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39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灵枢第19章 四时气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2 11:0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E5OTE4MTM2/v.swf[/flash]

1灵枢四时气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
  【翻译】黄帝问岐伯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百病的生成,各有不同的原因,针灸治疗的方法根据什么来决定呢?

  【原文】歧伯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荣,必深以留之。
  【翻译】岐伯回答说:四季之气对人的影响,反映在身体上为各有一定的发病部位,针灸治疗的方法,要根据四季之气和经穴的特点来决定。因此,春季针灸治病,可取用络脉、分肉之间的穴位,病重的深刺,病轻的浅刺;夏季可取用阳经、孙络上的穴位,或取分肉之间的经脉,用穿过皮肤的浅刺法;秋季可取用各经的腧穴,如果病邪在六腑,可取用手足阳明经的合穴;冬季可取用各经的井穴和荥穴,一定要深刺并且留针。

  【原文】温虐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肤胀,为五十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翻译】患温疟病不出汗的,治疗可取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患风水病皮肤浮肿的,治疗可取用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腧穴,若皮下有淤血,都应针刺放血。

  【原文】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翻译】患飨泄病,治疗可取用三阴交穴,用补法,上刺阴陵泉,都长时间留针,等到患者感觉针下发热才可以止针。

  【原文】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
  【翻译】手足外侧转筋,取手足外廉的阳经刺治,手足内侧转筋,取手足内廉的阴经刺治,都用焠针。

  【原文】徒□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必坚。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翻译】患水肿病,针治先取脐下三寸关元穴,用铍针针刺它,针刺后用竹管插入针孔放水,反复进行,使水排尽。针刺时,一定要急刺,刺得缓慢,病人就会觉得烦闷不安,刺得快,病人就会很平静。每隔一天针刺放水一次,直到水尽为止。同时配合服补药,在针灸开始时服用,刚吃完补药不要进食,刚进完食也不要服补药,还要不吃水肿病禁忌的食物一百三十五天。

  【原文】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翻译】患湿邪的著痹病,经久不愈,常感寒冷不已,治疗用焠针刺里骨。如患肝痹,腹中不舒服,就要取三里穴针治,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

  【原文】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翻译】患麻风病,应多次用针刺其肿胀部位。刺后,用手挤压针刺处,挤出其中的邪毒之气,直到肿消尽为止。平时应吃适宜的食物,不吃禁忌的食物。

  【原文】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煄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翻译】腹中经常鸣响,气向上冲顶胸部,气喘而不能长久站立,这些症状表明病邪在肠,应针刺气海穴、上巨虚穴和足三里穴。小腹牵控睾丸,连及腰脊疼痛,上冲心胸,这些症状是邪在小肠的表现。小肠连及睾丸神经,附着于脊椎,贯通肝肺,联络心系,邪气盛则厥气上逆,冲及肠胃,影响肝脏,扩散于肓膜,聚结在脐部。因此,治疗应取气海穴来散邪气,针刺手太阳经的穴位来上散邪气,取足厥阴经的穴位来下泄邪气,取巨虚下廉穴来除去病邪,根据邪气所经的经络来调治。

  【原文】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翻译】病人往常呕吐,常常吐出苦水,常叹气,心中感觉空荡不安,就象害怕有人将要抓捕他似的感觉,这是病邪在胆,气逆于胃的症状。吐出胆汁就会感觉口苦,胃气上逆就会导致吐出苦水,所以称这种症状为呕胆。治疗应取足三里穴,使上逆的胃气下降,刺足少阳的血络来抑制胆气上逆,根据病症的虚实情况来祛除病邪。

  【原文】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翻译】如果病人饮食不入,隔膜阻塞不通,这是病邪在胃脘的症状。病邪在上脘则刺上脘之穴,抑制病邪而使上逆之气下降;若病邪在下脘,则刺下脘之穴来消散祛除病邪。小腹肿痛,不能小便,这是病邪在膀胱的症状,治疗应取足太阳经的大络委阳穴。如果观察到足太阳经大络与足厥阴经小络有聚结淤血现象,而且肿势向上延及胃脘,应取三里穴针治。

  【原文】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翻译】查看病人的气色,观察病人们的眼睛,就可以了解疾病存留情况,这是因为观察人的眼睛和气色就能知道是否有病。而根据病症,听候脉象动静的目的是了解病情的轻重,诊气口、人迎之脉,脉坚而盛且滑的,表明病情日益加重;脉软的,表明病情将好转;各经脉强实的,过三天病就会好。气口之脉候阴,人迎之脉候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沙发
发表于 2014-5-14 10:44:40 | 只看该作者
鉴映群形  润生万物
上医治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板凳
发表于 2014-6-1 16:27:15 | 只看该作者
四时气
19

    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
    歧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输,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疒水)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徒(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疒水),必坚,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疒水)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睪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1 08:3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