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维老师“阴阳”究竟是什么?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22:0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    “中国哲学家认为,凡是他们提出的原理都是不需要证明的。”现今学术界一些学者也下意识地认可并遵循了这一观念。导致“阴阳”象皇帝的新衣一样,让人根本领略不到她的真正风采。《黄帝内经原文》“万物靠造化之气所任持”的内容,用我们身边看得见,听得到,抓得住的事物变化规律,将“阴阳”一词阐释得既清晰又透明,由此可以认定中医学、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中很多被学术界认为是语义不清,内涵与外延均欠清晰的名词术语是可以,而且也是应该予以证明、证实、证伪的。


   “阴阳”一词的准确含义是什麽?学术界用“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用以概括对立统一关系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消长平衡,等等大同小异的套话来敷衍读者,使“阴阳”一词象皇帝的新衣一样,让读者看不到新衣的真实模样。分析中医经典的相关论述,却能相当清晰地一睹“阴阳” 的真正风采。

    著名医学家杨上善( 公元585 ~ 670 年)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指出:“言阴阳之理,大之无外,细入无间。”即阴阳能广大得无边无缘,细微得没有一点儿间隙。在《黄帝内经·太素》“阴阳合”注文中则进一步指出:“毫末之形,并阴阳雕刻,故其数者,不可胜数也。故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然则混同为一气,则要一也。”[1]即所有的物质无论大小,全都由阴阳雕刻而成,这些物质的数量,数也数不过来。而且是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然而这些都由一气的化育而生成,故其要点只是一气。那麽,“气”是什麽?它与“科学共同体”(共同的化学、共同的生物学、共同的物理学等)所讲的构成物质世界的要素:原子、质子、分子有内在联系吗?可以说是互不沾边。学术界从“科学共同体”、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释义这段话,认为阴阳是看不见,听不到,抓不住的。然而从中医学、中国传统科学的角度来讲,阴阳却是看得见,听得到,抓得住的。
  一、“万物生化,悉由合散”
  中医的经典著作《素问·六微旨大论》,将阴阳“大之无外,细入无间”论述为:“万物生化,悉由合散也。”即万物的生成和化灭,全都取决于气的聚合与流散。气凝聚则生成物质的形体,物质的形体溃败则分散而成气体。“夫抚掌成声,沃火生沸,物之交合,象出其间。万类交合,亦如是矣。”击打手掌生成声响,熊熊的火苗上下舞动,物质(雌蕊雄蕊、公母、牝牡等在化生新的生命体时)的交接合和,现象出现在其中间。万类交合,也与之相同。即气对物质的阴阳雕刻是通过有形物质的声音、形状变化显现出来的。万物接受气的化育作用,处于永恒的动变之中。“人之期可见者二也,天地之期不可见也。夫二可见者,一曰生之终也;其二曰变易,与上同体。然后舍小生化,归于大化,以死后犹化变未已,故可见者二也。天地终极,人寿有分,长短不相及,故人见之者鲜矣。”

[2]人体变化可以知晓的有二:一是从生到死;二是变易。死人与活人同一形体,活人生命止息了,其尸体归于天地自然的气化,死后的人其尸体仍然化变不止。而天地从生成到灭亡的期限,因为人的寿命短暂是看不到的。但是不生不化的器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古人所讲的“变”与“化”,与现代人所理解的“变”与“化”是有区别的。古人所讲的“变”是“突变”;“化”是“渐变”。如《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北宋张载《易说·乾卦》认为事物超出极限的、显著的变化是“变”,事物初生的,存在过程中的细微变化是“化”。现代人所理解的“变”与“化”则是指事物在形态或本质上的转化过程或新状态。《素问》指出:“……故众妙无能出幽玄之理,深乎妙用,不可得而称之。……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气之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3]即所有物质体现出来的气化作用既深奥又奇妙,虽然无法捕捉,但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它。物之生是由于气化,物之灭也是由于气化。物之生灭的极限在于变化。先哲们将渐变称为化,将突变称为变,渐变与突变相互比较,生成与败坏的根由就显现出来了。天地之气合成而开始生化,气流散而有形状,气分布而滋生繁茂,气终止而物质的形状发生突变,其规律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是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和动物与人的生长壮老已,体现了天地之气聚合与流散的规律。因此古人认为,万物的生成和化灭所体现出来的突变与万物生存过程中的渐变,全都取决于气的聚合成有形体的物质与物质溃败后流散而成的气。
   《素问》还指出:“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注文:……夫小大器,皆生有涯分,散有远近也。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注文:近者不见远,谓远者无涯;远者无常见其近,而叹有其涯矣。既近远不同期,合散殊时节,即有无交竞,异见常乖,及至分散之时,则近远同归于一变。四者之有,而贵常守。注文:四者,谓出入升降,则常守。有出无入,有入无出,有升无降,有降无升,则非生之气也。”

[4]器,指器物,是生化的空间,器物溃散,则生化停止。无论是小的器物还是大的器物,全都生存有空间,生成与溃散有时间限制。有形物质自生成之时起,就处于永恒的化与变之中。有形物质有大有小。即是生化的空间有大有小。宇宙、天地是大的空间,人体脏腑接受出纳阴阳之精气,与天地相同。每一独立的有形物质,都是一个生化的空间,如果有形物质瓦解了,生化也就止息了。无论是大的空间还是小的空间,其生存与毁灭都有一定的期限。期限短的无法知晓期限长的,就说期限长的没有尽头;期限长的则叹息期限短的。长的与短的不在同一时刻,各自接受气化作用的合散时节也不相同,那么,有与无、生与灭就不一致。可以知道的,是所有的器物散败分离之时,都归之于一变。出入升降,则为常规的守候。有出无入,有入无出,有升无降,有降无升,则不是生化之气。“大气谓造化之气,任持太虚者,所以太虚不屈,地久天长者,盖由造化之气任持之也。气化而变,不任持之,则太虚之器,亦败坏矣。夫落叶飞空,不疾而下,为其乘气,故势不得速焉。凡有形处地上者,皆有生化之气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坏有迟速之异,及至气不任持,则大小之坏一也。”

[5]即只有生化之气才能够具备聚合与流散的功能。大气为造物化育之气,负有保护太空的功能。天不会塌下来,地不会陷下去,全都由气维系着。如果气不维系,则太空之气,也会败坏。看那些从树上掉下来的叶子在空中飘舞,不会迅疾地掉在地上,是因为它们乘载着气,所以下落的趋势不能够迅疾。凡有形体而在地上存在着的物质,都由生化之气维系着。可是形体有大与小的不同,败坏有迟与速的差别,等到气不维系它们了,那么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其败坏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只有生化之气才能够有聚合与流散的功能,万物的生存与化灭都取决于生化之气的聚合与流散,有形物质的生存过程也取决于生化之气的聚合与流散。“天地之气,交合之际,所谓寒暑燥湿风火胜复之变之化,故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6]  天地之气交接合和化育万物是有规律的,季节的更替就体现了天地之气的交接合和规律,这规律是由万物变化的阶段性显现出来的,对于人体来讲则是由脉象显现出来的。
   二、“出入升降,无器不有”
    那么有没有不生不化的物质呢?没有。《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注文:藏生气者,皆谓生化之器,触物皆然矣。夫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窍坚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往复於中。何以明之?则壁窗户牖,两面伺之,皆称来气冲击於人。是则出入气也。夫阳升则井寒,阴升则水暖。以物投井,及叶坠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气所碍也;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入,为气不出而不能入也。由是观之,升无所不降,降无所不升。无出则不入,无入则不出。夫群品之中,皆出入升降,不失常守,而云非化者,未之有也。有识无识,有情无情,去出入已升降,而云存者,未之有也。故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即没有出入(呼吸)之气,没有气血在体内的(循行)升降,人与动物就没有生命活力,也不会有生长壮老已;没有气化作用,植物就不能生长,也不会有生长化收藏;金属、玉石、田土、水流之类同样置身于气化作用之中。这些物质本身即是阴阳之气出入升降的空间,这些物质灭亡了,生气的化育作用也就止息了。对有形物质而言,有释出的气才能有隐入的气,有隐入的气才能有释出的气。包藏生气的,全都称作生化的器宇,所有的物质全都如此。窍横着生的,全都有出入往来之气;窍竖着生的,全都有升降之气反复於其中。如何才能知晓这些?比如将窗户关严,在两边等候,全都说进来的气直冲於人。这即是出入之气。阳气上升则井水寒,阴气上升则井水暖。用物体投入井中,及树叶在空中坠落,虽然相当轻便,但是却不立刻掉在地上,全都是由升气所阻碍着;空管灌满,堵上管口悬起来,水不往下流泄,是因为没有升气而不能下降。空瓶小口,猛往里灌水就无法灌入,是因为气不释出,水就不能进入。由此看来,有上升的气才能够降入,有下降的气才能够释出。不释出则不能进入,不进入则不能释出。所有物品之中,全都有气的出入升降,能够不接受气化的物质,从来就没有过。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有情感的和无情感的,离开出入和停止升降,而仍然存在着的物质,从来就没有过。所以说任何物质,都具备(气的)升降出入功能,“升降出入,无器不有。”[7]
  三、“万物靠造化之气所任持”
  《素问》还指出:“器谓天地及诸身也。宇,谓屋宇也,以其形包藏府藏,受纳神灵,与天地同,故皆名器也。诸身者小生化之器宇,太虚者,广生化之器宇也。生化之器,自有大小,无不散也。夫小大器,皆生有涯分,散有远近也。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8]“器”是指天地及所有物质。物质为生化的屋宇,以其形体包藏府藏,受纳天地之气,与天地相同,所以全都称为“器”。所有有形物质是小的生化器宇,太空,是大的生化器宇。生化的器宇,各自有大有小,(最终)没有不溃散的。所有小大器宇,全都生灭有极限,(器宇)溃散有的久远、有的短暂。所以器是生化之宇,器溃散则分离,生化也就止息了。有活力的生命如此,没有生命活力的有形物质也是如此。 “出入谓喘息也,升降谓化气也。夫毛羽倮鳞介及飞走趾行,皆生气根于身中,以神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也。然金玉土石熔岩草木皆生气根于外,假气以成立主持,故曰气立也。”;“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注文:出入谓喘息,升降谓化气也。夫毛、羽、倮、鳞、介及飞走趾行的动物,全都是生气根于身中,以神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也;然金玉石熔岩草木皆生气根于外,假气以成立主持,故曰气立也。……气止则化绝。此之谓也。故无是四者,则神机与气立者,生死皆绝。”[9]出入是指喘息;升降是指化气。万物靠造化之气所任持,长皮毛和羽毛的,不长皮毛和羽毛的,长鳞甲的及奔跑行走的,不长羽毛鳞甲的动物如倮类,倮类:以人为首。《大戴礼·易本命》:“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全都是生气根自于身体之内,以精与神为动与静的主宰,所以称为神机。金玉土石熔岩草木全都是生长之气根于体外,凭借气以成立支撑,所以称为气立。有神机的动物和人,没有出入之气,则不能够生长壮老已;没有神机的植物,缺乏升降之气,则不能够生长化收藏。对于有活力的生命体来讲,气的出入停止,精神机制就会消失;气的升降止息,有形物质的形体就会溃散。出入是指喘息;升降是指化气。化气:指气血在人体内的循环与支撑人体四肢、五官的运动。气停止运动则气化作用绝灭。就是指的这些。所以没有“出入升降”这四者,则无论是“神机”(动物)还是“气立”(矿物、植物),全都绝灭。无论是呼吸着的人或动物,还是不直接表现为以呼吸的方式而存在的金石草木之类,如果没有气的维持,就会全部溃败,所以说天地万物都是靠大气所任持着,大气任持万物的方式就是气对有形物质的隐入与释出,释出与隐入,即是阴阳。
    四、“有形禀气而不为五行阴阳之所摄者,未有之也”
  《素问》指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注文:道,谓生化之道;纲纪,谓生长化成收藏之纲纪也;父母,谓万物形之先也。本始,谓生杀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禀气而不为五行阴阳之所摄者,未有之也。所以造化不极,能为万物生化之元始者何哉?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然合散不测,生化无穷,非神明运为无能尔也。”;“故万物无能逃五运阴阳。”[10]有形体禀受气而存在的物质,不为五行阴阳所统摄的,从来就没有过。因为用来造成化育万物的是五运阴阳,五运阴阳是天地的本质、现象与规律。而能成为万物化生之本原——五运阴阳的是神明之府,即气化的空间----天地。“神明”也是指天地,如通常人们所说的“求神明保佑”,就是“求天地保佑”的意思。“神明之府”就是指天地这个府库。怎麽可以不通晓它的内涵呢?道,是指生化的现象与规律;纲纪,是指生长化成收藏的分时段考察与标记;父母,是指生成万物的祖先。本始,是指生成和灭亡全都因为有它才能出现。所以有形质的物体,禀承气而存在,不被五行阴阳所统摄的,从来就没有过。造化没有极限,能成为万物生化之元始的是什么呢?是阴阳五行。因为阴阳五行是天地的府库。然而气的聚合与流散无法捕捉和测定,生化没有穷尽,不是天地的运化是不会有这些的。所以万物是没有能够逃出五运阴阳的。也就是说,万物的生存与化灭均无法逃出阴阳五行的规律。
  五、结语
    西方汉学界尊为权威的费正清先生说:“中国哲学家认为,凡是他们提出的原理都是不需要证明的。”[10]现今学术界一些学者也下意识地认可了这一观念。作为哲学界来说,对“阴阳的原理不予证明可能无关痛痒,但是作为中医学来讲,却是人命关天,非同小可。诸如“阴阳”之类语义不清,内涵与外延均欠清晰的名词术语,必须予以证明、证实、证伪。《素问》所介绍的“天地万物都是靠大气所任持着”等内容,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直观现象证明了阴阳是指气对有形物质的出入升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阴阳阴阳是气对有形物质的隐入与释出,释出与隐入这两种运动方式。阴阳“大之无外,细入无间”,是指气大到天地、小到毫毛草芥无处不隐入,无处不释出的运动原理,而这种原理是能够由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客观存在来予以证明的。阴阳的准确含义弄清楚了,中医学的标本、表里、虚实的准确含义便容易释义了。由此也证实了学术界所持的中国哲学家提出的“哲学原理都是不需要证明的”观念是错误的。中国哲学家提出的哲学原理也应该是需要证明,证实、证伪的,而且是完全能够予以证明、证实、证伪的。惟其如此,才能使深奥玄妙的中医理论得以透视,使中医学的科学性得以证实,使中医基础理论得以行之有效地指导医疗实践,使中医学真正为人类造福,使包容了中医学在内的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知识得以正确的解读。

--谢谢吴维老师文章.深有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16:0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