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60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灵枢第67章 行针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0:4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lash]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E5OTQ2MDc2/v.swf[/flash]

1灵枢行针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翻译】黄帝问岐伯说:我听了你所讲的九针用法,就用来给百姓治病。百姓的气血性状有所差异,对针刺的反应也不一致:有的人见医者手中持针,精神已动,针还不曾刺入,其体内之气就有所反应;有的则针一刺入,其气立时而至;有的则针已起出,而针感仍不消失;有的则是针刺数次,才有反应;有的下针之后,其气逆乱失和;有的针刺数次,病情反倒愈加严重。对针的这六种反应,各不相同,我想听听其中道理。

  【原文】歧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
  【翻译】岐伯说:重阳之人,其精神易受触动,其气也易于行走来至。

  【原文】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
  【翻译】黄帝问:什么叫重阳之人?

  【原文】歧伯曰: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翻译】岐伯说:重阳之人,其气火热炽盛,说话快,走路时脚举得高,心、肺的脏气有余,阳气滑利充盛而升腾,所以精神一动,其气就不待针入而先有反应。

  【原文】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
  【翻译】黄帝问:重阳之人,也有的不那么锐敏,要等针入之后才能作出反应,这是为什么?

  【原文】歧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
  【翻译】岐伯说:这样的人,是重阳之中略有些阴气在内的。

  【原文】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者也。
  【翻译】黄帝问:怎么知道这种人是重阳之中略有些阴气在内呢?

  【原文】歧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翻译】岐伯说:多阳的人多喜,多阴的人多怒,常常发怒的人其怒容易消除。因为这种人重阳之中颇有阴气在内,而其阴阳之气的离合比较困难,所以其神气不能在进针之前出现反应。

  【原文】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
  【翻译】黄帝问:针一刺入,其气就立时作出反应,这是什么缘故?

  【原文】歧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翻译】岐伯说:阴阳和调的人,其血气湿润滑利,便于运行,所以针一刺入,气就迅速出动,随着针刺立时而至。

  【原文】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
  【翻译】黄帝问:针已起出,而针感仍在,这是什么气促使这样的呢?

  【原文】歧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翻译】岐伯说: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滞而阳气浮动的人,其气内藏,所以等到针已取出,气才追随其后而来至,因而针虽起出而针感仍在。

  【原文】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
  【翻译】黄帝问:针刺多次,才见效应,是什么气促使这样的呢?

  【原文】歧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翻译】岐伯说:这样的人多阴少阳,其气沉滞,运行困难,所以针刺多次才见效应。

  【原文】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
  【翻译】黄帝问:针刺入而其气逆乱不和的,是什么气促使这样的呢?

  【原文】歧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翻译】岐伯说:针刺后其气逆乱不和,.或多次针刺而病势反加严重的,与阴阳之气及其沉浮的情势无关,这都是治疗粗疏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医工的失误,并非患者的形气有什么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沙发
发表于 2014-5-14 10:05:58 | 只看该作者
上医治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5-1-18 18:4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