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22256/Ob/0/sid/XMTU2MzQ5NTg5Mg==/v.swf[/flash]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讲稿如下:
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上一次谈到和法的定义了,和法相对比较复杂。但是认识、理解了和法的含义,有助于对整个中医的治法体系总的精神的理解。因为有些西方人学习中医以后,他们觉得中医是一种,既是整体医学,而且是一种调节功能为主的。这里从他们角度理解“和”的意思呢,有这样的意思,我觉得也有道理,整体性的。和法,所以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我们教材主要是在狭义的方面,而且选取了典型的一部分。比如调和营卫,严格讲也是双向调节,那卫强营弱两方面,桂枝汤证,那(是)彼此相互影响,你必须要双向调节。但现在把它归在解表剂。作为祛邪调正相结合的一种解表治法方(的)内容。有的教材或者参考书把它归入和法;有的教材、参考书把它归入汗法。这里差别实际上也是对理解角度,或者安排角度不同,那关键我们要了解和的一个本质,广义、狭义一个区别。我们现在教材针对了本科学习当中,掌握基本功出发,所以和法写得很简单,因为它还属于一种学术探讨的内容。所以归纳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和解少阳涉及到和解半表半里的治法;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是代表了“平其亢厉”这种方法。“亢厉”实际上是不平衡,失衡的意思。这是分为三类了,是通常一个用法。
五、温法
温法。温法这里是指的温里祛寒。通过温里祛寒作用,那就是说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表寒证,在汗法里边已经讨论了。表寒证用辛温解表的方法,这里是局限于一种里寒证。那讨论到里寒证,首先第一位的是要注意寒是哪里来的?它适应病证当中要考虑里寒证了,里寒证首先是引起这里寒证的原因、寒邪的产生来路在哪里?有从外来的,我们叫它外寒直中。直中就是直接进入里边了,伤及内在的脏腑或者经络骨节,就是说越过皮毛这个层次了。寒从中生呢?是指的阳气不足,“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啊、阳虚则阴盛了,阳气不足,阴盛则寒,这样寒从中生,由体质内在阴阳失调而产生的,以此区别于外寒。
因为这两种情况,治疗方法上是严格不同的。针对寒邪的来源:外来之寒用法上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这是我们前人总结的对里寒证治法的一个规律。当然你表寒证还是温散结合,辛温解表;那里寒证,寒邪直中的方,很多都结合温散的方。我们后面要讲温里剂里边当归四逆汤,寒邪直中,越过体表皮毛深入到骨节、经络、肌肉这些层次,那还是要用温散方法。温散,包括就是说像我们温下,温下方法里边的大黄附子汤这一类,那它都要用附子的温和细辛的散,结合温散,它有一种外寒的概念,所以用到散寒,功效有温里散寒这个提法。这是治疗里寒证,针对寒邪来源不同采取的不同治法。
作为定义来说很简单,治疗里寒证了;作为分类来说,就要根据里寒伤损人体阳气,或者内在阳虚产生里寒,两种来源,那阳气虚损的程度的不同划分,寒邪伤阳了,寒邪引起阳气虚损的程度,或者阳气虚损程度引起的里寒程度,这个不同来划分。这是我在前面谈到的病机和治法,有它的多层次特点,这里反映出来了。人体的里寒证,出现最早、最浅的表现是恶寒,我们有时候叫恶寒、畏寒,或者四肢清冷、四肢不温、甚至于四肢厥逆。中医学光这种提法里,有些它反映了层次概念。体表有畏寒的特点,就是说表阳有不足,不能维护体表体温,这已经涉及到阳虚了,那是只能说他表阳虚,再深一个层次,那就是脾胃了,人体后天的基础物质的来源在脾胃,我们有时把脾胃之气称之为,特别脾肺了,称之为后天元气、宗气,先天的元气在肾。那作为脾胃化生不足、脾胃阳气不足,那就造成中焦虚寒。中焦虚寒的表现,它就会产生四肢不温或者四肢清冷,脾主四肢。那这个时候,一般寒冷的足膝以下,四肢足膝以下,按这个标准,看作中焦虚寒的特征。再加上中焦纳运升降,是它生理的主要特点,受纳、运化,升清降浊,我们简称它纳运升降,是生理的主要功能和特点。所以它就中焦虚寒,阳气不足,不能温运、不能温化就会产生升降失常的呕吐、泄泻。气机阻滞以后的腹痛、喜温喜按,那这就成为中焦阳气虚寒这个层次最基本的特点。中医很多道理可以推理的,不是死背的。所以有时候我看到许多学生在,就是一天在背啊,实际上都是可以有逻辑推理的,就我们很少把这一逻辑推理归纳交给学生,当然他就死背了。那你如果再深一层次,涉及到肾阳,心肾的阳气。那心肾的阳气虚衰,涉及到两大问题:一个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张景岳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所以我们又称它元阳,元者,本来的意思,本来的阳,初起的阳,根本的意思;另一方面涉及到心,心的阳气是涉及到“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内经》讲的,也就是说要涵养心神,阳气要推动血液运行,温通。所以为什么《伤寒论》里一提到心肾阳虚,在心阳方面的表现“脉微细,但欲寐”。“脉微细”,阳气温通作用不够;“但欲寐”,不是光想睡,是什么?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呼之乃应、表情淡漠,反映出神衰欲寐,现代翻译把它这个功能“但欲寐”写成神衰欲寐,还是比较准确的。那就是心阳不足,涉及到心神、涉及到心血温通。那这个肾阳,一身热力来源,五脏六腑阳气的一个根源,那当然这个心肾阳虚是阳虚较深层次的。人体阳虚大的分,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表阳不足、中阳不足、心肾之阳不足,三个层次。到心肾阳虚的阶段,他的四肢,就叫四肢厥逆。不是四肢清冷,或者四肢不温了。厥逆就冷过足膝,上面冷过肘,下面冷过膝。当然针对这种不同的层次,你采用温里的方法了,治法的不同了。所以教材的分类:第一类,温中祛寒针对中焦虚寒、中焦脾胃的阳虚。共同特点可以有四肢不温,或者四肢清冷,腹痛,喜温喜按,呕吐泄泻,有的简称吐利腹痛,那是温中祛寒;我们教材写第二层次,实际上是阳虚程度重的心肾阳虚,心肾阳虚要挽回称为回阳救逆,对心肾的阳虚这个阶段,一般来讲中焦虚寒有没有呢?涉及到那个层次,前面个层次也有。所以为什么像四逆汤证主治里边包括回阳救急,这一方的主治里面都会有中焦虚寒的吐利腹痛这种特点,而不同则在于程度严重了,不是一般的吐利腹痛,往往有、可以有完谷不化,火不生土,脾肾阳虚,程度重了。所以我们教材温中祛寒、回阳救逆,首先分这两类。后面温经散寒是区别于寒从中生的,它是外来之寒为主。内在有没有阳气不足呢?有的,但这里一个内生、外来,它有一个程度问题。以当归四逆汤为代表的温经散寒的方,它有阳气不足、阴血又不足,又感受外寒,它有这个特点。所以它是用的是什么?温经散寒,外来之寒温必兼散,所以提法上都不同。所以分类分为三个层次,实际上针对了什么呢?人体阳气不足以后需要温养阳气、温阳祛寒的三个不同层次:表阳、中阳、心肾之阳,这是温法的一个分类。
温法,它是个大法。应该说涉及到我们教材里的很多章节。虽然有一个温里剂作为代表,代表了不同层次。温法的使用,应该看到它涉及到其他各章。也就是说,你比如温阳,补益剂里边将来涉及到;祛湿剂里边涉及到,真武汤这都要温阳,五苓散这也都要温阳,特别涉及到寒湿方面的;泻下剂里边也涉及到,也包括大黄附子汤、温脾汤,所以它仅仅是个代表性的。但总体上我们使用温法要注意什么呢?第一个《内经》上提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也就是说,是用温法要采取柯韵伯讲的“以息相吹,微微生火”的方法,特别在很多需要温补的方,内生之寒,温必兼补,不能急于求成,像柯韵伯他举这个例子很形象。他说以阳虚相当于那个火要灭了,你要使它温起来,要慢慢的,炉火快灭了,你拿煽子去煽,扑,猛一煽,它可能就整个灭掉了,你慢慢煽,微微火就起来了,拿吹火筒“以息相吹,微微生火”,而不是拼命地一煽。他来比喻温阳要徐徐进行,不能急于求成这个意思。这也就是说,今后像肾气丸里边,桂附用量小,当然这是一个原因,它用量小还有其他原因,讲到那个方,再讨论。第二个用于真热假寒证,不可以误用。这真热假寒这种,那就是热厥证,不管是热在气分,或者阳明腑实这类的实热证候,可以发生热厥。在临床上,特别热象到一种极期,可以发生四肢逆冷。那这种时候是由于实热之邪阻滞气机,清阳不能布散,不能布达到四肢所造成的,这是一种假寒现象。你热邪清解了,热湿互结解除了,气机畅通了,清阳能布达了,这假寒现象自然消失,这在临床上要注意的这两个方面。“壮火食气,少火生气”非常重要,哪怕有些丸药的温阳药,都应该不宜量大,特别服用时间长,不宜量大。所以在你想包括像肾气丸一类的,它里面包含有温法吧!对吧!温补嘛。那在国外有些吃得很好,有些的吃得口干舌燥,很多是个量的问题,因为在美国的店里,当食品来卖了,那这类买得到了。所以如果不知道用量,光看主治,哦,这个很好,温补,治疗肾虚。如果掌握不好用量,针对体质要控制用量,那适合久服,这弄不好,可能它他会有副作用。咽干口燥,热象则上来了,这就没有遵守那种“壮火食气,少火生气”。食气是消耗这个气,太过反而伤气;少火,生理之火、微微生之火,那这种火是产生气,是温补阳气的,使用当中要注意这一点。
六、清法
下面讨论一个清法。清法的定义,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这里用的清热,当然泛指的清法,都是清热;泻火,“火为热之极”,火热,温、热、火,本属同类,程度不同。提到火,一般都有上炎之势这个特点,所以提到过。解毒是指的热毒。热毒它又有所指,我们后面要谈到,什么叫热毒?热毒它也有所指。凉血是指的在血分。我们清热泻火这种提法,一般泛指气分为多;到血分,那涉及到清血分之热,称为凉血。所以这个作用,四个词不同类,概念上有区别。这样来清除里热之邪,这一类治法。那就里热之邪清除当中具体作用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不同。当然这个毒的问题,一般来说热毒,开始会涉及到血分。但是对那专指凉血有区别,凉血,血分有热,而血分有热造成迫血妄行的出血,或者血热相结,瘀血、蓄血。血热、瘀血、蓄血,储蓄那个蓄,蓄,瘀血、蓄血证,或者呢,血热涉及到“脉为血府,血舍神”,哎,心神,所以有很多热证中的心神病变也涉及到血分,这是一般的特点。
那我们对里热证,中医传统的很多提法要大致的有个区别。往往看到不同的名词,可以有理解它的一个含义。中医对于热的问题,提法很复杂,这里用这个说法,那里(用)那个说法,你想要完全给它规范,很难。因为小生产形式形成的内容,历代医家并没有在一起看过一个什么规定的文件,或者商量过,但是在各自理解过程当中,他们(有)很多共性,共性逐渐地归纳出来。你比如热证,实热证、虚热证两大类。实热证里面的提法有一些常见提法,这里我例了一些。有的时候我们称为经热,比如阳明经热、肝经有热,经热,经络的经,这个热一般称为散漫之热。而中医这个热,并不是光是指体温的变化了,包括体温变化,也包括了临床症状表现中间,性是属热的,热象,那作为提到经热,一般这种热象涉及范围较广。经热,比如我们说肝经有热,从开始胁肋灼痛,一直到上面,伴随头痛、目赤,肝胆为一个系统,到咽干口苦,经络循行和脏腑所主系统,上面广泛存在的热象,一般称经热了。又比如讲阳明经热,那指的阳明主肌肉,那整个肌肉这个层次的较高的发热,像白虎汤证,阳明经热,它涉及范围,全身性发热,这个层次不在表,而在什么?开始里热,气分之热,具体讲肌热,所以用石膏可以解肌透热,解肌清热又有辛透的特点,辛甘大寒。
郁热,一般的提出来,比如热郁胸膈、热郁肝胆、热郁胃肠,局部的,它往往一般都不以体温升高为特征,而以热象为根据了,临床表现热象为根据,而且范围来说,比较清晰,不是很广泛,蓄聚在局部的,当然历来用这些名词,它也没有严格界定,那有的郁热兼有一部分经热,但是它往往主要是指的郁热,有比较明确地,蓄聚在哪个局部为主的?胃中经热,这是郁热。清胃散证,牙痛,化火上攻,又循经上炎,郁热、经热可以结合。但是它根源,郁热是胃里边的经热,热郁在胃是根源,然后循经上炎是由它的继发,这个郁热一般是有蓄聚之热的含义。热毒很复杂,所以现在这个名词是开始泛化了,甚至于滥用。你看,特别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新药一出来,上面写着什么“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我一看我说这个是,中医写的(还是)西医写的?但上面中药,三类新药,清热解毒就等于消炎抗菌吗?我听说我们有的,还是有讲《方剂》的老师,在黑板上写到清热消炎这些,跟清热的关系了,他说你看那个“炎”是两个火的,一个火都热了,两个火多热呢!我说那成了拆字先生了,所以热毒有它特异、特指,中医的名称。一般来讲,大家注意一些古书,用到热毒,两种情况,你不要说一有热,你就清热解毒,这个是泛指,清热解毒药滥用对人体有害的,苦寒啊,都是苦寒的,伤脾胃,苦燥伤阴、伤阳。但是它有个特点,它一下子不会出、很难出人命的,苦寒清热解毒里多是黄连,我看不容易,不容易吃出问题。热毒,一个是热邪搏结气血,腐败血肉,使局部产生红肿热痛,甚至于产生脓血的现象,称之为热毒。从机理是热毒,是热邪搏结气血,甚至于腐败血肉,使局部产生红肿热痛,甚至于产生脓血的现象,是热毒,这是被称为热毒的。你比如讲外科的阳证疮疡肿毒,大家知道,这都(是)清热解毒为主要治法,所以以清热解毒为主的金银花是疮家之圣药。另外比如讲,遇到咽喉肿痛,即使是外感风热,风温初起,出现咽喉红肿疼痛,我们现在一看,咽部充血、红肿、疼痛,这是个局部产生红肿疼痛,甚至于产生脓血。那在这类方当中,都是配清热解毒。再比如说不管是热毒痢,或者湿热痢。痢疾的基本特点,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而是根据它涉及血分的多少,具体来讲,赤白相间、还是赤多白少?脓血之中,血涉及程度的多少?来判断它涉及血分的深浅和热毒的轻重。那这个痢疾都要配清热解毒药。所以这是热毒第一个方面概念。你要将来给学生(讲)这方里这个药,作用是清热解毒,你要看看符合这个标准,并不是发热一高就清热解毒,那你白虎汤证发热不高吗?大热的,它里边比较单纯的白虎汤证、竹叶石膏汤证,这类单纯的这种热在气分,还没有涉及热毒,往往邪入里化热了,由卫分到气分化热了,或者太阳到阳明啊。这个第二类,热毒概念是热陷心包,也就是说热邪伤及心神,轻则烦躁,出现明显心烦了,那热毒开始伤心神了,轻可以出现心烦躁扰。重的话,两类情况:一类影响心神,导致神志病变。你比如说痰火扰心,我们要清热解毒。既要清热化痰、涤痰、墜痰,像礞石滚痰丸一类里头有,要针对痰来,同时要就是清热解毒,痰火扰心证,涉及心神病变比较重,还有神志昏迷。你看我们那些凉开法,三宝,都有清热解毒,特别解血分热毒。还涉及到什么?热邪。热邪伤及心神,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神病变,轻则心烦躁扰,重则痰火扰心的癫狂,甚至于昏迷,这一类的要配清热解毒,就跟热毒有关。热毒有它所指,因为现在我觉得清热解毒这个话很好记,说惯了,到处都在(说),包括看报纸清热解毒可以随便说。
第四个名词概念是热结。热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那是指的整个热和具体的各类病理产物的相结。那各类病理产物化热,或者热邪和它们相结,都成一个热结证,这个广义的。狭义热结的含义,我们一般是指的胃肠的热实互结,这叫热实互结,是狭义的。而其他的病理产物和热相结,包括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等等,那是狭义的。因为在方剂这个课(是)桥梁课,既用原有的中基、中诊、中药知识,又要为后面的临床各科学习奠定基础,那所以涉及到我们方中间很多,它古代运用当中记录下来的主治。古人很多对病机分析的理论原文,不可避免会遇到这些。以往教材里有很多地方,比如用原著的一句话来代替主治,现代只是要求尽可能都不要用原文一句话,用四逆散,“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过去一句话就完了。那你这是在讲《伤寒论》,你还是在讲《方剂学》呢?大家学习《方剂学》从《伤寒论》开始,包括后世的运用规律,不是光这一个,一个时期,你要把它整理。你一学到,比如说桑菊饮,太阴风温,风热犯肺,风温犯肺了,“太阴风温,但咳嗽不身热”,就这么简单,这是原文,你不是学《温病学》。《方剂学》的任务是从原著包括以后,甚至于结合到现代,它的一些规律性。所以不能够广义跟原文,你已在《方剂学》阶段你都讲完了。“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这原文都讲完了,咱《伤寒论》老师讲什么呢?所以有很多重复,所以这类要有一定的整理变化了,所以我们这里把实热证候整理一下。很多将来看到这个教材里边,虽然减少了原有的像附方里原文的还是有了。对这概念清晰,你这清法针对的是什么?我针对郁热还是针对经热?那我这清法用来清热解毒是针对什么?它有一些共性啊,那样为临床各科奠定一定的基础。
除了实热之外,还有虚热。所以这在我们分类里边就形成了这样一些分类了,五大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这个系统属于卫气营血病机和卫气营血治法体系的。尽管有一些方或者法,很多可以兼跨,白虎汤在伤寒用于热在阳明,阳明经热,阳明系统的散漫之热,区别于承气汤阳明系统的热蓄积在胃肠,胃肠热实互结,这是有区别的。但是它整个的从这体系安排的卫气营血病机体系和治法为重点的。清热解毒是选择了一些以清热解毒功效为主的这类方剂,各个方面选择了一些,包括基础方、常用方。清脏腑热,是针对脏腑病机和脏腑治法体系,选择各脏腑热证治法当中有代表性的一些方。虚热要照顾到清虚热的一部分方,那我们当然作为《方剂学》,总含量就那么多方,所以总能选一些代表性(的方)。古代方子很多,通过这一代表性方的学习,掌握它的一些治法。所以这五类,前四类它是属于实热证为主的治法,后一类是虚热证。所以了解了前面讲的热型的,这个里热证主要的这种名词类型,对后面理解这些分类有一定好处。但要说明一点,后面相应的清热剂,不可能解决所以这些问题,所以有很多是放到后面去了,包括比如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分别在理血剂、祛痰剂和祛湿剂。祛湿剂里边有祛除湿热的清热祛湿;祛痰剂里边有清热化痰;瘀热互结在理血剂里边有,包括像桃核承气汤之类,作为代表,所以分类是这样几类了。
在运用当中注意有两点,第一个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因为这个清热剂滥用,不大容易在近期内看出它的直接影响,最多苦寒的乱吃拉肚子。但病人也弄不清,我究竟这两天是吃东西吃坏了,还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人不能不吃东西,所以要注意,滥用容易伤正气。不可滥用,顾护正气。另外呢,注意“真寒假热”证。真寒假热证,这个就涉及到本身是属于阳虚阴盛到一定程度可以产生虚阳外越、或者阴盛格阳、戴阳等等这类假热现象的出现。那这个时候本来阳气就剩了一点点,你再给他去清热,那火也就浇灭了,当然这个是首先辨证当中要把握的。清热剂,在使用的泛化,现代这方面很突出。因为我们也分析过了,你比如说补气的、温阳的、清热的、养阴的这四大类常用药当中,第一位容易吃出问题的是温阳的,辨证不准确的话,附子、干姜这一上去很快病人就轻则咽干口燥,重则鼻子出血,这一开始就来了。多喝人参、黄芪之类的,如果辨证的不太准确,有出入,它的反应有的时候也还比较快,常见,不像姜桂附那么快就是的。所以补气温阳的偏温的药,如果是辨证错了,滥用的话,临床反应的比较明显。养阴的、清热的不容易,养阴的吃得肚子胀,清热的吃得拉肚子,并不容易觉得是与这药造成的,而这反应都不剧烈。所以那时候带的进修生,在临床上看病的时候,他们有时会统计,说你开的方怎么伤寒方占了百分之七十呢?我说我可不是偏重于经方派,讲方剂,经方、时方兼收并蓄的,从我讲到经方派的特点和时方派特点的时候,也反应出来是一视同仁,各有它的特点,各有它适应症,而最后他们统计出来是有这个道理,数字差不多,是开的好像伤寒方很多啊。后来我想了想,注意那病,那我说可能有这样(一)个现象,因为作为成都,几百万人口城市了,在西部,还是个中心了,所以很多地方的人,四川省人口有多,从基层到县里边、到地区、到省来看病,一路上到达你省里的,比如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来的话,一路都不是你开始第一次看病,外地来很多人,他光是个感冒,光是吃东西吃坏了,不会跑那么远来,都经过一个反复治疗,反复治疗过程当中,病人在往前走,从基层走到省里的话,应该吃清热药的、应该吃养阴药的,都先后转回去了,剩下用温阳补气这一类方子的,掌握都难一些,在下面吃的机率少一些,到最后自然选择,剩了才选到上面大的医院里,那他就出现这种现象,这是我一种想法。但是不是说清热的、养阴不用,也是很多有了,但是突出这个方面,有些久病之后往往这个方面的用得相对多一点。
七、消法
下一个治法是消法。消法,定义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看起来这定义挺长,这个定义讲了什么呢?第一个讲了消法的机理。它的机理(是)什么?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这种机理主要针对什么东西?气、血、痰、食、水、虫。消法作用机理,作用对象,还有作用特点,这个很重要。它消的对象是渐积形成,这四个字,然后它消的过程是一种渐消缓散的过程。渐积形成、渐消缓散,这是它特点。所以从定义来看,要了解它的作用机理、作用对象、作用特点这几个方面,反应了消法的总体的一种(总规律),因为它消的东西很多了,一种总规律,一种共性。特别是其中强调的渐积形成、渐消缓散,这个很重要。
当然气、血、痰、食、水、虫这六类病理产物,用渐消缓散的方法治疗,所以它的适应病证的就涉及到这六类东西,所产生的具体病证。饮食积滞,我们用消法,饮食停滞了。它能行气活血,当然我们气滞血瘀,针对一些气滞血瘀的消散问题。气滞血瘀,蓄积日久,造成癥瘕积聚,这是程度的不同,本质还是一种气滞血瘀了,当然它是一种复合病,复合的病理产物,包括气血瘀滞,也包括痰湿阻滞。水湿内停、痰饮不化,这个水湿、痰饮,根据它这种质地的不同,把它分别叙述,本原是一类,都是应该用化湿、渗湿、化痰、消痰这种方法,针对津液凝聚的一类病证了。疳积虫积,那寄生虫以及小儿疳积这类病理产物,也是多适用于消法。外科疮疡痈肿,特别在初起阶段,以消法为主,要行气、活血、消痰,这种都是以消法为主,疮疡初起。阳证疮疡肿毒我们把它分为消、托、补,初期、中期、后期,消、托、补三法,所以消法是使用最多的,应该说使用最多,这是它的适应病证。按照这个适应病证,那适应面可宽了,把我们教材后半本书全弄在里头了。你看把消食剂,气滞血瘀,(理)气剂、理血剂、祛湿剂、祛痰剂、驱虫剂,疮疡分解在清热和温里这些章节里头,它涉及到多少?所以消法是很大的一类啊,这里讲的是广义的消法,分散在各个章节里。
现在我们常用的分类,我们先讨论分类,现在就是狭义的把它局限在消食剂。因为前面说了其他那些都在各章里去了,它消的对象气、血、痰、食、水、虫,除了食以外,几乎都有一些专门章节在讨论。所以我们教材后半本书绝大多数是消法,那就到其他章节以后,剩下的饮食积滞为主了。饮食积滞就有两种情况:一种实证为主的,暴饮暴食,病程较短的,那以消食导滞为主的;那还有一类呢,那是由于既有邪实又有正虚的,虚实夹杂的,既有饮食积滞,又有脾虚不运的,那我们就要健脾化积,健脾方法和消食方法相结合,实际上就(是)消补兼施。所以现在的教材的消食剂,是消法,广义消法里边狭义的消导饮食积滞的一类。当然消法,是消气、血、痰、食、水、虫有形病理产物,是有形的病理产物,和前面下法所讲的,那说是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很多是相似的。都是有形的积滞,那这两者应当怎么区分呢?运用的时候,所以消法、下法的区别,是学习消法、下法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重点理解的内容。这个问题,因为时间到了,我们休息一下,下次再接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