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1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02集《黄帝内经》的成书、流传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09:0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NjY3NTA2MA==/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我在讲《黄帝内经》这门课的时候,使用这个教材,基本上是按教材的顺序来讲。有些时候呢,可以离开一些,反正书本在这,大家可以自己来学习。

教材上第一页,首先讲的是《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然后是流传。到第五页才讲了《黄帝内经》的书名的问题。我现在就先从书名讲起。我想这样更便于大家学习。这回《黄帝内经》都流传了,《黄帝内经》是什么还是不大清楚,恐怕对认识过程不是太好。所以我先讲第五页。《内经》书名的含义问题。也就是《内经》书是怎么来的?《内经》书为什么这么叫?

叫作《黄帝内经》,你看我这书,对不起,这很旧的,这是我念破的至少是第四本。叫《黄帝内经素问》;这一部叫《灵枢经》。也就是应该叫《黄帝内经灵枢经》。这书名为什么这么叫呢?它首先是要叫黄帝,其实下面我们会再讲的,这个不是黄帝写的书,但是不是黄帝写的书,为什么要叫《黄帝内经》呢?这是一个托名的问题。假托,假托黄帝,假托黄帝有什么好处?因为黄帝是中国文化的始祖,祖先嘛,起码中国人是这样。外国人我们有调查过。对祖先都是非常崇拜的。对不对?中国人都特认祖宗,是不是?这是优点。那黄帝是我们文化的祖先,所以作为文化界的很多东西,就加上黄帝二字,假托,好流传,大伙信任,嗯,这黄帝的东西。所以这是一个假托。

黄帝是怎么回事?黄帝,据现代的研究,《中国通史》专家认为,黄帝是中国古代氏族社会的一个氏族,有血缘关系的那个氏族(或者说那是一个历史的时代),很大的一群人。那个族叫黄帝族,但是在后世,逐渐就把黄帝给它比喻为一个贤明的君主(一个代表吧),把这个氏族创造的一切的东西...。黄帝作为一个人看怎么看呢?你看,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五帝第一帝就说的是黄帝。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所以现在我们常说轩辕黄帝。下面对黄帝的描写,司马迁的描写就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说黄帝生而神灵,生下来就非常灵敏,有神灵。弱而能言,年龄很小就很善于言词,幼儿徇齐,年纪很幼,想问题就很周到,思维很敏捷,称徇齐,长而敦敏,等到年龄长大一些了,就是很敦厚,很聪明,敏是敏捷,成而聪明,年龄长成,他就很聪明。那《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是怎么描写的呢?全一样,只有一句话不同。《上古天真论》这么说的,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内经》上最后一句话,叫“成而登天”,说成长以后,登天子位。看来《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这样描写,可能是这个作者在写这几句话的时候,可能是从《史记》那而来的。这关于黄帝。

还有他说,黄帝不是姓公孙吗?可是又说黄帝是姬姓,为什么说是姬姓呢?因为他长时间地居住在姬水这个地方。过去人们居住在哪,就以地址为姓的先例。长期居住在姬水,所以说姬姓。后来又传说故事当中,黄帝和炎帝战于阪泉,打完仗之后,两个族就融合在一起了。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所以炎黄子孙,这是这么下来的,是两个氏族打仗来着,打仗完之后就结合在一起了。

当然这历史故事讲的当中,还有皇帝战胜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然后天下诸侯就奉黄帝为天子,说有土德之瑞,这和内经就有关系了吧!说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所以叫黄帝。木火土金水,青赤黄白黑。这不是我们传统的理论,就这么下来的吗?古代时候也是这么观点呀!这个黄帝说是一个氏族,是一个历史时代,但是又把它比喻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说中国的文化是从那开始起来的,起缘的。那都是传说。传说当中说是黄帝那个时代,造舟船弓矢、造车、造船、做弓箭,黄帝时期又有仓颉造字,发明了文字。黄帝要仓颉创造了文字,说还有缧祖养蚕,缧祖说是黄帝的正妃,养蚕就是织丝,织成布,织成绢,染五色衣裳,说黄帝时代养蚕、丝织,织成丝织品,又染五种颜色。那不是文化很发达吗?还有隶首算数,用隶首来研究算数,就我们小学生算的算术,大学生当然也有癌就算术的。还有《岐伯内经》,就是我们现在读的《黄帝内经》。都传说是在黄帝那个时代发明出来的。所以说那个时代,那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本来是一个氏族,或是一个时代,但是人们后来都把它比喻成一位贤明的君主。说在黄帝的领导下,中国文化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语言、文字、算术以及养蚕织布,造舟船弓矢各个方面。有就是说,认为黄帝时代是中国文化发明的创始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宝贵的、是非常受后人崇拜尊敬的那个时代。

当然,前几天大家看到清明扫墓,有不少的国内外的华裔,当然还有中国的领导,到桥山去扫黄帝墓,黄帝还有陵墓,在陕西桥山。西北很多地区都是干旱,或者说是丘陵,草木都很少,可是黄帝陵的周围几公里森林茂密。那个地方水土就没有破坏。那可能是一个是那地方风水选得好,一是几千年来人们再砍伐、再捣乱,他没有上那儿去破坏它。不砍伐,所以那几个平方公里,桥山,一个山头,周围是森林茂密,非常漂亮的地方。这是中华民族崇尚祖先,还给我们保留了很多文化遗产。医学著作为了让它很好的流传,也托名黄帝。所以就叫《黄帝内经》。这是黄帝托名的问题。

为什么又叫内经呢?刚才我说了,在《黄帝内经》同时代,还有其他一些著作,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旁篇》,还有好几部医学著作。刚才说了,那些著作都已经失传。唯独《黄帝内经》存于今世。但是这话说回来,为什么叫内经,叫外经呢?这个“内”和“外”,据考证,没有太多的深意。只不过像现在我们写书,分成上篇,下篇。这样一个分法而已。因为尽管《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这些其他的书没有了,但是在中国古籍当中,不是医学著作,古籍当中来有很多这样的分类方法。比如说庄子有《内外篇》,韩非子有《内外储》,都是以内外来分的。看看这些书它们在分内外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深意,只是分成上下篇,这样一种意思而已。所以黄帝内经的内字,不具备更深刻的含义。

而“经”字,“经”字倒是很重要的。“经”的本意是丝织品的那个纵线,经纬,横的叫纬,竖的叫经。但是纵线又可以引申它就是主干,再引申那是基础的,是最原则的、最重要的,那就叫经。所以在文献上一称为经的,那就是最重要的原理。最基本的理论就在那,就是必须大家所遵循的,这就是经。有就是说,《黄帝内经》是研究人体,是研究医学理论的最经典的东西,最根本的重要的原则。所以把它称之为经。这就是关于《黄帝内经》名称的问题。

《黄帝内经》,我刚刚开头时就讲了,是两部书组成的。一部叫做《黄帝内经素问》,一部叫做《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有八十一篇论文。为什么叫做素问呢?过去的解释有很多种,特别是有一种解释比较容易听明白的,但是有不太实际,不太合适。说什么呢?说黄帝与岐伯平素问答之词,所以叫《素问》。那看来太浅显一点。当然不是太浅显就不对。似乎从深入研究理论来说,不是太全面。到底为什么叫素问呢?我们教材上特别注意引证了《新校正》的话,《新校正》是什么呢?《新校正》是宋代时候校正医书,就叫《新校正》。《黄帝内经》里头也有《新校正》。代时候校正医书书籍叫《新校正》。《新校正》关于《黄帝内经素问》素问这个名称,它做了一段的论述。在教材第五页,引《干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气都没见到,那是最古老的时候;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初,这宇宙之间它有气。
太始者,形之始也;叫太始,出现形体了;不但有气,而且能成形了。从那就叫太始。
太素者,质之始也。太素呢,不但有形,而且有质存在,质开始了。素是质的意思。
《素问》就是问,还是学问的意思。素就是质,因为研究质的问题,研究什么质呢?看来就研究人体的质。人体的质是什么?体质、气质,生理、病理都有质的存在。有了形质存在,才有其他一切可言,有了形,人的人体,才能研究人的其他学问。说“气形质具”,气、形体、质都具备了,“而疴瘵由是萌生”。疾病才开始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这是《新校正》说为什么叫《素问》。《素问》,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人体的生命规律、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等方面的规律,所以叫《素问》。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书的命名。

还有关于《灵枢》的问题,《灵枢经》这个书的命名是有个流传过程,就这两个字来说,灵就是灵验,枢就是枢纽,有就是说,它里面讲的主要是讲的针刺经络穴位的问题。是针刺治疗疾病,经络对人体来说作为一种枢纽,用起来非常灵验,可以理解为是《灵枢》。但是我刚才说了,这个书名是有几个转变。一开始做为《黄帝内经》,《素问》这部书有九卷,《灵枢》也有九卷,古时候论卷,《素问》有九卷,《灵枢》有九卷,《灵枢》这九卷当时没有什么名称,就是九卷书,所以当初这个书名曾经叫过《九卷》。刚才我引证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原序,他说撰用《素问》、《九卷》,《九卷》就是《灵枢》。

《灵枢》这个名字是后人给起的,中国卫生人才网从这个名字上看来,它还有道家思想的意思。所以人们说是王冰把《九卷》改名为《灵枢》的,有这么一个说法。总之,《灵枢经》的意思,是从《九卷》(当然还有其他的名字,下面我们还要讲的。)转过来转成叫《灵枢》。很可能是王冰改的,王冰是信道教的。说起王冰,这就是我们要谈的,我们现在所读到的《素问》就是王冰整理的。要不经过王冰整理,说不定我们现在也读不到,早已经失传了,这是很有可能的。王冰是唐代人。

这就是关于《黄帝内经》的书名。它是一种假托,因为黄帝是中国文化之祖,假托黄帝之名,这个书分为两部,每部各有八十一篇文章,为什么各有八十一篇文章,九九八十一,九为数之极,没有再大的了。再大就是十,十是一十,又从一开始了。所以从中国的传统概念上,九是数之极,九九八十一篇,表示我这个医学理论,是天地人无所不包,最完善的东西。所以两部书,各取八十一篇文章,恐怕当初选定八十一篇文章作为一部书,他有这个意思。这是关于《黄帝内经》的书名问题。

下面我们开始讲教材的第一页的问题。《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以及作者的问题。这个我就概要的来说,《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自古以来有三种说法。

《黄帝内经》就是非常伟大的书,所谓三坟之书。就是黄帝、伏羲那些个文化,那个叫三坟,最大。黄帝之书是三坟之书之一。就是说那是黄帝时代写的书。别人写不了这么高明的著作。说是黄帝所写的书,看来也不是太可靠。因为黄帝那时代,文化创始的阶段,没有可能写成这样完善的医学著作出来。

春秋战国时候的著作。有没有可能呢?有可能。因为我们读《黄帝内经》,一百六十二篇文章里头,确实有些篇的文章,从文字、语言、用词,以及它所涉及到的社会背景,确实涉及春秋战国时期,因为一百六十二篇文章,有些文章看来是那个时候的。话说回来,文章可能是那时候的文章,因为春秋战国本身就是几百年吧,可是从《黄帝内经》那些著作里边,有一些甲篇和乙篇在学术观点上不同,在用词上考据,在语言上,前后可能差几百年。甲篇是前几百年的东西,乙篇用的话是后几百年的话。所以相差时间很长。
非一时一人之作。
春秋战国这几百年,这些文章是有可能的。但是它没有形成一部书。为什么说没有形成一部书呢?换句话说,那几百年当中所形成的东西,它不可能是一个人写的。所以有一个最简单的结论,非一时一人之作。《黄帝内经》不是一时之作,亦非出自一人之手。从内容看,它前后可以有几百年。


但是到底应该是什么时候成的书呢?文章可能是春秋战国前后几百年,什么时候把它汇集成册?也就是说《黄帝内经》是论文汇编,经过整理把它编出来的。什么时候编成作为一本书出现的?这个就是要研究的问题。

我们从教材上也可以看到,讲了这些方面的问题。《黄帝内经》这个书名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这在教材的第三页。《汉书.艺文志》的作者是班固。班固是根据《七略》这部书,“删其略”而成的,《七略》这部书是什么时候的?这不就考虑到我们所见到的《内经》这个名称是什么时代吗?《七略》这部书是刘向和刘歆父子,作为图书分类目录来做的。刘向和刘歆父子领导这项工作。而分工来校正技术类,医技类包括医药类的这个人是李柱国,李柱国校医书的时间,校方技类,也就是医药类,时间是西汉成帝河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我们从这个推论,当然也是一种研究,一种推论,这推论还可以有讨论,也还确实有些专家,有别的看法。我们从教材研究上,专家们研究,认为这个还是比较可信的。是李柱国校方技类的时间是西汉成帝河平三年。换句话说,《黄帝内经》最晚它也得在公元前26年就成书了。不然《七略》上不可能写,《汉书.艺文志》也不可能写,是不是?《艺文志》还是科技。艺还是科技类,艺文是科技文化这类,志其实也是种目录,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同样是写的书的目录,目录的东西,那么我们从这看到,从《汉书.艺文志》上看到了《黄帝内经》这个书的名字。《汉书.艺文志》是从《七略》来的,《七略》是刘向和刘歆父子,主持的图书分类,图书分类这个工作当中呢,方技类,就是医药类,医药类是李柱国分工负责写这个目录,而李柱国在分工写这个目录的时间,可以考证,是公元前二十六年,所以我们说,《黄帝内经》最晚在公元前二十六年就已经汇聚成书了。是不是,在目录学上见到了。这是说《黄帝内经》成书的下限问题,而上限在什么时候呢?最晚是那个,最早是什么时代、什么时候就成书呢?说不晚于公元前二十六年就有这个书了,最早应该在什么时候呢?我们教材第三页,经过一段的分析和论述,认为最早也早不过司马迁写《史记》那个时候。为什么呢?司马迁写《史记》记载得很详细。关于医学的专家里面也记得不少,什么《扁鹊仓公列传》,我们大家都学过嘛,那不就《史记》里头的文章吗?《史记》里头记了不少的关于医学的公乘阳庆、仓公、扁鹊,记载了不少这些,可是就是没有记《黄帝内经》,如果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有《黄帝内经》这部书问世,我们想司马迁肯定要把它写到《史记》里面来了。因为其他的一些医学家那些著作还没有《黄帝内经》怎么大的分量,他已经收录进去了。所以说,《黄帝内经》这部书最早也早不过司马迁写《史记》。因为司马迁时候写《史记》他把全国的很多书都收罗过来写的。他又没有收到《黄帝内经》嘛!所以说,早不过司马迁写《史记》,司马迁写《史记》是什么时候呢?司马迁写《史记》不是入狱的时候写的吗?在监狱里写的。他什么时候入狱的呢?是公元前99年,是不是呀?也就是说,《黄帝内经》这部书,在《史记》里没有,可以一般的说,是在写《史记》的时候,这部书还没形成,而写《史记》什么时候?公元前99年。这样的话,用这样一种推论,当然是推论了,还得研究吧,我刚才说了,还有些专家另有看法。还有从别的角度来研究。这样推论的话,《黄帝内经》这部书最早的出现时间,也不可能早于公元前99年。最晚出现的成书的时间,也不会晚于公元前26年。就在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26年这段时间,《黄帝内经》这部书问世。中国医学,中医形成为单独的一个学科。

除了这样的一个基本的推论之外,我们在教材里头也写了,还有一些其他的旁证材料可供参考。比如说,1973年,在马王堆3号墓所出土的简帛医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脉法》《导引图》等十四种医书。这些医书存在墓里面,墓主人是谁呢?是西汉初年封于长沙的軑侯利仓之子。下葬的年限十什么呢?是汉文帝十二年,是公元前168年。也就是说,是马王堆3号墓所出土的,这些医学文不会不会晚于公元前168年。因为下葬时间是前168年。但是这些文献我们看到很简略,从医学角度看它是很简略的,就从经脉来说,它是《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我们大家熟悉的《黄帝内经》里面,关于经脉占主导的地位的十二经的理论。最完善的是《灵枢经》的第十篇《经脉篇》。它是讲的十二经的理论。这十二经既分成了阴阳,又分了手足。阴阳、手足同时又和脏腑联系,对吧?手太阴肺,手太阴之脉,既有脏腑又有手,又有经脉,同时又是十二经,可是3号墓里面出土的没有这么完善的名称。叫《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它是十一条经脉。我们看到十二条经脉是比较完善的。和三阴三阳都比较好配合。和手足也好配合。因此,从医学理论粗略与完善来看,《十一脉灸经》这个理论,肯定要早于十二经脉理论。是不是?十二经是完善的。学术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完善。十二经理论是很完善的理论,我们一直沿用到今天。还是十二经的理论。可是3号墓的资料看来,那些文献要早于《黄帝内经》。当然它那个下葬的时间,是公元前168年吧,作为一种旁证,它是早于《内经》的。

后来,我们再从《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来看,全书一个重要的学术特征,是广泛深入地运用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黄帝内经》这个学术理论当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广泛地运用了阴阳和五行。我们在很多篇,几乎每篇都涉及到这个问题。而阴阳五行的理论,它是一种哲学思想,从中国的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到,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它们都有古老的源头。并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之内,各自是独立发展的。阴阳和五行是独立发展的。阴阳和五行这两个学说的结合,或者说,这两个学说的合流,是始自于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邹衍,战国末期才开始合流起来,这一些过内容从战国末期开始流行,因此,我们《黄帝内经》这么良好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它肯定要在战国末期之后,才能成书的东西。不然的话,这种思想不可能那么完善的。应用到《内经》学说里面来的。换句话说,我们从《内经》里面可以看到,《内经》所采用的,正是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之后是汉代。《内经》所采用的这种阴阳学说,正是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因此说,《黄帝内经》这部书的形成,我们现在把它定到西汉。这个时代形成的书籍。而且这个书它所收录的,这一百六十二篇文章,前后可以相差几百年,这个是单独研究的学问。这是从文字方面,从它反映社会背景方面,从语言特点、音韵学特点来考据,这一百六十篇文章,前后也相差几百年,这是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问题。

我们就大致做了这样的一个介绍。下面想初步谈一下《黄帝内经》的流传。《黄帝内经》有两部书。第一部是《素问》。《黄帝内经素问》这部书,虽然张仲景在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是用《素问》和《九卷》,都是他重要的参考书。但是在流传过程当中,古代的传、抄写,刻在竹板上,或者是用纸张,当然条件比较差,传写当中经常有散失、有错乱,所以到唐代的时候,这个本子就比较乱了。多亏了唐代的王冰,号叫启玄子,你看那个号就知道是道家的号,叫启玄子。王冰在唐代的宝应年间,他面对着残缺不全的《素问》的流传那个本,感到挺苦恼,他到他的老师家张公家去,看到一本秘本,此为秘本,秘不外传之本,他看到张公的秘本执业药师非常好,或者相对来说,比其他的流传本要好,他就以“张公秘本”作为蓝本,参校着其他的版本,做了整理、注释及编次。编排次序,因为原来的篇目也比较乱,有的同一个内容两个篇名,有的同一篇名两个不同的内容,有的句子也念不通了,他需要以“张公秘本”为蓝本,参照其他的书,其他的版本,做了很好的整理。所以这个书的名字叫做《黄帝内经素问》,又注明是王冰次注。王冰次注就是王冰编排次序,次是次序,注,就是加以注解。本来就是原文,王冰现在有很多注解,你看,就是以这个版本。这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本子。上面那个大字就是《内经》的原文。下面那小字就是王冰对这原文的注释。这是现在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就是经过唐代王冰整理的。所以王冰这个本子是有相当的权威性。除此之外没有完整的《素问》,尽管刚才我说《太素》比王冰还早。杨上善比王冰早,但杨上善是把《内经》《灵枢》、《素问》根据内容分类了,不是按原篇下来了。所以现在我们能读到《素问》,应该感谢王冰。

王冰在他整理过程当中,有的地方念不通他要改,还要注,还要整理,人家王冰在整理的时候,原来的字就是用黑笔、墨笔,他自己改的那地方,他用朱笔,朱砂的写成红色。表示说我很负责任。原来是这样,我改的,我就改成红字了。可是在传抄过程当中,几百年下来,红字也给抄成黑字了。所以尽管我们现在看来有些字,原文的字可能是王冰改的,那是猜测,有的很明显知道是改的了。有些就看不出来。所以哪是红笔王冰改的?哪是原文的?一时也分不太清楚。因此,《黄帝内经素问》我们读到的是王冰的本子。那是最早的。王冰搞的最早的。当然我们现在读不到王冰写的那本没有了。

现在最早见到的版本,大概是明代的版本。图书馆有线装书。《素问》还是一直流传下来了,但是有一些丢失,王冰把这个《九卷》改成二十四卷,其中第七卷就丢失了。到宋代之后,又有人补上了几篇,补上两篇,叫做《素问遗篇》,遗失了,所以补了两篇。第七卷丢失,有两篇是后人补的。后人补的就不是《内经》那原样了。补入的嘛!这两篇,叫《素问遗篇-刺法论》,还有一个《素问遗篇-本病论》。加上这两篇是八十一篇。

还不仅是这样,《内经》当中还有几篇,讲五运六气的大论。讲五运六气的七篇大论。有几篇大论,经医学家们、专家们研究,也不是《内经》原来的文章,而是王冰补入的。当然王冰补入这七篇大论,五运六气这个不是王冰自己的著作,也是古时候的,研究五运六气的著作。王冰把它补到《素问》里边来了。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文章是这样一种情况。全书是经过王冰整理过。他当然很负责任,整理的时候,黑笔、朱笔是分的清楚的。同时呢,其中有大论研究五运六气的,后世研究是王冰补录的。并不是《黄帝内经》原来就是这样。但是王冰补入的同样是很古代的,大慨是汉代那个时候的重要的文章。在王冰整理过程之后,构成了二十四卷八十一篇文章。但是在流传过程当中丢失了一卷。第七卷丢失了。后来,宋以后,又给它补了两篇,也就是《素问遗篇-本病论》和《素问遗篇-刺法论》。这是后人补入的,更不是《内经》原文。这是《黄帝内经》。但是毕竟主要的东西都保留下来了。

关于《灵枢》的问题,我刚才说了,在历史上它曾经叫过《九卷》,又曾经叫过《针经》,因为这部书的第一篇,就有针经这个词作为书名。所以后人又把它叫做《针经》。叫过《九卷》,叫过《针经》,还有的时候,还有一段历史在王冰之前,叫做《九灵》,到王冰的时候,后来是把它改成叫做《灵枢》,名称是这样改的。

但是在宋的时候,开始北宋的时候有一段,林亿他们校书,校医书,《素问》不是林亿他们校正的吗?叫《新校正》,医书,《灵枢经》当时已经找不到。现在我们读的是哪来的呢?散失了,散失了以后,高丽国献书,北宋献书,其中献书就包括有《灵枢经》,献《灵枢经》据历史记载是干什么呢?高丽国想拿《灵枢经》来换中国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史书,是治国良策,高丽国进京来想换,当时有的大臣认为不能换,治国方略不能交给他们。但是皇帝最后还是决定换,把《灵枢经》换回来了。咱们过去记载说是献书,其实是人家进行交换。那也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针灸的书籍《灵枢经》,以针灸为主啦。确实那个记载针灸比较多。当然也有很多中医理论吧。那个,流失了,找不到了,高丽国又送回来,交换了《资治通鉴》去。交换对了,不然的话,我们还读不到《灵枢经》。

这是《灵枢经》的历史,但是又有一段时间找不到了,因为北宋之后经常打仗,战乱纷繁的,又丢失了。后来我们现在读到那个是南宋的时候,史崧的家藏本。史崧家里还保存怎么一个。所以史崧加了几个印,又抄出来了。所以我们现在读到的是史崧的家藏本整理的。这就是《灵枢经》名称,有这么个转变,有《针经》《九卷》《灵枢》《九灵》这样一些名称。流传大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下课。

[完/47: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
2 0
  @ME: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09:06:56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大家跟帖中提问,支持王洪图老师,支持黄帝内经.欢迎大家写学习黄帝内经心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1 17:3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