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视频全集35【326-335条】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6:5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45134/Ob/0/sid/XMTU2OTk0MzI2MA==/v.swf[/flash]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讲稿字幕如下: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26条
        上面有虚热的情况,认为有实热,而误下,使之陷入里,而下利不止,阴虚证不能下。
       仲景在每一篇都有提纲,即是概括地说,半表半里证的提纲都不好作,少阳证的提纲只是说口苦,咽干,目眩,那还能够说出来半表半里的局部,热盛在局部,顺着腔间往上攻,所以孔窍之间感觉有热候,还说得过去,但太概括了,有些内热的病,如白虎汤证,也有口苦咽干,此为热结于里,为阳明病的外证,故少阳证的提纲也不够好,所以要研究柴胡证,仅凭这还不行。为什么呢?就因为半表半里的部位,即胸腔腹腔,这个空间相当大,为一切脏腑所在之地,心肺肝脾胃肠肾等,如果病邪在此部位充斥,易引很多脏器出现问题,故此部位的病复杂多变,如小柴胡汤主证,虽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另外底下有这些的或然见证,或者波及到这个脏腑,或者那个,所以没有固定证候,很难概括,如表证、里证单纯。唯独半表半里,无论在阳或在阴,都不好说。这个提纲,厥阴病可能发生这些情况。不是说凡是厥阴病都有这个情形。故六经辨证有六个类型,我们只能掌握四个基本类型,另外少阳与厥阴,不能具体,这个怎么办呢?下面再解释。这个辨证,表里易知,如表证,邪气交争在表,只有阴阳之分(太阳与少阴,前者是发热畏寒,后者是无热畏寒,其它的与太阳病是一样的,脉微细但欲寐,这是虚呀),里证也容易,也分阴阳两类。这个表里知道了,除去表里,全是半表半里,这个人身上的病位的反应,不是反映在表,就是反映在里,或者反映在半表半里,在半表半里属阳性的,或者热,或者实性的,为少阳病,反面,阴性的,虚的,寒的,为厥阴病,这本书呀,六经的顺序,虽然与内经上的顺序是一样的,但这里有辨证的一种意味,先讲太阳,后讲阳明,事实上四五日,五六日,传少阳,六七日,七八日,传阳明,为什么太阳讲完了,不接着讲少阳,再讲阳明呀?这里就是这种表里阴阳辨证的意味,且表里易知,除去表里,皆为少阳。讲阴证,表为阳,里为阴,它先讲里,这是阴证的讲法,先讲太阴,再讲表少阴,除去里和表证的阴证,就是厥阴。所以在辨证上没有多少妨碍。可是研究这个书呢,对少阳病的提纲,厥阴病的提纲要活看,这个不是一定,你看少阳病也是的,凡是有内热,无论在肠道之里,或者在胃肠之外,大概有口苦咽干,那不定是少阳病,但是少阳病可能有口苦咽干,这个比较泛。而此厥阴病的提纲比较窄,这个就是厥阴病有这种情况的,上边虚的厉害,下边寒的厉害,寒乘虚往上来呀,感觉气上冲心,心中疼热,这是自觉证,这个蛔,现在也研究了,大概古人没有蛔虫的很少,过去卫生差。如果寒从下往上冲,蛔要受波及,要吐蛔,如果没有蛔,再怎么冲也不会吐蛔,故有些注家牵强附会。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27条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这个阴性病一转阳,病就会好,脉微,为亡津液,虽微但浮,就是由阴出阳,这病要好的,反之由阳陷入阴为凶,如阴盛而胃气衰败,人则死。厥阴中风是概言之,伤寒也是如此。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28条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29条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15:41)
       厥阴病虚,则渴,渴了就稍稍给点水,欲饮水自救,从这一段看,提纲所讲的消渴就成问题了,因为稍稍与饮就能好,可见不是消渴,即便是有消渴,也不是厥阴病普遍都存在的。这个厥阴病非常简略,就这四条,以厥阴病起头的,就这四条,从这以下就没有厥阴病了,从题首就看出来了,前后不是论述一个主题,前面都是论厥阴病,以下呢,在这个玉函,以及成本等宋以后,分为金匮与伤寒,这个玉函的编制与以前差不多,一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最后出的方论。玉函内关于论伤寒这一章,也是有这个,可是到第四条之后,它又立一个题目,这个不是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嘛,这四条,在这四条之后又一个名字,它是辨厥利呕哕病形脉证并治第十,怎么出了个第十呢?它这个书呀,六经,太阳篇就给了三篇,从太阳到厥阴是八篇,但旧编制把痉湿竭三个病变成一篇,放在六经之前了,共计九篇,那么在九篇之后,又立一篇,叫第十篇,即是辨厥利呕哕四病,如果我们好好研究下边呢,的确一点不错,开始论治厥,再论治利,再是呕、哕。可是这四种是杂病,放在后头,为什么放在厥阴病一起呢?这是王叔和搞的,王叔和不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对医学很有修养的人,他收集仲景遗论,它编书的时候一看呀,厥阴病,六经病后头都有证治,但厥阴病没有,他一看后头象似论厥阴的,尤其根据前面的题纲及后头的乌梅丸,很象说的是厥阴病,有的就把它放在厥阴病后头了,因为三阳三阴后头搁个杂病,他又想这又是一个不能不累的,本来三阴三阳篇论的是治疗伤寒嘛,搁个杂病,他认为也不对,所以附在厥阴篇之后,皇甫谧看了,知道是有问题的,你看后头的方剂就知道了,发汗吐下,能有皆有,他看也不对头。所以一种本子就放在里头,另一种就是玉函,仍就隔开,让后人研究。这是王叔和的意思,一方面他以为第十篇是杂病,不应该在六经之后有这个,而且这里头有些似是论厥阴病的,但有些绝不是厥阴病,故同是他编的二本书,却又所不同。玉函此成本及宋本后发现的,故成无已到这个地方就胡说八道了。故只要是把后面的当成厥阴篇就没法讲了。其实根据书的这个提法看,厥阴病只是这四段,底下这个还是玉函那个。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张仲景为什么在此书之末附带一个杂病呢?我们看看杂病说的什么,这个厥利呕哕,全是与胃有关的一种证侯,胃是生之本,头前讲了胃气存而生,胃气绝必死,所以治病必固卫胃气,陈修园认为仲景用药喜用甘药,甘以调之,就重视胃气,六经讲完了,特拿出这一章给六经做总结,不能把胃治坏了,胃是一个主要的关键,那么与胃有关系的厥利呕哕,这些常见病的缓急生死,搁在这个地方让大家看看:另外还有一个用意,这六经不是专给伤寒预备的,这个表里阴阳,概括万病,是病就不会超过这个,病位就是表、里、半表半里,病理反应不是阳就是阴,所以六经就是表里阴阳,概括万病,就用治伤寒的法子,在这里治杂病,你看后面的方子无一不是伤寒论里的方子,……可是张仲景看厥阴病的提纲,他也认为不适合,没法子在这里头述一种方证的治疗,这里头虽是杂病,但有些是论厥阴,也视其方而已,如乌梅丸,当归四厥,这都是厥阴病的治疗,就是补提纲之不足,所他有三种用意,故在主经之后,有这么一个杂病篇,这是我的看法,其它注家都没这么说,……。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30条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诸四逆者,四肢厥冷呀,凡四肢厥冷,虚多而实少,不可下,就象虚家一样不可下。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31条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先厥,胃虚则津少,津液不达四末则厥,故厥就有胃虚呀,就要下利,先厥后来胃恢复发热,则利必自止,再见厥,还要利,这里说的是厥利与热往复,前几天厥与下利,后几天又热,而利止,并又往复,颇似半表半里证,颇似厥阴,少阳篇有往来寒热。这里也是邪与正争,胃气一时恢复,胃气强,发生发热,利就好了,邪胜了则胃气衰,又厥而下利。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32条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发热六日,厥反而九日,一到厥就下利,是承上条说的,厥时下利,热时下利止,可是厥与热不相应,发热六天而厥反而九天(厥之九天是从发热的第一算起,即开始六天,即有厥又有热,第七八九天只有厥),这个现象不怎么好,就是说阳退而阴进,正不胜邪,“凡厥利者”厥利是一个阴寒虚衰的一种证候,此时胃虚的很,故“当不能食”,厥逆的进退正说明阴阳的胜复之机,最终归终到胃气,故在这里点出了,虚而有寒,当不能吃,如果病人反能吃,很有可能是除中,除中就是没有胃气了,“恐为除中”,中就是指中气的中,就是指胃,胃气没有这个人非死不可,那么他这个要试验一下,“食以索饼”,索饼,有人认为是素饼,即是平常吃的饼,有人认为是没有肉的饼,都行,就是平时吃的饼,如果吃这个饼不发热,就没大问题,胃气还存在,没有除中,胃是好的,胃气恢复了,必愈。这是一个倒插语,他说厥逆与热往复的这种病,在厥逆的期间,不应该吃东西,不想吃东西,如果此人嗜食,这个与病情相反,医生就要注意,这不是好现象,恐怕有除中,故作此试验,食以索饼,如果一下子发高热,那就坏了,暴热去必死,此为除中。“后三日脉之”,它接着厥反九日而利来说的,原起发热六天,以前经过就是,然后厥,厥不是六天而是九天,第十天发热了,发热到第三天的时候,合前面发热六天,一共也有九天的时候,此时切其脉,其热续在者,还发热,就不紧了,这不是阴进阳退的样子,正相当了,虽厥利九天,但厥利九天后,又发三天热,共九天。所以“故期之旦日夜半愈”,旦日就是今日晚上说“明天早晨”,一过半夜就是明天早晨,有这么一种希望,为什么呢?下面解释,“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如果后三日,诊察时,也没厥逆,人也没好,怎么回事?太过了,“而脉数,其热不罢者”,这也为要好的样子,此为热气有余,即过于亢奋,“必发痈脓也。”这个热久不愈了,已经满九天,后头老热起来了,热久不愈,必发恶疮,老在体表发热,在肌肉筋骨之间,营血受伤一定发痈脓的。
       这段是这个意思,这个厥与热,是一种正邪交争的一种情况,如果厥几天,热几天,过后了,再不厥不热了,这个病就期望在厥热相应的时间好,如果不好热有余,就会变为其它的病了,但不关乎虚寒之阴证了。在这个厥逆的阶段,人要是能吃也不是个好现象,有除中的可能。除中也不全是病理进展造成的,也有人为的,从下面可以看出来。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33条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与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47:59)
       六七日,是传里的时间,但脉迟,这个传里,里头必寒,迟者为寒,这与前面,没有汗的太阳伤寒,脉浮而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此句是从前面这条来的。虽然太阳伤寒是表证,但脉浮而迟,里有寒,六七日以要传里的时候,别等他腹痛下利,变成太阴病了,虽有表,但不要管表,要舍表救里,应用四逆汤,而反与黄芩汤。黄芩汤是去热的药,黄芩汤彻其热,则胃中更冷了,应不能吃东西,而反能吃,这为除中,必死。这里说明治病不能把胃气治没有。当救里,即是救其胃。如果胃不好,非得想法调胃气不可。这条是误治而造成的除中。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34条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这条是从厥热往复那条说的,伤寒,先四肢厥冷,后来发热,就是阴退阳进了,下利必自止,与前面一样,先厥时下利,后发热了下利必止,如果没有其它情况病就好了,可是阳进的太多了,阳有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亢于上,而反汗出,嗓子疼,热往上亢,其喉
       为痹,第二种,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也是接着前面,伤寒先厥后发热,不是反汗出,而发热无汗,但以前的下利也一定止,假设不止,就热有余了,必便脓血,这个是往下排的,便脓血,是热往下,热下排而不上腾,所以咽不痛,这是就病的现状而预后。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35条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这里的厥不是指厥阴的厥,有没有一种厥是属于热的?伤寒一二日,是指太阳伤寒的这种情况,到四五天的时候,而四肢厥冷,必发热,就是指一二日时就发热,而且因为前面的发热后面才有厥逆,这都说明这种厥是热厥。这种厥前面必定有发热。如果现在厥逆很厉害,那么以前发热也必定很厉害,否则厥微者,以前的热亦微。如白虎证有四肢厥冷。热重一方面伤津不能达四肢而厥,另外当热壅满在里,也能阻碍气血的通畅。在这里讲的是实热证,故用下法。如前面的瓜蒂散,邪实于胸中,则四肢厥冷,应该吐之。此条,如果发汗则口伤烂赤,发汗进一步丧失津液,伤寒是病在表,开始是热的凶,后来只是四肢冷,这个纯粹是实热的关系,这个发汗不行。故此条是讲热厥。此种解当用辛凉解表,不可用辛温。(35集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2 09: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