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14集 素问.藏气法时论(三) 补充“五脏苦欲补泻”、临证...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5:5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jcwNDY0MA==/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看教材47页,“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指导意义。我讲过两次,《脏气法时论》 这一篇,我们只是讲的五脏的所欲,“肝欲散,心欲软,脾欲缓,肺欲收,肾欲坚”。五脏所苦部分没选。或者说根据教材字数限制删去了。但是我在讲课之前,还是刚才,讲课这一段之后,都说过五脏所苦的问题。“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等等。五脏所苦我提过了。所以本段在“临证指要”方面,又提出来的是“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指导意义问题。

在这一段里头,咱们提到了,说是五脏各有其性。如肝苦急而欲散,心苦缓而欲软,脾苦湿而欲缓等。而药物的五味则有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和咸软的作用。故可用其性味以纠正脏气之偏。对,治病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治病怎么治的呢?因为什么叫病呢?总的来讲,病就是阴阳失调,各有所偏,而药物的性质,也是四气五味阴阳各有所偏,治病的道理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之偏,来纠正人体的阴阳之偏。总体来说,大致思路就是这个。用药物的阴阳之偏,来纠正人体的阴阳之偏。所以他说,故用其性味以纠正脏气之偏。如肝苦急欲散,苦也就是恶的意思。即恶酸喜辛。所以要以酸泻之,以辛补之。

李念莪《医宗必读。苦欲补泻论》把这道理是这么讲的,说“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我在讲课当中一再强调这个问题,适其性者为补,这本脏所欲就是适其性,本脏所恶就是不适其性,反其性,所以本脏所恶为泻,本脏所喜为补。下面还举了一些药物,《医学起源.用药备旨》,它里面有一些具体的举例,生“肝苦急,急食以甘以缓之,甘草,”“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我举的逍遥散,说的是生姜、薄荷。肝欲散嘛,所以用逍遥散。用辛味药,生姜、薄荷。但是他说川芎,川芎也是辛味药。以辛补之,他说的是细辛。以酸泻之,说的是芍药。王好古的《汤液本草》,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李念莪《医宗必读》等,都对中国问题进行了发挥。而且这还说有一个缪、李二氏强调,“夫五脏之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医。”说不懂得五脏苦欲补泻的问题,就不能当医生。

下面举了三个病例,三个病例是《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的病例。这三个病例,同学们自己看一看,它都是用“肝苦急,急食以甘以缓之。”这个理论,开的方子。都是开的甘缓之药。比如甘草、玉竹、麦冬、石斛、甘蔗、小麦等等。它这三个病例,基本上对不同的病,有吐血的、咳嗽的,他都是用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用药道理。选的是甘味药为主来进行治疗的。这个《脏气法时论》我就讲到这里。

亢害承制
下面看阴阳五行的第三节,第三节是从《六微旨大论》里面选下来的一小段。《六微旨大论》本身是讲五运六气的一篇,《黄帝内经素问》有七篇讲五运六气,所谓“七篇大论”。《六微旨大论》是其中之一。“微旨”就是微妙的道理。六也是讲的六气问题,五运六气,它是在讲五运六气微妙的道理。所以命名为“六微旨”。我们这个也涉及到五运六气了,但是这里头所要强调的是什么?是讲的“亢害承制”。这一段,选的就是“亢害承制”.我们选这段的意思,就在于告诉大家,亢害承制这样一个理论,是很重要的。作为医生,是需要十分注意的。虽然亢害承制,它是从运气里面讲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引申到人体的生理病理方面来。作为自然界的大规律。运用到人体上,同样是合理的。我先念一下这一段。

黄帝曰∶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也。制则生化, 外列盛衰, 害则败乱, 生化大病。

这个“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这样一句话是需要背下来的。不背下来也行,记也记得住。不就这么几个字吗?

下面我串讲一下这段的原文。“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地理应六节气,地理有它的位置,地理的位置和天气的六节是相应的。就是将的这么一个问题。把天气和地理的位置联系起来。六节就是把一年分成六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大致包含四个节气,天一六为节,这样的话,有六六三百六十五日。就作为一年。天一六为节,就是六气,就是讲的五运六气的六气。也就是六个时段。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气,所以有初之气,二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六之气叫终之气。我把三、四没有排行。就是一二三四五六,叫初之气,六叫终之气。终了了,结束了。每年都可以把它分成这六步,每年都分成这六步之气,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每年分成六步。每一步或叫每一气,包含了四个节气。十六二十四个节气,这一年。六节气,这个气主要讲的是主气。五运六气当中有主气和客气,主人和客人。主气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年当中,它这个气是不变的。很年和每年都是这样。第一气都是木之气,都是厥阴风木,第二之气,咱们教材有个表,看下边,48页下面那个图,初之气都是木之气,二之气就是少阴君火之气,三之气是少阳相火,四之气是太阴湿土,五之气是阳明燥金,终之气就是太阳寒水。每年不变,所以谓之“主气”。或者叫做地之气。

初之气        厥阴风木
二之气        少阴君火
三之气        少阳相火
四之气        太阴湿土
五之气        阳明燥金
终之气        太阳寒水
还有一个气,和主气相对的,叫客气。客人的客。客气是每年变,每年和每年不同。当然,六十年一大周。

这就是主气,所以这个“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是讲的地理的位置和一年六气当中的主气的方位和时间,有什么联系问题。方位和自然之气之间的联系问题。六气是讲的天象,地理是讲的地理。它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分析。这是讲的主气问题,不是讲的客气。主气还是比较简单,年年是这样嘛。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终之气太阳寒水,年复一年如此。

下面说,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这个显明之,显明本来这个字的意思,显明是太阳出来叫做显明。实际上这具体所指的是二月份,二月份,阳气上升的月份。如果按十二地支来算的话,它是把寅时定在正月。寅时属于正月。正月是阳气初升,寅为阳气初升,所以把寅时确定到正月。它不是把子时确定到正月。寅演万物之始。万物开始是寅时是上升。把寅时定在正月,卯时就是二月。这个“显明”是指的二月。阳气上升的这个时间了。显明之右,就是古时候计算天体的认识方法问题,它把这个天体的运行,我们现在认为天体的运行,是说地球绕着太阳走,是从西向东运转,从西向东运转,我们老讲太阳从东升起来,可是古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认为天是动的。他认为天是从左向右旋转,和现在的认识不是一样。因为它反正相对运动,古人就把地认为是不动的。我在这是稳的,天在那里转。实际上是地球从右向左转。或者从西向东转。但是古时候认为地是不动的。是天从东向西转。

教材上有“退行一步”的注释,退行一步是说古代天文学,把自东向西称为“进”,而自西向东就称为“退”。六气的运转方向是自右而左,所以就称为退。这时个运气当中的理论,它联系到天体的问题。君火之位。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就是到三之气了初之气是木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就是少阴君火,再往下进行,发展一步,就是少阳相火。治之,就是当令,就是主治。或叫主政,或者叫政令,在《内经》里头都是这些话。治之就是它当令了,到三之气,就是少阳相火当令。所以叫“少阳治之”。

复行一步,土气治之;火生土了,是四之气了。再复行一步,金气治之;金是五之气了。再复行一步,就终之气,讲水气治之。还是讲的一年六气,如果再行一步,就又回到第二年的春之气,木气治之。木气治之完来就君火治之。它这么转了一圈。讲的六气的循环往复。

下边要讲的,那才是我们选这段的基本意思,要选什么呢?要说这些话,要说:“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承是承袭、接着、顺下来,我们现在说继承的承,就是接下来。对不对?这个也是既有接下来的意思,又是有相互制约的意思。顺下来就制约它,所以用袭字,承袭,相火之下,水气承之;相火是一种火热之气,接下来怎么样呢?就有水气承之,接下来就是水气。换句话说,如果是相火过亢的话,接下来水气就要制约它,水是克火的嘛,如果相火不过亢,水就接着走而已,并不克它,不发挥重大的制约。或者起码表现不出来制约的作用。一旦相火过亢了,水气制约的现象就明显了,就有制约现象了。这也是自然界的一个平衡,自然的调控过程,自然界就得有这个调控过程,要没有这个调控过程,这自然界也不可能存在了。起码宇宙看不到了,人类出现不了了。只不过人类也是应该有这个过程,也有一个自我调控,所谓稳态的这么一个状态。当然,人的这个自我调控的能力,是很脆弱的。相对自然界而言。这个调控能力是很脆弱的。只不过是这样。但是它也有一个调控的过程,所以相火之下,水气承袭它、制约它,所以“承”这个字,叫承袭,叫接续,叫相随,叫制约。还有很多这方面的意思,都有这样的意思。所以叫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总之,是水随着火,火亢了,水就制约它。火要不亢,就表现不出制约。当然实际上也还是制约。

水位之下,土气承之;这是五行相克的关系,水是寒水之气,那得由土气来制约,土克水嘛,

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属木之气,所以土位之下就由风气接下来。

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风属木之气,风气过盛,金气就克制它,平时金气也克制它,只不过不显露,如果风气太盛,就要金气克制,这个自然规律有这种现象。大家注意到没有,有时候刮风的天气,刮风天一般下午四五点钟刹风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为什么呢?四五点钟就属于金气盛了嘛,三点到五点就是申时,五点到七点是酉时,所以酉时到天刚黑那段,那就是金气盛了,一般的风就该刹风了。如果刹不住,那继续刮,这也可能。但是总之,是要有制约的时候,最后还是得制约住。所以风位之下,金气承之;

金位之下,火气承之;火克金嘛,讲到这,我就想到了,金位之下,火气承之;你们看到,这明明是用火气来制约金气的,免得金气过盛。制约这是一种正常状态,在正常状态下,火气就在制约金气,一旦金气过盛,火气就加大制约力,就把它制约下来,继续保持它的稳态。讲到这句,我就想到,有的中医朋友在写论文,说燥邪就是阳邪,为什么呢?其中很重要的依据,就是燥邪就伤津液嘛,我在讲《阴阳应象大论》的时候,曾经提过这个,就是说凡上阴的就是阳邪,在错误的印象的前提下,推导出来的。说燥是阳邪,再引证经文的话呢,就引证这个,你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金就是燥之气,所以说燥之气就是火之气,我就见过这样的文章,在杂志上还发表了,也不知道是哪个专家审的?就让它发了。这就引证错了。人家明明说,“金位之下,火气承之”,说火是制约这个金气的,不是一回事。他理解为金是燥之气,燥气和火气是一回事,正好是把意思,引证经文引证反了,火克金嘛,怎么说金就是火了呢?对不对?就说那上面,火气之下,水气承之,那你就说火就是水了。这不好这么认为吧?正好把意思理解错了。所以“金位之下,火气承之”。

君火之下,阴精承之,这是讲的六气相互承袭、相互制约,这一种正常的都是这样存在的。

帝曰∶何也?说为什么呀?为什么要有这样相承、相袭呀?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六气当中,如果哪一气过亢,这就是灾害,在自然界就是灾害,在人体就是病态,什么气过亢就是病,六气,在五运六气讲的是风,风寒暑湿燥火,火是有两个火,君火和相火。亢则为害,承乃制。只有承袭它,制约它,这就是正常。承也是制。但是这就是讲的正常,因为过亢就会为害,所以有承袭,必须有承袭,有承,有制约,这是六气发展的客观存在的规律就是这样。过亢了就成灾害。必须要有个制约之气存在。这就是正常。所以自然界存在的,就是有亢,有制约。制约就避免它过亢,没有制约这就事情不存在。没有制约的事物就不存在了,所以制约是正常现象。

“制则生化”,有六气,有相互制约,才有生化,万物的生生化化,才有“外列盛衰”,外列就是表现出来,事物的有盛有衰的自然过程。生长化收藏的过程。寒暑燥湿风的过程,不可能一个劲地火,总在那里热,那是不可能的。必须有寒水之气制约它。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都是一种自然规律,所以只有制约它,才能表现出来正常的客观规律。自然界有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天气当中有寒暑燥湿风的正常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长夏湿,这样一个自然的不断的运转过程当中,之所以有这样正常的不断的运转,不停顿地进行者,那就是由于有生有化。之所以有生有化,就是因为六气当中有相互制约。避免它过亢。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个制约,

“害则败乱”,亢则害嘛,过亢了,没有制约之气的的话,那必然败乱,自然环境,自然界,那就出现特别异常的现象。“生化大病”,这个,生化系列,生化一切生化过程,就要出现大的危害,病也是危害。当然你要说在人体上,危害就产生了疾病,那也对,但是这个“病”的本义,它是讲的危害的意思。害则败乱,就产生了很大的危害。避免用字重复,它说害则大病,其实也是个危害。因此说,万事万物不能没有制约,假设没有制约,那就出现天塌地陷,自然界来说,天也没有了,地也没有了。那就谈不到一切生化问题,“生化大病”。换句话说,也就是不能生化了。其实这句话,重点是最后那么一句话。“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它是讲的五运六气,六气当中必须互相承制,这才是正常现象。如果过亢,那就是病态,只有有了制约,才能使它恢复到正常,有了制约,才能有正常的生化,才能有寒暑燥湿风的周期变化,自然界才有生长化收藏这样的规律。而表现于外,叫“外列盛衰”。春天表现出风,夏天表现是热,这都是盛衰的现象,秋天表现出凉,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收敛,这也是盛衰的现象。如果失去制约,那就败乱,一切紊乱,生化也就不存在了。生化也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于不存在了。当然,这是严格的推论,这人类所经历的这些个时段里头,生化一直在进行着,生生化化,事物一直是在发展的,所以我说,最后一句话要把它背下来。也就一句话,很重要的。不要误解。

今年我记得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考的这个叫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不是内经专业的,考其他专业,比如考内科、考妇科,他们要考内经课。我记得我就让他解释一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外列盛衰, 害则败乱, 生化大病。你给我解释一下就完了,也有一半的学生解释不上来。那是博士入学考试呀。所以说,我们还应该知道这些东西,这很基本的中医道理。我们用这些道理来看病的。

【理论阐释】
49页。“亢则害,承乃制”的力量及其意义。在正常情况下,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界,处于阴阳五行的动态平衡之中,但是由于阴阳的相互对立消长,故一方偏盛必致一方偏衰,而五行的相克互制也会出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的这种现象。那么就导致了平衡系统遭到破坏,这种遭到破坏,就是所谓的“亢则害”。也就会出现害则败乱, 化生大病。但是咱们教材提到了,自然界等,具有内稳定能力的复杂系统来说,对于这个复杂系统来说,其内在的自然力,能够做出自我调节,以克服失衡的状态。经文所说的,“相火之下,水气承之。”等等等等,它互相承制嘛。这就是一种自我调节。也是就是制则生化,上面也就是制,才有生化。

“承”也就是制和承。那么这正是指自然界的这种条件功能。关于“承”,你看王履在《医学溯洄集》里面有解释,《医学溯洄集》说,

“承,犹随也,然不言随而曰承,以下言之,则有上奉之象,故曰承。虽谓之承,而有防之之义存焉。亢者,过极也;害者,害物也。制者,克己之胜也。然所承也,其不亢则随之而已。故虽承而不见”

“承,犹随也”。也就是随着的意思。“然不言随而曰承”,虽然是有随的意思,但是不把它叫做随,而把它叫做“承”,“以下言之,则有上奉之象”,“承”是在后面,在下边。在下边来说,它有上奉的意思。“故曰承”。虽谓之承,而有防之之义存焉”。有防止的意思。虽说是承,是相随,但是又有防止的意思存在着。亢者,过极也;害者,害物也。制者,克己之胜也。然所承也,其不亢则随之而已。”前面一气它不亢,也就随之而走了,随之而已。故虽承而不见,虽然它也是在制约着它,但是看不到。因为前一行,前一气,没有过亢,随之而已,故虽承而不见。“既亢”,如果上面那一个气过亢了,“则克胜以平之,承斯见矣”。承的这种情况,制约这种情况,就可以看到了。

王履《溯洄集》又说,“盖造化之常,不能以无亢,亦不能以无制焉”,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造化,不能以无亢,它不可能不出现亢,也不能没有制约,这就是规律,这个六气变化过程当中,不一定哪一气就亢起来,这是正常现象,你说的不亢那也不正常,它总是在不断变化,当然有不及就有过亢,这是正常,这是肯定要出现的,但是也不可能没有制约,要没有制约它也就不对了,自然界就不存在了。社会就不存在了。所以说造化之常,不能以无亢,亦不能以无制焉。盖

“造化之道,苟变至于极,则亦终必自反,而复其常矣”,假如变化到极点,物极必反,还得恢复到它的常规什么来。这些话讲得都是很生动的,所以我把它读一遍。

你看,张介宾在《类经。运气》类,因为这个《六微旨大论》是运气里面的。我说了,《素问》七篇大论之一,所以张介宾在《类经。运气》类里面,对这段话有解释,说“盖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乖,而强弱相残矣!”,乖也是失常,强弱相互克制,阳盛则伤阴,阴盛则伤阳。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而强弱相残矣。"故凡有偏盛,则必有偏衰,这一气偏盛,那一气,被相克制那一气就先衰,“使强无所制”。“使”是假使,假使强者没有所制约,“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乖乱日盛”。那紊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过甚之气就害它所胜之气,比如说木气太盛,它就可以过分地伤害土之气,在这种情况下,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如果木气过盛的话,其下者必有金气相制约,必从而制之它。“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此天地自然之妙,真有莫之使然而不得不然者”,这是规律,“天下无常胜之理,亦无常屈之理。”事物总是在那里不断变化的。盛极则衰,物极必反,亢则害,承乃制。所以这是从自然界的这个大道理当中,来引申,从医学理论来考虑,我们在治病、诊断、用药,都应该想到这些问题。不要过分,特别在养生上,也是这样。不要说什么营养好,就没完没了地加什么营养。加到一定程度,肯定变成坏事。所以都是这样。

【临证指要】
教材50页,【临证指要】,亢害承制理论的临床意义。讲了它的临床意义。这个临床意义,在第二个自然段说,金元医家刘完素,对亢害承制理论有深刻而独到的阐发,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里面,讲了这个理,“亢害承制”,特别讲的那个“亢则害”,它常常出现一个假象,他把“亢害承制”引申到疾病的一些假象上去,也可以,本来“亢害承制”是正常现象,但“亢害承制”这种现象,在疾病当中可以出现假象。比如火热之极,大热之象,结果表现出来可以似水,火极似水,他说这也叫“亢害承制”,物极必反。其实本质还没有变。他所说的假象,那必然火极似水,它还是火极。但是它是可以引申到这方面来。所以,,理论临床意义的第二的自然段,讲的刘完素这样等医家的认识,它是从假象上来说的。他说,“下利清水色纯青”,《伤寒论》所说的那个情况,他说“大热至极”而出现青色的大便,青色,黑色,黑色是水之色,火极似水,它也是用“亢害承制”来解释这种现象。我们知道,他所说的假象就是,一般所说“亢害承制”,从自然规律,正常规律上讲,是这样的。他从假象上,解释临床的运用,也是他的一个理解。

在对于“亢害承制”的这个理论,在临床的治疗上应用很多的,教材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续名医类案。恶寒》这个节里的,教材51页,戴思恭治诸仲文火极似水案,把这个病案看一下。应该说火极似水,也是说物极必反,火极了而水气的现象。但是这是个假象。

松江诸仲文,盛夏畏寒,(大夏天的怕冷的厉害),医学三基常御重积(穿得很厚,几层衣裳),饮食必令极热始下咽(冷得厉害),微温即吐(如果吃得不是很热,他就要吐出来,别的医生一看到这种寒冷的样子,就给他热补,怎么用热补法呢?用“胡椒煮伏雌之法”。胡椒是热性药,这1个伏读成[fu1],就是孵小鸡的那个[fu1],伏雌就是孵小鸡、孵卵的那个母鸡,就叫伏雌。也就是用胡椒煮这个母鸡,煮鸡汤喝,它不是喝鸡汤,连鸡肉也吃了。所以“投以胡椒煮伏雌之法,日啖鸡者三(一天吃三只老母鸡),病更剧(这回更怕冷了)”,请戴思恭来诊病,戴思恭先生讲,说“脉数而大且不弱(脉很数而且大,同时并不弱),刘守真云(引刘完素的话说),火极似水(说这是火极似水),此之谓也(不是真正的水,而是火热盛),椒(胡椒)发三阴之火(看来三阴是指的主太阴脾经),鸡能助痰(鸡能生痰,三阴是脾,脾也是生痰的。煮三阴之火,鸡本身又能助痰。),只益其病耳(用胡椒煮伏雌,只不过使病情加重了,把邪气更加加重起来,补益邪气了),乃一大承气汤下之,昼夜行二十余度(这一天下来,拉了二十余次),顿减纩之半”(纩读音为狂,本意是充塞的意思,两意,看咱们怎么解释这个字。一个作为充塞解,一个是在棉絮解。这个好像两个理解都可以。如果昼夜下二十余度,减去充塞子邪之半可以;如果是泻下二十余度,把原来盖的衣服减去其半,棉絮,这些衣服,减去其半,也可以。不知道戴思恭的原意,或者说《续名医类案》的原意,是指的哪一个),后以黄连导痰汤加竹沥饮之。(之后用大承气汤泻下之后,病情有所缓解,再用黄连导痰汤加竹沥祛痰,一方面祛热,一方面祛痰),竟瘳(这样就治好了。)”。

所以这个病例,还是很有启发的,这么寒冷,这么怕冷,吃鸡汤凉了都要吐的人,结果用大承气汤给下了,为什么呢?看来关键他是抓住他的脉了,脉数大但是并不弱,如果数大而弱,那是虚阳浮越了,恐怕就不好用大承气了。咱们教材最后说,这些医家,都是运用了“亢害承制”的理论。以治疗急重疑难杂症的范例,应该说掌握着一理论,对临床辨证论治是甚有裨益。有很大的好处。这是“亢害承制”所举的一个戴思恭的病例。

讲了这一节,第三节《六微旨大论》“亢害承制”之后,我们就把阴阳五行的问题,作为这一章,就讲完了。这章讲完了,教材下面有一个“小结”,这个小结,就是把我们这一章所讲的具体内容,大致的都个它勾勒了一下,在复习的时候,各位应该参照着重点内容了进行复习。同时我在讲这一篇的时候,也提了若干段,是需要学习《内经》的时候背的。你千万不要等说以后有时间再背,你要学《内经》的时候,就在学习《内经》的这个时候背,以后的时间,还未见得有现在的时间充裕。而且有的时候,当然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老师出题,有些东西就是让你,不是让你背,让你填空也行,你就给填吧,其实不背那字准填错了。你从你自己的理解填来填去,就不准确了。所以有些东西是需要背诵的。需要熟记的。这在临床上才有用处。就如同我在前面讲课讲到的。说这个病人想唱歌,你如果没有记住脾在声为歌,你不可能想到这病人想唱歌,想唱歌就想唱歌呗,他还想笑,他还想哭呢,你这么一想就没什么意义了。你必须把那个记熟悉了,别的问题不大,就是想唱歌,歌在脏为脾,你得考虑治脾的问题,你不熟,没法,《内经》这么多字上哪翻去,是吧?病人来了找找《汤头歌诀》,还好找得着,要找《内经》理论,我告诉你,你不熟悉,就不可能用得上。这是阴阳五行这一节,我们就讲到这里。

【完/47: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3 16: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