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53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74集 上古天真论(二) 养生;中8-1:《素问·上古天真论》1...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6:5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Type/Folder/Fid/27131646/Ob/0/sid/XMTU0ODg3MjAzMg==/v.swf[/flash]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第八章,养生
教材261页,第八章,养生。所谓养生,就是保养生命。采取各种方法,使人体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这就是养生。

养生的问题,或者说健康长寿的问题,这可是由来已久,甚至于说,这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医学要干什么?其实就研究健康的长寿问题。防治疾病也是为了尽快,也是为了长寿,所以说人类的养生活动是起源很早的。养生作为一个理论,在《内经》里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理论主要是讲什么问题呢?它是要阐述生命衰亡的机理。俄什么人会衰老?甚至要死亡。要研究中国问题。养生的原理,怎么样才能养生?以及养生的方法。除了原理、原则之外,还有具体的方法。这都是养生所要研究的内容。

《内经》养生的内容很多,散见于多篇。最主要的,咱们教材提到的,比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以及《本神》、《天年》等篇。还有散在于其他篇当中的养生学的思想。

现在看第一节,《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是《素问》的第一篇文章。把它摆在第一篇,那说明对于养生问题的重视。你看在医学角度考虑,养生健康长寿的问题,我刚才谈到是医学的最基本的问题,所以在《素问》八十一篇文章当中,第一篇就是写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当然这一篇文章,和王冰在整理《素问》的时候,和王冰的学术思想有关系。王冰是道家,我们在讲概论的时候讲过,他就重视他那套的养生思想。所以他把《素问》原来的文章,八十一篇的次序他有过一些编排,重新编排,除了注释之外,他有过重新编排,看来这一篇是王冰把它挪到第一篇。这一篇中反应了道家的养生思想。

《上古天真论》的篇名,上古,也就是远古,远古时代,在《内经》上头,把古代分成远古、中古和近古,把古代又分成这样三个,远古时很古远的时代,上古就是远古时代。天真,就是先天之真气,在本篇主要是讲的肾气。“真”我们过去讲过,真就是真脏之气,五脏之真气。在前面我们讲过,说是“春天,藏真散于肝;夏季,藏真通于心;长夏,藏真濡于脾;秋,藏真高于肺;冬,藏真藏于肾”。那不都讲过“藏真”吗?这个“真”也是那个“真”。所以“真”本身是讲五脏之真气。而“天真”虽然也包含五脏之真气,但是具体来讲,本篇更主要是讲的肾气,肾脏之真气。所以这一篇,它是从上古养生的理论作为引,引出来关于养生学的思想问题。因此,篇名就叫《上古天真论》。这个思想还是,从目前看来强调的养生,这个思想还是很先进的。别看是很古老的,其实还是很先进的。我们国家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就是预防为主。养生作为疾病来说可不也是预防为主。身体健康了,防止疾病了。所以防重于治的思想,从现在看来,它还是先进的。不是落后的、不是陈旧的。

《上古天真论》教材上,把它分做这样三段。现在看第一段,也就是261页那段原文。一共分了上个自然段。这一大段是讲养生的原则。我读一遍这一段。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徇齐,长而敦敦,成而登天。迺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yin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一段,第一个自然段,不一定要背,我看从“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到这一段应该把它背下来。这是我们中医最常说的话。一谈养生这是必须要有的话。不单是要很好的理解,我看也应当很好的记熟这段话。说这样几句话我们也说不明白,那你中医还谈什么养生?你还叫什么高明的中医师?所以必须理解得很深。也得记忆得很好。记忆得很好,才便于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不矛盾。近年有一些年轻学生,有些东西不愿意背,说是我们理解,不像你们那样背死书。最后可好了,背也不会背,理解也不深,这更糟了,我也没主张死背,我主张你要记熟了,同时也要很好地理解,这不矛盾。“熟才能生巧”,你根本就不熟,怎么生得巧?说我想用《内经》的理论,《内经》理论是什么来着,就是想不起来,你还巧得起来吗?这不可能的事,所以我认为这不矛盾。

昔在黄帝,昔就是以往,很久以前,生活着的黄帝,这“在”是生活着的意思。其实不一定直译这么清楚,就在很久以前的黄帝就是了。我们曾经谈过,在开头讲概论的时候就谈过,黄帝本来是一个黄帝族,是古代的一个氏族。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从黄帝那个时期开始的。但是在历史上,把黄帝比喻为一个贤明的君主,所以这就这么看的,说黄帝是贤明的君主,

生而神灵,生下来就超常,智力就超常。所以生而神灵。生下来的时候智力就超常。那就不是一般的人。

弱而能言,很弱小的时候就会说话,或者说,不当会说话的年龄他就会说话。这是一种解释。另外一种解释,“能言”说是能言善辩那个能言。语言辩解能力都很好。善于言辞。所以是“弱”,年龄很幼小,就很善于言辞。两种解释都可以。因为他生而神灵,所以,年龄很幼小,就善于言辞,那有什么不可以,所以两种解释都可以。一个就说,年龄很幼小,不当会说话的时候,他就会说话了。这也是神灵。年龄虽然很幼小,但是辞令很好。已经善于言辞了。

幼儿徇齐,在幼年的时候。考虑难题,办事就很周到。徇齐是周到、全面的意思。循是全面、齐是周到。又周到,又全面。你就是不单是能言,同时考虑分析问题、考虑问题。是非常全面的,非常周到的。

“长而敦敏”,长成或者长大,长大的时候就非常“敦敏”,敦就是敦厚,敏就是聪敏,敏捷。又敦厚,有敏捷。这也是非常可贵的品质,敦厚不敏捷也不太好,敏捷很敏捷就是不敦厚,这人也不大受欢迎。所以黄帝长大了,长大就又敦厚,又敏捷。

成而登天,到成年而登天子位。这一句话,从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这句话有的医家曾经提出过质疑。 这好像并不是《黄帝内经》里的原话。因为《黄帝内经》这部书通篇,基本上都是用黄帝和臣子们对答的形式写成的。黄帝既然以对答的形式写成,那好像等于是语录这类的组织,黄帝不能说自己写自己,说我是什么什么,这等于是后人补录的,所以对这几句话,注家们提出过想法、建议或者说分析,说这几句话不像是《内经》的原话。很可能是王冰在整理,或者谁,在这里的时候加上去的。想介绍一下黄帝。然后再说《黄帝内经》,有这种可能。因为这几句话和司马迁《史记。黄帝本纪》一开头那几句话是一致的。《史记》当中不是分本纪、分世家等等的吗?《黄帝本纪》开头那几句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徇齐,长而敦敦,成而登天”,这几句话是一致的。所以这几句话是后人加入《内经》当中的。这个提法还是有可能,或者说有根据。总之,介绍一下黄帝。

迺问于天师曰,“迺”和“乃”意思相同,这是另外一种写法。“天师”,这里是指的岐伯,黄帝的老师。有人说“天师”是当时的一种官职,也可以。因为除了“天师”之外,《内经》上还有“少师”,说是一种官职,比如假设那是首府的话,这是副首相,“少”。作这样一种理解,也可以。但是我们知道,“问于天师”,在《内经》里头,所说“天师”是指的岐伯。黄帝的老师。问岐伯,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他说,我听说远古时代的人,“春秋”就是说的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衰,就是身体不衰老,这是他不衰老,精神其实也不衰老,就是说超过百岁身体还很健康,

“今时之人”,听说古时候是那样,可是现在的人做不到了,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半百,五十岁,动作就衰了,动作衰了,说明形体衰了,整个人体就衰弱了。古时候过百岁都不衰,现在五十岁就开始衰弱了呢?

时世异耶?这是时代不同了,时间的关系变化了,

人将失之耶?还是人自己的过失呢?就如同我们讲《本神》篇讲的,“天之罪与,人之过乎?”等于问这样一个问题。是时代的问题,还是人自己的过失?“人将失之耶?”这句话注家们也提出过,从语言上提出过问题,就是“人将失之耶”看来应当是作“将人失之耶”,这个“将”是“抑或”的意思。是因为时代的问题呢,抑或是人自己的过失?这从语言上看来“将”在前头是可以的。因为本篇还有这样的语言。“将”字就在前面了。提出这样的问题。当然它这是用一个时间来做个对比。真正地要理解,说古时候人就超过一百岁不衰,到黄帝那时代就半百而衰,那到现在岂不是更加衰得早了。这是一种比法。是作一种对比的比法来说明某些问题。当然崇古思想在《内经》通篇里倒是都有。下面具体回答这个问题。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歧伯回答说,不是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吗?岐伯就回答这个问题,说为什么这样啊?那等于说其实并不是时事的问题,而是人们养生的问题所以才有长寿,才有早衰这样的区别。下边是回答这个问题。“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知道就是懂得养生之道,知就是懂得,道说养生之道,上古时候的人,懂得养生之道的,那也提得清楚。上古时候也有不懂养生之道的,没说。懂得养生之道的才能这样。讲得很清楚了。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取法于阴阳,就是说人体自己的养生,和自然界阴阳是相一致的,比如春夏秋冬、昼夜晨昏,都有阴阳的变化。人也要取法于自然界的这种阴阳变化。来调养自己体内的阴阳。根据那样的阴阳变化来调养自己。所以叫“法于阴阳”。当然,阴阳所赅者广,不单是日夜晨昏的问题,还有各个方面的问题。阴阳者,天地之道。“和于术数”,术数,是说养生的方法和技术。古时候的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取法于阴阳,同时又符合养生的技术和方法。“和”就是符合。也就是正常地、合理地运用。养生的方法和技术。“法于阴阳”又“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饮食有节制。至于饮食怎么节制,我们前面讲了很多了,又不能过饱,有不能过饥,五味要调合,那不都有吗?酸苦甘辛咸五味要调合。“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所以要食饮有节。同时还

“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有常规。古时候的常规,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管现在不见得是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总是要有常规。古时候人能够起居有常,有自己的生活,良好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惯。再有,

不妄作劳,不是不作劳,不是不劳动,而是不妄作,没有必要的过分地去劳伤。所以不妄。“妄”就是妄为、狂妄、乱作,所以说不妄作劳,就是劳作当中也不是狂妄的,也是有规定的,也是有节制的。

故能形与神俱,所以古时候的人形体很健壮,精神也很饱满。形神兼备,所以“形与神俱”。这可是中医养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养生的方法上,有注意到形神兼养。“形”是讲形体要锻炼,要肌肉发达。我们所说的要形体强健。因为形体强健和内脏有关系。五脏者,中之守也,身之强也。而“神”是精神活动问题,智力、精神、情志都在这“神”上。因此人的健康不单形体健康,精神、情志、思想也得要健康。这才是真正的健康。所以《内经》时候已经提出这样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真正的所谓的健康的评价。健康评价标准。我看最主要还是这样两个方面,精神健康、形体健康。说古时候能够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等,所以他能够做到形体强健、精神饱满。

而尽终其天年,所以他们能够达到天赋的寿命,自然的寿命。天年,天赋的寿命。也就是自然的寿命,自然所赋予的寿命。人类自然的寿命是多长呢?在古代认为是120岁。《内经》的注家们也提到,正常的寿命人应该活到120岁。现代的研究不一样,大体上还差不多。古时候认为人的正常寿命应当是120岁。那就叫天国家医学考试网年。对一般人来说都应该是这样的。

度百岁乃去,虽然是120岁,也叫百岁。当然还是以百为阶段的。所以叫“百岁”。当然我们中国人的习惯,那就把它叫百岁。活到七十岁去世了,也叫“百年之后”。甚至活到六十岁去世了,以前寿命短的时候,那也叫百年之后。反正总是它基本数字,是在百岁这个范围前后。说“度百岁乃去”。那就是正常的寿命度过了。这是说“上古之人”是这样。

今时之人不然也,因为黄帝问的时候说,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他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为什么呢?今时之人,不能够做到这样呢?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就指出一些生活上的问题、精神上的问题、心理上的问题,很多不符合养生之道。

以酒为浆,浆就是水浆,饮料,把这酒就当水那么喝,或者叫汤,浆也是汤。我们所喝的汤、喝的水,甚至喝的粥。都可以叫做浆。以酒为浆,把这酒就当水那么喝,这是不行的。这就肯定说饮食不节,上面古时候不是“食饮有节”吗?这是饮酒。是,其实到如今,饮酒过量所导致的身体不适,乃至疾病,仍然不在少数,特别一些自恃身体好,引起酒来就更多,当然也有人说是工作需要,工作需要反正对身体不需要,对健康还是不需要。工作需要我们没办法,但作为医生来说,健康你可不需要。

以妄为常,前面是讲的起居有常,好了,有些人他没有常规,他的常规是什么?他的常规就是乱。“妄”就是乱,失去了正常的规律。这是他的日常现象,他不是起居有常。他说以妄为常了,经常的是没规律的。

醉以入房,再有,还有醉以入房。饮醉了酒之后入房,两性生活而耗肾精,而伤脾胃。醉酒入房伤肾精,伤脾胃之气。

以欲竭其精,以他的情欲来耗竭真精,特别是肾精。

以耗散其真,“耗”,这个耗,通爱好的“好”。意思通爱好的好。以他自己的爱好来夺散其真气。使真气耗伤了。那就是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欲。控制不住自己的爱好。以自己的爱好来使身体的真气受到损伤。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不知道人体应该是非常的珍贵,应该非常珍视自己的健康。人体的健康,就好像拿着盛满了水的器皿一样,满满的水,人体的精气在里边很充足。但是因为拿起来非常注意,不要乱晃荡,乱晃荡精气就散失了。所以比喻人体要保持健康,就好像拿着盛满了水的器皿一样,不要乱晃,免得气血散失掉。所以他说“不知持满”,不懂得保养自己的身体。就好像装满了水的器皿一样。要小心谨慎地不要洒掉。不时御神,教材有注释,这个“时”作“善”解,不善于统驭自己的精神。统摄,驾驭,不善于统摄自己的精神。也就是精神的随便乱用。思想不知道清静一些。所以“不知持满,不时御神”。这个脑子总是要动的,但是该动的动,不该动的地方不能去动。乱动的话会伤人的。精神不能乱,所以说“不时御神”。就不知道统摄自己的精神。

务快其心,以其心快乐为务。他的任务是什么?他的任务就是要求自己快乐。没有别的了。

逆于生乐,但是要知道,这种快乐是“逆于生乐”,对生命的快乐,生命对于健康长寿来说,那可是相违逆的。心里头看着是高兴了。那有很多人是这样的。吃点这个东西摇摇头,吃了那个东西捂一捂,看来他高兴了,他就为了这高兴,其实留下很多的后患。现在临床上也个别看到一些年轻人,所谓年轻人,也是三十多岁,后悔了,当初我如何如何,现在这点病可是很难根除掉这点不适。逆于生乐。从生命的健康来说,生命的快乐来说,那是相违背的。

起居无节,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没有节制,我说有些人工作需要,是要夜里三两点睡觉,没有工作需要,一定要折腾到夜里三两点睡觉,我看没必要,尽管不要求,也不可能做到“入出而作,日入而息”,应该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故半百而衰也,如果“起居无节”,再加上前面那一些,心神、体力、情欲、饮食,各个方面都不注意,所以故半百而衰也。因此人到五十岁就开始衰老了。这是说对比,不是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吗?为什么呢?岐伯就作这样一个概括的回答。这个概括的回答,可是提出了很多重要的问题。需要认真地去研究,认真的去分析,乃至于在实践当中来加以实行的事。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上古时代,圣人。就是深通养生之道的人;之教下也,对于一般的民众进行教导,“下”是一般的民众,进行教导的时候。

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都是这样说,告诉他们要注意,对虚邪贼风,要避之有时。皆谓之,都是这样告诉他们的。所谓的“有教无类”,皆谓之,都是这样告诉他们的。不管你是聪明的,还是不聪明的,还是男女老幼,上古圣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都是这样教导他们。应该如何如何。那就不分你是高低贵贱、尊卑长幼,都得告诉你,应该如何如何养生。我们也应该是这样,我们现在作为医生,也应该是不分尊卑长幼的,我们应该宣传、应该讲解,这些养生的道理。当然自己得首先实行。再有,《太素》上的话,这两句话文字上有点不同,《黄帝内经太素》是“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这“下”字在下边了,“下皆为之”。《太素》是这样记载的。因此杨上善在注的时候,说上古圣人教导别人去实行的话,自己先实行,以身作则。教人行之,自己先行之。所谓“无言之教,胜有言之教”,就是圣人自己以身作则,自己先这样注意养生。所谓“无言之教”,不用说,这“无言之教,胜有言之教”,让他们“下皆为之”。上古圣人这么做了,下边的人也都“为之”。也都照他这个方法去做了。“为之”是做了,也可以。《太素》这个文字跟那个意思并不相左,“之教下也,皆谓之",什么呢?虚邪贼风,虚邪贼风是泛指外邪而言,对于外在的致病因素,泛指一切的致病因素,特别是六yin邪气。那个虚邪贼风,是泛指外界的致病因素。特别是六yin邪气。对于那些个致病因素应该怎么样呢?要“避之有时”,应该按时加以回避。不要去冒触,冒触风寒,冒触疫疠之气。所以说要“避之有时”。虽然我们过去讲过,说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那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正气存内了,邪气一般地说不容易侵入。但是还有一方面,叫“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于那种容易引起致病的因素,你要躲避开。不要去冒触它,去触犯它。尽量不要去触犯它,尽管有时候避免不了,要到环境里去,你要适当的防护,必要的防护。不能说我正气存在了,我不在乎了,那不行。 所以事情是两个方面的。这里强调的是对于那些致病的因素。你要适当的躲避它。再有,

恬淡虚无,恬淡虚无,可就是精神心理的修养。恬淡是说的安静。虚无,就是思想上,精神上,要没有杂念,不能妄想。所谓“恬淡虚无”,就是安安静静的,情绪上非常平静,没有其他的私心杂念这些东西。这是养心神、养精神一个,很必要,很重要的方法。这样的话,外边可以避免邪气,内里可以调节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精神调和了,气血就调和了。精神对气血的影响非常大,外边不受外邪侵袭,自己内边气血调和。

真气从之,这样的话,人体的正气,这个真气,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正气,我刚才讲了,真气,脏腑之真气,真气从之,气血都调和了,从,就是调和,正气调和,正气从顺。

精神内守,精神守于内。因为你恬淡虚无,当然精神守于内了,没什么私心杂念,七想八想的,很安静。所以精神可以守于内,而不耗散于外。没有“以耗散其真”的意思,“以耗”就可以散其真。“以欲”就可以竭其精。他恬淡虚无了,当然精神就不耗散于外。精神守于内。

病安从来?能够做到这些,疾病能从哪里来呢?病从何处可以生呢?

是以志闲而少欲,是以,所以说要做到“志闲而少欲”。志,是说的情志,还是思想、心志。闲,要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志。闲,是控制,所谓“门中有木”,好像那门栓一样。把自己的情志,把自己的思想,像门栓一样的它管住。门中有木,门栓。又可以引申为栅栏,给它管住了。也就是说,自己要管得住自己的情志。管得住自己的思想。这是自己锻炼的问题,养生问题。栅栏,不也是栏起了吗?不要让牛羊乱跑。要必须自己管住自己的情志。说我七想八想,我就愿意这么想。那你非得病不可。终究是要出现毛病,所以要“志闲”。同时还要少欲,欲望要少,人的欲望是没止境的。你没止境的欲望,没止境的去想,从养生角度来说,不对,不利,所以要“少欲”。欲望,要限制自己的欲望。不能没有限度的去追求。

心安而不惧,要心安而不惧,心里非常安静,因为你做到志闲而少欲,所以心里很安静,很平静。就不为外物所惧,不被外物所惧。不被外界的那些事物所干扰。因为志闲而少欲,心理很安静,所以对外边的事物,这“物”是事物。就不能干扰你。如果相反的,你志也不能管得住,欲望也很多,外边有点什么事情来,全受干扰。惧,就是惊惧,情绪上的变化。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形劳而不倦的理解,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说,形体劳累但是不要让他太疲倦。就是要劳宜有度。一种解释,说因为前面已经做到“心安而不惧”,所以尽管形体劳累,他也不疲倦。说是神怡而何倦之有?我的心情很安静,很平淡,因此,尽管是劳累,尽管是劳动,他并不疲倦。这倒也对。说这脑子七想八想的,事情很多,真的要干点活,不用干多久就觉得很疲倦。说思想很专一,没有更多的七想八想那些事情的干扰,尽管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尽管体力劳动也比较大,但是没感到很疲倦。这个事情也是事实。所以“形劳而不倦”,两种解释都可通。

气从以顺,这样的时候,人体的正气就从顺了。

各从所欲,人人都能够,满足他的欲望。从,就是顺从、满足。为什么都能满足欲望?因为有个前提,前面“志闲而少欲”,欲望少了。当然就很容易满足。

皆得所愿,在那个前提之下,所以人们都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特别是古人,上古之人,能够做到这样一点。所以尽管上古之人是这样一个条件,但是人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各从所欲,皆得所愿”。每个人的愿望都能得到。你看,下边就是“从其欲,得所愿”,举例来说。

故美其食,上古之人,他是做到这样一点了。也是在前面“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这样一个前提下,才能够有这些。美其食,是以其食为美,粗精皆所甘也。粗食、精食都觉得很甜美。叫“美其食”。可不要说专门吃美食。美食家的那个美食和这个意思不一样。就是以其食为美。所谓“粗精皆所甘也”。

任其服,任其服,服就是服装,衣服,任,随便,穿的衣服,不管是好是赖,但是自己觉得很随便。不是要追求什么时髦的衣服。追求什么特殊样式。他就觉得平常的衣服穿起来我就很随便,就行了。

乐其俗,俗,就是世俗之间,对于周围社会环境,他也感到满意。其实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永远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但是从养生这个角度,不能看到什么都不高兴,回来一肚子气,这是不利的。因此叫“乐其俗”。看到那个世俗世界就这样。自己觉得也挺快乐,也能适应。当然,后来《内经》上还有讲,有些时候,你不要学习那些不好的东西就是了。看就看见了,听就听见了。但是你就跟没看见、没听见是一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是一样的。但是你不要自己去给自己找气生。所以要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地位高的和地位低的,没有互相羡慕,我看到他官大,我老羡慕他,甚至我还老嫉妒他。每个地位高的,看你多自在,八点你才来上班,我夜里都没睡觉(假设这么说)。叫高下不相慕。各人完成各人的事。自守本位,各守其位,说不相倾慕。其民故曰朴,所以古代人能够做到这样一点,因此说是很质朴的,是很敦厚的。很质朴,很敦厚。那样几点,上面所说这些话,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话。我们作为医生,作为学中医的,应该力求按这个精神上去做自己的事情。去安排自己的养生。下面又讲到具体的一些情况。所以能够做到上面那样,其民故曰朴。因此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社会上嗜好,那些欲望,那些不正当的东西,不能劳其目,他连看都不想看。看了之后他也不往心里去。不效仿那些东西。所以“不能劳其目”。他也不去看,看到他也不想它去。更不要说让他去做。

yin邪不能惑其心,那些yin乱的、不正当的东西,不能迷惑他的心。不能勾引他去做去,说yin邪不能惑其心。他的心志很坚定。不会受到那些不当的东西去迷惑。也去效仿,也去学去。甚至于也去做去。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愚,是笨的,不聪明的,智,是智慧高的,贤,是很贤德,很高尚,不肖,是比较差,这水平比较低。水平高的,水平低的,各类人等,他因为他前面那些“圣人之教下也”,那些他都照着去做,尽管人有聪明的,有笨一点的,有的能力强的,有的能力弱的,不肖就是能力差,就是不如别人。肖,是“如”的意思,“像”的意思。不如别人,不像别人那么强。有时候我们说话说“不肖子孙”,那不像他爹,不像他祖先那么好。那坏蛋,优势就这意思。不如,像的意思。在这里就是能力差。都可以做到“不惧于物”,惧,就是惊动,不受外物所惊动。外边变化对他们影响不大。他们自己能够做到恬淡、做到精神内守。

故合于道,所以说,他们符合养生之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德,是道德,是养生,养生之道。他们深通养生之道。对养生之道深有所得,谓之“德”。有所得就谓之德。不危也,因为他得全了养生之道,完全,所以没有危害,没有危险。对生命没有危害。因此才可以做到“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串讲就到这。

[完/46: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沙发
发表于 2016-12-18 02:15:25 | 只看该作者
“成而登天,到成年而登天子位。”金栋按:这一句话解释欠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板凳
发表于 2016-12-18 02:16:20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2-18 02:15
“成而登天,到成年而登天子位。”金栋按:这一句话解释欠当。

王冰注: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马莳、吴崑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地板
发表于 2016-12-18 02:17:22 | 只看该作者
高士宗说:成而登天,帝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仙,群臣攀龙髯而莫及也。(《素问直解》)
丹波元简说:成,王注为“鼎之成”,未允。马云:“《史记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若训为道之成,则登天亦或有之。”张云:“谓治功成。”登天,《史记》、《家语》、《大戴礼》并作“聪明”。盖从“昔在黄帝”至此,略记帝始末,为小序,犹书序耳。此篇全元起本在第九卷,王移冠篇首,固宜矣。张以“登天”为升遐。(《礼记·檀弓·告丧》曰:“天王登遐。”《易·明夷》:“初登于天。”《竹书纪年》曰:“帝王之殁曰陟。”陟,升也,谓升天也。)而黄帝云“登天”,出于《庄子》。《史记·封禅书》载鼎湖骑龙之事,而《论衡》、《子华子》辨其虚诞,盖其说之来远矣。故马、吴诸注,皆从王说。(《素问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5#
发表于 2016-12-18 02:18: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12-18 02:19 编辑

金栋按:龙伯坚、龙式昭编著《黄帝内经集解·素问》引俞樾说“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及《易·明夷传》“初登于天,照四国也”,认为黄帝“既登为帝”,乃登基称帝之义。欠当。
因《集解》引丹波元坚说“成而登天,以上六句,疑王氏所补,非古经之文”,等于认同这六句话是王冰所加。而“成而登天”则是嫁接《史记》、《大戴礼记》等“成而聪明”而来。由“聪明”改为“登天”,乃王冰之义,其“有意欲神其说”。如王冰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殄灭蚩尤。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曰轩辕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如此,则成而登天,即传说黄帝驰骋疆场功成名就后,骑龙升天而位列仙班之义。黄帝升天成仙之说,则是王冰据《史记·封禅书》、《论衡·道虚篇》等神话传说而来。
《史记·封禅书》说:“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王充《论衡·道虚篇》说:“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吁号。故后世因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太史公记诔五帝,亦云:‘黄帝封禅已,仙去。群臣朝其衣冠,因葬埋之。’曰:‘此虚言也。’”
葛洪《神仙传·广成子》说:“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
胡天雄说:“诸家对‘登天’的解释,约有三种意见:⑴升天。如王冰、高士宗;⑵死去。如张介宾;⑶登天子位。如姚止庵、俞樾。依常理而论,自当以张说为正。因王注取材于《史记·封禅书》黄帝骑龙的神话故事,殊荒诞无取;史载‘黄帝在位百年,寿百十有一岁’,则黄帝登天子位时才十一岁,非成而登天,故姚、俞之说亦误。考《史记》、《大戴礼》、《家语》,‘登天’均作‘聪明’。本篇全氏《训解》又在第九卷,王冰次注《素问》时才移冠卷首,此数语叙述黄帝生平,不应放在九卷篇中,故多纪元坚《素问绍识》疑为王氏所添改。诚如此,则‘登天’二字,是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
范登脉说:“俞樾云:‘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黄帝既登为帝,乃发此问也。’脉按:俞樾之说对古人立说未有‘了解之同情’。黄帝得道升天之说,汉世十分盛行。《论衡》卷第七《道虚篇》:黄帝好道,遂以升天。又,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又卷第三《奇怪篇》:犹见鼎湖之地,而著荒地升天之说矣。《素问识》云:‘黄帝云登天出于《庄子》。《史记·封禅书》载鼎湖骑龙之事,而《论衡》、《子华子》辨其虚诞,盖其说之来远矣。’”
从王冰注分析,“成而登天”之“成”,当指功成名就之成,即“成功”之义。上古轩辕时代(轩辕之时),神农氏称帝时国力渐衰(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群雄“逐鹿中原”,长年战争,最终轩辕战神农氏、蚩尤一统天下,代神农氏称帝是为黄帝,而功成名就,称帝后铸鼎以示其权力的象征及霸业的体现。然而王冰欲神其说,则“成”当指道之成。
郭霭春说:“唐代崇奉道家,在高宗上元元年(674),曾有‘王公以下皆习老子’的诏令。王冰任过太仆令的官职,他是表示过要执行这一政令的,所以在次注《素问》时,他就袭用了《大戴记·五帝德篇》的成语,给黄帝粉饰上极美的赞词;又在《上古天真论》注里引了九次老子。黄老并称,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尊仰道家的思想。”(《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登天一词,目前高校教参及多种工具书等多采纳俞樾之说,认为是“登天子位”,但未必符合王冰之嫁接。因“成而登天”是王冰嫁接而来,本是王冰之意,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因“王冰在玄宗时,开元天宝间,玄宗尊崇道家。当此时也,天下文籍,皆以长生不死为最上道术。势不得不然而然者非,王偏僻好道家之一至于此也。”(《素问考注》)而“黄帝得道升天之说,汉世十分盛行。”所以,“成而登天”当依从王冰之注为妥,即骑龙升天而位列仙班。《素问补识》说:“诚如此,则‘登天’二字,是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
开篇语与医学无关,也无任何临床指导意义,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当尊重事实,尊重王冰注之原意为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1 17:3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