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66集 素问.平人气象论(三) 续;中6-3:《五色》望面之部...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6:4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zMzODU4NA==/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231页,原文的第二个自然段,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脉象的逆从四时,叫逆从四时,实际上这具体讲的是逆四时,脉有逆四时。当然也有从四时,与四时相应,春弦夏洪秋毛冬实,那不就是应四时嘛?这里所说的是逆四时。所以又可以作为偏义复词来看。逆四时,什么样的呢?未有脏形,没有出现与四季相应的脉形。比如春天脉没有见到胃而微弦。夏天没有见到胃而微钩,等等。没有出现五脏应时的脉象,所以“未有脏形”,那就是不正常了。没有出现五脏应时之象,也是不正常的,反四时了嘛!
“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春夏阳气盛了,气血趋向于表,脉应该盛,它不应该瘦,瘦就是不足嘛,这也是与四时相反,秋冬而脉浮大,反过来,秋冬阳气应该潜藏,气血应该渐趋于里,或者深藏于里,脉象应当沉,它不沉反而浮大,所以这也是一个反四时的现象,所以叫命曰逆四时也。把这个就叫做逆四时。再有呢,脉与病不相应也不对,有什么样的病应当有什么样的脉,与其相应的脉,脉与病不相一致。一般说也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风热而脉静”,比如说“风热而脉静”,风热都是阳邪,阳邪侵犯体内,扰动气血,其脉应该疾,应该快,应该躁,这都是正常的。但是呢,风热而脉静了,这不正常了,反映人的气血大衰,尽管感受风热之邪,气血它都不能起来与邪气相争,所以风热而脉静不好。
“泄而脱血脉实”,大泄泻上了津液了,脱血上了气血了,这会儿脉应该是虚,应该是软,应该是不足,这是正常现象,结果反而脉实。脉实说明有力、洪大、数,跳得又快又有劲。这是不好的。这脱血好不了,为什么呢?刚才说那脉象实,邪气还是很盛,邪气很盛时,所以是脉实,邪气盛时这脱血还止得住吗?所以泄而脱血脉实,这是不好的现象,因为邪气盛。如果泄而脱血脉静了,这快好了,邪气不盛了,那个泄泻也容易止住了。出血证候也同样止住了。
“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病在中,病在里了,病在里脉应该是沉实的,病在外,脉应该是浮数的,但是这正好相反了,病在中脉虚了,病在外脉反而涩坚了,都是一种失常的现象,失调的现象,所以都难治。
“命曰反四时也”,因此叫反四时也。
这段就是这样了。前面讲了几种病的诊断要点。后来又说,脉反四时的,举例说明一下脉反四时的现象,这个所谓的脉反四时,除了和四时不相阴之外,还有说到一些脉症相逆,脉与症状相逆而不相一致。这临床看来都是一些不好的现象。
【理论阐释】
提到妊娠的诊断问题,切脉的问题。手少阴脉有不同的解释,一个说,王冰解释是,手少阴心经的神门这个部分脉动,这个部分一般人脉好像摸不到动,或者动得很轻微,妊娠之后,妊娠的妇女,气血相对旺盛起来了,所以这儿可以摸的到。这是一种说法。咱们教材又提到了张志聪、高世栻的解释说,两手的寸口脉脉盛,因为寸口属阳嘛,左手心肝肾,这是主心嘛,左手寸脉主心,右手寸脉主肺,说怀孕之后,气血旺盛了,所以这两寸脉旺盛。马莳认为是左手寸口,那更是这样。左手主心,按《难经》的说法。左手心肝肾,左手寸脉主心。
第四个认为手少阴当作足少阴,那足少阴脉看来是说的太溪,足内踝下的太溪穴。有不同的解释。【临证指要】说,验之临床,高氏、张氏之意见可从,这是从现在看。因为现在人们即使切怀孕脉,也很少切神门。也很少切足内踝下的太溪穴了。所以说都切寸口脉。寸口脉着重于寸部。怀孕脉在临床上还是经常遇得到,当然现在有一些方法,检测早孕的实验都已经出来了。方便一些。不然的话,如果条件不便利的话,医生还是应该特别谨慎。一个是问问情况,突然见到那种脉了, 还得问问月经情况,出现了月经已经过了时间了,再见到了这种脉像,那么就要认真考虑了,特别在用药上要特别谨慎。
妇女有时候月经刚来,就经水适至的时候,她也有类似这种像怀孕的,类似的这种脉像。这在临床上要自己再仔细体会。因为脉象如何说是很难理解的。只有自己去体会。理论我们知道之后,临床上自己去体验你就知道了。我记得有一种诊法,它说是诊断妊娠是切这两中指,中指两侧脉的跳动。一般人这都有一点跳动。怀孕了,这跳动的脉就增加了。到临盆,就快到指节尖都跳动了。这快临盆了。过去妇科有这么个诊法,也还可以,也用用。只不过现在人们早就判断了这预产期,好像不用医生这么去看。所以这个也有诊断意义。
五色
这一篇我们就讲完了。下面讲第三节,232页。《灵枢。五色》
《灵枢。五色》我们是节选,这一篇是论五色分属五脏,观察面部色泽的变化以诊病。观察面部色泽的变化,用来诊断疾病。这一篇是讨论的五色分属五脏,望面色的变化以诊病。所以篇名就叫做《五色》。《灵枢经》的。只不过我们因为教材的内容所限,不能都选,就选了这么一小段。这一小段,是望面之部及五色主病。望面之部,也就是望面的部分。望面之部及五色主病。哪种颜色主什么样的病。
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
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者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五官之辨,其实这是讲的面部,面部的望诊问题,辨别面部的望诊,当然五官是指的耳目口鼻,但实际上这是讲的面部望诊。辨别面部的问题。辨别部位,面部的部位。以及每个部位的颜色在诊断上的意义。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明堂是说的鼻子,本来说明堂是泛指面部,也可以叫明堂,但是在这里又是具体指的鼻子,明堂。明堂骨高以起,就是鼻梁骨是高高的、是直的;高以起,平以直,那别是塌陷。那意思是如果鼻梁骨塌陷,不是太好的现象。当然有的人天生的直,天生的塌陷。这个天生的塌陷也不是指的,从理论上看也不是,鼻骨长得比较直,健康的现象。高以起,就是鼻骨高而且是平直的,这中国人的特点。外国人鼻子都高。不但直,而且还有人带上钩呢!那是他们。咱们是研究的中国人的面容。
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五脏在鼻子中间,在鼻子两边的中央,次于中央嘛,鼻在正中间,又有五脏,还有鼻子两旁也可以主五脏。五脏次于中央。但是六腑挟其两侧。六腑就在五脏的两侧,诊断的总的部位。也就是总的部位从面不上看,中央是察五脏,旁边是察六腑。
首面上与阙庭,首面就说头面嘛,上与阙庭,阙庭是什么部位呢?阙是两眉之间叫做阙,本来这个阙是指能够宫廷外边的两扇高门,门楼两侧叫阙。但是这儿说阙,就是说两眉之间的这个位置。庭是额头,天庭。那不是过去相术说“天庭饱满”吗?额头。
王宫在于下极,王宫又说的是心脏,心为君主之官。所以称为王宫,在于下极,下极是说的两目之间,两眼之间,这是阙,这是庭。再往下一点就是王宫。就是两目之间。那是心,心的位置在两目之间。
五脏安于胸中,是说五脏安于胸腹之中。这一般的情况,心肺在额头,肝脾肾在腹中,说五脏安于胸腹之中。
真色以致,真色就是正色,正常的面色,正常的颜色,以致,致者,使其至也。到达与面。使之至,不就是致的意思吗?使什么至?使五脏之真色到达于面。所以说真色以致。
病色不见,没有疾病的颜色。这都是讲的好现象,正常的现象。
明堂润泽以清,面部,具体说说鼻子,其实泛指面部,润泽以清,有润泽,明润光泽,我们在讲前面《脉要精微》的时候就提到过了,不管什么颜色,应该明润光泽就好。清就是不污,不污浊,面色不污浊,很清朗。
五官恶得无辨乎?五官怎么说没有辨别的可能呢?恶,何以,怎么。五官怎么没有可辨的呢?当然有可辨的,就讲的这样的话。
在这一篇,我们没选,还有具体的每一部分面部的划分,哪一脏哪一脏,咱们教材没有选,只是讲了一个理论的问题在这里。下面,又从颜色上来看问题了。
沉浊为内,颜色是沉浊,污浊。而且比较深沉,比较污浊,反映病位比较深,所以叫内。也就是里病。病在于里。
浮泽为外,面色比较浮,相对而言比较润泽,这表明病在于表,病位不深。浮当然病位就不深。
黄赤为风,面色黄赤,又黄又红,这是风邪导致的。
青黑为痛,面色青黑,又青又黑,这是疼痛导致的青黑色。青黑是气血不通的现象,青黑色。黄赤是有热的现象。风为阳邪,所以出现黄赤。
白为寒,面色白,是由于气血不充盈,这是受了寒邪。寒使气血凝了而不充盈于外。所以它就出现面色白。
黄而膏润为脓,不但黄,这个不单是面色,有患病的部位,也是应该看到,既是患病的部位,又可以是面色的表现。又黄而膏润,膏就是油,油润油润的,面色黄,这个可能是疮疡有脓了。疮疡化脓的现象。
赤甚者为血,同时如果是赤甚,红得很厉害,这个是因为有血,有脓血。这也是讲的疮疡,疮疡很红很红的。这又脓血。如果已经黄而膏润了,这是已经成脓了。
痛甚为挛,痛甚其实联系到前面青黑为痛,如果青黑得很严重,那他就痛甚,往往出现痉挛的病变。青是肝之色,黑又是水之色。肝木胜水,或者风寒都是出现青黑色。因此可以出现痉挛性的疾病。说面色青,动风的现象,有可能。说小孩这(眼周围)都青了,这孩子要动风了。也是这么诊断的。它说是青黑,痛甚为挛,实际上讲青黑严重了,可以疼痛,寒甚就痛。不是黑主寒吗?寒甚就痛。青主风,青主肝,青甚就可以动风。所以“痛甚为挛”。
寒甚为皮不仁,寒甚是说的白甚。切脉不是说白为寒吗?如果白得太严重了,那就可以出现皮肤不仁。那是由于受寒而气血不能温养,导致的皮肤不仁。因此这个寒甚是说的上边的白甚。这边痛甚深说上边的青黑甚。
五色各见其部,五色,青赤黄白黑五色,可以各见其部。在脏腑所主的不同部位上表现出来。
察其浮沉,观察面部的浮沉。
以知浅深,可以知道病位的浅深。浮的就在表,沉的就病在里。
察其泽夭,以观成败,面色润泽的就是预后良好。面色枯槁,夭指的枯槁无华。那疾病就危重。
察其散抟,以知远近,其色散的,那说明病程比较近,远近是病程了,其色抟的,那就说病程比较久,病程比较远。
视色上下,以知病处,根据上下左右不同的病位,可以判断病在何处?因为面部不同的部位,与不同的内脏有联系,所以辨别面部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疾病在于何处?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这是说医生,在观察面部的时候,应该聚精会神,才可以知道疾病的发展与变化。这疾病原来是什么样子,现在什么样子。判断它将来又会是什么样子。这个时候应该积神于心。聚精会神的来进行诊察,进行观察。
我们这一节就选了这样一段。
【理论阐释】
1 望面色诊病
233页,又提到了望面色诊病之理。不仅是《五色》篇,在《内经》里还有若干篇,都讲这个问题。但是各篇所讲的部位划分不完全一样。都谈到了,道理都一样,但是具体的面色的分布与五脏的关系,五脏固尽有部嘛,但是在不同的篇章里,划分不完全一样,大体相同。这是告诉大家这么一个问题。因此,你要想全面的研究这个问题,还要去学习其他的篇章。
2 望面色之诊断意义
望面色之所以有诊断意义,只不过是我们《内经》教材的作者提出来说,说这可能是经络信息有关。经络作为一种载体,信息的载体,那么可以反映到它相关的各处去。这绝对是一种分析,等于是猜想。
【临证指要】
在望面色那确实很重要。临床看病,望闻问切,首先病人一来,什么都没做时,先做的是望诊。望诊首先看到的是面色、眼神。所以,望面色重要性是很大的。只不过咱们教材给它归纳这几个方面。
察色应当要做到,这对医生而言,要做到全神贯注,细心观察。积神于心嘛。
从面部的病色,出现在脏腑肢节相应的部位,也就是面部和脏腑肢节有相关。教材没有具体提出来。它只是说“王宫在于下极”,只是指出那么一个具体位置。只指出心来。
察色浮沉,可以辨知病之浅深。
察五色,颜色不同,可以知道病因、病性。比如黄赤为风,青黑为痛。
可以判断某些病证,比如黄而膏润者为脓,痛甚为挛。
察色散抟,以知病程长短与远近。
察色清浊,可以知道病情的轻重。
察色夭泽,判断疾病的吉凶。
这个都是按照本段的内容,提出这样几点。
小结
本章诊法部分就讲完了。教材里还对本章的诊法,作了几条小结。
诊法的要求:
要虚静为保,要常以平旦。这就是两个要求。对医生有要求,对病人有要求。病人要求平旦的时候,也就是要求气血安定。平静,相对平静的时候,当然你现在临床不可能绝对做到,都在平旦。医生一上午看好几十个病人。都平旦看不完的。但是呢,病人总是要相对平静的时候,才可诊有过之脉嘛!医生要虚静为保。不管你什么时候,凡是看病,都是要虚静为保。
应多参合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这也是《内经》的基本理论。
切诊,尤其是脉诊,是本章的要点,本章的主要内容。《内经》里记载的脉诊的内容,也是多余其他的诊。以脉诊、色诊,或者望色诊为主。闻诊和问诊相对就比较少。这个脉诊问题,又提出了五条,作为重要的内容,在小结里面提出来。
关于望诊,本章论述了望眼神、望面色、望形态,这样一些内容。
关于问诊和闻诊,本章有一定的论述,比如声如从室中言,水泉不止等等。这是从问诊上问到的。还有一些梦幻。
这就是诊法部分,就讲到这里。当然《内经》有关诊法部分的内容很多,这里只是提出几个重点来学习。通过这个学习,一个是要学习本章的具体内容。同时还要知道本章所讲的基本精神。这样的话,我们还可以自学其他有关的篇章。
第七章 论治
235页。我们这里所说的论治,是《内经》学术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论治除了疾病的治疗思想之外,它主要还包括治则和治法两部分。所谓“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法则与准绳。包括,比如说,治病求本、标本先后、协调阴阳、扶正祛邪、因势利导。这些是治疗疾病的总则。所谓“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方法与手段。方法与手段在《内经》里头,包括很多,非常丰富,比如是针灸疗法,而且针灸疗法就针刺疗法,又有而是好几种。灸法,也有补法和泻法。药物疗法、饮食疗法、导引疗法等等。《内经》有很多很多的具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那是治法。
关于论治的问题,散见于《内经》多篇,咱们教材指出来《素问》若干篇,《灵枢》若干篇,作为一个重要的篇章举出来。提供各位参考,有时候的话可以自学。而我们教材只选了有限的这样五节。现在讲第一节。
因势利导治则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这一篇,我们在讲第二章阴阳的时候就讲过了,这篇过去提过,开头讲课的时候,就讲到了《阴阳应象大论》这个内容。中篇的第一章,阴阳五行。首先讲的就是《阴阳应象大论》。所以题解我们在这里就不用解了。也就是《阴阳应象大论》的题目,篇名就不用解释了。现在我们看235页,《阴阳应象大论》这一段。这一段的内容是讲因势利导治则。治疗原则的治则。因势利导治则也就是治疗原则。因其势而利导之。这是一个不单是治病,是处理很多事情的方法。本来是一个哲学上的词。作战打仗也要因势利导,做什么事情都要因势利导。这样的话,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读一遍。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导引之。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病刚开始的时候,比较轻微的时候,可以用针刺的方法去治疗。
其盛,可待衰而已,疾病很盛,邪气很充实,邪气很充盛,实者,邪气实,邪气很盛。可以待衰而已。这是指的有一些疾病,它有周期性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在一天之中也好,或者在多长时间之内也好,它有波动。有时候很盛,有时候病势就比较衰。比如疟疾,不就是这样吗?不是疟疾,别的病也有这种情况。它在一天之内,就有什么不同的变化。那么你在治疗的时候,特别是在针刺的时候,不要当邪气最盛,病势最重的时候去针刺。这样的病,应当等其邪气退的时候,或者它没有在发起来的时候去治疗,所以“其盛,可待衰而已”。这倒不是说急证来了,那么急,我不治,等它轻了再治。这不行,不是这个意思。是说有些波动、周期变化的病,不要等它邪气正旺盛,病情最重的时候,你去治。等到它稍微衰退了,邪气退的时候,再去给以治疗,会取得好的疗效。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为邪气,它是比较轻轻的邪气,可以用扬散的方法治疗。比如说风邪,风邪侵心,可以用散风的方法去治疗。
因其重而减之,比如说湿邪,比如说有一些症瘕、积块病,这类的病你就不能用扬散的方法,用散法散不出去。应该逐渐的使它消减。逐渐的使它消减,利湿、化湿,软坚散结啊,这都是逐渐地使它消减。因其重着而消减之。
因其衰而彰之,这衰倒是指正气衰了。这个病是虚证,正气不足,根据它正气不足这特点,你就应该给他补益。彰之,是使它明显起来,彰就是彰着嘛!使它明显起来,明显起来就补嘛!正气不足了,不明显了就不足了,所以给它补起来。同时,应该是什么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是什么样的情况,给以不同的补法。“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其实也是因其形不足,因势利导,都是根据它原来的情况,原来的状态,给予相应的措施去治疗。它这个形不足,是指的形体不足,形体不足指什么呢?是指的表虚之类。不是说消瘦叫形不足,说这个人是个大胖子了就形准足,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他表虚,容易自汗,容易受风邪。特别容易受邪气侵袭,这个是说的不足。不是说体重如何。这个时要温之以气,应该给他补气。他特别容易自汗,特别容易受风邪,特别容易感冒,这是由于卫气不足了,阳气虚了。所以应该给它补气。所以叫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精,是指的精血,阴精不足。应该给补之以味,用厚味来治疗。阳为气,阴为味嘛!用厚味,味厚者为阴之阴。用厚味,特别是,比如说血肉有情之品。血肉有情之品补那个精血亏虚的病。《金匮要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用当归,特别用羊肉,那就补那个精血不足,虚寒的病人。那叫“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不是精不足的,不要补味。有些人身体比较健康,说我一定要吃什么什么药去补。从中医理论上来说没有必要那样去补。
其高者,因而越之,这个“其高者”,是指的邪气,邪气的部位在上,那可以因其在上之势而越之。比如说吐法,邪气在于上焦,实邪,有形之实邪在于上焦,那么根据其在上之势,使它涌吐而出,这样的话,排出邪气的途径短,途径方便,而且快捷。好,邪气在上焦,我们给用下法,下去,这个路线太长了,伤人体正气太多了。所以应该用它最简捷的方法。最简捷的途径。尽快的把邪气排出去。因其在上之势越之,比如说吐法,瓜蒂散之类,吐上焦的实邪。
其下者,引而竭之,邪气,有形之实邪在于下焦,在于下部,这个时候不能用吐法了,从下边再给吐上来,谁也不会这么办。因其在下之势,就给它引而竭之。从下导引而出,或者攻泻而出。也是取其最简捷的途径,以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免得过多伤害正气。因其在下之势,就让它往下走。比如说,导尿,导便。《伤寒论》就有蜜煎导嘛!通导大便,又有猪胆汁导便。那是大便在下不通。而且有抵当汤,治下焦的瘀血。血蓄下焦。承气汤也是攻下。当然小便不通,五苓散也有这个作用。都是因其在下之势,而让它从下边排出。引者,导也。导实邪下出,使它竭尽。竭者,尽也。
中满者,泻之于内,中满,不在上,不在下,而在中,这个时候上涌不行,下泻也不行,怎么办呢?应该中满让它分消于内。一般说用辛开苦降之法。使它分消于内。比如说仲景的几个泻心汤,治心下痞,这个中满也是指的胃脘部的胀满。胃脘部的胀满,那怎么治疗呢?用泻之于内。所以张仲景用几个泻心汤治心下痞满。张仲景的命名叫泻心汤,也是因为用的这“泻”字。泻之于内的方法。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这是说邪气在表,可以用汤浴的方法。热水,渍就是浸泡,用热水浸泡。水浴。邪气在表,可以用水浴的方法,热水让他出出汗,为什么?邪气在表,从汗而出。道路最近,因势利导出去。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在皮毛的,病位也浅啊,可以用发汗的方法。发汗的方法,当然热水浴也可以出汗,药浴也可以出汗。当然也可以内服药,总之是要使它从体表从汗发散出去。
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剽悍者,是指的邪气的剽悍,按而收之,按时抑制的意思,制服的意思。邪气很剽悍,要制服它,要收,使它收敛。
其实者,散而泻之,实证,邪气实,在表的可以用散法,在里的可以用泻法。所以其实者,散而泻之。上边讲了这些个方法,其实都是说因势利导的方法。因其疾之势,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使得邪气尽快的排出体外。通过最简捷的途径,以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免得过多伤害正气。下面总结说,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审,就是辨别疾病,分析疾病的阴阳,区别柔刚,其实柔刚也是阴阳。病属刚属柔?属阴属阳?属虚属实?这都是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因为阳盛这阴病,阴盛则阳病,《阴阳应象大论》我们前面讲过这个道理。因为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由于阴盛而阳病,所以阳病要治其阴,同样的,阴病就治其阳。它是从《阴阳应象大论》作为一篇讨论下来的。前面我们讲过了,“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所以这里才有“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定其气血,各守其乡,定,就是平定,使血气平定。各守其乡,各自在自己的部位上,比如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叫各守其乡。各自按自己的管理去运行。
血实宜决之,气虚者宜导引之,血实是指瘀血之类的疾病,决,是开决,也就是破瘀之法。气虚宜导引之,导引就是升举之法。用导引,升举使气虚得到恢复。这一段原文就这样的。这段原文是非常重要的原文,应该会背。
【理论阐释】
236页,看因势利导治则问题。因势利导,作为《内经》的治疗原则之一。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
根据邪气的部位施治。也就是说,使它从最简捷的途径,以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以免病邪深入而过多的损伤正气。根据它的部位。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这都是因为它的部位。邪气所在部位,而采取的措施。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根据邪正盛衰,来择时施治。比如第一句话说,“气盛可待衰而已”。这也是根据时间的问题,这个时间问题,当然就是对于有周期性的发作的这类的疾病。而且我们教材特别举例,《灵枢。逆顺》和《素问。疟论》指出这类的病,都是有一个周期性发作。要“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当邪气最盛的时候治疗, 那必毁,损伤、毁伤人体的正气。等到邪气稍微衰的时候治疗,因其时而治疗,那么就会取得比较好的疗效。所以“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逆顺》篇上讲,“无刺熇熇之热”, 热势很盛的时候,这时候你不要刺。“无刺漉漉之汗”,汗出很多的时候也不适合刺。“无刺浑浑之脉”,脉象已经很混乱了,这时候不要针刺。是指周期性的疾病发作。不要赶在这个时间去治。应该当邪气衰退的时候,待其衰的时候,进行治疗。
所以因势利导的这个治疗原则,在我们临床上用是非常多的。
【临证指要】
举出张仲景对因势利导治则的运用。张仲景医圣是这么用,那当然后世用得就更多了。这里边提出来的,张仲景在《伤寒》《金匮》当中,比如说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张仲景有汗法,麻黄汤之类。
“其高者,因而越之”,张仲景有瓜蒂散,治邪气在上焦。
“其下者,引而竭之”,张仲景有导便的方法,蜜煎导,猪胆汁灌肠。同时还有抵当汤之类,泻其下焦蓄血。
“中满者,泻之于内”,张仲景因此而设有泻心汤。为什么它叫泻心汤,治心下痞啊!
《疟论》当中有“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本段也有“其盛可待衰而已”。所以《伤寒论》上有桂枝汤的服法,对于一切疾病要先其时发汗则愈。《金匮要略》有蜀漆散,治疟疾,治母疟。要在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治温疟,其临发前服一钱匕。那都是因势利导。
所以张仲景的治法,在因势利导这一方面,是非常突出的。正是因为张仲景先师,撰用《素问》《九卷》,用了《内经》的理论,同时我自己看到,《伤寒》《金匮》的各种治法,几乎都可以在《阴阳应象大论》就这一段里头找到根据。《伤寒论》的法,《金匮要略》的法,几乎都可以从这篇这段上找到根据。它们之间渊源住院医师关系,非常清楚的。
[完/48: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2 00:1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