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张景岳编《类经》:即张介宾《类经》。 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籍四川绵竹,其先于明初军功世授绍兴卫指挥,迁浙江会稽。父张寿峰为定西侯客,14岁随父进京,学医于京畿名医金英(梦石),得其传。青年时期未以医为业,从军。“壮岁好谈兵击剑,思有所用于世”(《景岳全书·鲁序》)。游燕冀间,从戎幕府,出榆关,履碣石,经凤城,渡鸭绿,因无成就,返京师,专心于医术。张氏名医噪京师,“时人比之仲景、东垣”,“延边大帅皆遗金币致之”。(黄宗羲《南雷文定·张景岳传》)后返会稽行医,其间到过西安和河南,为河南学政叶秉敬之母看病。《类经》刊行,叶氏给予大力赞助。 张氏早年崇丹溪阳有余阴不足之说,中年后,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据,并受张元素影响,转而抨击丹溪,“医法东垣、立斋”。受王冰影响,并发挥说命门之火为元气,肾中之水为元精。无阴精之形,不足以载元气,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亦常不足之说,成为温补学派主要人物。 张氏著有:《类经》32卷,《类经图翼》11卷,《附翼》4卷,《景岳全书》64卷。另有《质疑录》1卷。有人疑为伪托。张氏重《易》,并受王守仁“心学”影响。强调“医易同源”,“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他说:“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必须“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变通”。易论阴阳,医用阴阳,抓住它,就能“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张氏接受“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观点,阐发阴阳互根之理,指出阴阳“彼此相须”,缺一不可。如气为阳,精为阴,“精之与气,本自互生”。所以,“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 基于以上认识,张氏对河间、丹溪之说,进行强烈抨击。“刘、朱之言不息,则轩、岐之泽不彰”。撰《大宝论》、《真阴论》,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因而阳非有余,人之真阴亦常不足。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张氏自制左归、右归饮和丸,分培左肾之元阴和右肾之元阳。 在诊断治疗思想上,张氏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求本。张氏提出二纲、六变之说,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虚实、寒热,抓住六变,才能掌握病本。张氏认为“诸病皆当治本”,治本是最重要的治疗。张氏提出的一些论点,如“药贵专精,尤宜勇敢”;“知邪正,权轻重”;“辨虚实”;议补泻;论逆从;活法探病;“不治之治”等,都是讲辩证施治的。 张氏临证经验丰富,提出不少有益见解。如关于命门学说的发挥,关于问诊的分析,关于煤气中毒及其预防方法的探讨,关于卒中与外感中风的辨别,关于急病的处理,关于精神心理治疗的作用,关于诈病的揭露等,都富有启迪。张氏善于熟地,被人称为“张熟地”,强调甘温固本。但必须指出,张氏并非不问病因,一味温补,完全弃置寒凉不用的。 对张介宾,赞之者多,贬之者不少。叶秉敬誉《类经》为“海内奇书”。黄宗羲谓,“二千年来,医家之书盛于世者,张景岳《类经》、赵养葵《医贯》。然《医贯》一直半解耳。《类经》明岐黄之学,有王冰所未尽者,即学士大夫,亦必累月而后能通之”。清代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说:“其书辨疑发隐,补缺正讹”,“蘼不殚精极微,丝毫无漏”。陈修园则专作《景岳新方砭》以为“皆拾前人之糟粕”,并说,左归丸直“厨子所造之八仙菜”。张介宾作为温补派主要人物,其功不可没;但过于强调温补,造成流弊,亦不可辞其咎。(《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第九章明代医学》) 《中医大辞典》:“张介宾(约1563-1640)明代著名医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先祖原是四川绵竹县人,因有军功被认为绍兴卫指挥。他幼年随父亲到京城,十几岁时,从名医金英学医;中年从军,曾到过河北、山东等地。由于多年没有得到功名,于是回乡致力于医学。日久,名医大振。他对《素问》、《灵枢》很有研究,先后用了三十多年功夫编成《类经》,以类分门,详加注释,条理井然,便于寻览学习。又编有《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晚年结合过去临床经验,辑成《景岳全书》。他在医学理论方面,起初对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相当信服,中年以后,根据《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道理,对朱震亨的上述理论又大加反对,提出‘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在临证上常用温补方剂,被称为温补派。他的著述和学说,对后世医学有较大影响。” 《类经》: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张介宾……他精研《内经》凡三十余载,数易其稿,著成《类经》,是现存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著作。张氏采用从类分门的方法,将《素问》、《灵枢》的全部内容分为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大类,凡三十二卷,三百九十篇,经文虽因类分而颠倒,但仍一一注明出处篇名,以便查核,且有详尽的注释。由于张氏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之文字简明畅达,所以他的注释多能结合实际,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问题,除注释外,还结合临床实践体会,用‘愚按’的形式,进行专题发挥,此书为学习研究《内经》者所必读。” 《中医大辞典》:“《类经》:书名。明·张介宾撰。32卷。刊于1624年。本书将《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二书内容重新调整归类,改编而成。分为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12类,每类又分若干小类,并附文。由于内容以类相从,故名《类经》。书中将《内经》原文作了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解释,是学习和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