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视频全集24【181-201条】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6:47: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45134/Ob/0/sid/XMTU3MDEwMTEwMA==/v.swf[/flash]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讲稿字幕如下: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81条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为什么发生阳病呢?底下也作一个问答解释,答曰:太阳病那个阶段,病之初作发作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即太阳病阶段,经过发汗,下及利小便等法治疗,都是以亡失津液,水分大量亡失胃里头干,故胃中干燥,因而转属阳明,不更衣,解不出大便,内实大便难。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82条
       问曰:阳明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但热不实也有,如白虎汤,也是热结于里,但不实,刚才说的心下满硬,按之痛,这都是胃家实的主证,要是只热不实就没有这种主证,故又提出一个外证,即里有热也现于外,身热汗自出,阳明病的热,是身热,从里往外热,不象太阳病,太阳病是翕翕发热,热在身上合而不开,就是热在身上笼罩似的,翕翕就是合而不开的意思,合羽之为翕嘛。阳明病外面用手摸滚烫,汗自出,热由里头出来,蒸腾人的组织的水分而出汗,所以蒸蒸发作,形容阳明病发热,就象拿锅蒸东西。外也烫,同时也有蒸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也”太阳病为发热恶寒,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这与前面讲的温病是一样的,虽没说渴,当然也就渴,热在里,刺激特别凶,比太阳病热的多,这种热的势力比较强烈,恶寒反受到抑制了,可以参考巴浦洛夫学说就知道了,这种人对刺激的反应,对受到过于兴奋的刺激后,就对其他的刺激就受到抑制,巴浦洛夫有很多的试验,阳明病身热也必然会带到外头冷,但由于强烈的热刺激,这个冷感觉受到抑制。这说明,在临床上,遇到胃家实是阳明病,如没有胃家实证的明显证候,而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为阳明病。这个阳明病共用二个特点。前面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畏寒,一个特点。它在表,没有其它的东西。阳明病有二种,只热不实,只能就外证看。所以在临床上胃家实当然是阳明病,如果没有胃家实的证候,有外证,也可确认为阳明病。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83条
       问曰:病得之一日,不发热(应为“不恶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病有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病也有这样的,开始第一知得的时候,不恶热而恶寒,这与阳明病之外证不相符。这是怎么回事?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他说是的,病传变时常有这种情况,在太阳篇也讲过,上归恶寒者外未解也,太阳病基础是发热恶寒,开始传没全陷于里,还有表证,还是恶寒,就是温病也是这样,温病开始得,热热刺激没达到那个程度,还觉得外边恶寒,但是很快,温病里热甚,马上就要热,热达到一定程度恶寒就没了,这段就说的这个,说虽然得之一日,有这种情形,是不感觉恶热,而还恶寒者,但很快恶寒就没了,是一味恶热。温病一开始,也有恶寒,吴菊通温病条辨不是说了。同温病要渴,有点恶寒马上就没了。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84条
       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太阳病恶寒为什么不自罢?而阳明病开始恶寒,又马上不恶寒了呢?古人说是,阳明居中,主土,土为万物所归,寒一进到阳明,就进到阳明经了,就化热而恶热不恶寒。太阳病发热恶寒,古人认为热病全是伤于寒,寒是邪,太阳病寒可传半表半里,往来寒热,也有寒。唯独到了明病寒就没有了。为什么?归土了。古人是这样看的,至于对不对,是成问题的,这与前一样的,开始恶寒是热没达到一定程度。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85条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戢戢然然者,是转属阳明也。头一个是太阳病依法当发汗,发汗而病不彻,彻是指病不除,不是不彻底,真正的重病,不只伤寒如此,流感也这样,开始表证非要发汗,真正重的流感不一汗能愈的,汗后也可传变少阳与阳明的,这里就说的这个意思,大病的时候就治疗正确,也只能在表证的时候,使它好转减轻,去其凶势,但病还是要传变的,不能马上好,伤寒一般好,全在少阳病的末期,阳明病的初期的时候好的多,就是白上汤呀,柴胡承气汤等。这里讲的就是这种,即太阳病依法当发汗,发汗后病不彻,因而转属阳明,有这个事情。第二个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由太阳传到少阳,由少阳而反汗戢戢然者,戢戢然是连绵不断的意思,那么又转属阳明。这是解释太阳阳明,少阳阳明的来历。由太阳病虽然依法发汗,也有不好,少阳病也如此,本来是太阳伤寒,没有汗,转属少阳故呕逆,所以少阳病发热而呕,是柴胡证,呕而不能食,但少阳病不出汗,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转属阳明病,阳明病法多汗,了明外证不是有身热汗出吗?这里是二段,一是有太阳病转属阳明的,有少阳病转属阳明的。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86条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这是太阳伤寒转属阳明,到三天的时候,如果转属阳明了,其脉必大,因其内热甚,如前面白虎汤证脉洪大。前面讲了:太阳病二三日,少阳阳明证不见者,为不传。但如果脉大是传阳明。也在此借机把阳明热甚脉大的特点提出来了,前面说是证。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87条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脉应浮紧,是表实,是津液充斥于体表所以脉浮紧,脉里面充血,一摸脉紧,现在脉浮缓,弱,这个是津气不独于外,这说明里面有留湿留饮的情况,方才不讲了脾为胃行湿,湿输送到表,脉络就紧,如果由于胃虚不汗出的脉……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88条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戢然微汗出也。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89条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那么在这个时候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是太阳的脉呀,即伤寒脉,这里虽然病发于里,他里不会实的,而且应该先解表,就并发证头前讲过。这个就是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证只是不汗出而烦燥,这个也不汗出,也得有烦燥,但是又加口苦咽干,腹满微喘,热比那甚,证型偏于阳明,腹满其实这个腹满哪,还是不是实,微喘,阳明病由腹,病实于里向上压迫,也能发生喘,这种喘必须用泻药,这里喘还是麻黄证,这个腹满,还是气不畅,而自觉满,其实不是有实物的东西那种满。
       “若下之”,这是应该用大青龙汤,如误认为里实而下之,就腹满小便难,原来就腹满,这时候真腹满了,这是虚满了,因胃虚水谷不别,所以小便难都从大便走了,后头有的。所以说要“下不厌迟”,本大青龙汤证,即前面说了太阳中风,脉厚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这里有口苦咽干,热更甚,但是还是腠理,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之表实证,还得先解表。虽并发阳明,里还有热而不实,不实,如果泻非虚其里,虚其胃,反而要胀满,由于胃虚水谷不别,小便难。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90条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能食是有热,热化食嘛,阳明病,能吃是里头多热,古人以风为阳邪,所以说中风,不能食,胃虚停水,故不能食,水性寒,所以名中寒,这是以能食与否而分辨阳明病为中寒、中风区分,这个没什么意义。不能食也不能看成有停饮,阳明病有二阶段,一是开始能吃,说明里有热,可是大便不通,里面实的甚也不能吃,这说明有燥屎。当病在开始的时候以能食与否,而区别阳明病的这二种证是可以的。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91条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戢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水就停在上面,所以不能食,手足戢然汗出,阳明病法多汗,如果手脚也不断出汗,那大便就硬,后果?有讲的大承气汤有这个。大便硬,又因尿不利,水谷不别,此欲作痼瘕,痼是坚固,瘕是时聚时散,谓之瘕,也就指大便有硬块,但前头硬后面还是稀的,也是初硬后溏,以胃中冷,胃中冷不是畏寒,胃中有冷饮,小便不利,本来应大便干,有水在里头,所以先硬后溏,水谷不别,水要走大便,大便虽干,加上水呢,成痼瘕之便了。可见头前的名中寒,是停水,不爱吃东西。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92条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戢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初欲食者,就是开始由太阳转属阳明,能吃,能吃说明里头有热,有热者小便应该自利,而反不利,小便反倒不利,大便自调,但是大便并不稀,里头有热的关系,可也不硬,这也是水谷不别,造成的,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这说太阳伤寒表证未去,这是由太阳伤寒,初传入里而并发阳明病的时候,人参吃,但小便不利……但他不是整个转成阳明病,不昌那样子,所以搁个阳明病,这个帽语,就是说明这个胃气强的表现,就是能吃,还在太阳阶段,这个机体对这个疾病还是要从表解,要加强津气,故胃功能亢奋,这么一种情况之下,达到相当程度,就发生冥眩状态,就发狂,出一身汗,病也就都好了。这个道理也解释了,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脉紧则愈,不是奄然发狂,汗出而解之后脉紧。而是其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那时候脉就是紧,根本就是脉紧,太阳伤寒,就象传里似的,能吃,这只能说明胃在里起亢进作用,他是一胃气强,虽然小便不利,不会变成腹泻,水谷不别。这正是人的生理机能,总是要从表解除疾病。所以里证好了,小便不利来了,就是水不胜谷气,胃气强,不但表解,而且小便不利致的停水,水谷不别也者一起好了。所以说邪气不胜谷气。这说明不是真正的阳明病。太阳伤寒,也没真正发生太阳阳明并病。这是自愈之状。如果病日久,也有发生冥眩的,这个奄然发狂不是个坏现象,完了出一身汗,这都是冥眩状态,病要好的时候,常要发生特殊的反应,叫冥眩。所以表证时就要从表解除疾病,表证始终不烧脉紧,骨节疼痛,翕翕如有发热,但外热不那么甚,故说翕翕如有热状,不象太阳中风那种热,这段说明治病不能伤正,自愈是胃气特别亢奋起来,才能好,那么这个阳明病要用泻法,或清法。故这种情况要慎用,不要当成阳明病,否则不能去水气。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93条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
       这个要不得,它是根据天干地支运气学说,前面太阳病说过了。这是照例,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也没人考据此事,已至未是太阳最旺之时,火生土,火之后再申酉戊是阳明旺时,故好时在旺时好,这靠不住的。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94条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如果不能吃,是胃虚停饮,不能再撤热,故攻其热必哕,即哕逆,这是因为有胃中虚有冷饮的关系,胃中虚不能攻伐,有冷饮用温中去饮的法子可以,吃下药不行。苦寒药也不行,这是由于人本虚,攻其热必哕。这个就是告诉阳明病不能吃要注意,不要看作实证,即攻之,攻都指大承气汤。不能吃大概都是胃虚多饮的病。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95条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脉迟为有寒,胃虚有饮,也有寒,脉也迟,食难用饱,胃虚有饮不能吃,勉强吃,要是饱的话,就微烦头眩,里头停饮,头晕,里头热,人就烦,必小便难,头眩什么道理呢?是停饮,饮是因水不下行,小便难,此种情形欲作谷疸,古人把黄疸分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谷疸是消化不良类,有热有湿,在金匮是这样说的,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发热恶寒而不能食,食者头则眩,心胸不满,不满就是烦,这就叫谷疸,用茵陈蒿汤。与这里一样,胃虚停饮不能食,食难用饱,要饱了,则心胸不满,就是烦,同时头日军,胃虚不认湿,受不了谷物,消化不了谷物,消化不了,有郁热就烦,有热又有湿,湿热相因就发黄。这就发生了胃虚不能化谷的这种情况,所以古人叫谷疸,也应有小便难,虽下之,腹满如故。实者可攻,虚者不可攻,否则更满。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脉迟。故阳明病出现脉迟,既可有实证,应该利其虚,头头讲了,后头都有。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96条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里热蒸汗外出,依法当多汗,如果反无汗,其原因有很多的,这条说的是虚,津气虚,也要出汗,但没有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热也往来?但没有津液。津液虚,胃也应当不强,这是肯定的,津液来自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不能消化水谷,津液就虚,长期如此,现在又出现阳明病,当有汗而反无汗,这样是不能吃承气汤,后头也有。如果也有大便硬,只能按脾约治,吃麻仁丸。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97条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无汗,应该有汗而反无汗,原因多,此段说,阳明病初病于阳明,指少阳病,呕而咳即少阳病,还没到阳明病大热汗出的时候,所以无汗,而小便利说明里头有热,二三日呕而咳者,二三日指全段说的,并非指反无汗小便利以后二三日,就是这个病有二三日,就是由表传半表半里的时候,这时里头有热,但没到汗出的时候,怎么知道有热?因小便利,呕而咳是少阳病。手足厥不是寒厥,是热厥,这个热,尤其少阳病,四逆散就是柴胡、芍药、甘草、枳实四药,也治手足厥,但是热厥。后者有,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他只是说厥而已,这个厥不会大厥的,因少阳病,津液丧竭,吃柴胡剂,津液得充,胃气因和,后头有的。津液竭,不是不旁达,手足厥,即是热的关系,由于有热,而且热往上攻,所以必苦头痛,所以呕而发热,头痛是柴胡证,假设,不咳不呕,手足不厥,既无少阳病而热又不甚,那头就不痛。这就是就证来辨证的意思。后头有呕而头痛者,小柴胡汤主之。这说明,热在里头有上行有下陷,上行则头痛,但没到里热实的这种情况,不汗出,这种不是津虚。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98条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头眩是停饮的关系,胃中停饮则头眩……有停饮,用苓桂术甘汤,起则头眩,吴茱萸汤也治头眩,那个是水气往上冲胸,则呕吐。这里但头眩不恶寒,这纯粹是热,阳明病恶热而不恶寒,这个人的头眩与不恶寒在一起,就是热象,热攻冲上头,也头眩。所以头眩有时是热亢于上头,有时是胃有停饮而冲逆的,也有贫血,一般停水或热壅逆的头眩最多见,但真正热不恶寒,故能食而咳。这与中风、中寒辨证一样的。为中风里头有热。由于热上亢的厉害,一旦波及肺则咳,又热又咳,嗓子因咳而伤,故痛。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99条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
       这几段全讲发黄,阳明病无汗,热不得外越,故无汗,小便再不利,湿也不得下泻,心中懊恼,里头也有热。身必发黄,就是郁热在里,有湿有热,二个结合必发黄。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00条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这个人只是额上微汗出,旁处无汗,所以热也不得外越,而小便再不利,所以也必发黄。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01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转属阳明,脉还浮而紧,说伤寒外证很明显,即便转属阳明,也只能潮热发作有时而已,发潮热也是阳明病的一个证侯,由于太阳病刚开始传阳明,所以脉还浮而紧,虽发潮热,但不是老那样,也是一阵一阵的,发作有时。不会始终发潮热,否则是里实了,脉绝不会脉浮而紧。这里的太阳病,只是表不解,微畏寒而已,不是还脉浮而紧。脉紧再发热恶寒是表证,完完全全存在了,即便里头有热,也不到胃家实那个程度,即便发潮热,也是发作有时,但浮者,即脉不紧了,即津液有丧失了,如果太阳病还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18: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