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3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70集 素问.藏气法时论(二) 饮食五味调养五脏、释要;中7...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6:4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ODg4NzYzMg==/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249页,饮食五味调养五脏这一段。

毒药攻邪,五榖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毒药攻邪,这是治病的东西,所谓的毒药,但是这个毒药,和现在概念上的毒药不一样,也就是说,治病的,它不是食物,而是药物,它治疗疾病的作用比较剧烈,那都叫毒药。剧烈,有的大,有的小,剧烈很强的药物,那叫大毒,剧烈不很强的叫常毒,稍微有一点,跟食品来比吧,它也稍微强一点,那就叫小毒。跟食品一样的东西。平时怎么吃都可以,那叫无毒药。所以它这个毒药就是指的祛除邪气,其作用比较剧烈,统称就为毒药。而且治疗疾病所用的,可以说就是用其毒,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用其毒性这一方面,只是因为它有毒性的一方面,所以用它作用的剧烈才祛除邪气嘛!这是毒药的作用,在于攻邪。

五榖为养,而下边的五种,那就是食品。比如说,五榖,是有补养的作用,五谷是什么?其实上面那段已经谈到过,这里所说的五谷,什么谈到过了,粳米、麻、大豆、麦、黄黍,这就是常说的五谷,是谷物的代表。当然古代也不止这五种。但用这五种作为谷物的代表。比如说,粳米是属于甘味的;麻,前面讲过了,是属于酸味的;大豆,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黑豆,是属于咸味的。麦,是属于苦味的;黄黍是属于甘味的。这是五榖有五味,它们分别有不同的补养作用。五榖都是补养的,五榖为养。但是它又分别有不同的味。因此可以养不同的脏腑。再有一定的不同的辅助治疗作用。那叫五榖为养。

五果为助,果就是果品类。可以帮助恢复正气。可以帮助治疗疾病。所以叫五果为助。助什么?助药物,助食物,因为食物毕竟主要的食物是五谷,助药物治疗,助五谷的补养,五果为助。五果是指的枣,枣是甘味,李,李是酸味,栗,板栗是咸之味,杏,是苦之味,桃,是辛之味。所以你说,酸苦甘辛咸,分别如肝心脾肺肾,也可以这么考虑。比如枣如脾,现在实践当中也是这么用,用大枣补脾,或者说补胃,补脾胃。李,李属于酸酯味,入肝,栗属于水之味,咸,入肾,杏,是火之味,味苦,入心,桃,味辛,入肺。所以叫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五畜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那五种肉类。牛,牛肉是甘味,补土,补脾;犬是酸味,而入肝;牛肉是甘平或者甘温,犬肉是比较温热,是酸热、酸温;猪肉属于水之味,属于咸,而入肾,其性偏寒,羊肉是火之味,其性偏热,鸡肉是辛,其味辛,这是五畜。五畜为益,五畜也是补益的作用。来助长人体的正气。

牛        犬        猪        羊        鸡
甘        酸        咸        苦        辛
入脾        入肝        入肾        入心        入肺
五菜为充,五菜就是下面谈的五种菜,五种蔬菜。葵韭菜、藿、薤和葱。分别五种味道,而有不同的作用。榖肉果菜都有不同的味,因此它们的作用都不同,所以应该在实践当中,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调和这五味。在治疗或者说是辅助治疗调养当中,也应该注意这几种气味的调和。所以叫

气味合而服之,不要偏食,尽管日常生活当中也不要偏食,说我就爱吃什么味。就老吃那一种。其实是不好的。用它来恢复治疗疾病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调和这五种味道。

以补精益气,调和起来起到补养人体的精气的作用。你看,教材的注释6,王冰注,“气为阳化,味曰阴施,气味合和则补益精气矣,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由是则补精益气,其义可知。”食品类,我们在讲《阴阳应象大论》那段的时候,“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我还提到了当归生姜羊肉汤,里面有羊肉,它也是属于火之味,它是一种补养的,有补精气,助长阳气。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你要调和适当。所以叫气味合而服之,要调和好了,几种味。榖肉果菜要搭配适当。现在不是也讲究配膳吗?营养师,那就是要调配,根据人体的情况来调养。调配不同的食物,调配适当,来补养正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也是这五味,这五种味道,有辛、酸、甘、苦、咸,

各有所利,你用它们的时候,各有所利,有的不心脏,有的补肝脏,有的补脾脏,各有所利,而且还有

或散或收,比如辛味药就可以散,酸味要就可以收,或散或收。

或缓或急,比如甘味药就可以缓,苦味药就可以有急的作用。

或坚或软,苦味有坚的作用,咸味就有软的作用。就是说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所以才各有所利,

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在疾病的情况下,饮食五味要注意调好了,各有所宜。有的病就适合用酸味,以酸味为主,有的病就适合以辛味为主的,要病随五味所宜也。病随五味所宜,其实是说五味应该随着病来进行调配。不是说病随着五味来改变。那不可能。就是说在病的情况下,应该随着疾病的状态来调和五味。用它相应的味来调补。

【理论阐释】
毒药攻邪,食物养正的问题。

本段论药物与食疗配合,应用于调治疾病。这个所谓应用于调治疾病,既是治,也可以养生,也可以康复。都可以考虑用这个道理。当然养生康复,下一章我们就专门讨论,养生康复有那么一章。康复本身倒是也有一个治疗作用。那是在疾病之后,或者致残了。或者身体弱了,需要康复。养生就是纯粹是保养身体。所以这里所说的调治疾病,所以我补充说康复和养生,它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本段讨论的是治疗的问题,这段是讲的治疗。

强调了五榖、五果、五畜、五菜的补益作用,以及五味的治疗作用。既有补益作用,又有治疗作用。用五榖、五果、五畜、五菜,作为一种食物的代表。当然食物种类很多,只是用它作为一种常用的代表而已。就疾病而言,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两个因素,发生不发生取决于这两个因素,一个正气,一个邪气。所以《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一个。下面又讲,《评热病论》我们学过的,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评热病论》里边,它是局限于那个肾风、风水病来说,但是那个话可以推而广之,应用于整个的发病的认识,发病的理论方面。所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一旦发病,人体正气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也就是讲,不管你是实证还是虚证。正气都受损伤了。只不过是一种相对而言。

就药物治疗而言,(刚才说就发病而言),毒药虽然能攻邪,同时也多有克伐正气的作用。就生命活动而言,饮食精微物质是生命的根本,但是话说回来,精微物质也有一个调配不当的问题。不论是养生保健,还是治疗,都应该注意药食五味的“合和而服之”。合,合起来,和,调和起来,榖肉果菜相合,还要注意调和。所以“合和而服之”。

本篇中气味相合,有两种形式。其作用不一。

相同气味的相合,比如说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五肉果菜这都是甜味的,入脾的。用甜味来缓肝之急。
不同气味的,有主有次,比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来互相调配。这也是一种合和。
【临证指要】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本段讨论的主要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的问题,那个五谷,其实这几个五谷,把榖肉果菜都包括进去了,因为中国人的食品还是以谷类为主的。所以说五谷实际上榖肉果菜,都应该包括在里面。因为它们气味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作用。要是和毒药相联系起来考虑呢,五谷饮食主要是一种调养。而毒药主要在于攻邪。

临证指要上对这个问题,从几个方面,从三个方面来讲,

药、食共组一方。作为治病来讲,药物和食物,在一个方子里面应用。比如说“十枣汤中有大枣,大枣就是食品。比如瓜蒂散中用赤小豆,这都是张仲景先师就是这么用的。瓜蒂散是催吐药,那瓜蒂散很剧烈的。但是又用了赤小豆,赤小豆就是食品,前面不讲了吗?赤小豆是酸味食品。酸苦涌泄为阴嘛,瓜蒂是苦极了,赤小豆是酸的,把这种药物和食物,组合到一个方子来使用。那个食品搁在药物里一起使用。既能助长药物的作用。更主要的是用来缓和药物的毒性。也就是说,既有治疗作用,既有治疗症状,又有缓解毒性的作用。十枣汤是毒性药物。但是比如说大戟、甘遂、芫花。那都是很有毒的药物,祛水药。再用大枣呢,是甘缓,缓和其毒。刚才我说瓜蒂散是涌吐药。赤小豆本身也是酸的。酸苦涌泻。它有助长催吐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时,赤小豆又是食品,它也有缓和毒性的作用。所以药食共组一方,其中有两个用意。一是缓和药物的毒性。二是又有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咱们这段里还讲了一些其他的方子。提到了这个问题。说猪胆汁的咸寒,来佐制葱姜附大热之性。那是说的“白通加猪胆汁汤”。也是说的药物和食物合在一起用。这是第一个方面。药、食共组一方。
药、食分方。药和食物虽然不是一个方子里,但是分别使用,同时用,分方而并用。我们我们讲过的《汤液醪醴论》治疗阳虚水肿的,那个“开鬼门”“洁净府”,那是用药物又发汗又利尿,祛其水邪。同时有提出了“精以时服”,我们前面学过的,要吃精良的食品来辅助人体的正气。教材上还提到了桂枝汤服后,有啜热稀粥,以助药力。啜热稀粥,又助药力,其实啜热稀粥又补营卫。调和营卫又补营嘛!助长胃气。这是药食分方而并用。
药食分用。药物治病,食物调养,是分开用。但是也要来用于病人身上。所以引证了《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因为那是药物,尽管是无毒药物,也要十去其九,怎么样呢?“榖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用榖肉果菜这些食品,来把那十分之一的病治好了。不要用药物用太过来伤正气。如果不尽,用那榖肉果菜还没调,那十分之一,还没完全祛完,“复行如法”。然后再用点药,还是十去其六,十去其七,十去其九,最后再用饮食调养。总之,这个基本意思是说,不要一下子全用毒药把病治干净了。不要这样。因为这样往往就要伤正气了。在治疗,祛除邪气的同时,也把正气伤了,这是不好的。这是要非常注意的。不然的话,病也治没了,人也治没了,这个医生白做了。不但是白做了,而且是造成很大的事故,造成很大的损失了。
这一节我们就讲完了。是谈到的饮食五味调养五脏的问题。这个在临床当中无论治什么病,都应该注意急性病一般我们用药相对来说,就剧烈一点,当注意不要太过,慢性病呢,一般我们治疗病程要长一些,治疗时间要久一些。也要注意,时间用久了,药物有没有副作用?怎么样保护住人体的正气,都是十分必要的。不能说把旧病治完了,我们给治疗过了,药用过了,所谓医源性,药源性的疾病又出来了。新病又给治出了。所谓“故病未已,新病复起”。那时医生的过错,必须知道。当然中国的老百姓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有些病他特意找中医来治,他希望能够把病治了,别把人治垮了。

第五节 《标本病传论》
251页。节选出这样一个大段。《素问。标本病传论》的节选。这一篇,这一大段也反映了这个题目,“病有标本,传变有缓急,治疗有先后”。病有标本,或者说病生有标本,有先生有后生,有先生的病,有后产生的病,病生有标本也可以,因为在本段里边,他把先生的病叫做本,后发之病,继发之病,那叫做标。所以说病生有标本也可以,从文字上就是病生有标本。传变有缓急,治疗有先后。我先读一下。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歧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这是讲的标本。病传以及它的治疗先后。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标本,本来是一个相对之词,可以用在很广泛的地方,但是本段所说的标本,一般是说,先病的叫做本,后生之病,既发之病叫做标。本来叫标本的很多,在《内经》里标本就有很多的概念,说“病为本,工为标”,病人和他的疾病是本,医生和治疗技术叫标,对吧?那又比如说本末,树根叫做本,树梢那就叫做末。在《内经》里这样的概念都有,还有,正气为本,邪气为标。这也是《内经》的话。但是在本段里头这个标本,看来主要的是说先病的叫做本,后发之病那就叫做标。所以标本是个相对的概念。在《内经》里头具有广泛的含义。病有先病有后病,或者是有本病有标病。

“刺有逆从”,在治疗上,有逆治有从治。逆从不同。教材也有注释,所谓逆从是指针刺治法,有逆治和从治的不同。逆治是病在本而治标,病在标而治本。这还是说本段的逆治,从治的特定概念。所以以后在讲到那个治法的逆从又不一样。这是本段的特定的概念。逆从。逆从是什么呢?病在标而治本,这就叫做逆。病在本而治标,这就叫做逆。病在本而治本,病在标而治标,这就叫做从。病在哪就治哪,这就叫从。所以治有逆从。我再说一遍,这里所说的逆治,从治,又是本篇的特定概念。和我们整个《中医基础理论》里边的逆治法,从治法不同。病有标本,刺有逆从,所以有的病是有标病有本病,有先病有后病,治疗上有从标的,有从本的,刺有逆从。

“奈何?”这是怎么回事?或者说为什么呢?讲讲这个理。

“歧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歧伯回答说,凡刺之方,必别阴阳,这是治疗的基本法则。你反正在针刺治疗的时候,首先要辨别阴阳,这个阴阳范围很广,表里叫阴阳,脏腑叫阴阳,上下分阴阳,气血分阴阳。总之,是要分辨阴阳。

“前后相应”,这个前后可就涉及到先发之病和后发之病。先发之病为前,或者说那叫病之本,后发之病当然要后,那就是属于标。但是前后相应的并不是无关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先病和后病死有联系的。当然,发在一个人身上这是知道的。先病后病当然是有联系的。所以说是相应的,相关的。

“逆从得施”,或者用逆治法,或者用从治法。或从或逆,得施其法。施治,进行治,实施治疗措施。逆从得施或者从标治,或者从本治。都是所谓的逆从。上面讲了嘛,“刺有逆从”。

“标本相移”,标与本它又是相互转移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是在治疗上,到底是治标还是治本。是转移的,是治疗的标和本,是转移的。所以不是特定。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不是固定不变的,是或先或后的,有的先治标,有的先治本。所以叫“标本相移”。

“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正是因为标本相移,所以说“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的病是在标,那个在标看来是偏于表,叫做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那就治标。

“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那就要治其本。病在什么部位,就治什么。

“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这个病人标本都有。虽然病在本,但是却治其标。这个标本也可以理解为表里。本,里属于本,表,属于标。所以这样理解也可以。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用表里来理解,有其病在里,但是可以从表来治。表面上的一些症状来治。

“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病在标而求于本。

“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所以在治疗上,有的是治标病而把病治好了,有的是治里,本病,把病治好了。

“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就是上面我们讲的刺有逆从。

“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所以你知道什么情况该逆取,什么情况该从取。知逆与从。“正行无问”,就是正确的实施治法,而不要去左右旁顾,不要去问别人,因为你掌握清楚了。病该从本治还是从标而治。这是正行无问。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懂得标本的道理,万举万当,什么时候治疗,什么时候有效。什么时候治疗什么时候取得好的效果。当,是正当,正确,举,是指的治疗措施。什么时候采取治疗措施,那都是正确的。因为你知道标本之道。

“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所以当医生不懂得疾病标本,乃至治疗逆从的话,任何的行动,任何的治疗,那都是妄行,胡来。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前面谈到了,必别阴阳,治有逆从,所以治疗和辨证,辨别疾病的标本的道理是很重要的。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小而大”,以小而知大,看到虽然是微小的现象,见微而知着嘛。因为懂得这个标本的道理,阴阳标本的道理,所以以小而知大。看到一些微小的现象,那就可以知道疾病的本质。疾病的实质是什么?

“言一而知百病之害”,一,是指的原因逆从标本之理,你看教材的注释9,251页最下面。一,指阴阳逆从标本之理。疾病种类虽多,不外阴阳,病证虽杂,不离标本,治法虽众,无非逆从。故言一阴阳逆从标本之理,可触类旁通。所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触类旁通,懂得标本阴阳逆从这些道理,就可以触类旁通。知道很多的其他有关事物了。所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少而多”,就由少,从少而知道多。或者是,看到的东西不多,跟前面以小知大的道理是一样的。少而多。由少而知多。

“浅而博”,由浅而知博。

“可以言一而知百也”,跟上面“言一而知百”,是一个道理。掌握了这个标本之道,可以言一而知百。可以推而广之,举一反三。因为你掌握这道理了,当然是要举一反三。我们当医生,学医也是一样。不是说书本上所有的都教给你了,老师把什么东西都教给你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书本上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全写到书里去,老师也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能教给你。即使老师东西很多,也不能全部都教给你。跟很何况老师他也有没见过的东西。那怎么办呢?所以只有是言一而知百。你掌握了这个基本道理,你自己去实践当中,去解决问题。

“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浅而知深,可以说是病位的问题,察近而知远,也可以考虑是病位的深浅。

“言标与本,易而勿及”,虽然说这标与本的道理很简单。刚才我说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先发为本,后发为标,还有呢,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或者里为本,表为标。标本的概念是很多的,但是说起来也容易,这不很简单吗?正气为本,邪气为标,我记住了。里为本,表为标,好理解。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一听就明白。但是说了“言标与本,易而勿及”,说起来容易,听起来明白,但是真正做到,在临床实践上做到是不容易做到的。勿及,达不到。不要小瞧这个问题。是,就是这个病来了有久病,有新病,到底怎么治?先治哪个?后治哪个?说起来容易,到时临床去选择确实也不容易。有些个医生就专治标,哪个不舒服来了,最好治,我就先治哪个就算了。那有的时候是对。治标。但是很多时候是不对。

“治反为逆”,这个“为逆”可就不是上面那个“逆从得施”那个逆。是治错了。违反了治疗规律了。这就是逆,治错了。反,就是违反,违反了治疗规律。因为没有掌握标本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治错了,那称为逆。

“治得为从”,治疗对了,得,就是治疗对了。这就是从,是好现象,这是正常的。逆从在这里是正常与不正常的关系。甚至于说,你给人把病治成逆证了,本来是可以治的病,医生给治错了,结果导致这个病变成不治之症了。这种情况也叫逆,就是“治反为逆”。正是因为前面说了,“易而勿及”,那么到底怎么办呢?虽然是易而勿及,我们总是要学习,所以下面就举了很多的例子。虽然很多,还是举例。举例,什么什么情况下应该治本,什么什么情况下应该治比标。那是一种举例。下面是举例说明。因为前面说了“易而勿及”,懂是懂了,什么是标?什么是本?但是要真的掌握临床应用是很难的。所以告诉读者们什么要治本?什么要治标?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有一种病,没说是什么病,反正病总有先发的,而后出现了气血逆乱,这个“逆”字有两个解释。一个说是气血逆乱叫做逆;一个说是厥其上逆,比如头疼,呕吐这些逆。两种解释都可以。先病而后逆的逆,有两种解释。(1)气血逆乱(2)厥逆上气。头痛呕吐,咳嗽。向上冲的症状就叫厥。先病而后逆,呃,我们如果再有一个新的理解,也未尝不可。先有别的病,后来出现逆,逆作为厥逆讲也行,说手足凉了,出现厥逆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之后,怎么治疗呢?告诉“治其本”。本病是什么病,你还是先治其本去吧!也就是本解决了,先发那个本病治疗了,那些厥逆的现象自然就可以缓解。抓住根本来治疗,解决主要矛盾。那些现象就可以随之而解。这是说先病而后逆的,出现后逆的现象,要治其先病。

“先逆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有气逆,气血逆乱,而后又产生了别的病,很本病不一样的症状,表现出新的症状来,但是,不管他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的症状,那还是要先治其本。先治气逆,逆乱。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有寒的病证,然后又出现其他的各种现象,哪怕他出现热的现象,那出现真寒假热现象,也有其他现象,先有寒的现象,又会出现其他的,比如开始可能没有腹泻,这又出来腹泻了,原来可能没有浮肿,这又出现浮肿了,原来可能没有明显的疼痛,又出现疼痛了。不管出现什么,但是先是寒证,所以还要先治其寒。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有一种病,而后表现出寒的现象来,那还是要先治原来那个病。把那个病治了,寒,就可以随之而解。

“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有热病,而后又产生其他病,先有发热,先有热病,然后又产生其他的病,先热的热水病症,或者是病,或者是症,然后又出现其他的,和原来开始发生的病,不同的一些病症,或者是症状。怎么样治疗呢?还是要先治其本。你看,绝大多数的病,有本有标的话,有标有本,有先有后的话,那都是要先治其本。但是这个特殊了。下面那句话。

“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有热症,或者热病,之后,在这个热病过程当中,又出现中满,腹部胀满,中焦痞满,出现腹满之病,中满就是腹满,腹部胀满之病,这个可就特殊了,治其标。很前面所说的治本,治本,出现什么都先治本。“先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什么什么病者治本。就这个,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中满,涉及到脾胃之气,脾胃之气是后天之本,脾胃之气,又是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枢轴。或者把这个功能叫做转输,我在前面讲课当中,曾经提到过这个概念,五脏六腑气机要不断地升降出入,有正常的规律的。这个正常的出入升降,其中那个轴,是在中间的,脾胃在中间嘛,肝心肺肾在四旁,对不对?肝在左,肺在右,心在上,肾在下。但是那个轴是哪呢?是中间,是脾胃。腹胀了说明脾胃的气机不畅了,脾胃一个气机不畅,全身气机都可以随之而紊乱。因此如果不先把这个解决,别的病不好治。不管你那个是热病还是什么病,反正其他的病都不容易治疗。也就是气机阻滞不通了,这个转输不利了,你还想治别的病,那是很难了。所以要先治。

讲《阴阳应相大论》的时候,我们谈过一个问题,说是“阳盛则身热,齿干以烦冤(闷),腹满死”,我说那“冤”是“闷”。提到过这问题,那也说腹满死。阳盛可以腹满死,阴盛那也提到了腹满死。就我们在讲《阴阳应象大论》的时候,第一章,中篇的第一章,谈到股票这个问题。这里又出现了。中满,其实这个中满,就是《阴阳应象大论》上所说的那个腹满。所以这是个特殊的问题。要特殊提出来,也就是我们前面《内经》这篇,讲了好几种先治其本,先治其本的话,出了个腹满,先治其标。休息一下。

[完/46: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2 12:5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