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6《方剂学》苏子降气汤(续)、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12:2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22256/Ob/0/sid/XMTU2Mzc2MjcyMA==/v.swf[/flash]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讲稿如下:
        好,我们开始上课。上节课讨论到降气的第一个方苏子降气汤的主治证候分析,针对它主治证候采取的治法的特点,也就是该方配伍的特点,上下并治、标本兼顾,以治上治标为主。所以它实际上是用于有寒痰壅滞,有外邪引发之后(的)这个发作期,发作期一般是表证很轻的情况下。所以这个方和小青龙汤比较的话,小青龙汤,(从)它的病机来说也有外寒引动内饮的特点,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所以小青龙汤证的特点是表里同病,那就说外感风寒表实证引动了内在的寒饮,那是表里俱重,它有咳嗽,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甚至于兼胃气上逆;这个外来呢,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是表里同治,小青龙汤证(是)表里同治,表里兼顾的。而苏子降气汤体现了上下同治,虽然标本兼顾,治上治标为主的,所以这两个不同。苏子降气汤证表证很轻,如果表证明显的话,这方散表不够,光是有点苏叶、生姜散表是不够的。临床辨证要点咳喘痰多稀白(还是偏于寒饮),胸膈满闷,呼多吸少,苔白滑,脉滑,这是治疗上实下虚咳喘的一个常用方。
       在临床看来用这个方,咳喘,往往以喘为主的。如果这个咳喘,痰多阻滞气机严重,肺失肃降,导致了痰多喘甚,那增加泻肺平喘的力量,像桑白皮、葶苈子这类有泻肺平喘的作用。喘急比较严重,特别它有上实下虚,所以稍微动则气喘。气短难续,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咳喘较重,还一个肾不纳气,所以这个方里应该加纳气平喘药,体现了标本兼顾,增强治下虚,增强纳气的作用。胡桃肉擅长于温肾,温肾有纳气作用;沉香降气,和方中肉桂相配,擅长于增加肉桂的纳气作用;诃子收敛,也有助于纳气归肾。肾阳虚的寒象突出,反映在四肢逆冷,增加附子、补骨脂这些温阳。如果说肾阳虚引起了水湿泛滥,有水肿、小便不利,那可以加利水药,(在)温肾阳基础上,再加利水药,所以方中比如加了附子,还可以加像猪苓、泽泻一类的利水药。这是苏子降气汤,苏子降气汤学习(的)时候,要和小青龙汤比较,我们刚才讨论了。
       定喘汤
       降气的第二个方是定喘汤。定喘汤是Ⅰ类方,临床治疗表里同病,外有风寒,内有痰热的一个常用方。这里要注意定喘汤痰热壅肺,痰热是哪里来的?痰热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实际是热邪入里,煎灼津液,导致痰热,这是一类痰热的形成;还有一类是自身痰湿较重,痰湿较重加上肺气闭郁,这痰湿郁久了自身要化热,这样形成的一种痰热。在临床上区别的话,热邪煎灼津液,炼液为痰这种痰热,一般咳痰量少,粘稠,可以是黄痰,粘稠,量少,甚至于难以咳出来。如果是痰郁化热,本身肺宣降失常,痰湿壅滞,郁而化热,那这类也是咳唾黄痰,也可以比较粘稠,但是量多,咳出来并不困难,这是临床(上的)一个区别。定喘汤证的痰热都是后者,是痰郁化热这个特点。所以临床上这类病人咳的痰量并不见得少,所以这个方也有一定的化痰作用。
       定喘汤证它是一种表里同病。首先有风寒外束,这个方证在典型状况下是外来有风寒,明显有一组恶风寒的特点。由于风寒外束,肺气宣降失常,痰热内蕴使痰郁化热,加重了肺气失于宣降。在表里同病当中,使用这个方的阶段,应该说是以内在痰热内蕴为主。如果表寒明显,甚至于表寒还重,那这个方要加味了,因为它散表力量是不够的。那作为痰热内蕴,可以哮喘咳嗽,痰稠而黄,舌苔黄腻,脉来滑数,都反映了痰热特点。刚才我们说到在临床用这个方,它和这种热邪煎灼津液,咳痰量不多,粘稠,难咳出,这是有不同的,相对这个痰量比较多,这是我自己临床上用这个方(的时候),观察有这个特点,而且这类证往往是反复发作的,往往是历来有痰湿较重,所以郁而化热。在治疗方面要表里同治,既要宣肺降气,宣肺包括了散寒,降气当然侧重在止咳平喘。对痰热来讲,当然清热化痰。所以这是个表里同治的方,既强调宣降肺气,又要清化痰热。
       所以用药,这个方体现一种寒热并用。麻黄、白果联合起来作君。麻黄这味药(是)辛温的,在这里(有)两个作用:一个用来散风寒,它有风寒,散风寒;一方面有宣肺平喘的作用。当然这就涉及到这个证候临床上它究竟风寒有多少?如果风寒明显,麻黄量增大,可以用生麻黄。当然如果说外面风寒体现表实证,也很突出,光麻黄不够,还要增加发散风寒的药物,那白果是平性的,白果有收敛肺气,有润肺这个作用,所以麻黄、白果相配,体现了既能增强平喘作用,又能够制约麻黄不至于发散太过,这类病人内在有痰湿,外有风寒,痰湿郁而化热,往往这类病人反复发作。临床上有些反复发作的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啦,那这类这个证型很多。如果单一的从,比如温化寒痰方法来说,看他痰量多,那对他痰热不利,好好坏坏。在治疗当中要把握它的表邪(是)多少?如果说表邪没有,很轻微,表证不明显,那这个时候麻黄侧重用来宣肺平喘,那可以用炙麻黄,用炙麻黄和白果相配,作为君药;如果表邪较轻,那也可以用麻黄,用麻绒,也就(使)麻黄油挥发一些,缓和它的发散的烈性,所以它可以解表,缓和发散表邪作用,针对表证较轻了,同时它也有宣肺平喘作用。麻黄、白果相配是这个方义分析当中,这两者协同是第一个重点。臣药苏子、杏仁、半夏、冬花,这组的运用可以体会了,这类痰的形成是本身有痰饮,痰郁才化热的。那痰饮形成是来源于津液不化,那没有化热之前是偏于寒的。所以苏子、杏仁、半夏、冬花,总的来讲,杏仁平性,其他都是偏温性,它起到温化作用,同时苏子、半夏都有降逆作用,杏仁也能降肺气,和麻黄相配,宣降协同,而且有较强的化痰作用。虽然痰热它本质上是痰多郁而化热,肺气闭郁,郁而化热,所以这个使用和一般的清化痰热方法不同。那将来祛痰剂里面有一些方,你比如清气化痰丸,它也有杏仁,因为它(是)平性的,但是它这用清化痰热药,胆(南)星这一类直接清化痰热。这个方里边实际上是化痰药和清肺这类方药的结合,既考虑到痰原来形成的根本,因寒而不化,寒饮、寒痰的特点,又考虑郁了以后化热,形成现在痰热壅肺,所以用黄芩和桑(白)皮来清肺热,清化痰热。黄芩擅长于清肺热,桑白皮既能清肺,又能降肺气,它有化痰作用,但是比较润,所以也使得整个方剂不燥了,能缓和一定的燥性。用甘草作使药,养胃气,调和诸药。所以整个方定喘汤一个结构分析来说,它有它的特点:第一个麻黄、白果的宣敛,白果收敛了,也就一散一收、一宣一敛,这种结合方式,既宣肺平喘,又不使它辛散太过,因为白果本身比较润,有一定的化痰作用。说到白果,这个方这里白果,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人们发现它治肺结核作用非常好。在日本的杂志上,六十年代吧!那个杂志上曾经报道过,那是一个故事啦。是一个私人的医药研究所,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治疗肺结核当时是很棘手的病,所以那个研究所一个很有名的治肺结核的医生,一生都在研究这个。因为那个时期用像链霉素、雷米封这类的,到后来才开始(用的)对肺结核治疗产生很大影响,在这之前是很困难,但中医对肺痨来说有一定的经验,所以他们也用各种方法研究。有一个病人已经是空洞,肺结核晚期,他认为这个病人已经不能治了,就告诉他,尽量现在治,但是希望不大,很困难,当时估计时间吗?三个月左右了。后来这个病人也就没什么希望就走了,家里人接回去了。过了半年,这个病人又来了,他(看起来)挺健康,又找他检查一下,他一检查觉得恢复得挺好,非常奇怪,你吃的什么啦?他告(诉)他,人家给了一个偏方,白果。完整带壳的白果放在这个菜油,菜油里泡,瓶子里装白果,生白果,菜油里泡两个礼拜,菜油没过这个白果,两周后拿出来,一天早晚都吃一颗,他这样坚持,就这个方法,主要方法就这个了,坚持半年,他已经吃(了)半年,哎,越来越好,恢复得比较好,那是我们五六十年代《汉方医学》杂志上谈的,所以开始重视到白果这个药,在治疗结核方面的一个作用。但这个故事说起来那后面还挺长,后来当时的一个科学家,为了探索它的一个,究竟怎么回事?后来还付出了生命的。所以那个年代读书时候我看到这个一方面记住白果了,这个印象很深;一方面也认为,人喜欢了这一个专业和某个问题的研究,他可以不顾一切的。所以白果历来它的敛肺、润肺、化痰多方面作用,在这个方里体现出来。而且这个方配伍意义,它是一种温化方法和清化方法的结合,对于痰湿壅滞以后,治疗咳喘证当中寒温并用,是针对这种痰郁化热的一种治法,针对痰热,尤其是热邪煎灼津液造成,邪热,可以外邪入里化热,煎灼津液,那是痰和热的结合,有痰郁化热。所以这个方里边化痰针对的咳嗽,痰,痰量还是可以比较多的,清气化痰丸也是治痰热,这种痰热来源不同,这是这个方的一些特点了。
       所以在配伍方面、配伍特点呢?散收合方,宣降协同。既有散邪的一些特点,又有收敛,麻黄、白果的相配。宣降协同,这个方里有宣的方法。这个有麻黄宣发这种特点,也有苏子、半夏的降气,桑白皮的泻肺气,杏仁的利肺气,是一种宣降协同的。又是表里同治,以治里为主的,寒热并用。整方寒热并用,表里同治,散收结合,宣降协同,有这样的一个配伍特点。所以猛一看,说是外感风寒,痰热内蕴。如果不了解痰热内蕴它一个前提的话,这个方的用药,它为什么不用像麻黄散表寒,里边就(以)直接清化痰热的药物为主呢?所以针对了它病机的特殊性,这种痰热内蕴形成的特殊性,这样用药的。
       在临床运用方面辨证的要点呢?哮喘咳唾,痰多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这类滑数脉象的出现,一般来讲,如果痰热证当中,不是热重就是痰多?所以这个方证呢,它全身性来说并不发热,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微恶风寒,而是痰量较多。如果没有表证,可以减轻麻黄用量,或者用炙麻黄;如果痰量很多,黄稠,可以增加清化痰热药,因为温化药不少了,可以增加清化痰热药;当然肺热重,在这里反映出有发热明显,可增加石膏清气分热,清透肺胃之热,鱼腥草清热解毒,特别黄稠痰这类肺热重加鱼腥草。
       如果内在没有痰热,或者属于肺阴虚,兼有肺阴虚特点,当然这个方不适合使用,温燥的药不少了。
       旋覆代赭汤
       下面一个方旋覆代赭汤。我们前面讲了两个方,也可以比较一下了,因为前面两个方都是以肺气上逆、肺失宣降,所以它的降气是以降肺气为主,治疗咳喘的。那定喘汤反映的是表里同病,以里为主;那苏子降气汤(是)上下同病,以上为主,上实为主,而苏子降气汤证这种咳喘,痰多是清稀的,性质是寒痰,定喘汤的咳嗽,痰可以多但黄稠,而且是热痰,痰蕴化热。实际上临床上定喘汤证很多很多,所以像苏子降气汤、定喘汤临床使用都用得多,比较,一定意义上定喘汤用得更多,由于它名字又叫定喘汤,所以人们有些咳喘了,痰多,都开这个定喘汤。刚才我们说没有痰热应该不用。那实际上从定喘汤那个方来看,没有痰热,全方等于清化力量并不大,主要反映在黄芩、桑白皮。而包括麻黄、苏子、半夏、冬花这类偏温的,特别带温燥特点,这类药不少。所以为什么有些定喘汤用的(痰)并不见得黄稠这些他用定喘汤也能有一定效果。那可以像黄芩不用,或者黄芩、桑(白)皮减量了,这起到制约温燥的作用,不至于温燥太过。所以有些人觉得这个方,灵活运用的话,也就要痰多,气逆咳喘,寒热都可以利用这个方调。所以我就发现,你比如我在台湾开它们治咳喘,包括西医搞科研,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新药,他们也在搞新药研究,要古方,好多医院首选就是定喘汤。因为这个方就算你稍微辨证上寒热差一些,副作用不是那么大,不像苏子降气汤那样的温,用肉桂这一类了。所以这个方临床上使用率很高,当然我们还是强调这个方要辨证,痰热才用。不是痰热,但黄芩、桑(白)皮的处理,经过量的调整,或者有些像黄芩这类不用,用的话,使它的量符合,使全方温而不燥,温而不燥,适合久服,那这个也可以治疗涉及到偏于寒痰方面的。这是为什么这个方使用较广的原因了。
       下面接着两个方是治疗胃气上逆的,胃气上逆,也就以和胃降逆为主要特点的。第一个旋覆代赭汤,旋覆代赭汤是Ⅰ类方;第二个橘皮竹茹汤是Ⅱ类方。旋覆代赭汤在《伤寒论》里提到治疗胃气上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那“心下痞硬”并不满痛,按起来有一定抵抗感,那说明一定的有形实邪,那治痰,有痰浊。那这个它强调心下,强调是胃了,原来这个方运用,这个“或汗吐下以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那就说在治疗当中,经过一个误治,特别吐下以后,伤胃气,伤及胃气,造成了这种胃虚有痰这个病机,痰是个痰水、痰湿的意思了,它并非是指咳嗽咳出这个痰。所以在胃虚基础上,胃虚有痰,造成胃气不和,引起了呕吐、呃逆,或者干呕。噫气不除,虽然包括像嗳气,但胃气上逆也可以呕吐。嗳气、干呕本属同类了。但是这个方,由于历来人们讨论噫气,包括不包括呃逆?一般认为这个方也能治呃逆。因为呃逆,肺胃之气的上逆,张仲景说,这是“客气动膈”。“客气动膈”就是病邪引起冲动膈肌啊,造成肺胃之气上逆了。所以呃逆两方面因素都有,有外邪侵入因素,或者吃一些不恰当东西,过冷啊,或者引起肺胃之气上逆冲动膈肌,这(就)呃逆了。但是作为嗳气、呕吐,这个胃气上逆,用旋覆代赭汤也是常用的一种病证了。
       所以这个方从病机来讲,由于汗吐下引起胃气虚弱,胃气虚弱当然脾胃运化水湿能力减弱,湿聚成痰,痰阻滞气机,引起心下痞硬。胃气虚弱,又结合这个痰造成胃气上逆,所以呕吐、嗳气、呃逆都可能发生,随着胃气上逆了。从舌象来讲,舌苔的白腻,脉缓,或者脉滑,反映了胃虚有痰湿。所以从病机结论,胃虚痰阻,或者说胃虚有痰,胃虚痰湿阻滞,造成胃失和降,这是它的病机。
       那就要和胃降逆,和化痰的方法相结合,益气和胃,降逆化痰。胃气有不足了,益气和胃、降逆化痰,这是它体现了一个功用了。这个方旋覆花为君,代赭石为臣。过去的方义分析,比如二版教材,我们读书时候,旋覆(花)、代赭(石)合起来为君。但从量来讲,代赭石量很少,旋覆花,“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有降气作用,又有化痰作用。所以在这方里针对了由痰阻气机导致的上逆啊,所以化痰降逆兼顾。和臣药代赭石结合,代赭石是和胃降逆常用的一个药,它是矿石类药,可以重镇和胃了。但这个方里考虑呢,胃气已经虚了,代赭石不宜量大,那增强旋覆花的降逆作用。生姜、半夏在这个方里,化痰降逆兼顾,你看又是一个小半夏汤。那生姜凡是用来和胃降逆,量很大,生姜一般用于作药引子,像调和营卫、调和脾胃,历来一般都用(得)很少,五片,七片,量都很少。用来散寒,大多数用三两左右,像张仲景用的特点三两左右,他那个时期的三两,我们现在就10克左右吧!但用来和胃降逆止呕,一般来说,都比三两大,有四两的,这个方用到五两的,前面说吴茱萸汤用到六两。所以一般在用来散寒当中(的)用量,和这个和胃降逆用量相差可以达到1倍,这是仲景用药的一些特点。那可以指导我们现在在用生姜不同功效的时候,掌握它用量特点的不同。姜枣在这个地方,应该说生姜和大枣相配,还有一个调和脾胃,脾胃受损,气虚了,能够调和脾胃。人参在这里是补脾益气了,补脾益气,起补气作用。加甘草,增强人参的补气作用,又能调和诸药,而且又能防止代赭石之类的伤胃气,这类矿石类药物伤胃气。所以整个这个方归纳起来,体现了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所以这里又反映出了张仲景是善于用它时常配伍的一些基本结构,以及要注意方子里代赭石用小量,生姜用大剂量,它自身用量范围(的)大剂量。这是旋覆代赭汤的方义分析。
       在临床运用,呕吐或嗳气频作,也就是说胃气上逆很突出了,或者呃逆,兼心下痞硬。这里心下痞硬,有一种闷塞不舒的感觉。那是由于痰浊阻滞胃气。苔白腻,脉缓或滑,反映出胃气虚,胃虚有痰。如果胃气不虚的话,当然人参、大枣就不要用,代赭石用量可以增大,它没有这种胃虚这个前提的话。这是同样有胃气上逆,胃虚不明显,那可以去人参、大枣,加重代赭石用量。如果痰多,苔腻,这个反映出来,咳嗽有痰,往往兼有或者呕吐兼夹像痰浊,呕吐可有形痰湿,这个量明显,或者痰多咳嗽,兼有咳痰特点,加陈皮、茯苓。加陈皮、茯苓这个方也就结合了一个二陈汤,结合了一个燥湿化痰的二陈汤,也是结合了治痰的基础方,增加了这个方(的)化痰力量。二陈汤在化痰基础上也能和胃。
       橘皮竹茹汤
       理气最后一个方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汤和旋覆代赭汤相同的地方,都是以胃气上逆为主的;第二个相同,都有误治以后,胃气虚弱,这两个相同点。都是胃气上逆为主要表现,都是有胃虚的特点。胃虚、胃气上逆。也是《金匮要略》上的,但这个方是Ⅱ类方,橘皮竹茹汤体现它益气和胃清热相结合,治疗胃虚有热的一些基本组合。
       所以从主治来讲,胃虚指的胃气虚,胃气虚,胃中有热,引起胃气不和,所以胃失和降,呃逆和干呕都可以发生,《金匮要略》说,“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它主治说得非常简单,就“哕”一个字,“哕(逆)者”。这个哕指什么呢?历代医家在讨论都不统一,但有一条统一(就是)胃气上逆,谈这个哕说得比较多的是干呕和呃逆,哕,干呕、呃逆。那干呕、呃逆实际上都也没有有形实邪,是一种气机上逆,这个说得比较多。当然我们现在就是说,如果这个方你不是干呕、呃逆,而是呕吐,哎,好像粘液这些比较多,你还是可以里边配化痰之品。它是从一个基础见证,胃虚有热,没有强调有形实邪这个角度来展开的,那就和旋覆代赭汤形成一个比较。都是胃虚,一个有热,你这个热或者是误下当中正虚内陷的这个化热,或者本身会有一种热邪,有各种原因,我们前面讲过胃热的形成了,各种原因形成胃热,和它的胃气不足、胃虚同时存在。所以胃虚表现是虚烦少气,纳差。一般都有这种,有热了,有虚烦了,这个少气气短了。有热一般舌红嫩的,脉虚数的,胃虚有热的舌脉。那和前面旋覆代赭汤证那种它没有热象,可以比较的。一般胃有热口干,虽然仲景只说了“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但用药呢?《伤寒(论)》很多用药反过来推测,它是胃虚有热,因为用了大剂量的竹茹,可以清泄胃热了。而且其中有人参,有益气。竹茹除了清胃热,和陈皮本身还能够和胃了,和胃。所以这个病机是胃虚有热。
       治法呢,要益气清热,同时降逆止呃。这张方里面,橘皮、竹茹,橘皮能够理气和胃;竹茹可以清热和胃,当然竹茹清胃热之外,还擅长于清胆热,还能利胆,清胆热。胃气上逆很多都和胆有关,所以人们说,“胃本不呕,胆木贼之则呕”。所以很多呕吐当中,特别偏热的,偏热类型,或者口苦,都和胆胃不和有关。这个方里橘皮、竹茹作君药,可以清胃热,和胃降逆,但橘皮、竹茹这两个药要达到和胃,保证一定效果的话,必须量大。现在你比如临床用,有的说15克就够了,但我们那里很多老师谈到,你比如说这个方要叫它和胃降逆,作用明显,用到20克,这个方里用量要大。如果小剂量达不到和胃降逆的作用。所以橘皮竹茹汤里橘皮、竹茹的用量特点,是在它常用量范围内剂量较大。那这个方药味不多,弄出来一大包,竹茹非常轻,一般的清泄的,清胆胃有热,一般的用量不大的,但是真正作为降逆的,以它为主发挥作用,剂量要大。人参在这里补气,这个是对气虚,生姜能够增强和胃作用,和胃降逆止呕作用。生姜、大枣又能调和脾胃,和人参结合针对了这种胃虚。甘草增强人参补气作用,调和诸药。这个方一个特点呢,非常平和。由于竹茹量较重,偏一点凉性,所以它起到益气清热和降逆止呃这个作用。所以由“哕(逆)者”有很多看法,哕这个字指的是呃逆,也有人认为(是)胃气不和干呕、嗳气了,这是橘皮竹茹汤,这个方(是)Ⅱ类方。所以从病机用药这个方面要和旋覆代赭汤比,两个都是胃虚,一个有痰,一个有热,有热所以用竹茹来清泄胃热,所以橘皮、竹茹、生姜结合,起到和胃作用。因为胃气上逆没有实邪,没有强调实邪,和这个旋覆代赭(汤)不同,旋覆代赭心下痞硬,有痰,所以它用半夏和生姜来结合,哎,化痰散水结合,它又有实邪。橘皮竹茹汤是胃虚,有热,它没有反映实邪,所以它不用半夏,这是这两个方的主治上一个比较了,从病机上的比较。
       整个这个方补而不滞,清而不寒。略偏一点凉,补而不滞,清而不寒。用量特点,橘皮、竹茹需大剂量才能获效。大剂量是它本身范围内大剂量,平时很多处方里,你像陈皮这类,那橘皮这类用都是属于当臣药机会都少,当佐药这些。临床用当佐药,用个6克到10克,不得了,10克都很少,那竹茹更是这样。一般用量不会很大,但是在这个方里,要起到和胃降逆这个作用,量要比较大才行。所以不是说这6个药背下来开出来,药味对了,就能得到效果了。还有一个量的涉及问题。
       所以呃逆,或者呕吐,舌红嫩,脉虚数,这是证治当中辨证要点。胃热往往要伤阴,如果持续久涉及气阴两伤,当然这个方有益气的人参,没有益阴的,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这一类可以结合进去,为什么呢?胃热兼气阴两伤,这个胃气上逆,往往会加重,所以增加像半夏这些和胃降逆。胃热,胃气上逆,如果没有气虚特点,那可以去人参、甘草、大枣这类,甘温的不用,加柿蒂以后,它能够增加和胃力量,特别在治疗呃逆的时候。呃逆还可以由实热,或者虚寒引起,这个方都不适合。实热或者虚寒引起,虚寒引起呃逆,用丁香柿蒂汤,这附方丁香柿蒂汤。
       好,我们休息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2 00: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