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25集 灵枢.本神(一) “神志的分类与...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6:0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jgxODcwMA==/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今天我们学习脏象的第六节,《灵枢。本神篇》,也就是教材的75页。这一篇是全篇选到教材里来了。我们教材把这一篇分作这样三段。

1. 神志的分类与概念
神,本篇不是讨论神的问题吗?所谓本神,本就是探求的意思,本神就是探求神,本是探求本源,主要是作为探求的意思。或者说探求神的本质,探求神的本源。用我们现代人,如果研究这个题目命题的话,大概应该叫做神的研究。

第一段是神的分类与概念。我先读一遍。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yin佚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下面串讲,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就是针刺的时候,针刺最重要的法则是什么呢?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先必本于神。这先必咱们教材有注释。《甲乙》作必先。作必先好像语气上更顺一些。就是针刺的重要法则,在针刺的时候必须要本于神。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精神,首先要安静医生的心情和神志,因此这个神,包括了解病人的精神,和医生保持心情的平静与安静,聚精会神,这都是医生要注意做到的。所以我们教材注释当中也提到,此神主要指病人的精神,也包括医生的神气在内。因为医生只有镇静下来,心情静下来,神气才能充实,神气才能充沛,在诊断也好,在治疗也好,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尤其在针刺,医生手在持针的时候,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这个时候神气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聚精会神的去针刺,效果会明显增高。如果你这扎的针的时候,东张西望的,这个疗效肯定是差的。其实,医生手在用这个针的时候,你聚精会神的去针刺的时候,应该说人的神气已经灌注到针里边去了。所以疗效很好的。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这是说是从针刺引出了神的重要性问题。下面其实要谈的呢,是谈关于各种神,或者说是神的分类问题。先从针刺引出神的问题。所以下面接着讲,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没问题,五脏主藏精嘛,血脉营气精神都属于精。或者的都属于精神一类。都是五脏所藏。五脏主藏神,五脏主藏精,我们就《阴阳应相大论》当中也讲过,讲《五脏别论》的时候也讲过,说五脏主藏精,五脏主藏而不泻。《阴阳应相大论》上讲“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悲忧恐当然属于情志一类,这里头情绪问题,总的来说也属于神的一类。所以本篇后边,下一段就谈到,喜怒悲忧恐的这些问题。但是,总的来讲,从神志来讲,它都属于血脉营气精神,这是一类。尽管有血、脉、营、气、精、神,说成是六个。其实是一类。互相有影响,互相有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可以转变,或叫转化。这我们在以后会逐渐提到的。血的产生需要有神气,气血充足了才能产生神,总体来讲,血脉营气精神是藏于五脏的。此五脏之所藏也。

“至其yin佚离脏则精失”,yin佚是过分的意思,离脏就是离开内脏了。本来是血脉营气精神五脏之所藏,yin佚过乱了,什么过乱了?至其,这其是指的神志,神志过分的紊乱,就可以离开人体叫离脏。精神就会夺失,或者说精气就会夺失。失就是丢失、夺失。神志过分紊乱,就可以使它离开内脏,而使人的精气丢失。

“魂魄飞扬”,魂魄都属于神的范畴里面的,飞扬就是不能藏了,本来魂魄应该藏于脏嘛,五脏之所藏,yin佚离脏就不能藏而飞扬,飞扬就是散乱。不能潜藏或叫散失,扬散。魂魄不能藏了而扬散,散失了。

“志意恍乱”,恍乱就不调理了,不治,人的志意也不调理了。

“智虑去身者”,智虑就是智慧和考虑、思虑。这些神的功能都要失去了。考虑问题也考虑不进去了。聪明才智也都没有了。想不出来了,散失掉了。说是出现这样一些个严重的情况,魂魄飞扬、智意恍乱、智虑去身,这人就等于没有用了。没有智慧了,没有聪明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说出现这样的严重问题,

“智虑何因而然乎?”是为什么呢?什么原因导致了会出现这些呢?

“天之罪与,人之过乎?”是天的问题吗?是外界,是自然导致的吗?还是人的过错呀?是天之罪与,人之过乎?这个”与“是问词,现在的写法是“欤”问答,问词。是天之罪欤,人之过乎?是自然界造成的,还是人自己的过错呢?是最在于天还是过在于人呢?这是一个问题。其实,下面回答很清楚。这不是天而是人自己造成的。

“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岐伯回答说,天,对于我们人来说,或者对于生命来说,对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来说,是什么呢?是德,它给我们的是德。这个德,也就是天德。天德对人体的作用是生机。给人体的生机,具体来讲,天之德比如大气,自然界的大气、雨露,这都是天给与人的。给人以阳气从而产生的生机。才有生命的发生和发展与壮大。说“天之在我者德也",这德是指生机。具体而言,包括大气、雨露之类,因为有了大气、雨露才有生机可言。所以什么上月球、上火星,在那不断的派飞船,到那看的第一个问题,有没有空气?第二个问题,看看有没有水?雨露啊,地球上有这些才有生命啊!“地之在我者气也”,地气,气就是指的地气,天德属于阳,地气属于阴,地之气主要是指的有形之物,包括饮食、水谷之类。具体而言,是饮食水谷之类。所以天德、地气,天给人的是德,地给与人的是气,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德下流,地气上升,薄是相互结合,这个薄是结合的意思。就我们在讲“阴不胜其阳,脉流薄疾”的薄,也可以读成“迫”,也就是“搏”的意思。“搏”也就是结合的意思。搏结,结合在一起。德流气薄,天气下流,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结合。阴阳之气相合,才有生命,才有人。所以“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就是回答什么生啊?生是怎么生的?就德流气薄,阴阳之气相合而生的。什么不是问,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吗?那么先答的德是天德,气是地气。生是德流气薄而生。下面回答精。

“故生之来谓之精”,生命的来源首先是精,先天之精,所以叫“生之来谓之精”,也就是先天之精。有先天之精才有生命。神是什么呢?具体或者概括的说,神,这都是讲的概念问题,本段不是研究神的分类及概念吗?概念,

“两精相搏谓之神”,它这个概念就是这么个概念的方法,这么个归类方法。什么叫神呢?两精相搏,阴阳两精相互结合,德流气薄而生的薄,这两个搏(薄)的意思相同。阴阳两精相结合就产生了神,或者说就产生了生命,有了神才有了生命,或者说凡是生命都应该是有神,两精相搏谓之神。我们在讲《五脏别论》寸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时候,我还讲寸口脉要注意胃神根,说那个为什么神呢?说是一个寸口脉,特别容易了解先天元气,又容易通过又了解脾胃后天之气,我说先天之气,后天之气,这两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这个叫两精相合。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说寸口脉要观察神气。我说这是一种解释。之所以说这是一种解释,那么这也可以另外一种解释,两精相搏就是阴阳两精相搏而产生神。从生命的产生而言,它是讲的阴阳相搏。如果说已经生命,人体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它的神确实又需要阴阳两精,更需要先后天之精。就个体而言。生命之初是阴阳两精相合,生命之后,既有阴阳两精相合,又有先后天两精相合,人才有神。三天没吃饭,挺饥饿也没神。老年人肾气气虚了,肾精不足了,也没神。坐坐就打盹了。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随着神往来,也就是神动魂也随着动。神能静藏,魂也可以静藏,这是叫魂。魂的具体解释,我们过去曾经说过,也引证过张介宾的说法,魂,具体来说,它一般藏的时候是没有感觉的了,它不能藏的时候才出现了梦幻。游行,就是夜游,做梦,甚至于夜游。夜游就睡睡觉跑了。跑完了自己不知道。也许跑很远,也许干很多活,然后回来接着睡了,还有幻觉。幻视、幻听、幻触等等幻觉。幻触,就是触摸,老觉得有人触摸等等幻说,这都属于魂不藏的表现。教材注7,我们引了张介宾的注,“精对神而言,则神为阳而精为阴”,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故魂则随神而往来。魄则并精而出入。下边就讲的什么叫做神?他说“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这是具体的神,因为神的概念,有若干个层次。光明爽朗,聪慧灵通,这是对神魂魄意志分类的神而言。“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动”,这个魂是随神而往来,所以临床上,比如这个人容易失眠,说心神不安,心神不藏,所以失眠,但是失眠的人往往睡着一会的时候,也是梦很多。睡少梦多,为什么?假设说我们睡眠使神能够安藏,失眠的话,神不能藏,心神不能藏,所以魂也不能藏,随神往来,他稍微一睡就很多的梦。人家睡得很好,睡得很踏实,心神很安静,梦也不会再多了。魂也能藏。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又是神的一种,它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是“并精而出入”。这个精,也可以说是阴精,也可以说它是代指的形体而言。并精而出入,也是魄附于精,附于形体。形体强健,那么魄就充沛。所以形体和魄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我们汉语词里头还有体魄一词。它把体和魄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词了。“魄”是什么呢?它的表现是什么呢?张介宾有注,“盖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这个痛痒由之而觉也,痛痒,还有皮肤的冷热感觉,这些个所谓与生俱来的这些反应,这些感知,比如说,一晃,就要眨眼,小孩,婴儿,你一晃,他也知道闭眼。那个奶嘴搁在婴儿嘴里头,他自动就会吸,就会吮,这不是后天学习的,与生俱来的。这些个感知都属于魄的一类。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的概念给它定了一个什么呢?“任物”。任,就是接受,担任。对外界事物能够接受。对外界的事物,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感受到各种现象。能够自己有体会,能够有个认识。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心的功能。对什么事都无所谓,都稀里糊涂,那人是无心。心的功能太差了。心的功能本身就是细的,是不断接受新鲜事物的这才叫心,所以后来也有人解释,解释心,它的规定的概念不一样了,他解释它的特点,说“日有所新谓之心“。每天都要学习新的东西,每天都要接触新事物。那才叫有心人,这叫心。这个所以任物,就是一样,任就是接受的意思,这是中国的汉语的传统话,说某人学习不用心,说这人没心没肺,从解剖上他肯定有心有肺,当然从这功能上他不行。魄也不行,神也不行。他也不留心学习东西。那不就无心,没心没肺吗?这话要直接翻译成其他语言,可能有些西方人就理解不了。这是中国的一个词,咱们医学上这么产生的。文化就这样。中医和中国文化是完全一致的东西。

“心有所忆谓之意”,这个“意”也可以是追忆的忆,就是回忆、追忆往事,更主要的这个意是意念一动,或者意念一生,心中一动,这个事叫“意”。心不是所以任物的吗?对外来的事物,产生心理这么一动,这叫意。不是坚定不移,或者说这“意”,比如我们现在也常常叫做意向。这个意向可是并没成功的东西,只是有这么个意向。写在纸上了它还是个意向,不是个定型的东西。我也这么一动,你也这么一动,初步是这么个想法,没有成功。不是最后的决定买这叫意向。比如说我们同学之间,一看,他那衣服穿得不错,说我也买一个,你可能有这么一想,但是真买不买,那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再仔细研究研究,也许它不那么好看了。或者说我手头上的人民币不太现成,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商店里暂时它就没有,他就不一定跑到外地很远的地方去买,就是当时这么一想,这就叫意。所以我们常说有意无意,一般的说,意,要从内脏来说,刚才所说的,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意,藏于脾,叫脾藏意。下边那段要讲所藏之脏。五脏之所藏,意藏于脾。这意念一动。可是下边,志是什么?

“意之所存谓之志”,这个意有了,存下来了。也不是定下来了。这个意就定下来了。定下来了是什么呢?这就叫做志了。当初又想学理工,又想学农,又想学医,最后定下来学中医了,学上了,基本上就是定下来了。树雄心立大志,开头是各种意都有了着,但是思想之后,某个意定下来了。这叫做志。坚定不移了。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为要到到自己的志向,必须要反复考虑,所谓反复计度,衡量,反复衡量怎么才能到达这个志向?比如刚才说我们学中医之前,定下来要学中医了,怎么复习功课?学中医要首先考试,考些什么?到哪去上学?需要作些什么准备?这些我能不能做到?我怎么才把这些做到?要反复计度,这叫“思”,就思考。为了完成、达到自己那个志向,进行反复的思考、反复的计度,这就叫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为你思考了,认真的思考了,想问题就想得比较远,所谓“由近及远,慕逆将来”。是呀,思考,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思考,思考得比较深了,那么就考虑到将来的问题,所谓由近及远,慕逆将来。将来我怎么样?我现在如何做?中间进一步如何做?将来又如何做?将来能够达到个什么?达到我的志向都需要怎么去做?这叫慕逆将来,谓之虑。就深入的考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考虑得很深入,考虑的很仔细,很成熟,这样在处理事物,在为人处世,做事也好,为人也好,所谓为人处世把,处物,处理事物,自然就是智慧。自然就显出智慧来了。因为你经过认真考虑的再处理的事,不是突然想起来了一个马上就去做了,没认真想,那往往是失败的,不成功的,缺乏智慧的。所以这叫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作为概念,最简单的、最概括的提法。《内经》里头就是这么说的了。所以这一段应该是熟记的。特别从“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往下,一直到本段之末,都应该是熟记或者是是背下来的。你说这是作为最基本的概念,咱们学中医也还是不能不记得,是吧。

“故智者之养生也”,智者,有智慧的人,对事物经过周密思考的人,他们在养生的时候,怎么样呢?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首先把人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适应寒暑阴阳的升降,顺四时而适寒暑。因为四时之气不同,寒热温凉四季有变化,早晨,晨昏也有区别,这样的话,都应该适应这些变化,来调养自己的身体。将来我们在讲养生的时候,专门有一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四季,四气就是四季,调节自己的形体和精神啊。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应、适应。

“和喜怒而安居处”,和喜怒,调和自己的情绪,而安居处,居住环境要安静,或者说安也可以做适应讲。适应自己的环境,这里是两方面,你说我要求最好的条件,这有时候达不到最好的条件,那你怎么养生呢?当然你就应该能适应这个环境。尽管这个条件可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能够适应它。你能够比较平静的对待它,这也叫安居处,这是双方面的。既要选择合适的居处的地方,又要你在这个前提下,在自己的一定的前提下选择最好的。但是有一定的条件啊,作为个人还要能够适应这个环境。安,也可以做安心讲。安心,挺安静的能够适应这个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调节个人的情绪,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看什么都看不惯,看这也不好,看那也不好,到美国看美国不好,到日本看日本不好,到中国,看中国还不好,哪儿都不好,那你就肯定人也不好了。这人肯定不能成功。身体,就从养生来讲,身体也不会有利。哪儿都不好,那怎么活啊?情绪老是急躁的,或者是低沉的,因此呢,要调和自己的情绪,要适应外界的环境,安居处也有适应环境的意思。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节阴阳,调节阴阳,节制阴阳,节,可以有节制的意思。阴阳,广泛来说,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阴阳,要有节制。具体的,教材的注释当中,也常常提到,这阴阳是指男女,就两性,节制性欲,好像从中医传统的理论上来说,对性欲始终是强调要节制的,才能对身体有利。而调刚柔,刚柔其实也是阴阳。刚者为阳,柔者为阴,这就更泛泛的讲阴阳。如果说前面那个节阴阳,是节制男女两性性欲的话,那么调刚柔,调节刚柔这是泛指阴阳,阳为刚,阴为柔嘛。这样的话,顺四时,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如是,如果能够做到这点,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是,不是当“这样”讲吗?当“这个”讲吗?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则僻邪不至,僻邪就是大的邪气,就不能侵犯人体,不至,就不能侵犯。因为什么呢?你做到上面那样一些,正气很充足了,血脉营气,精神全很充沛而调和,自然能够抵抗邪气的侵扰。也能够抵抗精神因素的刺激,你对一些个问题认识很透,那就精神上受到刺激相对就比较小,说如是则僻邪不至,那些个引起疾病的外来因素,都侵犯不了你。

“长生久视”,视,就是活命的活的意思。长生久视就是长生不老,或者叫长寿。长生不老嘛。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是古人一直在追求的,长生久视,生命长久,用我们现在科学一点的概念,叫健康长寿。这一段就是讲的神志的分类,和它的概念,这概念就是非常概括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它就是这样一个概念。所以要求从“天之在我这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个要背下来。作为我们当中医必须背下来。因为这是中国话,中国人说话就是这么说的。所以中医就更应该熟悉这点。这段我们就串讲完了。

【理论阐释】
翻过来,67页。

1. 关于神的概念
神的概念问题是很复杂的,有的人写论文,就写一个“神”也写几万字,写几万字好像还没写全,所以咱们这里头,只是从中医这个角度而言,作为一个概括的提法。主要是神指三个方面。

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在《内经》里头也常常把它叫做神。而且引了《天元纪大论》说“故物之生谓之化,物之极谓之变”。你看,在我们古代变和化的概念不同。物之生谓之化,物之极谓之变;变、化两个概念不一样。产生的时候叫做化,发展到极点了那叫变了。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这个神就是指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阴阳不测虽然是不测,测不很清楚,永远不可能完全测清楚,自然界的规律,但是知道那是有规律的,那个规律就称之为神。所以说它是指的运动变化的规律。
对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高度概括。生命活动现象的高度概括,引证了《灵枢。天年篇》“何者谓神?血气以和,营卫以通,五脏以成,神气色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它说什么叫神呢?它说那些都全了的那就叫做人。实际上那都全了,那才叫一个完整的人,这个人自然就有神。所以我们诊断上看眼神,摸脉、切脉还要切神,听音声也是听这音声有没有神?看面色、看眼神都要考虑神啊,所以这是生命活动的现象的高度概括。一看有神,这人有神,有神当然最容易看的当然是先看眼睛有神,其实面上也有。甚至音声、呼吸都可以看出有神无神来。生命的活动现象的高度概括。笼统说,那叫有神。这是第二点。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特别是本篇所讲的神魂魄意志思智虑,这主要的是讲的神。这都属于神的一类。
这是关于神的概念,我说是很复杂的,这里对《内经》关于神的总体的作一个概括,它是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当然再具体的分,什么叫魂?什么叫魄?那就本篇讲了,“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等等等等,那是具体的,神魂魄意志的的具体的概念。

2. 思维活动的过程
思维活动的过程,整个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心的主导下,由五脏配合来完成的。这个没问题,所以本段也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虚,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它是从心开始下来的。说是在心的主导之下,由五脏配合来完成的。但是它有不同的阶段,《内经》把整个思维过程,是用这五个阶段划分的,就是意、志、思、虑、智。对这个思维过程的论述,和现在心理学说表达的认知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等过程,是十分相似的。就是在《内经》那个时代,2000年前,我们《内经》对于这个思维活动过程的划分,和现代心理学的划分方法,非常近似。当然现代心理学,那是时间很短,几十年的事。

【临证指要】
1.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77页。强调了“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问题,首先说,在针刺以及其他的治疗过程当中,都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神气的作用。神气的作用,一个是调动病人的神气,只有病人的神气发挥作用,才能够有疗效。不管你是针也好,药也好,其他方法也好,其他治疗方法也好,必须要通过病人的神气,才能达到治疗作用。因此医生应该尽最大限度的调动病人的神气。第二是医生的神气。刚才我说过了,医生必须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去治疗,去诊断,脑子里不能想着其他乱七八糟,很多很多东西,全不能想,只想到有关这个疾病的问题。诊断问题,治疗问题。怎么样采取治疗,采取什么?是补是泻?是调,是其他的什么法?针刺治疗、按摩治疗、药物治疗,一切治疗都应该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的去进行。那样才能有效。或者说那样效果才能好。这个从《内经》的理论上来看,一切治疗措施用到人身上,病人身上,都需要通过病人的神气气作用。如果病人神气和你治疗措施没有反映,那你再高明的治疗技术,也没用,也是白费。所以基本观点叫做“病为本,工为标”。病人,病人的神气那是根本,工是医生和治疗技术,那是标。这是医护、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医患关系。《内经》一再强调的观点。

临证指要第二个自然段有引证了《汤液醪醴论》的“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病人的精神不行了,志意也已经乱了,所以治疗效果是不可能好,刚才我已经谈到医患关系问题,这个作为中医医生,医务工作者,一定要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把医生,把我们自己,和我们所有的治疗技术,那绝对是第二位的东西。没有病人的正气,你再高明治不好病。所以严格的说,这个病治好没治好,是看人家病人本身正气如何?他能不能有神气存在?没神气了,谁也治不好。所以医生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这个人活着的,你治错了,把人治死,有可能,如果不认真,不集中精神,不仔细考虑。但是不能起死者,对死人,谁也治不活了。因此,不要把医生的地位,摆到病人之上去,那是绝对错误的观点,错误的想法。

78页,关于先必本于神的问题,我们在临证指要上,又提到临床上要以察神治神为首务。首要的任务。具体方法提到了,

要察病人之神,观察病人的神气,了解机体状态。这个察神是很多方面,刚才我说了,看形体,看脉象,看眼神,看面色等等。所以引证了原文的话说,“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这个态是各种状态,机体的各种状态,看看有神无神了。
调动病人之情,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医生配合。
医生用目光制约病人的心理活动,促进其气血流通。这是将来我们在讲《素问。调经论》的时候,就有这个。你那给他针刺了以后,有的病人,少数病人是这样,你给他针刺了,他精神特别不集中,他不定想什么,甚至有人还听着音乐呢!你那给他针刺,这不行。一定要制约他的精神,用什么制约?用眼神制约病人。你用针刺之前要制约住病人。让他精神很集中。你再针刺效果才好。医生当然不能主动的跟病人聊其他问题,说其他的无关问题,即使你不问他无关问题,有的病人他自己就不集中精神,当然那是少数。所以目光制约他的精神。
调整医生的神气。教材还引证了《素问。宝命全形篇》原文的话,“凡刺之针,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真,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内外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经气已至,扎针的时候,经脉之气已经到达了,针刺的时候,“慎守勿失”,医生要守住这个精气,“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针刺的时候,你要想做到非常谨慎,好像如临深渊,手里握着这个针,不要轻飘飘的乱动,要好像手如握虎,不可放松它。神无营于众物,医生的脑子里头,要非常的集中,而不要装了很多其他的东西,众物都在你脑子里转啊,你还怎么给病人治病?所以要求医生也要凝神定志。
这是关于神,先必本于神,在‘临证指要】方面提出几点。

[完/5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14:4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