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53280/Ob/0/sid/XMTU0OTkyODEyNA==/v.swf[/flash]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如下: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血和津液的概念、血的生成及其机制以及主要生理功能。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我们接着往下讲津液的生成。要求同学们记住津液,就是现代意义的津液的含义,津液的本义作一般的了解。
二、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津液的物质基础主要来源于饮食水谷,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它的生成过程,依赖五脏的整体调节,就是靠脏腑生理功能整体调节,才能完成这样一个生理过程。其中以脾、胃为主,由小肠、大肠等脏腑来完成,通过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最终形成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也就是说津液的生成以水谷精微为主要的物质基础,通过五脏的整体调节,以脾、胃、大肠、小肠等脏腑为主,完成由饮食水谷化生津液的过程。津液生成的必要条件:一、饮食水谷的饮,我们称之为水饮要充足。二、脏腑功能要正常。请同学们注意,我们在这里讲津液,前面在讲水液代谢,在讲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都屡次提到人体的水液,人体的津液,实际上津液是在饮食水谷的运化过程中与水谷精微同时产生的。
(二)津液的输布。我们在前面讲水液代谢的过程中,讲到了水液代谢的调节,一靠五脏整体调节,二其中以肺、脾、肾为主。调节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津液的调节过程。下面具体讲津液是怎样进行输布的。根据上面我们复习水液代谢的调节过程,我们可以知道,津液的输布是由肺、脾、肾、心、肝、三焦等脏腑综合作用而完成的,它为什么省略了大肠、小肠呢?我们前面在讲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生理功能里提到,中医学把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它们的功能都囊括在脾的功能之下。所以我们强调是以肺、脾、肾为主。而三焦是作为一个孤脏,是作为水液运行的通道而出现的。具体输布的机制:(1)靠脾运化水液,通过升清转输作用将津液输布到全身去。(2)依靠肺主行水的作用,通过宣发肃降保证水道通调,完成津液的输布的。(3)肾主水液的作用,依靠肾蒸腾气化作用,作为全身津液输布的一个根本,来调节人体的津液的平衡。(4)肝主疏泄的功能。我们在讲肝主疏泄的时候,讲到肝能够疏通水道,调节水液代谢,肝主疏泄通过调畅气机,使三焦水道通畅,称之为气行则水行,保证三焦水道通畅,来参与津液的输布。而三焦是水液的通道,被称为决渎之官,在肺、脾、肾三脏为主的五脏系统调节下,水液正常输布必须有一个通道,它的通道就是三焦。只有以肺、脾、肾为主的脏腑功能正常,这个三焦的通道才能畅行无阻,保证它执行决渎的作用。除此之外,心通过心主血脉,也参与了津液的输布。因为血,它的化生其中一个机制,是由津液化生为血。换句话说,津液是构成血液的一个重要成分。换而言之,血液当中有津液。那么通过心主血脉的功能,使津液同血一起运行于脉中,输布到全身。这就是津液输布的机制,是通过以肺、脾、肾为主的五脏系统整体调节的结果。
(三)津液的排泄。津液的排泄,就参与调节的脏腑而言,以肺、脾、肾、膀胱、大肠为主。排泄的方式,一通过呼吸排出去,二通过汗排出去,三通过尿排出去,四通过大便排出去。虽然我们指出津液的排泄是由肺、肾、膀胱、大肠、脾等,同学们在掌握的时候,要把津液的排泄,前面讲津液的输布,要和水液代谢调节联系起来,一并来认识。那么津液的排泄也是同样道理,一定是在掌握了水液代谢的调节机制的基础上,来理解津液的排泄。那么肺、脾、肾为主,我们这里着重从它的代谢产物看,它和哪些脏器有关。它是五脏系统的整体调节,通过它的代谢产物来理解和哪脏、腑关系最为密切。这个示意图就是津液输布排泄示意图。(1)我们看呼吸,通过呼吸排出水液——津液;通过汗排出津液;通过尿(排出)津液;通过大便排出津液。肺,通过肺主行水的作用,通过它的宣发作用,把津液输布到全身。通过宣发卫气,使皮肤的汗孔,最终代谢产物,以汗的形式排泄出去。这个汗孔又叫气门,它要通过呼吸来调节,就是说通过呼吸道和汗液来排泄代谢产物。尿是津液排泄的主要产物,也就是说尿液的排泄标志着津液的排泄。用现代语言,讲尿是一个指标,津液排泄的指标。尿是怎么形成的?是靠肺、脾、肾三脏,以这三脏为主完成津液的输布过程,最终代谢产物,由肾到膀胱,形成尿液。最后一个(津液排出的)指标,也就是排泄方式,通过大便来完成。水饮经口到达胃以后,通过胃受纳腐熟,我们前面讲是胃受纳腐熟以后到脾,靠脾的运化水液,运化水谷精微来完成的。在中医理论当中,小肠、大肠的功能隶属于脾之下,属于脾运化范畴。那么小肠和大肠参与水液代谢的调节,换句话说参与津液代谢的调节,是通过小肠主液、大肠主津来实施的。那么最终通过大肠主津的作用,再一次的对水液,大肠所包含的水液、津液进行代谢。把对机体有用的那部分称之为津液,重新回到体内进行利用,最终形成粪便,这里面包括水液的代谢产物。所以说津液的排泄形式,通过呼吸、汗、尿、大便来完成的。到此,我们讲了水液代谢的调节过程和机制,讲了津液代谢的过程和机制,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把两者统一起来,但是又要区别开来。生成主要是哪些脏腑参与?输布通过哪些脏腑,什么机制来完成的?排泄主要依赖哪些脏腑,通过什么机制来完成?这两者具有共同的地方,每个脏腑在具体调节津液代谢过程中通过哪个功能,哪一个环节来参与的。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下面讲津液的生理功能。(一)津液作为人体正常的水液,对人体有滋润、营养作用,怎样来理解呢?从宏观上同学们用阴阳的观点来理解它,津液同属阴液的范畴,人要脏腑正常,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必须阴阳和合。这个阴,这个范畴,作为具体物质来说,我们前面讲过血,这里讲的阴液都属于阴的范畴。就这个意义讲,脏腑的阴要和脏腑的阳处于和合状态。具体物质形态,精、血和津液,所以说它们有滋润濡养脏的作用。(二)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前面讲过,津液是化生血液的成分之一。津液进入血中,通过什么机制完成的呢?前面讲过是通过心和肺来完成的。将来同学们在学习《经络学》的时候,在《经络学》中会讲到“津液通过孙络渗于血脉之中”,有这么一句话,“通过孙络渗于血脉之中”。将来在学习《经络学》的时候,学习临床课,学习《针灸学》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我们这里只要求同学们知道,津液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就可以了。就这个意义讲它化生血液。(三)能够调节体内的阴阳,也调节体内外的阴阳平衡。我们前面讲滋润濡养作用,作为阴液,津液。讲过血液,它们都属于脏腑之阴,人体之阴的范畴。人体必须是阴阳和合,那就是说保持人体的阴阳匀平,通过具体物质津液和血液的参与。那么津液呢?通过化生血液和发挥它自身的作用来参与调节,就这个意义讲,它调节体内的阴阳。津液还有调节人体内外阴阳平衡的作用。我们前面讲五脏四时相通应的原理的时候,反复强调一句话,“人体脏腑的阴阳要与四时的阴阳相通融”。在讲整体观念的时候,又讲人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人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保持与外界环境阴阳消长变化相一致。我们在这里讲津液的功能,它不仅能够调节人体的自身的阴阳平衡,它还能够调节机体和外界环境的阴阳平衡。比如汗,人体通过卫气肌表的汗的作用,人机体在四季过程中,随着气候的温暖的变化,常常以汗,甚至汗和尿排泄的多寡,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机体与环境的阴阳平衡。同学们都知道,人们在夏季的时候容易出汗,而到冬季的时候,容易少汗。那么机体通过汗液的形式,来调节机体内的阴阳与夏、冬外界的阴阳的平衡状态。就这个意义说津液不仅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也参与调节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四)它有排泄体内代谢产物的作用。我们前面在讲津液的排泄方式的时候,浊气,呼吸道 吸清呼浊,呼出浊气——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之一。汗、尿、大便,都是人体的代谢产物。所以津液的作用还把人体内的代谢产物,就是最终的代谢产物以液体的形式排出体外,这也是津液的一个作用。除此以外,将来我们在讲气血津液关系的时候,还会讲到,津液还有一功能,叫津能载气。就是人体之气在运行过程中,不仅是以血为载体,也要以津液为载体。这个功能将来我们在讲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再进一步讲述。如果把那一节学完了,最后问同学们津液有哪些功能呢?一滋润濡养,二化生血液,三调节阴阳,四、排泄废物,五,津能载气。津液这节,主要是讲津液的概念,至于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要求同学们作为了解。在此基础上,将水液代谢的过程一并起来,来加深对水液代谢调节过程的理解,其次掌握津液的生理功能。
四、五脏化液
最后学习一个概念,即第四个问题讲五脏化液,这就是从五脏整体调节这个角度来说的。那么一、要求同学们掌握定义。二、掌握几个判断。其一、五脏化液的概念,什么叫做五脏化液?首先讲一讲什么叫五液?在中医理论当中,五液,是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的统称。因为汗、涕、泪、涎、唾这五种分泌物和排泄物是分别由五脏所化生的。因此又可以称之为五脏化液,或者说叫做五脏化五液。具体言之,就是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这是第一、要求同学们掌握什么叫五液,什么叫做五脏化液,或者叫五脏化五液,掌握两个概念。其二、就五脏和五液的关系。我们定义的时候,已经讲到了它的关系了,要求同学们记住五个判断,也就是五个原理。讲到这五个原理,就是“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涎为脾之液,泪为肝之液,唾为肾之液”。在掌握这五个判断的时候,请同学们复习“五行学说”那一节对事物五行属性的分类。那么汗、涕、涎、泪、唾分别隶属于五脏系统,整体从事物属性分类的时候,那么这个结论就出来了。在这个基础上记汗为心之液。说一说汗为心之液它的实践意义。(一)什么叫做汗?中医学认为汗是通过机体的阳气作用以后,由汗孔排出的液体。在《内经》里面有一个经典的结论叫“阳加于阴谓之汗”。我们用现代语言,在中医基础理论表述汗,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作用从玄府排出的液体称之为汗,这是一。(二)汗是由津液化生而来,转化而来的,津液是构成血液的组成部分。就这个意义讲,血与汗、与津液有密切关系。先是血和津液有关,津液转化为汗。因此得出结论,汗与血发生关系。两者之间什么关系呢?它们同源于水谷精微,所以中医学又有血汗同源之说。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发汗过多就会损伤血液,在血液亏少这种病理情况下,尽管需要发汗,也要慎发汗。将来在讲气血津液的关系的时候再进一步来讲它的意义,在这里提示大家为什么要记住汗为心液这样一个原理,或者这样一个判断。它不仅有理论意义,还有实践意义。理论上同学必须明确,为什么说汗为心之液?从津液、血汗之间的关系来得出结论,它有什么实践意义?涕为肺之液,涕是鼻内分泌的粘液,它有濡养鼻窍的作用。所以在肺发生病理变化的时候,会表现为涕分泌的改变,质和量的改变。所以我们在临床当中常常从五液的性状来判断肺的寒热虚实。涎为脾之液,中医理论认为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称做涎,它有保护清洁口腔的作用,有利于吞咽。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个涎液应该是量充足又不溢于口外。在异常情况下,常常会出现涎急剧的增加,甚至由口流出。根据涎和脾的关系,中医学就判断,脾胃的功能失常,在儿科里面,是一个独立疾病出现的,判断小儿的消化功能如何?有的小孩,用普通话说叫流口水,那么流口水的小孩中医说什么呢?叫做和脾胃功能有关。那么根据什么来判断呢?涎为脾之液。泪是眼正常的分泌物,它有滋润保护眼的功能,泪液的分泌既不应该多,也不应该少,性状既不稠又不稀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泪液的分泌异常,可以由此判断肝脏的功能如何。肝开窍于目,泪以养目,所以肝与泪发生关系,在生理、病理上发生关系。唾为肾之液,这是把唾液一分为二、中医在理论上分为涎分为唾,把涎归之于脾,唾归之于肾。前面讲涎的时候,唾液当中较清稀者,那么唾就是唾液当中较稠浊者。在理论上把它这样分。分别归属于两脏,它和涎同样具有相同的功能,保护口腔、参与吞咽和溶解食物。中医学把它放在肾里面,有什么意义呢?将来同学们学习《养生学》的时候讲保精固肾这种方法,按这个原则,根据调精学派的理论,采用保精护肾这样一种方法、原则进行养生的时候,常常有一个方法,吞咽津唾,自己吞津,唾液分泌出来以后然后咽下去,这个叫吞津。就《养生学》来说,吞津的作用只在养肾保肾精。将来在学习气功的时候,学《养生学》当中的气功学,其中有一个方法就是吞津,它有这样一个指导意义。在实践上,在中医临床实践当中,常常把涎和唾统一起来,就像我们刚才讲津液的时候,在理论上把两者分开来,在实践应用上中医学常常把两者统一起来,不再细分涎和唾。五脏化五液,要求同学们掌握什么叫五液、什么叫五脏化五液,然后记住五液和五脏的关系,记住这几个原理或者叫几个判断,同时它们的实践意义,作一般的了解。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下面讲气血津液的最后一节,即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本章开始就强调,气血精津液就生命物质而言,它们处于同一系统,这是第一。第二、我们又讲气血精津液五者本源于气,互相化生。已经讲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同一性,本源于气,本源于水谷精微。第三、我们分别讲了气血精津液它们的各自的主要物质来源,它们的生理功能,它们在生成运行过程中的五脏调节机制。通过这样几个方面又进一步来说明了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区别。前两者强调是它们的联系,后者是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所以同学们学到这里应该从整体上,作为这样一个整体的生命物质系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是气血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这一节同学们重点掌握气血的关系,我们前面曾经提到,中医学用气血这个术语,作为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代称,常常就这个意义使用气血这两个字。那么气为阳、血为阴,又常常从“阴阳匀平,命曰平人”这个角度来强调,作为生命物质而言,强调气血之间的关系,来体现论证人体的阴阳之间的关系。所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气血的关系。气血的关系,包括哪些关系呢?一记住两个原理就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是气对血作用的概称。气对血有什么作用呢?用中医一句话,就是一个判断说出来,表达出来叫气为血之帅。那么气为血之帅包括了哪些内涵呢?
(一)气能生血。怎样来理解气能生血?(1)气作为物质含义而言,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精、津液都是由它所化生的。就这个意义讲,气能生血。(2)就气,中医学者说这个气,人体之气它是精微物质,同时它又体现了人体的生理功能。我们在讲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肝藏血的时候都讲到血液在体内的运行、在体内的化生要依赖于五脏系统的生理功能正常,才能够源源不断的为血液的生成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气能生血第二层意思,是从作为五脏系统生理功能正常的一个标准来理解的。就这两个意义来说气能生血。在这里进一步强调,对中医学的气不能仅仅理解为仅是物质,它的内涵仅有物质意义,它不具有生理功能的含义。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有兴趣的同学将来涉猎一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宇宙学的最新的前沿的知识。同学们都能讲出来波粒二象性,讲场。现代宇宙学提出一个概念叫暗物质,什么叫暗物质呢?应用现代自然科学直接观察物质运动的所有手段和仪器,观察不到具体这个物质,这个粒子是中子、核子,还有是夸克啊?不知道,看不着,但是确能够通过仪器观测出来,直接看不到的结构所反映的功能效应,举这个例子只在帮助同学们联想如何来理解中医的这个气,似乎是中医的这个气非常不好理解。强调它是物质,你又强调考察它的时候又是着重从它的功能,从它产生的效应来考察。现代宇宙学的暗物质,拿暗物质这样一个定义也可以作一种类比,来帮助大家理解中医气这个概念,这是一、讲气能生血。
(二)气能行血,我们在讲气它有推动作用的时候,已经讲到了它能够动推动血液的循环往复,营周不休的循行。气与血相比,气为阳、血为阴,阳气,血液循行要靠阳气的推动,从整体是这样来理解。那具体的机制要通过脏腑的功能来实现。把心作为血液循行的第一个动力,我们强调阳气充沛。肺呢?肺气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脾气呢?有统摄血液,保证血液不溢于脉外的作用。肝呢?肝的疏泄和藏血构成阴阳平衡,保证行使肝摄血的作用,使血不溢于脉外。而肾呢?肾阴肾阳为人体五脏系统中诸阴诸阳之本,保证五脏系统都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才能行使行血的作用。严格来说五脏系统通过这些机制来参与行血的作用。把它再高度的概括称之为气能行血。狭义的解释就是气通过它的推动作用,来推动血液的循行。中医有一句话叫“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说“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和血强调是气的作用,大家注意强调气的动力作用。(三)气能摄血。气通过它的固摄作用,保证血液在脉道内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具体在此基础上,具体的机制,我们讲了摄血的机制,脾统摄血液,不仅如此还讲到肝摄血。至少在五脏系统中,要记住这两脏器特别是脾直接的参与摄血作用,这是一。第二、气所以能发挥摄血的作用,具体来说也是通过五脏的功能活动来实现的。后面这句话强调这样一个理论,这样一个机制,旨在告诉我们出血性疾患不仅仅只责之于脾,或者是责之于脾和肝,和五脏的功能活动都相关。
大家学习到这里的时候,(1)每一种机制都是从五脏来调节的,体现中医的整体观的。它又特殊强调某一脏某一腑,在某个机制发挥什么作用,那就是说治疗又有所重点。用这样一个理论来体现了中医学的思想,在实践上也要体现这个思想。这样的话,把理论和实践才能统一起来。在这里面说气为血之帅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样三重含义,要求同学们牢牢记住。至于它的病理和治疗意义,仅供同学们参考,让同学们参考。今后在学习病机的时候,学治疗的时候还要进一步来理解。在这里这个表,旨在帮助同学们认识到这个理论解释病理现象时候有什么意义?在指导临床治疗的时候有什么意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讲生理旨在从理论上阐述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它们是怎样说明气化作用的,从道理说清楚。(2)讲这一个理论有什么意义?而且前面讲的是理论意义,后面强调的是实践意义。怎样用这样一个理论来解释病理现象呢?来指导临床对疾病的治疗?把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它也提示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第一步先把理论意义搞清楚,就是说部份搞清楚,中医怎么解释某一个原理?再简单点就是说为什么?是什么?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有什么用。学习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
气对血的关系,表现为生血、行血、摄血,而血对气的关系呢?概括为血为气之母。血对气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血能生气。就是说血和气它们有互相转化,相互化生,血还可以生气,血脉中运行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那么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我们在讲气的组成部分的时候,它包括先天之气、后天之气。从精那个角度讲,就包括先天的精气和后天的精气。换句话说后天生下来以后,在血液循行当中包括的五脏六腑的精气。那么血液里面含有五脏六腑的精气,我没有讲气,全身之气的生成,包括肺吸入的清气,脾胃的水谷精气,肾所藏的精气,那么这些精气都随着血的运行在全身运行。就这个意义说血能生气,就是血中含有水谷精微、含有营气、含有水谷精气、含有先天之气。就这个意义讲,讲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血对气而言,它能生气。把它概括再抽象出来,阴阳。就是阳化气,阴成形,两者是相互消长,相互化生的。用张景岳的话说本自互生,就是互相化生。讲气对血的时候,气能生血。本自互生。气能生血,讲气对血的化生作用。讲到这里面血对气它在生理学上称之为血能生气。它在生理上,血旺者气也盛。它体现了两者同时旺,就是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二)血能载气,一从阴阳学说来说,阴阳对立互根,气为阳、血为阴,一阴一阳,既对立又互根。两者强调的是,一者是阴液,在这里属血,说血有形而气无形,如果把它换成阴阳呢?那么阴静阳动,所以中医学认为气无形主动,阴有形主静。血有形则静。那么只有动靜统一、动静互涵才能保证气血运行正常。这两者,血和气相比较而言,强调血的静。只有处于宁静状态,和气相比较而言叫静,叫宁谧,血才能够在经脉当中正常循行,而不至于妄行于脉外。就这个意义讲,称血对气而言,血能载气,用现代语言说就是血是气的载体。换言之,气必须依附于血液而循行,两者相即不离。最后记住一句,血能载气,用现代语言说就是血是气的载体,这就是血为气之母它的含义。在中医文献当中,在传统上常常就讲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不讲生气的作用。按照现代的中医基础理论,我们从阴阳对立统一、阴阳匀平意味着健康这个角度,意味着阴平阳秘谓之平人这样一个理论依据,我们来看气和血的关系,血与气的关系。那么气和血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反映阴阳之间的关系。它有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的作用。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