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70045/Ob/0/sid/XMTU1MzQyNTY5Ng==/v.swf[/flash]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如下:
大家好,我们上课。
上节课我们谈了太阳病的提纲,谈了太阳病分类提纲的太阳中风证。
那么“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我们把它作为整个太阳病的提纲,因为这三个症状同时出现,它提示了太阳肌表受邪所表现的临床特征,它提示了太阳病主要是表证,所以我们把它作为太阳病的提纲。
以后只要见到“太阳病”这三个字,它都应该包括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三个临床症状。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也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对于太阳病来说就可能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我们上次课谈到了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我们分析了它的每一个症状的病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太阳中风证的病因、病机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我们今天接着讲太阳病的分类的第二个证候-太阳伤寒。原文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伤寒是寒邪伤表阳的证候。寒是阴邪,它最容易伤阳气,所以寒伤阳气伤得最重,肌表阳气――太阳的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这个症状必然最先出现,而且也最重,所以原文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强调了恶寒这个症状先出现。那么什么叫“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就是有的病人,“或”就是“有的”,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发热,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发热,这是怎么回事儿?这是因为太阳伤寒的发热是寒邪闭郁阳气,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表现为发热。它不像中风,中风呢,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伤卫阳,很快就引发卫阳出现了一种病理性的亢奋,这就像我们洗热水澡、温水澡,一洗我们身上就暖和了,你要洗冷水澡时候,常常赶紧冲啊,冲完了之后把身上擦了一大遍,过了一会儿才觉得身上暖和。所以太阳伤寒寒邪伤表以后,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后才可以表现为发热,因此这个发热出现的时间有的人就早一些,有的人就晚一些。但是对于太阳伤寒证来说,迟早是要出现发热的。如果自始至终这个病就不出现发热的话,那就不能够诊断为太阳伤寒,那就要考虑这可能是少阴伤寒。
下面这个症状“体痛”,这个体痛在第35 条描述的更多,“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也就是说全身肌肉,全身关节还有包括太阳经脉循行的部位都出现了疼痛的表现,这是太阳伤寒证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
这主要提示了寒邪伤表,因为寒是主收引的,寒是主疼痛的,那么寒邪伤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它就痛,另外使肌肤、骨节的筋脉拘挛,拘挛它也痛。寒伤肌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筋脉拘挛,所有就出现了那么多疼痛的症状。我们说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性症状之一是汗出,我们要掌握太阳中风证汗出的病机,那么太阳伤寒证突出的症状之一是身体痛,我们要掌握太阳伤寒体痛的病机。
下一个症状“呕逆”。“呕逆”是胃气上逆的表现,那么这个“呕逆”是不是寒邪伤胃胃气上逆呢?如果是寒邪伤胃的话,我们在治疗太阳伤寒的过程中,应当不应当加温胃降逆止呕的药呢?应当说这不是寒邪伤胃,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我们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体表受邪后,正气就要抗邪于表,然后它就不能顾护于里,这个时候常常会出现里气升降失调,从临床表现来看可以是最轻的(出现)食欲不振,一般得了感冒后,吃饭不像平常那么有味道,那么有滋味,吃的少了,这是正气抗邪于表,在里的消化机能低下的一种表现。也有可能出现呕逆,还有可能出现下利,还有可能出现不大便,这是不同体质的人他的表现不一样。容易导致胃气上逆的,它就出现呕逆,容易导致脾气不能升清的就可以出现下利。有的人得了表证后,正气抗邪于表,整个胃肠机能薄弱,胃肠不蠕动,那可能二天、三天、四天,得了感冒之后三天、四天不大便,这也是可能的。所以从食欲不振到不大便,从呕逆到下利,这都可能是在外感病的病程中所导致的里气升降失调的一种反应,但是它们绝不是邪气已经内入胃肠。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她的三岁的儿子找我看病,这个孩子发烧一个礼拜,高烧不退,是在冬天,给孩子包得很多,进到诊室之后,就把包着(孩子)的布包一打开,唉呦,这孩子放的屁特臭,在冬天我们屋子里窗户关得很严实,学生在那儿直煽(臭气),(凭这个)我就是知道这孩子肯定是有停食了。我说你这孩子怎么回事啊,她说大夫我这孩子感冒了,开始高烧。然后我就想这个孩子感冒了发高烧,一定要增强抵抗力啊,才能使孩子恢复得快啊,我就给他炖元鱼汤,炖乌鸡汤,没想到越喝烧越高,吃了好多西药也不好,您来看看他是怎么回事?高烧不退,舌红苔黄腻,而且还怕冷包那么厚,我就给他在病历上写“着凉停食”,方子呢,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我说就开两付药,吃完了大体烧就能退,回去之后果然是这样,吃了一付药后烧就退了。
过了三个月后这个妈妈又带着这个孩子来了,这已经是春天了,她说我们孩子又发烧了,这一次呢幼儿园其他孩子都没有感冒,就我们孩子感冒,又是发高烧不退,我说这次是怎么回事啊?她说,大夫,我为什么来找你啊,上次就是吃了你那两付药后,我这孩子不仅发烧退了,(而且)食欲还特别好。你想我用了内化食滞的药(食欲当然会好转),感冒好了之后,这孩子的胃肠功能恢复很快,然后他的食欲特别好,他吃的特别多,我就每天给他吃,所以妈妈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吃点。没想到现在我们幼儿园其他孩子都还没有感冒,就是那天温度稍稍降了一点点,我给他穿得少了一点点,结果我们的孩子就高烧不退。我就给他写病历,“停食着凉”,方药呢还是开外散表寒,内化食滞的药,这个妈妈拿着这个方子就走了。过了一会儿,她怎么又回来了,还没有去拿药呢?她说,大夫啊,我看了您写的这个病历和您开的这个方子,三个月前您写的是“着凉停食”,那(用的)也是这几个药,那么现在呢,您写的是“停食着凉”,用的也是这几个药,您两次的诊断不一样。我说怎么不一样,(她说)一个“着凉停食”,一个“停食着凉”,可不诊断不一样,怎么用的药都是一样的啊?我说你还适合学医啊,你怎么这么细心。我这个时候就给她讲了,我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说第一次你知道你那孩子为什么感冒了高烧不退呢?感冒了以后,正气抗邪于表,里气相对的就不足,消化能力它就低下,这个时候应当饮食清淡,(你不能这样想)你想要增加抵抗力,你又是炖元鱼汤,又是炖乌鸡汤,这样的话,孩子就消化不良,这人体的正气是顾得着在表抗表邪啊,还是顾得着在里消化饮食啊?所以两头顾不着,着凉导致的停食,内外把正气都牵扯住了,所以这孩子就高烧不退,我说第一次是不是这样?她说,对,第一次是这样。我说你第二次呢,孩子食欲好,你应当保证他三分饥,七分饱就可以了,孩子要多少你就给他多少,你先导致他的停食,停食了之后,正气趋向于体内来消化这些饮食,他的表气就不足,所以还没有什么风吹草动,幼儿园的孩子其他都没有得感冒,你的孩子最先得。
她说,对对对,我觉得给他吃得很好,孩子的体重也长得很快,个子长得也很快,他怎么倒先感冒了啊。我说先饮食停滞,正气趋向于体内来消化这些饮食,体表的正气就不足,所以这叫停食而后着凉。她一听(觉得)挺有道理,说那我今后带孩子怎么办啊?我说,今后你要保证这孩子三分寒,七分暖,三分饥,七分饱,这样养的孩子就少得病。
所以我们这里的呕逆,不是风寒邪气直接侵犯胃肠,而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得一种表现。在临床上可以有这么四种情况(食欲不振、呕逆、下利、不大便),都属于这种病机,因此呕逆不是太阳伤寒的一个主证,而是一个副证或者说一个兼证。
“脉阴阳俱紧”,这个阳脉指的是寸脉,这个阴脉指的是尺脉。实际上阴阳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脉,它在太阳病的前提下讲紧,那就应当是说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紧主寒邪盛,因为寒是主收引的,寒伤肌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筋脉拘挛,血管也属于筋脉之一啊,那么血管拘挛,紧张度增高,所以脉摸起来就是紧张度很高的,所以紧主寒邪盛,浮主邪在表。以后我们学习了(后面的内容)之后就会知道,在《伤寒论》中出现脉阴阳俱紧的有两个证候,一个是太阳病,太阳伤寒,一个是少阴病,少阴伤寒。当寒邪盛伤少阴里阳的时候,也可以出现脉阴阳俱紧,只不过少阴病的脉阴阳俱紧是寸关尺三部脉都沉紧,而太阳病的脉阴阳俱紧是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为什么特别强调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呢?
如果只是寸脉浮紧、关脉浮紧,而尺脉不浮紧的话,比方说尺脉沉,那可能伴有少阴的里阳虚,所以如果要想诊断为单纯的、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话,一定是寸关尺三部脉都浮紧。
上述的证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个寒邪闭表、卫闭营郁的证候。卫闭,卫阳被闭郁,它的临床特征,一个是卫郁以后出现的发热,一个是卫闭以后表现的无汗。在这一条里没有提无汗这个症状,而在第35 条里提到了“无汗而喘”,这叫详于后而略于前,在《伤寒论》中经常有这种情况,或者详于前而略于后,或者详于后而略于前。所以我们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常常要前后对比,相互补充,甚至还要从无字句处来探求它的含义。以后我会提到的从无字句处,它文字表面并没有写出这个主证来,但是从它的字里行间,从它的鉴别比较,你可以体会出它的主证。它在这里并没有用文字直接写出来,我们以后会学到桂枝二越婢一汤,它的主证有心烦,它的原文里并没有,但是在它在字里行间里,它和少阴病相鉴别,我们就知道它的主证有心烦,所以这一条虽然没有提到无汗,但是它有卫阳闭郁的特征,所以他是无汗的,发热无汗时卫闭,身痛是营郁的表现,所以太阳伤寒的病机是卫闭营郁。当然这个无汗既是卫闭的表现也是营郁的特征,营阴郁滞的特征。
我们以上讲了太阳病的中风和伤寒两个主要证候,那么从病机分析的角度我们是从风邪、寒邪的性质来分析它的病机的。但是中医对病因的认识,中医有这么一段名言,说“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它没有发病时候,你不知道感受的什么邪气,“因发知受,发则可辨”,西医对病因的认识,比方说他所说的结核杆菌,他在实验室里可以找得到,可以培养它,它所说的大肠杆菌、链球菌在没有感染人而发病的时候,它都可以在实验室里找到。中医不行,说你拿风邪来给我看看,自然界的风就是风邪吗?这是正常的气候,所以人不感受邪气,或者是人不发病的时候,我们很难判断他受的是什么邪气,这就是“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因发知受,发则可辨”,但事实上人一旦发病出现症状之后,他说表现的这组症状就不仅仅是致病因素所决定的,最主要的是(由)机体的反应能力、机体的反应状态来决定的,所以我们所说的风也罢,寒也罢,中风也罢,伤寒也罢,主要是这个人平素体质偏于卫阳不足的他得病就容易多汗,容易得中风。如果这个病人平素体质卫阳偏盛的,相对来说偏盛的,他得了病之后就容易寒邪闭表,就容易得伤寒,体质因素不一样。
有一年,我记得是前年还是大前年得冬天,北京流感流行,流感流行呢,我们东直门医院根据流感的特征做了协定处方,然后在一楼大厅里排了一排桌子,因为流感病人非常多,我们预先加班加点地把这个协定处方的药煮好了,病人一来,每个人就给几袋子煮好的药,所以我们一个月的利润大概就超过了半年的利润。有一天,也就是在那次流感流行的时候,一对年轻夫妇找我看病,发烧大概接近一个星期了。这两个人也是得的流感,开始吃了两天西药不退烧,然后就到我们东直门医院拿那个协定处方吃了,还是不退烧。找我看病的时候,这个女的快言快语,她说,大夫我是可以报销的,他是不可以报销的,你开中药的话你就开我一个人的名字,把计量加的大大的,然后我们回去呢省事,两个人的药一锅煮,我喝一碗,他喝一碗。我这个时候并没有理她,我在问这两个人的具体症状,看这两个人(具体的)脉象。看完了以后,我说,你得的是风热外感,你的丈夫得的是风寒外感。她说,不对大夫,不瞒你说,我们俩刚结婚二十天,我们同住一间房,同睡一张床,同吃一锅饭,他怎么受的是风寒,我怎么受的是风热呀?我们有一些年轻的同学也很奇怪,他们俩所处的环境一样,怎么会一个风寒外感,一个风热外感呢?我给这个女的说,我说你呀,平素是个阴虚火旺的体质,做事风风火火,容易心烦急躁,你的丈夫呢是一个性格内向的,比较沉稳沉静的人,他平素是一个阳虚寒盛的,经常手脚凉凉的,不好说、不好动的这样一个性格,这样一个体质。这个女的说,大夫,你会算命,我说我不是会算命,你看你一进来,只是听你一个人在说话,你丈夫到现在一句话还没有说呢,是吧,这一看不就看出来了吗?所以我说你丈夫平素是一个阳虚的体质,所以得了外邪后呢它就容易化寒,因此,他只要一得感冒,就容易全身疼痛,鼻流清涕,容易没有汗,他丈夫直点头。我说你呢,一得感冒就容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咽喉肿痛,她说是,我从小就爱得扁桃腺炎,几乎每个月都发一次烧。而她的丈夫得的是风寒外感。我说你们俩个体质不一样,现在的症状也不一样,你看,你是咽喉肿痛,咳嗽吐黄痰,你的丈夫呢是全身疼痛,鼻流清涕,发热怕冷比你要严重得多,我说你们俩个能吃一样的药吗?她说,这样说来就不能吃一样的药了。我说他需要用辛温解表药,你需要用辛凉的清解药,我给你们一人开一副药,咱们也不要多喝,你们俩个恐怕吃上个一两次烧就可能退了。我说要是这一付药退不了烧的话,那么我明天晚上还有门诊,你们找我时候不要挂号。我也是想让同学看看这个病例,第二天晚上这俩个人高高兴兴来了,她说,大夫我们这次可不是看病,吃了你的药一次我们全出了汗,退了烧了。所以我就是说,我们辨风寒,辨风热并不是根据气候环境,而是根据这个人的临床症状,而这个人的临床症状实际上包含了他的体质因素,包含了机体对邪气的反映状况、反映能力在内,所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不仅仅是针对外来致病因素,也针对人体内的反应状况在内,所以它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不是群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两口子同时用一样的西药,这就是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用一样的中药这也是群体化的治疗方案,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临床表现不同,通过辨证开出的方子,这就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它的疗效最好,应当说它是一种优化的选择,好,第三条我们就讲这么多。
下面我们看第六条,第六条原文比较长,“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温热邪气和风寒邪气是不同性质的邪气,温热邪气最容易伤人阴液,所以温热邪气伤人的开始就出现了阴液不足的口渴。温热邪气是阳邪,阳邪伤表,引发卫阳出现病理性的亢奋,所以发热最先出现,因此这个发热和太阳中风的发热病机基本是一样的,温热邪气伤肌表,人体的阳气起而抗邪,而导致了卫阳的病理性亢奋,所以发热这个症状最先出现。
恶寒这个症状是寒邪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的表现。对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来说,一般不存在阳气被伤的问题,所以它不恶寒。
当然温热邪气常常伴有风邪,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初起阶段,如果夹有风邪的话,也许病人有短暂的、轻度的怕风的感觉。所以这里说,“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现在我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太阳病的提纲说:“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而且我们还说以后凡是遇到“太阳病”这三个字,都应当包含有这三个症状。可是现在遇到了“太阳病”这三个字,却是不恶寒,我们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应当说《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张仲景尽管看到了温热邪气伤人阴液的证候,比方说“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他看到了这种证候,但对这种证候到底伤得是什么?应当怎样去进行辨证分析、辨证论治?
那个时候限于时代的缘故还没有能够认识清楚,所以他暂时用“太阳病”这个名词来命名。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一个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手太阴温病,用太阳病这三个字就是不合适的。因为体表的阳气是太阳所主,而体表和上焦的阴液是靠肺来输布,风寒邪气伤表阳,把它叫太阳病,完全可以理解,温热邪气上受,伤了肌表的阴液,伤了上焦的阴液,我们就不能把它再叫太阳病,而应当把它叫做肺卫的证候,把它叫做手太阴温病。这是我们对这段话的解释,对太阳病这三个字的解释。
下面接着看,“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如果直接从原文来看,我们的讲义把风温看成是温病误用辛温发汗药以后的变证,但是《伤寒论》的“伤寒例”里,风温、温疟、瘟疫这些病名都是相互并列的,因此我倒觉得风温就是一个独立的病名,它不一定是温病误用辛温发汗以后造成的变证,因为风温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病名。风温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病名的话,我们怎么理解“若发汗已,身灼热”呢?也就是说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种证候,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风温。如果遇到一个汗后而仍然身灼热的这种证候就叫风温。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既然风温是一个独立的病证,所以底下才说“风温为病”,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脉阴阳俱浮”,寸、关、尺三部脉都浮数,这个浮是主热的。主热的浮脉和主表的浮脉有什么不同?主表的浮脉它的病机是肌表有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在里是相对气血不足的。我们刚才不是说,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吗?在里的气血是相对不足的,所以它的脉象是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飘木,这是主表的浮脉。那么主热的浮脉呢?
是热盛鼓动气血,气血壅盛,血管扩张,所以脉轻轻一摸就摸到了,但是重按滑数有力,这是主热的浮脉。主热的这种脉象后世不再把它叫浮,但在《伤寒论》里仍然叫浮。这里的“脉阴阳俱浮”是里热盛,鼓动气血,气盛血壅,血管扩张而导致的脉轻取即得的一种表现,它应当“阴阳”(即)寸、关、尺三部脉都浮而滑数。自汗出是里热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现,里有热机体就要散热,散热常常是以汗出的形式,所以这个“自汗出”就是里热逼迫津液外越。“身重”是热邪壅滞气机,人之所以有轻巧灵活的运动,这仰仗于人体的气机流畅,所以热邪盛,壅滞气机,病人翻身都翻不动。你看我们见到一些高热的病人,非常疲劳地躺在床上,翻身都翻不动,这就是热邪壅滞气机的表现。在《伤寒论》中有多处身重的病机,都是热邪壅滞气机,底下“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这是热扰心神,热盛神昏的主要表现。温病在传变过程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实际上这里的“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为后世温病学家提出“逆传心包”(规律)的一个依据。这里虽然讲的是《伤寒论》,实际上揭示了逆传心包这种温病传变途径的一个特征症状。
这样一个证候,你一看脉又滑又数,又有热盛神昏,你以为是里实热已成,“若被下者”――如果用泻下的方法的话,结果出现“小便不利”。
这里的“小便不利”是因为误下以后,下焦阴伤,化源不足。津液不足,化源不足,当然就小便少。这个小便不利,当然不是指的尿道涩痛,而是指的是尿少。“直视”指的是两个眼睛呆滞凝滞无神,这是下焦肝肾阴伤的表现。小便不利,小便少是津伤、阴伤,直视是下焦真阴已经耗伤,肝肾阴伤、目睛失养,才出现了两只眼睛呆滞凝视无神。“失溲”这个“溲”字就是指的小便,“溲”字在什么情况下指大便呢?前面必须加一个修饰词,比方说“后溲”可以指大便,“大溲”可以指大便。如果前面不加“后”字,不加这个“大”字,单说这个“溲”字的话,它就是指的小便。所以这里的“失溲”,没有说失大溲,失后溲,它不能包括大便失禁,它只是指的小便失禁。为什么有的教材,包括我们的五版教材,要把这个溲说成是大小便,就是觉得怎么前面有小便不利,后面又有小便失禁,这不是矛盾吗?他想不通。事实上前面的“小便不利”是指的尿少,后面的“失溲”是指的小便失禁,尿尽管很少,只有一点点,也失禁,小便失禁是热盛神昏,膀胱失约的缘故。这个病在这个程度还达不到大便失禁的这种症状,出现不了大便失禁的这种症状。所以这一点我们应当把“小便不利”和“失溲”分清楚,“小便不利”是指的尿少,阴液不足,化源枯竭,(虽然)只有这么一点点尿,也可能出现尿失禁,热盛神昏嘛。
所以这个“溲”绝不是指的大便,我们今天要特别注意,大便失禁常常是临终的一种表现。
“若被火者”,“被火”指的是误用火疗。火疗包括哪些疗法呢?包括火灸,火针,火熨,火熏,这是伤寒论中涉及到的火疗法。火针,古代没有酒精灯,就拿这个针裹上棉花,棉花蘸上棉油,点燃烧令通赤,再刺到穴位里。汉代的火针从出土文物来看,有的针是很粗的,好像比我们二六自行车辐条细不了多少,你说拿这么一个针扎人的话,烧令通赤,你说这个人连紧张带害怕(加上)针刺的这种刺激,他会不会吓一身汗啊?这一身汗一出,就退了烧了。所以这种火针就具有一种威慑作用,所以张仲景治疗诈病怎么治啊,你比方说家里有什么人得了重病了,大夫你去看看吧,结果一到家里,病人一听大夫来了,面壁而卧,不理大夫,张仲景就知道,不用问一定是诈病,如果是真病的话,大夫一来,他肯定要跟大夫说话,(不理大夫)这就是诈病。他摸摸脉就说了,这个病很重,非得用火针扎上几百处,艾灸烧上几百处就好了。病人一听,“我没病!我没病!”你看用火针也是治疗诈病的一种方法。《伤寒论》原文就要这一条,这是火针。火灸,在汉代的灸,常常指的是瘢痕灸,瘢痕灸就是用艾绒,我不知道在座的会不会做,艾叶里头有许多纤维素,然后把一大堆艾叶放在木板上捣,捣完以后把艾绒拿过来,把渣滓扔掉,再捣,反复捣上多遍以后,把艾叶中的纤维素完全去掉了,这个艾绒是软绵绵的,你捏成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就可以把它做成小麦粒那么大,绿豆粒那么大的小小的艾炷,不要太大,然后把它放在要灸的穴位上,用(点燃的)香轻轻一碰就把它点着了。你会发现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被灸的人喊疼,一压就灭了。没关系,烧不着手的,把灰轻轻的吹掉,然后再放一个小艾炷,再点,他有嚷疼,快烧到皮肤的时候,你再给他一压就灭了,那么再放上第三炷,你会惊奇地发现等它烧完了,病人也没嚷疼,怎么回事呢?神经末梢已经烧焦了,他只是感到热,他不感到疼了,你再放上一个艾炷,再灸。即使是保健灸,也需要灸上七壮,灸上七壮后,局部恐怕是二度以上,或者三度的烫伤,然后留一个大焦痂,这个时候你让病人吃生葱、生蒜、生辣椒,吃羊肉、海鲜,让他发,使焦痂下有许多渗出物,千万不要把痂给抠掉,不要让他洗澡,这样的话,局部有这样一个创伤,机体就调动全身的力量来修复这个创伤,那么机体的免疫能力就提高了,也许就借着这个机会治好了其他许多疾病。这个灸法很有意思的,提高免疫机能。大体上这种灸疗,可以保证有两个星期左右的疗效,而且有些很疑难的病证,没准儿就通过几次瘢痕灸就可以得到彻底的治愈。比方说一些过敏性的疾病,但是这种灸的方法要留下一个终身的瘢痕,所以不要在面部灸,喜欢穿裙子的女孩子也不要在人家的腿部灸,在不暴露的地方灸。我发现现在暴露的地方越来越多,原来你说灸丹田吧,问题不大,可是在大马路上,你就看得到把丹田都露出来的人。当然我们现在隔物灸,和其他许多灸法的改进,不要再有这种瘢痕了,但是古代这种瘢痕灸也却是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日本有一个长寿村,那个村的村民,到十八岁以后,每年的立春这一天,都在足三里上做瘢痕灸,他们那个村的平均寿命在九十多岁以上,接近100 岁,当然这个村的长寿可能和其他许多因素有关,但是用瘢痕灸法,年年都灸一次足三里对提高免疫机能是很有疗效的。至于火熏法,从文献记载来看,有的在地里挖一个大坑,然后放许多木柴,燃烧之后,把大坑周围的地都烤的很热,然后铺上一些植物的叶子,芳香药物的叶子,再洒上一些水,人躺在上面,上面盖上被子,这不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桑拿吗?还有的拿一个大锅,(锅里)放上一些芳香的药物,烧开了之后,放上结实的木板,然后把人放上去,一定要结实,不要让他漏到锅里头,再盖上被子。我们今天的发展,桑拿就是火熏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火疗方法对于沉寒痼冷的疾病,在治疗上是有疗效的,但是对一个温热病来说,那就等于火上加油,以火治火。
“微发黄色”,轻的就会出现发黄,这个发黄的病机是热伤营血,营气不布。我们正常的人,面色红润,而不是那种苍黄,不是那种萎黄,这是我们的营血能够输布的一种表现。火热内伤营血以后,正常的营气不能输布就导致了发黄,所以近来有些人说,这种发黄是溶血性的黄疸,是毒热破坏了红血球之后,造成了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液中的一种溶血性黄疸,这个只供大家参考,但是我们说这是热伤营血,营气不布所造成的发黄。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疭”是肢体的伸展,“瘛”是肢体的收引,瘛疭就是肢体一收一伸,这不就是抽搐吗?这是热盛动风的表现,热盛动风出现了抽搐,就像惊证和痫证一样,小儿抽搐的病就叫惊证,成年人的抽搐的病叫痫证,抽风的病,小儿曰惊,成人曰痫,就是癫痫,所以严重的就出现了热盛动风,出现了一阵一阵的抽搐,就像儿童的惊风证,成年人的癫痫病一样,这体现了温热邪气伤人容易发黄,容易动风的特征。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我把““若火熏之”断到下一句,如果再用火熏的方法,“一逆”,逆者,错也,误也,逆字在这里当错字,当误字讲。如果一次错误,两次错误病人还可以多活几天,“再逆”,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进行错误的治疗,“促命期”,你只能缩短病人的生命。也就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的治疗,那就能促进病人的死亡。这一条,在风温病的一系列错误治疗的基础上,出现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问题,出现了温热邪气容易下伤肝肾之阴的问题,出现了温热病容易发黄的问题,容易动风的问题。因此为后世温病学家来研究探讨温病学的发病规律,温病的传变规律的时候,给予了很多的启示,所以这第六条就把温热病的一些特征都给描述出来了。我们学伤寒,第六条并不重要,但是学温病,第六条倒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研究生入学考试,温病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常常把《伤寒论》作为它的专业基础课。我们出题时常常出《伤寒论》中的和温病学有关的题目,像第六条这个题在温病学研究生入学的专业基础题中就常常出现。
上述我们讲了太阳病的分类,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有太阳温病,有风温,我们现在不把它叫太阳温病,就把它叫温病和风温,这是四个证候。这四个证候又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这是太阳中风;恶寒为主,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高热、汗出而热不退者,这是风温。这四个证候都属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前两个属于风寒外感,后两个属于温热外感。张仲景把广义伤寒的风寒和温热这两大类(病证)的临床表现分得清清楚楚,我们把它看成是太阳病的分类提纲。我们这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