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2《方剂学》发展简史(续)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11:5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22256/Ob/0/sid/XMTU2MzUyMjkyOA==/v.swf[/flash]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讲稿如下:
        好,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上次课讲到绪言,讲了总论的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发展简史我们讲到第二个时期——两汉时期,重点谈了《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建立和发展的一个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
       下面我们接着讨论方剂学发展简史第三个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三百多年里面,由于政权的更替比较频繁,战争比较多,所以社会、经济各方面都不太稳定。因此这个时期大部头的方书还没有出现,这个时期在中医理论的发展方面影响也比较小,人们在社会比较动乱的时期更注重实用,所以这个时期出来的一些方书都以实用为主,理论探讨方面少一些。我们教材介绍了三部书,在这个时期作为重点,《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和《刘涓子鬼遗方》,在这里要求本科同学重点是了解两部书的特点,一个是《肘后备急方》,一个是《刘涓子鬼遗方》,《小品方》是已经早就原著找不到了,但是在九零年的时候汤万春先生从日本收集回来的残卷,加上其它的很多书里特别是像《外台秘要》这些里面摘取出来的这个内容,他著录了、著述了《小品方》。《肘后备急方》这本方书作者是葛洪,葛洪在我们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上有很大的贡献,他既是医学家,又是化学家,也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现在道教的观、宫,道教的寺庙里三清菩萨中间有一位传说就是他。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它的特点可用四个字概括:简、便、廉、效,用药和服用方法都很简单,药物的收集或者服法方便,价格比较便宜,效果呢有很多从后世的应用来说是比较确凿的,所以往往用简、便、廉、效四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它叫《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备急,说明它里面有很多的急救方法和相应的方剂,所以在历史上是有一定的地位的。《刘涓子鬼遗方》是属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外科的专科方书,专科方书出现,现在能够找得到的这算很早的,特别在外科学方面,其中很多到现在我们经常用于外科的,包括疮疡肿毒,包括火烫伤,这些用的主方中间,像大黄这些用得非常的娴熟,它一百四十多个方里面三分之一以上都用了大黄,所以它在外科学后世实际上运用药物当中影响是很大的。这是在这个时期以这两本方书作为一个代表,代表了这个时代特点。方量都不多,就拿《肘后备急方》来讲,将一般的单方合起来才一千左右,所以方的量并不大,讲究实效。
       (4)隋唐时期
       第四个时期是隋唐时期,特别在唐代,从国家来讲整个比较昌盛,称之为盛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政权稳固,对外的发展比较多,交往也比较多,所以在内部安定了,医药发展也快,外部交流也快。这个时期的特点,大部头方书的出现是主要的特点,在历史上也相当于上了台阶。整个这个时期的方书以《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基本能概括它这个时期的特点。《千金方》的作者孙思邈,大家称他药王,从这个书来讲有两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前者有五千多个方,后者二千多个方,加起来不足八千。这部书的特点是在历史上比较早的作为唐代相当于集大成的方书,它把汉以后很多的上代著作中的方和他自己经验的方收集起来,而且他总体思想辨证思想,一种脏腑辨证思想,他(在)病证结合的分类,特别在脏腑治法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贡献。他这个时期属于唐朝的前期,孙思邈活了一百零三岁,从隋朝末年隋炀帝时期,活过了这个高祖、太宗到高宗,最后到武则天时期,所以时间相当长。在历史上这本书的影响也很大,我们方剂教材里有好几个方都收的这个书里的方子。《外台秘要》这本书有六千多首方,它收集方的特点,因为它出在中唐,时间是安史之乱前后,而且从家族关系来讲,(作者)跟唐朝大诗人杜甫还是表兄弟关系,这个时期跟孙思邈又隔了一段时期,所以又收集了这段时期流传的方剂以及很多海外传来的方和药,所以它里边也出现了很多包括我们所讲这个“乞力伽丸”之类,这个“苏合香丸”这类的名称,有外来名称了,所以这两部方书都是代表了唐代进入大部头方书出现这个时期,促使了方剂学的发展。
       (5)金元时期
       金元时期的特点是一种方剂学全面发展,就从时间来讲,为什么说全面发展呢?在方和药方面,特别方运用之后,《内经》也好,《神农本草经》也好,提出的很多观点到这个时候开始使用。我们说《内经》提了君、臣、佐、使,“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但提出之后前面的医学著作和方书里分析当中都没涉及。《神农本草经》里有三品,上、中、下分类,有归经,但归经这一思想直到这个时期,在付诸实践当中(才)有了突破,但集中反映在,在这个时候方解开始出现了,方论开始出现了,这个时期归经理论开始用了,特别像“引经报使”的观点,张元素开始使用“引经报使”这个观点,在他这个使用是个创造了,所以在方剂学方面发展。而且这个时期随着整个中医学在政府比较重视的情况下,理论和实践全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说金元四大家,除了金元四大家之外,他们和他们的弟子包括易水学派、河间学派这些,从学术、理论到创设的新方、总结新的治法这类应该说是轰轰烈烈,所以这个时候出现的“古方不能治今病”这种提法或者口号,也推动了这种改革的前进,后面我们会讲到一些方的运用。唐宋时代的气候跟汉代完全不同,差别很大,所以在这个时期新的治法,新的方剂,围绕方剂使用的新的很多理论发展很快,刚才我举的例子是这个时期的一部分,因为后面会讨论到很多这个时期的方剂,会谈到一些背景。虽然这个时期处于很长一段是南北对峙,南面宋,隔着黄河北面是金,但是并没有影响对学术上南北的交往。金元四大家里有些人,有南方的,有北方的,北方为主,但经常北方的生病后他又到南方去,这个过程。特别应该指出宋代的皇帝有很多都喜欢医药,不但支持,自己动手参与其中,自己来整理,来写。《圣济经》也就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实际”这两个字,这个概念的,它的绪言就是宋徽宗写的,他很喜欢医学。从赵匡胤宋太祖开始到宋太宗,中间几代皇帝都很喜欢医学。国家呢?由于皇帝喜欢,当然国家就很支持了。到北宋末年一直到宋徽宗也有这个特点。所以国家成立了“校正医书局”,把以往的一些医书整理出版,而且像我们所说的《伤寒杂病论》在这个时期完成了分为两本,应该说在汉代的那么古老的医籍能保存下来,这个时期国家组织这个是很不容易的,应该说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在印刷技术水平都相当低下的时期保存这些资料的价值很高,所以列出的方书作为本科同学首先要掌握的三本的特点,第一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由国家的机构太平惠民和剂局它所制定的方子,这些方子是通过临床的长期观察,行之有效,它所建立的基础应该说(是)在当时大量收集方子的基础上。譬如当时的《太平圣惠方》,宋代的,宋代的《圣济总录》,这都是收方一万多、二万的这种大部头方书,这么多的基础上,通过验证选出不到八百个方,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来发布给天下,这个是公众承认的有效方剂,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药典,所以我们把这个书一般看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制定的成药典,那这又得了一个冠军。所以这个应该掌握它(的)特点,而且这个方书里面收载了很多基础方,虽然譬如像四物汤是宋以前就有的,但这个时候把它确定下来,组织这些都有了变化,四君子汤、四物汤、平胃散,二陈汤这些有名的这个时方里的基础方,这个方书占了很大比例,而且这方书里的方由于它经过临床验证,在这么大的基数里选的,所以确实行之有效,流传至今都是长盛不衰的方剂。第二部书,《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论》这本方书对中医学、方剂学的贡献主要是在第一个用君臣佐使的理论分析方剂,君臣佐使的理论在《内经》上提出来了,但是一千年左右的时间没用使用,没有哪个方书里面用它来分析或者说组织当中用它指导来组织。而《伤寒明理论》第一次用《内经》君臣佐使的理论分析了《伤寒论》上包括麻黄汤、桂枝汤等在内的二十首方剂,那就说它的价值是历史上开方论之先河,第一个来作方论是谁呢?成无己。但我们过去也有过误解,把这书定为第一部方论专著,它并不是方论专著,它主要研究伤寒,所以它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方剂作方论仅仅二十章,所以只能说是第一个作方论,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方剂,开方论之先河。所以《内经》提出来君臣佐使这种基本结构的观点,后世经过了几千年才正式付诸实践,所以方剂学有一个发展过程,不是说一开始什么都全面的,有一个过程,这是《伤寒明理论》,所以应该了解对方剂学贡献上这个特点,它这个特点。《小儿药证直诀》用它来代表一些个体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一个贡献,因为这类书在宋代非常多,再就是在这个产生新方子、行之有效、理论上有所建树,这类方书很多,不可能都列出来,毕竟我们讲方剂学发展简史不是中国医学史,所以以《小儿药证直诀》代表了这个时代一些特点。《小儿药证直诀》在儿科专科方书一般把它看成是最早的专科方书。它其中有很多直到现在仍然行之有效、广为采用的方剂,包括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六味地黄丸,一般大概不懂中医的都知道这个地黄丸的系列,地黄丸系列产品的一个起源——六味地黄丸,就是在《小儿药证直诀》里头,现在不但儿科,我看内科用得更多,在这本方书里有很多名方,我们教材里也选了很多,清五脏热的很多方,从导赤散开始了,它有一套名方,后面有很多会讨论到。所以在方剂学的发展方面是有一定贡献的。在这个时期很多的医学大家,宋到元,在制法、方剂上都有创新,刘河间的寒凉派创了包括像芍药汤之类的,包括芍药汤在内这个从仲景时代对痢疾的用法到后来调气活血治法的产生,确实对这个痢疾治法是个贡献。李东垣产生了一批方剂和他相应的治脾胃的治法,以及甘温除大热的治法,也是在这时候作为时代代表性的一个进步;以及张子和对仲景攻下方法的扩大运用,也是集中在他《儒门事亲》攻下派这个著作当中;像朱丹溪的“六郁”思想以及他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补阴的思想,他学术的主要两个方面,也充分地以他代表性的方剂越鞠丸、大补阴丸这些反映出来的。所以这些医学流派、医学大家(在)医学史上(的)贡献在相应的各家学说这个学科里讨论,我们这里作为方剂学的发展简史,所以把它看作是医学流派、医学大家在这个时期的一种集中贡献,来这样提的。所以这个时期应该讲是中医学发展历史上进步很快的时期,因为将来讲到这个时期的方子是很多的,会涉及到具体的方很多。
       (6)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特点呢?明代侧重在方药共融发展,药方发展当中互相影响。清代又走向个由博返约的一种特点,由博返约规范整理这种特点,这又是明清这个时期的两个特点。在明代,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研究本草为主的专著里面收了大量方剂,它的附方单方加起来有一万以上,在本草书当中收载附了方剂,这种方法的发明应该说是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他是开了先河的,因为过去像《神农本草经》这一类它是不载方的,所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是第一个开始在本草书里收载方剂,后来也有一些本草书收,等到《本草纲目》应该说是把方和药密切联系,而且《本草纲目》里有很多药怎么配伍,通过配伍来控制功效发挥方向的描述,这个也是很突出的,这架构了一种方和药之间一种桥梁,这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当然在明代因为《本草纲目》毕竟还是本草书为主的,但这种做法反映了方药的共融。所以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方和药不可截然地隔离分开的。现在有一种研究中药功效,孤立研究,中药功效的认识应该说伴随着方剂的发展,伴随着配伍过程认识的。这个在战国时代大家如果看到诸子百家当时的书,里面人们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是非常恐惧的,更谈不上对毒副作用的一种控制,而是说对它是恐惧。孔子基本上(是)不肯吃药的,别人给他吃药不舒服了。他说什么?“丘未达,不敢尝”,他不敢吃,(说)我不了解它。而且在战国以前凡是药物通通把它叫毒药,大家就要看诸子百家的书。一直到汉武帝年轻时候开始,当时出来的书先送给他看,淮南王组织人搞的《淮南子》,《淮南子》是杂家与道家占十之六七啦,是杂家书,价值很高的,它里边称药物还是叫毒药,都叫毒药,当时很害怕的。而且错误地认为吃了药以后就会有副作用,所以说“服药不瞑眩,则厥疾不瘳”,吃药如果没有头昏胸闷,没有这种反应的话病就不会好,就产生这种思想,说明人们对于运用药物比较恐惧。所以在战国以前很多是在用针灸,用气功、导引、按摩这类治病为主,认为这个是高尚的,药物呢?把它打入毒药这个行列,有点入另册的概念。所以形成了一种习惯,皇帝生病了,太子要尝尝药,家里父亲生病了,儿子要尝尝药,历史上公子纠它的父亲国王得了病,医生开了药,他没有尝,父亲一吃,死了。那之后两千年左右的儒家都以他作为不忠不孝的典型来批判的。很多书里面收了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当时服药产生副作用(是)一种普遍现象,是战国和战国以前那个时候的文献里反映的情况。那为什么到了汉和帝汉成帝前后,也就是西汉后期,开始由毒药的名称,叫中药叫毒药的叫法改为叫本草,这个反映了历史上随着中医理论、方剂运用这个发展当中对毒副作用控制的一个成就,是中医药学的一大发展,这种名称的改变应该反映出这个很大的进步。而从此之后方剂学的发展用药为主逐渐就形成了一个主流,中医在用药治疗疾病在各种治疗手段当中它就成为第一位的,这是人所公认的。也就反过来又促进方剂学的发展,那为什么能够控制毒副作用呢?来通过配伍,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就说像老百姓有些都一样的,包括像我们到台湾、到美国、香港去讲课,通常他们要组织看病,有些民众都觉得中药副作用小,不像合成药物、化学药物都有副作用,中药有没有副作用呢?还是有,古人还是很害怕的,不能认为没副作用,但是不能认为按现代观点来看,又误解它,搞成草木皆兵,因为所谓中药这个名称,历史上经过毒药,就本草,到现在叫做中药,是现在确定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天然药物,这就叫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才叫中药,前两年有些学者提出来是不是将来中药都改名叫天然药物,健康报上都登了,引起了很多中医界人士的反对,不是说天然药物等于中药,在中医应该说在运用天然药物使它成为中药,这过程中经过漫长历史,是临床上经过反复的、也就是产生的长期毒副作用逐渐克服它以后取得的成果。所以在这个当中医和药应该是互相共融发展、并肩前进的。方的发展促使了功效的认识,如果大家以后能够整理一下很多药物的配伍过程在一定历史时期才认识到什么功效,又到一定历史时期认识到什么功效,就可以看得出这种方的发展促使药物功效认识的发展的一个促进作用,看得出这个促进作用。反过来呢?按理这个药物认识发展以后,反过来又促进了遣药组方方面的一个领域的拓宽,这个是共融,相辅相成的。这种思想从陈藏器唐代《本草拾遗》里面附方以后到《本草纲目》附得很多,应该说这是个进步,这是在明代方药共同发展,这是个进步,在明代形成了一个比较突出的一个表现。明代的《普济方》在历史上得过冠军的,所以把它列在这里作为本科学员应该掌握的一本书,就掌握它的特点,这本书很大,61739首方,很大的,要知道它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载方最多的方书,既是古代的,又是现存的,在《普济方》之前看来地下不会挖出比它再多的超过这个数字的(方书)了。明代的《医方考》,吴崑的《医方考》收方七百多,但是它是历史上第一部方论的专著,这才(是)专著,这部书整个就讨论方论,而且是比较详细地分析方剂,这个在历史上也有个第一,从成无己,第一个用《内经》的君臣佐使理论来分析伤寒二十个方以后,到这个时期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成无己是金,以后到元,再到明,到明的中期,已经隔了很久一个时期,它形成了历史上第一部详析(详细分析)方论的一个专著。明代呢了解这两部书的特点。进入清代以后,清代中医的临床发展很快,出现了很多临床医家,他们总结的方书里面,总结的医籍里面融会了他们创设的或者修订过去的方也很多,这医家的书很多。在方剂方面出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个方面是方论书很多,但不是很大部头的,从这个像《古今名医方论》以后又出来《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以及后面《古方选注》等等,就出方论这方面的呢,部头虽不大,(但)分析得更具体、更详细,这是方论上一个特点;第二个呢,在规范由博返约、规范适合于教学这个方面清代发展很快,这个时期,这个时期整个譬如出了一些像教育方面很有贡献(的人),包括陈修园,是很突出的代表,中医教育方面,也出了一批适合于师带徒这类的教材,《医方集解》、《汤头歌诀》都是汪昂的,它(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早期的方剂教材,适合初学的,所以它大量的选的都是他以前的人们、历代的这些行之有效的好方子,里面很少他自己(的方),而且他从规范它的项目组成、功用主治以及简要的一些方义分析,基本都这个格局已经形成。但到后来的八四年后的《成方切用》这加减法丰富了,以及到《成方便读》,这类都属于这一教学类的,但是《医方集解》为其中一种代表。它在方剂分类方法上还开创了一个综合分类法,因为后面要简要讲一讲方剂分类了,这本书部头不大,它应该说在中医教育方面影响很大的,直到现在,像台湾地区的中医师执业考试考方剂,不考别的,就是《医方集解》,加上《删补名医方论》,《医宗金鉴》部分的,当然这个也太偏了。我到他们中医委员会,(他们)讲到二OO五年开始,这种考试方式要改了。因为我跟他们讲过,在《医方集解》这个书里其实(有)多处错误,你叫我去考我都考不及格你的方剂,他们都笑起来了,我说里头有的组成是错的,你写的《丹溪心法》出处,组成跟它的不一样,你说你算谁的呢?那既然你的对,学生答案答出来错的,你算对的,我们方剂老师答出来对的,你算错的,你不成了“台医”了吗?说到这个书是我们主要参考书,这个作者他是清代初期(的),这个崇祯年间,也就是明代末期,从崇祯当皇帝之前他已经出世了,汪昂,汪讱庵,它一直到二十七岁还在考举人,是个秀才,(他)二十七岁(时)明朝灭亡了,当时有一批知识分子不愿意给清朝工作了,他遂弃举业,家里颇有点财产,所以生活不发愁,不再去科举考试了,他就广泛读书,读书读了很多,一直读到快四十岁了,发现书里最有意思的是医书,这样爱上中医,开始搞,这样二十七年后,六十七岁写出《医方集解》,然后到七十九岁,又十二年后,写出《本草备要》,都是教科书形式,所以他的方书你看很少写临床,也不跟你附病案什么的,对前头医家都是一种综述形式、概括形式。历史上是有一部分理论家的,但这本书的价值应该说是开创了中医教科书这类的一个事情,直到我们现在的教材呢,很多项目和分类方法(是)以他的为基本蓝本和模式的,这是《医方集解》。《汤头歌诀》是用来配套的,配套作为学生教学当中记忆的,记诵,记诵方,这点呢这个我要补充一下上一节课讲到选择方歌的问题,还有个背诵的方法,我们要观察,现在很多初学中医的他也背,往往集中精力他是在背,背诵背诵他忽略了“诵”,我们觉得要先诵后背,不急着背,天天就朗读,朗朗上口地读,读一段时间以后,每次都从前面的方开始往后面读,学到后面,(从)前面往后读,其中一大部分的后来读到后来脱口而出了,重点在有些难背一点的记一下,还是在朗读,这样的效果好得多,因我经常看到我们的学生在早上吃早饭(的时候),正在吃饭,一手拿个馒头,一边走(一边)拿着书在那背,上个楼梯也要背,我就说你们不要摔倒,你怎么那样背呢?背两个字,拿来看一看,又背两个字,又看一看,这样子记,急于求成不行,朗朗上口地读,再背呀,好背得多。我记得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我是六十年代在北京中医学院读书的,一学期要给你划出背多少字,二年级同时上《内经》原文,同时在上方剂,上诊断的时候也要背,也都要划出来,各教研室协调以后这一学期学生要背多少,几千字,或者一万字,分配给大家,大家都天天都背,背得朗朗上口,要出声音,这样逐渐就自然背出来了,否则疙疙瘩瘩、结结巴巴那种背保持时间不长,这是谈到《汤头歌诀》,想到这个方歌问题。在明清时期我们刚才谈了两个特点,(一个是)方药共同发展,一个(是)由博返约,由博返约的过程一个是规范了,一个有些探讨细致了,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也对后来的教学开展,因为在上个世纪的前半期开始在至少我们中国的大陆地区很多省办了一个学校,也开始,像《医方集解》的有很多也作为教科书,也就逐渐地由小生产的教育方式向大生产体制制度,教育方式在过渡,应该说在跟清的这段时期的一个经验的积累,早期教材的出现是有一些影响的,这是在明清时期。
       (7)近代、现代
       近代、现代一百年左右的时间,特别这里总结的是近五十年来,四九年以后的五十多年这个时间内,方剂学的发展有哪些特点。首先第一个,大量古代方书校勘出版,随着出版业、出版手段、我们现在信息传递工具各方面的现代化发展,所以从五十年代以后,多次地继承整理中医的古籍,多次地出版,这个就给保存这些文献、给学习继承和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要说像我们当学生时候,老师那时候讲过一些都很好的一些书,当时我们到处找,经常(到)旧书店、线装书去找,又很难找到,都是在近一二十年又重印了很多出来,保存这些资料做了很多工作。但文献整理这个方面我历来有看法,不仅仅要出版古代东西,不仅仅是版本考证、考据、训诂等等这些工作,文献整理还有一个理论的整理和规范过程,这方面方剂学做了不少,做是做了不少,(但)还是很不够的,所以结合后面的教学我们还要谈,讨论到这些问题。另外在这个时期,现代化研究也是很,总的这个时期的特点,继承整理和现代化研究两个方面都在做了工作的,继承整理方面呢?大量古代方书校勘出版;方剂出现了很多现代的工具书,现代工具书,包括我们国家带有法律指导意义的,像《药典》,《药典》里也收了很多方,在这些工具书当中,这几十年来我很推崇这个《中医方剂大辞典》,它用二十多年时间,集中很多人,搞得很细,这是因为在主编七版教材当中很多参照看,和古代原著比较的,确实这个书是很可靠的。发现(的)错误直到现在来说非常非常少,这个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彭怀仁教授他们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孜孜不倦搞出来的,可以说《中医方剂大辞典》在中医各学科比较当中都是突出的,它的优秀程度都是突出的,是个佼佼者。另外在教材建设方面不断地更新,当然这个当中也会有很多弯路,都有个逐渐的一种完善过程。在现代化研究当中,实验方剂学这个学科的雏形已经出现,当然有些学校有实验方剂学的教材,自己编的有教材,也有些方剂学的书后半截后头有实验方剂学的内容,但这个只能说学科一种雏形,因为它能够和具有中医特点的方剂融为一体还为时很早,但不管怎么样跨出了方剂实验的一步,所以实验方剂学雏形出现,在这个时期现代方剂学当中是一个突出的表现。当然这个我也有个看法,什么东西都应该是有多元化的,既有实验,又有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各方面的,不能够是千篇一律,非要非此即彼,一元化,你只要是研究方的研究生,你必须要去做实验,那样方本身都中医特色的都还没学好,你敢去弄这个,弄到最后将来是还原成现代药理。所以从这个当中怎么样实验方剂要符合中医的特色,特别(是)思维特色,这还是待研究的问题。就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是特别到九十年代以后逐步地规范,尽管在历史长河里这是很短暂的,一二十年这个工作,但是毕竟开始做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是在这个时期,整个这个时期大致涉及到方剂学方面一个特点,从继承整理、现代化研究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这是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方剂学经过了两千年左右的发展,到达了现在这个状况。我觉得后面要做的是,“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后面要做的事还很长,因为现在虽然多版教材的目的是使得小生产式的内容能够适合大生产的教育和生产体制的使用,古代历朝历代积累的这都是小生产式的内容,尤其这些内容就是古代综合式的,要把它适合现代的大生产教育体制使用,那这类整理规范过程是个漫长的。你完全强调规范,它特色很多没有了,不规范大生产教育体制又不适应,所以这个矛盾解决过程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不是急功近利,谁要想在他那个时代全完成,太早了、太急了,反而对他自身会有一个损害,这个是个人一些看法,
       这个方剂学发展简史的第一章我们就简要讨论到这里,教材内容比较多,但是这个是一部分内容是给自学当中看的,每个时代主要掌握每个时代的特点,我们归纳了一下这个特点,同时以几本方书作为一个代表,那就是说本科同学就考核当中这部分内容就以强调出来的这几本方书的特点为主要考核内容。
       上面我们讨论了方剂学发展简史这部分,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2 01: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