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脏腑关系 一. 脏与脏的关系 1. 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两者为气血关系。气为阳,血为阴。无气则血凝,无血则气散。气行血,血载气。 2. 心与脾 心主血,脾生血。 心阳助脾,脾化生水谷生心血。 心行血,脾统血。 3. 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 4. 心与肾 心属火,主神志,主血脉;肾属水,主藏精。两者体现阴阳水火互济和精血互生,精神互用。 水火共济,心肾相交:正常时心火下降,温暖肾阳;肾阴上济,滋养牵制心阳,不使其过亢。 水气凌心:心火不足,不暖肾阴,导致肾水不化,水气凌心,心悸心慌,水肿。 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肾水不足,不滋心阴导致心阳独亢导致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舌生疮。 心主行血,肾主藏精。 精血互滋互化,精血同源是心肾相交的物质基础。 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功能表现。 5. 肺与肾 肾主一身之水,肺为水之上源。在水液代谢上,肺主通调水道,肾主关门开合。 水肿:标在肺,本在肾,称为水寒射肺,用温阳利水的办法。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肺主呼气。 肺肾之阴互相滋生,为金水相生。 6. 肺与脾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为主气之枢。 补脾益气就是通过补脾土来补肺金,也叫培土生金。 肺不宣降导致湿困脾阳导致水肿,倦怠,便溏。 脾不健运导致水湿化痰导致咳嗽,喘息,吐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7. 肺与肝 肝气升发,肺气宣降。 肝左升,肺右降。这里的左右不是指肝肺的位置而是循环功能。 肝气郁结导致灼伤肺金即木火刑金灼肺导致咳逆,咽痛,气急,咳血。 肺气虚亏导致肝功异常导致抑郁,咳而胸痛,头晕,头痛。 8. 肝与脾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肝气郁结导致脾胃失调,称为肝脾不和,肝胃不和,即木乖土。 脾失健运导致肝疏泄不利导致胆汁不排溢于血中导致黄疸,即土壅木郁。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见脾之病,治在疏肝。 9. 肝与肾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水能涵木,肝肾同源。 肝常有余,肾常不足——肝一般都是实证,肾一般都是虚证。 肾阴不足导致肝失濡养导致肝阳上亢导致头晕痛,易怒,耳聋耳鸣即水不涵木。 肝阳妄动,下劫肾阴导致肾精亏虚。 肝主疏泄,肾主封藏,相火寄于肝肾,相火妄动,封藏失职,而为遗泄。相火不可灭,只能通过滋肝肾之阴去火。 心火为君火---心者,君主之官,故为君火 。心属阳中之阳,肝肾为阴。阳火可灭,阴火需通过滋肝肾之阴去火。 10. 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肾阳不足导致脾阳亏损导致食少,腹胀,腹泻,即火不生土,脾肾阳虚。 脾制水,肾主水。脾阳被伤导致损及肾阳导致水肿。 二. 六腑之间的关系 传化关系,以通为用。 三.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表里相合关系,脏主藏精为阴,腑主化物为阳。 1. 心与小肠 生理上,心火下移小肠,则能受盛分清别浊。 病理上,心移热小肠导致尿少,尿赤,尿道灼热。 小肠移热于心导致舌红疼痛,口舌生疮。 2. 肺与大肠 肺热壅盛导致灼伤津液导致大肠腑气不通 大肠实热导致肺气失于宣畅导致肺气壅滞,喘促,胸满 3. 脾与胃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共同消化饮食。 病理上,纳运失常,升降失司,燥湿不济。 4. 肝与胆 胆汁来源于肝。肝主疏泄,胆主决断。 5. 肾与膀胱 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肾气影响膀胱开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