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61集 灵枢.水胀(二) 释要;2.肠蕈、石瘕的病因、症状...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6:4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zQyMzc1Mg==/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请打开教材208页,《灵枢。水胀》第一段的【理论阐释】。

水胀的第一段是讲了水胀病、肤胀病,还有鼓胀病。这三个病的症状。病因、症状以及三个病的鉴别点。

1 水胀病
现在我们看看,从理论阐释的角度再讲一下,第一个问题,水胀,这一篇所讲的水胀、肤胀和鼓胀,三个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特点。都进行了两两的鉴别,也就是水胀和肤胀进行鉴别,鉴别要点在于用手按下去, 起于不起,本篇说水胀病因为如囊裹水,按下去以后就鼓起来,“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而肤胀病呢,是因为气水相合,里头有气有水,所以按而不起。再有呢,它皮肤厚,和水胀病也不一样。同时,这个肤胀病和鼓胀病的鉴别要点在于皮肤的颜色,肤胀病皮肤颜色不变化,“肤色不变”。而鼓胀病呢,皮肤的颜色是“色苍黄,腹筋起”,腹壁的静脉曲张,但是我们现在在【理论阐释】方面,从水胀病开始,把关于水肿这几个病,就《内经》有关论述进行有效联系,首先谈到水胀病的病机,是由于阳气不能蒸化,水湿停聚体内,而所致的水肿病,这类的病,也就是水肿这类的病,开始的时候多半有目窠微肿,就是眼胞肿,同时呢,有的还有水湿犯肺引起咳嗽,以及水气上逆,出现颈脉动,手阳明的静脉博动,等等,这样一些症状特点,所以我们教材上把根据《内经》关于水肿这类的记载给它整理,分成外感性水肿和内伤性水肿两大类,加以区别,加以整理,便于大家学习的时候,那么《内经》关于水肿病的记载,大致是这样。就是咱们教材整理出的这样。

从外感性的水肿来看,有三种情况,

肾风,这个病我们讲过的。也就是外国风邪,伤犯于肾。而出现肾不能蒸化水液而出现的病证。症状有恶风、多汗、小便不利,腰脊痛、色黑(面色黑)。因为说是风邪嘛,以头面、上半身肿为特点。我们在讲《风论》、《评热病论》都谈到过这个病,当然《奇病论》也有,只是《奇病论》我们教材没有选。
风水病是外感风邪导致的水湿不化,而形成的风水病。这个风水病一开头就有头面浮肿,渐及全身、小便不利,咳嗽,还有恶风、脉浮,在《水热穴论》以及《灵枢经》的《论疾诊尺》和《九针论》都有这个关于风水的记载。这风水病我们在外感病里头,或者说外感性的水肿里头有风水。下面在谈内伤性的水肿里头还有风水,说这个病内伤和外感都可以重新风水病。
涌水,它的病机、病因是寒邪伤肺、下传与肾,导致了肺失宣化,肾失蒸化,所谓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出现咳嗽、气喘、腹大如水囊。全身浮肿、肠鸣等等症状。这个在《素问。气厥论》里面有论述。
下面看内伤性的水肿,内伤性的水肿根据《内经》的记载,归纳成这样四个病:

风水。
刚才我说了嘛,外感性的水肿有风水,内伤性的水肿病还有风水。这个我们在《评热病论》里面讨论过。说“肾风勿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等等等等,出现一些症状,是风水的。也就是由于肾风误治而出现的风水病。同时在《素问。水热穴论》与刚才我说那个《评热病论》所说的风水病又不大一样。《水热穴论》那个风水就是属于肾风,也就是什么我们所说的外感性水肿类的。所以,同一个病名在《内经》里头,因为在不同的篇章,也所指有所区别。风水病我们在讲《评热病论》的时候,已经讲过这个病了。

溢饮。
溢饮病是肝的问题。是由于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津液,而出现的水溢于皮肤肠胃之外的水肿病,就溢饮病。是水溢于外。它也出现全身浮肿,皮肤光亮。所以这个病位特点在于肝。所以病因谈到了是“渴暴多饮,而溢于肌皮、肠胃之外。这点为什么说要再提一下呢?说特别强调肝。因为我们一些同学们,一些年轻的大夫们,一说水肿就是肺脾肾,肺脾肾,除了肺脾肾是主要的之外,应该知道其他脏也会引起水肿。这就提到了肝失疏泄,不能正常的代谢,水液代谢,也出现水肿。

石水。
石水这个病是由于肾阳受损,肾阳虚,阳虚而阴盛,肾气不能化水,而出现的水肿病。它的水肿病的特点是出现少腹肿。是下部肿得厉害,脐以下肿,石水。“石”是形容其沉,下部肿。所以叫石水,它属于肾阳虚为主。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所说的水肿病。
这篇原文没说明是什么原因,但是知道是内伤病。它说这个病一发生的时候,就病已经很深了。说明不是从表而入的。而且原文由提到,就是《汤液醪醴论》又提到“神不使”,神就是气血,“血气者人之神”,神不使就是气血衰了。而出现的那个水肿病。所以那个病没指明是什么病,但是是水肿病,是内伤引起的水肿病是可以肯定的。

这是关于水肿的问题。从水胀那个角度。从【理论阐释】上,把《内经》有关的部分作了一个介绍。

2 肤胀病
下面第二个,210页,肤胀病。肤胀病是本篇谈到了,是外感寒邪,阳气阻遏,水湿留而不行所导致的。所以又有水又有寒,这个病的病位是在于卫气。侵犯的部位是卫气,而出现的胀。当然,本篇提出来是拿肤胀和水胀以及和鼓胀作鉴别。这是关于肤胀病的特点,寒邪伤卫。

3 鼓胀病
鼓胀病的病因病机,看来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或者肝郁犯脾,饮食不当也伤脾胃,肝气郁滞,木克土,也引起脾胃之病。所以出现木土不和,水湿停滞。而出现的腹胀大。主要以腹部积水为主。当然也可以见到全身浮肿。特别是见到以腹胀大为主。因为这个病有时候腹胀大,四肢不肿了,就是肚子里有水了。也出现色苍黄,腹筋起。皮肤颜色是青的,是发黄。枯槁的,不是润泽的。腹筋起,腹壁的静脉曲张。这个病在《内经》里头有几处记载,所以我们教材上又提到,《腹中论》也说,“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病名为鼓胀。”又说“其时有复发者”,说这个病还容易复发,怎么复发呢?“此饮食不节,而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且已时就是它已经好了。但是由于饮食不当,病还可以复发。特别是喝酒,吃一些难于消化的食物。从我们中医传统理论里面,再吃一些发火之物,什么肝脏、狗肉、无鳞鱼,容易使旧病复发,那叫发火之物。常常引起复发。当然,气恼,精神因素,对鼓胀病的复发也是比较常见的。

因为从鼓胀病的症状上看,很近似现代所说的肝硬变腹水,那不是也出现腹壁静脉曲张,皮肤颜色苍黄吗?那个病同样的。是精神因素和饮中国卫生人才网食因素常常引起复发。而且复发一次严重一次。初,腹部有水的时候,治起来并不难,由于食复、劳复,各方面引起复发再治,难了,如果反复发,这也可以成为不治之症。这个问题,《内经》上都已经提到了。“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它是提到了饮食问题。

【临证指要】
211页。水胀的治疗问题。或者说是水肿病的质量问题。水胀病的治疗,这里首先提到的是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水气脉证并治》所提出的,

腰以上肿,发汗,腰以下肿,利小便。

因为腰以上肿就近似于风水。腰以下肿就近似于石水,病在下。当然,利小便之法不见得都是用五苓散。肾气丸也可以利小便。使肾气能够蒸化水液来治石水病。发汗,我们教材上说了,风水表虚证用防己黄耆汤。有郁热者,用越婢汤,脉浮的用杏子汤,这些都有一定的解表。当然,防己、黄耆治表虚还有固表作用。脉沉的就说明阳气不足了,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寒邪盛。对于内伤性水肿,历代医家有以五脏论治的,比如仲景的“心水”、“肝水”、“肺水”、“脾水”、“里水”之论。张介宾《景岳全书》更以肺、脾、肾三脏论,认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对不对?对的。刚才我讲了,肺、脾、肾三脏是水肿病为主。但是我们说其他脏也有关系。不要只记住一个省事的,张景岳说了嘛,我也就这么说。不错,不错是不错,也不全面。

水肿病的治疗又提出来,从五脏治这样一个方法。是呀,从五脏治,人家说“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还有“里水”之病,那么就不只是肺脾肾,起码张仲景就没说只有肺脾肾三脏嘛。

肤胀的治疗,教材上提到了,根据本篇下一段提到的治法问题,怎么呢?主要是谈到针刺治法。说的是“无问虚实,工在疾泻”取足三里,用泻法。对于肤胀之病,取足三里,用泻法。后世多以脏腑辨证,

病因        治法        参考方药
肺气失去宣降        宣散肺气        越婢加半夏汤
肝气郁滞的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
脾虚湿困        健脾除湿        香砂平胃散
肾气虚衰        温补肾气        金匮肾气丸
邪滞于胃中,宿食不化,阻滞化热        消食导滞        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教材下面又提到了,这一行多字还是挺重要的。纵观历代医家之论,纵观是总结语了,鼓胀病多缘于酒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还有感染了血吸虫,以及黄胆病、积聚病失治。这样一些原因,出现的鼓胀病。

它的病机,主要涉及到肝、脾、肾功能的障碍,导致气滞、血瘀、水停,滞积于腹内,既涉及到这样几个脏,肝脾肾三脏为主,又导致了气滞、血瘀、水停,积滞,所以在治疗但确实比较复杂。既要考虑到三个脏为主,又要考虑到气血水积,那你在治疗的时候,应该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哪一脏为主,还是以哪一个方面为主,这是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下面提到了治疗鼓胀病当先辨明虚实,病之初期多数实证,可用行气、利水、消瘀、化积的治法。比如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假若属寒凝气滞,可选用温阳散寒,化湿行水的方法,如果湿热蕴结,那当中满分消丸之类。如果是肝郁脾虚血瘀者,那就应当选用一些当归、(赤)芍药、丹皮、桃仁、红花、丹参等等,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消胀等等。这在临床上,这个病也不算太少见。所以应当仔细的辨证。但是要考虑到相关脏腑,肝脾为主,还有气滞、血瘀、水湿停聚等等,这些方面,斟酌用药。这是第一段。

下面看水胀的第二段,211页最下面。这段是论肠覃、石瘕的病因、症状以及鉴别。我先读一下。

肠覃何如?歧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歧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歧伯对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肠覃何如?肠覃,过去我们常读成肠覃【xun循】那是声调的问题,肠覃这个病,读成肠【循】,一也有读成肠【jun】的,因为这个字的意思,和这个“蕈”意思相近。“蕈”就是蘑菇嘛。肠覃,所以有时候读成【jun】,就是从这个意思转来的。也就是这个病长起来,这个病状像个蘑菇一样的。有个蒂,前面有个头,这是积块病。

寒气客于肠外,这是肠覃病的病因,病因是什么呢?是寒。病位呢?是肠外,寒邪病因侵入到肠之外,肠外进一步的病机呢?病因、病位、病机是

与卫气相搏,寒邪与卫气相搏结,使

气不得荣,气不得行,使卫气不能够运行,气不得荣,荣也是运行。由于寒邪和卫气相互搏结,所以卫气不能正常运行,

因有所系,所以,不能运行就停留下来,“系”也就是停留。联系,停留,或者拘束。这都是“系”的意思,说卫气不能运行。其实卫气不能运行,营气它也不能运行,营卫是相间而行,营卫二气是相将而行,或者相偕而行,卫气不能行,营气也不能行,同时,这又

癖而内着,癖,就是久,长时间的停留在里面,着,也是停留,着【念zhu或zhou】,附着的着,长时间的停留不动,不能正常运行,

恶气乃起,恶气就是病气,什么病气?肠覃的病气就发生了。就是说,寒邪与卫气相搏结,使得营卫气血都不能运行,因为营卫也是气血。都不能运行,长时间停留在肠外这个位置上,那就要发生疾病了。最后,就是

瘜肉乃生,也就是肠覃开始是瘜肉,这个瘜肉没什么讲的,现在还叫息肉,只不过这个瘜字加一个病上。“瘜”也就是停留的意思。停留久了就叫瘜。这就产生病气,结成瘜肉。

其始生也,一开始发生的时候,

大如鸡卵,其实是说一开始,人们知道这个病的产生的时候,大如鸡卵,不可能一生就是鸡卵那么大。息肉它从小逐渐大的。但是很小的时候,医生也好,尤其是病人更不知道它的产生。所以当发现的时候,大慨已经鸡卵那么大了。所以“其始生也”就是开始发现,它有像鸡蛋那么大。

稍以益大,还逐渐的增大,稍是小的意思。益,就是增的意思。一点一点的增大。

至其成,当这个病长成了,那可就很大了。这个积块病可是很大的。

如怀子之状,就好像妇女怀孕一样,那么大的肚子。那就是这个肠覃,这个病块是很大了。

久者离岁,按病程来算很长,要以年计,说这个病有多少年了。开始发现像鸡卵那么大,要壮如怀子的时候,那得若干年下去了。所以说“久者离岁”,病程以年计。

按之则坚,按一按,这个病块很坚硬,但是,

推之则移,推动推动他的腹部的话呢,这块还可以移动,这是很重要的鉴别诊断。一是硬块,二推之可以移。再有呢,作为一种鉴别诊断来说,它

月事以时下,月经还按时来。如果是生于妇女的话,月经还可以按时来。

此其候也,这就是它的症状。所以从这个症状看,明显的是一个积聚,一个瘕块病。但是如果从现在的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区分的话,这个应该是良性肿瘤。因为推之则移。那个恶性的东西,推之不移,一般的说。而且用这个“肠覃”的覃字来考虑,这个病块它底下是有一个根系的。上面头是大的。它不是整个平铺下来的。要是平铺下来的这一大块,推之不移。所以从现在的临床上看,这个瘕块病应该是一个良性的。

下面看石瘕。

石瘕何如?歧伯曰:石瘕生于胞中,这个胞就是指的子宫。这是妇女病。是怎么引起的呢?

寒气客于子门,是寒气,客于子门,子宫口,寒气从子宫口侵入。使得

子门闭塞,于是乎

气不得通,气血都不通畅了。由于气血不通畅,

恶血当泻不泻,就成为瘀血了。寒邪侵入子宫,使得妇女的月经当来而不能来,就成为瘀血了。

衃以留止,衃,也就是凝结的血块叫做衃血。凝结成紫块了的血叫衃血。衃以留止,停留下来。停留在哪?当然停留在子宫,

日以益大,所以使得腹部越来越大。

状如怀子,也是状如怀子,好像怀孕一样,一天一天长起来了,肚子大了。

月事不以时下,但是这个病,它和上面所说的肠覃病鉴别出来了,是月事不以时下,上面那个是生于肠外,所以月事以时下,这是生于胞中,所以月事不以时下。

皆生于女子,因为它生于胞宫的嘛,当然皆生于女子。但是教材上提到了,是哪个注家谈到了,肠覃和石瘕都是女子之病。其实未必。我们从这个原文看,肠覃男女都可以有。而石瘕只能生于女子。因为它生于胞中。所以原文说皆生于女子。

可导而下,可以用破瘀的方法,使邪气排出来,从下排出。

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这就提到肤胀、鼓胀的刺法了。

歧伯对曰:岐伯回答说,

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先刺胀之血络,也就是腹部的血络。指腹部胀起的血络,教材有注释。《甲乙经》《太素》作“亦刺去其血脉”,前面是刺其血络,后面说刺其血脉,学=血脉当然部位相对深一些。先浅刺其络出血,后刺其血脉。这是用针刺法,治肤胀和鼓胀的问题。看来这个首先是用泻法,用针刺的话,治肤胀、鼓胀病首先是要用泻法。

第二段原文串讲,我们把它讲完了。

【理论阐释】
1. 肠覃和石瘕属于积聚病的范畴

积聚是以腹内有积块,或痛或胀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内经》中近有三十篇经文涉及于此,所以这个病在古代,积块病也是个很严重的疾病。本篇以及《灵枢》的《刺节真邪》《胀论》,《素问》的《奇病论》、《腹中论》、《百病始生》,《百病始生》我们前面讲过了,积块病的形成,都论述了。都比较集中的论述了这个问题。《内经》所论积聚有三类:

瘕类,有水瘕,石瘕,血瘕。
积类,积病,积块病,此类有伏梁,名称不同。叫伏梁,肥气,息贲,肠覃,贲豚,这都是说的积块病。生于不同的部位,联系到不同的内脏,而有不同的名字。
瘤。比如有筋瘤,肠瘤,昔瘤,等等。
同时《内经》认为积和聚都是有实质性的包块的,这样的疾病。在从《难经》以后,才把瘕和聚分开。《难经》以后把瘕和聚分开了。瘕就是有时聚有时散,叫做瘕;聚就是永远聚而不散。那块老在那里,那叫聚。形成瘕聚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就《内经》所论,病因病机主要有三:

外感寒邪,外感引起的。寒为阴邪,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所以寒邪使得气血津液凝聚。而成瘕块病。
七情刺激。七情疾病。导致了气血运行不畅,郁而成病。结为瘕块。这是第二种。七情。
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太过,而损伤肝脾肾。导致的气血瘀滞,水湿停聚,而成的块。积块病。
从《内经》所论,积块病的原因,乃至病机,大致是这样三个方面。你看这个,【理论阐释】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本段所论之肠覃和石瘕,均系女子下腹部的肿瘤,当然它这么说是有根据的。是根据谁呢?根据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注解:“此二证唯女人有之,故曰皆生于女子”。但是它句逗,断句,或者分段落的时候,因为古时候原文也没有那么分段落,也没有句逗,李中梓理解呢,肠覃和石瘕,因为后面有一句话,皆生于女子。那他说都生于女子。那就肠覃和石瘕都是生于女子。但是我们看,因为前面说生于肠外嘛,而且月事以时下。即使是妇女的话,月事也以时下。肠外男女都应该有。但是李中梓是这么理解。所以教材也这么也引一下。不过,话说回来,这类的病倒是女子相对多。既使是肠覃这类的,男女都有,女子也还是比较多见。所以这个,关于教材上,引了李中梓这样的话。我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李中梓是这样理解的。我们这样理解也可以,但是事实上肠外的积块病,应该是男女都有。

【临证指要】
1. 肠覃和石瘕的治疗
本篇指出,“可导而下”,杨上善说“针刺导下之”;张介宾说“导血脂剂下之”,丹波元简又说“导”是坐导药。纳入肛门,纳入阴道之中的那个坐药。三种不同的解释。针刺也可以导,药也可以导,坐导药也可以采用。所以咱们这讲,导者,消导之意。导而下之,即以消导通下之法。《至真要大论》所说的,“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等等。而且《阴阳应象大论》上也说,“其在下者,引而竭之”,“引而竭之”也是,“引”也是导嘛,原来我们谈到了,病位在下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来我们在讲治则的时候要讲到。《阴阳应象大论》就提到了,邪气,积块病也是邪气,实邪积聚。病位在下,所以要“引而竭之”。引者,导也。坐导药也好,逐瘀药也好,都是使它从下而出。

这一章,也就是病证这一章,我们就讲完了。下面小结一下。这章我们选了8篇,都是讲的疾病的,虽然是仅选了8篇,《内经》关于病证的篇数很多的。这只是说给大家一个提示性的,这么一个讲解。但是通过这8篇,我们确实可以认识到《内经》对于外感病、内伤病、肢体病、内脏病,乃至于妇科病等等,一般的一些个分析、认识的方法,当然,这里头又提到关于疾病的命名,反映了《内经》疾病的命名规律。就是本章选了8篇,也可以反映《内经》关于疾病命名的规律。其中有用病因命名的,如伤寒、温病、暑病、劳风;有根据病机命名的,如阴阳交痹,痹病;有以症状为主命名的,如咳嗽、疼痛、水胀、肤胀、鼓胀;有以病因、病位结合起来的,病因是风,病位在心,所以叫心风,还有肝风、首风等等;有的是根据症状、病位相结合命名的,如心咳,肝咳,三焦咳等;有时病机和病位相结合命名,如五脏痹、痹是病机,五脏是位置;有的是疾病的性质命名的,如寒中,热中,里有寒叫寒中,里有热叫热中。痹证热了叫热痹。有的是以疾病的某些特征,病人漏泄、癧风等等。描述了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特征、分类并且对有关的病因、病机、诊断,乃至于防治原则,进行了论述。确实涉及面很多。还有鉴别诊断,不单是诊断,还有鉴别诊断。这些个内容对中医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第五章,病证。

第六章 诊法
教材215页。诊法,也就是诊断疾病的原则和方法。通过诊法,来收集病情、病史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通过诊法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个就成了诊断了,又诊又断。就是诊病和断病。中医的诊法,从《内经》里头,其实提出来了,已经提到了四个方面。就是所说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比如我们过去讲过的,《举痛论》提到过的话,“视而可见,扪而可得,言而可知”,又说“听音声,而知其所苦”,“听音声,而知其所苦”这句话我们也学过了。是《阴阳应象大论》里面所说的,“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那一段。“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其所苦”。所以在《内经》里头,分别谈到了四诊的问题。

《内经》当中的望诊,主要是望五色,望面部的颜色。也望形体的形态,身体的形态。切诊以切脉为主,而切脉的病位,在《内经》里头,一句话,全身的动脉都曾经当切脉的部位使用过。但是在《内经》的时候,已经重点突出了寸口脉所谓气口,又叫寸口。已经突出了寸口脉的重要性。虽然全身的各处动脉,凡是有动脉跳动的地方,比如我们上面讲水肿病的时候,说人迎脉动。这就是脉动。这都作切脉使用过。但是最强调的还是切寸口脉。

在切诊当中还有按诊,按腹部,水肿起和不起,这都是属于按诊一类,按这个包块是硬还是软,推动它移动不移动?这都是属于诊断,属于按诊一类。或者叫切诊一类。切,就是切按。

至于听音声,辨别病人的状态,发的声音如何,高还是低?声音是重浊,还是尖锐?这都有诊断意义。

在问诊方面,有些是必须问,病人出生地在哪?年龄有多大了?哪天得的病?有的时候不问是不知道的。你不能说一看我就知道他准时哪天出生。大慨没这个本事。病例上应该记出生、年龄、月份、日,都有重要性。生活在什么环境下,南方人,北方人,和哪个地区人,单凭看有时候看不出来。所以有些个必须要问。还有经过哪个医生治了,做过什么检查?吃过什么药了?这些个是需要问的。再有他的背景情况,社会背景,生活背景,各个方面。这些都与疾病有关的问题。是需要问的。

当然,《内经》强调了望闻问切四诊,其实《内经》更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问题。所以在诊法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强调要四诊合参。结合起来分析疾病。《内经》当中有关诊法的记载是非常的丰富,主要集中讨论诊法的篇章,咱们教材提出来的是《素问》部分有《阴阳别论》《移精变气论》《玉版论要》《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通评虚实论》《大奇论》《着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阴阳类论》《方盛衰论》,《灵枢》部分的《邪气脏腑病形》《师传》《五阅五使》《外揣》《禁服》《五色》《论疾诊尺》等篇。这样论述的诊法的集中在这些篇。当然其他一些篇里头,也有有关诊法方面的论述,那么我们教材里头,就重点的选了若干篇作为介绍。

6.1《脉要精微论》
下面我们看第一节,是选的《素问》的《脉要精微论》。“脉要精微”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就是诊脉的要领,切脉的要领。这个“精微”就有两种解释了。一种解释,“精微”是说的眼睛。第二种就是,“精微”就是说精细微妙。因为切脉这个工作,这个诊法,是很精细的,很微妙的。所以就有这个“脉要精微”,虽然本篇不单是讲切脉问题,抓住重点,所以叫“脉要精微”,因此对这个篇名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切脉的要领,很微妙。加以介绍的内容。另外一种解释就是切脉的问题,和望色的问题。望诊,望眼睛、望面色结合起来的。以这个为主的。这个题目就是这样。

[完/48: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17: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