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63集 素问.脉要精微论(三) 理论阐释、临证指要;3.脉应...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6:4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zM0NDMyOA==/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继续讲《脉要精微论》,第一段和第二段我们都讲完了,现在看第二段的【理论阐释】,教材的219页。

【理论阐释】
四诊的基本道理。
这里第一个是讲的血脉为诊病之始,就是诊脉之所以能够了解病情的问题,通过脉象的变化,之所以能够诊断疾病,这个基本道理,首先,它主要是通过本篇,其实切寸口脉之所以看病的道理,我们在讲《经脉别论》的时候,就讲了,讲“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但是这里说,只是从本篇来讲的切脉道理,那也就算从“脉者,血之府”的这个角度,因为脉可以运行全身气血,而全身气血的运行是温煦和滋养身体各部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能够维持其生理功能全要靠气血的滋养与温煦,由于气血有助于的作用,所以通过气血的变化,那自然可以了解到,脏腑生理功能的变化以及病理的改变。所以通过脉象的变化,就可以有诊断疾病的意义。其实这个道理就是讲的这个问题,我刚才说过,我们在讲《五脏别论》的时候,谈过“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理论。那就气口而言,讲得比较细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四诊的基本道理第二点,谈的是望色和望眼神的问题。因为面色以及眼神,是五脏精气外在的华彩,本篇提出来的望精明,精明是眼睛,五色主要是面部五色,面部五色也好,眼神也好,我们讲的突出的,重要的,是要含蓄明润,面色是要有明润,目光也是要有含蓄,面色也要含,隐含,隐含和含蓄一样的。或叫明润,或叫明润光泽。原文所讲的“赤欲如白裹朱,白欲如鹅羽”等等。它都是要有明润光泽的五色。眼神问题,本段似乎没太多强调,但是我们知道,眼神也是应该含蓄而不露的。所以原文上说,“五色精微象见矣”,那个“精微”可以说是眼神的暴露。也可以说是五色的暴露、不含蓄。人的目光,尽管是有神的,有神的就是要含蓄而不露的。不是睛光暴露。好像从我们传统文化上来说,在很多的问题上都是要含蓄,都不是要达到顶点、达到极点,那才叫好。好像从外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上,都不是这样。就锋芒毕露都不是太好的现象。当然作为诊断疾病来说,五脏真气暴露于外而毫不含蓄了。这是死亡的征象。所以望面色,望眼神,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精明”的问题
本段讲了,“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关于这个问题,好像在以前,或者说在古代,没有什么分歧,在近代,出现了一些分歧,也就是认为头是藏神的。精神活动出于头,人们从这一点上讨论的多一些,之所以从这一点上讨论多一些,当然从我们中国的传统认识上,我曾经提到过的,也不是说就自古以来就没认识到这头脑的重要性,有过,比如我曾经提到的,这两晋南北朝时代,有过脑与神的关系这个问题的研究,而且有过这方面的,用这个理论来指导实践的方法。但是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当中,那个始终没有站到更重要的地位上,乃至于从《内经》就没有把这个放到很重要地位。再以后呢,也没再深入进行研究这个问题。所以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当中,神的问题,就没往脑子上多联系,从清末逐渐地有人联系,或者民国联系的更多了。尤其是《衷中参西录》就是张锡纯,还有唐容川这些医学家,他们就把中医和西医联系多了。那也就是说西医传入中国以后,大脑是人精神活动产生的地方。这个观点传入以后,引导人们把中医所说的“神”,也往脑上联系。脑上联系就找根据,《内经》上就是这么一个根据,“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根据。但是这个根据,作为这句话,我们通过这全篇来认识,好像并不是讲“头是藏精神的”。所以本段作为【理论阐释】,其实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

当然我在这里也并不是反对,人们要知道脑子是和精神活动有关系的。主要是从这里产生的。我没有反对这个问题,事实嘛。但是从理论体系上来说,在中医,好像不是这么分析、认识问题的。我们《脉要精微论》这句话,似乎也并不含有“脑藏精神”的意思。和现在所说的,现在概念上的精神活动,不是一回事。这个是讲这样一个问题。

五脏为本,主持全身。
220页。这是在诊法上谈的。其实,脏象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而脏象理论,或者脏象学说的中心,又是以五脏为中心。那当然在诊法上,以五脏为本,以五脏为中心的观点,是肯定体现出来的。所以本段的“五脏,身之强”“五脏,中之守”,乃至于五色,他没细讲,其实五色也是联系到五脏的。所以第三点,是要突出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问题。换句话说,在诊法当中,起码就本篇而言,是以五脏为中心,其实整个诊法,乃至于以后我们讲到的论治,同样是以五脏为中心的。

【临证指要】招生简章
调治百病,谨守五脏。这是临证上也要注意到五脏的问题。五脏辨证的问题。同样是用“五脏者,中之守”“五脏者,身之强”,从身体的形态强壮与否,以至于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来辨别五脏功能的盛衰。

第二段我们就讲到这里。

脉应四时
原文第三段,220页下边。220页下边到221页上面,那样一大段的原文,主要是讲的脉应四时。涉及到梦幻问题。主要论脉应四时,涉及梦幻。做梦,做梦和诊断有什么关系?

我先读一遍,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歧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也。

这主要就的是脉应四时的问题。也涉及到了梦幻,和人的生理、病理有什么关系?这一段,也曾有些医学家认为这一段是属于衍文。是从别处错简过来的。有过这样一种观点。因为这一段和《灵枢。yin邪发梦》篇,从文字上都大体一致,那有一篇专门讲梦幻的问题,《灵枢》有一篇叫《yin邪发梦》篇,这一篇专门是讲梦幻的问题,本段的内容和那一篇的一段的内容基本相似。内容也相似,语言也相似。所以曾有医学家认为这段是从别处错简过来的。当然也有医学家认为不是,说这个就是在讲,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问题。讲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就捎带着谈一下梦幻。这捎带一谈,也是讲的阴阳,比如说周学海的《内经评文》对于这一段就是像我后边说那种。他是捎带着讲一下阴阳问题。借着梦幻。所以这一段,当然我们现在看好像也差距有点突出。这是讲的四时脉像,又出了一个梦幻,如果从诊法上来说,可以,这梦幻问题应当是问诊的内容。至于别人有什么梦,医生不问大慨是不容易了解到的。所以从诊法而言,这是问诊的内容,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阴阳的盛衰。对这一段的插入这一个问题。是插入的,还是原文的?有这样一些见解。

我们现在串讲。

脉其四时动奈何?教材有注释一,“其”字在《甲乙经》是作“有”。说脉有四时动。换句话说,脉象和春夏秋冬四时有着相应的变化。春夏秋冬四时有不同的变化,那主要是阴阳升降的不同。阴阳升降、阴阳盛衰的不同,脉象呢,人的脉象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叫“脉其四时动”,或者“脉有四时动”。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一个问题。

知病之所在奈何?提供脉象的变化,怎么知道疾病的部位呢?是在表?是在里?是在脏?还是在腑呢?所以叫“知病之所在”。

知病之所变奈何?知道疾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这个病有时候在内,有时候在外,发生改变,乍就是突然的,不规律。发生不规律的改变。有时候表现在内,里证,有时又表现在外,是表证。乍在内,乍在外。

请问此五者,教材也有注释,在《太素》就作“六者”,请问此六者。为什么此六者呢?你看221页,最后一行最后一句话。“此六者,持脉之大法”。所以前后呼应起来了,《太素》作为“请问此六者”,看来还是有道理的。当然,现在《素问》作“请问此五者”。

可得闻乎?也就是说想问这样五个方面的问题。

歧伯回答时,是大体上这样回答。没有按着一个一个的进行解释。

歧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那请让我说说脉的问题。其,是脉。脉,和天地运转,那样庞大,那样复杂的事情。请让我说一说,脉象与天地运转那样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脉象,和自然界的天地运转,阴阳日月那都是相联系的。天人相应嘛!所以这个问题,因为“天运转”问题就很大,脉象问题同样是很大。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那就是说宇宙包罗万象。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六合,我们讲过,那不是天地四方谓之六合。天地四方可是没有边,没划边界。四方到哪?东西南北四方,引申下来没有个边界问题。总之,这就是说的宇宙之内吧。说“万物之外,六合之内”。

天地之变,就是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

阴阳之应,天地变化主要是个阴阳变化问题,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是十分复杂,十分庞大的。但是具体来到四时当中呢?那又是联系到四时。从大逐渐地缩小范围来讨论问题。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这是阴阳升降、阴阳转化的问题。春天是温暖的,就发展为夏之暑。春天阳气升,就发展到夏季的阳气长。从“春风”发展为“夏热”。春天阳气盛少阳,发展到夏天是太阳。春天阳气初生,发展到夏天阳气旺盛。这都是“彼春之暖,为夏之暑”的意思。

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忿怒本来是一个词,小怒谓之忿,忿怒是从轻重程度上而言的。秋主肃杀,秋金之气下降,所以用“忿”来比喻,而进一步发展,到冬天,阴气更盛,阳气潜藏,风寒凛冽,它比喻为“冬之怒”。但是“冬之怒”也是由“秋之忿”发展来的。同样的,“秋之忿”,又是由“夏之暑热”发展来的。当然,冬之怒,又可以发展变化为“春天的温暖”。彼春之暖,这是阴阳升降相互转化、相互联系,升降相因的。这四季的变化。

四变之动,就是这个四季这样的变动。四季,刚才我说的,“春之暖”,“夏之暑”,“秋之忿”,“冬之怒”。四季这个变化,阴阳升降的变化。

脉与之上下,脉象也和自然界的阴阳升降相一致的。上升或者下降。脉与之升降,怎么样呢?春天如何?夏天怎么样?

以春应中规,中念【zhong4】,也就是春天的脉象和“规”相应。规是什么?规是“为圆之器”。圆规,我们画圆的那个圆规。其实比喻是为圆之器。是个圆的。当然我们画几何图形的圆规,看不出圆来,实际上为圆之器,它是个圆的。春天的脉象好像那个规那样,圆圆的。圆润的,比较充满的。是圆滑、润泽而充满那样一种形象。这是春天,春天之所以有这样一种脉象呢,是由于春应少阳之气。少阳之气升发。阳气开始充满,并没有到很旺盛。但是它也并不是不足,它已经开始充实。是这样一种现象。所以圆润、光滑、充满。这样一种来形容春天的脉象。当然关于春天的脉象形容,那还有很多的形容方法。我们在讲,后边的脉象问题的时候,还会逐渐地谈到,这里头用四个字“春应中规”,来比喻春天的脉应当“中规”,春季的脉象和“规”相应。

夏应中矩,矩,是“为方之器”。画图形,做东西做成方形的,那样的工具,为方之器,它是见棱见角,非常明确。它不像为圆之器那么圆润光滑。“为方”,四方的见棱见角。一摸就非常明显。这来形容夏季的脉。因为夏季的脉和天体阳气旺盛,是相应的。自然界的夏季阳气最旺盛,人体的气血也最旺盛。所以脉象在夏季也最充实。一摸就清楚了,手一触就感觉到了,所以说用“中矩”来加以比喻。

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衡”和“权”是那个秤,是秤东西的那个秤。这秤杆平平的,那叫“衡”。秤锤或者秤砣,叫“权”。它用秤杆个秤砣,来形容,或者比喻春天和冬天的脉象。因为到秋天了,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了。人体的阳气、气血也应该收敛。就不能再像夏季那样的旺盛,那样充实,得有开始下降的趋势。所以它是平平的,没有再往上升举的力量。你看那秤杆,不管你秤多少东西,它得要平的。稍微加上一点份量,它就要沉下去。所以这力量已经不足了。但是也没有完全陷下去。所以它是平平的。这反映了秋季自然界阳气收敛,人体气血也开始收敛,脉象不再充实而又下降之势。所以叫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冬天自然界阴气最盛,阳气内藏,人体阳气也要内藏,气血也要内敛。所以脉象相对而言就要沉。所以用秤锤、权,来比喻这个脉象。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这是就自然界,冬至那天,应该是一年四季阴气最盛的时候,太阳离我们最远的那个位置。那叫冬至。阴气最盛,但是要过了“四十五日”,其实冬至过了四十五日,那是立春了。对不对?小寒、大寒、立春。这四十五日吧!一个节气是十五天。到四十五日是立春。立春了,所以说

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同样的,到夏天,夏至也是自然界阳气最盛,天最长,冬天天最短,夜最长。夏至那天,是天最长,夜最短。阳气最盛,夏至那天是太阳距我们最近。但是虽然这会儿是阳气最盛,阳盛到极点,就该转阴,阳极转阴。重阳必阴。所以四十五日之后,那就是立秋。夏至、小暑、大暑、然后立秋。

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到立秋,自然界就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这是自然界这样的变化,其实脉象也应该随之变化。阴阳有时,与脉为期。自然界的阴阳有时,有一定的时间的关系,随时而变的。特别是按照节气最明显。与脉为期,期者,准也。也就是脉象和这自然界阴阳变化,是相一致,以那个为准。人的脉象变化,以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为准的,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一致,那就好现象。和自然界阴阳变化相反,那就是不好的现象。对于病来说,那就是危险的病证。所以说“阴阳有时,与脉为期”。

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是差异,分别。期而相失,人体的脉象,和自然界的阴阳有时规律有区别了,不一致了。知脉所分,你就知道差异在哪了。应该知脉所分。知道脉象的差异。变化是多大?变化在什么地方。是“期而相失,知脉所分”。

分之有期,因为你知道差异多少,分之有期。

故知死时,这个时候就可以推论疾病的变化。推测疾病的转归,知道何时轻,何时重。故知死时。比如说,春,春天的气象,其病在肝,如果在春季的时候,发现他脉象和春季不相应,表现是肝之病。那样的话,我们推论他病应该什么时候加重呢?应该是在秋季病重,因为金克木。所以说,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可以用这套道理,当然推衍疾病的转归。我是举例春秋而言。其他还有。昼夜晨昏也有阴阳之气的变化,也与五脏相应。总之,这道理是一致的。所以叫分之有期,故知死时。正是由于这样,所以说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脉象的变化是很微妙的,人身的脉象变化,是和自然界阴阳升降相一致的。当然是很微妙。所以不可不察。

察之有纪,但是察之有纪。察脉、诊脉是有它的规律的。纪,也就是规律。事物的规律。掌握事物的规律,就叫做“纪”。

从阴阳始,要从阴阳的变化,首先从阴阳的变化开始诊察,也就是诊脉要从阴阳始。其实我们在诊法,哪个诊法都要从阴阳,当然这个阴阳重点的是讲的,天地四时阴阳,这个诊病,各个部位,诊病的证候性质也要分阴阳。所以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所以“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始之有经,经,是常规的意思。经常,经就是经常,其实也就是常规。始之有经,切脉有常规。常规是什么呢?

从五行生,要从五行生,要按五行之生克来认识。诊病、诊脉除了考虑到阴阳的问题,还有从五行的生克这个角度,来分析脉象与疾病的关系。来分析脉象与人体的气血的关系。所以叫诊病诊脉的常规。还有按照五行生克的规律来考虑。五行生克,那就讲

生之有度,就讲生克,它是有一定的度数的。

四时为宜,这个“度:是什么?是四时为宜。按照四时的规律。这个“度”其实也是一个规律。五行相生,脉象的五行相生,有什么规律呢?这规律是以“四时为宜”。虽然脉象会变化,当然变化,春应中规,夏应中矩,当然是在那里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生之有度”,要“四时为宜”。春之暖,为夏之暑,春应中规,夏应中矩,这都是生,木生火,火生土。都是在那里按相生的规律来考虑的。但是要四时为宜。是和四时相一致的。

补泻勿失,诊病诊断出来了,分为四时阴阳,乃至于疾病所在部位,所以要“补泻勿失”。治疗的时候,就要当补则补,当泻则泻。不要有过失,不要错失时机。“补泻勿失”,既说补泻不要错误,又说补泻要掌握好时机。以为四时为宜。是前面讲的时间的问题。所以“补泻勿失”的本义,包含不要误补误泻。也包含不要错失时机。

与天地如一,补泻勿失,你看,补泻勿失下面接着“与天地如一”,与天地自然规律要一致起来。

得一之情,情,就是理,情理。与天地如一的这个道理,如果掌握“得一之情”,如果掌握与天地如一的这个道理,得,就是掌握,有所得。就跟我们搞什么学习要有个学习心得。那其实你是掌握了你才有心得。掌握了“与天地如一”这个情理,这个道理。

以知死生,那么作为医生,就可以知道,从脉象上的变化,从脉象上和自然界是否一致,那么就知道病情的问题。知道轻、重、缓、急。乃至于预后吉凶。所以叫“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发的声,人发出的声有五音,角征宫商羽五音。肝之声为角,心之声为征,脾之声为宫, 肺之声为商,肾之声为羽。我们在讲《阴阳应象大论》的时候,讲过这个问题。角征宫商羽,声合五音。色合五行,人的面色,青赤黄白黑。也和五行木火土金水。同样是和五脏是相关的。所以说“声合五音,色合五行”。可是这样两句话,又把闻诊和望诊联系上了。“声合五音”显然是闻诊,“色合五行”显然说的望诊,望五色。

脉合阴阳,又说的是切诊。这一段重点是讲“脉合阴阳”的问题。

下边这个小自然段,那就是讲的梦幻,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关系。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水是属于阴,恐惧是属于肾。肾又是水之脏。所以人阴盛的时候,就容易梦到涉水。有阴寒之气过盛,或者说水寒之气过盛,所以他做梦也常遇到这样的梦。这就是说。梦是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相关的。换句话说,好像人人都有体会,白天一度的情绪不好,没说夜里做一个非常高兴的梦,大概这种情况不多。所以它和人体的生理病理,是有密切联系的。当阴盛的时候,则梦寒水之气。

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阳盛的时候则梦大火燔灼,很热。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当阴阳俱盛的时候,就可以梦见相杀,或者是毁伤,打气仗来了。阴阳俱盛,水火亢害。水和火两个打起来了。水火亢害。所以梦相杀毁伤。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上盛,就是阳气盛于上。阳气盛于上,做梦也常常梦见飞起来。下盛,就是阴气盛于下,则梦下坠。从高处坠下。好像小孩子这类的做梦多。到成年了这类梦就不是太多了。因为小孩子阳气盛,所以常常梦飞。但是作为病理的话,阳盛容易梦飞。阴盛于下容易梦下坠。从高坠下。

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自己睡觉前饱饱的,就不再想吃东西,不再拿东西。就给别人。很饥饿的时候,入睡了就容易拿东西。取东西来吃。甚饥则梦取。

肝气盛则梦怒,怒为肝之志。肝盛做梦也容易发怒。

肺气盛则梦哭,做梦哭,哭是肺之声。

短虫多则梦聚众,短虫就是痨虫之类,

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长虫是指蛔虫之类。则梦相击毁伤。当然,阳盛则梦大火,阴盛则梦大水。估计是很常见。上盛梦飞,下盛梦堕,也很好理解。是不是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短虫多则梦聚众。它从道理上是这么讲。所以不见得梦到“聚众”,那就是这个人“短虫多”。也很可以做梦,梦见聚众这类的事。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只是提示一个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什么方法,就是梦幻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密切相联系的。

最后一个小自然段,还是讲切脉的问题。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也。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教材有注释。这个为保的“保”,就是宝贵的“宝”。持脉的规律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要“虚静”。心情很安静,思想要很纯洁。不能心理想着杂事,然后给人切脉,这不行。也不能根本就没用心去切脉。这可也见过。玩笑了的,等于是,还真不是玩笑,切切脉,把手摸到桌子上去了。结果还跟病人在那里说。我还见过这种医生。那都是不负责任的。那不能叫“虚静”。要认认真真的,心无旁骛来切这个脉。这是最宝贵的。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下面,又具体比喻一下,春夏秋冬的脉象。前面不是按照“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讲了一遍吗?现在又进一步的讲,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春天的脉,像什么呢?春脉浮,他所说的浮,就是说从冬藏(冬季潜藏的时候),而逐渐的浮出。不是说浮在表面那个浮。是从下往上升之势。有从下上浮之势。因为春天阳气升,冬藏之气逐渐上升,这个浮,“如鱼之游在波”,好像鱼在水波里游动。它并没跃出水面,那样生动活泼。阳气初生,说“如鱼之游在波”。

夏日在肤,到夏天了,自然界阳气盛,人体气血趋向于表,脉象也接近于皮肤。所以就

泛泛乎万物有余,气血都旺盛到表了,所以脉摸起来,也是像万物一样那样,长的,自然界的万物茂盛。到夏季那样茂盛的状态。所以泛泛乎万物有余。这是一种比喻。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秋天阳气又下沉了。蛰虫将去,那些冬眠的虫子,也快要藏起来了。将要潜藏了,有下沉之势。有潜藏之势。

冬日在骨,这个就真的潜藏起来了。冬季自然界阳气潜藏,人的气血也趋向于里。所以脉象很沉了。叫“在骨”,而不是夏季之在皮。

蛰虫周密,到冬天那些蛰虫真的藏得很好了。藏得很周密了。

君子居室,作为人的养生,在冬寒之气,也应该退藏于室内。不要无故的暴露风寒。

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内者,是指里,知内脏之病,要了解里病,内脏之病,要“按而纪之”。按,是指的重按,是指的深按。因为五脏在里,所以切里,内在之病,一般说,切脉要稍微重按一些。所以叫按而纪之。

知外者,终而始之,想了解表证,病在体表,这个时候切脉要“终而始之”。终,是重按。“始”是轻按。切表证的时候,了解表证的时候,先可以按下去,再轻轻的抬起来。先按下出,再轻轻的抬起来。看这个脉是不是浮在与表。这叫终而始之。就从重而轻,来了解病是否在表。

此六者,这个“六者”问题,一会我们可以看看注。

持脉之大法也,这个就是持脉的、诊脉的重要的方法。

这个“六者”问题,有两个说,看看教材的注释。

按照张介宾《类经》的解释,“必知此四时内外”。四时是四个了,再加上“知内者”,“知外者”。他说这就是“知六者”。所谓的六者。
“六者”是指脉法。是从文章开始算起的,常以平旦、四诊合参、脉应四时、虚静为保、脉合阴阳、知内知外。
前人的注释,也有这样两种。介绍这两种的道理,意思就是说,这两种解释,都符合《内经》的基本精神。这一段,是很生动的,除了梦幻的之外那些内容,应该记熟的。

春应中规,夏应中矩,都没记住还行?不但要记住,而且"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还要理解是什么意思。不单是从字面解释,秋天的脉,就像秤杆一样。冬天的脉就像秤锤一样。这不行。这太字面意思了。应该理解它道理何在?

所以这段是很重要的内容,讲了很大的道理,什么大道理,“与天地如一”,“请言其与天运转大”,这个脉象的道理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应该熟悉它,这部分内容应该熟悉,同样的,脉象“夏日在肤,秋日蛰虫将去”的问题,以及“冬日在骨”的问题,是同样的道理,要联系四时阴阳的升降。人体气血随之升降。趋向于表,趋向于里,盛衰的改变。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脉象的真谛。

串讲,这一段我们就串讲到这里。

【完/46: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2 11: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