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70集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 17:5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70045/Ob/0/sid/XMTU1NDE5MDQwNA==/v.swf[/flash]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如下: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上次课讲到了《伤寒论》讲义的最后一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这篇的内容还没讲完,我们把剩下的讲完后再给这篇做小结。
       还剩下的两个条文一个是397 条, “伤寒解后,虚羸[lei2]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这条描述了一个什么证候呢?描述了一个外感热病,病后高热已退,但余热未尽,形气两伤。为什么说它余热未尽?这个“余热”在什么地方?我们是根据“气郁欲吐”的证状来的,这是“余热在卫,卫气失和”而出现胃气上逆的临床表现,那么这种病人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的是,不仅有“气逆欲吐”的症状,而且食欲不振或者根本没食欲,恶闻荤腥,他讨厌闻油腻的味道,甚至炒菜的味道他都讨厌,他在家里会说,“你们不要炝锅,不要炒菜,这个油烟子的味道我受不了,一闻我就恶心”,这正是“余热在卫,胃气上逆”的表现。为什么说是形气两伤?这里所说的“虚羸少气”这四个字把一个大病初愈、形体消瘦、弱不禁风、正气不足的病人非常形象给我们的呈现在眼前,大家想一想,发高烧之后,这个人虽然站起来,病好了,烧退了,(但)消瘦,弱不禁风,这不就是“虚羸”吗?
       所以我说他是形伤。为什么说他是气伤呢?他少气,上气不接下气,动则感到气就不够用,这是气伤的表现。
       在《伤寒论》中,有少气和短气。那么短气呢是有形邪气阻滞,使胸中气机无力,在讲大结胸证的时候提到大结胸证是水热互结于胸膈、脘腹的证侯,当水热邪气相结的部位偏高的时候,出现胸痛、短气、烦燥、心中懊憹[nao2]等等。这里的短气是实证,是有形邪气阻滞气机所致。少气在《伤寒论》里是指正气虚、气不够吸,这就像上面讲的栀子豉汤适应证的时候提到,那是无形邪热留绕胸膈、蕴郁心胸,轻者见到心烦不宁,重则反复颠倒,心中懊憹[nao2],如果火热伤气而兼见少气的,那么就用栀子甘草豉汤轻宣郁热,兼以益气。所以那个地方,我们提到了少气,那个少气是火热伤气所造成的,所以用甘草来补气。我们在这里提到的“虚羸少气”,也是热病耗伤了人体的正气,因此这个证候的基本病机就是“余热未尽,形气两伤”。有的医家说它是气阴两伤或者气津两伤,或者气液两伤,这些说法都可以,不过我觉得用“形气两伤”来描述这种,来揭示这种“虚羸少气”的,这样弱不禁风,形体消瘦(的现象)似乎更准确一些。
       治疗用竹叶石膏汤,“清余热,益气阴”。竹叶石膏汤这张方子,由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和粳米组成。它的药物组成与白虎加人参汤的药物组成,应当说是同一类的方子。白虎加人参汤是知母与石膏相配,而竹叶石膏汤不用知母而用了竹叶,竹叶与石膏相配。知母和石膏相配清热力量大,又有养阴的作用,而竹叶和石膏相配,相对来说清热力量较弱,但它有清心除烦的效果,这是一组药。人参、粳米、甘草这是白虎加人参汤和竹叶石膏汤共同有的药物,它有着益气生津的作用,不同的是竹叶石膏汤用了麦冬,增强了补肺阴、补胃阴的作用,而白虎加人参汤没有用麦冬。
       还有一个不同的是竹叶石膏汤用了半夏,半夏是个辛温的药,有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由于半夏的应用就使竹叶石膏汤这张方子的整个的寒凉的特性低于白虎加人参汤,而又有兼有很好的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所以竹叶石膏汤经常用于热病后期,“形气两伤,而余热在胃,胃气不和”的证状,是热病后期需善后的一个很好的方子。
       伤寒病后期也在用,温病后期也在用,尤其是温病的后期,是个经常用到的方子。
       差后病辨的最后一条是398 条,我们说《伤寒论》原文是398条,112 方,讲到这里我们终于涉及到了第398 条的内容。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chai4],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这个条文和“霍乱病篇”最后那个条文的意思是一样的。一个热性病的病人“脉已解”,从脉象上看来邪气已经完全解除了,“而日暮微烦”,到了傍晚的时候,有点儿轻度心烦,或轻度烦热。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病人大病刚好,“新差[chai4]”,“差”就是病愈,应当说,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中,所写的这个“差”就是这个字,是不加疒(病字旁)的,我们的讲义呢,给它加了个疒,这不是底本原来的字,病人刚刚好,正气还没有恢复,“人强与谷”,也就是说家属是好心吧,说,你看你病了这么长时间了,肯定是一点儿劲儿都没有,你应当多吃一点好的,多吃一点富含营养的东西来补一补,这种心理是许多家属都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结果适得其反,“人强与谷”,就是哄着他(病人),让他多吃一点儿好的,吃得多一点儿,因为他“脾胃气尚弱”,脾胃气还没有恢复,他就不能够消化这些饮食,不能够消化这些饮食,导致了这些饮食积聚合在胃肠道,食郁化热,郁热扰心,就出现了轻度的烦,这种情况怎么办?一般情况下不用药物治疗,“损谷则愈”,减少一点儿饮食,吃得少一点儿,他就好了。所以在“差后病篇”的最后一条强调了病后应当节饮食的重要性,这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对一个大病后期的病人,一定要提醒他的饮食禁忌,象一个腹泄病人,拉了几天,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拉了几天,形体也消瘦了,身上也没有劲儿了,现在不拉(肚子)了,他自己觉得应当多吃一点好的东西,家属也觉得应当多吃一点好的东西,结果鱼肉蛋虾全吃,结果最后就造成了一个慢性腹泻,这个腹泻就是肠炎,痢疾更是这样,刚刚病好了以后,要忌食鱼肉蛋,应当忌一个星期。
       所以病后不要急着用食补,而等机体的机能完全恢复以后,再去适当的食补,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伤寒论》的最后一条,强调了节饮食的重要性,所以贯穿《伤寒论》始终的是,保胃气、存津液,我们说在“太阳病篇”的第一个方子桂枝汤,这张方子里头4 个药是来自于食疗,而且服了药以后,要喝热稀粥,要特别注意饮食禁忌,体现了保胃气的精神。最后一条,398 条,病后要节饮食,要慎起居,体现了保胃气的精神。
       所以后世医家说保胃气,存津液是贯穿《伤寒论》自始至终的一个精神,一个治则,一个原则,这就是强调了保护人体正气的重要性。
       好了,到此为止,我们把“差后病篇”讲完了,实际上“差后病篇”的内容比较概括,比较简单,那么病后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首先存在着“阴阳易”的问题,因为“阴阳易”这个病现在在我们中国的大陆见不到,就像我上次讲课所说,据说在国外有一种性病,它的临床表现很类似于我们所说的“阴阳易”,这留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剩下的食复的问题、劳复的问题,这是在临床上我们常能够见到的问题,那么具体处理,我想我们并不限于使用枳实栀子豉汤,而应当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仲景只不过是举枳实栀子豉汤来治疗病后复发,然后余热未尽,至于房劳复的问题,在我们的“差后病篇”没有提到,但事后世医家有许多关于房劳复的论述,而且认为房劳复是这些复发的病证中最重的,甚至有时候可以导致生命的危险。这些在我们学习后世的著作的时候,应当引起注意。病后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比方说病后又出现了发热,仲景提出了一个执简驭繁的一个非常好,也非常实用的方法,那就是看他的脉,脉明显浮的,就用发汗的方法,用桂枝汤;脉明显沉实有力的,用泻下的方法,用大柴胡汤;脉既不浮又不沉的,这个范围较为广泛,那你就通通的用小柴胡汤。所以小柴胡汤是解热的一个极好的方子,它治疗往来寒热,治疗头痛发热,治疗呕而发热,治疗发潮热、治疗差后复发热,所以小柴胡汤在临床上是经常用于解热,解热时要注意柴胡的量要在15 克以上,疏肝时柴胡10 克就可以了,升阳的时候柴胡用5-6 克就行了,甚至3 克就可以了。至于病后遗留下来的一些水热邪气,留滞下焦,出现了腰以下水肿的,《伤寒论》提供了牡蛎泽泻散来清热利水。牡蛎泽泻散是一个泄下逐水的方剂,我们应当注意它和十枣汤、大陷胸丸、大陷胸汤相鉴别,遗留下来寒饮的问题,象396 条所提到的“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这提到了两太阴虚寒、饮邪不化、寒饮邪气留滞胸中隔上的问题,在这里用理中丸主要是温两太阴、温脾阳、温肺、化痰饮。对于吐咸沫,对于喜唾,我们归纳前面所讲内容,吴茱萸汤可用于治疗干呕、吐涎沫;四逆汤可治疗胸中膈上有寒饮,胸中膈上有寒饮也可见吐涎沫,吐大量的清稀的唾液。因此当我们见到一个吐大量的吐清稀的唾液病人时,根据《伤寒论》的治疗思路,我们就要进一步区别:他是是脾阳不足,寒饮内生,我们就用理中丸;他是胃中寒胜、寒饮上逆或者肝胃两寒、寒饮不化我们就用吴茱萸汤;他是脾肾两虚或者是以肾阳虚为主或者是脾肾两虚,饮邪不化,胸中膈上有寒饮,那我们就用四逆汤。至于病后形气两伤,余热未尽用竹叶石膏汤,这是我们刚刚讲过的。最后一条,病后节饮食、慎起居,这是应当在病后的护理上特别要注意重视的。这样才能够使病情减少复发,使病人尽快完全康复。“差后病篇”就提供了这么多内容。
       到此为止,《伤寒论》10 篇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洁本”,398条,112 方子,其中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就算谈完了,我们大体也就是讲了300 多条左右的条文,其中有100 多条是一级重点,必须掌握的,剩下的内容呢,就是一般的了解的或者一般的熟悉的,我们整个回忆一下,整体回忆一下《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以六经分症为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病分为六大类:首先是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气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一类是汗风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一类是汗汗孔只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由于中风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而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表虚、表实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一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而是祛邪为主。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用麻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又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经方相混用,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出现膀胱的腑证。太阳腑证有气化不利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有血热互结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了,膀胱气化无力,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气机壅遏,出现了少腹苦里急,同时它可以兼有脉浮、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是典型的一组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少、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可兼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这在治疗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而对太阳腑证的血分证来看那是血热互结于下焦,这时如果是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话,症状见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兼以化瘀。如果是血热瘀结、瘀血重,而瘀血病势比较急,热邪已经收敛了,临床症状见到了其人如狂或者发狂、少腹硬满,那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如果瘀热互结,热虽有,但热势非常轻微,瘀血虽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症状仅仅见到有热少腹满,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抵当丸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可看作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阳本证就这么多内容,当太阳病或者失治、或者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新的症状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通通的把它叫做“变证”。
       而张仲景把“变证”中的,因为多次误治以后所造成病情复杂化的这种“变证”叫做“坏病”。变证也好,坏病也好,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在脏,或在腑,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张仲景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2 个字的治疗原则,那么这十二个字也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精神在文字的表述上最集中的体现。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大家,能够背会这12 个字,能够领会它的精神。
       “太阳病篇”随后列了或热、或寒、或虚、或实种种变证,这些变证的治疗,为我们临床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药,所以太阳病篇的这个变证的内容,有许多方子是我们在治疗杂病中经常运用的,你比方说,桂枝甘草汤我们就经常用于治疗心阳虚的心慌心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我们常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而辩证属于心阳不足的。治疗脾虚的那几个方子,象厚姜半甘参汤、小建中汤,这在临床上都非常常用。厚姜半甘参汤治疗腹胀满,小建中汤或者是治疗腹痛、或者是治疗心中悸而烦,在临床都非常常用。
       治疗水气病的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在临床上更常用。治疗肾阳虚的干姜附子汤不怎么常用,但是治疗肾阳虚,而阳虚水泛的真武汤确是非常常用的一张方子。治疗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它治疗脉结代,心中悸,那更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最古老的方子,而且用起来还是有效的。所以太阳病篇的变证的这些内容也是临床经常用到的内容,我们应当很好的掌握它。
       邪入阳明,从阳明病的角度来看,它也有两大类,那么一类呢是邪偏于浅表的,我们把它叫做阳明热证,前世医家也有人把它叫做阳明经证。这里的经证也罢,热证也罢,主要是指胃热弥漫的白虎汤证和胃热弥漫、气津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但是在《伤寒论》的原文中,阳明的热证是怎么来的呢?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所造成的。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的221 条,首先出现了余热留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所以后世医家把阳明经热误下,余热留扰胸膈出现心烦、心中懊憹,但头汗出,饥而不欲食的这个证候,叫阳明热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热在胸膈。尽管有的医家说这是阳明经热误治以后的变证,但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头面、胸腹,胸中也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所以我们把热在上焦的证候,说它是阳明热证,也没什么大的错误。上焦有热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中焦有热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而中焦有热的证候重点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所以我们在讲白虎加人参汤证时,用了比较多时间来分析它身大热的问题、汗大出的问题,特别是口大渴的问题,还有脉洪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它还有热盛耗气,气不固表,还有大汗出,腠理开泄,经不起外来风寒的吹袭,而兼见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的虚象,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益气生津。而白虎加人参汤从今天来看,无论是外感热病的病程中,还是治疗杂病,都有很多使用的机会。阳明经热误下之后,伤了下焦阴液,而余热和水结于下焦,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证,这就是“阳明病篇”热证热在下焦的一个证候。它的临床表现有心烦不得眠,有小便不利、有渴欲饮水,治疗用猪苓汤,来清热利尿育阴。所以阳明热证上焦的清宣法、中焦的折热法、下焦的清利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热证上、中、下三焦不同热证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法,提供了方药,这是我们特别值得学习的。
       当阳明燥热、阳明糟粕相结以后就形成了阳明的实证。就阳明实证来说,阳明腑实证是主要的,构成阳明腑实证的基本证候特点有两类,一类是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一类是腹部实证的临床表现,这两种证候同时具备,我们才可以把它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一类证候,阳明毒热内盛的证候,那我们只能用清法,只能把它看成是阳明热证而不能把它看成是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二组证候,也就是说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没有全身的热盛的症状,那它不是外感病,不是阳明病,只是杂病,是杂病中的腹满的实证,当然杂病中腹满的实证可以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来治疗,但不能把它叫做阳明病,只能把它叫做承气汤的适应证之一。既然阳明俯实证是由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组证候叠加而成的,这就便于我们选择在什么情况下用调胃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小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大承气汤。如果以毒热内盛为主的,我们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重在泻热;如果以腹部的实证表现为主的,我们用小承气汤,小承气汤重在通腑,重在导滞;如果毒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者都重的,那自然是用大承气汤,既泻热,又通腑。阳明实证还涉及到脾约证,那是由于胃阳亢盛,脾阴不足,脾不能把津液还入胃肠道。医家把它叫作“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这时出现津液偏盛、小便数多、大肠湿润、大便干燥,这就叫脾约,治疗用麻子仁丸,起润下的作用。因为麻子仁丸是为了通便,所以他以小承气汤为底方,二仁一芍小承气,它是润肠通便的一张方子。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由于热盛伤津,也由于治疗时或用了发汗,或者用了利尿等等药伤了津液,津亏。这时大便干结,病人想解大便的时候,大便阻结在肛门那个地方排不出,这叫津亏便结证。张仲景采取了蜜煎方来导便,来通便,或者用猪胆汁来灌肠,导便法和灌肠法在世界上最早的应用,有文字记载的应当属《伤寒论》了。
       阳明实证,上面我们谈到的腑实证也罢,脾约证也罢,津亏便结也罢,病都在气分,阳明腑实证也有病在血分的,那是阳明之热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而形成的阳明蓄血证,由于瘀血久留,新血不生,心神失养,还有喜忘,注意他的精神证状,应当和太阳蓄血证的如狂、发狂这样的精神症状相区别。由于血热互结,大便虽然干燥,其色必黑,反易解。“黑”提示了有瘀血, “反易解”,因为毕竟是瘀热互结,瘀血是阴性物质,它有濡润肠道的作用,所以它容易解出来,对于这种证候,《伤寒论》虽然提出了用抵当汤来治疗,那我们临床上应当是一个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来决定,不一定用抵当汤,因为这像一个上消化道慢性出血的病人,没准儿有的时候,你还需要用凉血、止血、润便的方药来治疗,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至于阳明的变证,主要是指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和,湿热互结,湿不得泻,出现小便不利、热不得越就出现了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湿热互结于体内,阻遏了气机,影响了肝胆疏泄;或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而出现了发黄,这就是阳明湿热发黄证。这种发黄证热是大于湿的,热为阳邪、湿为阴邪,当热大于湿的这种湿热发黄证显然应当归属于阳热证的范畴。所以把他叫做阳明湿热发黄。一般情况下,治疗这种证候用茵陈蒿汤,茵、栀、黄三个药连续用、同时用。可是当湿热未退、黄疸未退、而中气已经有不足的时候,这该怎么办?改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退黄,又兼有保护中气;而湿热发黄的病程中,他有感冒,而治疗湿热发黄又不能够间断,这个时候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热、利湿、退黄兼于解表。阳明病的主要内容就这么多。
       少阳病,从病位来说,它涉及到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腑和手少阳三焦腑,少阳的阳气虽然是比较弱小,不亢不烈,但是它对全身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少阳胆腑主疏泄,藏精之,寄相火,主决断,它对人的情绪的调节、心情的调节,它的胆汁的排泄和贮藏的正常功能,对胃气的降浊、脾气的升清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手少阳三焦腑作为一个水火气机的通道,作为一个气化的场所,作为一个能量代谢的场所,它对太阳阳气的疏布,有着调节作用。所以《黄帝内经》曾经说过“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因此,足少阳胆经虽然在人体的一侧,足少阳胆腑经虽然在人体的一侧,但是胆也罢,三焦也罢,他的功能却是作用于全身的。
       如果说太阳主表,阳明主里的话,那么少阳它既不主表,也不主里。
       但是和主表、主里都有关系,后世医家就把这种特殊的功能称作“少阳主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就是“不表不里、非表非里”,但是它绝不是一半表、一半里,更不是表里之间的夹层、表里之间的夹界,所以我们说,如果理解不好“半表半里”这个词的话,不如你就干脆理解成少阳主枢。少阳枢机的畅达,能使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气机畅达,表里内外的气机畅达。还有足少阳胆经的经别和心胆相连,这就沟通了心胆相关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少阳病常兼有太阳不和,兼有阳明不和,兼有太阴不和,兼有精神神志不宁。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一个轻微兼证的话,用小柴胡汤这一个方子就可以了。如果它的兼证特别明显的话,那就需要加减了,所以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配合桂枝汤,那就是和解少阳,兼于解表,配合半个承气汤,那就是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以清里,配合甘草干姜汤,那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兼以温补太阴,当然这个方子里,也有生津止渴的天花粉,而那个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那就是针对少阳不和、心胆不宁,出现胸闷烦惊的证候的。你看这几个加减方,或者涉及到太阳,或者涉及到阳明,或者涉及到太阴,或者涉及到心主神志功能的失调,这正体现了少阳病作为一个枢机,它表里内外的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我们说少阳病有四大特点:经腑同病的特点;容易气郁,容易化火的特点;容易兼夹太阳、阳明、太阴不和的特点;容易化痰、生饮、生水的特点。这是我们在治疗少阳病的过程中,都应当特别注意的。
       在少阳病的后面附了一个热入血室证,其实热入血室证不是少阳病,而是妇女在月经期患外感,或者月经刚断患外感,那么这个外感可以是太阳病,可以是阳明病。然后血室空虚,邪气趁虚内入血室化热,和水相结,由于胞宫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肝胆的正常疏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瘀热结于胞宫,它就反馈性的影响了肝胆疏泄的失调。影响了肝经疏泄失调的可见胸胁下满痛,如结胸状,并且出现瘀热上扰、肝不藏魂的暮则谵语,仲景用刺期门穴的方法来泄肝经之瘀热。如果血热结于胞宫,影响少阳经气不利的,那可能就出现了寒热交错如疟状的临床表现,仲景用小柴胡汤。好了,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发热,又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
       我们再总结一下小柴胡汤治疗发热。往来寒热、头疼发热、呕吐而发热、发潮热、差后复发热,还有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
       但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我们必须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的药,丹皮、赤芍、茜草等等,这样才能够有比较好的疗效。因为小柴胡汤毕竟是治疗气分的一个方,既然病入血分,所以一定要加入血分药。少阳病就这么多内容。
       至于太阳病,非常清楚,它是一组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升降紊乱的证候,这是它的主要症候——脏虚寒证。那么治疗呢?用四逆倍,它包括了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来温中散寒、止泻。太阴病下利的主要特征是“自利不渴、大便稀溏”,这点我们必须掌握,当然太阳经脉受邪,出现腹满时痛或者大实痛,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积。如果太阳经气血失和,进一步发展成气滞血瘀,那我们就用桂枝加大黄汤,疏通经脉、和里缓积、兼以化瘀止痛。如果是气血两虚,腹部经脉失养出现的腹中拘急疼痛,那就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理缓急。而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这三个方都是以桂枝加芍药汤为基础的,虚的加饴糖,实的加大黄。所以要学会这三张方子治疗腹满、腹痛的临实用。这三个方子治疗的证候,不在脾脏,而在脾经,这要区别清楚了。
       关于少阴病,病变的部位涉及到心、肾,从总体情况来看,它是以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所以病变涉及到心、肾那就出现了人体根本之气的动摇,所以少阴病应当说是比较重的。因为心主火,肾主水,而肾中又内藏元阴、元阳,所以就少阴本证、少阴脏证来说,它就可能出现寒化和热化两大类。当素体少阴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就出现了少阴的寒化症,少阴寒化证我们主要讲了阳衰阴盛的四逆汤证,阴盛格阳的通脉四逆汤证,阴盛戴阳的白通汤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和阳虚身痛的附子汤证。当然在我们的讲义上,把胃寒剧吐的吴茱萸汤证,把肾气虚,关门不固,脾气虚不能摄血而出现了下利滑脱,大便脓血的桃化汤证,都属于少阴寒化证中。但是我说这两个方证不是典型的少阴寒化证,象吴茱萸汤证可以把它看作是少阴病的类证;而桃花汤证呢,勉强可以说那是肾气虚、脾阳虚的一个证候,勉强可以把它说成是一个少阴寒化证,当然桃花汤适应证有大便脓血,在“厥阴病篇”的白头翁汤的适应症有大便浓血,我们应当注意这两个方证的鉴别。当素体少阴阴虚而阳亢,外邪就容易从阳化热,而出现少阴的热化证。少阴热化证的一个证候是,因肾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出现的心中烦,不得卧,治疗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也是温病后期常用到的一个方子,有滋阴清热、泻南补北的作用。当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热与水结,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所以猪苓汤的适应证,可以是由阳明经热误下而来,也可以是由少阴热化证而来。形成阴虚水热互结证以后,它的临床表现:一组是小便不利;一组是可以饮水;一组是心烦不得眠。这是它的三大组证,既然有水邪,而水邪是逆流横溢的、无处不到的、变动不居的,所以水邪犯肺可以有咳嗽,水邪犯肺可以有呕吐,水邪浸渍肠道可以有下利,当然对于猪苓汤适应证来说,特别是它由阳明来的,它还有些热,象脉浮呀、象身热呀,治疗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真武汤、猪苓汤、五苓散都有利尿的作用,又都是特别常用的三张方子,应当注意区别这三张方子的适应证。对于少阴病来说,还涉及到太少两感证,涉及到少阴兼阳明里实的证候,也涉及到少阴咽痛证,这些证候在临床上都可能遇得到,大家在复习的时候注意区别清楚就可以了。
       六经病的最后一经病是厥阴病,关于厥阴病,我们刚刚讲完,厥者,尽也,极也。就单从厥阴这个词来说是阳气衰竭到极点,或者说是阴寒邪气盛到极点,物极必反,穷则思变。所以病到厥阴,当阳气衰到极点的时候,那也许就死亡,也许像厥阴相火被阴寒邪气郁遏到极点的时候,那相火可能就要爆发,爆发,阳气就来复,这就可能由阴转阳。所以“厥阴病篇”它的证候常常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或死或自愈,,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由于“厥阴病篇”我们刚刚讲完,我想这一部分内容呢,我们在这里就不再给大家作更多的总结。但是厥阴病两极转化的这种特点,我们应当能够掌握。在“厥阴病篇”提到一些方子,在临床也是特别好用的,像治疗湿热下注下利的白头翁汤,象治疗血虚寒厥的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象治疗肝胃两寒,浊阴上逆的吴茱萸汤,象治疗回厥,治疗久利的乌梅丸,还有“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主之”,这些条文,这些方剂,都是我们应当重点掌握的。
       应当说学习《伤寒论》,讲解《伤寒论》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这是因为学习《伤寒论》的人他是根据自己的学识,根据自己的经历,站在自己的观点上来看待问题的,有一个很著名的摄影师拿一张照片个大家看,说:“你们看我拍的什么呀?”一个小姑娘说,“这是我的花衬衫”,一个老太太说:“这是我做的屁股垫”,一个大厨师说:“这是我烤糊的饼干上面的花纹”,一个建筑师说,这是我拼装的新的地板的花纹,最后摄像师公布了答案,“这是我拍的放大了一千倍的一张少女的脸。”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个事有不同的结论?这主要是根据他个人的学识,个人的见解、个人的经历(决定的),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算起来我们学了70 个学时,我讲的这些东西是根据我自己的认识,并不一定能够被大家所公认,但是作为我们本科作为我们一个《伤寒论》入门的一种教学,我觉得这就可以把大家引入门,所以今后大家在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时候不要特别局限于我所说的观点,那你可以读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或者你借助更多的临床来重新好好地阅读《伤寒论》,我只是把大家引入门,当然这里头肯定是有我的偏见,就像那个面包师把这么个少女的放大了一千倍的脸的照片当成饼干一样,我可能也有这种情况。
       好,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了这么长时间,非常感谢大家对我教学工作的支持,我们的课就到这里全部结束,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4 10:2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