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68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免费中医资源区] 《中医诊断脉诊》视频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5:19: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脉诊,又称“切脉”或“候脉”,“按脉”、“诊脉“。是医生用指端触按病人的有关动脉,探查脉象,以了解病情变化的一种方法。

脉诊这一诊法,在我国起源很早,但明确的文字记载还得首推《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在诊脉的时间上,《素问·脉要精微论》则提出“诊法常以平旦”等等。以后的《难经》则继承了《内经》的要旨,而赋以新的创见,书中一至二十二难,对脉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作了比较系统而精要的论述。其中对于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则提出了新的论点,并非专守《内经》之成法。正如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所说:“内经言脉,止有尺寸,不见关字,独取寸关尺者,《难经》之创说也。”
将脉诊系统运用于临床作为辨证的依据,当推东汉医学家张仲景。他在其《伤寒杂病论》中,记栽的单一脉就有二十四种,两种以上组合而成的病脉则达百种之多,可见他对脉诊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对后世脉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西晋医学家王叔和,根据前人的理论,积累长期的医疗实践,著成我国第一部脉学专书《脉经》,全书共十卷,首列《脉形状指下秘决》,对诊脉的部位和二十四种脉象作了系统分类,并对脉象的辨认方法作了阐述。其中对脉象的论述,有很多地方与观代医学的循环生理、病理特征是十分符合的。在临床知识方面,也大量地收载了《伤寒论》、《全匮要略》的条文以及华陀,扁鹊等名医的经验。由于《脉经》是一部总结性的古代脉学名著,所以至今仍然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脉学的必要渎物。

唐宋以后,由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重视和研究,有关论述脉学方面的著作日益增多。如孙思邈《千金方》、滑伯仁《诊家枢要》、李杲《东垣十书》、张介宾《景岳全书》、李时珍《濒湖脉学》,李中梓《诊家正眼》,徐灵胎《古今医统》等等,有的是脉学或诊法方面的专著,有的虽为丛书性质,但对脉诊的论述也多摆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从而大大提高和丰富了中医诊法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对脉象理论和脉诊原理,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尽管目前的各项研究仍处在实验阶段,但对中医脉象的本质及其实践作用方面的认识,已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下载地址>>>

中医诊断学脉诊.rm (142.35 M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药师 该用户已被删除
沙发
发表于 2016-7-18 20:20:0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2 0
  @ME: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7-19 12:18:20 | 只看该作者
王药师 发表于 2016-7-18 20:20
不能下、有嘛用?

用迅雷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2 0
  @ME: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7-19 12:18:49 | 只看该作者
王药师 发表于 2016-7-18 20:20
不能下、有嘛用?

中医诊断学脉诊.rm (142.35 M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18:4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