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21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足是什么?

[复制链接]
a
2 0
  @M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24 18:4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足是什么意思?这个足字历代医家很多争议.一直想明白足的意思.希望懂得的网友说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沙发
发表于 2013-10-2 23:15: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3-10-2 23:16 编辑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汇释补识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最近,在互联网上读上海中医药大学鲍健欣、张玉萍的文章“对《内经》中‘足生大丁’的注释及研究概况”,读后颇觉有新意,现转录于下。

《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地研习,流传了许多注本。“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是《黄帝内经》中的一句原文,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时至今日,人们对“足生大丁”的训释仍存在着不同见解。本文仅就以下主要方面作一综述。
医网,中医论坛,养生论坛,保健论坛5 K# o+ @- T) t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板凳
发表于 2013-10-2 23:15:34 | 只看该作者
1足生大丁”之“足”的注释情况
在“足生大丁”一词中,对“足”的理解始终有颇多歧义。
1.1 “足”即为“脚”
王冰注解:“高,膏也,梁,粱也……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1]认为“足”即“脚”。“足生大丁”即脚上生大丁,但后世对王冰的注解大多持有异议。[2]
1.2“足”训为“饶”
林亿等人补注的《新校正》认为“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1],把“足”训释为“饶”,有“足以”之义。明代马莳撰写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也指出:“足之为言饶也,非手足之足,盖中热既甚,邪热易侵,如持空虚之器以受彼物者矣。”[3]bbs.hx317.com" y$ r5 O9 I6 Q" B, T: \$ g
1.3 “足”训为“多”
《小尔雅•广沽》曰:“饶,多也。”继林亿之后,研究《素问》的诸位医家大都以“足”为多之义。[4]如元代滑寿所辑《读素问钞》中注释“足,饶也,多也。”[5]明代张景岳《类经》中:“足,多也。”[6]后世亦多采纳此种观点。
G)1.4 “足”训为“能”
明代吴昆《内经素问吴注》中提出“足,能也。持虚轻也。”[7]认为“足”有“能够”之意。现代郭霭春注“足”亦有“能”之意。[8]华夏中医论坛. p+ [+ J. m7 b' J
1.5 “足”训为“是”
清代小学家俞樾、胡澍从校勘角度加以考证,认为“足”为“是”字之讹。俞氏曰:“王注非也。如是说,则手亦可生,何必足乎?” 胡澍先生亦曰:“林氏驳注‘丁生之处,不常于足’,是矣。其云‘足生大丁’为‘饶生大丁’,辞意鄙俗,殊觉未安。‘足’当作‘是’字之误也。《荀子•礼论篇》:‘不法礼,不是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是礼,谓之有方之士。’今本‘是’并讹作‘足’。是,犹则也……言‘膏梁之变,则生大丁’也。”[9]
1.6 “足”训为“可能”
在高等中医院校四版教材《内经选读》中“足”被解释为“可能”的意思。[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地板
发表于 2013-10-2 23:17:42 | 只看该作者
2足生大丁”之“丁”的注释情况
                                         与“足”不同,在“足生大丁”中对于“丁”的注释比较一致。“丁”字作为病名,逐步演变为一种中医特有的外科病名,即疔。
2.12.1注本中原文写作“钉”,注文亦训为“钉”
杨上善撰写的《黄帝内经太素》注曰:“膏粱血食之人,汗出见风,其变为病,与布衣不同,多足生大钉肿,膏粱身虚,见湿受病,如持虚器受物,言易得也。”[11]把“丁”训为“钉肿”,而且把所引用的原文也写作“足生大钉”,在字形上与《素问》原文有差异。
2.2注本中原文写作“丁”,注文仍训为“丁”
宋代林亿重广补注王冰的《素问》注中,注文与《素问》原文相同,即都为“丁”字:“……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新校正云: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1]元代滑寿编辑的《读素问钞》中也存在同样情况。华夏中医论坛- v! D7 H9 g( m  E%
2.3注本中原文写作“丁”,注文训为“疔”
时至明代,医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中医外科有了较为明细的分科,疔作为独立病种已经出现。明代及明代以后对《内经》注释的医家,多以“疔”训“丁”,如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注曰:“又人有嗜用膏粱美味者,肥厚内热,其变饶生大疔。”[3]张景岳《类经》中注:“厚味太过,蓄为内热,其变多生大疔”[6]等。
2.4注本中原文写作“疔”,注文亦训为“疔”
明清是中医外科发展的鼎盛时期,对于疔疮的研究更趋完善。此时有的《内经》注本把原文中“丁”直接写作“疔”,两者互通不别。如明•李中梓《内经知要》论及“高梁之变,足生大疔”时注曰:“……厚味不节,蓄为灼热,能生大疔”[12];清•高士宗《素问直解》中所注:“……因膏粱而变病,则足生大疔”[13]清•薛雪《医经原旨》中注:“高梁,即高粱,肥甘也。足,多也,能也,厚味太过,蓄为内热,其变多生大疔。”[14](原岐黄中医论坛)——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 w- h8 ?! D5 H. }  D" c
2.5注本中原文写作“丁”,注文训为“且”(“疽”)
郭霭春持“丁”似为“且”之讹字的观点。认为是“丁”、“且”古文字形近而致误,丁实为痈疽。并引《扁鹊心书》卷上之“丁”作“疽”,指出“其书虽伪,此点却甚可取”[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5#
发表于 2013-10-2 23:18:15 | 只看该作者
3后世对于“丁”作为特定病名的阐发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 `; U, B- K: z  K, x; b, R+ F) a
3.1特指“疔疮”
疔疮是中医特有的外科病名,华佗《中藏经•卷中•论五丁状候第四十》将面部的疮疡定名为丁,记述了病机与证候。如“五丁者,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酢浆,**过度之所为也。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疔。……五丁之候,最为巨疾”[15]。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丁疮病诸候》中叙述了丁的证候特点是“动作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丁疮”,列举出十种丁疮的不同形态。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疔疮分为十三种,对烂丁、蛇眼丁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宋代《普济方》中疔疮的种类分化为十四种,且对红丝疔作了详细描述[17]。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中指出其病机为“本因甘肥过度,不慎房酒,以致邪毒蓄结,遂生疔疮”[18]。到了明清时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疔疮》总结了前贤诸论,将疔疮病机概括为火毒蕴结:“盖疔者,如丁钉之状,其形小,其根深,随处可生。由恣食厚味,或中蛇蛊之毒,或中疫死牛、马、猪、羊之毒,或受四时不正疫气,致生是证。夫疔疮者,乃火证也。”[19]华夏中医论坛, s: T; m5 v, H, n0 O) c
3.2特指“糖尿病足”
林绍志等[20]在理解“足”即“脚”的基础上,认为因营养过剩导致的糖尿病易使患者出现足部的蜂窝组织炎、深部溃疡、坏疽等“大丁”的表现。“高梁之变”的早期阶段“转为消渴”,而“足生大丁”系糖尿病的并发症,即足部上下广泛性坏疽及化脓性感染[2]。bbs.hx317.
3.3特指“中风病”
张正社[21]认为“大丁”应释为“薄厥”,即“中风病”,其真正的原因是“膏粱厚味”。考《内经》“生气通天论”原文,“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之前阐述的是“薄厥”的病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把“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整段原文连贯起来解读,可得出对“薄厥”一病较为精确而全面的阐述。先指出其病机为五志化火,大怒而血菀于上。然后描述临床表现为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轻则伤筋致肢体不用,重则半身不遂,久病不愈。如果久卧不起,汗出生湿,皮肤就会出现破损、溃烂,难愈之褥疮。中医网,中医论坛,养生论坛,保健论坛, V6 I0 G3 a* X, z
3.4特指“痛风”
徐西中[22]认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反映出了痛风发生发展的病理变化过程。由于饮食结构日趋“贵族化”,现代人痛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痛风多因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局部肿胀、隆起,即可聚为“大丁”。从中医角度分析,膏粱厚味、醇酒浊乳的增多,足以呆滞脾胃,使运化失司,导致浊毒留积关节,积而生热。B
张玉萍[23]认为“足”即是“脚”,王冰注不谬。把中医文献的研究与临床结合,指出痛风的发生除遗传外,必须重视与饮食失节的密切关系。过食膏粱引发痛风性关节之变,导致足生大丁(脚拇趾关节红肿热痛),受如持虚。表明膏粱厚味能够影响人体的代谢,使足部发生严重损害。
以上种种论述,均以《内经》中“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为其理论渊源,《内经》的科学理论具有不朽的生命力,与当今临床丝丝相扣,指导着临床实践。对于经典著作的研习是永无止境的,随着临床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发展,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经典著作,渗透其中要旨,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0 0
  @ME: 
6#
发表于 2013-10-2 23:18:51 | 只看该作者
金栋按:足,于此是能愿动词,“足够、能够”之义,与“生”构成能愿词组,即“能生大疔”。如吴昆《素问吴注》:“足,能也。”始合经旨。即长期过食膏粱厚味、肥美精细食品、油脂油膏、海鲜等富含嘌呤饮食和或饮酒,则可郁久化热,热炽皮肤肌肉,则为痈疽疔疮之患。《灵枢·痈疽》篇云:“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正此之谓也。
现有一种新说法,说王冰注“足”,非误。如以上例举的“痛风病性关节炎与糖尿病足”等,目前看来也是一种流行病。与饮食有很大关系,如嘌呤饮食、海鲜、膏粱厚味等,解释说:“长期过食这些膏粱厚味,美味食品,油脂油膏等富含嘌呤之饮食,可患痛风病性关节炎、糖尿病足等。”
愚见:“膏粱之变,百病丛生,非独丁也,非独足也。”
俗话说“人生在世,吃喝而已”、“见餐不吃,呆也”。饮食是机体出生以后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人如果要想活着,就必须吃喝。但饮食要卫生、要适量、要合理搭配,科学用餐,否则若饮食不洁,饮食不节,胡吃海造、暴饮暴食、嗜酒狂饮、大鱼大肉、生猛海鲜等过食膏粱厚味,则百病丛生。如目前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多与此有关。这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也可以找到证据。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腹中论》:“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转为消渴。”
消瘅,是消渴病(糖尿病)的古病名;仆击,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脑中风(脑血管病)的一个症状;偏枯,即偏瘫,是半身不遂的古称;肥,即肥胖;贵人,乃富贵之人。热中、消中,指消渴病的中消证,以病机而命名,即由于过食膏粱厚味,油脂油膏,日久导致中焦胃热炽盛,可消谷而善饥多食,并兼见消津耗液而口渴多饮,或消烁肌肤而消瘦无力等症状。中医经典《内经》认为,长期过食油脂油膏、甜美饮食,可致肥胖,或导致糖尿病及脑血管病等。
通过流行病学观察及临床研究证实,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发生,与饮食结构和肥胖有直接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诸多富贵病的发生率逐年在我国增高,即生活越富裕、人体越丰满、肥胖,此类疾病就增多。
现代医学认为,长期过食高脂、精细、甜美饮食,可致肥胖,和或导致高血脂、高血粘,从而形成动脉硬化,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与脑中风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肥胖与糖尿病有明确的相关性。这是因为肥胖者血脂增高,可抑制葡萄糖的利用,或摄食过度造成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细胞负荷过重,导致胰岛素抵抗等,可诱发糖尿病。而糖尿病又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所以《健康报》转引文章说“30%的人是活活吃死的,他们死于肥胖带来的一系列疾病”,此言不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
2 0
  @ME: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 17:33:01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3-10-2 15:18
金栋按:足,于此是能愿动词,“足够、能够”之义,与“生”构成能愿词组,即“能生大疔”。如吴昆《素问吴 ...

嗯 第一层意思 足有足够的意思...但是理解成脚丫子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医药

关于我们|广告合作|我要投稿|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黄帝内经网 加速乐

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8264146691 QQ:1830924110 您好,我是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 邮箱:1830924110@qq.com 联系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历山北路

黄帝内经网的使命:帮助30岁-100岁的中医爱好者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祝愿人人都能活到120岁,黄帝内经护佑中华儿女远离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乳腺增生...

黄帝内经网站长宋利提醒您:一定要从30岁开始学习养生!

鲁ICP备15004867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GMT+8, 2024-11-24 07: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