阳数,对不对?奇是阳数,偶是阴数。所以易于发散那是阳的特点,所以“近者奇之”“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如果这样倒下来,看来意思就更准确。所以张琦的注释还是可从的。同时,王冰在注这句话的时候,虽然我们现在用的就是王冰的本子,但是王冰在注这句话的时候,他也是这么注的,“汗药不以偶方”,那不等于是说“汗者,不以偶”吗?咱们印的是“汗者不以奇”,所以从王冰的注,以及其他医学家的见解来看,这两个字应该是互倒。可能是传抄之误。“偶”“奇”两个字互倒了。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上部之病,用补法或者用散法,用其他方法,总之是治上部之病适合用缓方。“上”,其实也等于病位病所近,病位浅。所以可以用缓方,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如果是病位远,病位深,在下,用奇方,可以用药力很快到达于病所,免得经过中间那个部位的时候,药力被缓解下来,药力被减弱。所以要用奇方。迅速地让那个药到达于病所。看来这就是“缓方”和“急方”。又有两类药方了。补上治上用缓方,补下治下用急方。也就谈到了用药物的,缓味药组成的,气味和缓,功用和缓的药组成的方,缓方。可以治上部之病,治轻浅之病。药物的作用剧烈,急,作用急的方子,可以治疗病所远,病位深的,病在下的疾病。这是治疗上的“缓方”和“急方”的不同。

“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急方是用气味厚的药物组成的,所以作用猛烈,用气味薄的药来组方做成缓方,以治上部、轻浅部位的疾病。这就是“缓方”和“急方”的组成特点。用气味厚制成急方,用气味薄制成缓方,来治疗病在上和病在下不同的病。这又出现两类方子,一类是急方,一类是缓方。它们组成的药物特点以及治疗作用的特点。

“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这句话是说服药的方法问题,在服药的时候,前后是说的饭前和饭后,如果是病位浅,这个时候的病,用药应该是在饭后服,病在上焦,病位浅,应该饭后服。如果是病位深,病所远,这个时候服药应该饭前服。免得吃过饭之后,再吃药,药力不容易到达于下部。中道气味之者,在中间道路上就被饮食之气给阻隔住了。所以这句话是谈到的是吃药的时间问题,跟饮食的关系问题。我们现在治病临床上也是这样,病人也会问大夫,大夫也应该有所依据,说我在病是饭前服还是饭后服,吃这个药,服这个药,对不对?那你总得告诉清楚,说“病所远”,部位比较远。避免药物的气味在中道而受到阻滞。受到什么阻滞?受到饮食之气的阻滞。所以“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那是说先吃药,后吃饮食。“无越其制度也”,这也是一个制度。不能超越,不能越出这个常规。

“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平气,就是平调气血的规则。平,是平调,气,这里就指的气血。道,就是规则,准则,治则。治疗原则。平调气血的准则,平调气血的规则。是什么呢?“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病所近的,无论你是用奇方还是用偶方,都要“制小其服”。

“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病所远,尽管是说,病所远,用偶方,但是病所远有时候也可以用奇方,有时候,病所远,不论你用奇方还是用偶方,都要“制大其服”。“制大其服”“制小其服”是什么呢?这底下说了。

“大则数少”,这个“大”是说用量大,不是说上边所说的那个大方。大方是什么?是药味多组成的方剂。叫“大方”。是药味少组成的方剂叫“小方”。但是这里所说的“大”,是说用量大。每一味药的用量大,不是药味多。所以说“大则数少”,用量大,但是药味的数量要少,药味数量少而重量大是什么特点呢?是作用可以可以利专,专一。所以量大,数量少,它就药力专一。不会被分散。

“小则数多”,小方,所谓“小”,上面所说的“制小其服”的小,就和这个正好是相反了。用量小但是药味比较多。这是适合用于病所近的疾病。病位比较轻浅,病位在上焦,你反而可以多用一些个药物,轻浅,当然是数量多而份量轻。作用分散一点,反正病在上,病在表,散开一点,没什么关系。如果病所深的话,你也用数量很多的药,每味药量也不大,结果反而达不到病所。

“多则九之,小则二之”,数量多可以用到九味药。数量小,也不能小于两味药。单味药那不叫方子,那不叫制方了。所谓方,就是几味药组合一起,来起治疗作用的那叫药方。单味药其实原则上说,不叫做方。当然咱们在习惯上也有个独参汤。独参汤其实不叫做什么药方嘛。它就是单味药。所以说“多则九之,小则二之”。是,九味药的方子已经不小了,你看《伤寒论》的方子,超过九味的就很少了。但是少则二之,最少也得二味药。那才叫做方。当然我们现在的临床大夫不一样,有的大夫现在用药也不会超过九味,极少超过九味。一般都四五味,五六味,但也有的医生开方子,现在也不一样了,开多大的都有,开二十味,三十味,四十味,一个方子开五十味的都有,当然他把这个方子给病人开的时候,告诉你一付药吃三天,他是怎么个吃法。那就组成的数量太多了。

“奇之不去则偶之”,有时候用奇方治病效果不好的话,可以用偶方。或者说把偶方也加到奇方里边去。那就不是一个方,这样的方剂,当然数量就相对大了。

“是谓重方”,把奇方,偶方合起来一起用,这叫重方。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复方”。两类方子搁在一起重复起来使用,所以叫重方,后世叫复方。我们现在也还有这个复方,那个复方。也是从那来的。从《内经》时代起的这样一个名字。

“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奇方不去,用偶方配合起来,用复方治疗。复方治疗的时候效果还是不太好,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到,病情很复杂。病情复杂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反佐的方法。所以叫“反佐以取之”。比如说在你用寒药治疗热病的时候,效果不好,本来是热病,用寒药效果不好,可用一些反佐的药,加上少量的热性的药,用热药治寒证,在大队的热药之中少加点寒凉之药。作为反佐。这样的话,就避免格拒。因为药和病的性质完全相反,病势很重,你用完全相反的药对过去,它可产生格拒,用点相从的药,反佐药跟这个病的性质相同的药,不是现象相同,跟那性质相同的药,佐一下,这样的话,就避免格拒。引导它一下。不要强着来。顺从它的性质治疗,它就容易接受了。这也是一个治病的思路。我们处理很多事情,其实有时候都需要这种方法。说就是跟你意见不一致,你就跟他硬顶,这有时候解决不了问题,顺从他一点,结果他还跟着你走了。处理疾病的时候有这种方法,叫“反佐以取之”。

“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这句话,这个“反佐”之意,就是所说的无论用寒热温凉之药,它都是反而从其病,这不是从其假象,这是从的数量比较少,在大队的热药当中,搁点凉药,大队的凉药之中搁点热药,没关系,不影响这个方子的本意。反而起到好的治疗效果。避免了药与病相格拒。

这一段就是讲了这样的内容。特别在治方的法则方面,有奇方,有偶方,有大方,有小方,但是这里头没有具体讲大方、小方。大方、小方我刚才说了一下,也是根据后世注家们的见解。

大方就是说药的味数多叫大方。
小方是药的味数少叫小方。
缓方,就是作用缓,气味薄药物。它治疗的特点是病所近。
急方,是用气味厚组成的方剂,它治疗的特点是用于病所远。
奇方。奇数的药物组成的方。
偶方。偶数的药物组成的方。奇方偶方它们治疗也有一定的特点。
大、小、缓、急、奇、偶、重七方。所谓《内经》所说的“七方”。就是这段。《内经》讲方剂分成七方,有人说是方剂的分类,最早的分类。那就是这七方。大、小、缓、急、奇、偶、重。这一段我们就讲完了。

【两类阐释】
1. 制方法则
制方法则第一个自然段讲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制方当中,药方当中有不同的成分,君、臣、佐、使。是按它的作用来分的。是根据作用而分主次的。

这一段的第二个内容是说因病而制方。根据病情来制定什么方。病所远,用什么药,用什么药组成的方。病所近,应该用什么药物组成的方。是根据病来制方,来选药,还有用量。病所远,那你用量就应该多,但是药味数就应该少。这才能达到病所。相反的,病所近的,就可以适当的药味数量多一点,每味药的药量都反而要小了。所以这第一个问题制方法则,实际谈两个内容。(1)根据药物的作用来分主次。来分君、臣、佐、使。(2)因病制方。这个制方包括选药以及用量。每味药的用量。

2. 方剂分类
方剂分类,《内经》根据君、臣、佐、使,各类药物的味数与用量,将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重七类。大方和小方式根据药味数的多少而分的。奇方和偶方,是根据药味的奇数和偶数分的。缓方和急方,是根据药味组成方剂的药物的气味厚薄来风的缓急。当然,它们主要也有不同。重方,就是两个方子复合在一起的,叫重方。

至此,我们就把第七章,治则这一章讲完了。

小结
260页。我们把这样章进行了一个总结。治则,又概括说了一下治则。是包括针对疾病的寒热、虚实的治则,疾病的病位,是表里上下内外的治则。针对疾病的先发后发的,还有先发后发的治则,什么病先治,什么病后治。疾病的轻重,有轻重,微甚的治则。所谓“微者逆之,甚者从之”。还有邪正的关系的问题,当然治疗正的话,是要补,我·这里特别是要温,“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邪气的治则,包括比如说有劫法,有削法,这不都提到了吗?本篇讲的“坚者削之”、“薄之劫之”,所以有邪正的治则。气机的聚散治则,比如说“逸者行之”,这不气聚吗?“散者收之”,这不是逸、散的治则。都在本章里都谈到了。此外,还有标本先后,也属于治则的范畴。特别在《标本病传》那一篇选下那一大段,都是讲的标本治则问题。原则上先发之病要先治,后发之病药后治。这第一个段落除了第一行之外,这第一段,那是讲的治则问题。

第二段讲关于治法问题。治法除了五方不同的治法。“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其治宜毒药”,“南方之域,其治宜微针”,“北方之域,其治宜灸焫”,“中央,宜导引跷”,除了五方治法之外,在药物疗法当中,又有解表法,消导法,攻下法,以及补气、温阳、滋阴等等方法。涵盖了后世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这样的八法。特别又提出来,又阐发了正治,反治法,阴虚,阳虚,生寒,生热的治法。这是要特别注意的。这个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考试经常考的问题。就是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寒者取之阳”的病机、治法。特别包括王冰那两句话的注释,“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等两句话注释。还有,有时候还建议你提出个方剂来。病人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应用于什么情况下?

下边又谈到正治法,反治法的问题,还有阴虚、阳虚、寒热的治疗,那就药辨别真假虚实,不要误治。不要根据假象去认为是本质了。

最后又说到综合运用,“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治法很多的,但是在临床上用什么?是根据病情来选择,因此需要医生们,认真的学习各种治疗技术,来适合临床疾病,复杂的基本情况。不要说我就会这一个。不管什么病,我都使这一招。有的时候行,有的时候不行。疾病换了,你还使这个,那就恐怕不行了。所以要多学习,要精益求精,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这才是《内经》的基本思想。博采众方,张仲景就是这么做下来的。这一章就讲到这里。

[完/46: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17: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