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34集 素问.生气通天论(二) 阳气失常则受邪为病;阳气烦...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6:1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jc0ODg3Mg==/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阳气失常,则受邪为病
教材126页,这一大段,分成几个小段。这一大段是讲阳气失常,则受邪为病。阳气失常,则感受外邪而出现各种病症。“阳气失常,则受邪为病。”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为它重视阳气,前面特别是第二段,“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刚才我说了,阳气的重要作用。这又讲了阳气,因为阳气有那样的重要作用,所以阳气失常,就受邪,感受外邪而形成多种疾病。多种疾病还是举例,还是举阳气失常,容易产生,容易导致,容易受到外邪,出现很多疾病而已,它不可能举全了。就这篇文章来讲,人体的绝大多数病,甚至从它这个理论原则来说,所以的病都得有阳气失常。那不是重视阳气吗?我先读一遍。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如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疖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齇,郁乃疖。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微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那不是讲了很多的病证,其实都在说明阳气的重要性,由于阳气受伤,才感受邪气,出现了各种病证。下面串讲。

因于寒,欲如运枢,首先前提是阳气受伤了。或者说阳气不足,才因于寒,感受寒邪,欲如运枢,这阳气应该是能够正常的开合启闭。就好像户枢一样,门轴一样,正常的运转,开合启闭,但是呢,如果

起居如惊,起居就是生活起居,生活规律,生活不规律了,惊。有注释,教材注释作暴卒讲。就是生活失去规律。

神气乃浮,其实还是说的阳气。阳气就外浮。阳气浮于表,也就是说人体感受了邪气之后,阳气浮于表,来和邪气相抗争。但是,欲如运枢,这个运枢,后边我们有校注,在杨上善的《太素》里说,或者说在新校正的时候,把这个欲如运枢,他说,在全元起本里叫做“欲如连枢”,连是系的意思,栓在一起了。感受寒邪之后,阳气的开合失常了,不能正常的作为枢纽作用。连枢,栓住了。把这门轴把它栓住了,动也不能动了。好像道理上更好讲一些。所以这句话讲起来有些难度。了解起来有些难。恐怕跟这个字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当然教材注释上就是按这原字。没有把运认为是连字来解。总之来说,是阳气正常运行,就像门的门轴那样,有开有合,特别是卫阳之气,司开合。如果起居如惊,人体的生活起居失常了,就容易感受外邪。起居失常了,阳气就也不能够很好的正常运行了。所以主张生活要有规律,要有一个很好的作息规律。养成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很重要的。对于人体健康来说是很重要的。当然一些年轻人体会不到这点,靠自己身体强壮,也就说是我的阳气足,没关系。但是这样短时间内,可能是对健康影响问题不大,看不出来。实际上,久而久之,阳气受伤了,那就造成很多的疾病。到老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我们作为医生,作为中医,要经常向患者,或向我们的服务对象,不一定非得是病人,讲解这套有关养生的知识。除了自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之外,还要对其他人进行宣传。上面说是因于寒,感受寒邪,下面说是应于暑。

因于暑,汗,由于阳气受伤,感受了暑邪,暑为阳邪,所以容易使人出汗。所以,因于暑,汗。暑为阳邪,使人腠理开张,容易出汗,

烦则喘喝,有的暑病出现心烦意乱,热扰神明,暑热扰乱神明,所以心烦,还出现气喘,喝喝,喘喝,“喝”是象声词,出现气喘喝喝,也就是说,使得气机不畅,而出现气喘,这是烦则喘喝。

静则多言,还有的时候,中了暑之后,使人昏迷了,昏迷了之后,看来不烦了,其实那病更重了。静了,就要多言。这个多言,是指的谵语,郑声之类,这个多言,谵语、郑声都说在神志昏迷的状态下,说的这些话。胡言乱语,叫谵语。郑声,就是声音比较低,不断地重复相同的话,所谓郑重其声。表示好像还是很郑重,老说那句话。你都是一种神志昏迷的现象。当然也不来说,谵语是偏于热、实的,郑声是偏于气虚的。所以静则多言。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就是发高烧,身体很热。像烧红的火炭那样。燔不就是火炭吗?烧红的火炭那么热。形容这个人发热。但是这种情况容易汗出而散,出汗之后,暑邪可以随从汗解。所以汗出而散。对于这句话,明代的吴昆(好像现在都简化成昆)在《素问吴注》里边,他认为这句话,“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两句,应该在“因于寒”下边,他说“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他说感受寒邪之后,人体发高烧,体温很高,一出汗,把寒邪散去了。他给搬个家了。这个搬家,迁移,把经文移动了一下,看来是和现在临床上比较接近。但是这种移动,不见得就是很有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我们治暑病,治中暑不用汗法,但是说在《内经》时代治疗这个暑病,他也认为是外感,不见得不用汗法。所以这汗出而散就提到了,等于是个治疗的问题。或者关于病机分析的问题,因为有这种病机,你就可以根据这种病机来治疗,他汗出而散,同样可以用汗法,刚才我讲了,我们后代的中医对暑病一般不再用汗法。因为暑已经伤气了,暑已经夺汗伤津液了。可《内经》时代也可能有,因为将来我们在讲《素问。热论》的时候,它也要讲到汗,“暑当欲汗皆出,勿止”。他说暑病,这暑邪应该和汗一块出来,不要用止汗法。因此,吴昆迁移《内经》的经文,我们现在理解起来,和现在临床接近,但是未见得就完全符合《内经》的原意。我只是提一下这个问题。

因如湿,首如裹,阳气不足,感受湿邪,由于湿邪困遏阳气,清阳不升,湿邪困遏了阳气,使得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于头,因此首,就是头,如裹,好像有布带子包裹着头一样。沉闷、头沉、头重、不清醒,那样的一种感觉。所以因如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如果湿邪不去,郁而化热,而出现湿热,湿邪不去在体内可以郁而化热,郁结成为湿热了。六气都能化火,湿化热水可以的。就成湿热之邪。不攘,攘就是排除,湿热在体内不能很快地排出,郁结在内,进一步的阻遏了气机,使得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因而不能够濡养筋脉。湿邪阻滞,不能濡养筋脉。所以出现了

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筋脉的緛短,缩短,弛长,松弛而长,这里说是大筋緛短,小筋松弛而长,这个大小,其实意思是相近的。不是说大筋它就要緛短,小筋它就要弛长。其实大小筋,这句话是说,筋都可以弛长,也可以緛短。所以教材有注释,说本句作互文解。互文解就是大小不要绝对看待。也就是筋可以緛短,也可以弛长。对于不同的病人,出现不同的症状,有的就可以緛短,有的就可以弛长。緛短也好,弛长也好,都是由于气血不能濡养所致。都是由于湿邪阻滞了气血的运行,更主要是阻滞了阳气的通行。是重视阳气的嘛。所以说,使得经脉或者收缩而短,或者松弛而长。

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如果经脉緛短了,就出现拘的症状,拘急的症状。如果使筋脉松弛而长了,就可以出现肢体的痿。痿废不用,没有力气了。松弛了。所以说緛短为拘,弛长为痿。湿邪引起的症状常见这些,或者说首如裹,或者说筋脉的拘急或者松弛。

因于气,这个“气”,教材有注释,我们可以做风来解,是说的风,前面有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这突然出了因于气,所以理解为因于风。就是阳气失常,感受了风邪。

为肿,因而出现浮肿,风水,感受风邪可以是水液代谢的失常。出现风水病,出现肾风。因而出现浮肿。当然,也有一种解释,这个气就是气虚。由于气虚,而出现浮肿,气虚不能够运化,水湿的运行需要有气的推动,需要有气化,水湿才能够正常运行,正常代谢。气虚了,不能正常的气化了,所以水液停留而出现浮肿。也有这样解。我们教材上就是选了一个,教材注释6,就是作为风来解释。而且引了高世栻《素问直解》的话,他在《生气通天论》里说“气,犹风也。”并且引用《阴阳应象大论》的话说“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人体的阳气就好像是自然界的风一样。当然下边这句话还有,“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体出的汗就好像自然界下的雨一样。因此高世栻说,这个“因于气,为肿”之气是指的风。我们教材就采取了他的这种观点。而且这种观点和上边的文意是相联系的,有寒邪,有暑邪,有湿邪,有风邪,都属于六yin之气,但是我刚才说了,也有的医学家把这个气就解释成气虚的,也不是没道理,气虚也可以肿。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四维,教材讲了,作为四时、四季、四方,东西南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反正东方温、西方凉、南方热、北方寒,这是相一致的。春夏秋冬四季,寒热温凉也不一样。如果是相代,就是相互更代,相互代替,也说明气候失常,该凉反热,该热反寒,就是四时之气相互更代紊乱。阳气乃竭,那么人体的阳气就衰竭了。这是一种解释,还有一种解释呢,四维作为四肢解,手足四肢。四维相代,就说手足四肢相互更代,这个怎么相互更代呢?它是说,比如说手不好用,也有这样的病人,拿脚去代替手的工作,有的腿用不了了,用手撑着来走路。它说这样叫四维相代。还有一种解释,四维作四肢解。相代呢,左右又可相互更代。特别是这种解释,还得和上一句联系起来,也就是说,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可以理解,用我们刚才的那种解释,是说对于这一小自然段的全段的总结。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因于风,最后总结为四维相代。四时气候紊乱了。人的阳气就要衰竭了。那么不这样解,把这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是和上句相联。就是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作为一句话看,也还可以,不是没道理。肿到什么程度?肿到了四维相代了,腿也走不好了,拿手扶着走。还有一种解释,说左边肿完了,那右边肿,手肿完了,脚肿,左肿完了右肿。也有的前人注家是这么解释的。当然这种种多半真的是气虚,由于气虚了,出现左肿完了右肿,手肿完了脚肿。更替为肿,四肢相替为肿。

当我在年轻的时候,读到这样的解释,就觉得很可笑,哪有那种肿法,说左边肿完了右边肿,上面肿完了下边肿还常见,早上上边肿,晚上脚肿;哪有左边肿完了右边肿的呢?其实在临床实践当中,我还真见到过两例,都是气虚的,一个月左右交换一遍,原来左边肿,后来就右边肿,查什么,用现在的理化检查查不着,两个都是六十岁左右的男子,那就一个是用补脾治好的,一个用脾肾两补治好的。确实是气虚,左边肿了右边肿,右边肿了左边肿,几年了,就用补气的方法治过来的。所以也有这种现象。当然,前人的注释,他没说看过这种病,他就这么理解,就写上了。我在年轻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注家,曾经觉得可笑,可在实践当中遇到过这种现象,因此,其实《内经》原文读注家的时候,是要认真的想一想。不要一下子看否定了谁,所以我说,这句话,如果肿到这种样子,四维相代的肿,那确实阳气乃竭,阳气大伤了。所以我用补气治好了。因此,这句话句逗可以改变,了解可以不一,当然如果你就为考试来想,那你就把教材念好了,考试就一百分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确实这个还有一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也就是是“四维相代,阳气乃竭”这八个字,一个是可以作为小自然段的全面的总结语,一个是就连上句,“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这样一句话来看。而且这个气,既可以作风来解,也可以作气,就是气。就是气虚解,也可以。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疖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齇,郁乃疖。

第二个小自然段,就是“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人体的阳气,人体动则生阳,活动的话,阳气就旺盛。人体活动,动则生阳,阳气就要旺盛,不单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阳气它也得旺盛。不然的话,劳动就没法进行。所以动则生阳。但是如果过于烦劳,它就不是一般的情况了,而是“张”。就是亢盛了,鸱张,亢盛。过于烦劳,阳气就亢盛,这叫烦劳则张。这个亢盛就不是好事了。所以烦劳就是超过限度的劳了,不管是精神还是体力的。

“精绝”,由于阳气过分亢张,就可以使它精绝,阳气耗伤阴精,过亢了,耗伤阴精了。这种情况,不是一日之病,相对来说,病程比较长,

“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辟积就是重复的意思,教材有注释,这个辟就是地下加个衣,衣裳的衣的意思。辟积的辟是衣服的褶,衣服和裙子有褶,也就是重叠的意思。积,就是积累的意思。就是如果阳气亢盛,阴精已伤,再重复的遇到夏天,夏天是阳气更盛,阴虚阳亢之人再遇到夏天,就可以使人煎厥,而出现煎厥病。你看这个名字起的叫煎厥,厥是一个病,但是又叫煎厥,那如同阳热之气煎熬了津液一样,使得津液大亏而出现的厥,所以叫做煎厥。这个病看来是个阴虚,阴精大虚之病,尽管它病是由阳热引起的,但是到后来出现煎厥的时候, 已经是阴精大虚了。由于阳气过亢,耗伤了阴精,再遇到了夏天,自然界的阳气亢盛,天人相应,生气通天,更使得人的阴精大伤,所以煎熬津液,阴阳不能相互协调而出现了昏厥。这个昏厥证是很重的,出现什么症状啊?

“目盲不可以视”,出现看不见东西了,

“耳闭不可以听”,也听不到东西了。看不到东西,听不到东西,那不就昏厥了吗?看来病势严重到什么程度?

“溃溃乎若坏都”,都,就是水都,盛水的水库,坏都,就是水库那个堤灞崩开了,崩裂了。那水流溃溃,溃破了而不能收拾,说明病势严重。溃溃乎,好像那个水库的堤灞崩开了。

“汩汩乎不可止”,汩汩形容水流的样子,堤灞一崩开,水哗哗就下去了。成了洪水了,所以不能控制。也就是这种病是非常危险的。到煎厥病病势很危重,病势发展很快。这是由于阳气过亢,导致了精绝,阴精枯竭而出现的煎厥证,阴虚之病。下面又说,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人体大怒之下,气血上涌。怒则气上,气上涌血也上涌。而导致了形气绝,相互脱离,本来形和气、阴和阳是相协调的,由于大怒之下,气血上涌了,可以出现形气相互脱离,相互隔绝。所以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导致了阻绝不通,气机不通了,隔绝不通畅。

“而血菀于上”,这个“菀”也就是相当于“郁”,或者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瘀”。血瘀于上,怒得气上,血随气涌,血也随着气往上涌,所以血菀于上,菀于上哪?菀于头。

“使人薄厥”,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人昏厥。医学检验网这种昏厥叫做薄厥。这个“薄”者,迫也。气血上迫,导致了昏厥。看来这个厥是个实证。因为大怒之下,气血上涌,血瘀于上,而出现薄厥。虽然是实证,但是我们刚才开头有话,也是阳气先有受伤,才会出现这种薄厥。同时,这种薄厥,还可以出现一些其他症状,比如说,

“有伤于筋”,这种薄厥可以伤筋,气血上涌,不能正常循行,使筋脉失养而伤于筋。

“纵”,筋受伤之后,出现纵,经脉松弛了,纵,就是松弛。

“其若不容”,经脉松弛,其若不容。就好像不能容与体内。也就是说,不能受意识的支配。不容就是不用的意思。就好像不受支配了。这个肢体不能用了。经脉松弛了。也就是说这种薄厥病人,突然的大怒之下,血瘀于上,可以使人昏迷。昏迷之后,还利用出现肢体不会动,松弛不会动。另外呢,还有一些现象。

“汗出、偏沮”,偏沮,沮是湿润的意思,偏沮就是半边有汗,身体半侧有汗,另半侧无汗,身体半边出汗。或者左边出汗,或者右边出汗。一边出汗,一边就无汗。一边湿一边干,所以叫偏沮。沮是湿。这也是阳气受伤的表现。因为阳气,特别是卫阳之气司开合。使得汗孔能够正常的开合。要出汗,正常出汗,全身都有点汗,不可能这边有汗,那边无汗,那样的话,就是阳气受伤了。阳气不能够温煦全身。所以出现半侧有汗,半侧无汗。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可以使人偏枯,半边身子枯痿,这句话,如果联系上边的薄厥,说薄厥可以出现肢体痿软不能运动了,可以使他半身偏枯,偏软,半身偏枯了。联系这个薄厥病是这样的。不联系薄厥病高级职称考试网,那么也有的病人,就是半边有汗,半边无汗,也往往出现一些其他的疾病。当然这些疾病,既然有这个半边出汗半边无汗,那都是营卫之气,或者卫气大虚,或者营卫失调,出现半身有汗。

当然出汗很复杂,我们在讲汗的时候,不是讲过吗?或出于头面,或出于背,它是不同的原因,出于不同的部位。这个是指的左右,汗出偏沮。另外是其他的病。

“汗出见湿”,阳气受伤之后,汗出见湿。汗出之后,本来汗孔是张开的,阳气是外散的。但是突然见到湿,湿是阴邪,突然使汗孔闭塞。阴邪可以使汗孔闭塞。这样的话,

“乃生疖痱”,就可以生痤疮,可以生痱子。痱,也就是痱子。那是汗孔开张的时候,受到湿邪。湿为阴邪,使得汗孔又闭塞了,把热又郁在里边了。卫阳之气不能外散而郁郁体内,郁于里了,郁于皮下,所以可以生痱子,可以生痤疮。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高梁就是膏粱。膏粱厚味,肥甘厚味,就是说过食肥甘,生湿、生痰、生热,有湿热,有痰热,使得痰热内盛,这个时候你,容易产生疔疮,痰热内盛,湿热内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阻滞气血不能运行,那就可以长疮,所以容易长疮。足生大丁,足是容易的意思。当然也有的注家说脚上生疔。那倒不一定,脖子上生疮的也不少。这个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在现代社会看得更多,那个糖尿病的病人特别容易长疮。糖尿病的病人难说和饮食无关。绝大多数和饮食有关。这个有关,多半都是和膏粱厚味有关系。粗茶淡饭我看恐怕不一定得这个病。当然,这个疔疮的产生不都是膏粱厚味,别的原因也可以,但是这里说的膏粱厚味,容易使人产生疔疮,这个也对。疔疮原因很多,膏粱厚味绝对是使人内热,容易产生疔疮。所以叫“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受如持虚”,这种人为什么容易生大疔,他特别容易受外邪侵犯。好像拿着空虚的器皿装东西一样,什么来了都装得下,持虚,拿着空的器皿。邪气来了就装进去,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劳动汗出,又受到风邪,其实这个风邪,你看,风邪就带着寒气了,所以叫

“寒薄为齇”,劳动汗出,同样的和上面所说的,汗出见湿,出汗是一样的道理。这是由于劳动,劳动阳气盛,动则生阳,阳气盛了,就使人汗孔张开,劳汗。这时候受到风邪,或者受到风寒之邪,使得汗孔突然闭塞了。寒薄为齇,薄还是迫的意思。寒迫于皮肤,使得汗孔闭塞,其实闭塞之后,这个寒邪使卫气不能外散,里面又郁热了。受的寒邪对不对? 但是由于受了寒邪,使得汗孔闭塞,卫气不能够外泄。又郁在里边化为热了。寒薄为齇,就成了齇。齇,就是酒糟鼻子这一类。也是郁热造成的。

“郁乃疖”,再郁于内,又郁于内的话,进一步还可以成为痤疮。痤疮就不单纯长在鼻子上了,齇是指的酒糟鼻子,红鼻子头。痤疮就是满面也好,满身都是,特别后背上也不少见。这都是和热郁于内有关。

从总的病机上它是热郁于内。但是这里说,由于阳气不足,劳汗当风,受到风寒之邪,风寒之邪使汗孔闭塞,卫气不能外散而郁于内,郁而为热,热就阻滞了经脉气血而出现酒糟鼻子,或者说粉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治疗粉刺,看来要清热,还得散散风。对不对?要清热、凉血,散风这个思路上,要从这句话考虑,应该是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去进行治疗。这是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齇,郁乃疖。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偻,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微风疟。

下边,进一步讲了阳气的作用。先说一句阳气作用。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教材有注释,这是个倒装句法,阳气的作用是养神则使神精明,养筋就使筋柔润。筋要柔润,筋不能硬,对不对?年轻人肢体柔润,筋脉和调,老年人胳膊发硬了,那是筋脉不柔了。所以阳气养神则神精明,人的精明,是要有阳气充足,这阳气虚了,你就该但欲寐了,阳气大衰,可不是但欲寐了。头脑昏沉沉的,所以养神则精,精就是精明。养筋则柔,筋就柔韧。这是阳气的作用。

“开阖不得”,如果是开阖不得,阳气不足了,阳气虚了,不能够正常开合了,这开合是指汗孔的开合。

“寒气从之”,寒邪侵入人体,从而侵入人体,由于汗孔开了,汗孔开合失常了,所以邪气侵入人体。

“乃生大偻”,偻,就是伛偻,经脉拘急导致的腰脊屈而不伸。大偻,腰脊的屈而不伸。就是所说的伛偻。北方话叫罗锅。这是由于寒邪侵入,导致的筋脉拘急而不伸,和阳气受伤有关。还有

“陷脉为瘘”,邪气陷到血脉里头去,久而不解,还可以出现瘘管病。陷脉为瘘,这瘘管病是脉的问题。比如说痔瘘,肛瘘,这些瘘都属于瘘管。陷脉为瘘。

“留连肉腠”,邪气还可以留连,留连就是停留,不能很快散掉。到肌肉腠理。邪气停留在肌肉腠理之间。

“俞气化薄”,俞就是腧穴的腧,经脉腧穴的腧。腧穴之气,是和五脏之气,和脏腑之气相联的,而且我们在讲经络提到过,所谓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这句话提到过,这个腧穴不是一般的简单的孔穴的问题,它是神气游行出入之处,它是内连于脏腑的。不单是连于经脉,经脉就连于脏腑。所以邪气通过腧穴,可以进入脏腑。教材注释,有“俞气化薄”,24注,128页,俞气化薄指邪气从腧穴传入而内迫五脏。化就是传化,薄就是迫的意思。俞气化薄,而传入五脏。

“传为善畏”,五脏主藏神,因而可以出现善畏,容易害怕。

“及为惊骇”,很容易受惊,这邪气影响到五脏了。怎么影响到的呢?通过腧穴而影响到五脏,出现精神、神志方面的症状。因为五脏主藏神,阳气受伤了,营卫之气都不能正常运行,刚才上面主要讲的是卫,这里又说

“营气不从”,不从就是不顺,导致了营气也不能正常运行。营卫反正相协而行,卫气失常,营气也不能正常运行了。

“逆于肉理”,它不正常运行了,可以逆乱停留在肉理之间,

“乃生痈肿”,停留了又郁而化热,就红了,就肿了,就痛了。就成了痈肿了。营者,血之气,就是气血瘀滞在那不通了。可不就肿起来了吗?瘀滞又容易化热。瘀又化热了。 红肿热痛都出现了。痈肿。那么,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那你看,那要治痈肿的话,我们曾经讲过一次,在《阴阳应相大论》里头,注意要行气,他营气不行,要活血,营者血之气,要凉血,一般他有热,郁而化热了。要行气,要凉血,要活血,就行了。当然,你说由于毒热,再加清热解毒。我曾经提过这个问题,一看到痈肿,就清热解毒,说什么革兰氏阳性杆菌引起的,必须是二两银花、二两蒲公英,那个思路就不准确了。我没说不许用,应该用,但是你应该用理气活血、凉血、清热解毒,好像这样才全面。

“魄汗未尽”,魄汗就是自汗,汗还没有尽,

“形弱而气烁”,这个时候,当然就形体比较弱,这个弱是指的虚,魄汗未尽,汗孔张开,就虚,这个虚就叫做弱,不是体重减轻多少,就是容易感受外邪的时候,形弱而气烁,气烁就是气热。因为汗出,劳动的时候,他有热,形体汗孔张开了,是虚的状态,又有热的状态,突然收到外邪,

“穴俞以闭”,这个突然受到外邪,使得腧穴,包括汗孔又闭住了,闭住怎么样呢?闭住了,里边又有热了,也就是说,在汗孔张开的时候,容易受外邪,同时它里面还有热,受到外邪汗孔一闭,里边热停在里头了。

“发微风疟”,这个时候,看来是这个穴俞以闭,是受到了风寒之邪,使得穴俞闭塞,发为风疟,发热恶寒的风疟病。

[完/47: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13:4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