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17集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 临证指要;2.医学探源、理论...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5:5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zQwMzYyMA==/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现在讲教材的54页,也就是《灵兰秘典论》第一段的【临证指要】。我们主要谈一下心为君主的问题。心为君主之官。心为君主之官呢,所以就出来了一个问题,君主不能感受邪气。从这个理论讲,既然是君主之官,它不能受到外邪。所以就提出来一个观点,叫“心为君主,不宜受邪”,因为是君主之官,受到邪气侵害的话,那么全身就要受到严重影响,这它是从医学上是这样看问题,从社会学上也是这样看问题的方法,所以这观点在后世,对后世医学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从《内经》上有这样明确的记载,《灵枢。邪客》篇讲,“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说邪弗能容,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心包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膻中,又叫心主之宫城,这是保卫心脏的一个宫城,后世用一句话说,“心包代心用事”,代替心脏处理一些事,处理什么?代心受邪是最主要的。当然本篇上讲,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那是代心用事,传达喜乐之情。

临床上医生认为,古代的中医学家提出来的是代心受邪。不单代心受事。而且代心受邪。所以尽管是心藏神,心主神明,但是很多神志的病,从我们传统的理论上来看,一开始它主要是先上心包络,先上心主之宫城,真正要伤到心了,那认为伤心则死。正是因为这样的理论,所以在温病学派,我们举例来说吧,因为很多的临床上有这方面的记载,特别是温病学派这方面,应用这个理论还是很有突出贡献的。比如大家熟悉的《温热论》,就是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的《温热论》讲,“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清宫汤起名的意思,也算讲的像清宫, 心脏之宫城,膻中卫心脏之宫城。所以清宫汤,实际上是清心包。他认为尽管是神昏谵语了,由于是心包代心受邪,所以邪在心包,应该清宫。那么再严重了,甚至于不单是神昏谵语,甚至是昏迷不醒了,一种严重的状态,心神失常,由于外邪导致的心神受伤,感受外邪,导致了昏迷不醒的状态,那么他还是从这个角度考虑比较多。比如大家熟悉的牛黄安宫丸,或者叫安宫牛黄丸,就安宫丸,总的来说,当初这个温热学派,人家把它起名叫安宫丸。咱们后来不是就加上牛黄二字,叫牛黄安宫吗?这是治疗由于心受外邪导致的神昏,昏迷这种状态,还是很有效的方子。大家在很多报纸上看到了,不是有一个记者,到英国去,由于车祸,脑子受外伤,导致了昏迷不醒,在一些医学界里认为这是必死了,甚至于动员家属,要把刘海若的内脏捐献出去,来救治别人,家属当时也没同意,就请中国专家去,中医、西医都去了,到那,中医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用了安宫牛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说这个人高烧状态,不要持续的给她用冰袋,《内经》不反对用冰袋,但是高烧的时候,持续的用冰袋,不是好办法,认为这个闭门留寇,邪气出不来了。把邪气都逼在里边去了。叫冰伏其邪,让邪气藏伏起来。该用物理降温法的时候,应该用,《内经》有记载,比如在《内经。刺热论》里头这一篇,就有这方面记载。用物理降温法。但是对于一些持续高热的病人,就不能再用长期的用冰袋的方法,认为这样的话,可以导致他邪气不能外出,而逼邪内陷,叫冰伏其邪。再回过头来说,治疗刘海若这个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采用了相当一些方法,用中医的理论来指导,同时很重要的一个药物,家属用了安宫牛黄,那不是逐渐恢复了?大家现在电视上还经常看到她。自己也会走路了,也会说话了。那不就是把人救会来了吗?就安宫牛黄丸来说,它的基本出处还是在《温病条辨》。也就是属于中医的温病学派,设计的方子。它叫“安宫”,安的什么宫?就是心主治宫城。认为心不受邪,它要受邪,叫由心主之宫城心包络代之。所以从理论上,在临床上,这个还是应用很明显的。而且我们在传统的理论指导下,在临床上还是取得了很明显的成绩。尤其是温病学派,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临床治疗上,临床用药上,考虑心为君主,不宜受邪的问题。

其次呢,还可以从诊断上来看,诊断上来看,心为君主的问题,《内经》强调非常明确,就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望闻问切四诊,观察这个病人,病情如何?预后如何?很重要的问题是要看神气如何?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去,像《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神要丢失了,这病治不好了。再有好的医生,再有好的治疗技术,也是不能挽回了。医生能够治生人,治活的人可以治,死了就治不好了。那为什么?因为神气已去,神去了等于人就死了,所以从这个心主神明,神在人身体的重要性来看,那么说从诊断上也是这样看问题的。望面色,望眼神,切脉搏,听声音,这不都有一个有神的问题吗?面色明润含蓄,眼光有神明亮,但是眼光明亮也得含蓄,眼光暴露出来那也不行。从咱们中国文化,不但是中医上来看,咱们讲究的很多的东西是要含蓄的,而不是暴露的。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从眼神,有神,同时也是含蓄的,不能凶光暴露,那不行,不是凶光,什么光暴露都不行。那叫真脏之气暴露了。既要有神,又要含蓄。从望面色、望眼神,听音声也是这样,声音要用根,声音要柔和。那也是一种有神的现象。切诊是同样的。切脉,切脉也是要缓和、有力。这种现象才行,说光有力不行,说一点力没有,也不行。既要比较有力,又要是柔和的。这才叫有神。所以切脉讲究胃、神、根,有胃气、有神气、有肾气。根生肾气。当然,有了胃气,有了肾气,其实往往它就有神了。两精相搏谓之神。阴精、阳精和先天之精、后天之精,那都叫两精。两精结合,两精都充足,自然就能化生神。所以这三者,虽然不是一回事,当时三者密切相连,所以望诊上、闻诊上、切诊上,这都可以看到病人神气的得失。这在诊断上也是常用的这个理论。

再有,由于是心为君主之官,不能受伤,所以才《内经》开始,特别要强调在治病过程当中,就不能伤害心脏。《素问。刺禁论》说,“刺中心,一日死”,说针刺的时候,你真要刺到心脏,一天内就会死亡。刺到别的脏上,当然也会引起死亡,但不会那么快。或者受了严重的伤,但是只有刺中心脏,那死亡是相当快的。所以治疗的时候也不能伤害心脏。这是说心为君主之官。在临床上的应用问题。从组方用药上,审查病机上,从诊断的重视神上,以及在治疗当中,特别注意不要损伤心脏上,这么几方面可以体现出心为君主之官,这个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这就是我们讲《灵兰密典论》的第一段。

医学探微
下面我们讲第二段。教材55页中间。这一段,我们可以给它概括说,它是讲“医学探微”,或者说是医学探原。这个意思是一致的。我把这一段先读一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至道在微,至道就是讲的医学道理,至高无上,至真至微的道理,至道,医学的道理是非常微妙的,非常高尚的。

变化无穷,医学理论是很复杂的。不单是微妙,而且是很复杂,是不断的变化的。人的生理也好,人的病理也好,它是很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受了人体本身的影响,尤其受到外界的影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讲医学理论上变化无穷的。不单是讲究的人体,天、地、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以至道在微、变化无穷。

孰知其原,谁知其原?谁能掌握它的根源,掌握它的最本源的东西?就是提到了医学理论的高尚,医学理论的微妙,医学理论的艰深。

窘乎哉,说这个实在太难了。

消者瞿瞿,孰知其要,消者,是说有学问的人,这个“消”,是讲的有学问的人。瞿瞿,是说很勤勉的样子。这有学问的人是很勤勉的,深入研究医学理论;消者瞿瞿。孰知其要,谁能掌握它的要领呢?这无非是说,尽管是有学问的人,不断德钻研它,有的时候,也还是很难的,真的把医学理论钻研透了。真的是很难的。这个,我说到现在,医学理论也寒没钻研透,到现在,人类要上月球,要准备上土星,准备上很多星去,但是对人类自己本身的认识,现在还是非常初级的阶段。确实,医学理论变化无穷,确实是消者瞿瞿,孰知其要。我们说,有高深学问的人,掌握了相当多的理论,他还是处于初步有的阶段。对于医学而言,还是这样。有很多的问题,现在并没有解决得了。因此,《黄帝内经》时代说的话,这样的话,到现在,我认为还是符合实际。

闵闵之当,孰者为良,闵闵,是说深远的,其实跟前面微妙的,变化无穷的,都是相近的意思。闵闵之当,闵闵是很深远的这些东西,很深远的这些理论,哪个是很深远的,而且很正确的东西,当,就是正当,也就是正确的意思。深远而正确的这些东西,这些理论,这些医学知识,孰者为良,哪个是最好?也就是说,在医学范围内,有很多很多好的东西,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正确的,换句话说,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医学理论与知识,甚至是技术,但是不可能有一个绝对正确,绝对完整的东西。现在没有,将来估计也不会有。所以他说闵闵之当,深远而正确的,哪个是最好呢?既然是深远而正确,那当然就应该是最好,但是这里为什么还要问到孰者为良?哪个是最好呢?那应该说,适应了当时、当地的一些情况的理论,这个技术,就是最好的。在另外环境下,另外的病理情况下使用,不妥当的,这就不是最好的。或者说,使用这个情况也合适了,那对那种情况,另外一种技术就是最好的。所以闵闵之当,孰者为良。它还需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防治疾病的情况。而使用相适应的,治疗方法,治疗措施。当然,要产生相应的理论,所以我觉得这些话讲的是非常有眼光的,非常有深远意义的。尽管你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它还有别的理论,也是正确的。哪个最好?这要在实践中考验。要在实践中发展。下面它又说的消毒来说,讲这个道理。讲这个医学产生的道理。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恍恍惚惚这个数,有数没数呢?有数,似有似无之数,似有似无,在那种一种微妙的时候,或那种微小的状态下,生于毫厘,它产生了毫厘。这个生于,不是毫厘生了恍惚,实际上它说恍惚产生了毫厘。毫厘就比较可以量,到有毫有厘了嘛,尺寸,寸下边不是按分,分下就按毫,毫下就按厘。这个尺寸,度量的秤也是这样。毫厘,它就有法可以秤,可以量了,可以度量了。所以从恍恍惚惚,似有似无,而产生了毫厘,虽然很微小,但可以量了。

毫厘之数,起于度量,毫厘再累积起来,再扩大,那它就可度可量,那就很明显了。这可以度量,就相对明显了。数量质量就比较大了,可以度量。

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既然可以度量了,再把它千之万之,它不就逐渐越来越大了吗?

推之大之,其形乃制,再从微小之数逐渐推出,推,就可以产生形体了。所以推之大之,其形乃制。从看不到到可以看到,到看到很明显。尽管我们现在,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还在那进步,告诉各位,现在还有看不到的东西。你再研究,再发展,还有可以看到的东西,肯定是这样的。就是那些似有似无,你单纯用物理学的方法,从目前看,你还看不到,它似有似无。当然,技术再进步,还可能看到一些更细微的东西,但是在《内经》时候,它认为是这样一个理,这个理是肯定不错的。恍惚之数,恍恍惚惚,似有似无,生于毫厘,很微小很微小,很微小到底是有数了。毫厘之数就可以度量了。逐渐逐渐的就可以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形体可以看得到,肉眼就看的清楚了。这不是,讲医学应该研究可以看得到,甚至现在看不到,还有研究将来看得到。经过研究,你会看得到,更细微,那么也就是从数量上,《内经》本篇也强调,对数量的不断的认识,对数量也应该逐渐的认识。从大到小,到细微,逐渐的认识它细微的东西。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好呀,太了不起了,我听到的这些医学理论,那是精光之道,最精华、最光明的医学理论,这是大圣之业,大圣的事业。

而宣明大道,经过先生这么一讲,把这医学大的道理,已经宣明了,宣畅明白了。对于这样的重要的理论,

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斋戒,吃斋,要洗浴,沐浴斋戒,要清心,心里要清静。要诚恳,要虔诚。这样的话,还有选择吉日良辰才敢接受,您这样高深的理论,高明的理论。高尚的医学理论。

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接受了这样的一些理论,

而藏灵兰之室,灵兰,我不是讲过了吗?黄帝藏书的房子。藏住的宝室。

以传保焉,这样可以继续流传,让这样的医学理论流传下去。

所以,这一段是讲的医学探原,看来讲的一些虚的,没有讲的具体怎么看病?但是它从理论上,从思想方法上是很重要的。

【理论阐释】
特别提到医学探原的方法问题,这是个医学探原的方法。从这段可看出来,

1. 医学科学是可知的。
尽管是奥妙隐微,人体的变化,生理、病理变化无穷,但是还是要终究可以“知其要”,“知其原”。尽管现在可能还不知其要,不知其原,但是终究要研究的就是要“知其要”,“知其原”。这个是永远的。“知其要”,“知其原”的研究是永远的。不是到现在我们已经知其要,已经知其原,这是相对的。还要不断的深入研究。这个是,“可知,但是要不断地去研究它”。要知其要、知其原的问题。

2.从“数”出发
从“数”出发来研究医学的重要方法。这提出来了,数量的问题,从这个恍惚之数,然后到毫厘,毫厘到可以度量,来推之大之,然后逐渐地扩大。这里头有一个数量的变化问题。应该研究。只不过我们一般的看是从大体上看,只是看到“其形乃制”那阶段,你要再深入研究,还有毫厘,甚至于有恍惚之数,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于数的问题,《内经》上已经提到过很多数的问题,比如脉象,脉搏的至数,一呼一吸,闰以太息,脉五至的问题。以及经脉的尺寸长短,对不对?经脉、骨骼都有,内脏,甚至于人一呼一吸,气行几寸,有很多关于数量的问题。当然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内经》时代的一些数量,它所说的数,它所说出来的那些数,基本是正确的。有些是非常准确的数。但是,毕竟有些,像本篇所说的那些毫厘,甚至于是似有似无那些数,《内经》时代自己知道,我们说不清,但是我们要研究。它只是提出来数字问题是个重要的。是要应该加以研究的。才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医学理论问题。就这方法而言,《内经》已经提得很清楚。

这就是本篇《灵兰秘典论》第二段。现在这篇就讲完了。在这一篇里,我在讲课当中,上一节课提到过了。《灵兰秘典论》的第一段,愿闻十二脏相使贵贱何如,一直到戒之戒之。这一段,也就是教材52页那段原文,应该是背下来的。为什么?这是医学知识,临床上也经常说的,不但是讨论理论的时候经常引用,在医学临床上也是经常用得着的东西。所以建议背下来。

论脏象
我们现在讲第二节。56页。《六节脏象论》这一篇,我们教材是节选,节选就是现在56页这一段,就是论脏象。这段是论脏象。可是这个篇名叫做《六节脏象论》,是因为这一篇,它有两部分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讲五运六气的问题。五运六气的问题,是讲到了天以六六为节,六六三百六十日作为一年。这是研究天的问题,所以它叫六节。脏象呢,就是本段的论脏象。由于这一篇,既谈论了五运六气的问题,天一六六为节的问题,又谈论了脏象的问题,有这样两个问题,所以这一篇的篇名,叫做《六节脏象论》。只不过我们教材上没选五运六气的内容。只选了这一篇的有关脏象的论述。因此,《六节脏象论》这一篇,我们选了这一段,可以给它命个题,就叫做“论脏象”。

我现在读一遍。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歧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这就是这一段的原文。这一段,我们又分成两个自然小段。当然在《内经》时候的一般流传的本上不分段,我们在这里,根据内容分了两个自然段。

帝曰:善,它是说承接前文,前文岐伯论的是关于五运六气的问题,当然五运六气的问题,之所以能和脏象问题合在一起,其基本观点,它就是把人和自然界联系到一起。才有了脏象。就这个篇而言,提出脏象问题它不单是讨论人的问题,它是把人和外界自然密切联系到一起,才能讨论,才有脏象理论。所以说善,是说前面是讲的五运六气的问题,说你讨论得很好。

余闻气合而有形,我听说气合而有形,所以的形体的产生,首先是要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合才能产生形体。我听说阴阳二气相合,才能有形体存在。

因变以正名,而产生形体,还有不同的名称。天底下东西都有不同的名称。人体内的组成也有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是怎么样确定,怎么样明确的呢?所以叫“因变以正名”。正名就是正定其名。确定其名称。怎么样确定其名称?是因变。因为什么变?因为阴阳二气的变化才有不同的名称。有的阴气多,有的阳气多。这个多少之间变化,是非常多,非常广泛。所以名称也是非常广泛的。就从我们人体的阴阳来说,有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等。也有不同名称,这三因为组成的因,经脉也好,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也好,有不同的阴阳之气,不同,才是命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变,因为不同的变化,才有不同的名称。或者有不同的特点,才有不同的名称。特点是怎么来的呢?特点从根源上来说,还是由于阴阳二气不同,才有不同的特点。从阴阳这个理论来讲,应该是这样的。下边接着讲,

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天地运动不止,天体也不断地运动,地球也不断运动,天地之运,五运六气就是讲的运动问题。木火土金水,风寒暑湿燥火。五行与六气,自然界组成的基本物质,在那不停顿的运动变化,所以它叫五运六气,那也是讲的运动,所以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天地运动和阴阳之化是一回事,有阴阳之化,才有天地运动,只有天地运动,阴阳之化才能表现出来。其于万物,运动也好,阴阳多少变化也好,它对于万物,自然界的万物,宇宙万物来说,孰少孰多,对于哪个物阴多?对于哪个物阳多,它对于万物孰少孰多。

可得闻乎?能不能把这个大道理给我讲一讲?也就是万事万物所含阴阳,它都不一样的。说你把这道理给我讲一讲。问出这样的问题。

歧伯曰:悉乎哉问也!歧伯回答说,悉哉问也,悉就是全面,哎呀,说你问得太全面了。他这一个问题,一句话,但是这个问题太大了。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你给我讲一讲。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大了。什么都要讲,哪个事情都有不同的阴阳,要是相同的话,那是一个东西。正是因为不同,才是两个东西,三个东西,万事万物。就是因为阴阳之不同。岐伯说,您问得太全面了。就具体来说,

天至广不可度,就讲天,天至广不可度,天非常广大,是没办法度量,

地至大不可量,地也是最大的,是也很难量的。当然现在地还量了,天还没量呢!人类现在把地量了。说是量了赤道是多少?南极到北极大概有多少?这个大概有量了。但是天还没量出来呢!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就是说天地这两个,万事万物都在天地之间,就是这两个也是不好量了,

大神灵问,这大神灵是讲的黄帝,黄帝生而神灵,说您问的这个问题,

请陈其方,那就请让我说说它的大概吧。方,是方略。或者说是大概的意思。我只能讲个大概。是,也确实,对于这个问题,谁讲也只能讲个大概。讲个基本的东西。那么,大概讲,就是具体讲一些,

草生五色,具体了,我只举例说草吧。植物吧,草,可以说广代植物。广泛的代替植物的意思。草生五色,没问题,青黄赤白黑。植物有这种基本五色。

五色之变不可胜视,但是,五色之变,虽然是基本色是青黄赤白黑,但是这个五色它有不同的变化,这个五色的变化,其实也是阴阳的变化。之所以有五色的改变,也是由于草,或者说这个植物,它的阴阳之气不同了。所以才有五色的变化。所以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看不完。就是这个基本五色,这个五变化起来,你是看不完的多。对不对,有深有浅,还有各式各样,深浅之间有量的变化,那就是有不同的颜色了。所以是不可胜视。你是看不完的。由于阴阳的变化,草生之五色,可以有深有浅,有多有少,有相互交叉,所以对五色的变化,不可胜视。看不完。

草生五味,植物有酸苦甘辛咸。基本的味道。五味。但是这个五味,也是属于阴阳的,这个阴阳的变化多少使五味不同。有浓有淡,五味之间还有交叉,有的酸苦的,有的辛甘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还有呢,五味子,还五味都有了。五味还有多有少。有的酸多,有的咸多。有的甜多,等等的。所以草生五味,

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尽管人的饮食是靠饮食五味的,五味之美,不可胜极,你吃不完。对不对?所以那美食家是吃不完的。中国有几大菜系,那几大菜系,一个厨子跟一个厨子之间,那味道就不一样。说五大菜系之外还有很多小菜系,你也吃不完。所以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那是吃不完,吃不遍,尝不遍。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说是万事万物它们各有它的特点,各有它的嗜欲,嗜欲其实就是它的特点。有的就是喜欢寒冷的,有的就喜欢温暖的。有的就喜欢湿润的,有的就喜欢干燥的,就从植物来讲是这样,那动物呢,适应的条件就更多了,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不管是万事万物,哪种事物,它们都是由于阴阳的组成不一样,才有嗜欲不同,由于它们都有阴阳组成,所以都各有所通,都通什么?都通自然之阴阳。天地之阴阳。比如下文所讲的,心气通于夏,肝气通于春,肺气通于秋之类,那不都是各有所通吗?通于夏就是通于自然的夏,就是通阳气。阳气盛。还是阴阳的问题。所以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这是太大,一个是讲了天,一个讲了地。讲了地之后,具体的说,谈了草,也就是谈了植物。植物呢,也只能告诉有五色,有五味。就这五色五味的变化,人就看不完,尝不遍了。尽管草也好,人也好,自然界一切事物也好,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阴阳特点。所以说它有嗜欲的不同。由于它各自有它的阴阳特点,阴阳组成不同,那么它才各有所通。各自和自然界的阴阳有相通。刚才我说了下边谈到了相通的问题,所以这一段,从这一句话,也为脏象作了一个铺垫,讲了一个基本的观点。然后才好论脏象的问题。下边就联系到人了。

天食人以五气,这个“食”就是再加个司,“饲”,就是给的意思。天,喂养人的什么?叫“喂养”来解吧。五味,五气,寒暑燥湿风五气。寒暑燥湿风,人是缺不了的,自然界的空气都是包括寒暑燥湿风,离不开。

地食人以五味,不管你吃什么饮食物,反正它都有五味的。酸苦甘辛咸。这是天饲人以五气,地饲人以五味,才有人的生命。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自然界的寒暑燥湿风五气,首先是入于鼻,由肺吸入,藏于上焦,所以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当然这五气也有人说,不单是风寒暑湿燥火,有的解释说还是臊、焦、香、腥、腐五气。鼻子所嗅到的气味那个气。也有这么一种解释。当然也可以,它也是五气,也是从鼻子入,有的医学家认为这五气,不单是寒暑燥湿风五气,寒暑燥湿风,寒气通于肾,风气通于肝,它也有相通。和内脏相通。也有医学家,除了寒暑燥湿风五气,还有臊、焦、香、腥、腐五气,就是鼻子闻到的那个气味。臊,也有的人说是,就在古代医学里有记载,有的说是膻,膻气,就是牛羊那个膻气味。这也是分别入五脏的。比如说,臊气是入肝,焦气是入心,香气是入脾,腥气是入肺,腐气是入肾。腐,就是臭,臭气。所以中药有一个药叫阿魏,不是臭阿魏吗?大概查一下吧,现在查一下就知道,它大概是入肾的。臊、焦、香、腥、腐,也有的医学家认为“天食人以五气”的五气是这个。地食人以五味没问题。饮食五味。酸苦甘辛咸基本味道。五气从鼻吸入的,所以藏于上焦心肺。由于藏于上焦心肺,才有下边的那一些人体生理的产生。

[完/49: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1 21:3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