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jg1NTk0OA==/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接着讲《本神》第二段,教材80页。
五脏所藏及其病证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上次课我们谈到“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为什么五脏不安呢?一是从后天之本角度考虑,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也就是皆禀气于脾胃,受到水榖精微之气的滋养,二是因为脾居中枢,脾居中,为全身脏腑气机升降出入之枢,枢纽,或者要读转枢,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轴,气机升降出入,脾、胃是一个轴。因此,脾病的话,可以五脏不安,
“实则腹胀”,不能运化,所以出现腹胀。上次课我谈到,不要小看这个腹胀,腹胀就是腹胀满,腹胀满运化不能正常进行了,腹胀满气机转输也不利了。全身气机出入升降,气机都转输不利了,所以病是危重之候。而且我上次课我还谈到,我们在讲《阴阳应象大论》的时候,不是曾经有吗?阳太盛,阴太盛,最后都可以有句话叫做“腹满,死。”《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讲过。说“阳盛则身热”,汗不出,喘粗为之俯仰,等等等等。“齿干以烦闷,腹满,死”,它同样说的腹满,就是腹胀,其实也就是腹胀满,是危重之候。
腹胀还有经溲不利,这个“经”,教材注释3,可以看到《甲乙经》作“泾”,泾渭分明的“泾”,一般的说,“泾”指小便,“溲”是二便之通称。所以说我们平常生活中的解手解手,要从这个角度看,应该是解溲解溲,不过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看有人做文章,说是在什么时代抓捕了一些老百姓,都拿绳子连上,一连个一连个,谁要想去大小便的话,就先解手,先把手解开,他是这么一种解释。如果从我们传统的医学角度来,那这个溲倒也对,大溲小溲。它只不过是说叫泾溲。泾是泾渭分明,泾水渭水,是指小溲而言。咱们习惯上解小手,实际是小便。
溲教材也有注释,通指二便。大小便都可以叫“溲”。也就是脾运化不利,可以出现大小便的失常,不通,或者是控制不住。都可以出现是脾之病。不过如果说是实证的话,那么看来还主要是不通利为主。大小便都不通利。因为脾不能运化,水液代谢失常,糟粕排除也失常,我们在讲《五脏别论》的时候说过,特别提到过魄门,“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虽然是咱们在这里强调的,是脾可以出现这个问题。
“心藏脉,脉舍神”,心藏血脉,或者叫心主血脉。脉舍神,因为是心主血脉,所以说是脉舍神,其实也是心藏神。
“心气虚则悲”,心气虚出现悲的症状,无故悲伤,那是心气不足。或者说是营血虚不能养心。悲本来是肺之志,但是心虚也可以出现悲的症状。有一个甘麦大枣汤,治疗脏躁,脏之所以躁,那就是营血虚而不能养神。所以病人无故自悲伤。
“实则笑不休”, 实邪扰乱心神,病人可以笑。这个笑是病态的笑,嘻笑不休。虚则悲不自胜,实则嘻笑不休。有些精神性的疾病是这样的。作为疾病而言,自言自笑。自己叨叨咕咕,自己在那说,偷偷的笑,没人跟他说什么话。他自己笑。这种情况往往是心神之病,在精神病上头,特别是精神分裂,这个症状是一个很主要的,这个病人有自言自笑,为什么自言自笑呢?虽然我们这里说的心神受伤了,但是用现在的考虑呢,他这个病人是有幻觉。比如说有幻听,他觉得这事特可笑,他听到了,听到了说得特可笑,当然也有怒骂的,那是另外的。也是幻觉的一个现象。这自言自笑是精神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症状。据我看,是因为有幻觉,
“肺藏气,气舍魄”,肺主一身之气,魄,五志之魄藏于肺,所以这里说是气舍魄,当然气虚就不能藏魄,也可以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症状,下边举例子是举的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由于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所以肺气虚可以出现鼻塞不利,呼吸之气不正常,不通畅。我们在讲《五脏别论》当中也提到过,‘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它讲的心和肺,这重点提到的是肺。虚,鼻塞不利。但是你看注6,“鼻塞不利”四字,在《素问。调经论》上,它说“息利少气”。同样的话,肺气虚,那个说是息利,那就是呼吸之气还通畅。少气是一样的。跟本篇的记载是一样的。所以肺气虚,那一篇讲的是息利,呼吸还通畅,但是
“少气”,少气有个形容,就是呼吸气不够。甚至于有的形容在《内经》是说是“少气不足以言”。就是说话的气都没有了。少气不足以言。细细地说话都没劲,没力量说话。因此这个到底是鼻塞不利,还是息利呢?应该说两种情况都有。也不见得临床上得鼻塞不利的人,就都是肺气实,也有虚象。但是话说回来,一般的来说,肺实的容易出现鼻塞不利。肺虚的相对比较少。所以如果按《调经论》的话,那么它是指的那个息利。所以我们教材没有太说,当然认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还是息利。所以教材注释上说是从息利角度。可从。可从什么呢?可从《调经论》的说法。那是临床常见的。但是我说,虚也有个别的,就是鼻塞不利。
“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肺气实,有实邪,所以就气喘喝喝,肺气实,有实邪了,宣降不利了,于是气喘。“胸盈”就是胸中满,有实邪,所以胸中满,而仰息不能弯腰,不能低头。仰面呼吸。现在医学临床解释有点说明,有这样说的“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尤其不能低头。仰息,仰面呼吸。仰头这么喘。这是有实邪之故。肺气实,胸中邪气实所以胸满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主藏精,又主志,神魂魄意志。
“肾气虚则厥”,“厥”我们在讲上一段的时候,已经谈到过了厥,肾气虚则厥,有寒厥和热厥,肾阴虚,阴虚则热,所以病人从足到膝发热,是肾阴虚的热厥,肾阳虚,从足到膝寒凉、冷,叫寒厥。总之,这厥是和肾关系最密切,是和下焦关系最密切。这个厥是指的手足厥冷或者手足厥热,不包括昏厥,
“实则胀”,肾有实邪,也可以出现腹胀,由于肾是水火之宅,特别是肾阳虚,不能温化脾土,肾阳虚,火不足,不能温化脾土,也导致了腹胀。肾,肾阳虚或者肾气虚,不能够制水,使得水液停留,也可以出现腹胀。所以实。这个实是指实邪。我说是肾气不足而有实邪停留。因此这个实施相对而言的。其实,某一脏的实都是相对而言,没有正气虚,它不可能有实邪。从这个意义上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盛则实”,邪能够侵犯,必先有正气虚。这实证也先有正气之虚。但是总的来说,分实证和虚证的话,那么有实邪可以出现腹部胀满,运化不利,气化不行,水也不能正常排泄。糟粕也不能正常排泄,实则胀。
“五藏不安”,肾为先天,阴阳水火之宅,所以肾病也可以影响到五脏。你看,本段五脏所藏及其病证里面,关于五脏不安,一个是脾,一是肾。脾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虽然在《内经》里头,没有先天之本,后天之本的说法,没有这个词,但是它的意思还是表达得很清楚。只有脾肾之病,才提出来影响到其他五脏。当然不是说别的脏腑有病,不影响其他脏,也影响,但是最突出的是脾肾二脏。所以实则胀,五藏不安。可是这句话你不要这么样理解,说只要肾实才五脏不安,肾虚就是厥,不要这么理解。肾虚也可以导致五脏不安。上面所说的脾虚导致五脏不安,那脾实就五脏按,也不是这么理解,所以脾肾之病,虚实,不单是本脏之病,都可以影响到其他的脏,这是这两脏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性。涉及到全身的问题。下边,那是总结了,在诊治疾病的时候,
“必审五藏之病形”,在临床诊治疾病的时候,首先要审察五脏病的病态,病形,症状,疾病的症状,都出现哪些症状?是属于哪一脏之病?必须要审察。那气喘,胸盈仰息的,首先应该考虑到肺,鼻塞不利,或者鼻息利少气的,也应该考虑到肺。所以呢,必审五藏之病形。
“以知其气之虚实”,知道病在哪一脏,然后再分析它是属于实证,还是属于虚证?是正气之虚?还是邪气之实?辨清虚实,既知病所在之脏,又知道气之虚实,
“谨而调之也”,谨慎的、认真的、仔细的来调治。这段串讲就讲到这里了。
【理论阐释】
1. 神与脏腑的关系
脏腑藏精,神是精气所化,所以脏腑精气的充盈,神就充沛。脏腑所藏精气的虚衰,神也会不足。所以神和五脏关系至为密切。这里提出来这样四个方面的问题。关于神与五脏关系的问题。这里提出四个问题,主要是谈的神与五脏的关系。或者说神与形体的关系。因为形、神是相对而统一的。形、神是相对而言的。但是形神又是统一的。所以从形与神的关系上,这形,这里主要是谈的脏腑,当然下面也谈到了奇恒之腑的问题。
神主于心,或者说是心藏神,心主神。
这个观点在《内经》里面,讲的是挺多的。比如我们在讲《灵兰密典论》时候学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这是讲主要的一个观点,有心藏神,心主神。
神藏于五脏,神又分属于五脏。
这些《内经》里头这个观点也是很明确的。只不过后世,特别是近几十年,神分属于五脏的问题说得少,甚至于有悖忽略的这种倾向。其实这是不对的。从中医传统理论上说,从《内经》以来,关于神,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分属于五脏。怎么分数的?就是像本篇所说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都藏神。因此这个五脏在《内经》里头,又称它为五神脏。《六节脏象论》有“神脏五,形脏四”,神脏五就是五脏都藏神,肝心脾肺肾都藏神,神魂魄意志,总的来说都叫做神。这是神藏于五脏。这也是《内经》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或者说也是中医学一个重理论问题。
神寄于脑髓的问题。
不可避免的谈到这个问题,特别是西医学传入以来,西医学很明确,大脑是藏人的精神,人的精神上出自大脑。它有解剖作为依据,因此,学中医的先生们也不免的要接受那种观点。那种观点是不是事实?也是事实。但是从传统理论上来说,中医可把神不单是归在脑。但是接受了西医学,以解剖为基础的知识之后,在一段时间之内,特别在近几十年之内,人们在学中医的时候就往往说心,就是这个心,有这个血脉之心,还有脑髓之心。只不过咱们传统的古代,把这心说得好像不准确,把这个也叫心了。好像形成那么一种观点。其实从中医传统理论来说,它不是这样。虽然《内经》上有脑有髓,比如我们在讲《五脏别论》的时候,脑、水、骨、脉、胆、女子胞都谈了。脑只是和女子胞、胆等等的,它是同为奇恒之腑而已。在《内经》里面脑与神志,有些影响没有?有的。它说脑髓虚,人就耳鸣。耳鸣用现在的话说是个神经性的问题。又引证说是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讲辛夷这条,说“脑为元神之府”,这元神在概念上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张景岳所解释的那个清爽、智慧,不是那个神。聪明爽朗,元神不是值得聪明爽朗。元神就是指的原来就有的,自然的,生命带来的那种神。尽管它说脑为元神,元神是李时珍谈到的这个问题。和我们现在所说精神意识那个概念,也不完全相同。当然我们要从《内经》来说,没有这个说法。《内经》有,叫什么呢?“头者,精明之府”,我们以后肯定讲到。《素问。脉要精微论》的话。有过,精明之府。《内经》有过这个记载。但是从那段原文上来看,头为精明之府,这精明说的是眼睛。眼睛藏于头上。但眼睛也反应人的精、气、神。
关于脑的问题,现在也有著作出来,叫《中医脑病学》,它是从解剖为基础的研究,那么中医也得治这个病,现在诊断清楚了,CT出来了,核磁出来了,明明发现这里有问题了,那脑病也得承认,那确实病在于脑的。所以也有《中医脑病学》的书籍出版。应该是很不错的著作。但是就传统理论而言,脑和神的问题,从外面这样传统观点来说,并没有把西医联系进去的,那样一个认识。
也正是因为西医学的传入,我们中医接受了一部分那样的观点,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观点,把心藏神,认为《内经》时候,古人把这个问题认识得有缺点。不全面。所以认为这个是心了。把这也叫做心了。因此说,心藏神容易接受,说那个心藏神,那个心就是指这个(脑),五脏藏神之所以往往被忽视,这个五脏藏神用西医观点没法解释了,好像就不容易接受了。不容易接受,跟西医联系不上,是,跟西医很难联系得上,但是我告诉各位,将来很可能联系得上。因为西医学也在进步,这是不是主要的?是主要的。其他脏,西医没有脏腑,西医其他的内脏,用现在解剖学的观点说,和精神活动有没有关系?怎么没关系,有关系。有一种“肽”类,认为是精神活动一个必要的物质,叫“肽”类,肽在脑子里他存在,才有精神活动。可是后来,这同样是现代医学西医学发现的,胃肠里头肽类,肽类不是一种嘛,结构大体相似,结构大体一致,它属于那一类,分子结构是大体一致的。在胃肠里面所含的肽类要比脑子里的还多。所以西医原来叫神经肽,后来叫做脑肠肽,谁说胃肠没有?谁说胃肠不影响人的精神活动?其实肝有没有?从解剖的肝上,解剖的肺上,解剖的心上,都有这类物质。因此《内经》时候,不单是用五行为基础,把什么都划到五行上去,是,把很多东西都划到五上去了,五脏为中心的,把精神活动也分到五脏去,不单纯是为了划分五而划分五,它是有实践作根据的,是有事实作基础的。就说治疗神志病,我们有时候治肝,有时候治肺,有时候治脾,有时候治肾,也有时候治心,或者说治心的时候相对来说比较多。你也不能说有时候治脑,治脑,治脑,你没有办法哪个药是入脑,所以整个是一个理论体系这样下来的。它是有实践基础,很可能将来会找到物质基础。所以,盲目的固步自封是不对的。虚无也是不对的。妄自菲薄也是不对的。应该汲取别人的精华。丰富我们的理论上可以的,是应该的。
而且才我们《内经》时代就主张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这个我们教材上没选那一篇,叫《素问。移精变气论》,这篇文章讲得很清楚,就是要求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学习新的知识来丰富我们自己,“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去故它是指的故旧之粗陋的东西,抛弃我们那些不恰当的,所谓扬弃其糟粕,就新,不断的学习新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医生,才能做到是一个高明的医生,去故就新乃得真人,那不是要求不断学习新东西吗?“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作为治疗方法来说,也是要很丰富的。要不断创造新的治疗技术。学习治疗方法。“杂合以治”,各种方法都可以用,但是要“各得其所宜”,适宜的你才用。哪种方法适宜,治疗什么病,你再使那种治疗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的用。不管适宜不适宜,我就使这法,我就会这一个方法,什么病都使这方法,那是不对的。所以从我们传统理论来说,不排除新的东西,而且从《内经》来说,就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不接受新东西,那就没有心了。那就叫没心了。但是,接受必须是符合,或者说在我们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丰富我们自己的理论,不要说先认定这个就是好的,我和·它一样,我就是好的。我和它不一样,我就是不好的。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同样,也不能说它不和我一样,它就是错的,那不一定。科学的问题是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它,这是正常现象。
第三点是神寄于脑髓的问题。话说回来,在中医学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认为脑髓是和神志关系和密切的。和《内经》不大完全一致,有过这么一段。这个段起码我们在南北朝时代,有这种理论,而这个理论现在突出表现在孙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焘的《外台密要》上。那两个书都是方书。《千金方》大家知道,《备急千金要方》是唐朝孙思邈药王的书。简称叫《千金方》。还有王焘的《外台密要》,也是唐朝人。这两部书都有记载了南北朝时代的《集验方》《删繁方》,这两部书,是南北朝时代人的著作。这两部著作我们从《千金》《外台》他们收集到这两部书的条文上,可以看到,在那个时代,好像对于脑髓和精神活动联系比较多。但是,话说回来,这个学术观点,《内经》时候不是很突出,在以后又不太被重视。所以在我们中医学上逐渐的不太提了,这个理论没有发展起来。只不过是这两个书的方子。在《千金》和《外台》上有,有一些方子,临床上还是比较常用的。脑髓和神志关系这个理论,或者这个学术观点,在唐以后没有发展起来。一千多年了吧,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这是关于神寄予脑髓的问题。对于是个讨论,虽然叫做理论阐释。这也是个讨论的问题。现在还在讨论。也有一些中医学家,就是强调的是脑藏神。
神与胆相关
这在《内经》里就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决断当然就是精神活动的了。精神意志的表现,这是决断。胆,是六腑之一。在理论探讨理论阐释方面,我们这一段主要提到是这样一个问题。
第七节《营卫生会》
教材81页。这会计资格一篇是因为它讨论了,营气与卫气的生成,运行与会合的问题。营气有个运行规律,卫气有关运行规律,这两个气运行当中还有会合,讨论了营气宇卫气的生成和会合。运行、会合问题。因此篇名叫做《营卫生会》。
这一篇,我们是全部选下来了。给它分成这样两个大的段落。第一段,就是讲的营卫运行与会合。看来篇名主要是根据这段起的。当然第二段讨论的内容,也涉及到了营气与卫气的运行问题。
营卫运行与会合
我先把它读一下。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歧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以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除了讲了营卫生成会合之外,还有谈到这个老年人白天没精神,夜里睡又睡不实。这是和卫气运行关系最密切。或者说和营卫运行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下面串讲。
人焉受气?焉是哪里的意思。人从哪里接受气啊?其实是说的人从水谷,人接受水谷之,通过脾胃运化产生的精微之气。人焉受气?受水谷之气。
阴阳焉会?营属阴,卫属阳,营卫是怎么样相互会合呀?或者说,营气卫气既行于阳,又行于阴,这个是怎么样会合呢?有阴有阳,又在阳分运行,又在阴分运行。怎么才能会合呢?在哪里会合呢?
何气为营?营是什么呢?
何气为卫?卫气是什么呢?
营安从生?这说的是营安从生,这说的是营安从生,实际就问的营卫是怎么生成的?
卫于焉会?其实就问的是营卫在哪里相会的?虽然说的是“营安从生?”实际是问的营卫在哪里产生?“卫于焉会?”实际问的是营卫在哪里会合?
老壮不同气,老年人和壮年人,其气血不同,或者说营卫之气不同。
阴阳异位,阴属营,阴指的是营气,阳,说的是卫气,营气和卫气,它们所在的部位不同,对不对?营气是属阴,卫气是属阳,这两个气所在的部位不同,循行的部位不同,
愿闻其会,我想听一听它们怎么才能会合?在哪里会合?是提这么一个问题。这不讲的营卫的生成,营卫的会合。下面回答第一个问题。人焉受气的问题。
人受气于谷,人焉受气?受气于谷。受气于谷之后,
谷入于胃,榖先入于胃,胃为水谷之海,胃主纳,所以说榖入于胃。这个胃看来又含有脾的功能在里头。
以传与肺,我们在讲《经脉别论》的时候,不是讲过了吗?“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入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所以说谷入于胃,谈的是胃,其实也涉及到脾的运化。然后经过脾胃的运化把精微上传于肺。通过经脉传到肺脏。肺主宣发,布散水谷精微之气,所以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五脏六腑都能够接受水谷精微之气了。因此人焉受气呢?人又接受水谷,又接受脾胃化生之气,经过肺的布散而受到了水谷之气。这回答不是人焉受气吗?
下面对于是问“何者为营?何气为卫?”的问题。
其清者为营,它水谷精微之气,其清者为营,这个“清”是指的柔润的谓之清。
浊者为卫,“浊”是指的剽悍的,剽悍之气。柔润的它把它称之为清,这是指的营,剽悍之气它把它叫做浊,和我们一般概念清浊不一样了。营卫一般的概念来说,浊为阴,清为阳。可是这里呢,营是属于阴,卫是属于阳。所以这个清浊是特定的概念,在《内经》很多篇里面,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字义,一个字或者一个相对的两个字,同样的相对的两个字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思。这在《内经》里头是非常常见的。这个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就是说水谷精微之气中那种柔润的,那是营气,那种剽悍的浊气,那就是卫气。在运行总的特点上,它们在运行当中,主要的区别有,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属阴,以行于脉中为其主体循行路线。所谓主体循行路线,也就是说脉外它也得有营气。但是主题循行是营在脉中,营属阴,而行于脉中。卫在脉外,卫属阳,是剽悍之气,它不在脉中,主体路线不在脉中,而循脉而行。在于脉外。有循脉而行的,总之在脉外。咱们具体循行路线在理论阐释当中,再讲一下。因为它属阳嘛,所以它以脉外为主。
营周不休,这个“营”字是运行的意思,是营运的意思。其实营气质“营”也是营运的意思。卫气,“卫”也是运行的意思。营卫二字。你要查《辞源》、《辞海》,这两个字意思基本相同。营者卫也,卫者营也。都是运行的意思,环周运行。因为环周运行了,就有一个保护的作用。你看那军队,那叫军营,它就是环周的。一般的军营都是环周的。它也有防卫的意思。卫气,卫也是环周的意思。它也有保卫的意思。所以营卫这二字的本义是相同的。只不过在我们医学上,为了区别它们的功能,以及运行上一些特点,这个叫做营,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其实反应了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共同什么特点呢?都有运行。所以营周不休。营是运行,周是循环。循环反复叫做周。所以这个营卫二气,它们都是往复循环的,不断的运行的。这叫营周不休。不能停止。
五十而复大会,循行五十周而大会一次。营气运行五十周,卫气运行五十周,每五十周两气大会一次。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阴阳相贯,阴与阳怎么相互贯通呢?这是讲阴阳相互贯通的。比如说,营气运行按十二经的顺序,为主题路线。它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这阴阳相互贯通的。比如说手太阴,到手阳明,手阳明到足阳明,足阳明就到足太阴,它不是一阴一阳,相互表里的。阴阳相互贯,相互联系。“如环无端”,它是不断的运行,卫气也有它的运行规律,主题路线循行,有循环的。它如环无端,不能终止。要终止了,这个人也就生命结束了。所以说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阴阳相贯,还应该有个意思,就是脉内脉外就阴阳的话,营卫二气也是相互贯通的,就是出于脉者就是卫气,入于脉者就叫营气。它脉内脉外也是相互贯通的。不是一个总在脉里走,一个总在脉外跑。它不是的。,只不过这俩是一气,入于脉的就叫做营了,出于脉外的那个气就叫做卫了。只不过是这样一个划分,不是绝对的。 要绝对的,什么也没法维持。阴阳必须相贯。所以在阴阳相贯,我们看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阴经阳经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一个是脉内脉外营卫二气,它也是相互贯通的。
[完/5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