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1《方剂学》绪言。【总论】第一章:发展简史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11:5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222256/Ob/0/sid/XMTU2MzUyODQ2OA==/v.swf[/flash]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讲稿如下:
        绪言
       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研究《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学科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因为它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集中反映在它在临床上体现出一种整体动态的特点。也就是说,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思想,动态的思想在《方剂学》中反映得非常突出。因此,它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在学科的重视上很大差别的一个方面。现代医学重药轻方,它是以药物为基本单元,即使有方,也把它还原为药。中医学呢,它是有轻药重方的特点,当然有些人说,重药更重方。所以这个学科在中医学上很有它的特色的。下面我们开始讨论第一部分:绪言。
       绪言就是开场白。对绪言我们要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第二)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第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
       下面我们讨论。什么是方剂、方剂学?首先看方剂。过去有些人误解为处方签上写上几味药,那个药物群体,往往就说,“这个方剂怎么样?”把任何一个处方和方剂等同,这是不恰当的。因方剂有很严格的规定性,从文字来讲,“方”有规定、规矩的意思。历来我们讲,“以规成圆,以矩成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这里“方”本身就有一个规定性、规矩的意思。“剂”呢,在我们文字学发展过程当中,“剂”这个字出现比较晚,在战国以前,都用的现代我们整齐的“齐”这个字,这两个字(“齐”与“剂”是)相通的。从工具书上来看,包括像《康熙字典》、《辞源》字义上面,(怎么)解释这个“剂”呢,“排比而整齐谓之齐”、“参差而无杂谓之齐”。那“排比而整齐”是指的事物排列当中,不管它有的是高矮、有的是多少,它都有一定的整齐度,有着一定的规矩,这叫“剂”。有些情况(下),即使是高高低低的,就是参差不齐了,但是它符合一定的规定性,有一定的规律也叫“剂”,“参差而无杂”,而不杂乱无章。所以从工具书上写的这个“剂”的含义,也有强调它的规定性的意思。这是从“方”和“剂”文字上看方剂的意义。由此可见,方剂是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才能成方剂。《汉书·艺文志》里,第一次提到了这个“方”的一些规定性,虽然比较模糊,但它涉及到组织方剂(时)要考虑到药物的寒温,也就是药性了,药物的性味,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这样经过一些炮制加工调配,水火之剂,有炮制加工(的含义)在里面,达到“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治疗(目)的,所以这里也强调了一些规定性。所以我们说方剂应该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那这个环节呢,首先是通过辨证论治,确定治法,在治法这个指导下,你选择药物。这个药物呢,有着一定的剂量规定性,然后又有组成结构的要求,那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君、臣、佐、使,组成的一种基本结构,这样才配伍而成。这是对方剂的定义的一个认识。从这来看,方剂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拼凑或者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是符合要求的方剂,所以我们在开始学习有关方剂知识的时候,对此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方剂是有规定性的,不等于你写在处方纸上几个药,它就符合方剂的要求,就能称为是配伍正确的方剂。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中医药学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有自身临床运用的规律,它和民间医学不同。现在在联合国卫生组织把整个传统医学列为一大类,近年(来)把中医学单独分离出来,称为中医药学。因为世界上的传统医学,绝大多数还处于民间医学的水平,民间医学和具有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中医学在质的方面是有区分的。我们现在(对)中医学和民间医学,概念上人们不是分的很清楚。你比如有一些地方,经常摆一些药摊,它也可以看病,抓点药。你胃痛,我抓一点(药)给你,它几味药也是一个方剂,这是民间医学水平,往往对病、对症,对症是症状的“症”。这个治疗,有没有疗效呢?也有一定的疗效,也能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是它没有在整个中医学方药理论指导下,所以还不能称为方剂,只能称为一张处方、一张方子。所以(从)开始讲方剂的概念,我们就对这个(问题)要有一个区分、一个界定。
       方剂学的涵义。什么叫方剂学?方剂学是一个学科的名称,我们近几版教材写到的定义是差不多的。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它强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治法和方剂。中医药学历来用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来概括它。理是理论,包括生理、病理,也就是说脏象学说为代表的生理学,病因病机学说为代表的病理学以及治法、方剂、中药,理法方药,这四个环节。方剂学在讨论的方面,不仅仅是方,还在法,所以这个方剂学的涵义里,第一个强调的,方剂学是研究法和方的理论,研究这两个环节;第二点呢,从这定义可以看出,方剂学不仅研究理论,还非常强调临床运用,所以它要在理论和临床运用方面探讨治法和方剂的本质,探讨它的运用规律,这是第二个(强调的方面)。这(是)从这个定义里理解的。
       二、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
       从这个学科的性质来讲,现在我们一般从学科的划分来说,划为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往往也把它叫做主干课,在基础学科中的主干课。实际上中医学的中医方剂学,在传统学习中是个桥梁课。桥梁课和基础课概念上还有一定的差别。因为作为方剂学,它的构成,运用的知识基础,是以前面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作为它的基础,而它后面呢,紧接着是临床课程,即中医内、外、妇、儿各科。所以这个桥梁,是使学员学习从基础跨越到临床(的)一个过渡,所以它是一个桥梁课。从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方式来讲,过去都是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的,在师带徒的学习当中,往往先读《本草》,后背《汤头》,就上临床。所以学《汤头》、学方剂,往往是随师在上临床过程当中学习。过去因为传统中医的教学,它没有像现代的大生产式的教育体制这样,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临床课这样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所以从传统学习当中来看,中医学的方剂学是一个桥梁课,带有桥梁课的特点。
       学习方剂学的任务是什么呢?我们学习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常用方剂的讲授和学习了,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组方原理、配伍规律掌握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这样则为以后学习的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这里要注意的,通过学习一定数量的常用方剂,我们的教材里把方剂基本上分为三类,根据方剂的不同性质分为三类。这三类所指是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基础方是历代方剂学发展过程当中总结的一些针对基础病机、基础证型所确立的方剂,临床较少单独以那几味药使用,它反映了病机共性,病机方面的共性。所以对基础方的学习有它的特点,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要探讨这个问题。所以方剂根据属性分类,第一类是基础方。代表方,所谓代表方是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些医学流派或者一些医学大家,他在理论上创新的同时,相应临床上产生的代表这种理论的典型的方剂。在历史上这类方很多,比如我们今后要讲到的,像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集中反映了李东垣“甘温除热”治法,又比如像朱丹溪的大补阴丸,集中反映了他学术思想方面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补阴学派的思想。那(时)这类代表方的学习,有它的特点,要结合它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来理解它。第三类是常用方。这类方剂,是经过很多年临床运用中被公认的、确定有效的方剂,那这一类叫常用方。当然这三类方剂,可以互相兼跨,很多的常用方本身就是代表方,有些基础方也具有代表方的特点,所以也可以兼跨,也可以集中单独反映哪一个方面的方剂。所以从刚才我们谈到的,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学习,这类方应该是三种: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而每一类的方(剂)在学习的要求上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说把一些基础方也照常用方一样地学习。由于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同,它针对的病机的面的宽窄不同,所以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这在我们后面各论当中针对具体方剂(会)有所体现。总之通过学习,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特别是在临床组方的能力,这样呢,能够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这(就)是方剂学的任务。
       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在绪言方面,我们还要讨论一下方剂学的学习方法。每一门学科都有相应的学习方法,对于方剂学来讲,我们这里提(出)了主要的五个方面针对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
       第一,(是)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从方剂学来看,它的内容和前面所学习的《中基》、《中诊》、《中药》密切相关。你学习组成和方解,如果不熟悉《中药学》的知识,就难以理解、难以分析;它的功用、它的主治也是联系到《诊断学》的知识和《中基》里面治则方面的知识基础。所以要密切联系已学各科的知识。学习《方剂学》的同时,经常针对有关问题要去复习原有的课程,而且学习《方剂学》过程中,也能使你加深对原有基础课程的更深入的理解,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的关系。
       第二,要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过去(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很多学员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死背,那就是说背汤头我背得越多越好,我理解不理解,先把它背了再说,传统的跟师学徒是有这个特点,因为往往年龄还小,先背下来,以后慢慢理解它。先背下来,这个(经验)是可以吸取,但是决不能在现代的教育中停滞于这个程度,更重要的是理解。很多(方剂)理解之后,结合逻辑推理可以加强记忆,这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是)理解和记忆的关系,特别是理论和实际联系的关系。
       第三,《方剂学》是个桥梁课,它虽然有很多基本的理论,但直接接触、面对临床的应用。所以如果说学习《方剂》,仅仅是理论学习好了,没有临床实践的机会的话,或者是自己不重视临床实践运用的话,对方剂的理解是不深刻的,所以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方剂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的,实际上只进行了一半,更主要的是要在临床上学习,不仅仅是在临床的实习、见习当中的学习,而今后工作过程当中,还要不断地通过实践去反复地深化、反复地理解。这是学习中要注意的第三个问题。
       第四,学习《方剂学》要注意(的)第四个方面呢,我觉得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很重要,但要讲究背诵的方法。因为近一二十年来,背诵方歌这一点上产生了很多问题。因为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给学生一般强调是背两类方歌,后面我们还会提到这个问题。这里先说一下。(在)各论,教材后面附有方歌,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的大家运用最多的方歌,以《汤头歌诀》为代表的,(即是以)汪昂的《汤头歌诀》的编写方法为代表的这一类方歌,到目前为止也(是)运用最多的,传统运用也(是)最多的方歌。这类方歌,它有方名,同时还有功用,有主治,药物组成,简明扼要比较全面、比较实用,所以才成为人们首选的、运用最多的。背诵方歌,历史上还有另一类选择,那就是以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为代表的方歌编写方式,它把药物的用量比例,或者是绝对用量,都编在里面。那对于深入研究经方,研究张仲景的方,以在临床运用中(深入)体会,是比较有效的。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初步学习以后,提高的阶段,喜欢背陈修园的这类方歌。它和《汤头歌诀》这类方歌有什么区别呢?一是没有方名,没有这张方子的名称。(由于)没有方名,时间久方背(得)多了以后,就互相混(淆)起来。比如有的方还好说,酸枣仁汤,按照《长沙方歌括》,“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佐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恬然入梦乡。”当然这个药量比例都有了,所以安神方面的功效也反映出来了,幸好第一味药君药——酸枣仁大家容易背出来,但是你如果换一个方,“泽胶猪茯滑相连,咳呕心烦渴不眠”,好,药都在里头,都记下了,最后时间久了,这是个什么方呀?就想不起来猪苓汤这个方名了。这样,汤头背多了以后,没有方名引出下面的内容,对整个方的记忆上会造成影响。这是第二类(形式)的方歌。这类往往(对)提高临床(阶段)体会经方的配伍严谨、用量恰当这方面有作用的。但是近年来,具体讲有将近二十年历史了,出现了一种背趣味方歌,我把它叫做趣味方歌类的这种方法,背趣味性方歌。开始是一些学生自发编的,后来形成一些方剂的年青老师也参与(其)中帮学生编,我们学校也有,而且不少出版社出了这类趣味方歌的书。它的方式呢,用一种人们熟悉的人和事,或者比较有趣诙谐的一些语言、同音字来写方歌。它既没有方歌的名字,因为它要求简短,而且也多数用谐音,这种方法只能(用在)很短时间内应付考试,它只能在临时(在)你复习时,有几个方背不下来,那明天要考试了,我今天编一句顺口溜,进考场前赶快把它背一下,一打开卷子,看有没有这个方,没有就忘掉了,(有)就赶快把它写下来。趣味方歌背法只能这样,(对)长期临床应用,特别学生,学员开始学习的时候,用这种方法后面效果是很差的。你比如他们编了个方歌跟我讲,暖肝煎,那两句话很好记,那个班上都传开了,“乌龟狗肉香又香,加点茯苓和生姜”,这很好记呀,到最后“香又香”,都是什么香呀,早就不知道了。中医有多少“香”呀?不要说是到将来用,就说到学期结束考试(时)哪个“香”他都已经搞不清了。所以背这类趣味方歌我历来反对。我们现在能背一些方,基本上都是在读书的时候、年青的时候背的,也很多背汤头,当然(后来)临床用得多了,逐渐地就不是依靠背汤头了,而是依靠它的结构关系来记住它(了)。在初期学习,开始学习《方剂学》的时候,那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正确选择这些方歌,这是很重要的。最后(在)学习方法(方面),还要强调一(下)预习和及时复习(的问题),我历来强调预习,预习过和不预习过听课,完全不同。这一点,在(19)84年的时候,现在说起来是19年前了,我们就做过这个实验,叫同学们预习。开始他们没抓紧,发现教育(学)效果(差),下课以后到第二天,他(们)把课上的东西已经忘掉很多了。后来我们就来个实验,这个实验是叫同学们一个班分成两个组,第一天晚上叫一个组的同学来,明天两节课我要讲四个方,(就)这四个方分别提点问题你们就看(书),另外一组不通知,然后第二天上完课以后,晚上又来,(通知)这个班都来了,预先不通知,出几道题,包括组成、包括功用、包括主治,还有一些方中的君臣类的重点药物的它这个含义、配伍意义。最后结果,头一天叫他们预习了(的),实际上时间限定半小时,也就是这四个方看一遍就行了,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就行了,就半小时,他们(一般)能够写出百分之六十以上,对下了课还没有复习的,晚上就来,(最)好的写到百分之八十,另一部分同学呢,就明显地差很多,有些(写)四个方,一个都写不出来。这两个比较结果叫同学们讨论,以后他们都预习了,自动都要预习。实际上预习的时间能够减少后面复习的时间,预习好了,复习时间就少了。所以我强调呢,《方剂学》的学习方法(是)加强预习,当然及时复习也是很重要的。温故而知新嘛。
       我们前面讨论了绪言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个是谈了方剂、方剂学的含义,什么是方剂,什么是方剂学。方剂学的学习目的、任务、方剂学的性质以及方剂学学习中应该注意的方法。绪言主要讨论三个方面。
       关于背诵方歌,刚才我讲了,方歌选择(有)三种类型。我们强调最好以《汤头歌诀》类的方歌作为初学方剂的时候主要选择背诵的方歌。至于《长沙方歌括》类的方歌是不错,但是量大了以后,多数没有方名,彼此容易混淆。趣味记忆法类的方歌,那是不足取的。绪言我们就讨论到这里。
       第一章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下面我们讨论总论开始的第一章,方剂学的发展简史。方剂学发展简史怎么学?方书非常多,在中国古代的医籍当中,方书占得最多。那这么多书,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能把这么多书的特点都掌握。而且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不同,每一个时期有每一个时期它的特点,我们(学)方剂学发展简史,教材上写的内容比较多,教学要求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每一个时代特点要了解,将来你在选择运用这些古籍(时),你就会知道不同时代它有哪些特点,根据特点来学习。第二,在每一个时代(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方书,作为重点学习了解的内容。(所谓)代表性,(即)要知道这些书的时代历史意义,这些书对方剂学发展的贡献。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方书都要求(掌握)。我们从先秦开始,到近五十年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在到明清为止以前的历史(时期),(选)出14本方书,那作为本科同学呢,应该掌握的(内容),掌握(是)什么时代,掌握(是什么)历史意义,它的(主要)特点、作者。
       (1)先秦时期
       第一个时期呢是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在方剂学的发展简史方面,主要(特点)是方剂学的产生和初步的发展(阶段)。方是后于药产生的,这(是)肯定的。(对)远古的先民来讲,首先是跟药食同源有关系,发现了中药,发现了药物的治疗作用,随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了解了药物之间相配,结合运用效果更好,逐渐在相配中认识到药物的多种功效。这就形成了初步的方的用法,配方这种用法,我们把它叫复方。复方产生于药之后,(其)逐渐发展过程是很长的历史时期。(从)古代的医著中看,描述两味药相结合的用药是比较晚的,我们现在只能界定于春秋战国这个时候。最早什么时候产生的?现在很难界定。但作为先秦时期来说,包括秦和秦以前,叫先秦,这个时候的方书呢,主要是反映(在)《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方书,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方书。把它的方所治的病划分为五十二类,(是)现代人整理的。从它的时间来看,不同的教材写了不同的时候,最晚的写在1979年,最早的写到1972、73、74(年),也有写在不同的书里。所以到长沙马五堆这个博物馆参观,跟他们讨论,(发现)实际上含义不同,(19)72年计划开始挖,真正向下挖是(19)73年,挖出来是(19)74年,整理成书出版是(19)79年。所以大家很多写的时间不同,抓住一头。我有时候觉得应该是(指)地下挖出来这个竹简见天日那个时候,那是出土,不是说你出版。就这个书产生现在看是在战国时期,那现在出土发现,应该说(是在19)73、74这个阶段。这个方书呢,还是处于一种民间医学水平,因为没有反映出辨证论治的,但是当时,应该说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有这样的一个规模,那还是很了不起的。说明复方运用到一定的规模,反映了历史上这个特点,所以它的历史意义呢,是现存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方书。那过去都把《黄帝内经》的“内经十三方”看作是历史最早的方书,实际上《内经》最后成书,应该说是汉代。(至于)“七篇大论”呢,一直是到唐(代经)整理才完全形成的。所以现在我们说最早的方书,应该是《五十二病方》。当然今后如果出土又有了更早的,那(时间)就又往前推了。
       (2)两汉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两汉时期,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呢?对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或者说基本完成。因为前面是一种复方的出现,复方这个形式出现了,而且形成一定规模了。(但在当时)《方剂学》这个学科,不管从实践的运用到理论来说都是不够的。到东汉、西汉,两汉这个时期,方剂学基本形成了,这个学科奠基了,主要(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具体来讲,《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中,在理论基础方面,主要是它的一个贡献,奠基,起到了方剂学理论的奠基工作。具体反映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我们现在统帅治法的是治则,治疗原则,不管是扶正祛邪或者平调阴阳,调和气血津液,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转归等等,适合于一切病情证所需要的一种指导思想。那这个治则,把它称治则,在《中医基础理论》里学的。很多内容基本上都(是)《黄帝内经》里面建立的,是对治则的一个贡献。第二,《黄帝内经》写了很多的治法,归纳了非常多的治法,不论后世总结的(哪类治法),如程钟龄归纳的“八法”,或者张景岳归纳的治法,“新方八阵”、“古方八阵”里面体现的治法,或者是“十剂”里面的一些治法。几乎在《内经》里都已经提到了,都总结了。所以治法理论的建立,也是在《黄帝内经》,对方剂学贡献方面呢,(还有)《黄帝内经》的“十三方”,(历来)认为也是(属于)经方范围的,认为是最早的方剂。(在内经)十三方里,从剂型、服法以及到它临床使用针对的和后世医学运用的意义上看来,都有一定的基础,一定的价值。虽然方量不多,反映出这个时候的用方从剂型、服法上,比《五十二病方》时期是有进步的,这是《内经》“十三方”对方剂学的一个(贡献)。第四,在方剂配伍的基本结构方面,《内经》开始提出“君臣佐使”的理论,提出(以)“君臣佐使”作为组织方剂基本结构的要求。这是《黄帝内经》对方剂学的贡献。当然,《黄帝内经》是对整个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我们这里仅仅分析对方剂学的联系和对方剂学的贡献。在《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奠定理论基础的同时,汉代《伤寒杂病论》也在,医学内部以及外在环境,相互的促进下产生的了,《伤寒杂病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当时的《内经》的很多思想(有关)。中医藏象学说完全形成,也是在西汉后期,阴阳五行学说用到医学上(并)完全成熟也是西汉。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全球性的那场流行病,这样,在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经验基础而上产生了《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自己承认“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习了《灵》《素》,(在)这个前提下才产生了《伤寒杂病论》。那《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那更加直接了。首先它建立了治法,辨证,证候的本质是病机,那针对病机,产生治法,治法指导下组织方剂了,所以它说“融理法方药为一体”。那就(是指)治法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和理论、药物结合,形成理法方药体系,这是一大贡献。《伤寒论》对方剂学的贡献,还有一(点),产生了一大批多少年来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的名方,所以把仲景方称为“经方”。它重方并不多,《伤寒杂病论》后来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合起来去掉重复的,才323(方),但绝大多数长期临床运用行之有效,直到现在中医界都非常推崇,同时,仲景制定了很多基础方,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些基础方里,反映了很多配伍的基本结构。我们不光说这些方临床疗效好,它最(配伍的)基本结构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就像白术、茯苓的配伍,在张仲景的方里有白术、茯苓的配伍,到宋元时代,产生的以白术、茯苓配伍的方,仅仅从比较有名一点的医籍里面来看,(就有)几百个,非常多,都以此(为)基本结构,从基础的方剂,针对基础的病机,体现基础的治法,然后是基本的配伍单元。而且,从它的精炼的用药,准确的用量,也反映出对后世组方配伍规律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这个时代,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出现是个大的飞跃。对方剂学的形成和后世的发展起很大作用,因此人们才把它叫做“方书之祖”,不是没有道理的。当谈到这个问题,到这个阶段,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点,但并不等于一切都不用发展。实际上宋元时期产生“古方不能治今病”(的)思想、口号,说得是太过了一点,但也有它的道理。当然这句话出来以后来形成的时方派经方派,是在方剂学运用研究中的两大流派,在(历史上)甚至有一种互相对峙(的情况)。应该怎样很好地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后面在讨论到具体的方剂(时)一个(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也是“方书之祖”,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产生了一批对后世影响很大、到现在运用(仍)卓有成效的方剂,这是它很大的一个贡献。
       日本人对中国古代医家最推崇的是张仲景、朱丹溪,他们甚至于用仲景原方药都不变,这也太过。他们称自己非常崇拜张仲景,所以经常提到,“你们怎么把张仲景的方改来改去的呀,加加减减的?对张仲景不尊重,我们开的小柴胡汤一剂,小柴胡汤两剂……”我说张仲景自己就加减,你看仲景方里很多基础方都有加减方法。所以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学习、研究,还应该很好地深入。这是两汉时期的经典著作,对中医方剂学的形成发展的影响,就讨论到这里。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3 16: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